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血液生理動物解剖生理_第1頁
(6.2)-血液生理動物解剖生理_第2頁
(6.2)-血液生理動物解剖生理_第3頁
(6.2)-血液生理動物解剖生理_第4頁
(6.2)-血液生理動物解剖生理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動物解剖生理6

心血管系統(tǒng)

(血液)第三章血液(Blood)血液的組成及理化特性血細胞血液凝固與纖維蛋白溶解一、血液的基本組成

血液組成及理化特性01(一)血細胞比容1、概念:壓緊的血細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積百分比。也叫紅細胞比容或紅細胞壓積(PCV)成男:40-50%;成女:37-48%新生兒:55%2、影響因素:血漿量與紅細胞數(shù)量發(fā)改變時,都可使紅細胞比容改變。3、意義:臨床上用于診斷機體脫水、貧血和紅細胞增多癥等多種疾?。ǘ┭獫{(plasma)2、主要成分:3、血漿蛋白:包括白蛋白、球蛋白、纖維蛋白原以及補體1、定義:血液流出后,加入抗凝劑,其中的液體部分。若不加抗凝劑,血液凝固后的液體部分為血清。約2%血漿蛋白種類及主要生理作用血漿蛋白種類合成部位主要生理作用白蛋白(albumin)肝臟形成血漿膠體滲透壓、運輸、營養(yǎng)、緩沖功能球蛋白(globulin)肝臟(α-、β-)、淋巴細胞和漿細胞(γ-)免疫功能;運輸載體(脂類、脂溶性Vit

)纖維蛋白

√肝臟參與凝血和纖溶補體系統(tǒng)(C1-C9)肝臟參與機體免疫,保護機體二、血量(bloodvolume)定義:指機體的血液總量,是血漿量和血細胞量的總和。正常禽畜的血量約占體重的5-9%(50-90mL/Kg)。循環(huán)血量:血液總量中,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不斷流動的部分儲備血量:滯留于肝、脾、肺及皮下,流動緩慢的部分血量失血血量↓

<10%不影響健康

≈20%影響正常活動,恢復慢

>30%危及生命三、血液的理化特性(一)顏色與味道(二)比重(三)粘滯性(四)血漿滲透壓(五)血漿的酸堿度1、顏色:紅色2、血味:咸腥味(一)顏色與味道全血比重:1.040~1.075(紅細胞比例↑,比重↑)血漿比重:1.024~1.031(血漿蛋白濃度↑

,比重↑)紅細胞比重:1.070~1.090(血紅蛋白濃度↑

,比重↑)(二)比重定義:液體分子間的摩擦引起的液體流動緩慢并表現(xiàn)出黏著的特性。比水大(以水的粘滯度為1)

全血相對粘度為4.5~6(取決于RBC量及血漿蛋白量)血漿相對粘度為1.5~2.5(取決于血漿蛋白含量)(三)粘滯性(viscosity)正常值:7.35-7.45(呈弱堿性)

當pH<6.9或pH>7.8時,將出現(xiàn)酸中毒或堿中毒而危及生命。(四)酸堿度(pH值)1、血液緩沖物質

血漿紅細胞

NaHCO3/H2CO3

KHb/HHbNa2HPO4/NaH2PO4KHb-O2/HHb-O2

蛋白質-鈉/蛋白質KHCO3/H2CO3

Na2HPO4/NaH2PO4

2、其他器官酸堿調節(jié)肺臟:排出CO2,調節(jié)血漿中H2CO3腎臟:排出酸性物質,收回NaHCO3血漿滲透壓正常值:771kPa≈5800mmHg主要與溶液中溶質顆粒數(shù)目的多少呈正比。1、滲透壓:溶液所具有的吸引水分子透過半透膜的能力。(五)血漿滲透壓

血漿晶體滲透壓與膠體滲透壓晶體滲透壓H2O膠體滲透壓H2O2、血漿滲透壓的形成及生理作用

晶體滲透壓膠體滲透壓組成主要為Na+、Cl-主要為白蛋白壓力大(占99.5%)小(0.5%)意義維持細胞內外水分平衡維持血管內外水分平衡保持血細胞的正常形態(tài)保持正常循環(huán)血量和功能1、膠體滲透壓與水腫的關系:血漿蛋白(白蛋白)濃度↓→膠滲壓↓→水向組織間隙轉移→組織液↑→水腫。2、滲透壓與溶液的關系:等滲溶液:與血漿滲透壓相等的溶液。如:0.9%NaCl;5%葡萄糖溶液;1.9%尿素Note:高于或低于血漿滲透壓的溶液分別稱為高滲或低滲溶液等張溶液:溶液中不能自由透過細胞膜的顆粒所造成的滲透壓臨床應用或生理實驗血液是一種在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流動的液體組織。其生理功能主要包括:1.運輸功能:運輸O2、營養(yǎng)物質、激素、代謝產物(CO2、尿素)等2.維持內環(huán)境穩(wěn)定:如pH,是機體內環(huán)境的重要組成部分3.調節(jié)體溫:水分吸收產熱器官產生的熱量4.保護和防御功能四、血液的功能

第二節(jié)

血細胞(Bloodcell)(一)紅細胞的形態(tài)和數(shù)量一、紅細胞(redbloodcell,RBC)正常紅細胞數(shù)量:在各血細胞中數(shù)量最多,不同種類的動物RBC量不同動物越高等,RBC數(shù)越多,體積越小形態(tài):紅細胞呈雙凹圓盤形,直徑約為8μm,無細胞核。02(二)紅細胞的生理特性1.可塑性變形(plasticdeformation)RBC在血管流動時,常要擠過口徑比它小的毛細血管和血竇孔隙,此時RBC將發(fā)生變形,此變形為可塑性變形(圖)影響RBC變形能力的因素:①表面積和體積的比值↑→變形能力↑②流動性和彈性↓→變形能力↓;③紅細胞內粘度↑→變形能力↓2.滲透脆性和溶血定義:指紅細胞在低滲溶液中發(fā)生膨脹、破裂和溶血的特性。即紅細胞抵抗低滲溶液的能力。

抗低滲液的能力大=不易破=脆性?。豢沟蜐B液的能力小=容易破=脆性大(先天性溶血性黃疸)。

溶血:RBC在低滲溶液中吸水膨脹破裂,釋放Hb的現(xiàn)象。

3.懸浮穩(wěn)定性

定義:紅細胞能較穩(wěn)定地懸浮于血漿中不易下沉的特性,通常用血沉反映紅細胞懸浮穩(wěn)定性。血沉:即紅細胞沉降率ESR,指紅細胞在血漿中下沉的速度,常以紅細胞在第1h末下沉的距離來表示.

影響因素:①表面積與容積比↑→與血漿摩擦力↑→血沉慢;②紅細胞疊連→表面積與容積比↓→與血漿摩擦力↓→血沉快;③血漿中蛋白含量意義:①血沉愈慢,表示懸浮穩(wěn)定性愈大;血沉愈快,表示懸浮穩(wěn)定性愈小。②測定血沉有助于某些疾病的診斷,也可作為判斷病情變化的參考。如肝病、肺結核→血沉↑(球蛋白↑)妊娠、急性感染→血沉↑(纖維蛋白原↑)(三)紅細胞的功能1、運輸O2和CO2

通過RBC內的Hb來運輸,但當RBC破裂Hb溢出時就喪失結合能力。

Hb+O2HbO2HHbHb+CO2

氨基甲酸-HbHb

異常情況:亞硝酸鹽、CO2、酸堿緩沖紅細胞內的兩個緩沖對,即KHb/HHb、KHbO2/HbO2共同參與血液酸堿度的平衡調節(jié)。1、部位:紅骨髓2、原料:蛋白質珠蛋白鐵血紅素3、促成熟因子:葉酸、維生素B12、Cu2+4、生成的調節(jié)(四)紅細胞的生成及其調節(jié)促紅細胞生成素:促進晚期紅系祖細胞增殖PO2↓RBC↓Hb↓雄激素―紅細胞生成與常見貧血紅細胞生成常見性貧血造血部位紅骨髓再生性障礙性貧血主要原料鐵和蛋白質營養(yǎng)性貧血(小紅細胞低色素性貧血)成熟因子VitB12、葉酸巨幼紅細胞性貧血調節(jié)因素促紅細胞生成素腎性貧血主要是由于自身衰老所致,衰老的RBC變形能力減弱,脆性增大,容易在血流的沖擊下破裂,但是大部分衰老的RBC是因為難于通過微小孔隙,停滯在肝、脾和骨髓的單核吞噬細胞系統(tǒng)中,隨之被吞噬細胞所吞噬。(五)紅細胞的破壞二、白細胞1.形態(tài)與數(shù)量2.功能(一)形態(tài)和數(shù)量三、血小板

血小板是從骨髓中成熟的巨核細胞胞漿裂解脫落下來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小塊胞質。形態(tài):循環(huán)血液中的血小板是無色、無核、透明,兩面凸起的橢圓形小體,直徑2-4μm,內有各種細胞器。(圖)數(shù)量:數(shù)量級為109個/L血涂片掃描電鏡圖,黃色為血小板,綠色淋巴細胞(二)生理特性1.黏附:血小板附著在損傷血管暴露的膠原組織上。促粘附物質:血小板膜糖蛋白、內皮下組織、血漿成分(vWF因子和纖維蛋白原)。

2.聚集:血小板相互黏著在一起。

生理致聚劑:ADP(主要,劑量依賴)、血拴烷A2(TXA-

2)、膠原、凝血酶、5-HT、組胺等。病理致聚劑:細菌、病毒第一時相:迅速、可逆,外源性ADP;第二時相:緩慢、不可逆、內源性ADP3.釋放:ADP、ATP、5-HT、血小板因子、Ca2+等(三)生理功能1.維持血管內皮的完整2.參與生理性止血當血小板減少或血小板功能缺陷時,出血時間延長、甚至出血不止3.參與凝血4.收縮:收縮蛋白、Ca2+等,引起血小板收縮,形成堅實血栓5.吸附:血小板表面吸附凝血因子,促進血液凝固,利于止血(1)含義:小血管損傷后引起的出血,在幾分鐘后出血自行停止的現(xiàn)象。(2)過程:a損傷小血管收縮;b松軟的血小板止血栓形成;c牢固的止血栓形成。生理性止血

利于3)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a促進創(chuàng)傷部位血管收縮:血管收縮→阻礙出血→暫時止血↑神經反射、P釋放5-HT、TAX2b血小板粘附、聚集、釋放→血小板止血栓c促進血液凝固概念:血液由流動的溶膠狀態(tài)變成不流動的凝膠狀態(tài)的過程一、血液凝固實質:血漿中可溶性纖維蛋白原轉變?yōu)椴蝗苄越z狀纖維蛋白,交織網(wǎng)羅血細胞形成血凝塊。(圖)血液凝固和纖溶03紅細胞在纖維蛋白網(wǎng)中1、概念:血漿與組織中直接參與血液凝固的物質.共14種,但由國際凝血因子命名委員會根據(jù)發(fā)現(xiàn)的先后順序以羅馬數(shù)字編號命名的有12種,即凝血因子

I-XIII。(一)凝血因子2、特點:A因子Ⅲ位于血管外組織,其余存在于血液

B因子II、VII、IX、X在肝臟合成,并為VK依賴性因子C因子Ⅳ為Ca2+,其余為蛋白質且大多數(shù)以無活性的酶原形式存在(包括FⅡ、Ⅶ、FⅨ-FXⅢ)血漿凝血激酶前質(plasmathromboplastinantecedent,PTA)Stuart-Prower因子血漿和血小板中的酶,加強纖維蛋白間的結合和維持血凝塊穩(wěn)定纖維蛋白穩(wěn)定因子(fibrin-stabilizingfactor,F(xiàn)SF)ⅩⅢ蛋白水解酶,參與內源性凝血機制,激活纖維蛋白溶解酶接觸因子(contactfactor)Ⅻ肝合成血漿蛋白,缺乏將引起血友病C。參與內源性凝血機制Ⅺ肝合成蛋白,參與外源性凝血和內源性凝血機制Ⅹ肝合成血漿蛋白,缺乏時將引起血友病B。參與內源性凝血機制血漿凝血激酶(plasmathromboplastincomponent,PTC)Ⅸ肝合成球蛋白,缺乏時將引起血友病A。參與內源性凝血機制抗血友病因子(antihemophilicfactor,AHF)Ⅷ肝合成血漿蛋白,參與外源性凝血機制前轉變素(proconvertin)Ⅶ肝合成或血小板釋放的血漿蛋白,參與外源性凝血和內源性凝血機制前加速素(proaccelerin)Ⅴ從飲食和骨釋放獲得,參與血凝全過程Ca2+Ⅳ損傷組織釋放的磷脂蛋白復合體,激活外源性凝血機制組織凝血激酶(tissuethromboplastin)Ⅲ肝合成的血漿蛋白,可被激活為凝血酶凝血酶原(prothrombin)Ⅱ肝合成的血漿蛋白,可被激活為纖維蛋白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Ⅰ特性和功能名稱因子(二)凝血過程凝血過程大體上分為三個基本步驟:①凝血酶原激活物形成②凝血酶原凝血酶

③纖維蛋白原纖維蛋白

Ca2+Ca2+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A內源性途徑--完全由血漿內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因血液與帶負電荷的異物表面接觸啟動。B外源性途徑--由組織因子Ⅲ觸發(fā)激活因子Ⅹ的過程。外源性途徑在凝血的啟動中起關鍵作用,而內源性途徑對凝血反應開始后的維持和鞏固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反饋血管損傷組織因子PF3疏松可溶牢固不溶凝血酶原激活物BloodVessel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ⅡⅡ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FibrinpolymerPK

K

Ca2+VIIIPF3Ca2+VPF3Ca2+內源途經

外源途徑XaⅡⅡaFibrinogenFibrinmonomerXIIITissueInjuryTissueFactorThromboplastinVIIaVIIXFibrinpolymerVPF3Ca2+Ca2+內源性途徑和外源性途徑的主要區(qū)別1.啟動方式不同內源性凝徑通過激活因子Ⅻ啟動;外源性途徑由組織因子III(非血液中的)暴露于血液啟動2.參與的凝血因子不同內源性途徑參與的凝血因子種類多,且均來自血液;外源性途徑參與的凝血因子少,需要組織因子的參與。3.外源性途徑比內源性途徑反應步驟少,速度快。注:鈣離子缺乏→凝血障礙2.凝血酶原的激活Va是輔因子,可使Xa激活凝血酶(FⅡa)的速度提高105倍3.纖維蛋白的生成XⅢa可使聚集在一起的纖維蛋白單體發(fā)生交聯(lián)形成穩(wěn)定的纖維蛋白網(wǎng)定義:從血液流出血管到出現(xiàn)細絲狀的纖維蛋白所需的時間。馬:11.5min牛:6.5min綿羊:2.5min豬:3.5min凝血時間凝血后血液凝固后1-2h,血凝塊會發(fā)生回縮,并析出淡黃色液體,此為血清血清與血漿的區(qū)別:前者不含纖維蛋白原等凝血過程中消耗掉的凝血因子。正常時血液不凝,保持流動狀態(tài)的原因?1.正常血管內皮的抗凝作用①完整光滑,不易激活因子Ⅻ;②血液中無因子Ⅲ,不會啟動外源性凝血過程;③血管內皮細胞可釋放活性物質,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等作用;④纖維蛋白吸附凝血酶以及其它凝血因子;⑤單核巨噬細胞可吞噬活化的凝血因子等。2.血液不斷流動、流速快,凝血因子被稀釋3.生理性抗凝物質作用(主要原因)√4.血液中具有纖溶系統(tǒng)√血漿中重要的抗凝物質二、抗凝系統(tǒng)①抗凝血酶Ⅲ(ATⅢ)②肝素③蛋白質C(PC)④組織因子(途徑)抑制物(TFPI)抗凝血酶Ⅲ來源:肝臟和血管內皮細胞作用:使Ⅱa、Ⅸa、Ⅹa、Ⅺa、Ⅻa失活肝素來源:肥大細胞及嗜堿性粒細胞釋放作用:①與凝血酶Ⅲ結合,增強其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