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仁湯說使用明_第1頁
三仁湯說使用明_第2頁
三仁湯說使用明_第3頁
三仁湯說使用明_第4頁
三仁湯說使用明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PAGEPAGE16三仁湯\o"分享到QQ空間"\o"分享到騰訊微博"\o"分享到新浪微博"【名稱】三仁湯【分類】祛濕劑-清熱祛濕【組成】杏仁五錢(12g)

飛滑石六錢(18g)

白通草二錢(6g)

白蔻仁二錢(6g)

竹葉二錢(6g)

厚樸二錢(6g)

生薏苡仁六錢(18g)

半夏五錢(10g)【用法】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竟πА啃麜硽鈾C,清利濕熱?!痉浇狻勘痉绞侵委煗駵爻跗穑霸跉夥?,濕重于熱的主要方劑。濕溫的病因,吳瑭認為是“長夏初秋,濕中生熱,即暑病偏于濕者也”。其發(fā)病每與內(nèi)濕有關(guān),薛生白曾說:“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因此,濕溫初起,除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外,兼見胸悶不饑等濕阻氣機之證。其頭痛乃衛(wèi)陽為濕邪阻遏之候;濕為陰邪,濕遏熱伏,則午后身熱。治之之法,《溫病條辨》曾示三點告誡:一曰,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曰,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之則洞泄;三曰,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遂有錮結(jié)而不解之勢。唯以芳香苦辛,輕宣淡滲之法,宣暢氣機,清利濕熱為宜。方中以杏仁宣利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利濕清熱而健脾,可以疏導(dǎo)下焦,使?jié)駸釓男”愣?。配伍滑石之甘淡性寒,利濕清熱而解暑。通草、竹葉甘寒淡滲,以助清利濕熱之力;半夏、厚樸辛苦性溫,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痞,既助行氣化濕之功,又使寒涼而不礙濕。諸藥相合,宣上暢中滲下,使?jié)駸嶂皬娜狗窒?,暑解熱清,則諸證自解。【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三仁湯新用三仁湯由苦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厚樸、滑石、通草、半夏組成。主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之證。筆者運用本方治療內(nèi)科雜病,亦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舉例如下。

1眩暈任某,男,58歲,1997年6月20日初診。眩暈2年余,頭重如蒙,口干不欲飲,伴胸悶,神疲食少,多寐,四肢困倦,苔黃膩,脈濡滑。診為眩暈,證屬痰濕上擾清竅。治宜燥濕化痰,健脾清熱,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20g,甘草、白豆蔻各6g,厚樸、半夏、竹葉、苦杏仁、白術(shù)各10g,陳皮、天麻各12g。3劑,每天1劑,水煎服。3天后復(fù)診:自覺眩暈明顯好轉(zhuǎn),頭部輕松,精神轉(zhuǎn)佳,續(xù)上方2劑后痊愈。

按:中醫(yī)有“無痰不作?!敝f,眩暈多因痰濕作祟。本例屬痰濕化熱,上蒙清竅而致頭暈、頭重如蒙。三仁湯芳香苦辛,輕宣淡滲,健脾化濕,加天麻熄風止眩,全方標本兼顧,故收濕祛熱清眩暈自止之效。

2胃脘痛

張某,女,48歲,工人,1998年3月24日初診。胃脘痛半年。胸悶不舒,口干而膩,食少困倦,小便黃少。舌紅、苔膩,脈細濡。診為胃脘痛,證屬濕熱犯胃,胃氣不和。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20g,苦杏仁、白豆蔻、砂仁、木香各10g,厚樸、滑石各15g,木通、半夏各12g。3劑,每天1劑,水煎服。藥后自覺諸癥明顯減輕,復(fù)診守方又服3劑,各癥均除而愈,后隨訪未復(fù)發(fā)。

按:濕熱之邪稽留中焦,脾為濕困,濕熱犯胃,故胃痛不適,三仁湯正切病機。方中苦杏仁宣通肺氣;白豆蔻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苡仁、滑石、通草淡滲清熱利濕;半夏、厚樸燥濕下氣散結(jié),全方宣上暢中滲下,使氣暢濕行,諸癥自除。

3發(fā)熱

陳某,女,8歲,1997年7月30日初診。發(fā)熱1周,T38.℃,下午尤甚,微咳,手足心熱2天,經(jīng)某醫(yī)院診治,口服APC,肌注青霉素后,體溫先降后升,持續(xù)1周。曾服中藥銀翹散罔效。診見:發(fā)熱,口不渴,雙下肢?重,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shù)。診為發(fā)熱,證屬暑濕侵淫,治以清熱解暑,利濕健脾。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連翹各10g,半夏3g,白豆蔻6g,厚樸、通草、淡竹葉、金銀花各5g,苦杏仁、滑石、香薷各8g。每天1劑,水煎服。服2劑后,體溫正常,諸癥告愈。

按:本例發(fā)病正值夏季,感受暑邪,暑多夾濕,故見發(fā)熱口不渴;小兒脾常不足,脾虛濕困而發(fā)熱。以三仁湯宣肺化濕,淡滲健脾,酌加金銀花、連翹以解表清熱,香薷解暑退熱,和中利濕,藥證相合,故獲良效。

(修回日期:1999-04-05)方

名:三仁湯處方來源:清·《溫病條辨》。

型:湯劑。

【組成】

杏仁五錢

飛滑石六錢

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

生薏仁六錢

半夏五錢功

效:清利濕熱,宣暢氣機。主

治:濕溫初起,頭痛惡寒,面色淡黃,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胸悶不饑等癥。用于治療急性腎小球腎炎,腎孟腎炎,急性卡他性中耳炎,妊娠嘔吐,傷寒百日咳等癥。用法用量:以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服一碗,日三服。【方解】

君:杏仁—苦辛,宣利上焦肺氣,氣化則濕化。

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調(diào)中。

生薏仁—甘淡,滲利下焦?jié)駸?,健脾?/p>

*三仁合用,能宣上、暢中、滲下而具清利濕熱,宣暢三焦氣機之功。

臣:半夏、厚樸—辛開苦降,化濕行氣,散滿消痞。

佐:滑石、竹葉、通草—甘寒淡滲,利濕清熱。

*配伍要點:

藥用辛開苦降淡滲以宣上、暢中、滲下,

使?jié)駸嶂皬娜狗窒?,調(diào)暢三焦氣機。用藥禁忌:杏仁用量不宜過大,常用量為15g,過量后易出現(xiàn)呼吸困難甚至窒息,死亡。臨床應(yīng)用:1.急性黃疸性肝炎:用本方去半夏、厚樸、滑石,加丹參10g,茵陳、虎杖各15g,重癥時劑量加倍,水煎服.每日1劑。治療本病72例。結(jié)果:痊愈64例,顯效7例,無效1例。2.膽囊炎:以本方為主方,畏寒口苦者加柴胡、黃芩;脅痛者加延胡索、郁金;腹脹嘔吐者加藿香、佩蘭;黃疸者加茵陳;厭油膩者加山楂、麥芽、神曲;大便難者加枳實。水煎服。治療本病38例,其中急性膽囊炎18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20例;合并膽管結(jié)石7例,合并膽道蛔蟲5例。中醫(yī)辨證屬于濕熱中阻,三焦不利者。結(jié)果:痊愈15例,好轉(zhuǎn)23例。3.急性卡他性中耳炎:用本方為主(杏仁、竹葉、半夏各10g,白蔻仁、厚樸、通革各6g,滑石、薏苡仁各20g),伴鼻塞者,加麻黃、菖蒲;中耳腔積液較多者,加澤瀉、車前子、葶藶子。水煎服。治療本病110例,其中發(fā)病年齡最小5歲,最大67歲,以青壯年為多;病程最短3日,最長不超過3個月。結(jié)果:痊愈66例,顯效17例,有效19例,無效8例。本組病例服藥最少4劑,最多21劑[3]。4.急性高山反應(yīng):用本方為主(杏仁10g,飛滑石20g,白蔻仁6g,白通草6g,生苡仁20g,淡竹葉6g,厚樸6g,半夏10g),脈儒數(shù)者加北沙參;先感冒而后進入高原者加柴胡、防風各10g;通宵不寐、心動悸不安著加五味子6g,丹參10g,夜交藤20g;衄血嚴重者去半夏,加白茅根、旱蓮草;咳甚者加葶藶子、川貝母;胸悶甚者加瓜蔞。水煎服。治療50例乘飛機急速進入拉薩而致急性高山反應(yīng)患者,其中男性31人,女性19人;年齡最大57歲,最小4歲,其中20-50歲42人,占全部病例的84%。療效標準:痊愈:患者服藥2劑后(48小時內(nèi))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者;顯效:服藥2劑后(48小時內(nèi))主要癥狀大部分消失,服藥4劑后(96小時內(nèi))主要癥狀基本消失者;有效:服藥4劑后,自覺癥狀減輕,但主要癥狀仍存在者;無效:服藥4劑后,主要癥狀未得到緩解或加重者。結(jié)果:痊愈39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者3例,痊愈率為78%;總有效率為94%[4]。藥理作用:主要有抗菌,解熱,止咳,止吐,利尿等作用。1.抗菌:厚樸對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肺炎球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百日咳桿菌、枯草桿菌均有抗菌作用。2.解熱:薏苡仁可使酵母混懸液引起致熱的大鼠體溫降低。3.止咳:杏仁、半夏有止咳作用。4.止吐:半夏具有止吐作用。5.利尿:竹葉有利尿作用。【方解】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常用方劑。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時令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nèi)停,再感外邪,內(nèi)外合邪,釀成濕溫。誠如薛生白所言:“太陰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溫熱經(jīng)緯》)。衛(wèi)陽為濕邪遏阻,則見頭痛惡寒;濕性重濁,故身重疼痛、肢體倦怠;濕熱蘊于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胸悶不饑;濕為陰邪,旺于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后身熱。其證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吳瑭于《溫病條辨》中明示“三戒”:一者,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二者,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三者,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jié)不解之勢。故治療之法,惟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則濕化;白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健脾,使?jié)駸釓南陆苟ァH屎嫌?,三焦分消,是為君藥?;?、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是為臣藥。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滿,是為佐藥。綜觀全方,體現(xiàn)了宣上、暢中、滲下,三焦分消的配伍特點,氣暢濕行,暑解熱清,三焦通暢,諸癥自除?!具\用】1.辨證要點

本方主治屬濕溫初起,濕重于熱之證。臨床應(yīng)用以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午后身熱,苔白不渴為辨證要點。2.加減變化

若濕溫初起,衛(wèi)分癥狀較明顯者,可加藿香、香薷以解表化濕;若寒熱往來者,可加青蒿、草果以和解化濕。3.現(xiàn)代運用

本方常用于腸傷寒、胃腸炎、腎盂腎炎、布氏桿菌病、腎小球腎炎以及關(guān)節(jié)炎等屬濕重于熱者。4.使用注意

舌苔黃膩,熱重于濕者則不宜使用。

手腳心汗出,余無汗或少汗,多發(fā)于春秋兩季,重則春發(fā)至夏,秋發(fā)至冬,常數(shù)載不愈,此四末汗證。本證輕者余無不適,重者見便溏臭穢,納差口粘,脘腹痞滿,倦怠乏力,甚或潮熱。舌紅或胖潤,苔黃或膩,脈濡數(shù)或滑數(shù)。本證病因多為內(nèi)傷而致濕阻中焦,脾陽不振,健運失司。脾氣不升,水谷津液不得轉(zhuǎn)輸于肺,客于脾胃,壅塞中焦。肺失其職,水液不得布散,聚集成濕。又因胃熱蒸騰,濕熱下注于大腸,故便溏臭穢。濕熱互結(jié),壅滯三焦,久而傳入經(jīng)脈,沿經(jīng)而行,陽明者旁達四末,熱迫水濕蒸騰于外,故四末汗出。本證病位屬濕熱客于三焦,傳于太陰、陽明兩經(jīng)。臨證見四末汗出,無表證,舌脈證屬濕熱,即可施治。本證濕起于中焦,熱客于陽明。故治則應(yīng)為健脾利濕;清泄陽明,輔以宣肺利濕;開利膀胱,使?jié)駸岬媒?,營衛(wèi)調(diào)和,則四末之汗自消矣。

治療本證當選三仁湯,方中杏仁宣肺而化濕;白蔻仁健脾和中而化濕;生苡仁則清泄大腸濕熱,此三品正應(yīng)三焦之證,使三焦?jié)駸岬媒?。輔以厚樸、半夏行氣而化濕,消除痞滿,暢達三焦。又以竹葉、滑石、通草開利膀胱,引濕熱而出。方藥加減:杏仁15g、滑石20g、通草6g、白蔻仁10g、

竹葉10g、厚樸6g、生苡仁30g、法半夏15g陽明氣熱酌用生石膏、知母。

陽明腑熱酌用生大黃。

脾虛濕困酌用二術(shù)。

熱重于濕酌用生梔子。三仁湯淺析1

組成與用法

三仁湯組成為“杏仁五錢,飛滑石二錢,白通草二錢,白蔻仁二錢,竹葉二錢,厚樸二錢,生薏苡仁六錢,半夏五錢”。用法為“甘瀾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备蕿懰置麆谒?,最早見于《內(nèi)經(jīng)》半夏秫米湯的用法。從三仁湯的主治來看,當是利用甘瀾水的下走之勢,促使?jié)裥巴庑?,加強利濕藥物的作用?/p>

2

功用

三仁湯組方宗旨在于“宣暢氣機,清熱利濕”這已成為溫病學治療濕溫初起,濕重于熱的主要治法。吳鞠通曰:“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故吳鞠通組方首用杏仁五錢。華岫云亦言:“今觀先生(葉天士)治法,若濕阻上焦者,用開肺氣,佐淡滲,通膀胱,是即啟上閘,開支河,導(dǎo)水勢下行之理也?!眳蔷贤ㄅc華岫云是主張治上焦為主。然而秦伯未先生在《謙齋醫(yī)學講稿》則是認為以治中焦為主:“三仁湯為濕溫證的通用方,用杏仁辛宣肺氣以開其上,白豆蔻,厚樸,半夏苦辛溫通以降其中,薏苡仁、通草、滑石淡滲濕熱以利其下,雖然三焦兼顧,其實偏重中焦”。目前,多數(shù)醫(yī)家認為該方三焦同治〔1〕,筆者也這樣認為。

3

主治與證候分析

《溫病條辨》明確的記載了三仁湯的主治與證候:“頭痛惡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脈弦細而濡,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狀若陰虛,病難速已,名曰濕溫。……長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湯主之。”按目前溫病學對濕溫的認識,三仁湯證屬濕溫初起濕重熱輕,衛(wèi)氣同病之候。肺主氣屬衛(wèi),衛(wèi)陽為濕邪所遏,故見惡寒;濕郁衛(wèi)表,清陽被郁,故頭痛;濕性重著,困阻肌腠則身重疼痛;脾主濕,脾陽為濕所困,故胸悶不饑。濕為陰邪,自旺于陰分,故午后身熱。濕遏氣機,中焦失運,故面色淡黃,舌白脈弦細而濡,均為濕熱之象。配伍淺析

本方以三仁為君藥〔2〕。其中杏仁苦溫宣暢上焦肺氣,使氣化則濕化,此即宣上;白豆蔻辛溫,芳香化濕,行氣寬中,宣暢脾胃,轉(zhuǎn)樞中焦,振復(fù)運化水濕之機,此即暢中;薏苡仁甘淡寒,利濕清熱而健脾,疏導(dǎo)下焦,使?jié)駸釓男”愣?,此即滲下。三仁分入三焦,宣發(fā)肺氣,以開水源,燥濕化濁以復(fù)脾運

,淡滲利濕以疏水道,使氣機宣暢,濕去熱清。治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方中配伍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利濕清熱,疏導(dǎo)下焦,使?jié)裼谐雎罚渲谢婺芙馐?,竹葉輕靈透發(fā),既可利濕,又能清透濕邪所化之熱,使熱透于外,濕滲于下,三藥共為臣藥。半夏燥濕和胃,厚樸行氣化濕,二藥可使寒涼之品清熱而不礙濕,共為佐藥。本方藥性平和,無濕燥辛散太過之弊,有宣上、暢中、滲下,上下分消之功,寓啟上閘,開支河,導(dǎo)水下行之理,可使氣暢濕行,暑解熱清,脾運復(fù)健,三焦通暢,諸證自除。惡寒重者可加藿香、香薷、佩蘭以解化濕;若嘔惡脘痞較重,舌苔垢膩者,可加蒼術(shù)、石菖蒲、草果以芳香化濕,且可加淡豆豉以助杏仁宣上之功〔3〕。若濕中蘊熱者,可加連翹、黃芩。三仁湯是宣上暢中滲下并用之劑,常有邪盡遂傷氣陰之虞,故中病即止〔4〕,不宜久服,若濕已化燥者更是所禁。5

小結(jié)

三仁湯創(chuàng)立逾200年,久經(jīng)臨床驗證,常桴鼓相應(yīng),用之若神。其配伍顯示了宣上、暢中、滲下相結(jié)合的特點,這也是臨床各科治療濕濁內(nèi)阻、濕重于熱的根本法則。針對三仁湯機理的實驗研究還比較有限,有待于進一步發(fā)展。三仁湯治療慢性蕁麻疹1例偶遇一慢性蕁麻疹男性患者,久治不愈,十分焦急?;颊叱械湫褪n麻疹皮損表現(xiàn)外,有一特征性癥狀,即每至晚十點上半身汗出如洗。由此考慮晚十點左右這一時間段由三焦經(jīng)支配,此乃三焦水道不暢所致。方用三仁湯通利三焦,頗收療效。1

臨床資料患者,男,33歲,晚十點上半身汗出如洗,每晚發(fā)作,白晝正常。皮損為限局性紅色大小不等的風團,境界清楚,形態(tài)不一,開始孤立散在,逐漸可隨搔抓而增多增大,互相融合。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皮損可自然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跡,但新的風團陸續(xù)發(fā)生,此起彼伏,反復(fù)發(fā)作,經(jīng)年累月不愈,時輕時重。自覺劇烈瘙癢,難以入睡。納可,二便調(diào)。舌紅苔薄,脈弦。

2

治療方法根據(jù)其臨床表現(xiàn)及伴隨的特征性癥狀,病程超過6周,屬慢性蕁麻疹,中醫(yī)辨證為三焦不暢。治以宣暢氣機,清利濕邪,方用三仁湯加味:杏仁10g,蔻仁10g,生苡仁15g,滑石15g,通草10g,竹葉10g,厚樸10g,半夏10g,蒼術(shù)10g,黃柏10g,3劑水煎服。3

治療效果本病例辨證、選方準確,3劑藥后汗止,風團發(fā)作次數(shù)減少,療效較好,患者表示滿意。

4

討論中醫(yī)理論體系的基本特點之整體觀念包括人與環(huán)境有密切的聯(lián)系。人生在天地之間,六合之中,自然環(huán)境之內(nèi),是整個物質(zhì)世界的一部分,人和自然環(huán)境是一個整體。所以,“人與天地相應(yīng)也。”一天十二時辰,每一時辰由一經(jīng)所主。根據(jù)十二經(jīng)脈的循行流注次序,以此類推,21~23點為三焦經(jīng)旺盛之時。適逢旺盛之時辰,借助天時,鼓舞經(jīng)氣。因三焦氣弱,通調(diào)無力,不走下焦,故從腠理而發(fā)。

三焦是臟腑之間和臟腑內(nèi)部的間隙互相溝通所形成的通道,在這一通道中運行著元氣和津液,所以氣的升降出入,津液的輸布與排泄,都有賴于三焦的通暢?!叭拐?,決瀆之官,水道出焉?!比褂惺柰ㄋ?,運行水液的功能。全身的水液代謝,是由肺、脾和腎的協(xié)同作用而完成的,但必須以三焦為通道,才能正常地升降出入。

該患每至晚十點上半身汗出如洗,乃是三焦水道不暢所致。治以三仁湯加味宣暢氣機,清利濕邪。杏仁宣利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苡仁甘淡性寒,利濕清熱而健脾,可以疏導(dǎo)下焦,使?jié)駸釓男”愣?。共同起到宣上、暢中、滲下的作用,宣化表里,分消上下。配伍滑石之甘淡性寒,通草、竹葉甘寒淡滲,以助清熱利濕之力;半夏、厚樸辛苦性溫,行氣化濕,散結(jié)除痞,既助行氣化濕之功,又使寒涼而不礙濕;蒼術(shù)、黃柏清熱燥濕。三仁湯宣通上中下三焦,三焦通暢,各司其職,水分得泄,汗出自止。

三仁湯新用三仁湯由苦杏仁、薏苡仁、白豆蔻、厚樸、滑石、通草、半夏組成。主治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之證。筆者運用本方治療內(nèi)科雜病,亦收到滿意療效,現(xiàn)舉例如下。1眩暈任某,男,58歲,1997年6月20日初診。眩暈2年余,頭重如蒙,口干不欲飲,伴胸悶,神疲食少,多寐,四肢困倦,苔黃膩,脈濡滑。診為眩暈,證屬痰濕上擾清竅。治宜燥濕化痰,健脾清熱,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20g,甘草、白豆蔻各6g,厚樸、半夏、竹葉、苦杏仁、白術(shù)各10g,陳皮、天麻各12g。3劑,每天1劑,水煎服。3天后復(fù)診:自覺眩暈明顯好轉(zhuǎn),頭部輕松,精神轉(zhuǎn)佳,續(xù)上方2劑后痊愈。按:中醫(yī)有“無痰不作?!敝f,眩暈多因痰濕作祟。本例屬痰濕化熱,上蒙清竅而致頭暈、頭重如蒙。三仁湯芳香苦辛,輕宣淡滲,健脾化濕,加天麻熄風止眩,全方標本兼顧,故收濕祛熱清眩暈自止之效。

2胃脘痛張某,女,48歲,工人,1998年3月24日初診。胃脘痛半年。胸悶不舒,口干而膩,食少困倦,小便黃少。舌紅、苔膩,脈細濡。診為胃脘痛,證屬濕熱犯胃,胃氣不和。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20g,苦杏仁、白豆蔻、砂仁、木香各10g,厚樸、滑石各15g,木通、半夏各12g。3劑,每天1劑,水煎服。藥后自覺諸癥明顯減輕,復(fù)診守方又服3劑,各癥均除而愈,后隨訪未復(fù)發(fā)。

按:濕熱之邪稽留中焦,脾為濕困,濕熱犯胃,故胃痛不適,三仁湯正切病機。方中苦杏仁宣通肺氣;白豆蔻芳香化濕,行氣寬中;薏苡仁、滑石、通草淡滲清熱利濕;半夏、厚樸燥濕下氣散結(jié),全方宣上暢中滲下,使氣暢濕行,諸癥自除。

3發(fā)熱陳某,女,8歲,1997年7月30日初診。發(fā)熱1周,T38.℃,下午尤甚,微咳,手足心熱2天,經(jīng)某醫(yī)院診治,口服APC,肌注青霉素后,體溫先降后升,持續(xù)1周。曾服中藥銀翹散罔效。診見:發(fā)熱,口不渴,雙下肢?重,小便短赤,舌苔薄黃而膩,脈濡數(shù)。診為發(fā)熱,證屬暑濕侵淫,治以清熱解暑,利濕健脾。擬三仁湯加減。處方:薏苡仁、連翹各10g,半夏3g,白豆蔻6g,厚樸、通草、淡竹葉、金銀花各5g,苦杏仁、滑石、香薷各8g。每天1劑,水煎服。服2劑后,體溫正常,諸癥告愈。按:本例發(fā)病正值夏季,感受暑邪,暑多夾濕,故見發(fā)熱口不渴;小兒脾常不足,脾虛濕困而發(fā)熱。以三仁湯宣肺化濕,淡滲健脾,酌加金銀花、連翹以解表清熱,香薷解暑退熱,和中利濕,藥證相合,故獲良效。

近二十年三仁湯臨床應(yīng)用概況

三仁湯出自吳瑭《溫病條辨》,本方具有宣暢氣機、清熱利濕之功。吳氏把它作為治療濕溫的首劑,也是后世醫(yī)家推崇的治療濕溫的代表方劑[1]。祖國醫(yī)學認為:濕為陰邪,其來以漸,留戀難散,故汗解不能、攻下無濟。既不可辛散燥奪,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苦溫以開上焦,蔻仁芳香以宣中焦,苡仁淡滲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樸,清疏之滑石、通草、竹葉等,利濕不傷陰,清熱不損陽,使清升濁降,邪從三焦而解。臨床實踐表明,本方不僅治療濕溫初起,凡病因病機屬于濕者,皆可考慮應(yīng)用本方隨癥加減[2]。筆者就近二十年有關(guān)三仁湯臨床應(yīng)用的有關(guān)文獻,綜述如下。

1急性熱性傳染病

1、流行性出血熱:譚氏[3]報道2例流行性出血熱患者,其一因發(fā)熱、頭痛、腰痛4天入院。癥見顏面、頸、胸部潮紅、球結(jié)膜充血,胸腋部見散在出血點,兩腎區(qū)叩擊痛,體溫39.5℃,心率98次/分,白細胞17000,血小板5萬,尿蛋白Ⅲ,西醫(yī)診為流行性出血熱發(fā)熱期,用抗生素熱不退。中醫(yī)辨證為濕熱交蒸,邪毒內(nèi)蘊,用三仁湯合銀翹散,3劑熱退,繼服4劑而痊愈。其二為一流行性出血熱少尿期患者,癥見腰痛、少尿、口干欲飲,惡心嘔吐,腹脹便結(jié)、心煩,斑疹已現(xiàn),便血、尿蛋白(++++),紅細胞(+++),應(yīng)用三仁湯合桃紅四物湯加減,2劑后泄黑色臭穢便4次,尿量增多,達2300ml/日,轉(zhuǎn)入多尿期,續(xù)清余熱而安。

2、胃腸型感冒:孫氏[4]應(yīng)用藿樸三仁湯加減治療梅雨季節(jié)胃腸型感冒40例,癥見全身困重,酸楚乏力、胸悶脘脹、口甘或淡,泛惡納呆、脈濡苔膩,或見低熱,或伴噯腐、或大便溏泄者,服藥3~12劑痊愈。認為本方有芳香化濕、發(fā)汗解表、理氣健脾、調(diào)整胃腸的作用。對梅雨季節(jié)濕邪犯表,內(nèi)阻脾胃的胃腸型感冒頗為合拍。傅氏[7]亦有應(yīng)用本方治療胃腸型感冒的個案報導(dǎo)。

3、病毒感染發(fā)燒:唐氏[5]臨床應(yīng)用白虎三仁湯治療病毒感染發(fā)燒23例,體溫在38.7℃~40.2℃之間,服藥一天退燒19例,二天退燒3例,三天退燒1例。方由:生石膏、飛滑石、川樸各18g,淡竹葉、苦杏仁、木通、砂仁殼、半夏、苡米仁、知母、生甘草各10g組成。作者認為兩方合用對病毒感染發(fā)燒療效令人滿意。

2內(nèi)科

喘證:靳氏[6]等治一咳喘20余年之患者,每遇寒冷發(fā)作,入冬加重,曾用抗生素治療稍有好轉(zhuǎn),但小勞則喘息不已,醫(yī)家束手。作者據(jù)證判為濕熱內(nèi)阻,肺脾氣虛,以三仁湯加生石膏、赤芍,服藥20余劑,癥狀基本消失。認為本方具有“輕開上焦肺氣、清利三焦?jié)駸帷敝?,故收效如斯?/p>

急性腸胃炎:傅氏[7]應(yīng)用本方治療急性腸胃炎;丁氏[2]、夏氏[8]應(yīng)用本方治療急性腸胃炎,能迅速消除腹痛、腹瀉癥狀,便檢恢復(fù)正常。

急性腎炎:陳氏[9]應(yīng)用本方加味治療急性胃炎68例,大多發(fā)病在夏秋季節(jié)。痊愈52例,好轉(zhuǎn)11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92.6%,治療時間平均18天。作者認為急性腎炎屬中醫(yī)“水腫”范疇,多因感受濕熱瘡毒之邪所致,病機多為濕熱壅滯,氣機不暢,水道不利。治療以宣暢三焦氣機、清熱化濕為主,使三焦宣暢,氣機升降有序,濕熱分清,水濕得以正常運行,不致停蓄為患。本方具有“辛開肺氣宣達于上、芳香燥濕和降于中,甘淡滲濕利竅于下”,有三焦同治之妙,對本病頗為合拍。方中酌加益母草、丹參等活血利水之品,可加速水腫消退及腎功能恢復(fù),以提高療效。鄧氏[16]亦有類似報導(dǎo)。

消渴:夏氏[10]治療1例大渴引飲,日飲水十幾大碗,小便多達半桶之消渴患者,西醫(yī)診為“尿崩癥”,以三仁湯為主服藥11劑,癥狀悉除,隨訪兩年未發(fā)。作者認為本方意在調(diào)整機體氣化功能,達到化除三焦水濕之目的,使肺之宣布、脾之運化、腎之蒸騰氣化功能恢復(fù)正常而獲效。靳氏[6]應(yīng)用本方治療一例神經(jīng)性尿崩癥,20余劑后癥狀完全消失。

急性高山反應(yīng):姜氏[11]等應(yīng)用本方治療急性高山反應(yīng)50例,癥見發(fā)熱、頭痛、頭暈、煩躁、失眠、胸悶、心悸、倦怠、惡心、嘔吐、衄血等,嚴重者可出現(xiàn)急性肺水腫和高原昏迷,威協(xié)患者生命。鑒于本病是由于人由低海拔區(qū)進入高原后,機體在短時期內(nèi)發(fā)生的一系列急性缺氧反應(yīng)。目前西醫(yī)對該病主要采用吸氧療法和對癥治療,尚無特效藥物。應(yīng)用本方治療后,痊愈39例,顯效6例,有效2例,無效3例,總有效率94%,平均治療時間2.444天。作者認為本病由于清氣不足,宣降失職,不能運化水濕,致使水濕滯漬,加之高原邪熱障氣,邪羈氣分,蘊郁三焦,變生諸證。治療上抓住濕與熱這一對主要矛盾,選用本方而獲良效。

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何氏[12]應(yīng)用本方治療1例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心前區(qū)疼痛發(fā)作頻繁,平均每小時發(fā)作1次,經(jīng)西醫(yī)治療后,疼痛緩解,減至每4~5小時發(fā)作1次。作者辨證認為:面垢而黃、卷臥、身重、苔黃、尿黃為濕熱內(nèi)蘊;口干不渴,脈濡而緩是濕重于熱;濕濁阻遏胸陽,心胸陽氣不得宣暢、氣機郁結(jié)不通,因此心痛而悸,故用本方加減化濕清熱、宣通胸陽,服藥10劑后,心絞痛沒再發(fā)作,心電圖恢復(fù)正常。

3兒科

小兒低熱綜合癥:本病又稱慢性非特異性淋巴細胞增多癥。其診斷要點:(1)低熱多發(fā)生在上感以后;(2)體檢,咽部充血、扁桃體腫大,頸部淋巴結(jié)輕度腫大,心肺無特殊;(3)白細胞總數(shù)正?;蚱停馨图毎?0~80%;(4)面色萎黃或蒼白,兼厭食、乏力、煩躁或臍周疼痛等癥狀。西醫(yī)對本病無特殊治療。病在上中二焦。脾虛濕困為本,濕熱蘊結(jié)為標。治療宜芳香化濕、清利濕熱、疏利氣機。方用三仁湯加青蒿、藿香、佩蘭等品,治療2例患兒,服藥10劑后熱退,復(fù)查血常規(guī)正常而告愈。

重癥水痘:陳氏[14]報導(dǎo)1例重癥小痘患兒,2歲,發(fā)熱5天,頭面、軀干皮膚出現(xiàn)斑丘疹和水皰疹,不慎抓破、感染,用青蓮霉素無效,持續(xù)高熱,煩躁哭鬧,不思飲食,周身皮膚遍布水皰疹,痘根紫暗,痘漿混濁,滲出黃水,淋漓不凈,小便黃赤,大便不爽,舌紅,苔黃膩、脈濡數(shù)。證屬濕熱挾毒,郁蒸肌膚,治以清宣化濕、涼血解毒。用三仁湯加銀花、連翹、紫草、地膚子,4劑后熱退,膿皰疹干燥結(jié)痂,治愈出院。

小兒濕疹:瘳氏[15]鑒于本病由著月濕邪蒸發(fā)皮膚所致,濕熱滯留,阻于經(jīng)脈,皮膚氣血失于運暢而為慢性濕疹。故以三仁湯宣暢三焦,上下分消、化濕清熱,并隨證加入銀花、連翹、板藍根、佩蘭、丹參、丹皮,所治2例患兒均獲痊愈。

4婦產(chǎn)科

惡阻:鄭氏[17]報導(dǎo)李義生老中醫(yī)在40年醫(yī)療實踐中,采用三仁湯加生姜、紫蘇治療惡阻,收效顯著,并附案1例證。

5外科

膽道感染:曾氏[18]以本方為主,隨癥加入柴胡、黃芩、元胡、郁金、茵陳等品,治療膽道感染38例。其中急性膽囊炎18例,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20例,合并膽管結(jié)石7例,合并膽道蛔蟲5例。治療結(jié)果,痊愈15例,好轉(zhuǎn)23例。作者認為本方宣上暢中滲下,使氣暢濕行,熱清濁去,脾氣健旺,三焦通暢,肝疏郁解,膽汁通暢,諸癥自除。

泌尿系結(jié)石:田氏[18]以三仁湯伍以金錢草、石葦、防風、海金砂、威靈仙為固定方加味,治療泌尿系結(jié)石41例,每15天為1個療程。(其中腎結(jié)石11例,含雙腎結(jié)石5例,伴積液6例,膀胱結(jié)石10例,尿道結(jié)石11例。結(jié)石最大為1.1×0.5cm)。治療結(jié)果,41例中,1個療程治愈者15例,2個療程治愈12例,3個療程治愈者14例,治愈率100%。作者認為:本方清水之上源,調(diào)水中源,澄水下源。配合威靈仙增強軟化結(jié)石,伍以金錢草、石葦、海金砂能刺激泌尿系管道蠕動增強,縮短排石時間。

不安腿綜合征:不安腿綜合征又名??瞬?ASBOM)氏綜合征。主要表現(xiàn)為休息或夜間睡眠時小腿深部組織有酸、麻、脹、癢或蟲爬樣難以形容的不適感,使患者徹夜難眠,十分痛苦。何氏[20]應(yīng)用本方配伍川牛膝、木瓜、丹參、二妙丸、伸筋草治療不安腿綜合征12例,全部治愈,平均治療時間11.5天。作者認為不安腿綜合征發(fā)病原因尚不清楚,可能因局部循環(huán)障礙引起代謝產(chǎn)物蓄積所致。中醫(yī)辨證結(jié)合苔脈,辨證為濕熱下注、浸淫筋脈。治以三仁湯清利濕熱,佐以川牛膝、丹參、木瓜舒筋活血、引藥下行。濕去熱清,筋脈舒暢,病癥自愈。

6其它

三仁湯治療濕熱盜汗30例療效觀察盜汗是臨床雜病中較為常見的一個病證,多屬于陰虛之證。本篇所論述的盜汗屬濕熱所致,自1997年來,筆者運用三仁湯治療濕熱盜汗30例,收到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介紹如下。

1資料與方法1.1一般資料

本組病例均為門診和住院病人,年齡45~70歲,其中男13例,女17例,病程最短3個月,最長3年。臨床癥狀:盜汗、煩躁、眠差、神疲、舌苔白膩或黃膩、脈滑。

1.2治療方法

基本方:杏仁10g,苡仁30g,白蔻仁10g,滑石30g,通草10g,法半夏10g,伴口干、口苦、大便干、苔黃膩等,熱重于濕者加枳殼10g,竹茹10g,瓜蔞仁10g,黃芩10g,伴身熱懊?⒓予僮?10g,淡豆豉15g。治療為每日1劑,7天為1個療程。

2治療結(jié)果30例經(jīng)過治療,18例盜汗消失,屬治愈,占60%;10例盜汗明顯減少,占33%;2例未愈,占7%??傆行?3%。服藥最長3個療程,最短5劑中藥。

3典型病例患者,女,59歲,2001年7月19日初診,半年前,患者因丈夫突然病故,出現(xiàn)夜寐出汗,寤則漸止,不寐、煩躁、納少。曾到過省××醫(yī)院就診,診斷為更年期綜合征,給予乙烯雌酚和小劑量安定治療后,癥狀改善不明顯,前來我院門診要求中藥治療。癥見盜汗,汗后淅淅惡寒,一身困倦,同時伴有心煩、胸悶、口干、口苦、喜嘆息、大便干結(jié)2~3日一行,納呆、舌紅苔薄黃膩,脈搏數(shù)而有力。病人形體偏胖,平素喜食肥甘之物。證屬濕熱內(nèi)蒸以致盜汗。治宜清熱利濕,宣化氣機。藥用:杏仁10g,苡仁30g,蔻仁10g,滑石30g,通草10g,厚樸10g,法夏10g,枳殼10g,竹茹10g,瓜蔞仁10g,黃芩15g,梔子10g,牡蠣30g(先煎)。先后共服用7劑,盜汗和心煩胸悶均止,大便通順,心情愉快,隨訪2年,盜汗未復(fù)發(fā)。三仁湯為清代溫病學家吳鞠通創(chuàng)制,載于《溫病條辨》一書。藥物組成為:杏仁15克、滑石18克、白通草6克、白蔻仁6克、竹葉6克、厚樸6克、生苡仁18克、半夏15克。方中起主要作用者為杏仁、白蔻仁與生苡仁,故名曰“三仁湯”,三仁湯主要功效是清利三焦?jié)駸?、宣暢三焦氣機。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濕遏衛(wèi)表,濕重于熱引起的一些病癥,表現(xiàn)為頭痛,惡寒少汗,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頭重如裹,舌苔白膩,脈弦細而濡等。

每年七、八、九三個月,是一年中最熱的酷暑季節(jié),也是濕溫病的多發(fā)季節(jié),此時,暑熱灼人,雨濕偏重,熱蒸濕動,人體脾胃居于中焦,脾喜燥惡濕,濕盛之季脾胃功能呆滯,若貪涼飲涼,久臥濕地,將導(dǎo)致外感濕熱、內(nèi)傷脾胃,形成外濕郁遏衛(wèi)表,內(nèi)濕停滯傷脾的病理機制。正如清代溫病學家薛生白所說:“太陰(脾)內(nèi)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nèi)外相引,故病濕熱”。三仁湯便是為此而設(shè)。因此在夏秋兩濕較盛季節(jié)最易罹患溫熱病,“三仁湯”也正是用武之時。

三仁湯主要用于治療濕溫病,但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發(fā)現(xiàn)該方對以下疾病也療效甚佳。

急性黃疸型肝炎辨證屬濕重于熱者,方用三仁湯化裁,藥用杏仁、法半夏、藿香、連翹各15克,白豆蔻、厚樸、黃芩各10克,薏苡仁、茵陳各30克,通草、淡竹葉各6克,滑石18克,車前子12克,水煎服。

慢性肺源性心臟病,方用三仁湯加減治療,藥用杏仁、竹葉各12克,白豆蔻8克,薏苡仁、滑石、蘆根各30克,厚樸、通草、藿香各9克,法半夏、枳實各10克,黃芪24克。每日1劑,水煎服,12劑為1療程。

流行性感冒屬濕溫范疇的,出現(xiàn)頭痛惡寒,身重疼痛,口淡不渴,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脈弦細而濡等癥狀時,可用三仁湯治療。

有報道,用三仁湯加減治療腎盂腎炎,患者均有不同程度尿蛋白、膿細胞,中段尿培養(yǎng)陽性,經(jīng)用本方加連翹、茯苓治療效果滿意。根據(jù)病情,熱重加柴胡、黃芩;尿道痛加車前子、琥珀、黃柏;腰痛甚加木瓜、杜仲;尿中細菌難消失加馬齒莧、金錢草、連翹、苦參。

此外,用三仁湯治療腸傷寒、尿路感染屬三焦?jié)窭鸵约跋那锛竟?jié)濕郁三焦而致的頑固難愈的發(fā)熱病人,均能收到立竿見影的效果。三仁湯治療急性發(fā)熱每獲良效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由杏仁、薏苡仁、半夏、厚樸、通草、滑石、竹葉組成,功用化濕清熱,主治濕熱內(nèi)蘊、升降失常、清濁相混所致的身熱不揚、胸脘痞悶、頭困身重、嘔惡納呆、大便溏而不爽等癥。筆者曾用此方加減治療急性發(fā)熱38例,每獲良效,現(xiàn)介紹如下,供同行參考。

我們隨機選取38例本院門診病人,體溫均在37.5℃~39.5℃,其中6例末梢血象白細胞總數(shù)、中性粒細胞數(shù)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余27例血象在正常范圍;發(fā)熱伴有呼吸道癥狀者28例,發(fā)熱伴有胃腸道癥狀者30例,伴有泌尿系癥狀者1例,胸透、大小便常規(guī)檢查正常。

治療時采用基本方加減?;痉浇M成:白寇仁10g,薏苡仁30g,杏仁10g,半夏10g,厚樸10g,滑石15g,竹葉6g。伴有咽痛者加桔梗10g,連翹15g;伴嘔惡、脘腹脹滿者加藿香10g,萊菔子15g,生姜10g;大便溏而不爽者加生大黃10g,廣木香6g,黃連5g。每日1劑,分2次服,若體溫超過39℃者,每日服2劑,每4~6小時服用1次,可配合物理降溫,但不用其他退熱藥。

服藥3劑后癥狀消失,體溫退至正常者15例,服用5劑后退至正常者17例,服用7劑后,退到正常者4例,10劑退至正常者2例。體溫退至正常后復(fù)查血象均恢復(fù)正常。

如治郭某某,男,14歲,學生,2003年8月2日就診。發(fā)熱1周(體溫在38.3℃~39.2℃),伴有周身倦怠,頭重咽痛,嘔惡,納呆,大便溏而不爽,曾用復(fù)方安基比林、泰諾林、抗生素、激素等西藥以及銀翹散、藿香正氣散加減治療,藥后熱雖退1小進左右,但藥效過后又出現(xiàn)發(fā)熱癥狀??淘\:患者精神倦怠,發(fā)熱以下午為甚,頭身困重,胸悶,腹脹,納呆,嘔惡,大便溏,日行2~3次。體查:體溫38.6℃,咽部充血,扁桃體不腫大,心肺正常,腹診無異常。舌質(zhì)稍紅,苔黃膩,脈滑數(shù)。血常規(guī):Hb120g/L,wbc10.6×109/L。胸透、大便、小便正常。

中醫(yī)診斷:外感發(fā)熱(濕郁化熱型)。西醫(y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治宜清熱利濕、健脾和胃。采用三仁湯加減:白蔻仁10g,滑石15g,砂仁10g,薏苡仁20g,杏仁10g,厚樸10g,竹葉6g,半夏10g,桔梗10g,連翹15g,藿香10g。姜汁對服。每日1劑,分2次服,服3劑后,嘔惡、便溏、咽痛已除,但仍身困倦,納呆,舌苔厚膩。原方去桔梗、連翹,加炒萊菔子10g,茯苓15g,白術(shù)10g,再進4劑,諸癥皆除,體溫及血常規(guī)化驗均正常。

三仁湯治療水腫和盜汗

三仁湯出自清代吳鞠通的《溫病條辨》,由杏仁、生薏苡仁、白蔻仁、滑石、通草、淡竹葉、厚樸、半夏8味藥組成,原本治療濕溫病初起者。余在臨床,除用于治療濕溫病初起外,還用于治療內(nèi)科一些辨證屬濕熱內(nèi)蘊病證,療效堪稱滿意。茲舉例如下。

一、水腫李某,男,9歲。1980年8月2日初診:患兒于10天前患急性扁桃體炎,惡寒發(fā)熱,咽喉紅腫疼痛,扁桃體II腫大,經(jīng)治漸愈。越5日,突然出現(xiàn)浮腫,腫勢發(fā)展迅速,有如火之燎原。起始兩目胞腫,不出二三日,上下肢亦相繼浮腫,下肢更為嚴重。用手按之,凹陷沒指,良不乃復(fù)。視其陰部,玉莖及陰囊水腫明亮透光。腹部膨隆,有移動性濁音。小便少,大便正常。精神萎靡,飲食不多。舌苔淡黃薄膩,脈滑有力。小便化驗顯示:蛋白+++,膿細胞少許,紅細胞少許,透明管型極少,顆粒管型+。腎功能檢查:二氧化碳結(jié)合力及非蛋白氮均正常。西醫(yī)診為急性腎炎,中醫(yī)辨為濕熱邪毒內(nèi)侵,三焦決瀆失司,水液泛溢而成水腫。治擬宣通三焦,使其有權(quán)決瀆。同時,清化濕熱,利水消腫。三仁湯化裁治之:

杏仁10g,薏苡仁10g,法半夏10g,滑石10g(包煎),淡竹葉10g,赤茯苓10g,大腹皮10g,白蔻仁3g(后下),通草3g,川樸6g,玉米須15g,陳葫蘆瓢30g。3劑后,小便增加,目胞腫漸退,陰部水腫明顯消退。再3劑,目胞、四肢、腹部及陰部水腫悉消。飲食增加,精神轉(zhuǎn)振。小便化驗示:蛋白+,未見管型。后用歸芍香砂六君加扁豆、山藥、薏苡仁、薺菜花,或六月雪,調(diào)治月余,連續(xù)3次尿液常規(guī)檢查,均為正常。

按:《內(nèi)經(jīng)》曰:“三焦者,決瀆之官,水道出焉?!笨梢娙咕哂兄鞒种T氣,疏通水道的功用。本案水腫,緣由濕熱邪毒之氣,由表入里,內(nèi)干三焦,三焦氣化不利,決瀆失司,水道不通,泛溢而成。臨床有其特點,上至頭面目胞及上肢,中涉腹部,下及下肢與陰部,可謂上、中、下一身悉腫。方中用杏仁、通草開上焦肺氣,肺主一身之氣,為水之上源。肺氣宣發(fā),可通調(diào)水道,下輸膀胱,有“提壺揭蓋”之義;用白蔻仁、半夏暢中除濕。用川樸、大腹皮配赤茯苓、薏苡仁、滑石、玉米須、葫蘆瓢、竹葉清熱行氣,利水消腫,所謂“氣行則水自化”。綜合觀之,該方有開發(fā)上焦、暢通中焦、滲利下焦之功。俾三焦氣機宣暢,水道通利,則水去而腫消?!吨胁亟?jīng)》謂:“三焦通則內(nèi)外左右上下皆通也。”誠為確論。腫消后,用歸芍香砂六君加味,崇土健脾以善后調(diào)理。二、盜汗李某,婦,53歲。夜寐出汗,寤則漸止,已經(jīng)1周。汗多淋漓,浸濕衣被,天亮起身必換內(nèi)衣內(nèi)褲。正值冬末春初時令,寒意尚濃,由于汗后淅淅惡寒,周身不舒服,無奈于近日幾乎日日洗澡,甚為麻煩苦惱。病人形體豐腴,伴有心煩胸悶,常常嘆息,得嘆為快??诟煽诳啵蟊愀山Y(jié),2~3天一行,小便稍黃,飲食正常,舌苔白膩,根部微黃,脈滑數(shù)有力。據(jù)述平素喜食甘肥炙煿之物。證屬濕熱內(nèi)蒸,以致盜汗。治宜消熱利濕,宣化氣機。藥用杏仁10g,薏苡仁10g,白蔻仁3g(后下),茯苓10g,滑石10g(包煎),法半夏10g,黃芩10g,連翹10g,栝樓皮仁各10g,丹皮10g,茵陳12g,川樸6g,牡蠣30g(先煎),糯稻根須30g。先后共服6劑,盜汗及心煩胸悶均止,大便通順。隨訪多年,一切安好,盜汗沒有再發(fā)。

盜汗屬于陰虛,這是大家熟悉的。然而,盜汗亦有不屬陰虛的。正如張景岳所說:“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本案盜汗系濕熱所致,病性屬實,不是虛證。濕熱熏蒸,入于陰分,寐則陽入于陰,陰液不得內(nèi)守,被逼外出而為盜汗。所以治療不該套用滋陰斂汗法,應(yīng)清熱利濕,熱清則濕無所戀,濕化則熱無所附,故用三仁湯加減治之,獲效較捷。三仁湯[1]組成:杏仁12g

滑石18g

通草6g

白蔻仁6g

竹葉6g

厚樸6g

薏苡仁18g

半夏10g方歌:三仁杏蔻薏苡仁,樸夏白通滑竹倫,水用甘瀾揚百遍,濕溫初起法堪遵。功用:宣暢氣機,清利濕熱。主治:濕溫初起及暑溫夾濕。頭痛惡寒,身重疼痛,面色淡黃,胸悶不饑,午后身熱[2],苔白不渴,脈弦細而濡。方解:本方是治療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濕重熱輕的主要方劑。杏仁――開上,宣利上焦肺氣;白蔻仁――暢中,芳香化濕,行氣寬中,暢中焦之脾氣;薏苡仁――滲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