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_第1頁
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_第2頁
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_第3頁
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_第4頁
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都市文脈2011年的《上海作家》

2011年的《上海作家》本著對上海文學的“記載、發(fā)掘、傳遞、交流、積累”的宗旨,繼續(xù)挖掘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潛能,重溫記憶深處的故事,追蹤各種文學現(xiàn)場,增加批評的深度和力度。今年的《上海作家》加強了對上海都市文脈的追尋,從傳統(tǒng)與當下、集體與個人、全局與細節(jié)等多個角度逐步建設起一個自己的立體框架,越來越多的文學事件和人物被納入到關注的范圍內,《上海作家》文學地情資料的作用日漸彰顯。2011年《上海作家》的重點欄目“文壇背影”“都市文脈”“特稿”“文學圓桌”,因其獨特的史料價值收到較好的讀者反響。對上海文學界特別重要的文學活動,以及重要的綜述性文章還增加了“特稿”“專稿”欄目,刊首位置刊出。第1期專稿《2011年上海市作家協(xié)會工作要點》,特稿是楊揚的《纏綿與感性:2010年的上海文學》,文章梳理點評了2010年上海出版發(fā)行的長篇小說,是一個文學批評家眼中的一年巡禮。第2期特稿《站在歷史的肩膀上看得更遠——海上文學百家文庫學術研討會的紀要》,綜述了海內外專家學者對上海作家協(xié)會組織出版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的看法和評價,還探討了城市與文學的關系。第3期刊發(fā)了楊劍龍的《新世紀上海城市長篇小說閱覽》,點評了新世紀以來以上海城市文化為背景的各類長篇小說,遍及中、青年作家,網(wǎng)絡寫作與傳統(tǒng)寫作,是一次比較全面的總覽。第4期刊發(fā)了《再一次點燃新詩的燈塔》、《戲劇的教育職能是戲劇的固有功能》。前一篇報道了上海作家協(xié)會為紀念郭沫若新詩《女神》發(fā)表一百周年,聯(lián)合上海戲劇學院以戲劇的形式舉辦的《女神》詩歌朗誦會。后一篇文章是對策劃這次活動的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李嬰寧的戲劇教育理念進行專訪。這是《上海作家》的一次重要實踐性嘗試。第5期刊發(fā)的《海上風雨至,逍遙池閣涼——上海國際文學周暨“書香上海之夏”名家新作系列講壇活動綜述》,概述了文學周期間的一系列讀書、文學講座、簽售活動。本次書展主題為“文學與城市的未來”,邀請海內外眾多作家,以“上海國際文學周”的形式集中推出,名家新作系列講座包括九位新書作家、四位主持嘉賓,作了七場研討與演講,包含兩大系列:文學——上海與長三角歷史文脈,學術——中國道路與中華文明,兩者互相輝映。又以“主題集中”“名家新作”為主要特色,形成“上海-中國-世界”的文化風景線。比較受歡迎的講座有王安憶長篇小說《天香》研討會,谷白先生“《黎明1949》創(chuàng)作始末”的演講,新銳作家小白的“《租界》敘事”,《徒然王子》作者日本后現(xiàn)代作家島田雅彥的《文學與城市未來》,《赤子之心》與《熱的心》作者陳丹燕的講座“志愿者與獨生子女”,《大秦帝國》作者孫皓暉教授、《中國震撼》作者張維為教授、《中華科學文明史》中譯本主持者江曉原教授共同主講,羅崗教授主持的“中國道路與中華文明”講座。第6期特稿《2011上海寫作計劃——一次文學之旅》詳細介紹了2011年上海寫作計劃的具體內容。上海寫作計劃是上海作家協(xié)會為增進外國作家對上海和上海文學的了解,提高上海城市文化形象舉辦的文化活動,自2008年起,每年舉辦一次。上海作家協(xié)會的“上海寫作計劃”實施至今已經(jīng)是第四年了。2011年上海寫作計劃邀請了七位外國作家作為“駐市作家”,在上海居住了兩個月,親身融入上海,體驗這座大都市的生活。2011年上海寫作計劃舉辦了兩場主題為“東西方的未來”的報告會。瑞士作家瑞麥·菲利普(RahmyPhilippe)先生、法國作家阿爾瑪·布拉米(AlmaBrami)女士、英國作家歐莫勒·查特吉(AmalChatterjee)先生、愛爾蘭作家科姆·布雷斯納克(ColmBreathnach)先生、墨西哥作家克里斯蒂娜·瑞斯康·卡斯特羅(CristinaRasconCastro)女士、澳大利亞作家琳達·尼爾(LindaNeil)女士、印度作家蘇迪普·森(SudeepSen)先生,圍繞這個主題結合各自的創(chuàng)作經(jīng)歷發(fā)表了主題演講,并就全球化語境中的寫作展開了深入交流和對話,回答了聽眾關于文學的各種問題?!?011上海寫作計劃——一次文學之旅》是對這次活動的一個綜述,記錄了七位外國作家在上海、杭州的考察交流活動,記錄了他們基于東西方的地緣特質而產生的不同認識和文學體驗,以及他們對文學未來的一個共識:在東西方交流頻繁、世界同質化的形勢下,各自的文學語言將承擔起文化守護和分享的重要作用。2011年上海文學界舉辦了眾多的文學研討活動,有已故作家的紀念活動,有作家新作的學術研討會,也有上海文壇新作的研討會?!渡虾W骷摇防^續(xù)保留“文學圓桌”欄目,整理記錄會議現(xiàn)場發(fā)言,為文學的現(xiàn)場活動保存最鮮活可靠的記錄。第1期刊發(fā)了《拒絕遺忘——王周生長篇小說〈生死遺忘〉作品研討會》?!渡肋z忘》是作家王周生的第三部長篇小說,觸及了老年病的主題,也是一種人生的隱喻。研討會肯定了王周生的實驗性寫作,并指出了這部長篇寫作的情節(jié)安排、格局上存在的問題。第3期的《歲月留香——丁錫滿散文新作〈走筆大千〉研討會紀要》,是對老報人丁錫滿多年創(chuàng)作特點的一次研討,與會專家從語言風格、批判主義精神、作家傾向等方面暢談了自己的看法。第5期刊發(fā)了《天香園的夢——王安憶長篇〈天香〉研討會紀要》,《天香》是王安憶近期長篇小說中最優(yōu)秀的一部。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從作家寫作的轉折改變、女性主義、上海文化尋源、半文半白的語言特征、想象性寫作等角度解讀了這部文化感厚重的小說。王安憶分享了自己創(chuàng)作的感受。同一期還刊發(fā)了張新穎的《一物之通,生機處處》,深度解讀了《天香》中“小物件”的肌理和大歷史的生機,闡發(fā)出緣于顧繡的抒情的考古學,勾勒出了一段上海史前的傳奇。第6期刊發(fā)的是《崇明方言寫崇明故事——〈書遠堂六年記〉作品討論會紀要》,記錄了作家沈飛龍《書遠堂六年記》研討會上的各種觀點,觸及了一個重要的寫作話題:方言寫作。上海作為一個具有深厚文化底蘊和文學淵源的城市,留下了許多值得重新發(fā)掘的都市文脈。這也是《上海作家》多年來持續(xù)重點關注的部分,“都市文脈”“上海記憶”“文壇背影”這三個欄目都是借此設立的:一是刊發(fā)老作家的文學回憶性文章,為上海文學研究補充可信的回憶資料;二是追思、紀念上海文學大家的生活經(jīng)歷,發(fā)揚他們的文學精神;三是綜合整理海派文學的學術資料,在宏觀的文學研究之外,為海派文學研究提供更翔實、更豐富的文字材料。2011年的“都市文脈”連續(xù)刊出了朱少偉先生的三篇有關上海文學掌故的文章——《海派文學期刊尋源》、《黨在上海早期出版機構覓蹤》、《于右任與“豎三民”》,文章細致地追蹤了這些文學機構和文人的往事。第4期鄭開慧的《海上兒童文學回眸》概述了上海兒童文學的輝煌經(jīng)歷。第5期的《〈野火〉春風漾詩意》,追蹤了《野火》詩刊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經(jīng)過,以及野火詩人群的一些交往故事,為《野火》雜志的研究留下了翔實的資料。第6期韋泱的《“愛藏書和書話”的何為》以作家與何為的個人交往為線索,講述了老作家何為與現(xiàn)代歷史緊密相連的豐富人生故事。在“文壇背影”欄目中,第1期刊登了《吳強百年誕辰紀念專輯》五篇文章:陳思和的《重溫吳強先生和〈紅日〉》、陳子善的《〈紅日〉的版本及其他》、宋柄輝的《〈紅日〉與當代戰(zhàn)爭敘事的轉折》、楊劍龍的《吳強與他的長篇小說〈紅日〉》、朱亞夫的《一封書信見精神》。這些文章重溫了一代名家吳強的溫暖往事,并且重新闡釋了長篇小說《紅日》在當代文學的獨特地位和創(chuàng)造性貢獻,分析了它的版本演變和包含的時代信息,以及這部獨特的戰(zhàn)爭小說所標志的戰(zhàn)爭敘事轉變,是吳強研究的一次成果展示。第2期的《鐘望陽百年誕辰紀念專輯》刊發(fā)了《激勵和紀念——鐘望陽先生百年誕辰紀念座談會紀要》。座談會上的學者和家屬綜合介紹了鐘望陽的文學足跡,追述了他參與《上海文學》改版、《人民警察》創(chuàng)刊,以及早期的文學創(chuàng)作往事,展示了各種文字圖像資料,收集整理了鐘望陽的各種文學史料,當事人講述了與鐘望陽先生交往的各種文學淵源,填補了當代文學史上的一個空白。第3期發(fā)表了江瀾的《送別老詩人麗砂》。作者江瀾為現(xiàn)代著名詩人麗砂的夫人,從一個相伴者的視角回憶了詩人“一身正氣,兩袖清風”的一生,回憶了他生命各個階段的創(chuàng)作故事,使這個已經(jīng)很少見諸文字的名字又一次映入讀者的眼簾。第4期的《落“英”情篤》追思了上海的老報人馮英子先生。第5期的《關于父輩的那些陳年往事》以隨筆的形式記錄了左聯(lián)盟員馮雪峰、胡風、丁玲、王任叔等人對父輩們的點滴回憶。第6期洪運的《永遠的神筆馬良》,講述了神筆馬良的生活往事。2011年的“上海記憶”欄目刊登了錢虹的《那年,巴金給我簽了名》、王雪瑛的《日常與傳奇——懷想中的李子云老師》、曹志佐的《以書相贈寄情深》、黃屏的《1960年〈中國歷代文論選〉編寫前后》、陸正偉的《武康路113號》、蔡其康的《“作家樓”,忘年交的故事》。這些文章都是作者們與上海文學、文化有關的記憶的書寫,那些在記憶中的背影和往事滋潤了不止一代的文化人。2011年的《上海作家》“域外文壇”欄目特別關注傷痕性的文學寫作。整個人類進化歷史充滿了屠殺和暴力,文學的職責就在于它的記憶與書寫功能,以及由此產生對現(xiàn)代社會的警示和反思。第2期戴從容的《在后大屠殺時代寫作——讀雷蒙德·菲德曼的〈要么接受,要么丟開〉》解讀了美國猶太作家雷蒙德·菲德曼的小說《要么接受,要么丟開》,作家忘卻個人恩怨,針對從納粹暴力轉向群體暴力行為的普遍性,從文化的高度考察這類群體暴行顯示出的暴力機制,并與那些深藏不露的壓制摧殘展開毫不妥協(xié)的斗爭。第5期的《品評德國“抽屜作家”萊因哈德吉爾格爾》關注了畢希納文學獎獲得者民主德國作家萊因哈德吉爾格爾,探討了作家在20世紀德國的暴動與災難、戰(zhàn)爭與驅逐以及分裂與統(tǒng)一中的艱難創(chuàng)作,獲得了“寫出了德國傷疤”的贊譽。該文還介紹了作家比較有影響的作品《父親母親》、《告別敵人》、《寂靜》。第6期曹元勇的《展示人性與暴力的殘酷詩學——〈老無所依〉譯后記》,分析了《老無所依》創(chuàng)作的文化背景——越戰(zhàn)后美國社會的整體價值失衡;解讀了故事背后的多層次的嚴肅人類普遍性主題:如何認識生與死,如何面對巨大的物質誘惑、自身的貪婪,如何面對外來的邪惡、內在的恐懼。本刊還在第4期關注了石黑一雄的新作《小夜曲:音樂與黃昏五故事集》,探討了以相關聯(lián)的短篇寫長篇的創(chuàng)作風格。基于2011年出版了許多傳記文學,本刊第1期的《告訴你,我的英國》點評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傳記,第3期的《桑塔格的偶像登龍術》關注了桑塔格的傳記《鑄就偶像——蘇珊·桑塔格傳》?!渡虾W骷摇返钠渌麢谀俊皠?chuàng)作札記”“作家閱讀”“生活筆記”“作品過眼”等切實貼近會員的創(chuàng)作態(tài)勢,是老作家們回首往事的園地,也是新作家信筆涂鴉的畫板,是研究上海作家協(xié)會會員創(chuàng)作生態(tài)的第一手資料。在當下文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