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州大學-中國歷史文選-wxtktt課件_第1頁
蘭州大學-中國歷史文選-wxtktt課件_第2頁
蘭州大學-中國歷史文選-wxtktt課件_第3頁
蘭州大學-中國歷史文選-wxtktt課件_第4頁
蘭州大學-中國歷史文選-wxtktt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題解】

本文節(jié)選自《文獻通考》卷七《田賦考》附篇。據(jù)商務印書館萬有文庫十通本?!段墨I通考》作者馬端臨(1254-1323?),字貴與,宋末元初饒州樂平(今江西樂平)永善鄉(xiāng)人。其父馬廷鸞在宋屢爲史官,官至右丞相兼樞密使。馬端臨以父蔭補承事郎,宋亡後隱居家鄉(xiāng)協(xié)助父親著述,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開始編撰《文獻通考》,至大德十一年(1307年)成書。元朝廷爲其鏤版,經(jīng)作者親自校對,于泰定元年(1324年)刊行。

馬氏編撰該書的目的,一是補充《通典》的不足,二是詳於典章以便與《通鑒》相表裏。全書三百四十八卷,包括田賦考,錢幣考,戶口考,職役考,征榷考,市糴考,土貢考,國用考,選舉考,王禮考,帝系考,封建考,郊社考,宗廟考,學??迹?jīng)籍考,樂考,兵考,刑考,輿地考,四裔考,象緯考,物異考,共二十四門。其中五門爲其所創(chuàng)。時限爲上古至宋寧宗嘉定末。作者力求更加客觀準確地揭示歷代典制的“變通弛張之故”,尋求它們本身發(fā)生、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該書在史學史上有很高地位。

漢昭帝始元二年,發(fā)習戰(zhàn)射士,調(diào)故吏將屯田張掖郡。(調(diào),發(fā)遣之也。故吏,前爲官職者。)宣帝神爵元年,後將軍趙充國擊先零羌,罷騎兵,屯田以待其敝。……按:屯田所以省饋饟,因農(nóng)爲兵,而起於漢昭、宣之時。然文帝時鼂錯上言:“遠方之卒,守塞一歲而更,不知胡人之能,不如選常居者,家室田作以備之。爲之高城深塹,先爲室屋,具田器,募罪人及免徒復作及民之欲往者,皆賜高爵,復其家,俾實塞下。使屯戍之事省,輸將之費寡。”則其規(guī)模已略出此。

嘉峪關(guān)墓磚畫耕作圖(圖)

但文帝則與以田屋,令其人自爲戰(zhàn)守;而此屯田則以兵留耕,因取其耕之所獲以饟兵,微爲不同。又按:武帝征和中,桑弘羊與丞相、御史請屯田故輪臺地,以威西域。而帝下詔,深陳既往之悔,不從之。其事亦在昭、宣之前。然輪臺西於車師千餘里,去長安且萬里,非張掖、金城之比,而欲驅(qū)漢兵遠耕之,豈不謬哉!賴其說陳於帝既悔之後耳。武帝通西域,復輪臺、渠犁,亦置營田校尉領(lǐng)護,然田卒止數(shù)百人。今弘羊建請以爲溉田五千頃以上,則徙民多而騷動衆(zhòng)矣。帝既悔往事,思富民,宜其不從也。

……後魏文帝大統(tǒng)十一年,大旱。十二年,秘書丞李彪上表,請別立農(nóng)官,取州郡戶十分之一爲屯田人,相水陸之宜,料頃畝之數(shù),以贓贖雜物市牛科給,令其肆力。一夫之田,歲責六十斛,甄其正課,并征戍雜役。行此二事,數(shù)年之中,穀積而人足矣。帝覽而善之,尋施行焉。自此公私豐贍,雖有水旱不爲害。北齊廢帝乾明中,尚書左丞蘇珍芝又議修石龞等屯,歲收數(shù)十萬石,自是淮南軍防糧足。

孝昭帝皇建中,平州刺史嵇曄建議開幽州督亢舊陂(今范陽郡范陽縣界)、長城左右營屯,歲收稻粟數(shù)十萬石,此境得以周贍。又於河內(nèi)置懷義等屯,以給河南之費,自是稍止轉(zhuǎn)輸之勞。武成帝河清三年,詔沿邊城守堪耕食者,營屯田,置都子使以統(tǒng)之。一子使當田五十頃,歲終,課其所入,以論褒貶。隋文帝開皇三年,突厥犯塞,吐谷渾寇邊,轉(zhuǎn)輸勞敝,乃令朔方總管趙仲卿於長城以北大興屯田。

開元二十五年,詔屯官敍功,以歲豐兇爲上下。鎮(zhèn)戍地可耕者,人給十畝以供糧。方春,令屯官巡行,讁作不時者。天下屯田收穀百九十餘萬斛。初,度支歲市糧於北部,以贍武振、天德、靈武、鹽、夏之軍,費錢五六十萬緡,泝河舟溺甚衆(zhòng)。建中初,宰相楊炎請置屯田於豐州,發(fā)關(guān)輔民鑿陵陽渠以增溉。京兆尹嚴郢嘗從事朔方,知其利害,以爲不便。疏奏,不報。郢乃奏五城舊屯,其數(shù)至廣,以開渠之糧貸諸城官田,約以冬輸,又以開渠功直布帛先給田者,據(jù)估轉(zhuǎn)穀,如此則關(guān)輔免調(diào)發(fā),五城田闢,比之浚渠,利十倍也。時楊炎方用事,郢議不用,而陵陽渠亦不成。然振武、天德良田廣袤千里。

元和中,振武軍饑。宰相李絳請開營田,可省度支漕運,及絕和糴欺隱。憲宗稱善。乃以韓重華爲振武京西營田和糴水運使,起代北墾田三百頃,出贓罪吏九百餘人,給以耒耜耕牛,假糧種,使償所負粟。一歲,大熟。因募人爲十五屯,每屯百三十人,人耕百畝。就高爲堡,東起振武,西逾雲(yún)州,極於中受降城,凡六百餘里。列柵二十,墾田三千八百餘頃,歲收粟二十萬石,省度支錢二千餘萬緡。重華入朝奏請益開田五千頃,法用人七千,可以盡給五城。會李絳已罷,後宰相持其議而止。

憲宗末,天下營田皆僱民或借庸以耕,又以瘠地易上地,民閒苦之。穆宗即位,詔還所易地而耕,以官兵耕官地者,給三之一以終身。靈武、邠、寧土廣肥,而民不知耕。太和末,王起奏立營田。後黨項大擾,河西邠寜節(jié)度使畢諴亦募士開營田,歲收三十萬斛,省度支錢數(shù)百萬緡。

開元令:諸屯田應用牛之處,山原川澤,土有硬軟,至於耕墾,用力不同。土軟處,每一頃五十畝,配牛一頭。強硬處,一頃二十畝,配牛一頭。即當屯之內(nèi),有軟有硬,亦依此法。其稻田,每八十畝,配牛一頭。

宋太祖皇帝端拱二年,以左諫議大夫陳恕爲河北東路招置營田使、魏羽爲副使,右諫議大夫樊知古爲河北西路招置營田使、索湘爲副使,欲大興營田也。

先是,自雄州東際於海,多積水,戎人患之,未嘗敢由此路入寇。順安軍西至北平二百里,地平廣無隔閡,每歲胡騎多由此而入。議者以爲宜度地形高下,因水陸之便,建阡陌,浚溝洫,益樹五稼,所以實邊廩而限戎馬。雍熙後數(shù)用兵,岐溝、君子館敗?之後,河朔之民農(nóng)桑失業(yè),多閑田,且戍兵增倍,故遣恕等經(jīng)營之。恕密奏戍卒皆惰遊,仰食縣官,一旦使冬被甲兵,春執(zhí)耒耜,恐變生不測。乃詔止,令葺營堡。營田之議遂寢。

淳化四年,知雄州何承矩請於順安寨西,引易河築隄爲屯田。既而河朔頻年霖澍水潦,河流湍溢,壞城壘民舍,復請因積潦處畜積爲陂塘,大作稻田以足食。

滄州臨津令黃懋上書,請於河北諸州作水利田。懋自言閩人,閩地種水田,緣山導泉,倍費功力;今河北州、軍陂塘甚多,引水溉田,省功易就,三五年內(nèi),公私必獲大利。乃詔承矩往河北諸州水所積處大墾田。以承矩爲制置河北沿邊屯田使,懋充判官,發(fā)諸州鎮(zhèn)兵萬八千人給其役。凡雄、莫、霸州,平戎、破虜、順安軍,興堰六百里,置斗門,引淀水灌溉。

初年種稻,值霜早,不成。次年方熟。初,承矩建議,沮之者頗衆(zhòng);又武臣習攻戰(zhàn),亦恥於營葺;種稻又不成,群議益甚,幾罷役。至是,議者乃息。莞蒲蜃蛤之饒,民賴其利。按:古者兵與農(nóng)共此民也,故無事則驅(qū)之爲農(nóng)而力稼穡,有事則調(diào)之爲兵而任征戰(zhàn)。雖唐府兵之法猶然。至於屯田,則驅(qū)游民,闢曠土,且耕且戍,以省饋饟,尤爲良法。自府兵之法既壞,然後兵農(nóng)判而爲二。不特農(nóng)疲於養(yǎng)兵,而兵且恥於爲農(nóng)。觀陳恕所奏及沮何承矩屯田之議者可見。然則,國力如之何而不敝於餉軍也哉!……

祥符九年,李允則奏改保州、定州營田務爲屯田務,則募兵以供其役。熙寧取屯田務罷之,則又收務兵各隸其州以爲廂軍,則屯、營固異制矣。然咸平中,營田襄州,既而又取鄰州兵用之,則非單出民力。熙、豐閒,屯、營多在邊州,土著人少,則不復更限兵民,但及給用即取之。於是屯田、營田,實同名異。而官莊之名,最後乃出,亦往往雜用兵民也。其閒又有牧地者,本收閒地以給牧養(yǎng),後亦稍取可耕者以爲之田。而邊地荒棄者,又立頃畝,招弓箭手田。其不屬弓箭手,而募中土人往耕者,壤地租給,大抵參錯。名雖殊,而制相入也。

……(煕寧)九年,詔熙河路有弓箭手耕種不及之田,經(jīng)略安撫司權(quán)點廂軍田之,官置牛具、農(nóng)器,人給一頃。歲終,參較弓箭手、廂軍所種,孰爲優(yōu)劣,以行賞罰。六月,謝民憲言:“逃走弓箭手并營田地土作,多方設(shè)法召人請佃,今來認租課,乞許就近於本城寨送納,特與蠲免支移折變?!睆闹?/p>

知河州鮮于師中乞以未募弓箭手地百頃爲屯田,從之。

樞密使吳充言:“實邊之策,惟屯田爲利。近聞鮮于師中建請朝廷,以計置弓箭手,重於改作,故裁令試治百頃而已。然屯田之法,行之於今誠未易,惟有因今弓箭手以爲助法公田,似有可爲。且以熙河四州較之,無慮一萬五千頃,十分取一以爲公田,大約歲收畝一石,則公田所得十五萬,水旱肥瘠,三分除一,亦可得十萬。官無營屯牛具廩給之費,借用衆(zhòng)力而民不勞,大荒不收而官無損,省轉(zhuǎn)輸,平糴價,凡六便?!痹t議其事。議者謂弓箭手皆新招,重以歲連不善,若使之自備功力耕佃,恐人心動搖,宜俟稍稔推行?!?/p>

熙、豐閒,邊州營屯不限兵民,皆取給用,是屯田不獨以兵也。至於招弓箭手不盡之地,復以募民,則兵民參錯,固無異也。然前後施行,或以侵佔民田爲擾,(虞奕於徽。)或以差借耨夫爲擾,(咸平二年,耿望襄州借夫。)或以諸郡括牛爲擾,(慶曆閒,范雍括諸郡牛。)或以兵民雜耕爲擾,又或以諸路廂軍不習耕種、不能水土爲擾。(元符三年九月,提舉河東營田言。)至於歲之所入,不償其費,遂又報罷。惟因弓箭手爲助田法,一夫受田百畝,別以十畝爲公田,俾之自備種糧功力,歲收一石,水旱三分除一,官無廩給之費,民有耕鑿之利,若可以爲便矣。然弓箭手之招,至者未安其業(yè),而種糧無所仰給,且又責其借力於公田,慮人心易搖,卒莫之行。(熙寧九年正月,鄭民憲言。)

……隆興元年,工部尚書張闡言:“今日荊、襄屯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