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_第1頁
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_第2頁
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_第3頁
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_第4頁
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高中語文《游褒禪山記》教案及語文

《游褒禪山記》課文原文

褒禪山亦謂之華(huā)山(褒禪山,舊稱華(花)山,位于安徽巢湖市含山縣城東北7.5公里),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zhǒng)也。距其院東五里,所謂華(huā)山洞者,以其乃華(huā)山之陽名之也。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其文漫滅,獨其為文猶可識曰“花山”。今言“華(huā)”如“華(huá)實”之“華(huá)”者,蓋音謬也。

其下平曠,有泉側出,而記游者甚眾,所謂前洞也。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xué)窈(yǎo)然,入之甚寒,問其深,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謂之后洞。余與四人擁火以入,入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彼炫c之俱出。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于是余有嘆焉:古人之觀于天地、山川、草木、蟲魚、鳥獸,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夫夷以近,則游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xiàng)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為可譏,而在己為有悔;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何可勝道也哉!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fǔ),余弟安國平父(fǔ)、安上純父(fǔ)。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安王某記。

《游褒禪山記》語文教案

【教學目的】

1、學習“蓋”“所以”“以”“觀”“名”“其”等文言常見詞語的用法。

2、體會文言斷句及句中停頓的方法,掌握文言句式特點。

3、學習本文以記游寫感的寫法,體會作者在文中表現(xiàn)出的觀點。

【教學重點】

常見文言詞語的用法;作者的觀點。

【教學難點】

記游寫感的寫作方法。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方法】

文言教學三讀法(自讀──譯讀──導讀)。

【學法點撥】

整體感知、誦讀、點撥、自學、討論、批注等。

【教學準備】

1、自學。

2、勾畫《高考神梯》。

3、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簡介作家作品時代背景。

2、聽錄音,正音、明讀。

3、誦讀第一二自然段。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教師:本課是游記。游記這種體裁我們并不陌生,初中時我們已經(jīng)學過。學生說出游記的篇目。(《醉翁亭記》《小石潭記》《登泰山記》注意不要把《陶花源記》和《岳陽樓記》列入游記。)古代游記的寫法不拘一格,但大多是抓住景物特點,濃筆重彩,精描細繪,表現(xiàn)山水之美。請同學們注意本文與所學過的游記有什么不同

二、作者及背景介紹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自號半山老人,世稱荊公。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宋仁宗時,他上萬言書,主張實行新法,改革政治。后拜相,不顧保守派的反對,積極推行新法。由于保守派反對,新法受阻。他具有樸素的唯物辨證思想,反對天命,提出了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進步口號。他的詩詞文多揭露時弊,體現(xiàn)了自己的政治主張與抱負。詩詞遒勁清新,風格高峻。文雄健峭拔,為唐宋八大家之一。本文寫于34歲任舒州通判時。

三、點撥

本文學習步驟:

1、閱讀課文。

2、理清作者思路,找出文章的寫作線索。

3、逐段閱讀,弄清文中字句含義與用法。

4、了解本文寫作特色。

5、掌握作者要表達的思想與感情。

6、背誦。

四、整體感知

1、聽錄音,正音:

廬冢謬其傳無物以相深父窈然瑰麗

2、明讀:所謂華山者,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者。而我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又以悲夫古書之不存,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3、理清課文結構思路:

⑴本名與別名的由來。

⑵記游洞經(jīng)過。

⑶抒發(fā)游洞的感慨(全文重點)。

⑷簡寫由仆碑而產(chǎn)生的感想。

⑸補記同游之人、記游時間。

五、分析解讀一、二段

1、補充注釋:

⑴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始:起初。舍:建房。

⑵而卒葬之卒:死。

⑶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名:給命名。

⑷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陽:山的南面(古人以山南水北為陽)。

⑸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蓋:大概,可能。

⑹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窮:走到盡頭。

⑺不出,火且盡且:將要。

⑻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加:更加。

⑼火尚足以明也明:照明。

⑽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乎游之樂也其:自己。極:盡。

2、指出下列句中所列詞語的意義和用法:

⑴舍:

A、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B、鍥而舍之,朽木不折

C、便舍船,從口入

D、土地平曠,屋舍儼然

E、退避三舍

⑵余:

A、距洞百余步,有碑仆道

B、余與四人擁火以入

C、游刃有余

D、其余,則熙熙而樂

⑶窮:

A、則其好游者不能窮也

B、窮發(fā)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C、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D、復前行,欲窮其林

⑷然:

A、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B、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C、奚以知其然也

D、吳廣以為然

3、下列句中哪些詞是詞類活用請具體解釋之。

⑴唐浮圖慧褒始舍于此

⑵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禪

⑶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⑷其下平曠,有泉側出

⑸則其好游直不能窮也

⑹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

⑺蓋其又深,則其至又加少矣

⑻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

⑼余亦悔其隨之而不能極夫游之樂也

4、朗讀課文,邊讀邊翻譯。

5、分析理解:

⑴褒禪山因何而得名他到底是什么山

答:因唐朝和尚慧褒而得名;就是現(xiàn)在的華山。

⑵對花和華的辨析體現(xiàn)了王安石愛鉆字眼的習慣,他也因此而尚受時人譏笑,你是如何看待他的這個習慣的

(討論)

⑶從文中所寫來看,作者為什么要進山洞又為什么半路撤出

答:如之愈深,其進愈難,而其見愈奇;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

⑷現(xiàn)在時興一種運動,叫做探險運動,你認為這種運動興起的原因是什么

(討論)

六、熟讀課文一二段,課后用通順的語言認真翻譯一遍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研讀三、四、五段。

2、小結本文。

3、練習。

教學步驟

一、復習背讀第一二段(或抽查詞語理解情況)

二、分析解讀三四五段

1、補充注釋:

⑴于是余有嘆焉焉:語氣詞,不譯。

⑵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以:因為,由于。

⑶夫夷以近,則游者眾夫:那。以:而,并且。

⑷其熟能譏之乎其:豈,難道。

⑸何可勝道也哉勝:完全。

2、下列詞語在句中應怎樣解釋

⑴焉:

A、于是余有嘆焉

B、而人之所罕至焉

C、危而不持,顛而不扶,則焉用彼相矣

D、積土成山,風雨興焉

⑵其:

A、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B、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

C、其熟能譏只乎

D、其真不知馬也

E、汝其勿悲

⑶觀:

A、古之人觀于天地、山川、草木

B、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C、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D、今臣至,大王見臣列觀

⑷名:

A、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B、北冥有魚,其名為鯤

C、神人無功,圣人無名

D、莫名其妙

E、不名一文

F、以奇乃華山之陽而名之也

3、指出下列句中詞類活用現(xiàn)象:

⑴往往有得

⑵夫夷以近,則游者眾

⑶險以遠,則至者少

⑷而世之奇?zhèn)ァ⒐骞?、非常之觀,常在于險遠

⑸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⑹后世之謬其傳而莫能名者

4、比較下列劃線詞語的古今意義和用法:

⑴今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⑵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

⑶蓋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⑷然視其左右,來而記之者已少

⑸方是時,余之力尚足以入

⑹于是余有嘆焉

⑺往往有得

⑻而世之奇?zhèn)?、瑰怪、非常之觀

⑼至于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

5、指出下列句中含有的文化常識:

⑴以其乃華山之陽名之也

⑵四人者:廬陵簫君圭君玉

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臨川王某記

⑷《臨川先生文集》

⑸今之所謂慧空禪院者,褒之廬冢也

6、分析后三段:

⑴王安石基于這次旅游產(chǎn)生了一點感想請具體說明。

答:賞非常之觀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對于古書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⑵王安石分析要賞非常之觀必需哪些條件

答:要有志、有力、有助。

⑶學習了本文,你有了怎樣的體會你將如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學習

(討論)

三、朗讀后三段,邊讀邊翻譯

四、小結本文

1、古人在游記中寫感受常用一句話來概括全文的主旨,請找出本文中能概括全文主旨的一句話:盡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作者記游褒禪山不為記游,而為發(fā)表議論:無論治學處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撓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態(tài)度。

2、因事見理,敘議結合。本文前兩段記游山,后兩段發(fā)議論,前面的記游處處與后面的體會有關,后面的議論又緊扣前面的游山經(jīng)歷。前后呼應,結構謹嚴,具體生動,淺顯易懂。

五、布置作業(yè):

1、課堂作業(yè):課后練習。

2、課后作業(yè):

⑴背誦全文。

⑵完成《高考神梯》。

《游褒禪山記》教學反思

“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這話我信?!队伟U山記》在高中學過;讀大學時,老師講過;現(xiàn)在自己再讀,和學生一起賞析,每次閱讀、學習都有收獲。

有人說,“唐以前詩是長出來的,唐詩是嚷出來的,宋詩是想出來的,宋以后詩是仿出來的?!边@話我更信。宋詩是想出來的,產(chǎn)生了大量的哲理詩,宋文何嘗不是想出來的!宋文中的哲理,更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瑰寶。

《游褒禪山記》敘述作者和幾位同伴游褒禪山“半途而止”的經(jīng)過,借此生發(fā)議論,通過記游言志。文章因事說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結構嚴謹,文筆簡潔,語言凝練,體現(xiàn)宋人游記善于議論的特點。

教學過程中主要先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實虛詞,詞類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識,并讓學生做積累。在課文分析中讓學生了解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嚴謹結構。

這篇文章名為游記,實則說理,構思奇特,別具一格。它不同于一般的游記,不重山川風物的描繪,而重在因事說理。以說理為目的,記敘的內(nèi)容只是說理的材料和依據(jù),文章以記敘的內(nèi)容為喻,生發(fā)議論,因事說理,以小見大,準確而充分地闡述了一種人生哲理,給人以思想的啟發(fā),使完美的表現(xiàn)形式與深刻的思想內(nèi)容和諧統(tǒng)一,具體說來本文在寫作上有三奇。

一奇。文章開頭就別開生面,有別于一般的游記。雖然一、二句也按游記常格先介紹褒禪山的概況,第三句以下卻愈變愈奇,至“今言‘華’如‘華實’之‘華’者,蓋音謬也”,才知道這個開頭其實是考證,以考證山水得名、音讀確否作游記開頭,這是前所未見的,此一奇。讀到這里,讀者不僅要問一個為什么這樣寫能引起讀者的興趣,但要真正體會到這種“奇”,就必須讀完全文才能豁然。

二奇。接著文章記敘游洞過程。一般游記文章,都以敘述描寫為主,而這篇文章的記敘部分卻非常簡略。記敘游前洞,著眼點在地勢“平曠”而“記游者甚眾”;寫后洞,著眼點在“入之甚寒”而“入之愈深,其見愈奇”,“來而記之者”則愈少。對比寫來,其目的則是為后文議論作鋪墊,特別是段末處從乘興而來敗興而出作結,更為思考作一層準備,這就是記敘用筆之奇,則為二奇。

三奇。全文若在此結束,仍不失為一篇游記佳作。因一般游記文章,進行敘述描寫之后,只是用極簡省的筆墨,或感嘆,或議論,畫龍點晴??杀疚淖髡叩酱私Y束總有缺憾之感。因此,作者用大段文字闡發(fā)悔思之得。文章首先從古人觀察事物而有得開始,探究的結果是“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接著探究此次游山不能“極夫游之樂”的原因,辯證地提出了“夷以近,而游者眾”,“險以遠,而至者少”和志、力、物三者在求思、行事上的哲理。這次游山所得有二:一是志、力、物三者的行事辯證法則;二是治學的嚴謹求實的態(tài)度。文章以考證起,實則講的是治學。治學也是行事的一部分,其態(tài)度和行事密不可分,二者結合,成功才有把握。這樣敘議結合,縫合緊密,實為三奇。

作者更是借游山,向我們說出了他對待成功和失敗的態(tài)度,其實運用了“歸因”方法。王安石把游山(準確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