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_第1頁
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_第2頁
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_第3頁
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_第4頁
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韓樹人運用蟲類藥物治療呼吸內科疾病的醫(yī)案分析,中醫(yī)內科學論文韓樹人主任是江蘇省名中醫(yī),從事中醫(yī)教學和臨床工作40余年,在呼吸內科疾病診治方面有深切厚重的造詣.在治療呼吸系統(tǒng)的疾病時,韓師經常使用蟲類藥物,并能獲得較好的療效.根據隨師臨證學習醫(yī)案整理總結如下:1咳嗽變異性哮喘韓師以為,當代辨病基礎上的咳嗽變異性哮喘實際上存在多重病理特征.咳嗽變異性哮喘多在夜間發(fā)作,咳嗽實際是陰虛內燥的表現.(丹溪心法〕黃昏嗽者,是火浮于肺.(柳選四家醫(yī)案〕咳甚夜間,此陰虛也.而患者咳嗽可由于冷空氣、感冒、油煙等加重.其實是外風犯肺的表現.給予支氣管擴張劑治療有效,實際是患者本有內風.咳嗽變異性哮喘實際是陰虛燥咳,并有外風引動內風發(fā)作的特點.治療應以滋陰潤燥、祛風解痙為主.韓師指出:有醫(yī)家將蜈蚣與甘草合用.小兒百日咳可表現為痙攣性咳嗽,足見蜈蚣對呼吸道確能起到解痙鎮(zhèn)咳的作用.在實際應用中可與全蝎、鉤藤等配伍使用.以奏祛風解痙鎮(zhèn)咳之效.2支氣管哮喘韓師以為哮專主于風,并將風邪分為外風和內風.外風實指肺風,即風傷于肺,肺失宣肅,津液不布,而生痰液,而氣道受阻,發(fā)作哮喘,而內風分為脾風和肝風,食入魚蝦蟹和其他肉食乳類等食物導致痰濕內生,痰郁生熱,化熱生脾風,肝本屬木,情志,飲食,他臟之疾導致肝失疏泄而易生肝風.內風夾痰(夙根)上行,阻塞氣道,而致肺氣失宣,肺氣上逆誘發(fā)哮喘.對于外風可用疏風解表之物,比方荊芥、防風等,而對于內風疏風解表之物卻藥效輕盈,難以奏效,蜈蚣專入肝經,能熄風解痙,可專治內風.而蜈蚣性溫,全蝎性平,可根據哮證偏寒偏熱分而用之,可以聯合使用.而僵蠶不僅能熄風止痙,而且能疏散風熱,并且能夠化痰散結,可針對風痰治療可以聯合使用.支氣管哮喘發(fā)病迅速,時發(fā)時止,符合風邪善行而數變的特性.吾師在治療哮喘時為加強祛風解痙的療效,經常聯合(晉南史全恩家傳方〕的五虎追風散,蟬蛻1兩,天南星2錢,明天麻2錢,全蟲(帶尾)7個,僵蠶(炒)7條加減治之.3肺源性心臟病肺源性心臟病是多種慢性肺病的晚期病理表現,韓師以為此病多虛,且多瘀.其病因主要是虛瘀水,三者互相作用.不同患者各有側重.而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多有口唇紫紺、舌質紫暗等表現,講明瘀是病理變化的共有特征.肺源性心臟病的治療應重化瘀.而肺源性心臟病患者多為高齡久病,氣陰缺乏,五臟虧虛,痰瘀內伏,故治療要以通陽破血化瘀為主,一般化瘀之品恐難見效.故治療中多參加地鱉蟲、水蛭等破血化瘀之品,每能獲得較好的療效.4肺間質纖維化肺間質纖維化是一彌漫性的肺間質纖維增生為特征的肺部病變,韓師以為此病與臟腑陰陽功能失調,津液凝聚,氣血運行受阻,導致痰瘀阻于肺絡有關,治療重在補肺益腎、活血化瘀為主.在治療本病經過中韓師常用地鱉蟲,主要由于地鱉蟲性咸寒,入肝經,能入血活血化瘀,而且能夠軟堅,對于肺間質纖維化這樣的纖維組織增生疾病的治療尤為適宜.5病案舉例5.1李某,男,40歲,反復陣發(fā)性干咳10余年,夜間明顯,吸入冷空氣或油煙或煙味后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加重呈痙攣性咳嗽.在外院經肺功能(支氣管激發(fā)試驗)診斷為咳嗽變異性哮喘.就診時,舌質紅苔白,脈小弦.癥屬陰虛肺燥,風邪伏肺,肺失潤降.擬方滋陰潤燥,清肺祛風為主.處方:蛤殼15g、南沙參15g、桑白皮10g、杏仁10g、麥冬10g、蟬衣6g、僵蠶10g、烏梅10g、蜈蚣2條、枇杷葉10g、生甘草5g、阿膠10g,7劑.二診:咳嗽十減其八,稍有痰出,苔脈同前.守法治之.原方去蜈蚣,加訶子6g.5.2孫某,女,支氣管哮喘多年,對屋塵、螨、花粉等過敏.就診前一天哮喘又作.伴有咳嗽,痰少色白夾沫.給予氨茶堿、糖皮質激素等靜滴治療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有所緩解.就診時胸悶,氣喘,不能平臥,鼻塞,苔白舌質紅,脈細數.聽診兩肺未聞及哮鳴音.癥屬風邪夾痰伏肺,郁而化熱.擬方祛風化痰,解痙平喘,仿麻杏石甘湯合五虎追風散加減治之.處方:炙麻黃10g、杏仁10g、紫蘇子10g、射干10g、蟬衣6g、鉤藤15g、全蝎6g、僵蠶10g、炙地龍10g、石韋15g、平地木15g.二診:上方3劑后哮喘即止,晨起咳嗽,咳痰色白,原方續(xù)服.5.3劉某,男,70歲,咳喘30余年,近來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加重.經胸片和心電圖檢查,診斷為肺源性心臟病(心功能II級),就診時,心慌胸悶,活動后氣喘,偶咳少痰,納少腹脹.舌質紫絳,苔少.脈細弱而數.癥屬:肝脾心腎陰陽俱虛,兼夾痰瘀為病.擬方:清養(yǎng)肺腎,健脾養(yǎng)心,兼以化痰祛瘀治之.處方:參12g、麥冬15g、山藥15g、大黃10g、桂枝10g、桃仁10g、地鱉蟲8g、水蛭10g、紫石英30g、炒谷芽10g、炙甘草5g.以上為基礎方,有時稍加化裁,服藥月余,氣喘、心慌諸癥均緩解,舌質紫絳好轉.原方去大黃、地鱉蟲、水蛭,加熟地黃、山萸肉、丹參、遠志等調理善后.5.4李某,68歲,咳嗽時作,動輒氣喘2年,胸部CT顯示兩肺間質纖維化.肺氣腫.就診時咳嗽痰多,色白有泡沫,胸悶,舌淡紫,苔薄白,脈細.患者老年,肺腎兩虛,陰陽兩虛,痰瘀阻于肺絡,治宜補肺納腎,祛痰化瘀.處方:黃芪15g、當歸10g、生地15g、仙靈脾10g、山萸肉10g、山藥15g、茯苓15g、地鱉蟲8g、赤芍10g、紫蘇子10g、陳皮5g、炙甘草5g.二診:服藥2周后,動輒氣喘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有所減輕,納可,苔脈同前,原方增損再進,堅持調治,持之以恒.處方:參15g、生黃芪15g、炒當歸10g、桃仁10g、紅花5g、地龍10g、白術10g、地鱉蟲8g、茯苓12g、山藥10g、紫蘇子10g、陳皮5g、炙甘草5g、紫石英30g.6總結韓師使用蟲類藥物主要發(fā)揮祛風和祛瘀兩方面的作用.在治療咳嗽哮證時尤其注重對風邪的辨治,不管外風和內風,均表現出善行數變的特點,咳嗽和哮證起病迅速均符合這一特點.咳嗽伴有咽癢,甚至氣管內瘙癢作咳,痙攣性嗆咳等,參加全蝎、蜈蚣可祛風止痙.在止咳的同時,迅速緩解咽癢作咳的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十分是近年來由于空氣污染加重,霧霾的影響導致這一類型的咳嗽的患者增加,臨床觀察發(fā)現參加蟲類藥物確能迅速緩解異常感覺和狀態(tài).哮證表現為起病迅速,季節(jié)規(guī)律性均是風邪的表現.韓師以為,春季為風木當令,外感風邪能引動內風,夏季暑熱,引動心火,而致熱極生風,秋乃金令,肺虛之體,金不制木,木旺風生,反侮肺金.冬季寒水當令,寒主收引,逢冬易發(fā).外風是哮病發(fā)作的外因.哮證的發(fā)病還與肺、脾、肝三臟相關,三臟均可生風,肺風就是外風,而脾風和肝風為內風,外風可引動內風而誘發(fā)哮喘.(本草綱目〕云:蝎,足厥陰經藥也蝎乃治風要藥,俱宜加而用之.蜈蚣、全蝎味辛,祛風解痙之力較強,兩者常相須為用.兩者均入肝經,諸風掉眩皆屬于肝,兩者為祛內風之要藥.僵蠶味辛咸,軟堅化痰之力顯著,同時僵蠶入肝肺胃經,可入肺祛外風之邪,同時兼祛內風之弊.肺病以氣病為先,故肺病易成瘀.肺源性心臟病多繼發(fā)于慢性肺病,慢性肺病病程長,多伴有氣滯、氣虛,一方面氣滯可成瘀,而且氣滯易生痰飲,容易發(fā)生痰瘀互結,肺心病患者多為高齡,氣陰缺乏,五臟虧虛,所以在治療肺心病時韓師十分注重通陽化瘀.水蛭味咸;苦;性平,善破血化瘀,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延遲緩慢善入,延遲緩慢則生血不傷,善入則堅積易破,借其力以攻積久之滯,自有利而無害也.因而雖為破血之品,卻無傷血之弊,對氣血皆衰的患者尤為適宜.肺間質纖維化的主要病理是臟腑功能失調,津液凝聚,氣血運行阻滯,導致痰瘀阻于肺絡,因而治療以補益肺腎、活血祛瘀為主.而此病一般病程長,非一般活血破血之品所能取效.地鱉蟲味咸,性寒,可破血逐瘀,韓師以為,地鱉蟲祛瘀生新的作用較強,能破一切血積.在破血祛瘀的同時有助于恢復肺絡的正常構造.這一點與地鱉蟲擅長接骨續(xù)筋的作用是相通的.以下為參考文獻[1]黃煦霞.韓樹人治療老年慢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