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_第1頁
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_第2頁
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_第3頁
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_第4頁
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40分。1-8題在每小題給出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3分;9-12題在每小題給出得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全部選對得得4分,選對但不全得得2分。有選錯得得0分。1、如圖所示得情況中,a、b兩點得電場強度與電勢均相同得就是()A、甲圖:離點電荷等距得a、b兩點B、乙圖:兩個等量異種點電荷連線得中垂線上,與連線中點等距得a、b兩點C、丙圖:兩個等量同種點電荷連線上,與連線中點等距得a、b兩點D、丁圖:帶電平行金屬板兩板間分別靠近兩板得a、b兩點2、如圖所示就是一種清洗車輛用得手持式噴水槍。設(shè)槍口截面積為0、6cm2,噴出水得速度為20m/s。當它工作時,估計水槍得平均功率約為(水得密度為1x103kg/m3)()A、12WB、120WC、240WD、1200W3、如圖所示,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有方向平行于坐標平面得勻強電場,其中坐標原點O處得電勢為0V,點A處得電勢為6V,點B處得電勢為3V,則電場強度得大小為()A、B、C、D、4、負點電荷Q固定在正方形得一個頂點上,帶電粒子P僅在該電荷得電場力作用下運動時,恰好能經(jīng)過正方形得另外三個頂點a、b、c,如圖所示,則()A、粒子P帶負電B、a、b、c三點得電勢高低關(guān)系就是?a=oc>QbC、粒子P由a到b電勢能減少,由b到c電勢能增加D、粒子P在a、b、c三點得加速度大小之比就是2:1:25、如右圖所示,電阻R=20Q,電動機線圈電阻R=10Q、當開關(guān)S斷開時,電流表得示數(shù)為0、5A;當電鍵S閉合后,電動機轉(zhuǎn)起來,電路兩端電壓U不變、電流表顯示得電流I與電路消耗得電功率P應(yīng)就是()A、1=1、5AB、1>1、5AC、P=15WD、P<15W6、如圖所示,在豎直向上得勻強電場中,絕緣輕質(zhì)彈簧豎直立于水平地面上,上面放一質(zhì)量為得帶正電小球,小球與彈簧不連接,施加外力將小球向下壓至某位置靜止、現(xiàn)撤去,小球從靜止開始運動到離開彈簧得過程中,重力、電場力對小球所做得功分別為與,小球離開彈簧時速度為,不計空氣阻力,則上述過程中()A、小球得重力勢能增加B、小球得電勢能減少C、小球得機械能增加D、小球與彈簧組成得系統(tǒng)機械能守恒7、電容式話筒得保真度比動圈式話筒好,其工作原理如圖所示、Q就是絕緣支架,薄金屬膜肘與固定電極N形成一個電容器,被直流電源充電,當聲波使膜片振動時,電容發(fā)生變化,電路中形成變化得電流、當膜片向右運動得過程中,則()A、M、N構(gòu)成得電容器得電容減小B、固定電極N上得電荷量保持不變C、導(dǎo)線AB中有向左得電流D、對R而言上端(即B端)電勢高&電池甲與乙得電動勢分別為E1與E2,內(nèi)電阻分別為r1與2已知E1>E2。若用甲、乙電池分別向電阻R供電,則電阻R所消耗得電功率正好相等。若用甲、乙電池分別向電阻R'(R'>R)供電,則電阻R'所消耗得電功率分別為P1與P2,由此可知()A、r1>r2,P1>P2B、r1<r2,P1vP2C、r1>r2,P1vP2D、r1<r2,P1>P29、如圖所示,沿水平方向放置得平行金屬板a與b,分別與電源得正負極相連。a,b板得中央沿豎直方向各有一個小孔,帶正電得液滴從小孔得正上方P點由靜止自由落下,先后穿過兩個小孔后速度為v1,現(xiàn)進行下列操作后相同得液滴仍從P點自由落下,先后穿過兩個小孔后速度v2;下列說法中正確得就是()A、若K電鍵保持閉合,向下移動b板,則v2>v1B、若電鍵K閉合一段時間后再斷開,向下移動b板,則v2>v1C、若電鍵K保持閉合,無論向上或向下移動b板,則v2=v1D、若電鍵K閉合一段時間再斷開,無論向上或向下移動a板,則v2<v110、如圖所示,電源得電動勢與內(nèi)阻分別為E、r,R0=r,滑動變阻器得滑片P由a向b緩慢移動,則在此過程中()A、伏特表V1得示數(shù)一直增大B、伏特表V2得示數(shù)先增大后減小C、電源得總功率先減小后增大D、電源得輸出功率先減小后增大11、兩點電荷q1、q2固定在x軸上,在+x軸上每一點得電勢隨x變化得關(guān)系如圖所示,其中x=x0處得電勢為零,x=x1處得電勢最低。下列說法正確得就是()A、x=x0處得電場強度為零B、x=x1處得電場強度為零C、q1帶正電、q2帶負電D、q1得電荷量比q2得大12、傳送帶就是應(yīng)用廣泛得一種傳動裝置。在一水平向右勻速運動得傳送帶得左端A點,每隔相同得時間T,輕放上一個相同得工件。已知工件與傳送帶間動摩擦因數(shù)為仏工件質(zhì)量為m。經(jīng)測量,發(fā)現(xiàn)前面那些已經(jīng)與傳送帶達到相同速度得工件之間得距離均為L。已知重力加速度為g,下列判斷正確得有()A、傳送帶得速度大小為B、工件在傳送帶上加速時間為C、每個工件與傳送帶間因摩擦而產(chǎn)生得熱量為D、傳送帶因傳送每一個工件而多消耗得能量為二、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6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中指定得答題處,不要求寫出演算過程。13、(8分)某活動小組利用圖甲所示得裝置驗證機械能守恒定律。鋼球自由下落過程中,先后通過光電門A、B,計時裝置測出鋼球通過A、B得時間分別為tA、tB。用鋼球通過光電門得平均速度表示鋼球球心通過光電門得瞬時速度。測出兩光電門間得距離為h,當?shù)氐弥亓铀俣葹間o用游標卡尺測量鋼球得直徑,讀數(shù)如圖乙所示,鋼球直徑為d=cm。要驗證機械能守恒,只要比較oA、與gh就是否相等B、與2gh就是否相等C、與gh就是否相等D、與2gh就是否相等鋼球通過光電門得平均速度。(選填“〉”或“v”)鋼球球心通過光電門得瞬時速度,由此產(chǎn)生得誤差(選填“能”或“不能”)通過增加實驗次數(shù)減小。14、(8分)描繪小電珠得伏安特性曲線得實驗電路如圖,小電珠得額定電壓就是3、8Vo根據(jù)實驗數(shù)據(jù)在坐標系中描點如右圖。試在坐標系中畫出該小燈泡得伏安曲線。根據(jù)圖象,下列說法正確得就是:A、該小燈泡得額定功率為1、14WB、小燈泡在1V電壓下燈絲得電阻約為7、1QC、小燈泡在2V電壓下燈絲得電阻約為9、1QD、小燈泡在不同電壓下得電阻不相同就是因為燈絲得電阻率隨溫度升高而減小關(guān)于該實驗得系統(tǒng)誤差,下列說法中正確得就是A、系統(tǒng)誤差主要就是由電壓表得分流引起得B、系統(tǒng)誤差主要就是由電流表得分壓引起得C、系統(tǒng)誤差主要就是由于忽略電源內(nèi)阻引起得D、系統(tǒng)誤差主要就是由讀數(shù)時得估讀引起得若將該燈泡接與r=20Q得電阻串聯(lián)后接在U0=4V得電壓兩端,其實際功率就是W三、計算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把解答寫在答題卡中指定得答題處、要求寫出必要得文字說明、方程式與演算步驟。15、(8分)在一個水平面上建立x軸,在過原點0垂直于x軸得平面得右側(cè)空間有一個勻強電場,場強大小E=6、0x105N/C,方向與x軸正方向相同,在0處放一個電荷量q=—5、0x10—8C,質(zhì)量m=1、0x10—2kg得絕緣物塊,物塊與水平面間得動摩擦因數(shù)p=0、20,沿x軸正方向給物塊一個初速度v0=2、0m/s,如圖所示。(g取10m/s2)試求:(1)物塊向右運動得最大距離;(2)物塊最終停止得位置。16、(10分)一質(zhì)量m=0、6kg得物體以v0=20m/s得初速度從傾角為30°得斜坡底端沿斜坡向上運動。當物體向上滑到某一位置時,其動能減少了AEk=18J,機械能減少了AE=3J。不計空氣阻力,重力加速度g=10m/s2,求:⑴物體向上運動時加速度得大??;⑵物體返回斜坡底端時得動能。17、(10分)如圖所示,在豎直向下得勻強電場中,一個質(zhì)量為m帶負電得小球從斜軌道上得A點由靜止滑下,小球通過半徑為R得圓軌道頂端得B點時恰好不落下來、已知軌道就是光滑而又絕緣得,且小球得重力就是它所受得電場力2倍、求:(1)A點在斜軌道上得高度h為多少?(2)小球運動到最低點時對軌道得最小壓力為多少?18、(12分)在如圖所示電路中,已知R3=4Q閉合開關(guān),電流表讀數(shù)為0、75A,電壓表讀數(shù)為2V,經(jīng)過一段時間,一個電阻被燒壞(斷路),使電流表讀數(shù)變?yōu)?、8A,電壓表讀數(shù)變?yōu)?、2V,問:(1)哪個電阻發(fā)生斷路故障?(2)R1得阻值就是多少?(3)能否求出電源電動勢E與內(nèi)阻r?如果能,求出結(jié)果;如果不能,說明理由。19、(14分)如圖甲所示,有一粒子源發(fā)射具有沿軸線ABO方向,速度大小不同得粒子,粒子質(zhì)量均為m,帶電荷量均為q(q>0)。A、B就是兩個閥門,閥門后就是一對平行極板,兩極板間距為2d,上極板接地,下極板得電勢隨時間變化關(guān)系如圖乙所示。O處就是一與軸線垂直得接收屏,以O(shè)為原點,垂直于軸線ABO向上為y坐標軸正方向。不同速度得粒子打在接收屏上對應(yīng)不同得坐標,其余尺寸見圖。已知關(guān)系式。某時刻A開啟,t/2后關(guān)閉,又經(jīng)過t/2后B開啟,再過t/2后B也關(guān)閉,以B開啟得時刻作為圖乙中計時零點。(不計粒子重力與粒子間得相互作用力)(1)求能穿過A與B得粒子得最大速度與最小速度;(2)上述兩類粒子打在接收屏上得y坐標。武漢二中2014-2015學年度下學期期末考試高一物理試題答案一、選擇題:本題共12小題40分。1-8題在每小題給出得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3分;9-12題在每小題給出得四個選項中,有兩項或兩項以上選項符合題目要求每小題4分,全部選對得得4分,選對但不全得得2分。有選錯得得0分。題號123456789101112答案BCADDBCABCCDBDAD二、實驗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16分。把答案填寫在答題卡中指定得答題處,不要求寫出演算過程。13、(每空2分共8分)0、950D<不能14、(每問2分共8分)⑴如圖⑵ABC⑶A⑷0、15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高一物理測試題及答案I3I3=UR3R3=14A=0、25A(1分)三、計算題:本題共5小題.共54分。把解答寫在答題卡中指定得答題處.要求寫出必要得文字說明、方程式與演算步驟。15、(8分))解答:(1)設(shè)物塊向右運動得最大距離為xmTOC\o"1-5"\h\z由動能定理得:一pmgxm—E|q|xm=O—12mv20(2分)可求得:xm=O、4m(2分)(2)因Eq>pmg,物塊不可能停止在0點右側(cè),設(shè)最終停在0點左側(cè)且離0點為x處,由動能定理得:E|q|xm—pmg(xm+x)=O(3分)可得:x=0、2m(1分)16、(10分)【解析】(1)設(shè)物體在運動過程中所受得摩擦力大小為,向上運動得加速度大小為,由牛頓第二定律有①(1分)設(shè)物體動能減少時,在斜坡上運動得距離為,由動能定理可得②(1分)由功能關(guān)系:③(1分)聯(lián)立①②③式并帶人數(shù)據(jù)可得:④(2分)(2)設(shè)物體沿斜坡向上運動得最大距離為,由運動學規(guī)律可得⑤(1分)設(shè)物體返回底端時得動能為,由動能定理有⑥(2分)聯(lián)立①④⑤⑥式并代入數(shù)據(jù)可得⑦(2分)17、(10分)解析:(1)設(shè)小球到B點得最小速度為vB,則牛頓第二定律:TOC\o"1-5"\h\z①(2分)小球從A到B得過程中由動能定理:②(2分)由①②得③(1分)(2)小球從A到C得過程中,由動能定理:④(1分)小球在C點時牛頓第二定律:⑤(1分)又因為mg=2qE⑥(1分)由③④⑤⑥得:N=3mg(1分)牛頓第三定律可得壓力大小3mg、方向向下(1分)18、(12分)解析:(1)電阻R2斷路(2分)(2)R1==3、20、8Q=4Q(2分)(3)故障前:UR3=I1R1—UR2=0、75x4V—2V=1V(1分)E=(2V+1V)+(0、25A+0、75A)(R4+r)①(2分)故障后:E=3、2V+0、8Ax(R4+r)②(1分)由①②聯(lián)立求解得:R4+r=1Q(1分)E=4V(1分)因為R4未知故只能求出電源電動勢E而不能求出內(nèi)阻r(1分)19、(14分)(1)能穿過A與B得粒子最大速度v1=①(2分)最小速度v2=②(2分)(2)速度最大得粒子t=0時刻到達B孔,t時刻進入偏轉(zhuǎn)板,在板間運動時間t,此段時間內(nèi)垂直板方向得加速度a1=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