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的起源(1)復習進程_第1頁
藝術的起源(1)復習進程_第2頁
藝術的起源(1)復習進程_第3頁
藝術的起源(1)復習進程_第4頁
藝術的起源(1)復習進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藝術的起源(1)

二、藝術的起源1、摹仿說2、游戲說3、巫術說4、生物本能說5、勞動說6、情感表現(xiàn)說7、多元決定論等

1、摹仿說:

“摹仿說”是歷史上最早提出并長期占據統(tǒng)治地位的關于藝術發(fā)生的理論。它認為藝術起源于人類模仿自然和現(xiàn)實生活的本能沖動,認為所有藝術都是模仿的產物。它揭示了人有一種模仿的天性;其次,模仿可能是人類最早采用的藝術創(chuàng)作方法。其主要代表人物有赫拉克利特、德謨克里特、亞里士多德、維科等;自然也追求對立的東西,它是從對立的東西產生和諧,而不是從相同的東西產生和諧。例如自然便是將雌和雄配合起來,而不是將雌配雌,將雄配雄。自然是由聯(lián)合對立物造成最初的和諧,而不是由聯(lián)合同類的東西。藝術也是這樣造成和諧的,顯然是由于摹仿自然。繪畫在畫面上混合著白色和黑色、黃色和紅色的部分,從而造成與原物相似的形相。音樂混合不同音調的高音和低音、長音和短音,從而造成一個和諧的曲調。書法混合元音和輔音,從而構成整個這種藝術。

——赫拉克利特(《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第19頁.)在許多重要的事情上,我們是摹仿禽獸,做禽獸的小學生。從蜘蛛我們學會了織布和縫補;從燕子學會了造房子;從天鵝和黃鶯等歌唱的鳥學會了唱歌。

——德謨克里特(《古希臘羅馬哲學》.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第112頁.)一般說來,詩的起源仿佛有兩個原因,都是出于人的天性。人從孩提的時候起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禽獸的分別之一,就在于人最善于摹仿,他們最初的知識就是從摹仿得來的),人對于摹仿的作品總是感到快感。摹仿出于我們的天性,而音調感和節(jié)奏感(至于“韻文”則顯然是節(jié)奏的段落)也是出于我們的天性,起初那些天生最富于這種資質的人,使它進一步的發(fā)展,后來就由臨時口占而作出了詩歌。悲劇是對于一個嚴肅、完整、有一定長度的行動的摹仿。

——亞里士多德.《詩學》.羅念生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第11-12、19頁.兒童們都擅長于摹仿,我們看到兒童們一般都在摹仿他們所能認識到的事物來取樂。這條公理顯示出:世界在它的幼年時代是由一些詩性的或能詩的民族所組成的,因為詩不過就是摹仿。這條公理也說明:凡是涉及需要、效益或便利的技藝甚至涉及人類娛樂的技藝,都在哲學家們還沒有出來之前,在詩的時期就已發(fā)明出來了;因為凡是技藝都不過是對自然的摹仿,在某種意義上都是“實物”的詩。

——[意]維科.《新科學》(上冊).朱光潛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9.第122頁.音樂之所由來者遠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兩儀,兩儀出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合,合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咸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陰陽。萌芽始震,凝寒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出于和,和出于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呂氏春秋·大樂》(高誘注.《呂氏春秋》.《諸子集成》(六).北京:中華書局,1954.第46-47頁.)

法國拉斯科洞穴壁畫2、游戲說:“游戲說”認為藝術起源于無功利、無目的的游戲活動,是一種游戲的天性或本能沖動。美感就是從”游戲”中獲得發(fā)泄過剩精力的愉快。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席勒、斯賓塞、谷魯斯等。1、[德]席勒.《審美教育書簡》.馮至,范大燦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85.第76-80、148-151頁.2、[英]斯賓塞.《心理學原理》.轉引自:馬奇主編.《西方美學史資料選編》(下).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第653-657頁.

如:古希臘人在奧林匹斯賽會上尋歡,是通過不流血的力量、速度、靈巧的比賽以及更高尚的智力競賽游戲。《擲鐵餅者》約公元前450年雕塑家:米隆﹝Myron﹞現(xiàn)藏意大利羅馬國家博物館從《擲鐵餅者》中,可以見到此一時期之雕刻家已經受到理想人體美的觀念所影響,將人體之肌肉表現(xiàn)盡量以完美之方式表現(xiàn)之,同時頗具動感。源于古希臘奧林匹斯賽會的現(xiàn)代奧運會繼承了前者的游戲精神,是全世界人民以奧運的名義舉行的狂歡節(jié)。3、巫術說:“巫術說”是最有說服力、最有生命力也最具勢力的一種藝術的起源理論。它認為藝術起源于原始民族的圖騰崇拜、巫術儀式等活動。其代表人物有賴納克、盧卡契、蘇珊·朗格等。

“詩言志,歌永言,聲依永,律和聲。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辟缭唬骸办叮∮钃羰允?,百獸率舞。”

——《尚書·堯典》(《尚書》.周秉鈞注譯.長沙:岳麓書社,2001.第11頁.)以樂舞教國子:舞《云門》、《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以六律、六同、五聲、八音、六舞大合樂,以致鬼神示,以和邦國,以諧萬民,以安賓客,以說遠人,以作動物。乃分樂而序之,以祭,以享,以祀。乃奏黃鐘,歌大呂,舞《云門》,以祀天神。乃奏大蔟,歌應鐘,舞《咸池》,以祭地示。乃奏姑洗,歌南呂,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賓,歌函鐘,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則,歌小呂,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無射,歌夾鐘,舞《大武》,以享先祖。凡天樂者,文之以五聲,播之以八音。

——《周禮·春官宗伯下·大司樂》([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575-584頁.)司巫掌群巫之政令。若國大旱,則帥巫而舞雩?!吨芏Y·春官宗伯下·司巫》([漢]鄭玄注,[唐]賈公彥疏.《周禮注疏》.《十三經注疏》(標點本).李學勤主編.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第687頁.)是則韻語之文,雖匪一體,綜其大要,恒由祀禮而生。——劉師培論“文字出于巫祝之官”(郭紹虞,羅根澤主編.《中國近代文論選》(下).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第585頁.)

“戲劇,當自巫、優(yōu)二者出”——王國維.《宋元戲曲史》.北京:東方出版社,1996.第1-3頁.

“巫術與藝術之間的相似是既強烈而又切近的,巫術活動總是包含著像舞蹈、歌唱、繪畫或造型藝術等活動。”

——科林伍德:《藝術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年版,第58、67頁。

藝術史學家希爾恩在《藝術的起源》一書中認為:“當北美印第安人,或卡菲爾人,或黑人在表演舞蹈時,這種舞蹈全部都是對狩獵活動的模仿——這些模仿有著一種實踐的目的,因為世界上所有獵人都希望能把獵物引入自己的射程之內,按照交感巫術的原理,這是可以通過模仿來辦到的。因此,一場野牛舞,在原始人看來就可以強迫野牛進入獵人的射擊距離之內來。”

1、盧卡契論藝術起源于模仿巫術([匈牙利]盧卡契.《審美特性》.第一卷.徐恒醇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

2、布洛克論非洲戲劇起源于巫術儀式([美]簡·布洛克著.《原始藝術哲學》.沈波,張安平譯.朱立元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第194-207頁.)

3、朗格論舞蹈起源于巫術([美]蘇珊·朗格.《情感與形式》.劉大基,傅志強,周發(fā)祥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6.第217-218頁.)4、賴那克論藝術起源于神性崇拜

[法]薩蒙·賴那克.《阿波羅藝術史》.李樸園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第11-13頁.

《維林多夫母神》

《手持角杯的裸女》

4、生物本能說:“生物本能說”直接從人的生物性需要出發(fā)討論藝術發(fā)生的緣由,認為藝術活動是出于人的生物本能。其代表人物有達爾文、弗洛伊德等。

1、[英]達爾文.《人類的由來》.第一篇第三章與第三篇第十九章.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第135、880頁.2、[奧地利]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論美文選》.張喚民,陳偉奇譯.上海:知識出版社,1987.第139-140、171-172頁.5、勞動說:“勞動說”認為藝術活動起源于生產勞動,是從人類的生產勞動中分化、獨立出來的活動。勞動目的的達到不只會帶來物質需要的滿足,還會使人意識到自身的創(chuàng)造性力量,在自己所取得的成功面前感到無比的高興,引起自豪、喜悅以及狂歡等感情,于是產生了和藝術相聯(lián)系的再現(xiàn)那體現(xiàn)了人的創(chuàng)造力量的勞動過程和結果的形式,以便人能從這種再現(xiàn)中再度體驗那由于他的創(chuàng)造的成功而引起的喜悅。其代表人物有:馬克思、普林漢諾夫等。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后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豈無鄭衛(wèi)激楚之音哉?

——《淮南子·道應訓》(高誘注.《淮南子》.《諸子集成》(七).北京:中華書局,1954.第190頁.)我想人類是在未有文字之前就有了創(chuàng)作的,可惜沒有人記下,也沒有法子記下。我們的祖先的原始人,原是連話也不會說的,為了共同勞作,必需發(fā)表意見,才漸漸的練出復雜的聲音來,假如那時大家抬木頭,都覺得吃力了,卻想不到發(fā)表,其中有一個叫道“杭育杭育”,那么,這就是創(chuàng)作;大家也要佩服、應用的,這就等于出版;倘若用什么記號留存了下來,這就是文學;他當然就是作家,也是文學家,是“杭育杭育派”。——魯迅.《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51.第93-94頁.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第37、93、96-97、123-124、126頁。2、普列漢諾夫.《普列漢諾夫美學論文集》(Ⅰ).曹葆華譯.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第314-316、376-377頁。

紅山文化玉豬龍

6、情感表現(xiàn)說:“情感表現(xiàn)說”認為藝術起源于情感表現(xiàn)和思想交流的需要。代表人物有維龍、克羅齊、托爾斯泰、科林伍德等。1、維龍[法]維龍.《美學》.轉引自:蔣孔陽主編.《十九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英法美卷).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1990.第442-446頁.2、托爾斯泰(《西方文論選》,下卷,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432頁。3、克羅齊4、科林伍德5、蘇珊·朗格男女有所怨恨,相從而歌。饑者歌其食,勞者歌其事。

——《春秋公羊傳·宣公十五年》([漢]公羊壽傳,何休解詁,[唐]徐彥疏.《春秋公羊傳注疏》.《十三經注疏》(下).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2286頁.)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聲相應,故生變,變成方,謂之音。比音而樂之,及干戚羽旄,謂之樂?!瓨氛撸糁缮?;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聲噍以殺;其樂心感者,其聲啴以緩;其喜心感者,其聲發(fā)以散;其怒心感者,其聲粗以厲;其敬心感者,其聲直以廉;其愛心感者,其聲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動。……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動于中,故形于聲,聲成文,謂之音。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樂氣(器)從之?!稑酚涀g注》.吉聯(lián)抗譯注.北京:音樂出版社,1958.第1、3、29頁。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fā)言為詩。情動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發(fā)于聲,聲成文謂之音。治世之音安以樂,其政和,亂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國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先王以是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是以一國之事,系一人之本,謂之風。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風,謂之雅?!炚撸朗⒌轮稳?,以其成功告于神明者也?!睹娬x》([漢]毛亨傳,鄭元箋,[唐]孔穎達疏.《毛詩正義》.《十三經注疏》(上).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第272頁.)

《詩品序》:氣之動物,物之感人,故搖蕩性情,形諸舞詠。照燭三才,暉麗萬有,靈祗待之以致饗,幽微藉之以昭告;動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詩。若乃春風春鳥,秋月秋蟬,夏云暑雨,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諸詩者也。嘉會寄詩以親,離群托詩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漢妾辭宮,或骨橫朔野,魂逐飛蓬;或負戈外戍,殺氣雄邊;塞客衣單,孀閨淚盡;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揚娥入寵,再盼傾國;凡斯種種,感蕩心靈,非陳詩何以展其義?非長歌何以騁其情?故曰:“詩可以群,可以怨?!笔垢F賤易安,幽居靡悶者,莫尚于詩矣。

——[梁]鐘嶸.《詩品》.周振甫譯注.北京:中華書局,1998.第15、20-21頁.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