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教學內容_第1頁
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教學內容_第2頁
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教學內容_第3頁
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教學內容_第4頁
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教學內容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一輪復習(fùxí):中國古代史第六單元(dānyuán)宋元時期的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課標、考綱要求:1、宋元時期的政治:了解多民族政權的對峙與更替;掌握專制主義中央集權(zhōnɡyānɡjíquán)制度的進一步加強(中央官制、選官制度、監(jiān)察與諫議制的演變;北宋強化中央集權(zhōnɡyānɡjíquán);元朝行省制度);把握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元朝忽必烈改制)(政治)2、宋元時期的經濟: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與租佃關系、北民南遷與經濟重心完成南移;列舉宋元時期手工業(yè)和商業(yè)發(fā)展概貌(冶鐵燃料的演變、棉紡織技術的推廣、制瓷技術的發(fā)展、官營手工業(yè)的調整、商業(yè)的發(fā)展與城市的繁榮、海上貿易與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經濟)3、宋元時期的文化:掌握宋明理學;列舉宋元科技成就(活字印刷術、火藥、指南針及外傳;沈括、郭守敬、王禎);宋元書法藝術的特點、代表及其成因;宋元文人畫與風俗畫;宋詞元曲成因及其特點、成就;南戲與元雜劇。(文化)第一頁,共94頁。第一(dìyī)、二課時第二頁,共94頁。時代特征:農耕文明(wénmíng)的高度發(fā)展政治:1)由政權并立到逐步走向統(tǒng)一,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發(fā)展和鞏固(五代十國的分裂割據(jù)到兩宋與遼夏金蒙古的多民族政權并立到元朝的統(tǒng)一)。2)中央集權制度(zhìdù)進一步強化(北宋從中央到地方分化事權、元創(chuàng)立行省制度(zhìdù))。3)中原封建王朝“積貧積弱”,而北方少數(shù)民族政權勢力發(fā)展并統(tǒng)一全國4)漢族先進的封建政治制度(zhìdù)向邊疆地區(qū)擴展,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進程,加速了邊疆地區(qū)的發(fā)展。經濟:封建經濟持續(xù)高速發(fā)展(農業(yè)、手工業(yè)均超過前代水平;商業(yè)活動突破了坊市的界限,紙幣的使用反映商業(yè)的高度發(fā)展;城市經濟發(fā)展,商品經濟活躍;海外貿易有了重大發(fā)展);江南經濟得到進一步的發(fā)展,南宋時全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的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qū)擴展。第三頁,共94頁。時代特征:農耕文明的高度(gāodù)發(fā)展民族:民族政權并立,各政權之間有戰(zhàn)有和,以和為主;少數(shù)民族政權封建化進程加快,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新的民族產生。(在元朝大一統(tǒng)局面下,出現(xiàn)了我國歷史上民族大融合的高潮)對外:宋代局部性統(tǒng)一,北方絲綢之路受阻,主要以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為主,并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元代大一統(tǒng),重新打通絲綢之路,大都成為國際性大都市,馬可波羅來華;宋元時期,三大發(fā)明西傳(東學西傳),即印刷術.火藥.指南針.文化:傳統(tǒng)文化發(fā)展(fāzhǎn)到新的高度(以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的發(fā)明和應用為代表,科技又有新的發(fā)展(fāzhǎn),不僅在國內的軍事和生產、生活領域得到應用,而且傳向世界,對歐洲歷史發(fā)展(fāzhǎn)起到了巨大推動作用;以詩詞創(chuàng)作、理學興起、元曲興盛為代表,傳統(tǒng)的思想文化也呈現(xiàn)出階段性變化);漢族文化和少數(shù)民族文化相互交融,少數(shù)民族對祖國文化繁榮作出了重大貢獻。第四頁,共94頁。一、宋元時期(shíqī)的政治:(一)多民族政權的更替(gēngtì)與并立:五代:梁唐晉漢周,前面加個后。十國:南平吳越吳,南唐(nántánɡ)閩和楚,還有南北漢,再加前后蜀。1、五代十國分裂局面(907—960--979):實質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jù)發(fā)展的延續(xù)第五頁,共94頁。北宋與遼、西夏(XīXià)的并立(960-1127)第六頁,共94頁。南宋(nánsònɡ)與金、西夏、蒙古的并立(1127-1271)第七頁,共94頁。元朝(yuáncháo)的統(tǒng)一(1276-1279)第八頁,共94頁。唐五代(WǔDài)遼十國元朝(yuáncháo)北宋(běisònɡ)南宋西夏金蒙古大理11251234127111271276979125396012272、兩宋與遼、西夏、金、蒙古的并立與更替(960-1276):1127第九頁,共94頁。1、宋元中央官制的演變:-----三省六部制的演變2、北宋選官制度與諫議制度:-----科舉制的進一步發(fā)展與諫院(jiànyuàn)的出現(xiàn)3、宋元中央集權的強化:------北宋初加強中央集權與元朝的行省制度4、宋元時期的政治改革:------北宋王安石變法與元朝忽必烈改制(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zhìdù)的進一步加強:第十頁,共94頁。中央行政體制——三省六部制的確立(quèlì)及其演變朝代中樞權力體系職能(作用)備注秦朝最高行政長官建立西漢武帝中朝決策,與丞相制衡鞏固東漢尚書臺取代三公的權力魏晉南北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權力分配未定型隋內史省中書省門下省同唐朝完善唐起草詔令相互牽制,互為補充,分工明確,提高辦事效率,分割相權,加強皇權封駁審議負責執(zhí)行,下設六部宋宰相辦公機構,行政權加強,相權再分割三省長官基本不參與政事軍權(發(fā)兵權)財政,長官”計相”元下設六部發(fā)展丞相(chéngxiàng)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書門下(ménxià)樞密院三司中書省第十一頁,共94頁。皇帝(huángdì)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太仆秦朝中樞權力(quánlì)體系:三公九卿制1)丞相位高權重,易威脅皇權2)九卿在職權上皇室與政府區(qū)分(qūfēn)不明第十二頁,共94頁?;实郏ɑ蕶?huánɡquán)至上)尚書省

執(zhí)行機構中書省

制令決策(juécè)門下省

封駁(fēnɡbó)審議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凡軍國大事,必由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復奏然后始付尚書省頒布執(zhí)行

1、集體宰相制,相權一分為三2、相互牽制,互為補充,避免權臣大權獨攬,利于加強皇權3、分工明確、相互合作,提高行政效率4、君主專制權力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三省的制約

第十三頁,共94頁。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樞密院皇帝財政行政軍事三司宋朝的中樞(zhōngshū)權力體系:二府三司制1)進一步分割相權,加強了皇權,卻減弱了對皇權的約束力。2)職權(zhíquán)過于分散,導致行政效率低,出現(xiàn)“冗官”局面。第十四頁,共94頁。中書省皇帝(huángdì)吏戶禮兵刑工元朝的中樞權力(quánlì)體系:一省制1)行政(xíngzhèng)機構精簡,提高了行政(xíngzhèng)效率。2)宰相權力過于集中,導致權貴專權,內亂頻繁。第十五頁,共94頁?;实壑袝∩袝¢T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ménxià)軍政(jūnzhèng)行政(xíngzhèng)財政財政宋代:隋唐三省六部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二府三司相權再被分割2/7/202316第十六頁,共94頁?;实壑袝∩袝¢T下省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樞密院度支鹽鐵戶部中書門下(ménxià)軍政(jūnzhèng)行政(xíngzhèng)財政財政宋代:二府三司不參與政事不參與政事隋唐三省六部歸入歸入元代:一省制相權的一次重要反彈2/7/202317第十七頁,共94頁。 元朝實行一省制,宰相權力很大,是上層權力核心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繼承,是皇權(huánɡquán)爭奪戰(zhàn)中的重要依靠力量。元朝的相權是古代加強皇權(huánɡquán)、削弱相權大趨勢下的一次重要反彈。阿合馬(?—1282),元回回人,出生于中亞費納喀忒(今烏茲別克的塔什干西南錫爾河右岸)。原為翁吉部貴族按陳的屬民,后為察必皇后(元世祖皇后)斡耳朵侍臣。中統(tǒng)(zhōnɡtǒnɡ)三年(1262年),領中書左右部,兼諸路都轉運使,負責管理財賦。至元元年(1264年),升中書平章政事,以善于理財深受忽必烈(元世祖)的信用,而丞相安童形同虛設。他執(zhí)政十余年,采取各種手段聚斂民財,謀取私利,引起民怨。為把持朝政,廣結親屬和色目人為黨羽,排斥異己,甚至干涉了皇位的繼承,使統(tǒng)治集團內部矛盾激化,相權達到高峰.第十八頁,共94頁。北宋科舉制度的進一步發(fā)展:①發(fā)展:北宋的科舉制比唐朝有了進一步發(fā)展考試分為鄉(xiāng)試、省試、殿試三級;北宋嚴格了科舉考試程序,舉人經禮部考試后須經殿試才算合格,錄取權由皇帝直接掌握,殿試成為定制;考試科目逐漸減少,進士科成為最主要科目;在考試方法上又實行糊名制,即將試卷上的姓名、籍貫密封(mìfēng),防止考官舞弊;錄取名額比唐朝大大增加。②評價:科舉制的發(fā)展,為地主階級各階層進入仕途開辟了道路,使北宋的政權基礎進一步擴大,也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第十九頁,共94頁。諫院的出現(xiàn):官署名。職掌規(guī)諫朝政缺失。宋初沿唐制﹐門下﹑中書兩省有左﹑右補闕﹑拾遺。端拱元年(988)改補闕為司諫﹐拾遺為正言﹐雖名為諫官﹐但無詔旨并不任諫職。門下省有諫院﹐亦名存實亡。天禧元年(1017)設諫官六人﹐以左右諫議大夫、左右司諫、左右正言為諫官。不兼領其它職務﹐專任諫職﹐并詔諫院為獨立機構﹐但不久諫官缺而不置﹐諫院又名存實亡。天圣元年(1023)﹐諫院復設諫官。明道元年(1032)以門下省址為諫院﹐設知院六人﹐以諫議大夫﹑司諫﹑正言充任。以其它官員充任的﹐稱知諫院。元豐改制﹐廢諫院﹐以左﹑右諫議大夫﹑司諫﹑正言﹐分屬門下﹑中書兩省。建炎三年(1129)復設諫院﹐為獨立機構。紹興二年(1132)改為中書門下省的下屬機構。宋代諫官并不專任諫職﹐亦常彈劾大臣﹐而御史臺的御史﹐也并非專察臣僚﹐言事御史(殿中侍御史)即主要(zhǔyào)是向皇帝進言﹐其職責類同諫官﹐宋代常以臺諫并稱。南宋淳熙十五年(1188)因諫官不專任諫職﹐曾再度設置左﹑右補闕﹑拾遺﹐專任諫正皇帝之職﹐不久亦廢。第二十頁,共94頁。唐朝的節(jié)度使和藩鎮(zhèn)(fānzhèn)嶺南五府經略劍南節(jié)度使隴右節(jié)度使平盧節(jié)度使范陽節(jié)度使河東節(jié)度使朔方節(jié)度使河西節(jié)度使北庭節(jié)度使安西節(jié)度使廣東四川青海遼寧北京山西寧夏甘肅新疆新疆邊鎮(zhèn)兵49萬中央軍9萬::第二十一頁,共94頁。后梁:朱溫,原任梁王、宣武節(jié)度使后唐:李存勖,原任晉王.河東節(jié)度使后晉:石敬瑭,原任河東節(jié)度使后漢:劉知遠,原任北平王.河東節(jié)度使后周:郭威,原任鄴都留守將軍五代建立者簡歷共性(gòngxìng)何在?對北宋統(tǒng)治者的治國方略(fānglüè)影響何在?宋太祖趙匡胤與其“黃袍加身”處-河南開封陳橋驛

第二十二頁,共94頁。太祖問:“天下自唐季以來(yǐlái),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zhàn)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趙普回答:“此非他故,方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tiānxià)自安矣。”宰相(zǎixiàng)趙普第二十三頁,共94頁。北宋中央集權的強化積極(jījí)3)其它(qítā)2)地方(dìfāng)3、措施1)中央1、原因:2、前提:唐末的藩鎮(zhèn)割據(jù)五代十國的分裂兵變奪權5、影響消極北宋的局部統(tǒng)一加強了中央集權,改變了藩鎮(zhèn)割據(jù)的分裂局面三冗兩積局面分削相權強干弱枝,削弱地方“重文輕武”,發(fā)展科舉、設諫院練習:五代以來君主七朝八姓,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北宋的百余年間,未發(fā)生類似的現(xiàn)象。一般認為,北宋統(tǒng)治體制的變革是重要原因,下列各項中能全面反映其體制變革的一項是A.采用文官取代武將任地方長官B.降低將官地位,疏遠將兵關系C.從中央到地方實行財政軍分權D.削弱相權,令設樞密院管理軍事重文輕武,文人治國;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中央;強干弱枝,守內虛外。4、特點第二十四頁,共94頁。自留少許,其余由中央(zhōngyāng)掌握A.杯酒釋兵權B.收精兵(jīnɡbīnɡ)削實權(shíquǎn)制錢谷集軍權A、宰相—相權一分為三B、節(jié)度使、武將C、州郡長官a、三衙—禁軍統(tǒng)領機構b、樞密院—發(fā)兵權c、“強干弱枝、守內虛外”的部兵原則受通判監(jiān)督文臣擔任統(tǒng)兵權和調兵權分離樞密使---割軍權計相-----割財權宰相-----僅有行政權集政權集財權中央第二十五頁,共94頁。重要(zhòngyào)歷史知識1.兩宋時期,先后面臨哪些主要社會問題?統(tǒng)治者為解決這些問題采取了什么措施?結果怎樣(1)北宋初期:①主要問題:第一,國家分裂,南方割據(jù)政權的存在威脅著北宋的統(tǒng)治;第二,武將大權在手,擁兵自重,中央集權不鞏固(gǒnggù);第三,遼占據(jù)幽云等地。②解決的措施及結果:第一,進行統(tǒng)一南北的戰(zhàn)爭。結果:979年宋太宗滅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分裂局面;第二,強化中央集權(集中軍權,集中行政權,集中財政權和司法權)。結果:使五代以來重臣專權和藩鎮(zhèn)割據(jù)的基礎得以鏟除,加強了中央集權,但造成冗兵冗官現(xiàn)象,給北宋種下了積貧積弱的禍根。第三,為了收回幽云地區(qū),多次對遼用兵。結果:宋遼議和,達成了“澶淵之盟”。第二十六頁,共94頁。(2)北宋中期:①主要問題:第一,冗兵、冗官、冗費現(xiàn)象,形成積貧積弱局面;(財政危機)第二,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農民反抗斗爭不斷;(政治危機)第三,遼和西夏威脅著北宋的安全。(民族危機/邊疆危機)②解決措施和結果:統(tǒng)治集團為了擺脫危機,鞏固封建統(tǒng)治,進行了兩次改革,即“慶歷新政”和王安石變法,但最終都失敗了。(3)北宋后期(hòuqī):①主要問題:政治腐敗和面臨金的進攻。②解決措施和結果:進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進攻,1127年被金滅亡。(4)南宋:①主要問題:第一,偏安于中國南部;第二,民族矛盾突出:前期面臨金的威脅;后期(hòuqī)面臨蒙古與元的威脅。②解決措施和結果:第一,前期進行抗金,多次打退金兵進攻,但也妥協(xié)茍安,在1141年簽訂紹興和議,此后,雙方保持了較長時期的和平狀態(tài);第二,后期(hòuqī)抗元,但實力不敵,1276年被元滅亡。第二十七頁,共94頁。2.北宋出現(xiàn)“積貧積弱”的原因有哪些?(1)土地兼并現(xiàn)象嚴重。到王安石變法前夕,大官僚、大地主霸占的土地竟占北宋全部耕地面積的70%以上。地主隱瞞土地,少納賦稅,官僚可以減免賦稅,結果國家減少了大量的賦稅收入。(2)北宋重文輕武,通過科舉考試,起用大批官僚,擴大統(tǒng)治基礎,結果造成了龐大的官僚機構,導致工作效率低下,官俸開支與日俱增,國家財政不堪重負。(3)趙匡胤為加強中央集權,從地方軍隊中挑選精壯士兵編入禁軍,為緩和農民的反抗,采用募兵、養(yǎng)兵的辦法(bànfǎ),結果軍隊的數(shù)目越來越多,軍費開支越來越大,加重了財政負擔。(4)北宋的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半數(shù)禁軍駐扎京師,半數(shù)屯駐邊境。駐邊禁軍三年一輪換,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嚴重地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在與遼、夏的作戰(zhàn)中屢屢敗北。(5)每年送給遼、夏大量的歲幣,以求得議和,這進一步加劇了財政危機重要歷史(lìshǐ)知識第二十八頁,共94頁。思考1:比較漢武帝和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zhōnɡyānɡjíquán)采取措施的異同點

1.相同點:在中央分割宰相的權力.加強皇權;在地方削弱地方機構的權力。

2.不同點:在中央,漢武帝通過設立中朝決策機構來削弱宰相的權力;宋太祖則是通過分割宰相的軍權、財權乃至行政權來削弱宰相權力。在地方,漢武帝主要是削弱王國勢力和建立對地方官的監(jiān)察機制;宋太祖則是將地方的精兵、財權、行政權都收歸中央。第二十九頁,共94頁。元朝(yuáncháo)的行省制度蒙古帝國圖元與北宋疆域比較圖第三十頁,共94頁。行省(xínɡshěnɡ)的設置1)簡述地方(dìfāng)行政制度的演進1.秦至宋:州郡(zhōujùn)縣三級道、州、縣路、州、縣郡縣兩級2.元朝:行?。?、府、州、縣)3.明清:省、府、縣省、道、府、縣注:漢初是郡國并行制,州是武帝所設原為監(jiān)察區(qū)后為行政區(qū)。第三十一頁,共94頁。元代的行省(xínɡshěnɡ)蒙古:東北(dōngběi):云貴:臺灣:嶺北行省遼陽(liáoyánɡ)行省云南行省澎湖巡檢司第三十二頁,共94頁。遼陽(liáoyánɡ)行省嶺北行省第三十三頁,共94頁。3)行省(xínɡshěnɡ)的主要職能民政事務軍政要務賦稅征收調動軍隊必須(bìxū)呈報中書省需呈報(chéngbào)樞密院中央的詔旨行省官員——定期覲見、述職2)實行原因:元朝疆域遼闊秦漢以來郡縣制的奠基作用第三十四頁,共94頁。4)元朝行省(xínɡshěnɡ)設立的歷史作用便利了中央對地方(dìfāng)的管理,加強了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qū)加強了中央集權;把各族人民統(tǒng)一在一個中央政府管轄之下,便于民族間友好相處和交往,促進了民族融合,使中華民族的向心力和內聚力加強,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鞏固了多民族國家的統(tǒng)一。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影響深遠——它是我國省制的開端,是我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gǎigé);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初步基礎.第三十五頁,共94頁。問題9、中國古代三大地方行政制度體現(xiàn)(tǐxiàn)的趨勢?分封制郡縣制行省(xínɡshěnɡ)制地方(dìfāng)權力不斷削弱,中央權力不斷加強第三十六頁,共94頁。比較元朝(yuáncháo)行省制度與今天行政區(qū)劃的異同。相同點:①都是適應我國疆域(jiāngyù)遼闊的特點,將各個地區(qū)統(tǒng)一在中央政府的管轄下。②都加強(jiāqiáng)中央對邊疆地區(qū)的管轄。不同點:①元朝的行省轄區(qū)較大;有些名稱仍在使用,但大多數(shù)名稱已變化。②今天的行政區(qū)劃中,設立了一些自治區(qū)和特別行政區(qū),給這些地區(qū)高度自治權,這在元朝是不可能的。③元朝行省制度的主要作用是代表封建中央控制地方局勢,管理地方,征發(fā)徭役,搜刮財富。而今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行政區(qū)劃更多的是體現(xiàn)對地方管理和建設的職能,代表當?shù)厝嗣窭妗=虒W參考第三十七頁,共94頁。1.北宋建立后,宋太祖曾問臣下:“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之計(chángjiǔzhījì),其道何如?”宋太祖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是

A.北宋軍隊龐大,軍費開支過多

B.藩鎮(zhèn)擁兵自重,混戰(zhàn)割據(jù)不息C.遼、西夏屢屢進攻,戰(zhàn)爭頻仍

D.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

2.“收鄉(xiāng)長、鎮(zhèn)將之權悉歸于(guīyú)縣,收縣之權悉歸于(guīyú)州,收州之權番歸于(guīyú)臨司,收監(jiān)司之權悉歸于(guīyú)朝廷?!庇嘘P宋代上述做法的下列表述,錯誤的是

A.目的是為了提高地方政府辦事效率

B.有利于消除地方權重的弊端

C.造成地方政府權力過小

D.導致地方政府人浮于事3.元朝的行省制度,實質是繼承并發(fā)展(fāzhǎn)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縣制

C.分封制

D.科舉制第三十八頁,共94頁。思考(sīkǎo)2:分封制、郡縣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較1.相同點:都是中國古代社會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為了鞏固統(tǒng)治;結果都在一定時期內產生了積極影響;對后世各朝都產生重大影響。2.不同點(1)時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隸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縣制和行省制度是封建社會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制幾乎盛行于整個封建時代,行省制度確立并盛行于元朝。(2)和中央政府的關系不同:被分封的諸侯國相對獨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權力和地位可以世襲;郡縣制則是中央政府屬下的地方行政機構,郡守和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其行政長官直接對中書省負責。(3)在一定時期內所產生的作用和影響不同:分封制雖在一定時期內產生過一些積極作用,但長期以來的殘余勢力破壞了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穩(wěn)定;郡縣制和行省制度不僅在當時有效地加強了中央集權,維護了國家統(tǒng)一,而且經過后世的調整和補充,其積極作用愈益明顯。

第三十九頁,共94頁。北宋(běisònɡ):如何認識王安石變法?(從三方面認識)(1)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中期,政府面臨嚴重的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地主階級為實現(xiàn)富國強兵進行的改良(gǎiliáng)。(背景、目的)(2)變法的內容,主要用以調節(jié)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再分配。它雖使封建政府收人有所增加,軍隊戰(zhàn)斗力有所增強,階級矛盾有所緩和,但并沒有使社會矛盾得以根本解決。因而無法真正緩和嚴重的政治危機。(特點、局限)(3)王安石變法失敗原因,從根本上說,是因為變法對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剝削制度,沒有進行任何調整,反而從根本上保護和認可了地主占有的土地。因為變法前面臨的危機中,政治危機是根本性的。這一危機是由地主兼并土地,階級矛盾的尖銳造成的。既然如此,變法認可了地主對土地的兼并,那么,也就無法解決農民的問題,當然也就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其次,在地主階級保守派所代表的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下,新法被廢除。(敗因、局限)第四十頁,共94頁。背景社會矛盾的日益激化階級矛盾尖銳原因:土地兼并使農民賦稅增加,還要承擔徭役,受高利貸的盤剝,連年的戰(zhàn)事和頻繁的自然災害具體表現(xiàn):農民起義和兵變相繼爆發(fā)民族對立嚴重遼和西夏與宋發(fā)生多次戰(zhàn)爭統(tǒng)治階級矛盾突出要求改革新朝政的勢力同守舊勢力斗爭激烈,出現(xiàn)朋黨之爭積貧積弱局面的形成積弱原因:1、集中軍權。設立不同的機構管轄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的分離,實行“更戍法”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訓練不精,削弱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2、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軍隊素質下降3、步兵為主,武器質量差,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表現(xiàn):對遼和西夏戰(zhàn)爭敗多勝少積貧原因:1、冗官(集中行政權分割宰相職位,官職增加;科舉取士多;“恩蔭”法授官多)2、冗兵(面臨西夏和遼的威脅;為安定社會秩序,在荒荒年招募流民當民)3、對遼和西夏戰(zhàn)爭耗費付給出大量金銀和布匹表現(xiàn):國家財政的入不敷出,出現(xiàn)了嚴重的財政危機,造成了冗費的局面慶歷新政曇花一現(xiàn)背景:積弱積弱的局面已經發(fā)展到比較嚴重的程度,階級矛盾尖銳,北宋統(tǒng)治岌岌可危主持:范仲淹、富弼時間:宋仁宗慶歷三年(1043年)------慶歷五年(1045年)初中心:整頓吏治,針對腐敗的官僚制度內容:改革文官升遷制度;.嚴格恩蔭制;改革貢舉制;慎選地方長官;重視農桑,減輕徭役等。結果:失敗。原因1、新政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他們強烈的反對2、有人誣蔑范仲淹、富弼等是“朋黨”,宋仁宗對朋黨的防范;3、改革過于激進。影響:宋朝嚴重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并未緩和,積貧積弱的局面仍在向前發(fā)展,統(tǒng)治集團感到危機四伏,因而要求改革的呼聲高漲宋神宗起用王安石原因:1、社會矛盾仍然尖銳2、王安石提出變法主張和設想得到宋神宗的贊賞3、宋神宗希望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消除弊病,克服統(tǒng)治危機時間:1068年,宋神宗即位。決定起用王安石時間1069年,任用王安石為參知政事,主持變法目的直接目的:為了富國強兵,改變積弱的局面根本目的:為了挽救北宋統(tǒng)治危機,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第四十一頁,共94頁。內容

主要措施內容作用和成效局限富國之法農田水利法水利工程廣為修建,保證了灌溉;耕地面積增加,農業(yè)生產發(fā)展,政府稅收增加。

方田均稅法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部分農民免除賦稅,得到實惠。

青苗法大大增加了政府收入;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剝削,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爭議最大)強制農民借貸;利息偏高,農民負擔依然沉重免役法農民從勞役中解脫出來,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生產發(fā)展;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對貧苦人是沉重的負擔市易法限制了大商人對市場的控制,有利于穩(wěn)定物價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

均輸法減輕了納稅戶的額外負擔,限制了富商大賈對市場的操縱和對民眾的盤剝,便利了市民生活

強兵之法保甲法加強了農村封建統(tǒng)治秩序,維護了農村社會治安;建立了全國性的軍事儲備;節(jié)省了大量的訓練費用

軍器監(jiān)武器質量和產量都提高

保馬法馬匹的質量和數(shù)量提高;政府節(jié)省了大量養(yǎng)馬費用

將兵法改變了兵將分離的局面加強了軍隊戰(zhàn)斗力

取士之法改革科舉制有利于人才的選拔、培養(yǎng)和使用,為變法造了輿論,有利于改革的推進

整頓太學

惟才用人

第四十二頁,共94頁。結果最終失敗1、變法觸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改革充滿了阻力2、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3、支持變法的組織機構不夠健全,賞罰也不夠公正4、變法的重要支持力量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及其去世,使保守派重新得勢。5、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新法被廢除6、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變法本身沒有觸及社會的根本問題,沒有真正給農民以更大的利益,因而不可能獲得廣大農民的支持,也不可能很好的解決社會的根本矛盾性質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評價1、變法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加強了國家的軍事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2、王安石變法促進了經濟發(fā)展,客觀上有利于社會進步。3、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4、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啟示教訓1、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物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第四十三頁,共94頁。王安石變法與商鞅變法比較相同點①直接目的都是為了富國強兵;②變法都得到了當時最高統(tǒng)治者的支持;③變法內容觸動了舊勢力的利益,遭到他們的激烈反對;④變法者個人的改革的意志堅定,失敗后兩人的命運基本相同;⑤變法都對生產關系作出了調整。不同點①背景不同:商鞅變法發(fā)生在新舊交替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王安石變法則發(fā)生在北宋中期統(tǒng)治危機四伏時。②根本目的不同:商鞅變法要從根本上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王安石變法則是為了挽救北宋統(tǒng)治危機,部分調整生產關系。③性質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封建化的運動;王安石變法則是對封建社會內部矛盾(nèibùmáodùn)進行局部調整的改革。④結局不同:商鞅變法是一場成功的改革;王安石變法則失敗了。第四十四頁,共94頁。少數(shù)民族封建化指處于奴隸社會或是原始社會的少數(shù)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經濟、文化過渡轉化。其主要原因是在于接受(jiēshòu)漢族的封建文化;主要方式是通過漢族與少數(shù)民族間的接觸,包括和平的或是戰(zhàn)爭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建立和封建化有利于各民族的發(fā)展和祖國邊疆的開拓,有利于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元朝(yuáncháo):如何認識忽必烈改制?(從漢化角度)第四十五頁,共94頁。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和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的異同相同點:都屬于民族融合的表現(xiàn)形式,其過程都體現(xiàn)(tǐxiàn)在經濟、政治、文化等多個領域,都體現(xiàn)(tǐxiàn)了中華民族的發(fā)展歷程,其實質都是落后民族被先進民族的生產方式和文化所同化。不同點:1.從兩者的含義來看: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是指少數(shù)民族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主要體現(xiàn)(tǐxiàn)生產方式和文化的改進。而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是一般指少數(shù)民族漢族化,即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某一民族受漢族先進生產方式和文化等方面的影響,自然地、逐漸地改變本民族某一部分或全部而與漢族相似或被漢族同化的現(xiàn)象。

2.從兩者存在時間來看:中國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起源于戰(zhàn)國,終于新中國建國初期,現(xiàn)已終結;而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早在漢族形成之初就已經開始了,應追溯到奴隸社會,而且到現(xiàn)在仍在進行著,并且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仍然繼續(xù)下去。

第四十六頁,共94頁。3.從兩者學習的對象來看: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的對象既可能是漢族,也可能是當時已經處于封建統(tǒng)治時期的較文明的少數(shù)民族。如蒙古族統(tǒng)治下的元朝和滿族統(tǒng)治下的清朝這兩個時期的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就屬于后者。

4.從兩者的結果來看:少數(shù)民族的封建化,使少數(shù)民族不斷汲取以漢族為主體的先進的封建文化,促進了本民族的發(fā)展,成為中華民族內的一支支奇葩;同時(tóngshí)它也促進各民族之間的融合,鞏固和發(fā)展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少數(shù)民族的漢化,則在汲取漢族優(yōu)秀文化的同時(tóngshí),自身的民族特點逐漸改變或者消失,有的變得與漢族接近,但仍保留本民族的一些特征;而有的被漢族所同化,最終融入到漢族當中,原來的民族消失。

第四十七頁,共94頁。如何全面認識元朝的歷史地位?(承上啟下、繼往開來)(1)大統(tǒng)一。元朝結束了五代十國以來長期分裂割據(jù)的局面,重新實現(xiàn)了國家大一統(tǒng)的局面。元朝統(tǒng)一后的有效管轄措施(cuòshī),使中國的疆域發(fā)展為歷史上幅員最遼闊的時期。(2)首創(chuàng)行省制度。這是歷史上從中央到地方行政管理制度的一項重大改革,又是強化中央集權的一項新的舉措,對后世乃至今天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3)民族大融合。民族融合出現(xiàn)又一次新高峰,是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發(fā)展的重要時期。蒙古等少數(shù)民族大量內遷,漢族大量遷居邊疆;契丹族、女真族與漢族融合,在當時已被視為“漢人”;還形成了一個新的民族──回族;元政府加強了對西藏、琉球和云南等邊疆地區(qū)的管轄。第四十八頁,共94頁。第三課時第四十九頁,共94頁。二、宋元時期(shíqī)的經濟:(一)農業(yè)(nóngyè)經濟:列舉:宋元時期手工業(yè)發(fā)展概貌(冶鐵燃料的演變、棉紡織技術的推廣、制瓷技術的發(fā)展、官營(ɡuānyínɡ)手工業(yè)的調整)知道:宋初的土地政策與租佃關系知道:北民南遷與經濟重心完成南移(二)手工業(yè)經濟:列舉:宋元時期商業(yè)發(fā)展概貌(商業(yè)的發(fā)展與城市的繁榮、海上貿易與重農抑商政策的松動)(三)商業(yè)經濟:知道:北宋農業(yè)技術和作物種植有新發(fā)展第五十頁,共94頁。探究(tànjiū)一閱讀以下圖片資料,結合課本(kèběn),指出我國漢代的經濟區(qū)域及其特點。探究我國古代經濟區(qū)域發(fā)展的整體特點。第五十一頁,共94頁。第五十二頁,共94頁。(包括(bāokuò)現(xiàn)在的河南、山東

河北等地區(qū))四大經濟(jīngjì)區(qū)域(特點)(以關中為主,以及河西、

巴蜀(bāshǔ)等地區(qū))江南龍門碣石以北山東山西(半農半牧區(qū),分塞內、塞外)(長江以南,還沒有開發(fā))經濟重心農業(yè)區(qū)第五十三頁,共94頁。關中之地,于天下(tiānxià)三分之一,而人眾不過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妒酚洝酚^察以下從戰(zhàn)國(Zhànguó)到東漢的圖片和材料,探究我國古代經濟區(qū)域發(fā)展的整體特點?塞外草原上的馬群古時南方有瘴氣(zhàngqì)(熱帶原始森林里動植物腐爛后生成的毒氣)山西:成都平原第五十四頁,共94頁。1)地域(dìyù)分布——多樣性2)發(fā)展(fāzhǎn)水平——發(fā)展(fāzhǎn)不平衡整體(zhěngtǐ)特點第五十五頁,共94頁。1.我國古代三次人口南遷的共同原因

是什么?

2.古代和今天(jīntiān)的人口遷移的原因有何

區(qū)別?

3.古代人口遷徙產生了哪些影響?探究(tànjiū)二第五十六頁,共94頁。古人總結的人民流亡(liúwáng)的原因:“一曰天,二曰官,三曰軍,四曰錢,五曰愚。”第五十七頁,共94頁。匈奴鮮卑鮮卑羌氐羯中原人口(rénkǒu)南遷的第一次高潮第五十八頁,共94頁。(中原)大疾疫,兼以饑饉(jījǐn),百姓又為寇賊所殺,流尸滿河,白骨蔽野?!稌x書·食貨志》永嘉行唐·張籍黃頭鮮卑入洛陽,胡兒執(zhí)戟升明堂。晉家天子作降虜,公卿奔走如牛羊。紫陌旌幡暗相觸,家家(jiājiā)雞犬驚上屋。婦人出門隨亂兵,夫死眼前不敢哭。九州諸侯自顧土,無人領兵來護主。北人避胡多在南,南人至今能晉語。中原人口(rénkǒu)南遷的第一次高潮第五十九頁,共94頁。中原人口南遷(nánqiān)的第二次高潮第六十頁,共94頁。1126年,金人攻破汴京;次年,將宋徽宗、宋欽宗及許多百姓俘虜押往北方,使汴京一片殘破,北宋滅亡(mièwáng),史稱靖康之亂。中原(zhōngyuán)人口南遷的第三次高潮第六十一頁,共94頁。我國古代三次(sāncì)人口

南遷的共同原因統(tǒng)治階級內亂和少數(shù)民族的斗爭導致了北方頻頻戰(zhàn)亂(zhànluàn),嚴重破壞了農業(yè)生產,使經濟凋敝,民不聊生。而南方相對安定,而且土地遼闊。第六十二頁,共94頁。古今人口遷移(rénkǒuqiānyí)原因的區(qū)別1、古代:躲避戰(zhàn)亂或自然災害,人們自發(fā)地遷到相對穩(wěn)定的地方。2、今天:有幾個方面的原因:(1)政府為了經濟建設目的而有組織地引導人口流動(liúdòng)。(2)農村生產力的解放,農村剩余勞動力剩余增加,國家放松進城的限制。(3)農村人口適應城市建設的需要,滿足致富的愿望,自發(fā)地移向城市。(4)科技人員和大學生進城讀書就業(yè)等等人口遷移的方向:農村—城市;內地—沿海第六十三頁,共94頁。古代人口南遷對江南(Jiāngnán)的影響1為江南開發(fā)增加了大量的勞動力,江南經濟實力大為提高(tígāo)。2北人南遷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改變了南方落后的面貌。3帶來了新的風俗習慣,促進了江南的民族融合。經濟(jīngjì)重心南移第六十四頁,共94頁。根據(jù)經濟重心南移的概況,探究:1.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yuányīn)2.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探究(tànjiū)三第六十五頁,共94頁。經濟重心(zhòngxīn)南移的概況關中(Guānzhōng)、中原地區(qū)江南(Jiāngnán)階段階段進程南移情況魏晉南北朝奠定基礎隋唐五代開始南移(安史之亂)宋朝完全南移(南宋)第六十六頁,共94頁。經濟重心(zhòngxīn)南移的原因

①中原人口南遷,補充了大量的勞動力,也帶去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②南方相對和平(hépíng)穩(wěn)定③南方生產條件和自然環(huán)境比較優(yōu)越④江南統(tǒng)治者為發(fā)展實力,比較重視發(fā)展經濟⑤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fā)江南第六十七頁,共94頁。南京(nánjīnɡ)秦淮河今貌第六十八頁,共94頁。位于運河樞紐的揚州,成為全國的經濟中心。南北水路商貨在此云集,海上商船也從此啟航和停泊。市區(qū)內商賈眾多、邸店林立,最繁華的街道“十里長街市井連”,到了晚上,也使千燈照碧云,一派(yīpai)繁華景象。第六十九頁,共94頁。杭州北關夜市,錢塘八景之一,系舊時武林門北運河兩岸街市夜景。當時外地游西湖者,晚間返歸多集于此,因而成景?!段骱尽肪砣骸吧w水陸輻輳之所,商賈云集。每至夕陽在山,則檣帆卸泊,百貨登市,故市不于日中而常至夜分,且在城闉之外,無金吾之禁,篝火燭照(zhúzhào)如同白日,凡自西湖歸者,多集于此,熙熙攘攘,人影雜沓,不減元宵燈市?!钡谄呤摚?4頁。第七十一頁,共94頁。南方士人在唐宋之際的一系列改革運動中所起的作用一次大似一次……唐中葉的永貞革新是一場為時短暫(duǎnzàn)的政治改革運動,這一運動的領袖王叔之、王還,分別為越州和撫州人……到了唐末五代,這種情況有了變化,一大批江南地主的代表人物,在促進吳、南唐、吳越等國的封建政治制度的完善、參與經濟政策(包括休養(yǎng)生息、保境安民)的制訂等方面,都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鄭學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zhòngxīn)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第七十二頁,共94頁。……入宋以后(yǐhòu),南方士人在政治上扮演的角色越來越重要。“范仲淹起于吳,歐陽修起于楚,蔡襄起于閩,杜衍起于會稽,余靖起于嶺南,皆為一時名臣?!彼麄兇蠖嗍堑刂麟A級的改革派,如范、杜、余三人均參與或贊助過慶歷新政。在王安石變法中,參與變法的也大都是江南士人,而其核心人物則均為贛、閩士人;王安石、曾布為江西人;呂惠卿、章停為福建人?!崒W檬《中國古代經濟重心(zhòngxīn)南移和唐宋江南經濟研究》第七十三頁,共94頁。南方北方南直浙江福建四川廣西貴州江西湖廣廣東云南北直山東山西河南陜西2726119202212501713511211448明代內閣(nèigé)大學士籍貫分布表第七十四頁,共94頁。1、南方城市的繁榮。杭州、揚州等是商業(yè)繁榮的城市。南方各國貿易往來頻繁(pínfán)。楚國的商業(yè)貿易收入為主要財政來源。經濟(jīngjì)重心南移的影響2、文化(wénhuà)重心的南移。第七十五頁,共94頁。結合所學知識,探究:古代對江南的開發(fā)與我們(wǒmen)現(xiàn)在所進行的對西部的開發(fā)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古代經濟中心的南移的歷史對今天有何歷史啟示?探究(tànjiū)四第七十六頁,共94頁。古代開發(fā)(kāifā)江南與西部大開發(fā)(kāifā)的異同(1)古代對南方的開發(fā)是自發(fā)的,戰(zhàn)亂導致大量的流民南下。(2)現(xiàn)在是國家有計劃、有目的的進行開發(fā)建設(jiànshè)。(3)對開發(fā)區(qū)域的經濟發(fā)展都起到了推動作用。第七十七頁,共94頁。經濟(jīngjì)中心南移的歷史啟示(1)政治穩(wěn)定是經濟發(fā)展的必備條件。經濟重心的南移和南方經濟的發(fā)展都是在北方戰(zhàn)亂不休和南方相對穩(wěn)定的條件下完成的。(2)充分合理地利用外來勞動力、先進的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就可以促進經濟的發(fā)展。(3)經濟的發(fā)展必須得到領導者的重視。南方政權的許多統(tǒng)治者為了鞏固自己(zìjǐ)的政權,在當時不得不采取措施重視經濟建設,只有這樣,經濟才有可能得到發(fā)展。第七十八頁,共94頁。課堂練習A⒈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包括①北方(běifāng)戰(zhàn)亂,南方相對安定②北民南遷,帶來勞力和技術

③統(tǒng)治階級重視生產的發(fā)展④政治中心南移引起連鎖反應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第七十九頁,共94頁。課堂練習B⒉漢代經濟重心的分布,最主要的特點(tèdiǎn)是A.沿長江流域東西延伸B.沿黃河流域東西延伸C.沿長城兩側東西延伸D.沿運河由北向南延伸第八十頁,共94頁。⒊四大經濟區(qū)中,在漢唐時期居于全國經濟重心的地位(dìwèi)是()山東地區(qū)山西地區(qū)江南地區(qū)龍門碣石地區(qū)A.B.C.D.課堂練習A第八十一頁,共94頁。⒋東晉南朝時期(shíqī)江南農業(yè)迅速發(fā)展,其主

要原因是()A.商品經濟水平較高,起推動作用B.北方人口南遷并帶去了先進生產技術C.江南與越人開始從事農耕生產D.江南的氣候、土壤對農業(yè)發(fā)展有利課堂練習B第八十二頁,共94頁。5.導致經濟中心南移的具有決定性意的因素是()A.社會環(huán)境的穩(wěn)定B.自然條件改善(gǎishàn)C.政治中心的南移D.生產力大為改觀D課堂練習第八十三頁,共94頁。6.南京最早成為百萬人口的大城市可能是在()A.戰(zhàn)國時期B.西漢時期C.東晉(DōngJìn)、南朝時期D.隋朝時期C課堂練習第八十四頁,共94頁。四大(sìdà)經濟區(qū)遠古(yuǎngǔ)到兩晉第一次人口(rénkǒu)南遷西晉永嘉之亂后經濟中心開始發(fā)生變化三國東晉南朝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