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2-3-4 近代文學概念1_第1頁
緒論2-3-4 近代文學概念1_第2頁
緒論2-3-4 近代文學概念1_第3頁
緒論2-3-4 近代文學概念1_第4頁
緒論2-3-4 近代文學概念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近代文學的概念

一、近代的文學

海外學者關于近代的分期

日本學者的看法:日本京都人學教授內(nèi)藤虎次郎,認為中國唐代的貴族政治至宋代以后轉變?yōu)榫鳘毑谜?,并且宋代盛行貨幣?jīng)濟,奴隸和佃戶得到解放,庶民也占有上地,庶民文化非常發(fā)達,如此等等,出現(xiàn)了許多重要的變化,因而主張宋以后為中國“近世”的開始。又分宋元時代為近世前期,明清時代為近世后期。此說影響甚大,得到宮崎市定等京都大學的很多弟子的響應,甚至一時有京都學派之稱。近世、近代的概念中國古已有之,但主要是針對帝王朝代而言。后日本人借用這一概念來對譯“modem”或“modemtime”和“modemage”。歐洲的“modemage”一般指十五世紀之下半葉以后的歷史時段或15-18世紀西歐的專制王權時代。日本史學界運用“近世”和“近代”對本國史進行分期時,則一般以德川幕府和1853年開國前的江戶幕府為“近世”,以開國后江戶幕府(幕末)至昭和前期即從1853-1945年為“近代”。受這種近代觀的影響,日本一些學者的中國文學史著作常常把宋代至清代的文學史稱為“近代文學史”西洋學者的看法:主張明代中葉西方傳教士來華傳教標志中國近代化的開始,也是中國近代史的開始。中國學者關于近代的分期梁啟超在1901年潛心史學研究,發(fā)表了《中國史敘論》,作為中國通史綱領,他把中國史分為三個時代:第一,上世史,自黃帝以迄秦之統(tǒng)一,是為中國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自發(fā)達,自競爭,自團結之時代。第二,中世史,自秦一統(tǒng)至清代乾隆末年,是為亞洲之中國,即中國民族與亞洲各民族交涉頻繁、競爭最激烈之時代,中央集權制度日就完整,君主專制政體達到全盛。第三,近世史,自乾隆末年以至于今日(梁啟超所處之20世紀初),是為世界之中國,即中國民族合同全亞洲民族,與西人交涉、競爭之時代,君主專制政體漸就湮滅,而數(shù)千年未經(jīng)發(fā)達之國民立憲制,將擅代興起。夏曾佑在同一時期運用進化論觀念打破按照朝代編年記事的傳統(tǒng),把中國歷史放在連續(xù)發(fā)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強調(diào)古今事變的因果聯(lián)系,將中國歷史分成上古史——草昧的傳疑時代至周末;中古史——秦至唐;近古世——宋至今這三個階段。內(nèi)藤湖南在1902年會見過夏曾佑,而夏曾佑的歷史分期說與內(nèi)藤的歷史分期說甚是接近。呂思勉的中國通史《白話本國史》,將秦至南宋滅亡的歷史分為“上古”、“中古”、“近古”三期,以元至清代中期為“近世”,以西力東漸到辛亥革命為“最近世”,即將元至辛亥革命的歷史作為中國歷史的近代和現(xiàn)代。當時類似的時代劃分比較盛行,故谷風池曾撰文稱:“中國史每分作四期:由太古至秦,為上古期;由秦至元代,為中古期;由五代至明,為近古期;由明至今,為近世期?!焙m在1918年《中國哲學史大綱》中,也將中國哲學史劃分為三個時代:(一)古代哲學,自老子至韓非子;(二)中世哲學,自漢至北宋;(三)近世哲學,北宋以來,并稱“明代以后,中國近世哲學完全成立”。胡適在1943年所寫的《中國思想史綱要》中又一次對中國思想史進行了明確的分期,其中“近世”就是從10世紀大規(guī)模的刊印書籍時起“一直延展到我們這個時代”。占主導地位近代分期是從鴉片戰(zhàn)爭到五四運動,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當中,把這一時期稱為舊民主主義時期,認為這一時期,中國屬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范文瀾、胡繩等著名史學家也都持著一看法。近來也有少數(shù)史學家主張中國的近代社會應當為辛亥革命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這一時期。受上述這些史學觀的影響,鄭振鐸的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將近代文學的上限斷自“明世宗嘉靖元年”,下限斷自“五四運動”。而占主導地位的近代文學分期則與占主導地位的近代史分期一致。如復旦大學的《中國近代文學史稿》(中華書局1960版),以及其他代表性的文學通史如北大《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初版、1959修訂版),復旦大學《中國文學史》(中華書局1959版),游國恩主編《中國文學史》(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版)等,其中的近代編都是以近代史的分期為據(jù)。而80年代末以來的主要近代文學史著作,如任訪秋主編《中國近代文學史》(河南大學出版社1988版)、管林、鐘賢培主編的《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91版)、郭延禮著《中國近代文學發(fā)展史》(山東教育出版社1990——1993版)都仍然采用這一分期。二、文學的近代胡適《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1922),把1872年曾國藩去世以來五十年的文學單獨列為一個時代。這一時代的文學有三個趨勢:一是作為“死文學”或“半死文學”的古文學逐漸衰亡;二是作為“活文學”的白話小說成為“勢力最大,流行最廣的文學”;三是最后五年發(fā)生了“文學革命”。陳子展《中國近代文學之變遷》(1929)則以“戊戌維新運動”(1898)作為開始(《最近三十年中國文學史》(1930)則起自甲午戰(zhàn)爭(1894))。認為“從這時候起,古舊的中國總算有了一點近代的覺悟”,而這一時期的文學“隨著時代的、社會的生活之劇變而生劇變,將至轉而成為顯示將來新時代新社會的一種標識?!?0年代以來對于近代文學的分期出現(xiàn)了百家爭鳴,都聲稱以文學作為基本立場。一種主張仍然維持以前主流分期。一種主張打通“五四”上自鴉片戰(zhàn)爭,下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認為這是一個中國文學在觀念、內(nèi)容、形式等各方面逐步現(xiàn)代化(或曰近代化)的過程。此說以社科院文研所《中華文學通史》(華藝出版社1997)為代表。一種主張起自1902、1903年間,終于五四之后,以劉納為代表,認為中國文學的“觀念”“主題”“形式”的變化和完成發(fā)生在這一時期。一種主張將“十九世紀中葉至二十世紀中葉”作為一個時代,以王飚為代表,認為這一時期始終存在著民族新文學與封建舊文學的斗爭。一種主張把二十世紀的文學作為一個單獨的時代,以陳平原、錢理群為代表,認為:1、世界文學初步形成,中國古代文學發(fā)生全面斷裂、走向現(xiàn)代化;2、總主題為“改造民族靈魂”;3、美感特征“浸透了危機感和焦灼感”4、出現(xiàn)了前所未有的“形式大換班”一種主張把晚明以來至今的文學作為一個整體,以吳中杰為代表,認為由于晚明資本主義萌芽的產(chǎn)生,文學表現(xiàn)出了反傳統(tǒng)、個性解放的要求和市民意識,為鴉片戰(zhàn)爭以后的文學變革打下了基礎。近代文學的研究價值一、近代文學時代位置的特殊性長期以來,學術界、高校中文教育界就存在一種偏見,認為由于近代缺少偉大作家和偉大作品,它本身就缺少研究價值。這種看法很值得商榷。近代文學在中國文學史上的重要性,只有先秦文學可以與之相比。研究古代文學的,不管他研究那一朝代,都應當了解先秦,因為先秦文學是古代文學的源頭。從發(fā)生學的角度來說,它提供了后來文學的模版,決定了后來文學的選擇趨向。正因為先秦文學提供了多種可能性供選擇,后來的思想家文學家們不斷回到先秦,吸取養(yǎng)料總結經(jīng)驗教訓,重新思考以改革文學。近代文學同樣如此。中國文學發(fā)展到近代,好比到了一個十字路口,具有多種選擇的可能。因此也象先秦那樣,成為思想活躍的時期。而中國近代文學作出的選擇,實際上影響了以后的文學發(fā)展。現(xiàn)代甚至當代文學碰到的許多問題,如文學的市場化問題,文學的雅俗問題,文學與政治的關系問題,作家面對各種潮流是否堅持自主意識問題,中國文學吸收外來影響問題等等,往往都能追溯到近代。因此從發(fā)生學來說,近代的選擇實際上一直影響到現(xiàn)在。中國文學的近代化作為文學史上最重要的變革階段,它的選擇,以及選擇背后的各種動因,選擇以后形成的心理定勢,造成的各種影響,都是很值得探究的。中國的“文學體系”,即包括文學的社會屬性、作家構成、文學觀念、創(chuàng)作內(nèi)涵、形式體制,直到語言模式和傳播方式等等,所有文學構成要素的整體性、根本性轉換,即文學體系從古典到現(xiàn)代的全面轉型過程,從19世紀中葉起就逐步發(fā)生、發(fā)展,而在五四以后進入完成期。二、近代文學研究對象的特殊性近一百多年來中國文學的這種變化是全方位的。如果我們把文學活動的構成視為作家、文本、語言、傳播方式、讀者等諸種要素,那么,這些要素在近代全部發(fā)生了重要的變化。作家由古代的士大夫變?yōu)榻闹R分子,其寫作方式、寫作心態(tài)等都不同。除詞以外,各種文學體裁都有不同程度的變化;以詩文為中心開始轉變?yōu)橐孕≌f為中心。文學表現(xiàn)的內(nèi)涵,與現(xiàn)實的關系,都出現(xiàn)了新的特征。文學語言由古代漢語變?yōu)楝F(xiàn)代漢語,文學傳播方式納人了資本主義大工業(yè)生產(chǎn)和商業(yè)化銷售的軌道。這就導致讀者的變化,古代文學的士大夫讀者轉變?yōu)楝F(xiàn)代文學的平民讀者。如此巨大的全方位文學變革,中國近代是僅見的,近代之前的各個朝代從未有過。文學的傳播方式,過去一般不考慮在“文學”之內(nèi)。實際上近代印刷技術和報刊的傳人,不僅改變了作品發(fā)表方式,擴大讀者范圍,加快傳播速度,而且由此實現(xiàn)了文學的社會化和商品化,極大地擴充、改變了作家心目中的讀者預設,從而引起體裁、題材、形式、語言的一系列變革,并為職業(yè)作家出現(xiàn)創(chuàng)造了條件。古代書籍也曾采用商業(yè)化的運營方式,不過還停留在手工業(yè)作坊階段,與近代不可同日而語。資本主義工業(yè)生產(chǎn)形式與商業(yè)化營業(yè)方式組合的優(yōu)勢,集中體現(xiàn)在報刊和平裝書的出版和銷售上。報刊和平裝書作為新的文本物化形式,不僅外觀上與傳統(tǒng)文本—線裝書不同,而且容量大,出版快,價格低。這些優(yōu)勢使它的傳播范圍遠遠超過了線裝書。資本主義文學運行機制對文學的沖擊,在晚清小說的繁榮上典型地顯示出來。從商務印書館采用“紙型”新技術后,平裝本小說如雨后春筍般問世。機器復制為小說繁榮準備了物質(zhì)上的條件,加上大量市民和受“小說界革命”論影響的士大夫紛紛成為新小說讀者,形成巨大的小說市場。文學救國思潮和小說稿費制度的建立,驅(qū)使大批作者創(chuàng)作小說,以至時人慨嘆:“昔之為小說者抱才不遇,無所表見,借小說以自娛,息心靜氣,窮十年或數(shù)十年之力,幾經(jīng)鍛煉,幾經(jīng)刪削,藏之名山,不敢遽出以問世,如《水滸》、《紅樓》等書是已。今則不然,朝脫稿而夕印行,一剎那間已無人顧問。蓋操觚之始,視為利藪,茍成一書,售諸書賈,可博數(shù)十金,于愿已足,雖明知疵累百出,亦無暇修飾?!惫们也徽撔≌f的質(zhì)量,商業(yè)化無疑大大促進了小說數(shù)量的擴展。清末短短十余年間小說總數(shù),就接近古代歷朝存留下來的小說之和,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文學運行機制啟動之后的巨大威力。正是從這時起,小說取代詩文而逐漸居于文學的中心地位。報刊和平裝書成為文學文本的主要存在方式,注定了文學必須面向普通百姓,從而也改變了士大夫壟斷文學的局面,逼迫傳統(tǒng)文化的主要承擔者—士大夫們適應它們,或者抗拒它們而逐步衰亡。文學運行機制的變化,實際上影響到整個近代文學的變革。有關這一方面的研究,還沒有充分展開。又如作家研究,過去一般較重視階級屬性、思想傾向,而在近代,還應該注意作家知識結構、文化視野、社會地位等等,揭示作家構成從士大夫文人到近代型知識分子的轉化。象王韜、郭嵩燾、黃遵憲、康有為、嚴復,已經(jīng)到過西歐、北美、東亞、南洋,走向近代世界。尤其是到清末,中國知識階層的生成機制和作家地位發(fā)生歷史性更革。科舉制度的廢除,新式學堂興起和大批留學生出國,結束了士大夫文人的再生機制,所以最后一代遺老過去后,再不會有原來意義上的古代文人了,與此同時迅速形成新型知識分子群體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