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1頁
大黃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2頁
大黃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3頁
大黃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4頁
大黃丸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方劑加減變化匯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fèi)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bào)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12大黃丸方出_肘后方卷四,名見_圣惠卷五十一_匯總大黃丸方出_肘后方卷四,名見_圣惠卷五十一_方劑加減變化匯總 11. 原方 14組成: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4功效: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者。 14來源: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 14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 142. 相似度75%:備急丸 14組成:大黃5兩,干姜2兩,巴豆3兩(去心,熬),芒消3兩。 14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42.3. 加:干姜 142.4. 減:茯苓 14功效:忽然心腹脹滿,急痛氣絕,大小便不通。 14來源:《醫(yī)心方》卷六引《極要方》。 143. 相似度50%:大黃湯 14組成:大黃(銼)1兩,芒消(研)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黃柏(炙)半兩。 14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4加:黃連、黃柏 14減:茯苓、巴豆 14功效:口糜生瘡。 14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 154. 相似度50%:巴豆丸 153枚(去心皮,熬),7枚(去尖),1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54.3. 加:杏仁 15減:茯苓、芒消 15功效:癖結(jié),心下硬痛。 15來源:《外臺》卷十二引《廣濟(jì)》。 155. 相似度50%:茯苓湯 15組成:茯苓1分,黃芩1分,鉤藤1分,大黃1分。 1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5加:黃芩、鉤藤 15減:芒消、巴豆 15功效:兒生7日后,有熱欲作癇。 15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七八。 15相似度50%:茯苓鉤藤湯 15組成:鉤藤2分,茯苓2分,甘草(炙)1分,大黃(煨)1分。 1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5加:鉤藤、甘草 15減:芒消、巴豆 16功效:少小七日以后患病。 16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七六。 16相似度50%:調(diào)胃承氣湯 16組成:大黃、芒消、甘草各等分,生姜3片。 1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6加:甘草、生姜 16減:茯苓、巴豆 16功效:熱留胃中發(fā)斑,及服熱藥過多而發(fā)斑。小兒肥甘過度,必生內(nèi)熱,以致發(fā)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shí)有力者。 來源:《普濟(jì)方》卷四○四。 16相似度50%:調(diào)胃承氣湯 16組成:大黃4兩(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兩,芒消半斤。 1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68.3. 加:甘草 16減:茯苓、巴豆 16功效:陽明腑實(shí),發(fā)熱汗出,口渴心煩,大便秘結(jié),腹?jié)M痛拒按,脈滑數(shù)。胃熱發(fā)斑,口齒咽喉腫痛,中消,瘡瘍等見上述癥狀者。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shù),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誤攻其表,胃氣不和,譫語者;發(fā)汗后,不惡寒,但熱,屬實(shí)者;太陽病未解,但陰脈微者;傷寒13日,過經(jīng)譫語,自下利,脈和,內(nèi)實(shí)者;太陽病,過經(jīng)10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shí)自極吐下者;陽明病,不吐不下,煩者;太陽病3日,發(fā)汗不解,蒸蒸發(fā)熱者;傷寒吐后,腹脹滿者。中熱,或口舌生瘡。善食而瘦。熱結(jié)旁流。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斑疹,陽明證具,外出不快,內(nèi)壅特甚者。 來源:《傷寒論》。 17相似度50%:地黃汁湯 17組成: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1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7加:生地黃 17減:茯苓、巴豆 17功效: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17來源:方出《千金》卷十,名見《外臺》卷四。 1710. 相似度50%:滌毒散 17組成:甘草半兩,芒消9分,大黃1兩(酒浸)當(dāng)歸。 1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7加:甘草、當(dāng)歸 17減:茯苓、巴豆 17功效:時(shí)氣疙瘩,五發(fā)瘡瘍,喉閉雷頭。 17來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上。 17相似度50%:當(dāng)歸承氣湯 17組成:當(dāng)歸1兩,大黃1兩,甘草半兩,芒消9錢。 18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8加:當(dāng)歸、甘草 18減:茯苓、巴豆 18功效:陽狂奔走,罵詈不避親疏;燥熱里熱,火郁為病,或皮膚枯燥,或咽干鼻干,或便溺結(jié)閉。 來源:《保命集》卷中。 1812. 相似度50%:大應(yīng)丸 18組成:巴豆15粒(去皮,漿水1盞,煮干為度),大黃(蒸熟)1分,五靈脂(炒)半兩,青橘皮(炒)半兩。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8加:五靈脂、青橘皮 18減:茯苓、芒消 18功效:脾胃虛寒,宿食不消,壯熱憎寒,頭目重痛。 18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 18相似度50%:大陷胸丸 18組成: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8加:葶藶子、杏仁 18減:茯苓、巴豆 19功效:熱實(shí)結(jié)胸,胸中硬滿而痛,頸項(xiàng)強(qiáng)直,自汗出,大便不通,脈沉實(shí)。太陽病,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jié)胸;結(jié)胸者,項(xiàng)亦強(qiáng),如柔痙狀。時(shí)氣結(jié)胸,熱實(shí)在內(nèi),其脈沉堅(jiān),心下痛滿,按之如石。太陽經(jīng)病,項(xiàng)背強(qiáng),如柔痙狀,自汗直視,脈寸沉、關(guān)浮、尺弱。陽明熱喘,及水腫初起形實(shí)者。胸脅積水,痞滿疼痛,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少者。 來源:《傷寒論》。 19相似度50%:大陷胸湯 19組成:大黃6兩(去皮),芒消1升,甘遂1錢匕。 19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1914.3. 加:甘遂 19減:茯苓、巴豆 19功效:結(jié)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結(jié),日晡潮熱,寒,表未解,醫(yī)反下之,動(dòng)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dòng)膈,短氣躁6-7日,結(jié)胸?zé)釋?shí)、脈沉5-6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各類腹腔炎癥發(fā)展到嚴(yán)重階段而出現(xiàn)的腸麻痹、腸梗19來源:《傷寒論》。 1915. 相似度50%:黑散子 20組成:大黃3兩半(童便浸3日,后用紙裹煨),巴豆1兩半(漿水浸7日,炒令黃),半兩錢49文(以銅線系,燒紅,以酒5斤淬盡),羊脛炭1握(7莖,米醋5斤淬盡用之)。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0加:半兩錢、羊脛炭 20減:茯苓、芒消 20功效:金瘡,婦人一切敗血極者。 20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九。 2016. 相似度50%:大黃丸 20321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20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016.3. 加:樸消 20減:茯苓、芒消 20功效:一切瘧。 20來源:《外臺》卷五引《崔氏方》。 20相似度50%:后七寶丸 20組成:巴豆2分5厘,丁子2分5厘,大黃4分。 20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017.3. 加:丁子 21減:茯苓、芒消 21功效:粉毒所致口舌糜爛,飲食不下咽。 21來源:《家塾方》。 2118. 相似度50%:大黃湯 21組成:大黃3兩(切),芒消2兩。 21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1減:茯苓、巴豆 21功效:急黃疸。 21來源:《外臺》卷四引《必效方》。 2119. 相似度50%:大黃湯 21組成:大黃半兩,茯苓半兩(一本作黃芩),26枚(如豬牙者),甘草(如指大者)1尺,芒消(如雞子)1枚。 21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1加:烏賊骨、皂莢、甘草 2119.4. 減:巴豆 21功效:蛇癥,蛇瘕。 21來源:《千金》卷十一。 21相似度50%:大黃芒消二味湯 21組成:大黃6兩,芒消5兩。 22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2減:茯苓、巴豆 22功效: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強(qiáng)痛,體氣煩熱,唇口干焦。 22來源:《外臺》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 22相似度50%:大承氣湯 22組成:大黃4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枳實(shí)5枚(炙),芒消3合。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2加:厚樸、枳實(shí) 22減:茯苓、巴豆 22功效:傷寒、溫病或瘟疫陽明府實(shí)。身熱,大便秘結(jié),頻轉(zhuǎn)矢氣,胸脘痞滿,腹部脹痛拒按,甚或潮熱譫語,舌苔焦黃而厚,甚或起刺,或焦黑燥裂脈象沉實(shí)或弦數(shù),甚或沉遲;或熱結(jié)旁流,下利清水臭穢,臍腹疼痛,按之堅(jiān)實(shí),口舌干燥者;或熱厥、痙病,神志昏迷而見陽明熱實(shí)者?,F(xiàn)用于急性單純腸梗阻。急性菌痢等屬里實(shí)熱證者。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手足然汗出者;陰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寒若吐、若下后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fā)潮熱,不惡寒獨(dú)語如見鬼狀;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者;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fā)熱,屬陽明,脈實(shí)者;大下后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jié)M痛者;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shí)有微熱喘冒不能臥,有燥屎;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里證,大便難身微熱者。陽明病,發(fā)熱汗多者;發(fā)汗不解,腹?jié)M痛者;腹?jié)M不減,減不足言脈滑而數(shù),有宿食;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少陰病,自利清水,純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者。痙為病,胸滿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傷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瘟疫伏邪傳胃,煩躁發(fā)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此邪最重,復(fù)瘀到胃。陽明溫病,面目俱赤,厥,甚者通體皆厥,不瘛疭,但神昏,不大便,七八日以外,小便赤,脈沉伏或并脈亦厥,胸腹?jié)M堅(jiān),甚則拒按,喜涼飲者。 來源:《傷寒論》。 2322. 相似度50%:承氣湯 23組成:枳實(shí)5枚,大黃4兩,芒消半升,甘草2兩。 23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3加:枳實(shí)、甘草 23減:茯苓、巴豆 23功效:少陰病得之2-3日,口燥咽干者。少陰病得之6-7日,腹?jié)M不大便者。下血。 來源:《千金》卷九。 23相似度50%:承氣浴湯 23組成:當(dāng)歸2兩,大黃1兩,芒消,甘草5錢。 23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3加:當(dāng)歸、甘草 23減:茯苓、巴豆 23功效:大腸燥結(jié)。 24來源:《理瀹》。 2424. 相似度50%:承氣丸 24組成:大黃2兩,杏仁2兩,枳實(shí)1兩,芒消1合。 24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4加:杏仁、枳實(shí) 24減:茯苓、巴豆 24功效:傷寒、時(shí)氣、溫病,10余日不大便者。 24來源:《肘后方》卷二。 2425. 相似度50%:備急丸 24組成:大黃1兩,巴豆10個(gè)(去殼,另研),干白姜1兩(2味凈,去皮及石灰,為細(xì)末)。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4加:干白姜 24減:茯苓、芒消 24功效:心腹痛,大便結(jié),心腹百病,氣虛不散。 24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經(jīng)驗(yàn)秘方》。 2426. 相似度50%:備急丸 24組成:干姜(炮)1兩,大黃(炮)1兩,巴豆(去皮心,炒干,別研)半兩。 2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526.3. 加:干姜 25減:茯苓、芒消 25功效:霍亂卒暴心腹痛。 25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 2527. 相似度50%:備急散 25組成:大黃2兩,桂心4分,巴豆1分(去皮,熬,研)。 2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527.3. 加:桂心 25減:茯苓、芒消 25功效:卒中惡,心痛脹滿,欲吐短氣。 25來源:《外臺》卷三十一引《崔氏方》。 25相似度50%:拔疔毒丸 25組成:雄黃、大黃、巴豆各等分(略去油,去膜心殼)。 2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528.3. 加:雄黃 25減:茯苓、芒消 25功效:各種疔,重至走黃。 26來源:《增訂治疔匯要》卷下。 2629. 相似度50%:大黃丸 26組成:大黃(銼,炒)1兩,干姜(炮)半兩,桂(去粗皮)3分,巴豆14枚(去皮心膜,炒,研)。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6加:干姜、桂 26減:茯苓、芒消 26功效:干霍亂,不吐利。 26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 26相似度50%:三物備急散 26111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2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630.3. 加:干姜 26減:茯苓、芒消 26功效:卒死客忤,大熱行極,上氣喘逆,心腹諸卒暴百病,飲水過多,沖咽不即消,呼吸喘息。 來源:《金匱》卷下。 2631. 相似度50%:止疼丹 26組成:大黃5錢,芒消3錢,血竭5分,沒藥1錢半。 2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7加:血竭、沒藥 27減:茯苓、巴豆 27功效:急性結(jié)膜炎。眼忽赤腫,熱淚恒流,怕日羞明,酸澀疼痛。 27來源:《眼科臨癥筆記》。 27相似度50%:增液承氣湯 27組成:增液湯加大黃3錢,芒消1錢5分。 2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7加:增液湯 27減:茯苓、巴豆 27功效:陽明溫病,津液不足,無水舟停,下之不通,間服增液仍不者。 27來源:《溫病條辨》卷二。 2733. 相似度50%:玉振丸 27組成:巴豆3分,牽牛子2分,大黃2分,蕎麥1分。 2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7加:牽牛子、蕎麥 27減:茯苓、芒消 27功效:癩病。 27來源:《漢藥神效方》卷五。 2834. 相似度50%:泄熱湯 28組成:大黃(炮)1兩,甘草(炙)1兩,芒消(研)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8加:甘草、防風(fēng) 28減:茯苓、巴豆 28功效:咽喉閉塞不通。 28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 28相似度50%:消黃梔子湯 28組成:大黃4錢,芒消3錢,梔子3錢。 28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835.3. 加:梔子 28減:茯苓、巴豆 28功效:陽黃,汗出腹?jié)M者。 28來源:《醫(yī)學(xué)摘粹》。 2836. 相似度50%:烏頭膏 28組成:烏頭20枚,巴豆30枚,藜蘆2兩,大黃3兩。 28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8加:烏頭、藜蘆 29減:茯苓、芒消 29功效:二十種惡瘡,及風(fēng)瘡、痔瘺、疣子、黑疵、瘡腫、鵲面、(黑干)(黑曾)、痤癤。 29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二。 2937. 相似度50%:拓腫方 29組成:大黃3分,黃芩3分,白蘞3分,芒消3分。 29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9加:黃芩、白蘞 29減:茯苓、巴豆 29功效:癰疽,疔腫。 29來源:《千金》卷二十二。 2938. 相似度50%:葶藶丸 29組成:葶藶(隔紙炒)11分,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xì))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兩1分。 29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29加:葶藶、杏仁 29減:茯苓、巴豆 29功效:腸胃受熱,瘕聚沉伏,大便秘澀。 29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 29相似度50%:桃仁承氣湯 30組成:桃仁1錢,芒消1錢,甘草1錢,大黃2錢。 30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0加:桃仁、甘草 30減:茯苓、巴豆 30功效:傷損,血滯于內(nèi)作痛,或發(fā)熱、發(fā)狂。 30來源:《正體類要》卷下。 30相似度50%:神效疔毒丸 30組成:雄黃3錢,大黃3錢,巴豆3錢。 30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040.3. 加:雄黃 30減:茯苓、芒消 30功效:疔毒。 30來源:《青囊秘傳》。 30相似度50%:神仙追毒丹 30組成:大黃1兩半,芒消1兩半,牛蒡1兩半。 30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041.3. 加:牛蒡 30減:茯苓、巴豆 30功效:疔瘡。 31來源:《普濟(jì)方》卷二五六。 3142. 相似度50%:干姜丸 31組成:干姜(炮)1錢,巴豆(去心,炒黃,研)1錢,大黃(濕紙裹,甑上蒸)1錢,人參1錢(去蘆)。 31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1加:干姜、人參 31減:茯苓、芒消 31功效:憂愁中傷,食結(jié)積在腸胃,故發(fā)吐利。 31來源:《本事》卷四。 31相似度50%:三物備急丸 31111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1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143.3. 加:干姜 31減:茯苓、芒消 31功效:寒凝積滯,卒然心腹脹痛,脘腹脹滿高起,二便不通,甚則痛如錐刺,面青氣急,或口噤暴厥,苔白,脈沉而緊?,F(xiàn)用于急性腸梗阻、急性胰炎、食物中毒屬于寒積冷結(jié)而體質(zhì)壯實(shí)者。心腹諸卒暴百病,卒中惡風(fēng)氣忤,絕不知人。干霍亂,心腹百病,疰痛。干霍亂,心腹脹滿,攪刺疼痛,手足厥冷,甚者流汗如水,大小便不通,求吐不出,求利不下,須臾不救,便有性命慮,卒死及感忤口噤不開者。喉痹水漿不下:小兒木舌,腫脹滿口中。 來源:《金匱》卷下。 3244. 相似度50%:追命散 3240-50文(下碎銅末研之,粗礙乳錘者去之,別以水淘,澄取如粉者,紙上滲干)21分,巴豆(去皮殼心膜)3錢半(1盞,煮至水欲盡,焙干,研如泥),大黃(綿紋緊實(shí)者)8錢(71熟,薄切,焙干為末)3錢半,羊脛炭(3-4寸,卻作十余段,別以著炭同燒通紅,淬入醇酒中,如是7遍,烘干為末)半兩。 32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2加:半兩錢、羊脛炭 32減:茯苓、芒消 32功效:婦人血癥積聚疼痛,漸至經(jīng)候隔絕消失、癆瘵;產(chǎn)婦危惡變證,胎死上沖,悶運(yùn)欲絕,及產(chǎn)后血暈;打撲傷損,筋斷骨折及破傷風(fēng)。諸證人氣死,但心頭尚暖者。 來源:《衛(wèi)生家寶》卷七。 3245. 相似度50%:清利湯 32組成:大黃6錢,芒消4錢,ft梔仁2錢,黃柏2錢。 32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2加:ft梔仁、黃柏 32減:茯苓、巴豆 32功效:黃疸腹脹,小便不利,表和里實(shí)者。 32來源:《玉案》卷三。 3346. 相似度50%:破棺丹 33組成:大黃2兩(半生半熟),芒消1兩,甘草1兩。 33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346.3. 加:甘草 33減:茯苓、巴豆 33功效:諸熱瘡腫,瘡氣入腹,譫語發(fā)狂。瘡腫,一切風(fēng)熱。危者。汗多大渴,便秘,譫語或發(fā)狂,結(jié)陽之證。 來源:《衛(wèi)生寶鑒》卷十三。 3347. 相似度50%:牛黃丸 33組成:牛黃(細(xì)研)1分,大黃(銼,炒)2兩,巴豆(去皮心膜,麩炒,研,新瓦上取霜)半兩。 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347.3. 加:牛黃 33減:茯苓、芒消 33功效:大腸風(fēng)熱秘澀。 33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七。 33相似度50%:牛黃利膈丸 33組成:大黃4兩,黑牽牛(頭末)4兩,甘遂半兩,芒消3兩。 33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4加:黑牽牛、甘遂 34減:茯苓、巴豆 34功效:新久積聚,胸脅脹滿。 34來源:《普濟(jì)方》卷一六九引《海岱居士方》。 34相似度50%:牡丹皮散 3411兩,大黃(蒸)13-7粒(尖)。34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4加:牡丹皮、冬瓜子 34減:茯苓、巴豆 34功效:產(chǎn)后惡露悶絕。 34來源:《校注婦人良方》卷十八。 3450. 相似度50%:沒藥散 3411兩,大黃(銼、炒)11兩。.34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4加:沒藥、麒麟竭 34減:茯苓、巴豆 34功效:血灌瞳仁,胞瞼生瘡,目生赤翳,胬肉遮睛及眼睛處傷。 34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五。 3551. 相似度50%:芒消丸 35組成:芒消3兩,大黃3兩,杏仁3兩。 3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551.3. 加:杏仁 35減:茯苓、巴豆 35功效:積熱嘔吐。 35來源:《醫(yī)心方》卷二十引《承祖方》。 3552. 相似度50%:芒消散 35組成:大黃1兩半(末),生地黃汁8合,芒消1兩。 3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5加:生地黃汁 35減:茯苓、巴豆 35功效: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 35來源:方出《千金》卷十,名見《普濟(jì)方》卷一九五。 3553. 相似度50%:練中丸 35組成:大黃8兩,葶藶4兩,杏仁4兩,芒消4兩。 35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5加:葶藶、杏仁 35減:茯苓、巴豆 36功效:宿食不消,大便難。 36來源:《千金》卷十五。 36相似度50%:雷氏千金丸 36組成:消石3分(熬),大黃4兩,巴豆1分(去心皮,熬)。 3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654.3. 加:消石 36減:茯苓、芒消 36來源:《千金翼》卷十五。 3655. 相似度50%:黃連飲 36組成:大黃5錢,黃連4錢,芒消5錢,梔子3錢。 3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6加:黃連、梔子 36減:茯苓、巴豆 36功效:疸癥,大小便秘澀壅熱。 36來源:《玉案》卷三。 3656. 相似度50%:黃連丸 36組成:黃連(去須)1分,大黃(銼,炒)13粒(去心膜皮,出油,研)。 36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756.3. 加:黃連 37減:茯苓、芒消 37功效:小兒風(fēng)熱壅滯,大便秘澀。 37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九。 3757. 相似度50%:神秘丸 3743兩(熬),巴豆(去心皮,熬)2兩,雄黃(研)2兩。 37原方對照:大黃3兩,茯苓3兩,芒消3兩,巴豆1分。 37加:消石、雄黃 37減:茯苓、芒消 37功效:鬼疰邪忤,飛尸疰擊,犬馬嚙,蜂蛇毒螫。 37來源:《外臺》卷十三引《古今錄驗(yàn)》。 3713PAGEPAGE37原方3331分。功效:暴宿食,留飲不除,腹中為患者。來源:方出《肘后方》卷四,名見《圣惠》卷五十一。以下方劑相似度只按組成計(jì)算,不計(jì)劑量。523兩(去心,熬),3兩。3331分。加:干姜減:茯苓功效:忽然心腹脹滿,急痛氣絕,大小便不通。來源:《醫(yī)心方》卷六引《極要方》。組成:大黃(銼)1兩,芒消(研)半兩,黃連(去須)半兩,黃柏(炙半兩。3331分。加:黃連、黃柏減:茯苓、巴豆功效:口糜生瘡。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一七。3枚(去心皮,熬),7枚(去尖),大黃如雞子大。3331分。加:杏仁減:茯苓、芒消功效:癖結(jié),心下硬痛。來源:《外臺》卷十二引《廣濟(jì)》。1111分。3331分。加:黃芩、鉤藤減:芒消、巴豆7日后,有熱欲作癇。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七八。22分,甘草(炙)1分,大黃(煨)1分。3331分。加:鉤藤、甘草減:芒消、巴豆功效:少小七日以后患病。來源:《普濟(jì)方》卷三七六。3片。3331分。加:甘草、生姜減:茯苓、巴豆致發(fā)熱蒸蒸,小便赤澀,面赤唇焦,舌燥而渴,脈實(shí)有力者。來源:《普濟(jì)方》卷四○四。4兩(去皮,清酒洗),甘草(炙)2兩,芒消半斤。3331分。加:甘草減:茯苓、巴豆功效:陽明腑實(shí),發(fā)熱汗出,口渴心煩,大便秘結(jié),腹?jié)M痛拒按,脈滑數(shù)。13日,過經(jīng)譫語,自下10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郁郁微煩,先此時(shí)自極吐下者;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太陽3食而瘦。熱結(jié)旁流。陽明溫病,純利稀水無糞者。斑疹,陽明證悉具,外出不快,內(nèi)壅特甚者。來源:《傷寒論》。1兩半(末),生地黃(汁)81兩。3331分。加:生地黃減:茯苓、巴豆功效:急黃,熱氣骨蒸,兩目赤脈。來源:方出《千金》卷十,名見《外臺》卷四。91兩(酒浸)當(dāng)歸。3331分。加:甘草、當(dāng)歸減:茯苓、巴豆功效:時(shí)氣疙瘩,五發(fā)瘡瘍,喉閉雷頭。來源:《云歧子保命集》卷上。119錢。3331分。加:當(dāng)歸、甘草減:茯苓、巴豆咽干鼻干,或便溺結(jié)閉。來源:《保命集》卷中。15粒(1盞,煮干為度),大黃(蒸熟)1分,五靈脂(炒)半兩,青橘皮(炒)半兩。3331分。加:五靈脂、青橘皮減:茯苓、芒消功效:脾胃虛寒,宿食不消,壯熱憎寒,頭目重痛。來源:《圣濟(jì)總錄》卷四十四。組成:大黃半斤,葶藶子半升(熬),芒消半升,杏仁半升(黑)。3331分。加:葶藶子、杏仁減:茯苓、巴豆功效:熱實(shí)結(jié)胸,胸中硬滿而痛,頸項(xiàng)強(qiáng)直,自汗出,大便不通,脈沉水,痞滿疼痛,大便燥結(jié),小便短少者。來源:《傷寒論》。6兩(去皮),11錢匕。3331分。加:甘遂減:茯苓、巴豆功效:結(jié)胸證。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大便秘結(jié),日晡潮熱,或胰腺炎等見有上述證候者。太陽病,脈浮而動(dòng)數(shù),頭痛發(fā)熱,微盜汗出,反惡寒,表未解,醫(yī)反下之,動(dòng)數(shù)變遲,膈內(nèi)拒痛,胃中空虛,客氣動(dòng)膈,短氣躁6-7日,結(jié)胸?zé)釋?shí)、脈沉5-6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熱,從心下至少腹硬滿而痛不可近者。各類腹腔炎癥發(fā)展到嚴(yán)重階段而出現(xiàn)的腸麻痹、腸梗來源:《傷寒論》。3兩半(3日,后用紙裹煨),1兩半(7日,炒令黃),半兩錢49文(以銅線系,燒紅,以酒5斤淬盡),羊脛炭1握(7莖,米醋5斤淬盡用之)。3331分。加:半兩錢、羊脛炭減:茯苓、芒消功效:金瘡,婦人一切敗血極者。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九。321兩(去皮,熬令黑,研如泥)。3331分。加:樸消減:茯苓、芒消功效:一切瘧。來源:《外臺》卷五引《崔氏方》。25254分。3331分。加:丁子減:茯苓、芒消功效:粉毒所致口舌糜爛,飲食不下咽。來源:《家塾方》。3兩(切),2兩。3331分。減:茯苓、巴豆功效:急黃疸。來源:《外臺》卷四引《必效方》。組成:大黃半兩,茯苓半兩(一本作黃芩),26枚(豬牙者),甘草(如指大者)1尺,芒消(如雞子)1枚。3331分。加:烏賊骨、皂莢、甘草減:巴豆功效:蛇癥,蛇瘕。來源:《千金》卷十一。65兩。3331分。減:茯苓、巴豆功效:大便暴秘不通,骨肉強(qiáng)痛,體氣煩熱,唇口干焦。來源:《外臺》卷二十七引《許仁則方》。4兩(酒洗),厚樸半斤(炙,去皮),5枚(炙),3合。3331分。加:厚樸、枳實(shí)減:茯苓、巴豆功效:傷寒、溫病或瘟疫陽明府實(shí)。身熱,大便秘結(jié),頻轉(zhuǎn)矢氣,胸脘痞氣、腹?jié)M而喘,有潮熱,手足然汗出者;陰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傷寒若如見鬼狀;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二陽并病,太陽證罷,但發(fā)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噤,臥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男子傷重,瘀血不散,腹肚膨脹,大小便不通,上攻心腹,悶亂至死者。瘟疫伏邪傳胃,煩躁發(fā)或并脈亦厥,胸腹?jié)M堅(jiān),甚則拒按,喜涼飲者。來源:《傷寒論》。542兩。3331分。加:枳實(shí)、甘草減:茯苓、巴豆2-36-7日,腹?jié)M不大便者。下血。來源:《千金》卷九。215錢。3331分。加:當(dāng)歸、甘草減:茯苓、巴豆功效:大腸燥結(jié)。來源:《理瀹》。2211合。3331分。加:杏仁、枳實(shí)減:茯苓、巴豆功效:傷寒、時(shí)氣、溫病,10余日不大便者。來源:《肘后方》卷二。110個(gè)(去殼,另研),1兩(2味凈,去皮及石灰,為細(xì)末)。3331分。加:干白姜減:茯苓、芒消功效:心腹痛,大便結(jié),心腹百病,氣虛不散。來源:《醫(yī)方類聚》卷一三六引《經(jīng)驗(yàn)秘方》。組成:干姜(炮)1兩,大黃(炮)1兩,巴豆(去皮心,炒干,別研半兩。3331分。加:干姜減:茯苓、芒消功效:霍亂卒暴心腹痛。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八。241分(去皮,熬,研)。3331分。加:桂心減:茯苓、芒消功效:卒中惡,心痛脹滿,欲吐短氣。來源:《外臺》卷三十一引《崔氏方》。組成:雄黃、大黃、巴豆各等分(略去油,去膜心殼)。3331分。加:雄黃減:茯苓、芒消功效:各種疔,重至走黃。來源:《增訂治疔匯要》卷下。組成:大黃(銼,炒)1兩,干姜(炮)半兩,桂(去粗皮)3分,巴豆14枚(去皮心膜,炒,研)。3331分。加:干姜、桂減:茯苓、芒消功效:干霍亂,不吐利。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三十九。111兩(去皮心,熬,外研如脂)。3331分。加:干姜減:茯苓、芒消咽不即消,呼吸喘息。來源:《金匱》卷下。5351錢半。3331分。加:血竭、沒藥減:茯苓、巴豆功效:急性結(jié)膜炎。眼忽赤腫,熱淚恒流,怕日羞明,酸澀疼痛。來源:《眼科臨癥筆記》。315分。3331分。加:增液湯減:茯苓、巴豆功效:陽明溫病,津液不足,無水舟停,下之不通,間服增液仍不下者。來源:《溫病條辨》卷二。3221分。3331分。加:牽牛子、蕎麥減:茯苓、芒消功效:癩病。來源:《漢藥神效方》卷五。組成:大黃(炮)1兩,甘草(炙)1兩,芒消(研)半兩,防風(fēng)(叉)半兩。3331分。加:甘草、防風(fēng)減:茯苓、巴豆功效:咽喉閉塞不通。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二二。433錢。3331分。加:梔子減:茯苓、巴豆功效:陽黃,汗出腹?jié)M者。來源:《醫(yī)學(xué)摘粹》。203023兩。3331分。加:烏頭、藜蘆減:茯苓、芒消功效:二十種惡瘡,及風(fēng)瘡、痔瘺、疣子、黑疵、瘡腫、鵲面、(黑干)(曾)、痤癤。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二。3333分。3331分。加:黃芩、白蘞減:茯苓、巴豆功效:癰疽,疔腫。來源:《千金》卷二十二。組成:葶藶(隔紙炒)11分,大黃(銼,炒)1兩半,芒消(研細(xì))1兩半,杏仁(去皮尖雙仁,炒研)11分。3331分。加:葶藶、杏仁減:茯苓、巴豆功效:腸胃受熱,瘕聚沉伏,大便秘澀。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五十。1112錢。3331分。加:桃仁、甘草減:茯苓、巴豆功效:傷損,血滯于內(nèi)作痛,或發(fā)熱、發(fā)狂。來源:《正體類要》卷下。333錢。3331分。加:雄黃減:茯苓、芒消功效:疔毒。來源:《青囊秘傳》。111兩半。3331分。加:牛蒡減:茯苓、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shí)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