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1頁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2頁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3頁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4頁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23年高考語文專題復習:中國古代文學《韓非子》

文言文閱讀練習題匯編

閱讀下面兩則文言文,完成各題。

齊桓公之時,晉客至,有司請禮?;腹唬骸案嬷俑浮闭呷?。而優(yōu)笑日:“易哉,為君!

一曰仲父,二曰仲父。”桓公曰:“吾聞君人者勞,索人,佚于使人。吾得仲父已難矣,得

仲父之后,何為不易乎哉?”

或日:桓公之所應優(yōu),非君人者之言也?;腹鼐藶閯谟谒魅?,何索人為勞哉?伊尹

自以為宰①寺湯,百里奚自以為虜于穆公。虜,所辱也;宰,所羞也。蒙羞辱而接君上,賢

者之憂世急也。然則君人者無逆賢而已矣,索賢不為人主難。且官職,所以任賢也:爵祿,

所以賞功也。設官職,陳爵祿,而士自至,君人者奚其勞哉?多人又非所佚也。人主雖使人,

必以度量準之,以刑名參之;以事通于法則行,不遇于法則止;功當其言則賞,不當則誅。

以刑名收臣,以度量準下,此不可稔也,君人者焉佚哉?

索人不勞,使人不佚,而桓公口:“勞于索人,佚于使人”者,不然。且桓公得管仲又

不難。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鮑叔輕官讓能而任之,桓公得管仲又不難,明矣。已得管仲

之后,奚遽易哉?管仲非周公旦。周公旦修為天子七年,成王壯,授之?政,非為天下計也,

為其職也。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背死君而事其仇者,必不難奪子而

行天下;不難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難奪其君國矣。管仲,公子糾之臣也,謀殺桓公而不能,

其君死而臣桓公,管仲之取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

若像管仲大賢也,且為湯武,桀、紂之臣也:桀、紂作亂,湯、武奪之。今桓公以易居

其上,是以桀、紂之行居湯、武之上,桓公危矣。若使管仲不肖人也,且為田常。田常,簡

公之臣也,而弒其君。今桓公以易居其上,是以簡公冬易居田常之上也,桓公又危矣。管仲

非周公旦以明矣,然為湯、武與田常,未可知也。為湯、武,有桀、紂之危:為田常,有簡

公之亂也。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若使桓公宅任管仲,必知不欺己也,是知不欺主

之臣也。然雖知不欺主之臣,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專借豎刁、易牙,蟲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

知臣欺主與不欺主已明矣,而任臣如彼其專也,故曰:桓公暗主。

取材于《韓非子?難二》

注:①宰:廚師

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氐頓的一項是()

A.優(yōu)于使人佚:同“逸”,安逸

B.以事遇于法則行遇:適合

第1頁共27頁

C.此不可釋也釋:放棄

D.其君死而里桓公臣:我

2.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A.吾聞君人者勞于索人伊尹自以為宰于湯

B.桓公以君人為勞于索人授之。政

C.便人又非所佚也若便管仲大賢也

D.是以簡公之易居田常之上也若使桓公之任管仲

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頤的一項是()

A.人主雖使人,必以度量準之,以刑名參之。

君主雖然是使用人,但必須用法度來衡量他們,用名實是否相符來檢驗他們。

B.夫不奪子而行天下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

不殺害幼君而去治理天下的人,一定不肯背著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敵。

C.是以桀、紂之行居湯、?武之上,桓公危矣。

這就好比有桀、紂一樣的行為而處在湯、武之上,齊桓公是很危險的。

D.桓公不知臣欺主與不欺主已明矣。

桓公不能識別臣子欺主還是不欺主,已經(jīng)很明白的了。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得令文意的一項是()

A.齊桓公與優(yōu)人的對話告訴我們得到賢才很不容易,得到賢才后做國君就很容易了。

B.伊尹和百里奚二人蒙受羞辱為君主獻計獻策的事例證明君主得到賢才是很容易的。

C.作者通過管仲和周公旦的對比,證明管仲不會背叛齊桓公,會盡心輔佐齊桓公的。

D.用桀、紂處湯、武之上和簡公處田常之上與桓公處管仲之上類比,說明桓公處境危險。

5.將下面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管仲不死其君而歸桓公,鮑叔輕官讓能而任之。

②已得仲父之后,桓公奚遽易哉?

6.文段最后說:“故日:桓公暗主?!闭埜鶕?jù)文意,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為什么認為齊桓公

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完成各題。

宋有富人,天申墻壞。其子曰:"不筑,必將有修。"其鄰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財

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節(jié)選自《韓非子?說難》)

第2頁共27頁

7.對劃線句子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B.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C.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D.暮而果大亡其財/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鄰人之父

8.對文章加點字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雨:下雨

B.盜:小偷

C.亡:逃跑

D.智:認為....聰明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小題。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兔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

政》)

今有不才之子,父母怒之弗為改,鄉(xiāng)人譙之弗為動,師長教之弗為變。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

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索奸人,

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易其行矣。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于愛、聽

于威矣(《韓非子?五蠹》)

9.關于治國治民,孔子主張,韓非子主張=

10.根據(jù)材料,簡要分析孔子與韓非子的主張為什么不同。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題。

有度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1】莊王并國二十六,

開地三千里;莊王之咨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

而齊名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

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韓拔管,勝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

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

則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

釋國法而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民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

故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quán)衡之稱者,以聽遠

事,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

第3頁共27頁

而不求用于法。以譽為賞,?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shù),比周以迪為也。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此亡本本也。若是,啰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

法矣。數(shù)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非所以尊

君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故臣【2】曰: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衰

也;家爭相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而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

以然者,由主之不上斷于法,而停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

度也。能者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

仇【3】法則可也。

故日: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guī)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書法為比。故以法

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

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謬,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

退淫怠,止詐偽,英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如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

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貴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取材于《韓非子》)

注釋:【1】荊莊王:即楚莊王,春秋時期五霸之一。【2】臣:韓非自稱?!?】仇:校對,以

核對。

11.下列對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氐酗的一項是

A.莊王之氓社稷也氓:通“泯”,滅,死。

B.則臣離上而下比周比:接近,勾結(jié)

C.家務相益務:任務,事務

D.而信下為之也信:放任,聽憑

12.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

A.而齊以亡以毀為罰也

B.此亡之本也必以先王之法為比

C.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則上尊而不侵

D.比周以相為也大臣務相尊

13.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下.現(xiàn)的一項是

A.又皆釋國法而私其外

(群臣)又都丟掉國法而營私舞弊

B.今若以譽進能

第4頁共27頁

現(xiàn)在如果按名聲選用人才

C.故忠臣危死于非罪

因此忠臣遭遇危難而死,這不是罪過

D.巧匠目意中繩

高明的木匠用肉眼測度(木材)也合乎繩墨的標準

14.將下面的句子譯為現(xiàn)代漢語。

①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

②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15.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頸的一項是

A.“有度”意指國家治理要制定明確的法度,因為這是國家強大的根基。

B.開篇列舉楚齊燕等國相繼興盛的史實,引出治國應當“有度”的話題。

C.如果統(tǒng)治者的獎懲標準不明確,就會造成官員熱衷于結(jié)黨營私的風氣。

D.要嚴格執(zhí)行法律,對權(quán)貴與平民一視同仁,以嚴刑峻法保證社會秩序。

16.文中韓非子圍繞“以法治國’'闡述了自己的治國理念。你認為他的治國理念有哪些可取與

不可取之處?請分別列出并簡述理由。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問題。

猛狗與社鼠

韓非子

宋人有沽酒者,升概甚平,遇客甚謹,為酒甚美,縣幟甚高,然而不售,酒酸。怪其故,

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倩曰:“汝狗猛耶?”日:“狗猛則酒何故而不售?”曰:“人畏焉。

或令孺子懷錢挈壺甕而往沽,而狗迓而技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

夫國亦有狗。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大臣為猛狗,迎而齪之。此人主之所

以蔽脅,而有道之士所以不用也。

故桓公問管仲①曰:“治國最奚患?"對目:“最患社鼠矣?!惫眨骸昂位忌缡笤眨俊?/p>

對日:“君亦見夫為社者乎?樹木而涂之,鼠穿其間,掘穴托其中。熏之則恐焚木,灌之則

恐涂電②,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今人君之左右,出則為勢重而收利于民,入則比周而蔽惡

于君,內(nèi)間主之情以告外,外內(nèi)為重,諸臣百吏以為富。吏不誅則亂法,誅之則君不安。據(jù)

而有之,此亦國之社鼠也?!?/p>

故人臣執(zhí)柄而擅禁,明為己者必利,而不為己者必害,此亦猛狗也。夫大臣為猛狗而齪

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唾國焉得無亡乎?

堯欲傳天下于舜。解諫曰:“不祥哉!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舉兵而誅

殺鰥于羽山之郊。共工又諫日:“孰以天下而傳之于匹夫乎?”堯不聽,又舉兵而誅共工于

幽州之都。于是天下莫敢言無傳天下于舜。仲尼聞之曰:“堯之知舜之賢,非其難者也。夫

第5頁共27頁

至乎誅諫者,必傳之舜,乃其難也?!币荒浚骸安灰云渌蓴∑渌靹t難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

【注】①管仲:春秋時著名政治家。齊桓公任命他為卿,尊他為“仲父②隨(Zhi):崩塌。

17.下列語句中加橫線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為酒甚美,縣幟甚高縣:通“懸”,懸掛

B.有道之士懷其術(shù)而欲以明萬乘之主明:表明

C.此人主之所以蔽脅所以:……的原因

D.故人臣執(zhí)柄而擅禁執(zhí)柄:掌權(quán)

18.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夫大臣為猛狗而蹌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焉

得無亡乎

B.夫大臣為猛狗/而皖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

焉得無亡乎

C.夫大臣為猛狗/而蛇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

焉得無亡乎

D.夫大臣為猛狗而既有道之士矣/左右又為社鼠而間主之情/人主不覺/如此/主焉得無壅/國

焉得無亡乎

19.下列對原文有關內(nèi)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

A.韓非子借寫“狗惡酒酸”“社鼠為患”的寓言故事,來揭露封建社會一種常見的丑惡現(xiàn)象:

奸人當?shù)?,堵塞賢路,蒙蔽君主。

B.猛狗、社鼠的形象,喻意大體一致又各有側(cè)重:猛狗著重比喻排擠賢能的朝廷權(quán)臣,社

鼠著重比喻蒙蔽君主的左右親信。

C.最后一段舉出堯傳天下給舜的傳說,是對前面內(nèi)容的補充。堯為人主而“不覺”,致使他

接連錯殺穌、共工兩位大臣。

D.兩個寓言故事包含著這樣的哲理,事物間常常存在著不易察覺的復雜關系,如猛狗與酒

酸之間的必然關系,就難以判斷。

20.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⑴怪其故,問其所知閭長者楊倩。

⑵樹木而涂之,鼠穿其間。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荊莊王并國二十六,開地

三千里;莊王之氓①社稷也,而荊以亡。齊桓公并國三十,啟地三千里;桓公之氓社稷也,

第6頁共27頁

而齊以亡。燕襄王以河為境,以薊為國,殘齊,平中山,有燕者重,無燕者輕;襄王之氓社

稷也,而燕以亡。魏安釐王攻燕救趙,取地河東:攻韓拔管,勝于淇下;兵四布于天下,威

行于冠帶之國;安釐王死而魏以亡。故有荊莊、齊桓,則荊、齊可以霸有燕襄、魏安釐,則

燕、魏可以強。今皆亡國者,其群臣官吏皆皆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其國亂弱矣,又皆釋

國法西私其外,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亂弱甚矣!

故當今之時,能去私曲就公法者,氏安而國治;能去私行行公法者,則兵強而敵弱。故

審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加以群臣之上,則主不可欺以詐偽;審得失有權(quán)衡之稱者,以聽遠事,

則主不可欺以天下之輕重。今若以譽進能,則臣離上而下比周;若以黨舉官,則民務交而不

求用于法。以譽為賞,以毀為罰也,則好賞惡罰之人,釋公行,行私術(shù),比周以相為也。故

忠臣危死于非罪,奸邪之臣安利于無功。此亡之本也。若是,則群臣廢法而行私重,輕公法

矣。數(shù)至能人之門,不一至主之廷;百慮私家之便,不一圖主之國。屬數(shù)雖多,非外?尊君

也;百官雖具,非所以任國也。故臣日:亡國之廷無人焉廷無人者,非朝廷之表也;家務相

益,不務厚國:大臣務相尊,萬不務尊君;小臣奉祿養(yǎng)交,不以官為事。此其所以然者,由

主之不上斷于法,而信下為之也。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使法量功,不自度也。能者

不可弊,敗者不可飾,譽者不能進,非者弗能退,則君臣之間明辨而易治,故主仇法則可也。

故曰:巧匠目意中繩,然必先以規(guī)矩為度: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故以法

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卓不避

大臣,賞善不遺匹夫。故矯上之失,詰下之邪,治亂決謬,一民之軌,莫如法。厲官威民,

退淫怠,止詐偽,英如刑。刑重,則不敢以貴易賤;法審,則上尊而不侵。上尊而不侵,則

主強而守要,故先王賁之而傳之。人主釋法用私,則上下不別矣。

一選自《韓非子?有度》

注:①氓:通"泯'’滅,盡。

21.下列加點字的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其群臣官吏皆務所以亂而不務所以治也務:從事,致力

B.故事得失有法度之制者審:明白,知道

C.上智捷舉中事,必以先王之法為比中:合乎

D.刑博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過:超過(某個范圍或限度)

22.下列加點字的意義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項是()

A.則是負薪而救火也他植者則不然。

B.屬數(shù)雖多,非用以尊君也師者,折?傳道受業(yè)解惑也。

C.亡國之廷無人罩置杯罩則膠

D.大臣務相尊,加不務尊君故舍汝兩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

23.下面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有度”意指治理國家要制定明確的法度,因為這是國家強大的根基。

第7頁共27頁

B.開篇列舉楚、齊、燕等國相繼興盛滅亡的史實,引出治國應當“有度”的話題。

C.如果統(tǒng)治者的獎懲標準不明確,就會造成官員熱衷結(jié)黨營私的風氣。

D.要嚴格執(zhí)行法律,對權(quán)貴與平民一視同仁,以嚴刑峻法保證社會秩序。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題。

奚謂過而不聽于忠臣?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五伯長,管仲佐之。管

仲老,不能用事,休居于家?;腹珡亩鴨栔眨骸爸俑讣揖佑胁?,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

法紅”管仲曰:“臣老矣,不可問也。雖然,臣聞之,知臣莫若君,知子莫若父。君其

試以心決.之?!本唬骸磅U叔牙何如?"管仲日:“不可。鮑叔牙為人,剛愎而上悍。剛

則犯民以.暴,愎則不得民心,悍則下不為用。其心不懼,非霸者之佐也?!惫唬骸叭?/p>

則豎刁何如?"管仲日:“不可。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公妒而.好內(nèi),豎刁自精①以

為治內(nèi),其身不愛,又安能愛君?”公曰:“然則衛(wèi)公子開方何如?”管仲曰:“不可。

齊、衛(wèi)之間不過十日之行,開方為事君,欲適君之故,十五年不歸見其父母,此非人情也。

其父母之不親也,又安能親君乎?”公曰:“然則易牙何如?”管仲日:“不可。夫易牙為

君主味,君之所未嘗食唯人肉耳,易牙蒸其子首而進之,君所知也。人之情莫不愛其子,今

蒸其子以為膳于君,其子弗愛,又安能愛君乎?”公曰:“然則孰可?”管仲日:“隰朋

可。其為人也,堅中而廉外,少欲而多信。夫堅中,則足以為表;廉外,則可以大任;少

欲,則能臨其眾;多信,則能親鄰國。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本?"諾。”居一

年余,管仲死,君遂不用隰朋而與豎刁。刁蒞事三年,桓公南游堂阜,豎刁率易牙、衛(wèi)公

子開方②及大臣為亂?;腹署H而死南門之寢、公守之室③,身死三月不收,蟲出于戶。

故桓公之兵橫行天下,為五伯長,卒見弒于其.臣,而滅高名,為天下笑者,何也?不用

管仲之過也。故曰:過而不聽于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

也。

(節(jié)選自《韓非子?十過》)

[注]①猿[fen]:閹割。②公子開方:本是衛(wèi)國的公子,得到桓公信任,于是留在齊國做官。

③公守之室:臨時守衛(wèi)的地方。

24.下列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

A.一醫(yī)天下匡:扶正

B.君其試以心妙之決:決定

C.少欲則能灼其眾臨:面對

D.君遂不用隰朋而與豎刁與:給予,指任用

25.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

第8頁共27頁

A.為五伯長何為其然也

B.剛則犯民以暴余始循以入

C.夫人之情莫不愛其身縱一葦之所如

D.卒見弒于若臣基賢不及孔子

26.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齊桓公向重病的管仲咨詢佐政接班人,管仲在問答中表達了個人看法。

B.管仲認為鮑叔牙為人剛愎強悍,心中無所畏懼,不能作霸主的好幫手。

C.管仲認為隰朋是最合適的接任者,齊桓公先任用了他,后又任用豎刁。

D.作者認為齊桓公無識人之明又不聽忠臣的勸諫,導致了其悲劇的結(jié)局。

27.下列句子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A.過而不聽/于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B.過而不聽/于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C.過而不聽于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D.過而不聽于忠臣/獨行其意/則滅其高/名為人笑之始也

28.翻譯句子。

(1)仲父家居有病,即不幸而不起此病,政安遷之?

(2)此霸者之佐也,君其用之。

(3)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4)稍見云中白若樗茄數(shù)十立者,山也。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題。

子產(chǎn)相鄭,病將死,謂游吉日:“我死后,子必用鄭,必以嚴蒞人。夫火形嚴,故人鮮

灼;水形懦,故人多溺。子必嚴子之刑,無令溺子之懦?!奔白赢a(chǎn)死,游吉不肯嚴刑。鄭少

年相率為盜,處于荏澤,將遂以為鄭禍。游吉率車騎與戰(zhàn),一日一夜,僅能克之。游吉喟然

嘆目:“吾蚤行夫子之教,必不悔至于此矣!”

(選自《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29.韓非是戰(zhàn)國時期家思想集大成者,本文主要運用了論證的手法。

30.概括文中子產(chǎn)告誡游吉的道理,并談談你對此的看法。

以王為過堯舜①

《韓非子》

秦襄王病,百姓為名禱;病愈,殺牛塞禱②。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與,目:“非社臘

之時也,奚自殺牛而祠社?”怪而問之。百姓口:“人主病,為之禱;今病愈,殺牛塞禱?!?/p>

第9頁共27頁

閻遏、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日:“過堯、舜矣。"王驚目:”何謂也?”對目:“堯、舜,

其民未至為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故臣竊以王為過堯、舜也?!敝?/p>

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譽③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閻遏、公孫衍愧不敢言。后數(shù)月,王飲酒

酣樂,閻遏、公孫衍謂王曰:“前時臣竊以王為過堯、舜,非直叩諛也。堯、舜病,且其民

未至為之禱也:今王病而民以牛禱,病愈,殺牛塞禱。今乃譽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臣竊饞

‘。"王曰:“子何故不知于此?彼民之所以為我用者,非以吾愛之為我用者也,以吾勢之

為我用者也。吾釋勢與民相收,若是,吾適不愛而民因不為我用也,故遂絕愛道④也?!?/p>

(節(jié)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右下》)

【簡注】

①題目為選編者所加。②塞禱:還愿。③皆(Zl):詆毀,這里指責罰。④愛道:講仁愛的

辦法。

【閱讀指要】

韓非子認為君與民的關系,是君以權(quán)勢統(tǒng)治人民,使用權(quán)勢,才能使人民為君所用。所以秦

襄王得知百姓為自己生病而祈禱,反而責罰有關官吏,以絕"愛道

【閱讀訓練】

31.寫出下列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娶自殺牛而祠社()(2)居數(shù)月()

(3)非直敢諛也()(4)臣竊怪之()

32.下列“之'’的意義和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是(

A.百姓為之禱B.郎中閻遏、公孫衍出見本

C.非社臘之時也D.臣竊怪之

33.指出下列句中代詞"之’’具體指代的內(nèi)容。

今乃皆其里正與伍老屯二甲,臣竊怪石。

"之”指代O

34.指出秦襄王“絕愛道”的具體做法和目的。

35.把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

(1)閻遏、公孫衍說,見王,拜賀曰:“過堯、舜矣?!?/p>

(2)王因使人問之何里為之

閱讀下列文言文,完成各題。

齊宣王,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之腹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渭王立”

---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nèi)儲說上》)

36.下列對原文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第10頁共27頁

A.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廉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

潘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B.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縻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滑

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C.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縻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

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D.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縻食以數(shù)百人/宣王死

/潘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

37.下列對文中加點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A.使:派,讓B.說:通“悅”,喜歡

C.好:好人D.逃:逃跑

參考答案:

1.D

2.D

3.B

4.C

5.①管仲不為他的主人公子糾殉身而歸順了齊桓公,鮑叔不看重自己的職位而讓給有才能

的管仲擔任。

②已經(jīng)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哪里就很容易呢?

6.①在作者看來,尋求賢人并不是君主的難事,使用人也不是安閑的事。并不像齊桓公所

說的,尋求人才很費力,使用人時就安逸了;②同時作者認為,齊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難,但

管仲不是周公旦,不管是管仲是大賢人,還是德行不好,對于齊桓公來說,都是很危險的。

但齊桓公并沒有意識到這些;③歷史已經(jīng)證明,齊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樣使用豎刁、易牙,最

終導致悲慘的結(jié)局。所以說齊桓公是糊涂昏庸君主。

【解析】1.本題考核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重點考查詞類活用現(xiàn)象。此類

題目解答時一般要將詞語放回到原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

句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D項,“其君死而臣桓公”的“臣”是臣服的意思。故選D。

2.本題考查文言詞語的意義和用法,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把詞語放回到原文中,結(jié)合上

下文來判斷。常用文言虛詞的辨析方法有:詞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溫故求新法、語境判

定法、語法切入法、標志識別法等;實詞辨析一般帶入原文自習推敲,也可以采用虛詞的推

斷辦法。一般采用排除法或者直選法。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各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

相同的一項A項,“于",第一處是介詞,引進動作設計對象;第二處是介詞,向。B項,

“以”,第一處介詞,認為,;第二處介詞,把。C項,“使”,第一處動詞,使用;第二處假

第11頁共27頁

使,連詞。D項,兩處“之”都是主謂之間取獨,助詞不譯。故選D。

3.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nèi)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

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

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

落實。本題要求選出“下列對文中語句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B項,“夫不奪子而行天下

者,必不背死君而事其仇”,應該翻譯為:能夠不篡奪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

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敵。重點實詞“背”是背叛的意思。故選B。

4.本題考查概括和分析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此類試題解答時,抓住題干,讀全讀準。對題干

中的所有要求要一個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準確地把握題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選對的還

是選錯的,是概括內(nèi)容還是分析觀點。本題要求選出“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

項”。C項,“證明管仲不會背叛齊桓公,會盡心輔佐齊桓公的”曲解文意,原文是“管仲之取

舍非周公旦,未可知也”,管仲的取舍不像周公旦,是可得而知的,是對其持懷疑態(tài)度。故

選C。

5.本題考查學生文言文翻譯能力。文言翻譯是文言文的必考內(nèi)容,翻譯以直譯為主,意譯

為輔,把句子中的每一個字都要落到實處,不能翻譯的助詞等刪掉,省略的內(nèi)容根據(jù)上下文

補充,這樣才能做到不丟分。平時訓練時注意自己確定句子的賦分點,翻譯時保證賦分點的

落實,如(1)中的“死'’為動用法,為…死;“歸”動詞,歸順;"輕"意動用法,以一為輕。(2)

中的“奚”疑問副詞,哪里;"遽"副詞,就;"易"動詞,容易。

6.本題考查學生篩選概括文中信息,探究文本中的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見解的能力。解答此

類題目,首先要明確題干的要求,然后到文本中尋找相對應的內(nèi)容,最后分析概括,結(jié)合文

本內(nèi)容發(fā)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本題要求根據(jù)文意,用自己的話說說作者為什么認為齊桓公

是糊涂昏庸的君主。文中桓公曰:“一吾得仲父已難矣,得仲父之后,何為不易乎哉”,齊桓

公認為費力地找到人才以后,使用人才就很安逸了,作者認為“以刑名收臣,以度量準下,

此不可釋也,君人者焉佚哉”,在作者看來,尋求賢人并不是君主的難事,使用人也不是安

閑的事。作者又說“一-桓公又危矣。管仲非周公旦以明矣,…為湯、武,有桀、紂之危;為

田常,有簡公之亂也”,認為齊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難,但管仲不是周公旦,不管是管仲是大

賢人,還是德行不好,對于齊桓公來說,都是很危險的,但是齊桓公并沒有認識到這個危險。

文章最后說“今桓公以任管仲之專借豎刁、易牙,蟲流出尸而不葬,桓公不知臣欺主與不欺

主己明矣”,用事實說明齊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樣使用豎刁、易牙,最終導致死后蛆蟲爬出門

外還不能安葬,落得悲慘結(jié)局。所以說齊桓公是糊涂昏庸的君主。

【點睛】文言文翻譯記清兩原則,一是直譯為主,字字落實。所謂“直譯”就是字字落實,不

可憑大意去翻譯。所謂“字字落實”,就是在翻譯時,要將文言語句中的每個詞都落實到譯文

中去,這是文言文翻譯的最基本的要求。"直譯為主”是文言文翻譯最基本的方法,也是保證

達至『,字字落實,,這一基本要求的最佳方法。,,直譯為主,,是說對于大多數(shù)句子、大多數(shù)詞語,

第12頁共27頁

可以采取直接翻譯的方式來進行。二是意譯為輔,文句通順。所謂“意譯為輔”就是在難以直

譯或直譯后難以表達原文意蘊的時候,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文句通順是語言表達的

一般要求,凡是語言表達都必須遵從??忌欢ㄒB(yǎng)成推敲語句的習慣。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以

后一定要讀一讀,看看是否通順、流暢。如果不通順、不流暢,就要對它進行修改、潤色,

適當?shù)倪M行意譯。

譯文:

齊桓公時,晉國的客人到了,負責接待的官吏請問用什么禮儀?;腹f了三遍“告訴仲

父去”。優(yōu)人笑著說:“做君主真容易?。≈灰f幾聲仲父就行了。”桓公說:“我聽說做

君主的要尋求人才很費力,使用人時就安閑了。我得到仲父已是很難的了,得到仲父之后,

為什么做君主不能容易呢?”

有人說:齊桓公回答優(yōu)人的話,不像是做君主的人該說的話。齊桓公認為君主尋求人才

費力,尋求人才有什么費力呢?伊尹自己通過做廚師求見商湯得到任用,百里奚自己通過做

家奴陪嫁到秦國求得秦穆公的任用。做家奴,是人們感到屈辱的事;做廚師,是人們感到羞

恥的事。蒙受羞辱來接近君主,因為賢人憂慮天下的心情非常急切。那么君主只要不拒絕賢

人就足夠了,尋求賢能的人才不是君主的難事。況且官職是用來任用賢人的,爵祿是用來獎

賞功勞的。設置官職,安排爵祿,有才能的人自然會來,君主有什么費力呢?使用人才也不

是安閑的事。君主雖然是使用人,但必須用法度來衡量他們,用名實來驗證他們;事情符合

法度就實行,不符合法度法就禁止;功績和他陳述一致的就賞,不一致的就罰。用名實是否

一致來選用臣子,用法度為標準來衡量臣下,這是不可以放棄的原則,君主哪里是安閑的呢?

尋求人才不辛勞,使用人才不輕松,而齊桓公卻說“尋求人才費力,使用人才安閑”,

這話不對。況且齊桓公得到管仲并不困難。管仲不為他的主人公子糾殉身而歸順了齊桓公,

鮑叔牙不看重自己的職位而讓給有才能的管仲擔任,齊桓公得到管仲并不難,是很明白了。

已經(jīng)得到管仲之后,哪里就很容易呢?管仲并不是周公旦。周公旦代行天子的職務七年,成

王長大成人后,他便把政權(quán)交給成王,周公旦不是為自己得天下著想,而為了盡自己的職責。

能夠不篡奪幼君的君位而去治理天下的人,必定不肯背叛已死的君主去侍奉先君的仇敵;背

叛先君而去侍奉先君仇敵的人,一定不難于奪取幼君的君位而統(tǒng)治天下;不難于奪取幼君君

位而統(tǒng)治天下的人,一定不難于奪取他的君主的國家。管仲是公子糾的臣子,謀殺桓公而沒

有成功,他的君主死了,他卻做了齊桓公的臣子,管仲的取舍不像周公旦那樣,是很明白的。

假使管仲是個大賢人,他將成為商湯和周武王。商湯和武王是夏桀和商紂的臣子;夏桀

和商紂的政治混亂,商湯和武王就奪取了他們的君位?,F(xiàn)在桓公悠閑安逸地處在管仲之上,

這就好比有桀、紂一樣的行為而處在湯、武之上,桓公是很危險的。假使管仲德行不好,他

將成為田常。田常是齊簡公的臣子,結(jié)果殺死了君主齊簡公。現(xiàn)在桓公很安逸地處在管仲之

上,這是和簡公安逸地處在田常之上一樣,桓公又是很危險的。管仲不是周公旦已經(jīng)清楚了,

但是他將做湯、武還是做田常,還不知道。如果管仲做湯、武,齊桓公就有桀、紂的危險;

第13頁共27頁

如果做田常,齊桓公就有簡公的禍亂。已經(jīng)得到管仲之后,桓公哪里就能很容易了呢?假使

齊桓公任用管仲時,確實知道他不會欺騙自己,就是說桓公能識別不欺騙君主的臣子。但是

雖說齊桓公能識別不欺騙君主的臣子。現(xiàn)在齊桓公像信任管仲那樣使用豎刁、易牙,以致死

后蛆蟲爬出門外還不能安葬?;腹荒茏R別臣子欺主還是不欺主,已是很明白的了,而他任

用臣子又是那樣專一,所以說:桓公是昏庸糊涂的君主。

7.A

8.C

【解析】7.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斷句能力。文言斷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

中的人名、地名、官職名、文言虛詞、句子結(jié)構(gòu)以及語段中動詞的賓語或補語等斷句。本題

上文說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墻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筑,一定會

有盜賊來偷東西?!编従蛹业睦先艘策@樣說。畫線句子中“大亡其財”對應上文的“必將有盜”,

其后應斷開。“其子”“鄰人之父”對應上文的“其子曰”“其鄰人之父亦云”,“其家甚智其子”“疑

鄰人之父”是這一家人對“其子”和“鄰人之父”的不同態(tài)度,其后皆應斷開。故此題答案為A

項。

8.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理解常見文言實詞在文中含義的能力。這類題目解答時一般要把實

詞放回到原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及本句語法關系來推斷實詞的含義。本題把所給選項逐一放回

到原文中,就會發(fā)現(xiàn),C項,原句為“暮而果大亡其財”意思是“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

東西”,因此“亡”的正確解釋應為“丟失故選C項。

【點睛】第1題考查文言文斷句的能力。常用的斷句方法有:①根據(jù)文意斷句。②利用對話

標志斷句,對話常以“日"、"云”、"言”為標志,兩人對話,一般在第一次問答寫出人名,以

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語省略。③借助文言虛詞斷句,夫、蓋、至若、若夫、初、唯、斯、敬

等常用于一句話的開頭,在它們的前面一般要斷開;也、矣、焉、耳等經(jīng)常用于陳述句尾,

其后面一般要斷開;疑問語氣詞:何、胡、安、何如、奈何、如之何等詞或固定結(jié)構(gòu)之后,

一般可構(gòu)成疑問句,只要貫通上下文意,就可斷句。④借助對比、對偶、排比、頂真等修辭

斷句。

參考譯文:

宋國有一個富人,天下大雨,他家的墻壞了。富人的兒子說:“要是不修筑,一定會有

盜賊來偷東西?!编従蛹业睦先艘策@樣說。晚上,富人家果然丟失了很多東西。結(jié)果,那個

富人認為自己的兒子聰明,卻懷疑鄰居家的老人偷了他家的東西。

9.為政以德/以德治國/德治以法治國/法治

10.孔子認為用道德和禮教來勸導民眾,民眾不僅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有歸服之心。

韓非子繼承和發(fā)展了荀子的“性惡論”觀點,認為“人性惡”用情感道德教化是不可靠的,唯有法

治才能從根本上約束和改變?nèi)藗兊男袨?,使人們遵守?guī)則,從而保證社會秩序的正常。(大意對

第14頁共27頁

即可)

【解析】9.試題分析:《論語?為政》中這段話分為前后兩部分,前面的一部分說用政令來

訓導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只會盡量地避免獲罪但沒有羞恥之心,后面一部分說用道

德來訓導百姓,用禮教來整頓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歸順。顯然孔子贊同以德治國。

《韓非子?五蠹》的關鍵句是“故父母之愛,不足以教子,必待州部之嚴刑者,民固驕于愛、聽于

威矣”,強調(diào)的是以法治國。由此可確定答案。

點睛:本題考查概括文章主要觀點的能力。這類題目正確解答的關鍵是讀懂材料內(nèi)容。兩則

材料,其中一則出自課內(nèi),另一則出自課外,解答時可先閱讀課內(nèi)材料,再閱讀課外材料,

用自己的語言把兩段材料都翻譯過來,然后分別找到材料的關鍵句,概括材料的中心觀點,

確定答案。

10.試題分析:由所給材料來看,孔子認為用政令來訓導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只會

盡量地避免獲罪但沒有羞恥之心,只有“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百姓才能“有恥且格”。韓非子

則用實例來證明“夫以父母之愛、鄉(xiāng)人之行、師長之智,三美加焉,而終不動,其脛毛不改”,說

明如果人的本性就是惡的,美好的品德是無法改變他的,而“州部之吏,操官兵,推公法,而求

索奸人,然后恐懼,變其節(jié),易其行矣”,只有法治才能真正改變一個的品性,從而得出唯有法

治才能保證社會秩序的結(jié)論。據(jù)此就可以得出本題答案了。

參考譯文

用政令來訓導百姓,用刑罰來整頓百姓,百姓只會盡量地避免獲罪但沒有羞恥之心;用道

德來訓導百姓,用禮教來整頓百姓,百姓就會有羞恥之心而且歸順。

現(xiàn)在有一個不成器的孩子,父母訓斥他,他不悔改;老鄉(xiāng)責備他,他無動于衷;老師教誨他,

他不肯改變。把父母的慈愛、老鄉(xiāng)的品德、老師的智慧這三樣美好的東西,一起施加到他身

上,然而他始終不被觸動,絲毫也不改變。直到地方官吏拿著官府的兵器,執(zhí)行國家的法令,

到處搜捕壞人的時候,他才感到恐懼,改變了壞品行,糾正了壞行為。所以父母的慈愛不足以

教育好子女,必須等待官吏執(zhí)行嚴厲的刑罰。

11.C

12.A

13.C

14.①如今這些國家都衰敗了,是因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國家動蕩而不是使國家安定的

事情。②懲罰罪過不避開大臣,獎賞善行不漏掉平民。

15.B

16.可取之處及理由:①國家治理應以法律為準繩,選拔和評價官員均應有明確標準。這樣

能夠使官員專注于本職工作,提高行政體系的效率。②執(zhí)行法律要客觀公正。這樣能夠制止

惡行,保證社會穩(wěn)定。

第15頁共27頁

不可取之處及理由:著眼于維護統(tǒng)治者權(quán)威,過于強調(diào)嚴刑峻法。因為法制不僅應該維護公

平正義,也需要保障人權(quán)和自由。

【解析】11.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文言實詞的含義和用法。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中一詞多

義現(xiàn)象比較多,所以答題時一定要把實詞放回到原文中,結(jié)合上下文及本句語法關系來推斷

實詞的含義。本題把所給選項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會發(fā)現(xiàn),C項“家務相益”意思是“私家

致力于互謀私利",“務''是"致力于'’的意思。故選C。

12.試題分析:A項,前一個“以”是介詞,因;后一個“以”,介詞,拿、把。B項,兩個“之”

都是助詞,的。C項,兩個“則”都是表順承,那么。D項,兩個“相”都是副詞,互相。故選

Ao

點睛: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高考中對虛詞的考查單獨命題較少,多與翻譯、斷

句等考點結(jié)合考查。備考復習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虛詞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題型種類,認真

積累考綱規(guī)定的常用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基本用法。還要注意到虛詞大多是多義的,具

體解答時要根據(jù)它在句中的作用來確定它的詞義,做好課內(nèi)知識的遷移。常用文言虛詞的辨

析方法有:詞性分析法、位置分析法、溫故求新法、語境判定法、語法切入法、標志識別法

等。

13.試題分析:本題以選擇題的形式考查理解和翻譯句子的能力。C項,結(jié)合上下文可知,

“故忠臣危死于非罪”中,“故”是“因此”的意思,“?!笔恰拔ky”的意思,“非罪”是“沒有罪過”

的意思,“危死于非罪”是狀語后置句,因此“故忠臣危死于非罪”正確的理解是“因此忠臣無

罪卻遭遇危難而死”。故選C。

14.試題分析:本題考查翻譯句子的能力,解答時首先要找出關鍵實詞、虛詞,查看有無特

殊句式,運用“留”“刪”“調(diào)”“換”“補”的方法,直譯為主,意譯為輔。并按現(xiàn)代漢語的規(guī)范,

將翻譯過來的內(nèi)容進行適當調(diào)整,達到詞達句順。此題翻譯時需要注意的關鍵詞句有:①“亡”,

衰?。弧皠铡?,致力于,從事;“所以“,表憑借,可譯為”……的事情";“亂”,使……亂;“治”,

使……安定。②"刑”,懲罰;"過”,罪過;"善”,善行;"匹夫”,平民。

15.試題分析:解答此類題目,要對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據(jù)選項,在文中找到相

關語句,分析選項是否概括全面,翻譯是否正確,然后將原文內(nèi)容和選項加以對比即能發(fā)現(xiàn)

問題。B項,“列舉楚齊燕等國相繼興盛的史實”不當,從原文看,作者列舉的是列舉楚齊燕

等國相繼興盛又衰敗的史實。故選B。

16.試題分析:本題考查概括文章要點評價作者觀點態(tài)度的能力。解答時首先要通讀全文,

篩選出作者的治國理念,然后再站在現(xiàn)實的高度思考作者哪些觀點可取,哪些觀點不可取,

確定答案。作者說“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故明主使法擇人,不自舉也;

使法量功,不自度也”,"故以法治國,舉措而已矣。法不阿貴,繩不撓曲。法之所加,智者

弗能辭,勇者弗敢爭。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國家治理應以法律為準繩,選拔和

第16頁共27頁

評價官員均應有明確標準,執(zhí)行法律要客觀公正,不能因人物身份高低而有所不同,這些內(nèi)

容都是對當今社會有著現(xiàn)實意義的。但站在當今社會的高度來看,就會發(fā)現(xiàn),作者的觀點是

從維護統(tǒng)治者的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的,觀點過于嚴苛,缺乏對人權(quán)的保障意識,這一點又是不可

取的。

參考譯文:

一個國家不可能永遠強大,也不可能永遠衰弱。君主依法辦事,國家就強大;君主不依

法辦事,國家就衰弱。楚莊王曾并吞二十六個國家,開拓三千里疆域;楚莊王拋下國家死亡

之后,楚國便隨之衰弱。齊桓公吞并了三十個國家,開辟了三千里強土;齊桓公死后,齊國

因此衰弱。燕襄王以黃河作為國界,以薊城為國都,攻破了齊國,消滅了中山國,得到燕國

支持的國家威望就重,沒有燕國支持的國家威望就輕;燕襄王死后,燕國也因此衰弱。魏安

釐王攻打燕國救援趙國,奪回了河東魏國的故地:攻占了韓國的管地,又在淇水下游取勝;

魏國的軍隊遍布天下,威風傳遍中原文明的國家;魏安釐王死后,魏國隨之衰弱。所以有了

楚莊王、齊桓公,楚、齊就可以稱霸;有了燕襄王、魏安釐王,燕、魏就可以強盛。如今這

些國家都衰敗了,是因為群臣官吏都去干那些使國家動蕩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