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4/1/20231第一頁,共96頁。24/1/20232第二頁,共96頁?!镀つw性病學》
(dermatovenereology)皮膚性病學的組成:
●
皮膚病學
亞學科皮膚美容
皮膚外科
●
性病學性傳播感染/疾病4/1/20233第三頁,共96頁?!镀つw性病學》
(dermatovenereology)皮膚性病學的范疇:
●研究發(fā)生在皮膚、粘膜、附屬器以及各種與之相關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
特點:直觀性強—需大量的感性認識涉及面廣—需堅實的醫(yī)學理論知識疾病4/1/20234第四頁,共96頁。第一篇總論
第二篇皮膚病各論
第三篇性傳播疾病《皮膚性病學》
(Dermato-venereology)4/1/20235第五頁,共96頁。第一篇總論第一章皮膚的結構第二章皮膚的功能第三章皮膚性病的癥狀學第四章皮膚性病的診斷第四章皮膚性病的防治4/1/20236第六頁,共96頁。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4/1/20237第七頁,共96頁。EmbryologyoftheskinTheepidermis(ectoderm)beginstodevelopatfourweeksoflife,andbysevenweeks,flatcellsoverlyingthebasallayerformtheperiderm(whichiseventuallycastoff).Nailsstarttotakeshapeat10weeks.Thedermis(mesoderm)developsat11weeks,andby12weeks,indentedbasalbudsoftheepidermisformthehairbulbs,withdermalpapillaesupplyingvesselsandnerves.Fingerprintridgesaredeterminedby17weeksgestation.4/1/20238第八頁,共96頁。皮膚是人體最大的器官總重量:約占體重的16%總面積:成人皮膚的約1.5m2,新生兒約0.21m2厚度:根據(jù)年齡、部位的不同而異不包括皮下組織,約在0.5mm~4mm之間表皮的厚度平均約0.1mm,真皮的厚度是表皮的15~40倍
皮膚表面皮溝與皮野真皮纖維束的牽拉形成
皮嵴與指紋遺傳因素決定皮膚在腔口部位與粘膜相移行總述第一章皮膚的結構4/1/20239第九頁,共96頁。有毛皮膚:被覆身體大部分區(qū)域
無毛皮膚
掌跖、指(趾)屈面及其末節(jié)伸面、唇紅、乳頭、龜頭、包皮內側、小陰唇、大陰唇內側、陰蒂等處總述第一章皮膚的結構4/1/202310第十頁,共96頁。第一節(jié)表皮(epidermis)基底膜帶(basementmembranezone,BMZ)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第三節(jié)皮下組織(subcutaneoustissues)第四節(jié)皮膚附屬器官(appendagesofskin)第五節(jié)皮膚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經(jīng)第一章皮膚的結構總述4/1/202311第十一頁,共96頁??偸銎つw解剖結構示意圖第一章皮膚的結構4/1/202312第十二頁,共96頁。4/1/202313第十三頁,共96頁。4/1/202314第十四頁,共96頁。DiagramofEpidermisAmJInfectControl,2006(10):S98-S1104/1/202315第十五頁,共96頁。表皮的來源:
由外胚層分化而來,屬于復層鱗狀上皮表皮的細胞組成:角質形成細胞樹枝狀細胞黑素細胞朗格漢斯細胞Merkel細胞第一節(jié)表皮(epidermis)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4/1/202316第十六頁,共96頁。StemCellFrequencyinEpidermisStemcellsmightcomprise1–10%ofbasallayercellsidentifiedbyradiobiologymethod(label-retainingcell).(BiochimBiophysActa.1979;560(2):281-99;JInvestDermatol.1985;84(4):277-81;CellTissueRes.1985;242(3):551-6).Asmanyas10–12%ofmurinebasallayercellsmightbe‘‘stemcells’’capableofgeneratingasinglematuringcolumnofcellsbasedonforeigngenetransduction
assay(LacZ).(JInvestDermatol.1997;109(3):377-83).SimilartothefrequencyofhematopoieticSCsinmarrow,1/10,000ofbasalepidermalcells,1/26,000~1/40,000oftotalepidermalcellsbasedoncompetitivelong-termrepopulationassays;(PNAS.2003;100(20):11412-7)4/1/202317第十七頁,共96頁。MarkerstoidentifyinterfollicularepidermalstemcellBrJDermatol.2009;161(2):228-36.4/1/202318第十八頁,共96頁。角質形成細胞(keratinocyte)
角質形成細胞是表皮的主要細胞,占表皮細胞的80%以上在分化過程中產(chǎn)生角蛋白角質形成細胞之間的連接:橋粒
分層:根據(jù)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階段和特點在光鏡下由內向外將表皮分為基底層棘層顆粒層透明層角質層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19第十九頁,共96頁。1.基底層(stratumbasale)
位置:表皮的最下層層數(shù):1層細胞形態(tài):一層立方形或圓柱狀的細胞,其長軸與基底膜帶垂直,胞漿嗜堿性,核位置偏下,呈卵圓形,核仁明顯,核分裂相較常見,胞漿內含有從黑素細胞獲得的黑素顆粒,主要分布于細胞核上方電鏡下:基底細胞內可見7nm~8nm的張力細絲生發(fā)層:基底層細胞不斷地增殖產(chǎn)生新的角質形成細胞。角質形成細胞增殖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每天大約有10%的細胞進行核分裂活動,有次序地逐漸向上移動表皮通過時間或更替時間:基底層移行至顆粒層最上層約需14天,再移至角質層表面而脫落又需14天,共約28天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0第二十頁,共96頁。2.棘層(stratumspinosum)
位置:基底層上方層數(shù):4~10層細胞形態(tài):多角形細胞,核大呈圓形,細胞間橋明顯呈棘狀,離基底層越遠,棘細胞分化越好,趨向扁平電鏡下:胞漿內有許多張力細絲,聚集成束,并附著于橋粒上。棘層上部棘細胞胞漿中有一些直徑100nm~300nm的長形有包膜顆粒,稱角質小體或Odland小體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1第二十一頁,共96頁。3.顆粒層
(stratumgranulosum)
位置:在棘層之上層數(shù):一般為2~4層,在掌跖等部位細胞可厚達10層
細胞形態(tài):梭形細胞,細胞核和細胞器將在該層內溶解。特征是細胞內可見形態(tài)不規(guī)則的嗜堿性透明角質顆粒電鏡下:角質透明顆粒無包膜,沉積于成束的張力細絲間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2第二十二頁,共96頁。4.透明層(stratumlucidum)
位置:僅見于掌跖,角質層與顆粒層之間層數(shù):2~3層細胞形態(tài):扁平、境界不清、無核、嗜酸性、緊密相連的細胞電鏡下:胞漿中有較多疏水的蛋白結合磷脂與張力細絲融合在一起,有防止水及電解質通過的屏障作用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3第二十三頁,共96頁。5.角質層
(stratumcorneum)
位置:表皮最外層層數(shù):5~20層細胞形態(tài):已經(jīng)死亡的扁平、無核的細胞組成,胞內細胞器結構消失電鏡下:胞漿內充滿由張力細絲和均質狀物質結合性成的角蛋白。下方角質層細胞間尚可見橋粒,而上方角質層細胞間橋粒消失,易于脫落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4第二十四頁,共96頁。laraisond’etre(brickandmortarmodel)AmJInfectControl,2006(10):S98-S110SCBiology:Nucleusdigestion;Cytoplasmdisappearance;Lipidreleasedintointercellularspace;Microfibrilformation;Cellenvelopereplacecellembrance;PH4.0~5.50.5~1.0μm,12~16celllayers4/1/202325第二十五頁,共96頁。表皮的分層示意圖4/1/202326第二十六頁,共96頁。表皮分層結構(組織病理HE染色)4/1/202327第二十七頁,共96頁。起源:外胚層神經(jīng)嵴數(shù)量:約占基底層細胞的10%。位置:基底層角質形成細胞之間分布:表皮、毛囊、粘膜等細胞形態(tài):HE染色胞漿透明,胞核較小,銀染色及多巴染色等特染顯示有較多的樹狀突起電鏡下:黑素細胞內見有特征性的黑素小體,為含酪氨酸酶的細胞器功能:黑素能遮擋和反射紫外線,保護真皮及深部組織免受輻射損傷表皮黑素單元(epidermalmelaninunit):1個黑素細胞可通過其樹枝狀突起向周圍約10~36個角質形成細胞提供黑素,形成1個表皮黑素單元黑素細胞(melanocyte)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8第二十八頁,共96頁。朗格漢斯細胞(Langerhanscell)
來源:骨髓的單核-巨噬細胞通過一定循環(huán)通路進入表皮中形成的免疫活性細胞
分布:表皮基底層以上的表皮和毛囊上皮中
細胞數(shù):約占表皮細胞的3%~5%,其密度因部位、年齡和性別而異光鏡下:細胞呈多角形,胞質透明,胞核較小并呈分葉狀,線粒體、高爾基復合體、內質網(wǎng)豐富,并有溶酶體電鏡下:Birbeck顆粒,目前認為Birbeck顆粒是由Langerhans細胞吞噬外來抗原時胞膜內陷形成,是一種消化細胞外物質的吞噬體或抗原貯存形式功能:有多種表面標記,包括IgG和IgE的FcR、C3b受體、MHCⅡ類抗原(HLA-DR、DP、DQ)及CD4、CD45、S-100等抗原。人類Langerhans細胞是正常皮膚內唯一能與CD1a(OKT6)單克隆抗體結合的細胞。被稱為專職性抗原提呈細胞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29第二十九頁,共96頁。麥克爾細胞(Merkelcell)
位置:基底層細胞之間細胞形態(tài):具有短指狀突的細胞分布:多見于掌跖、指趾、生殖器部位及毛囊上皮中電鏡下:Merkel細胞與角質形成細胞有橋粒相連,常貼附于基底膜。胞漿中含許多神經(jīng)內分泌顆粒,直徑為80~130nm,有膜包裹,內有致密的核心。胞核呈圓形,常有深凹陷或呈分葉狀,細胞頂部伸出幾個較粗短的突起到角質形成細胞之間。功能:能感受觸覺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0第三十頁,共96頁。三種樹枝狀細胞及黑素單元示意圖4/1/202331第三十一頁,共96頁。Langerhanscell4/1/202332第三十二頁,共96頁。角質形成細胞間及其與真皮的連接橋粒(desmosome)
半橋粒(hemidesmosome)
基底膜帶(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3第三十三頁,共96頁。橋粒(desmosome)
橋粒:角質形成細胞間連接的主要連接結構構成:相鄰細胞的細胞膜發(fā)生卵圓形致密增厚電鏡:盤狀,連接區(qū)相鄰兩細胞膜平行,細胞間隙內含低密度細絲狀物,間隙中央電子密度較高的中央層。中央層的粘合物質是糖蛋白。細胞膜內側各有一增厚的盤狀附著板,張力細絲呈袢狀附著于附著板上,其兩端均反折向胞質內。附著板處張力細絲伸入細胞間隙與中央層的張力細絲相連,此為跨膜細絲功能:橋粒本身即具有很強的抗牽張力,加上相鄰細胞間由張力細絲構成的連續(xù)結構網(wǎng),使得細胞間連接更為牢固。在角質形成細胞的分化過程中,橋粒可以分離,也可重新形成,使表皮細胞逐漸到達角質層而有規(guī)律的脫落。橋粒結構的破壞可引起角質形成細胞之間相互分離,臨床上形成表皮內水皰或大皰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4第三十四頁,共96頁。半橋粒
(hemidesmosome)半橋粒:
是基底層角質形成細胞與其下方基底膜帶連接的主要連接結構構成:由角質形成細胞向真皮側不規(guī)則的多個胞漿突起與基底膜帶相互嵌合而成電鏡下:突起的胞膜內側處增厚,為附著斑塊,狀似半個橋粒樣結構。胞漿內的張力細絲即附著于這些斑塊上并折向細胞內,構成了半橋粒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5第三十五頁,共96頁。橋粒電鏡照片及結構示意圖4/1/202336第三十六頁,共96頁。位置:位于表皮與真皮之間;皮膚附屬器與真皮之間、血管周圍也存在基底膜帶
形態(tài):PAS(過碘酸-雪夫)染色顯示為一條約0.5~1.0μm的紫紅色均質帶,銀浸染法可染成黑色電鏡下:基底膜帶由四層結構組成(1)胞膜層:(2)透明層(laminalucida)(3)致密層(laminadensa)(4)致密下層:基底膜帶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7第三十七頁,共96頁。(1)胞膜層:即基底層細胞真皮側胞膜,厚約8nm可見半橋粒穿行其間,半橋粒一方面借助附著斑與胞質內張力細絲相連接發(fā)揮在基底膜帶中的“鉚釘”樣連接作用基底膜帶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8第三十八頁,共96頁。(2)透明層(laminalucida)厚約35~40nm,電子密度較低主要成分是板層素(laminin)及其異構體,它們組成了細胞外基質和錨絲(anchoringfilament),錨絲可穿過透明層達致密層具有連接和固定作用基底膜帶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39第三十九頁,共96頁。(3)致密層(laminadensa)厚約35~45nm主要成分是Ⅳ型膠原,也有少量板層素。IV型膠原分子間相互交聯(lián)形成的連續(xù)三維網(wǎng)格具有高度的穩(wěn)定性,是基底膜帶的重要支持結構?;啄?/p>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40第四十頁,共96頁。(4)致密下層:也稱網(wǎng)板(reticularlamina)與真皮之間互相移行,無明顯界限致密下層中有錨原纖維(anchoringfibril)穿行,Ⅶ型膠原是其主要成分,后者與錨斑結合,將致密層和下方真皮連接起來維持表皮與下方結締組織之間的連接基底膜帶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41第四十一頁,共96頁。功能:使真皮與表皮緊密連接外滲透和屏障等作用:表皮無血管,血液中的營養(yǎng)物質即通過基底膜帶進入表皮,而表皮的細胞產(chǎn)物又可通過基底膜帶進入真皮基底膜帶結構的異??蓪е抡嫫づc表皮分離,形成表皮下水皰或大皰基底膜帶
(basementmembranezone,BMZ)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42第四十二頁,共96頁。皮膚病理切片PAS染色顯示紅色的基底膜帶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43第四十三頁,共96頁。表皮基底膜帶電鏡照片及結構示意圖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表皮4/1/202344第四十四頁,共96頁。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
來源:中胚層分化,真皮屬于不規(guī)則的致密結締組織厚度:全身各部位厚薄不一,一般約1~3mm組成成分:纖維基質和細胞毛囊、皮脂腺、汗腺等皮膚附屬器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和肌肉分層:乳頭層凸向表皮底部的乳頭狀隆起,與表皮突呈犬牙交錯樣相接,內含豐富的毛細血管和毛細淋巴管,還有游離神經(jīng)末梢和囊狀神經(jīng)小體網(wǎng)狀層位于乳頭層下方,有較大的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皮膚附屬器及較粗纖維二者之間并無明確界限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真皮4/1/202345第四十五頁,共96頁。纖維膠原纖維(collagenfibers)網(wǎng)狀纖維(reticularfibers)彈力纖維(elasticfibers)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真皮4/1/202346第四十六頁,共96頁。1.
膠原纖維(collagenfibers)
:含量:在真皮結締組織中最豐富分布:真皮乳頭層、表皮附屬器和血管附近的膠原形態(tài):HE染色切片中呈淺紅色,纖維較纖細,且無一定走向。在真皮中下部,膠原纖維聚成走向與皮面平行,纖維束相互交織成網(wǎng),而在真皮下部,膠原束最粗作用:膠原纖維韌性大,抗拉力強,但缺乏彈性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真皮4/1/202347第四十七頁,共96頁。2.網(wǎng)狀纖維(reticularfibers)
并非獨立的纖維成分,僅是幼稚的、纖細的未成熟膠原纖維分布在乳頭層及皮膚附屬器、血管和神經(jīng)周圍HE染色難以顯示,銀染呈黑色,故又稱嗜銀纖維。網(wǎng)狀纖維由直徑40~65nm的網(wǎng)狀原纖維(reticularfibril)聚合而成,主要成分為Ⅲ型膠原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真皮4/1/202348第四十八頁,共96頁。3.彈力纖維(elasticfibers)
HE染色不易辨認,醛品紅染色可著紫色電鏡下,彈力纖維較膠原纖維細,直徑1~3nm,呈波浪狀,相互交織成網(wǎng),纏繞在膠原纖維束之間構成彈力蛋白和微原纖維作用使皮膚具有彈性第二節(jié)真皮(dermis)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真皮4/1/202349第四十九頁,共96頁。第三節(jié)皮下組織
(subcutaneoustissue)位置:位于真皮下方,其下與肌膜等組織相連成分:由疏松結締組織及脂肪小葉組成,又稱皮下脂肪層構成:含有血管、淋巴管、神經(jīng)、小汗腺和頂泌汗腺等厚度:隨部位、性別及營養(yǎng)狀況的不同而有所差異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皮下組織4/1/202350第五十頁,共96頁。(一)毛發(fā)(hair)(二)皮脂腺(sebaceousglands)(三)小汗腺(eccrineglands)(四)頂泌汗腺(apocrineglands)(五)甲(nail)第四節(jié)皮膚附屬器
(cutaneousappendages)
4/1/202351第五十一頁,共96頁。長毛:頭發(fā)、胡須、陰毛及腋毛短毛:眉毛、鼻毛、睫毛、外耳道毛毳毛(vellushair):面、頸、軀干及四肢的毛發(fā)細軟、色淡(一)毛發(fā)(hair)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52第五十二頁,共96頁。(一)毛發(fā)(hair)大體結構
毛干皮膚以外部分
毛根皮膚以內部分
毛球毛根末端膨大部分
毛乳頭毛球下端凹入部分。包含結締組織,神經(jīng)末梢和毛細血管,為毛球提供營養(yǎng)
毛基質毛球下端近乳頭部。毛發(fā)及毛囊的生長區(qū),相當于表皮的棘層和基底層,并有黑素細胞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53第五十三頁,共96頁。毛囊位于真皮和皮下組織中組織學上可分為上、下兩段:上段由兩部分構成:①漏斗部:自毛囊口至皮脂腺開口處
②峽部:自皮脂腺開口處至立毛肌附著處下段由莖部和球部組成毛囊組成:內毛根鞘外毛根鞘結締組織鞘(一)毛發(fā)(hair)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54第五十四頁,共96頁。毛發(fā)的生長周期:生長期(約3年)退行期(約3周)休止期(約3月)正常人毛發(fā)脫落每天可約70~100根頭發(fā)毛發(fā)生長速度眉毛和睫毛的生長期僅約2個月頭發(fā)生長速度每日約0.27~0.4mm,3~4年可長50~60cm毛發(fā)的生長影響因素遺傳、健康、營養(yǎng)和激素水平等(一)毛發(fā)(hair)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55第五十五頁,共96頁。毛發(fā)、毛囊縱截面結構示意圖4/1/202356第五十六頁,共96頁。ProcNatlAcadSciUSA.2003;100Suppl1:11830-5.Follicularorigin4/1/202357第五十七頁,共96頁。MarkerstoidentifybulgekeratinocytestemcellBrJDermatol.2009;161(2):228-36.4/1/202358第五十八頁,共96頁。4/1/202359第五十九頁,共96頁。C57BL/6JGraftB6.Cg-KitW-shGraftWhatcanwelearnfromMICE?Yan-HuaLiangNanfangHospital,SouthernMedicalUniversityGuangzhou,Guangdong,ChinaHairFollicleReconstitutionStudies4/1/202360第六十頁,共96頁。HairGrowthinChamber:25daysPostSurgery4/1/202361第六十一頁,共96頁。4/1/202362第六十二頁,共96頁。4/1/202363第六十三頁,共96頁。皮脂腺分布廣泛,存在于掌跖和指趾屈側以外的全身皮膚頭、面及胸背上部等處皮脂腺較多,稱為皮脂溢出部位皮脂腺分為腺體和導管導管開口于毛囊上部,位于立毛肌和毛囊的夾角之間,立毛肌收縮可促進皮脂排泄。皮脂腺也有生長周期,但與毛囊生長周期無關,一般一生只發(fā)生兩次,主要受雄激素水平控制(二)皮脂腺(sebaceousglands)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64第六十四頁,共96頁。4/1/202365第六十五頁,共96頁。為單曲管狀腺小汗腺遍布全身,除唇紅、鼓膜、甲床、乳頭、包皮內側、龜頭、小陰唇及陰蒂外以掌跖、腋、額部較多,背部較少由分泌部和導管部構成導管部直接開口于表皮小汗腺受交感神經(jīng)系統(tǒng)支配(三)小汗腺(eccrineglands)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66第六十六頁,共96頁。曾稱大汗腺,屬大管狀腺體頂泌汗腺主要分布在腋窩、乳暈、臍周、肛周、包皮、陰阜和小陰唇由分泌部和導管組成分泌部位于皮下脂肪層導管的結構與小汗腺相似,但其直徑約為小汗腺的10倍,通常開口于毛囊上部皮脂腺開口的上方,少數(shù)直接開口于表皮頂泌汗腺的分泌主要受性激素影響,青春期分泌旺盛(四)頂泌汗腺(apocrineglands)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67第六十七頁,共96頁。皮膚腺體結構示意圖4/1/202368第六十八頁,共96頁。構成多層緊密的角化細胞組成甲板外露部分甲廓甲根甲床甲母質是甲的生長區(qū)甲半月生長速度:指甲生長速度約每3月長1cm,趾甲生長速度約每9月長1cm(五)甲(nail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附屬器4/1/202369第六十九頁,共96頁。甲示意圖4/1/202370第七十頁,共96頁。4/1/202371第七十一頁,共96頁。第五節(jié)皮膚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經(jīng)
(一)皮膚的血管
作用:營養(yǎng)皮膚組織和調節(jié)體溫
分布:乳頭下血管叢真皮下血管叢皮下組織有較大血管叢相鄰血管叢之間有垂直方向的血管交通支相通連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血管4/1/202372第七十二頁,共96頁。(二)皮膚的淋巴管皮膚的淋巴管網(wǎng)與幾個主要的血管叢平行第五節(jié)皮膚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經(jīng)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淋巴管4/1/202373第七十三頁,共96頁。(三)皮膚的肌肉平滑?。鹤畛R娏⒚£幠业募∧ず腿闀灥钠交≡谘鼙谏弦灿衅交『瓜僦車募∩掀ぜ毎灿衅交〉墓δ軝M紋肌:面部的表情肌和頸部頸闊肌第五節(jié)皮膚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經(jīng)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肌肉4/1/202374第七十四頁,共96頁。(四)皮膚的神經(jīng)1.感覺神經(jīng)包括Pacinian小體、Meissner小體、Ruffini小體及Krause小體等,主要分布在無毛皮膚(如手指2.運動神經(jīng)運動神經(jīng)來自交感神經(jīng)節(jié)后纖維,其中腎上腺素能神經(jīng)纖維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頂泌汗腺和小汗腺的肌上皮細胞,膽堿能神經(jīng)纖維支配小汗腺的分泌細胞;面部橫紋肌由面神經(jīng)支配第五節(jié)皮膚的血管、淋巴管、肌肉和神經(jīng)
第一章皮膚的結構
——神經(jīng)4/1/202375第七十五頁,共96頁。皮膚神經(jīng)纖維分布示意圖4/1/202376第七十六頁,共96頁。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77第七十七頁,共96頁。第二章皮膚的功能皮膚的屏障功能皮膚的吸收功能皮膚的感覺功能皮膚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皮膚的體溫調節(jié)功能皮膚的代謝功能皮膚的免疫功能4/1/202378第七十八頁,共96頁。(一)物理性損害的防護(二)化學性刺激的防護(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四)防止營養(yǎng)物質的丟失第一節(jié)皮膚的屏障功能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79第七十九頁,共96頁。皮膚對機械性損傷(如摩擦、擠壓、牽拉以及沖撞等)有較好的防護作用表皮角質層致密而柔韌,胼胝形成真皮內的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和網(wǎng)狀纖維交織成網(wǎng)狀,使皮膚具有一定的彈性和伸展性皮下脂肪層對外力具有緩沖作用皮膚對電損傷的隔絕作用,出汗時,電阻小,易發(fā)生電擊傷皮膚對光線的防護主要通過吸收作用實現(xiàn)黑素細胞在紫外線照射后可產(chǎn)生更多的黑素顆粒并輸送到角質形成細胞中,使皮膚對紫外線的屏障作用顯著增強(一)物理性損害的防護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0第八十頁,共96頁。皮膚角質層是防護化學性刺激的最主要結構角質層細胞有抗弱酸弱堿作用正常皮膚表面一般偏酸性(pH為5.5~7.0),對堿性物質可起到一定的緩沖作用,稱之為堿中和作用皮膚對pH為4.2~6.0的酸性物質也具有一定的緩沖作用,稱之為酸中和作用(二)化學性刺激的防護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1第八十一頁,共96頁。致密的角質層能機械地防止一些微生物的侵入角質層含水量較少以及皮膚表面弱酸性環(huán)境不利于某些微生物生長繁殖角質層生理性脫落,也可清除一些寄居于體表的微生物一些正常皮膚表面寄居菌(如痤瘡桿菌和馬拉色菌等)能產(chǎn)生脂酶,可將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分解成游離脂肪酸,后者對葡萄球菌、鏈球菌和白念珠菌等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三)微生物的防御作用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2第八十二頁,共96頁。
正常皮膚的角質層具有半透膜性質,體內的營養(yǎng)物質、電解質不會透過角質層丟失角質層及其表面的皮脂膜也可使通過皮膚丟失的水分大大減少正常情況下,成人經(jīng)皮膚丟失的水分每天約為240~480ml(不顯性出汗),但如果角質層全部喪失,每天通過皮膚丟失的水分將增加10倍以上(四)防止營養(yǎng)物質的丟失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3第八十三頁,共96頁。皮膚具有吸收外界物質的能力,經(jīng)皮吸收也是皮膚局部藥物治療的理論基礎皮膚主要通過三種途徑進行吸收①角質層(主要途徑)②毛囊、皮脂腺③汗管第二節(jié)皮膚的吸收功能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4第八十四頁,共96頁。影響皮膚吸收的因素:(一)皮膚的結構和部位部位不同,陰囊>前額>大腿屈側>上臂屈側>前臂>掌跖
(二)皮膚角質層水合程度皮膚浸漬增加吸收提高療效,但也增加中毒的可能(三)物質的理化性質藥物的劑型也影響皮膚的吸收,軟膏及硬膏>霜劑>粉劑>水粉劑增加皮膚滲透性的物質如二甲基亞砜、丙二醇、氮酮、乙醚、氯仿(四)外界環(huán)境因素環(huán)境溫度升高使皮膚吸收能力提高。當環(huán)境濕度增大時,角質層水合程度增加,使皮膚對水分的吸收增強,反之則減弱。
第二節(jié)皮膚的吸收功能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5第八十五頁,共96頁。皮膚的感覺可以分為兩類:單一感覺:如觸覺、痛覺、壓覺、冷覺和溫覺復合感覺:如濕、糙、硬、軟、光滑等皮膚還有形體覺、兩點辨別覺和定位覺等癢覺又稱瘙癢,是一種引起搔抓欲望的不愉快的感覺,屬于皮膚黏膜的一種特有感覺其產(chǎn)生機制尚不清楚,一般認為癢覺與痛覺關系密切,很可能是由同一神經(jīng)傳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功能狀態(tài)對癢覺也有一定的影響,如精神安定或轉移注意力可使癢覺減輕,而焦慮、煩躁或過度關注時癢覺可加劇第三節(jié)皮膚的感覺功能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6第八十六頁,共96頁。主要通過汗腺和皮脂腺完成(一)小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二)頂泌汗腺的分泌和排泄(三)皮脂腺的分泌和排泄第四節(jié)皮膚的分泌和排泄功能第二章皮膚的功能4/1/202387第八十七頁,共96頁。小汗腺幾乎遍布全身小汗腺的分泌受到體內外溫度、精神因素和飲食的影響顯性出汗:外界溫度高于31℃時全身皮膚均可見出汗不顯性出汗:溫度低于31℃時無出汗的感覺,但顯微鏡下可見皮膚表面出現(xiàn)汗珠精神性出汗:精神緊張、情緒激動等大腦皮質興奮時,可引起掌跖、前額等部位出汗味覺性出汗:進食(尤其是辛辣、熱燙食物)可使口周、鼻、面、頸、背等處出汗正常情況下小汗腺分泌的汗液無色透明,呈酸性(pH4.5~5.5),汗液中水分占99%,固體成分僅占1.0%,后者包括無機離子、乳酸、尿素等小汗腺的分泌對維持體內電解質平衡非常重要出汗時可帶走大量的熱量,對于人體適應高溫環(huán)境極為重要(一)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六年級英語下冊 【答句匹配 】 Unit1 How tall are you 題型專項訓練 (含答案)(人教PEP)
- 六年級英語下冊 【閱讀】英語 Unit2 Last weekend專項檢測卷 (含答案)(人教PEP)
- 2024年安保人員臨時派遣合同
- 女士勞務合同范例
- 光伏房頂租用合同模板
- 眾籌餐廳合同模板
- 合同范例號寫
- 媽媽驛站轉讓合同范例
- 買賣小車合同范例
- 叉車裝卸及安裝合同范例
- 鋼管英寸對照表(全)
- 2023-2024學年山東省名校考試聯(lián)盟高一上學期期中聯(lián)考物理試題(解析版)
- 2024年天津港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中國古代數(shù)學史學習教案
- 新版中國食物成分表
- 《智能鎖具設計》課件
- 嵌入式操作系統(tǒng)FreeRTOS的原理與現(xiàn)
- 電商崗位職責及關鍵流程發(fā)布
- 高三一輪復習-工業(yè)革命
- 小學生怎樣正確使用電子產(chǎn)品
- 土方工程施工進度計劃制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