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語文語文版必修五講義第11課論民本_第1頁
高二語文語文版必修五講義第11課論民本_第2頁
高二語文語文版必修五講義第11課論民本_第3頁
高二語文語文版必修五講義第11課論民本_第4頁
高二語文語文版必修五講義第11課論民本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6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11課論_民_本本課話題——和諧一、從課本中積累“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泵献拥倪@幾句話在強調(diào)發(fā)展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同時,更重要的是讓我們看到保護(hù)環(huán)境與人類的生存息息相關(guān),人類與其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要和諧相處,保持生態(tài)平衡,否則,就會失去生存的依靠。二、從自然中積累在肯尼亞的野生動物園和野生動物保護(hù)區(qū),由于一些大型野生動物經(jīng)常攻擊人類、偷襲牲畜、踩損莊稼,因而影響了附近地區(qū)居民保護(hù)野生動物的積極性,更時常引發(fā)槍殺野生動物的事件。雖然有關(guān)人士想盡了辦法,也無法真正解決人與動物相互間的“爭食”和“爭斗”。隨著人和動物之間沖突的不斷升級,肯尼亞政府傷透了腦筋。有一天,一個在臨近野生動物保護(hù)區(qū)居住的居民發(fā)現(xiàn),那些野生動物們對一些兩米以上長滿刺的仙人掌總是敬而遠(yuǎn)之。他便有意識地在自家莊園邊緣種植上一道仙人掌“防御墻”。奇異的事情發(fā)生了,那些曾經(jīng)肆無忌憚靠近村落的野生動物們每每都會在仙人掌“防御墻”前停下腳步,繼而轉(zhuǎn)身離開。于是,越來越多的居民開始種植仙人掌,隨后,野生動物侵襲人類和踐踏莊稼的事件也漸漸少了下來。在心里種一棵仙人掌,既保證人、牲畜及莊稼免遭野生動物的傷害,又避免人類對野生動物實施報復(fù)性的獵殺,這種兩全其美的仙人掌“防御墻”讓一直困擾人們的難題迎刃而解。這種智慧生動地詮釋了一個有關(guān)和諧相處的真理:呵護(hù)和關(guān)愛總是比血腥更有力量。三、從歷史中積累這一天,天色晦暗悶沉,毫無一絲陽光。波蘭人民眼里凝著淚水,憤怒地接待敵國總理的來訪。面對巨大的猶太人被屠殺的歷史紀(jì)念碑,勃蘭特跪下了。這雙膝,凝聚著千萬猶太人的鮮血;這雙膝,凝聚著波蘭人民的悲傷,這雙膝,凝聚著時代和諧的進(jìn)程。華沙之跪,是二戰(zhàn)后德國聯(lián)邦總理勃蘭特的和諧之跪。四、從名言中積累1.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鬃?.友誼是一種和諧的平等?!呥_(dá)哥拉斯3.親善帶來幸福,文明帶來和諧。——雨果4.存在的就是合理的。——黑格爾5.美的真諦應(yīng)該是和諧。這種和諧體現(xiàn)在人身上,就造就了人的美;表現(xiàn)在物上,就造就了物的美;融匯在環(huán)境中,就造就了環(huán)境的美?!囊弧⒆髡吆喗槿寮业诙笞趲煛献用献?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現(xiàn)在山東鄒城市)人。戰(zhàn)國時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散文家、政治家,是儒家代表人物之一。后人稱之為“亞圣”,地位僅次于孔子。其思想與孔子思想合稱為“孔孟之道”。孟子遠(yuǎn)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后來家道衰微,從魯國遷居到鄒國(今山東鄒城東南)。三歲喪父,孟母將其撫養(yǎng)成人。在孟子小的時候,母親為了給他一個好的學(xué)習(xí)環(huán)境,三次搬家。后人稱之為“孟母三遷”。孟母教子甚嚴(yán),其“遷地教子”“三斷機杼”成為千古美談,《三字經(jīng)》里有“昔孟母,擇鄰處”之說。在孟子生活的時代,百家爭鳴,“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場加以激烈抨擊。孟子師承子思(一說是師承子思的學(xué)生),繼承和發(fā)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體系,其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為后人留下一份珍貴的遺產(chǎn)。作品:記錄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xué)說及其言論的《孟子》。二、背景回放“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認(rèn)為君主應(yīng)以愛護(hù)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quán)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quán)推翻政權(quán)。正因此,《漢書·藝文志》僅僅把《孟子》放在諸子略中,視為子書,沒有得到它應(yīng)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國的后蜀時,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書十一經(jīng)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這可能是《孟子》列入“經(jīng)書”的開始。到南宋的孝宗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xué)》《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并成為“十三經(jīng)”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傳說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滿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刪節(jié)《孟子》中的有關(guān)內(nèi)容。三、相關(guān)知識(一)文學(xué)常識1.對話體對話體:即通過一定的情景,模擬二者(通常是兩人)對話的內(nèi)容。對話體與其他文體不同的特征在于,它體現(xiàn)了對話者的在場性,因此也容易讓讀者如同置身于當(dāng)時的語境之中,聆聽古代賢哲的教誨,生動而形象?!睹献印肥峭ㄟ^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較之《論語》篇幅加長,議論增多,是語錄體散文向?qū)n}性論文過渡的形式。有些篇章還保留著語錄體的形式,是孟子語錄集結(jié),但多數(shù)篇章還是通過對話體展開論辯的說理散文。這種形式除了承載論辯觀點之外,還有敘事的功能,使文章情節(jié)化、故事化。2.關(guān)于《孟子》《孟子》是一部全面反映孟子思想的語錄體散文集?!睹献印饭财咂?,即《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各篇又都分上、下兩篇?!睹献印肥恰墩撜Z》之后儒家最重要的著作,漢文帝時列為博士科目。宋代被列為十三經(jīng)之一。到南宋時,朱熹取《禮記》中的《大學(xué)》《中庸》兩篇,與《論語》《孟子》合為“四書”,成為讀書人的必讀書。明清科舉考試的八股文,題目都來自“四書”。《孟子》模仿《論語》,主要記錄了孟子的言行。孟子繼承了孔子的學(xué)說,主張實行“仁政”,反對諸侯間攻城略地、殘害人民的不義之戰(zhàn),提出了“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民本思想。他還呼吁省刑薄賦,對人民的苦難給予了極大的同情和關(guān)注?!睹献印吩趯懽魃虾苡刑厣?。首先是善于雄辯,具有氣勢充沛、感情強烈、筆墨酣暢的風(fēng)格;采用了多種方式方法進(jìn)行辯論,邏輯謹(jǐn)嚴(yán)。善設(shè)機巧,引人入彀,先縱后擒,驅(qū)誘論敵就范。其中最多的是各種發(fā)問的方式方法,時而提問,時而設(shè)問,時而反問,運用自如,靈活多變。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陳述事理,辯論是非。很有說服力。第三,比起《論語》來,《孟子》篇幅較長,內(nèi)容也更具體,描繪也更細(xì)致。(二)文化常識河內(nèi)兇,則移其民于河?xùn)|。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文言文中一般專指黃河。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一、通假字1.為叢驅(qū)爵者 通“雀”,譯為鳥雀2.直不百步耳 通“只”,譯為只是,不過3.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 通“毋”,譯為不要4.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 通“斑”,譯為頭發(fā)花白5.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 通“途”,譯為道路 通“殍”,譯為死人二、古今異義1.犧牲既成古義:祭祀用的牲畜今義:①為了正義的目的舍棄自己的生命;②放棄或損害一方的利益2.寡人之于國也古義:指諸侯對自己的謙稱今義:指形影孤單的人3.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古義:養(yǎng),供養(yǎng);生,活著的人今義:保養(yǎng)身體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古義:這樣卻今義:轉(zhuǎn)折連詞5.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古義:可以憑借今義:表示可能或能夠;表示許可三、一詞多義1.就①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接近,引申為流向②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陳情表》)赴任,擔(dān)任③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歸去來兮辭》)就在,將要④草創(chuàng)未就(《報任安書》)完成⑤是以就極刑而無慍色(《報任安書》)接受,承受2.道①得天下有道途徑,方法②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道路③得道多助(《孟子·公孫丑下》)道義,正義④日夜不處,倍道兼行(《孫子·軍爭》)路程⑤吾道一以貫之(《論語·里仁篇》)學(xué)說⑥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師說》)道理,思想⑦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說⑧從酈山下,道芷陽間行(《鴻門宴》)取道⑨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論語·為政篇》)引導(dǎo)3.?dāng)?shù)①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幾,若干②數(shù)罟不入洿池讀cù,密③識盈虛之有數(shù)(《滕王閣序》)定數(shù)④范增數(shù)目項王(《鴻門宴》)讀shuò,多次,屢次⑤一曲紅綃不知數(shù)[《琵琶行(并序)》]數(shù)量4.勝①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盡②百戰(zhàn)百勝勝利③予觀夫巴陵勝狀(《岳陽樓記》)美好的,優(yōu)美的④日出江花紅勝火(《憶江南》)超過,勝過5.于①寡人之于國也對于②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比③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在④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跟,同⑤則移其民于河?xùn)|到6.以①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介詞,依,按照②終身憂辱,以陷于死亡介詞,以致③請以戰(zhàn)喻介詞,用④以五十步笑百步介詞,拿⑤申之以孝悌之義介詞,把⑥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游褒禪山記》)連詞,因為⑦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連詞,表并列⑧戰(zhàn)而不勝,以亡隨其后(《戰(zhàn)國策》)連詞,則,那么,表條件關(guān)系⑨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六國論》)連詞,才四、詞類活用(一)名詞活用名詞作動詞(1)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稱王(2)填然鼓之擊鼓(3)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種植__穿(4)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稱王(5)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吃(6)王無罪歲歸咎、歸罪(二)動詞活用1.動詞作名詞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活著的人__死去的人2.動詞的為動用法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為……辦喪事(三)形容詞的活用形容詞作動詞謹(jǐn)庠序之教認(rèn)真從事五、文言句式(一)判斷句1.為淵驅(qū)魚者,獺也(“……者,……也”表判斷)2.為叢驅(qū)爵者,鹯也(“……者,……也”表判斷)3.此之謂也(“……也”表判斷)4.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也”表判斷)5.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也”表判斷)6.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也”表判斷)(二)省略句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以”后省略“之”)(三)狀語后置句1.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正常語序為“于鄰國多”)2.五畝之宅,樹之以桑(正常語序為“以桑樹之”)3.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正常語序為“以孝悌之義申之”)4.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正常語序為“于道路負(fù)戴”)(四)賓語前置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否定句中賓語前置,“有”的賓語“之”前置,應(yīng)為“未有之也”)(五)固定句式1.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固定句式“何也”是“為什么呢”,表疑問)2.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固定句式“何異于……”,解釋為“這與……有什么不同呢?”)[明大意]本文集中闡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第一部分通過分析君主、國家和人民的關(guān)系,明確指出民貴君輕、得民則為君的主張。第二部分論述“得民心”與“有天下”的關(guān)系,提醒君主應(yīng)“志于仁”。第三部分記載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次談話,圍繞“民不加多”的問題展開討論,闡述了孟子“仁政”的具體內(nèi)容,并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不平等,指出要想國力強盛,人口眾多,就必須施仁政,行王道。[理脈絡(luò)]論民本eq\b\lc\{(\a\vs4\al\co1(民為貴\b\lc\{\rc\(\a\vs4\al\co1(得民心方得上天眷顧而成天子,諸侯、神靈皆可變置,唯百姓不可變)),桀紂之失天下\b\lc\{\rc\}(\a\vs4\al\co1(失民心則失天下,得民心則得天下))君主應(yīng)“志于仁”,寡人之于國也\b\lc\{\rc\(\a\vs4\al\co1(梁惠王問政:民不加多,何也,孟子議政\b\lc\{\rc\(\a\vs4\al\co1(初步回答:五十步笑百步之喻——無望民多,\o(\s\up7(全面論述),\s\do5(王道仁政))\b\lc\{\rc\(\a\vs4\al\co1(正:使民加多\b\lc\{\rc\(\a\vs4\al\co1(王道之始,王道之成)),反:批判虐政——人死“罪歲”))))))))一、閱讀課文第一、二部分,回答下面的問題。1.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表現(xiàn)孟子民本主張的一組是()①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②茍為不畜,終身不得③所欲與之聚④諸侯皆為之驅(qū)矣⑤得其民,斯得天下矣⑥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A.①③④ B.②⑤⑥C.③④⑥ D.①③⑤解析:選D②說明國君不積聚仁德,得不到天下;④說明諸侯替有仁德的國君把百姓趕到境內(nèi)來;⑥說明百姓對仁政的歸附。2.下列對文章內(nèi)容的理解、評價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集中體現(xiàn)。孟子這一思想極具平民意識,它揭示了民眾是立國根本的真理,充分肯定了民眾在社會生活、國家治理中的基礎(chǔ)性作用。B.“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極其簡明、形象地說明了獲得民心的辦法。這是孟子勸誡國君施仁政的根本途徑,也是他的民本思想的具體體現(xiàn)。C.文章中引用《詩經(jīng)》中的“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從正面說明,作為君主如果不立志實行仁政,后果就是自取滅亡,增強了說理的力度。D.第二部分在談及“得民心與得天下”的關(guān)系時,文章運用舉例論證、比喻論證和類比論證的方法,論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的道理。解析:選CC項,應(yīng)該是“從反面說明”。二、閱讀課文第三部分,回答下面的問題。3.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孟子認(rèn)為要“王道之始”采取的措施的一組是()①不違農(nóng)時②數(shù)罟不入洿池③谷不可勝食也④材木不可勝用也⑤斧斤以時入山林⑥魚鱉不可勝食也A.①③⑥ B.①②⑤C.②③⑥ D.②④⑤解析:選B③是采取“不違農(nóng)時”后的效果;④是“斧斤以時入山林”后的效果;⑥是“數(shù)罟不入洿池”后的效果。也就是說③④⑥是措施帶來的結(jié)果。4.以下六句話分別編為四組,全都屬于孟子認(rèn)為推行“仁政”必須采取的措施的一組是()①五畝之宅,樹之以桑②百畝之田,勿奪其時③七十者可以食肉矣④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⑤黎民不饑不寒⑥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A.①③④ B.①②④C.②④⑤ D.④⑤⑥解析:選B③⑤⑥為采取措施產(chǎn)生的結(jié)果。5.下列對本部分內(nèi)容理解、分析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A.孟子用“棄甲曳兵而走、五十步與百步走”等情況對比,讓梁惠王不知不覺中否定了自己與鄰國的統(tǒng)治者有別。B.文中孟子提出養(yǎng)民的三種措施:鼓勵種桑、鼓勵飼養(yǎng)、按時耕種,采取這些措施后就會有衣穿、有肉吃、有飯吃。這三種措施與前一段的三種措施相比,顯然前進(jìn)了一步,具有更強的主觀能動性。C.“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餓莩”形成鮮明的對比,深刻地揭示了當(dāng)時社會的不平等說明統(tǒng)治者并沒有“盡心”。D.孟子認(rèn)為統(tǒng)治者把老百姓餓死歸罪于年成不好就和殺了人歸罪于軍隊一樣,非?;奶?。最后,孟子勸勉梁惠王拋棄虐政,施行仁政:“王無罪歲,則天下之民至焉?!苯馕觯哼xDD項,“殺了人歸罪于軍隊一樣”錯,“非我也,兵也”中的“兵”是兵器。eq\f(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孟子說:“百姓是最重要的,土谷之神次于百姓,君主的地位)eq\f(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更要輕些。所以得到百姓的擁護(hù)就能做天子,得到天子的)eq\f(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信任就能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信任就能做大夫。諸侯危害了土谷)eq\f(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之神,那就改立諸侯。祭祀用的牲畜是肥壯的,谷物是清潔的,)eq\f(祭祀以時,然而旱干水溢,則變置社稷?!?又是按時祭祀的,然而還是干旱水澇,那就改立土谷之神?!?eq\b\lc\[\rc\(\a\vs4\al\co1(社稷:古代帝王、諸侯所祭的土神和谷神。舊時用作國家的,代稱。是故:因此。丘民:民眾。丘,眾。變置:改立。置,立。))eq\b\lc\\rc\(\a\vs4\al\co1(犧牲:祭祀用的牲畜。粢盛(zīchénɡ):供祭祀用的谷物。盛,放,在容器中用來祭祀的谷類。以時:按時。古代祭祀特別講究時))eq\b\lc\\rc\](\a\vs4\al\co1(間和季節(jié)。旱干水,溢:指旱災(zāi)和水災(zāi)。))eq\f(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孟子說:“桀和紂失天下的原因,是失去了人民;失去人民)eq\f(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的原因,是失去了民心。得天下有辦法:得到人民,就能得到)eq\f(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天下了;得人民有辦法:贏得民心,就能得到人民了;得民心)eq\f(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有辦法:人民所想要的東西就替他們聚積起來,人民所厭惡)eq\f(勿施爾也。,的東西就不要施行。)eq\b\lc\[\rc\](\a\vs4\al\co1(道:方法。聚:積蓄。,爾也:如此罷了。))eq\f(民之歸仁也,,老百姓歸向于仁政,)eq\f(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故為淵驅(qū)魚者,,就像水流向低處、獸朝曠野跑。所以替深水趕來游魚的是)eq\f(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為湯武驅(qū)民者,,水獺;替森林趕來飛鳥的是鷂鷹;替湯王和武王趕來百姓的是)eq\f(桀與紂也。,夏桀和商紂。)eq\b\lc\[\rc\](\a\vs4\al\co1(壙:kuànɡ,原野,曠野。爵(què):,通“雀”。鹯(zhān):一種猛禽。))eq\f(今天下之,現(xiàn)在天下的)eq\f(君有好仁者,則諸侯皆為之,國君中有愛好仁德、施行仁政的,那么諸侯們便都會替他把)eq\f(驅(qū)矣。雖欲無王,,老百姓趕到這里來。這樣的好國君,就算他不想統(tǒng)一天下,)eq\f(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猶,也是辦不到的?,F(xiàn)在那些妄想統(tǒng)一天下的人,就好像患了)eq\f(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茍為,七年的久病,需要謀取三年的陳艾來醫(yī)治一樣。如果平時)eq\f(不畜,終身不得。,不去蓄藏,那就一輩子也得不到。)eq\b\lc\[\rc\(\a\vs4\al\co1(艾:即陳艾,常用于灸病,,存放時間越久,療效越好。))eq\b\lc\\rc\](\a\vs4\al\co1(畜:指平日,積蓄,儲藏。))eq\f(茍不志于仁,終,(一個國君)如果對施仁政不感興趣,那他就要一輩子)eq\f(身憂辱,以陷于死亡?!对姟吩疲?處在憂愁和受凌辱之中,一直到他死亡?!对娊?jīng)》里說過:)eq\f(‘其何能淑,載胥及溺。’此之,‘那哪能做得好,不過一個跟一個地落水溺死罷了?!f的)eq\f(謂也?!?就是這個意思?!?eq\b\lc\[\rc\](\a\vs4\al\co1(其何能淑,載胥及溺:引自《詩經(jīng)·大雅·桑,柔》。淑,善,好。胥,相互。及,與。溺,落水。))eq\f(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nèi)兇,,梁惠王說:“我對于國家,(總算)盡了心啦。河內(nèi)遇到饑荒,)eq\f(則移其民于河?xùn)|,移其粟于,就把那里的老百姓遷移到河?xùn)|去,把河?xùn)|的一些糧食轉(zhuǎn)移到)eq\f(河內(nèi);河?xùn)|兇亦然。,河內(nèi);河?xùn)|遇到饑荒也是這樣。)eq\b\lc\[\rc\(\a\vs4\al\co1(梁惠王:戰(zhàn)國時期魏國的國君,姓,魏,名罃(yīnɡ)。魏國都城在大))eq\b\lc\\rc\(\a\vs4\al\co1(梁(今河南開封西北),所以魏惠王又稱梁惠王。寡人:寡德之,人,是古代諸侯對自己的謙稱。于:介詞,對于。焉、耳、矣:都))eq\b\lc\\rc\(\a\vs4\al\co1(是句末助詞,重疊使用,加重語氣。河內(nèi):今河南境內(nèi)黃河以北,的地方。河,文言文中一般專指黃河。兇:谷物收成不好,荒年。))eq\b\lc\\rc\(\a\vs4\al\co1(于:到。河?xùn)|:黃河以東的地方,在今山西西南部。黃河流經(jīng)山,西省境,自北而南,故稱山西境內(nèi)黃河以東的地區(qū)為河?xùn)|。粟:))eq\b\lc\\rc\](\a\vs4\al\co1(谷子。也泛指谷類。,亦然:也是這樣。))eq\f(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考察鄰國的當(dāng)權(quán)者,還沒有像我這樣)eq\f(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用心的。鄰國的老百姓沒有更少,我的百姓沒有更多,)eq\f(何也?”,這是為什么呢?”)eq\b\lc\[\rc\(\a\vs4\al\co1(察:考察。政:當(dāng)權(quán)者。無如:沒有像……。,加少:更少。加,更。古代人口少,為了增))eq\b\lc\\rc\](\a\vs4\al\co1(加勞動力和擴充兵員,希望人口增多,,以人口增多為好事。何也:為什么呢。))eq\f(孟子對曰:“王好戰(zhàn),請以戰(zhàn)喻。,孟子回答說:“大王喜歡打仗,請允許我用打仗來作比喻。)eq\f(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咚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士兵)拋棄鎧甲、)eq\f(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拖著兵器逃跑。有的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來,有的人逃跑了)eq\f(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五十步然后停下來。憑自己只逃跑了五十步而恥笑別人)eq\f(百步,則何如?”,逃跑了一百步,那你覺得怎么樣?”)eq\b\lc\[\rc\(\a\vs4\al\co1(對:回答。好(hào)戰(zhàn):,喜歡打仗。戰(zhàn)國時期各))eq\b\lc\\rc\(\a\vs4\al\co1(國互相攻打和兼并。請:有“請允許我”的意思。喻:打比方,,作說明。填然:擬聲詞,形容鼓聲。鼓之:敲起鼓來。鼓,名詞))eq\b\lc\\rc\(\a\vs4\al\co1(作動詞,擊鼓。之,沒有實在意義的襯字。下文“樹之”的“之”))eq\b\lc\\rc\(\a\vs4\al\co1(用法相同。兵刃既接: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指戰(zhàn)斗已開始。,兵,兵器,武器。刃,鋒利的刀刃。既,已經(jīng)。接,接觸,交鋒。))eq\b\lc\\rc\](\a\vs4\al\co1(甲:鎧甲,古代的戰(zhàn)衣,上面綴有金屬片,可以保護(hù)身體。曳:拖著。,走:跑,這里指逃跑?;颍河械娜?。則:連詞,那么。何如:怎么樣。))eq\f(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梁惠王說:“不可以,只是沒有(跑)百步罷了,這也是)eq\f(走也?!?逃跑啊。”)eq\b\lc\[\rc\](\a\vs4\al\co1(直:只是、不過。是:代詞,這,指代上文,“五十步而后止”。走:跑,這里指逃跑。))eq\f(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孟子說:“大王如果懂得這個道理,就不要希望自己的百姓)eq\f(多于鄰國也。,比鄰國多了。)eq\b\lc\[\rc\](\a\vs4\al\co1(如:如果。則:連詞,就。無:通“毋”,,不要。望:希望。于:介詞,此。))eq\f(“不違農(nóng)時,谷不可勝食也;數(shù)罟不入,“不耽誤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季節(jié),糧食就會吃不完;細(xì)網(wǎng)不下到)eq\f(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池塘里(防止破壞魚的生長和繁殖),魚鱉之類的水產(chǎn)就會吃不完;)eq\f(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砍伐樹林按一定的季節(jié)入山,木材就會用不完。糧食和魚鱉之類)eq\f(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的水產(chǎn)吃不完,木材用不完,這樣就使老百姓對生養(yǎng)死葬)eq\f(無憾也。養(yǎng)生喪死無憾,王道,沒有什么不滿。百姓對于生養(yǎng)死葬沒有什么不滿,這就是王道)eq\f(之始也。,的開端了。)eq\b\lc\[\rc\(\a\vs4\al\co1(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時:季節(jié)。谷:糧食,的統(tǒng)稱。勝(shēnɡ):盡。數(shù)(cù)罟(ɡǔ):密網(wǎng)。))eq\b\lc\\rc\(\a\vs4\al\co1(洿(wū):深。斤:錛子。以時:按一定的季節(jié)。以,介詞,按照。,養(yǎng)生:供(ɡōnɡ)養(yǎng)活著的人。喪死:為死了的人辦喪事。憾:))eq\b\lc\\rc\](\a\vs4\al\co1(遺憾。王道:以仁義治天下。這,是儒家的政治主張。始:開端。))eq\f(“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五畝住宅的場地,種上桑樹,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eq\f(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絲織品的衣服了。畜養(yǎng)雞、狗、豬,不要錯過繁殖的時節(jié),七十歲)eq\f(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畝大的田地,不要錯過生產(chǎn)季節(jié),)eq\f(數(shù)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jǐn)庠序之教,,幾口人的家庭就可以不受饑餓了;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eq\f(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用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eq\f(不負(fù)戴于道路矣。七十者,就不會在道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行走了。七十歲以上的人)eq\f(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能穿上絲織品的衣服、吃上肉食,普通百姓沒有挨餓受凍的,)eq\f(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這樣還不能統(tǒng)一天下而稱王,是不曾有過的事。)eq\b\lc\[\rc\(\a\vs4\al\co1(五畝:先秦時,五畝約合現(xiàn)在))eq\b\lc\\rc\(\a\vs4\al\co1(一畝二分多。宅:住宅場地。樹:種植。衣(yì)帛:穿上絲織品,的衣服。衣,名詞用作動詞,穿。豚(tún):小豬。彘(zhì):豬。))eq\b\lc\\rc\(\a\vs4\al\co1(畜(xù):畜養(yǎng)。之:助詞。失:與下文的“奪”均為“錯過、失去”義。,謹(jǐn):謹(jǐn)慎,這里指認(rèn)真從事。庠(xiánɡ)、序:都是古代的學(xué)校。))eq\b\lc\\rc\(\a\vs4\al\co1(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教:教化。申:反復(fù)陳述。孝悌(tì):,古代尊敬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義:道理。頒白者不))eq\b\lc\\rc\(\a\vs4\al\co1(負(fù)戴于道路矣:頭發(fā)花白的老人不會在路上背著或者頂著東西,了。意思是,年輕人知道孝敬老人,都來代勞了。頒白,頭發(fā)))eq\b\lc\\rc\(\a\vs4\al\co1(花白。頒,通“斑”。負(fù),背著東西。戴,頂著東西。黎民:百姓。,然而:這樣卻……。王(wànɡ):為王,使天下百姓歸順。未之))eq\b\lc\\rc\](\a\vs4\al\co1(有也:賓語前置,,“未有之也”。))eq\f(“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諸侯貴族家)豬狗吃人所吃的東西,卻不加制止,)eq\f(涂有餓莩而不知發(fā),人死,則曰:‘非,路上有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百姓餓死了,就說:‘這不是)eq\f(我也,歲也?!呛萎愑诖倘硕鴼⒅?我的過錯,是因為年成不好。’這種說法和拿刀殺死了人卻)eq\f(曰‘非也我,兵也’?王,說‘(殺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又有什么區(qū)別呢?只要大王)eq\f(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不歸咎于年成,那么,天下百姓都會來歸順了。”)eq\b\lc\[\rc\(\a\vs4\al\co1(食:前一個“食”,,動詞,吃;后一))eq\b\lc\\rc\(\a\vs4\al\co1(個“食”,名詞,指食物。檢:制止,約束。涂:通“涂”,道路。餓,莩(piǎo):餓死的人。發(fā):指打開糧倉,賑濟百姓。歲:年成。))eq\b\lc\\rc\](\a\vs4\al\co1(兵:兵器。罪:歸咎、歸罪。斯:則、那么。至:到,,這里指歸順。焉:句末語氣詞,可譯為“了”。))1.善于引用孟子的散文善于引用,尤其是孔子及其門人的言論及《詩經(jīng)》《尚書》等經(jīng)典著作中的語句,在文中比比皆是,使得文章論辯有根有據(jù),更有說服力。2.善用比喻孟子的散文善用比喻,用比喻說理,用生動形象的比喻來進(jìn)行論辯,不僅增加了文章的形象性,富有情趣,引人入勝,而且顯得簡潔明白,更有說服力。如本文中“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生動形象地說明了百姓歸仁者是符合自然規(guī)律的;而“為淵驅(qū)魚”“為叢驅(qū)爵”的比喻,則生動地說明了失民心則失天下的道理。3.詳略得當(dāng)孟子陳述政見無疑是本文的重點,需要詳寫。孟子先說只有具備了“谷不可勝食”“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三個方面,才會“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做到了“養(yǎng)生喪死無憾”,才是“王道之始”。三層意思,互為條件和結(jié)論,層層逼近,環(huán)環(huán)相扣,寫得詳而不繁。該略寫的地方,文章做到了惜墨如金,簡潔明了。如梁惠王自述“河內(nèi)兇”“移民”“移粟”后,再說“河?xùn)|兇”時,只用“亦然”二字,省卻了不少文字??键c對接文言斷句文言文斷句,傳統(tǒng)上稱之為“句讀”〔古人指文章休止和停頓處。在一句話的末尾用小圓圈斷開,叫“句”;在句中語氣停頓的地方用逗號斷開,叫“讀”〕。明辨句讀,要綜合運用古代漢語字詞句及古代文史等方面的常識,因此斷句能力的高低成了衡量考生閱讀文言文能力高低的一個重要標(biāo)志。其考查特點為:(1)從考查內(nèi)容看,高考文言文斷句著重考查的是點斷句子,是如何停頓的問題,即只考查判斷表示停頓的點號所處的位置,而不考查具體的符號設(shè)置。(2)從考查形式看,高考對文言文斷句的考查有兩種題型:一是客觀題,選取閱讀材料中的幾句話,給出四種斷句樣式,要求選出正確的一項;一是主觀題,要求考生斷句的內(nèi)容有節(jié)選自閱讀材料的片段、與閱讀材料有關(guān)的其他文章片段等兩種情況,一般要求斷開6~8處。[考題印證](全國卷Ⅲ,節(jié)選)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題目。許將字沖元,福州閩人。舉進(jìn)士第一。神宗召對,除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初選人調(diào)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契丹以兵二十萬壓代州境,遣使請代地,歲聘之使不敢行,以命將。將入對曰:“臣備位侍從,朝廷大議不容不知。萬一北人言及代州事,不有以折之,則傷國體?!彼烀鼘⒃剺忻茉洪單臅?節(jié)選自《宋史·許將傳》)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A.初/選人調(diào)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B.初選人調(diào)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C.初選人調(diào)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D.初/選人調(diào)擬/先南曹/次考功/綜核無法/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將奏罷南曹/辟公舍以待來訴者/士無留難/解析:選D解答客觀型斷句題時,要先找出四個選項的共同點和區(qū)別。對于本題而言,四個選項中,有些停頓點是相同的,有些是不同的。解題的關(guān)鍵是,從不同的停頓點入手,分析正確的斷句點。比如“初/選人調(diào)擬”“初選人調(diào)擬”,從“初”是時間狀語的角度分析,“初”后要停頓,據(jù)此可排除B、C兩項。再如“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吏得緣文為奸/選者又不得訴長吏”,從前文分析,這句話主要是說先前官員選定的弊端,這里的“吏”“選者”是相對的,即這是兩句話,主語分別是“吏”和“選者”,所以“選者”前要停頓,據(jù)此可排除A項。綜合以上分析可知,答案為D項。參考譯文:許將字沖元,福州閩縣人??既∵M(jìn)士第一名。神宗召他進(jìn)宮對答,任命他為集賢校理、同知禮院,編修中書條例。當(dāng)初,選拔調(diào)動人才,要先經(jīng)過南曹,其次是考核政績。綜合考查時沒有法規(guī),官吏得以改動文書做奸邪的事,被選調(diào)的人又不能向上級官吏訴說。許將上奏罷免南曹的官員,設(shè)公堂來接待前來上訴的人,士人沒有無理阻止、故意刁難的。契丹發(fā)兵二十萬逼近代州,派遣使者要求(割讓)代州的土地,本該今年朝見天子的使者不敢去,就命許將去。許將入朝對答說:“我充任侍從的職位,朝廷的重要決議不能不知道。萬一契丹人談到代州的事情,沒有話來駁斥他們,就會有失國家大體?!庇谑敲S將到樞密院查閱文書。[技法匯總]解答文言文斷句題,要注重三個重要方面:一是把握語句的語法特征,即通過對幾類關(guān)鍵詞語的分析,找到語句的主謂賓定狀補等成分,比如找到能夠擔(dān)任主語或賓語的專有名詞、代詞等,找到其前或后標(biāo)志著停頓的發(fā)語詞、句末語氣助詞等,或者找到擔(dān)任謂語的動詞、形容詞并以此判斷語句的狀語、主語、賓語等。二是把握語句句式特征,可以根據(jù)判斷句、倒裝句等的句式特征確定斷句點,或者根據(jù)對偶、排比等修辭的特征確定斷句點等。三是如果斷句題是客觀題,就要注重對四個選項的斷句點進(jìn)行對比,找出相同點與不同點,然后再通過考慮上述兩個方面對選項進(jìn)行有針對性的判斷。下面介紹五種常用的方法,供同學(xué)們學(xué)習(xí)和考試時參考。1.善用排除法。解答客觀型斷句題,可以先找出選項中斷句停頓點的不同之處,然后分析不同點的正誤,找到正確停頓點,最后根據(jù)排除法找到正確選項。2.實詞、句法多聯(lián)系。在通讀文段的基礎(chǔ)上,注意聯(lián)系自己已掌握的古代漢語詞句的知識(詞法、句法等)來斷句。一般來講,動詞的前后都不能斷開(省略句除外),因為它的前面往往有主語,后面往往有賓語,但是不及物動詞做謂語的情況除外。3.借助虛詞定停頓。斷句時除了分析句子含意外,還可借助一些語言標(biāo)志,如虛詞。有些虛詞的位置是固定的,如“夫、若夫、至若、且夫、蓋、凡、竊”等發(fā)語詞和表敬副詞,常用在句首;“以、為、而”等連詞,常用在句中;“也、者、乎、矣、爾、歟、焉、哉、耶、而已”等語氣助詞,常用在句尾。找出句中的虛詞并分析其特點,就有助于斷句。4.句式、活用要明確。斷句時還要考慮到文言文的特殊句式和詞類活用現(xiàn)象。文言文有不同于現(xiàn)代漢語語法習(xí)慣的四種特殊句式——判斷句、倒裝句、被動句和省略句。有的句子中還有詞類活用現(xiàn)象。這些不僅是文言文閱讀中的障礙,更是斷句時的易錯點。5.文史知識不容忽視。文言文中的文史知識,包括人物的名、字、號、謚號,年號,地名,官名等。了解這些知識對文言文的斷句也會有很大幫助。穿越過時間的河流,你依然被世人敬仰。二千多年亦不曾改變。歷史的旋渦中,閃亮的是你那思想的光芒。都說亂世出梟雄,不只是說軍事上,你是思想上、政治上的梟雄。戰(zhàn)國時期,一個混亂的時期,一個無主的時期,一個嗜殺的時期,只有你才提出“人性本善”這一主張,只有你才會說“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也只有你才會說人人都可以行“不忍人之政”。該說你太善良呢,還是天真呢?善良是肯定的,但天真也是有的,不然為什么會游歷各國,而且去游說齊宣王、梁惠王。你明知他們有稱霸的野心,有嗜殺的本能,卻妄想用“人性本善”去感化他們,這不是天真又是什么?曹交曾問過你“人皆可以為堯舜,有諸?”你說“然”。但你確切地知道堯舜時代的仁政究竟是什么樣子嗎?我想你未必清楚,你只不過是虛構(gòu)一套自己認(rèn)為的仁政思想??扇粽f你虛構(gòu),卻又有些不實,因為當(dāng)時確是“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殍”。也許是你對這些現(xiàn)實的不滿才構(gòu)想出一套“不忍人”的仁政來吧!你留給后人的是一部充滿了你的思想主張的書——《孟子》,雖然并非都是你所作,卻可以代表你的思想和風(fēng)格?!睹献印芬粫姓撧q居多,而當(dāng)公都子問你:“外人皆稱夫子好辯,敢問何也?”你卻說:“我豈好辯哉?不得已也?!焙靡粋€“不得已”,因為“不得已”而“好辯”,因此也就形成了文章的特點。顧炎武曾說“邦無定交,士無定主”,一般游士,都肆無忌憚。是不是也因為你無定主,所以說話較隨便些,在王公大臣面前,也敢扺掌而談呢?大概也是因此,你的文章才會有如此磅礴的氣勢吧!為什么你會無所忌憚呢?難道單單是因為你是個游士,無定主嗎?不是的,這其中還有“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修養(yǎng),也是因為這樣的修養(yǎng),才使你的文章沛然而不可御。孟軻,請允許我叫你全名,這比叫孟子更親切。你是站在歷史之上的巨人,“亞圣”之名當(dāng)之無愧。你閃亮的思想會繼續(xù)耀眼下去![美文評點]文章最明顯的特點是其濃郁的抒情性。作者情動于內(nèi),發(fā)之于外,就成為情真意切的第二人稱“你”和第一人稱“我”,讓讀者真切地感受到孟子思想的光輝和作者對孟子及孟子思想的欽佩,既拉近了作者與孟子之間的距離,也拉近了讀者與孟子、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文章語言優(yōu)美,富有很強的表現(xiàn)力,在短小的篇幅中表達(dá)了有類于常規(guī)又超越于常規(guī)的思想內(nèi)涵。文章在結(jié)構(gòu)安排上,采用“總—分—總”的結(jié)構(gòu)形式,首尾呼應(yīng);中間從孟子的時代、孟子的人性、孟子的思想及修養(yǎng)諸方面展開,嚴(yán)謹(jǐn)細(xì)密,極有法度。(時間:40分鐘滿分:58分)一、基礎(chǔ)知識專練(選擇題每小題3分,翻譯題10分,共25分)1.下面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項是()A.為叢驅(qū)爵者B.涂有餓莩C.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D.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解析:選DA項,“爵”通“雀”;B項,“涂”通“途”,“莩”通“殍”;C項,“頒”通“斑”。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茍為不畜,終身不得,雞豚狗彘之畜)) B.eq\b\lc\{\rc\(\a\vs4\al\co1(得天下有道,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C.eq\b\lc\{\rc\(\a\vs4\al\co1(君無尤焉,怨天尤人)) D.eq\b\lc\{\rc\(\a\vs4\al\co1(五畝之宅,樹之以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解析:選CA項,積聚,儲藏/畜養(yǎng);B項,方法/道路;C項,兩個“尤”均為“埋怨”;D項,種植/培養(yǎng)。3.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虛詞意義用法不同的一項是()A.eq\b\lc\{\rc\(\a\vs4\al\co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為淵驅(qū)魚者,獺也))B.eq\b\lc\{\rc\(\a\vs4\al\co1(以五十步笑百步,申之以孝悌之義))C.eq\b\lc\{\rc\(\a\vs4\al\co1(寡人之民不加多,是故明君制民之產(chǎn)))D.eq\b\lc\{\rc\(\a\vs4\al\co1(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也,今之欲王者,猶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解析:選AA項,表判斷,是/介詞,替,給;B項,介詞,用,拿;C項,結(jié)構(gòu)助詞,的;D項,如同,就像。4.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活用現(xiàn)象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A.填然鼓之B.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C.是使民養(yǎng)生喪死無憾也D.王無罪歲解析:選CA項,名詞用作動詞,擊鼓;B項,名詞用作動詞,稱王;C項,為動用法,為……辦喪事;D項,名詞用作動詞,歸咎,歸罪。5.下列各句中加點的字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dāng)?shù)罟不入洿池數(shù):密B.無失其時時:季節(jié)C.謹(jǐn)庠序之教謹(jǐn):謹(jǐn)慎D.申之以孝悌之義申:反復(fù)陳說解析:選C謹(jǐn):認(rèn)真對待,重視。6.翻譯下列句子。(10分)(1)故為淵驅(qū)魚者,獺也;為叢驅(qū)爵者,鹯也。(3分)譯文:(2)填然鼓之,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3分)譯文:(3)謹(jǐn)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fù)戴于道路矣。(4分)譯文:答案:(1)所以替深水趕來游魚的,是水獺;替森林趕來鳥雀的,是鹯。(關(guān)鍵詞:“為”“爵”2分,判斷句1分)(2)“咚咚咚”地敲著戰(zhàn)鼓,兩軍的兵器已經(jīng)接觸,(士兵)拋棄鎧甲,拖著兵器逃跑。(關(guān)鍵詞:“鼓”“兵”2分,“既”各1分)(3)認(rèn)真地興辦學(xué)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愛兄長的道理反復(fù)講給百姓聽,頭發(fā)花白的老人就不會在路上背著或頂著東西走了。(關(guān)鍵詞:“謹(jǐn)”“申”“頒”各1分,狀語后置句1分)二、閱讀理解專練(19分)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0題。孟子將朝王孟子將朝王,王使人來曰:“寡人如就見者也,有寒疾,不可以風(fēng)。朝,將視朝,不識可使寡人得見乎?”對曰:“不幸而有疾,不能造朝。”明日,出吊于東郭氏。公孫丑曰:“昔者辭以病,今日吊,或者不可乎?”曰:“昔者疾,今日愈,如之何不吊?”王使人問疾,醫(yī)來。孟仲子(孟子堂兄弟,跟孟子學(xué)習(xí))對曰:“昔者有王命,有采薪之憂,不能造朝。今病小愈,趨造于朝,我不識能至否乎?”使數(shù)人要于路,曰:“請必?zé)o歸而造于朝!”不得已而之景丑氏宿焉。景子曰:“內(nèi)則父子,外則君臣,人之大倫也。父子主恩,君臣主敬。丑見王之敬子也,未見所以敬王也?!痹唬骸皭?!是何言也!齊人無以仁義與王言者,豈以仁義為不美也?其心曰‘是何足與言仁義也’云爾,則不敬莫大乎是。我非堯、舜之道,不敢以陳于王前,故齊人莫如我敬王也。”景子曰:“否,非此之謂也。禮曰:‘父召,無諾;君命召,不俟駕?!虒⒊玻勍趺觳还?,宜與夫禮若不相似然?!痹唬骸柏M謂是與?曾子曰:‘晉、楚之富,不可及也。彼以其富,我以吾仁;彼以其爵,我以吾義。吾何慊乎哉?’夫豈不義而曾子言之?是或一道也。天下有達(dá)尊三:爵一,齒一,德一。朝廷莫如爵,鄉(xiāng)黨莫如齒,輔世長民莫如德。惡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故將大有為之君,必有所不召之臣,欲有謀焉,則就之。其尊德樂道,不如是不足以有為也。故湯之于伊尹,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王;桓公之于管仲,學(xué)焉而后臣之,故不勞而霸。今天下地丑德齊①,莫能相尚。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選自《孟子·公孫丑下》)[注]①地丑德齊:地相等,德相齊。7.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A.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B.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C.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D.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解析:選A原句正確標(biāo)點:無他,好臣其所教,而不好臣其所受教。湯之于伊尹,桓公之于管仲,則不敢召。管仲且猶不可召,而況不為管仲者乎?8.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A.寡人,古代王侯多用寡人自稱,來表示謙遜的態(tài)度。B.倫,即倫常,封建倫理道德,指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C.子,對朋友、尊長的敬稱,譯為“您”。D.禮,六藝之一,六藝指禮、樂、射、御、書、數(shù)。解析:選D“禮”在本文中指《禮記》,五經(jīng)之一,五經(jīng)指《詩經(jīng)》《尚書》《禮記》《周易》《春秋》。9.下面對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恰當(dāng)?shù)囊豁検?3分)()A.本文的標(biāo)題是“孟子將朝王”,它與孟子的《寡人之于國也》一樣,均是以文章首句做標(biāo)題?!懊献訉⒊酢币彩切形牡木€索。B.本文的可讀性強,在于孟子采用了一波三折、層層推進(jìn)的說理方法,且融敘事與說理為一體。C.在景子看來,禮不但是人安身立命的關(guān)鍵,也是治理國家的一種手段。D.孟子認(rèn)為國君不能因為自己的地位高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