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_第1頁
(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_第2頁
(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_第3頁
(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_第4頁
(25)-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十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十二

1.痰飲廣狹之分廣義:包括痰飲、懸飲、溢飲、支飲四類狹義:即四飲之中的“痰飲”,僅指飲邪停留于腸間的病變?!静∶拍睢?.痰飲釋名痰通“淡”、“?!薄墩f文解字》:“澹,水搖也”3.痰飲與水氣飲之與水,同出而異名量少,停留于一處的,為痰飲;量多,泛溢于全身的,為水氣。4.痰飲與痰宋?楊士瀛《仁齋直指方論》:“稠濁者為痰,清稀者為飲?!币陨蠟橐还?jié)500字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條)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脈偏弦者,飲也。驟發(fā)成因: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漸進成因: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寒、飲脈象辨別: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甚者則悸,微者短氣。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條)驟發(fā)成因: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一、成因與脈證(原文12條)驟發(fā)成因:夫病人飲水多,必暴喘滿。漸進成因:凡食少飲多,水停心下,

甚者則悸,微者短氣。飲水過多寒、飲脈象辨別:脈雙弦者,寒也,皆大下後善虛。

脈偏弦者,飲也。二、四飲分類與主癥(原文1、2條)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二、四飲分類與主癥(原文1、2條)

問曰:夫飲有四,何謂也?師曰:有痰飲,有懸飲,有溢飲,有支飲。

問曰:四飲何以為異?師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腸間,瀝瀝有聲,謂之痰飲;飲後水流在脅下,咳唾引痛,謂之懸飲;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謂之支飲。

分類主癥病位病機痰飲瀝瀝有聲水走腸間水飲蕩搖腸間懸飲咳唾引痛水流在脅下水飲阻滯肝經(jīng)溢飲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飲水流行,歸于四肢水飲留滯肌腠支飲咳逆倚息,短氣不得臥,其形如腫胸膈水飲上逆胸膈以上為一節(jié)1000字

三、治則(原文15條)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分析]1.這里痰飲指廣泛的痰飲。

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①飲邪之成是由肺脾腎陽氣不足,

飲邪即成又易傷陽氣為何用“溫藥”→故治病求本當用溫藥溫復陽氣②飲邪為陰邪,得陽則化,得溫則行→化飲藥必用溫熱藥③溫熱藥具有振奮陽氣,健運中洲,開發(fā)腠理,通行水道的作用,故能達到助陽化飲的目的

“和之”“溫藥”不可太過;不可專事溫補;

不可過用辛溫剛燥;只宜溫運溫化為主。

“溫藥和之”痰飲治則;

治本之法?!?/p>

三、治則(原文15條)

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

[分析]1.這里痰飲指廣泛的痰飲。

2.明確“溫藥和之”是痰飲病的治則,

是治本之法,偏重于本虛。

甘遂半夏湯己椒藶黃丸十棗湯葶藶大棗瀉肺湯以上為一節(jié)700字四、證治(一)痰飲1.飲停心下(原文16、25條)和飲及脾腎(原文17條)

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方見腳氣中。(原文17條)

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術(shù)甘湯主之。(原文16條)苓桂術(shù)甘湯方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術(shù)三兩甘草二兩以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原文25條)澤瀉湯方:澤瀉(五兩)白術(shù)(二兩)

上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甚者1.飲停心下(原文16、25條)

飲及脾腎(原文17條)四、證治(一)痰飲脾腎陽虛水飲胃滯留清陽不升濁陰上逆目眩樞軸失司升降失常胸脅支滿短氣原文17條原文16條腎氣丸苓桂術(shù)甘湯淡滲利水辛溫通陽健脾燥濕和中益氣溫陽蠲飲健脾利水

澤瀉湯(原文25條)四、證治(一)痰飲辨證要點:胸脅支滿,目眩,心悸,渴不欲飲,舌苔滑。苓桂術(shù)甘湯證臨床應(yīng)用: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神經(jīng)衰弱等脾虛有痰飲者;冠心病、風心病、肺心病、心肌炎等水飲上泛者。四、證治(一)痰飲2.留飲欲去(原文18條)病者脈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雖利,心下續(xù)堅滿,此為留飲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湯方之。(原文18條)甘遂半夏湯方:甘遂大者三枚半夏十二枚(以水一升,煮取半升,去滓)芍藥五枚甘草如指大一枚(炙),一本作無。

上四味,以水二升,煮取半升,去滓,以蜜半升,和藥汁煎取八合頓服之。四、證治(一)痰飲2.留飲欲去(原文18條)脈伏水飲內(nèi)伏腸間其人欲自利利反快利不快心下續(xù)堅滿留飲欲去因勢利導逐飲散結(jié)甘遂:峻下逐水半夏:蠲飲散結(jié)芍藥白蜜甘草:激蕩除飲新飲復停甘緩安中緩和毒性四、證治(一)痰飲2.留飲欲去(原文18條)辨證要點:留飲欲去,因勢利導。甘遂半夏湯證臨床應(yīng)用:結(jié)核性胸膜炎、胸腔積液、心包積液,見痰飲咳喘、呼吸困難、胸部痞滿者;服藥后可見大便瀉下黏膩如魚凍樣物。四、證治(一)痰飲3.腸間飲聚成實(原文29條)腹?jié)M,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原文29條)防己椒目葶藶大黃丸方:

防己椒目葶藶(熬)大黃(各一兩)

上四味,末之,蜜丸如梧子大,先食飲服一丸,日三服,稍增,口中有津液??收呒用⑾醢雰?。四、證治(一)痰飲3.腸間飲聚成實(原文29條)此腸間有水氣水飲流于腸間腹?jié)M防己椒目葶藶大黃通利二便分消水飲辛宣苦泄,導水從小便而出腑氣不通津液不能上承口舌干燥,渴而不欲飲宣上通下,導水從大便而出

四、證治(一)痰飲3.腸間飲聚成實(原文29條)辨證要點:腹?jié)M,口舌干燥。己椒藶黃丸證臨床應(yīng)用:肺心病、心包炎、胸膜炎、哮喘、肝硬化腹水等飲邪內(nèi)結(jié),痰熱壅滯,屬實證者;脾虛飲停者不宜。四、證治(一)痰飲4.下焦飲逆(原文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原文31條)五苓散方:澤瀉(一兩一分)豬苓(三分,去皮)茯苓(三分)白術(shù)(三分)桂枝(二分,去皮)

上五味,為末,白飲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四、證治(一)痰飲4.下焦飲逆(原文31條)脾虛水飲停聚下焦通陽化飲表里分消飲動下焦瘦人飲逆中焦清陽不升臍下悸吐涎沫癲眩桂枝:通陽化飲茯苓豬苓澤瀉白術(shù):健脾化飲淡滲利水×四、證治(一)痰飲4.下焦飲逆(原文31條)辨證要點:臍下悸,吐涎沫,頭暈?zāi)垦?,小便不利。五苓散證臨床應(yīng)用:腦積水、過敏性鼻炎、頑固性頭痛、視網(wǎng)膜水腫、急性胃腸炎屬水飲蓄積者。四、證治(二)懸飲(原文21、22條)脈沉而弦者,懸飲內(nèi)痛。(原文21條)病懸飲者,十棗湯主之。(原文22條)十棗湯方:芫花(熬)甘遂大戟(各等分)

上三味,搗篩,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棗十枚,取九合,去滓,內(nèi)藥末,強人服一錢匕,羸人服半錢,平旦溫服之;不下者,明日更加半錢,得快下後,糜粥自養(yǎng)。四、證治(二)懸飲(原文21、22條)內(nèi)痛峻下逐水脈沉阻滯肝經(jīng)氣機脈弦水飲內(nèi)停停于脅下脅肋疼痛咳唾引痛甘遂:善行經(jīng)隧之水芫花:善攻胸脅癖飲大戟:善瀉臟腑水濕大棗:顧脾護胃緩毒用法:前三藥為末肥大棗10枚取汁煮上末平旦溫服之每日1次,中病即止糜粥自養(yǎng)四、證治(二)懸飲(原文21、22條)辨證要點:頑固性、難治性痰飲病及水腫,正氣尚充足者。十棗湯證臨床應(yīng)用:滲出性胸膜炎、肝硬化、急慢性腎炎、晚期血吸蟲病所致的胸水、腹水或全身水腫之體質(zhì)尚實者。四、證治(三)溢飲(原文23條)病溢飲者,當發(fā)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原文23條)大青龍湯方麻黃六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二兩(炙)杏仁四十個(去皮尖)生薑三兩(切)大棗十二枚石膏如雞子大(碎)上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溫粉粉之。小青龍湯方麻黃三兩(去節(jié))芍藥三兩五味子半升乾薑三兩甘草三兩(炙)細辛三兩桂枝三兩(去皮)半夏半升(湯洗)上八味,以水一鬥,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內(nèi)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四、證治(三)溢飲(原文23條)

大青龍湯小青龍湯病機外寒內(nèi)飲夾熱外寒內(nèi)飲脈證無汗而喘,煩躁而喘,舌苔蒲黃,脈象浮數(shù)咳喘痰多,胸痞干嘔,舌苔白滑,脈象浮緊治法散寒化飲,清熱除煩溫里化飲,止咳平喘飲水流行,歸于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疼重,謂之溢飲。四、證治(四)支飲1.肺胃支飲(原文24、26、27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shù)十日,醫(y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fā),複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原文24條)木防己湯方:木防己三兩石膏十二枚(如雞子大)桂枝二兩人參四兩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四、證治(四)支飲1.肺胃支飲(原文24、26、27條)支飲胸滿者,厚樸大黃湯主之。(原文26條)

厚樸大黃湯方:

厚樸(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主之。(原文27條)

葶藶大棗瀉肺湯方:葶藶熬令黃色,搗丸如彈子大大棗十二枚

上先以水三升,煮棗取二升,去棗,內(nèi)葶藶,煮取一升,頓服。四、證治(四)支飲1.肺胃支飲(原文24、26、27條)水飲停聚膈間上迫于肺脈沉緊下干于胃氣喘胸滿痞滿堅硬面色黧黑不上不下吐下×√補虛通陽利水散結(jié)防己:泄利消飲桂枝:通陽利水人參:扶正補虛石膏:清解郁熱復愈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實)(虛)厚樸大黃湯(26條)葶藶大棗瀉肺湯(27條)四、證治(四)支飲1.肺胃支飲(原文24、26、27條)辨證要點:氣喘胸悶、心下痞堅、面色黧黑。木防己湯、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證臨床應(yīng)用:胸腔積液、滲出性胸膜炎、滲出性心包炎、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見于本證者。四、證治(四)支飲2.水飲嘔吐(原文28、30、41條)

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原文28條)小半夏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上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溫再服。

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原文30條)小半夏加茯苓湯方半夏一升生薑半斤茯苓三兩(一法四兩)上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