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_第1頁
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_第2頁
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_第3頁
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_第4頁
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理學通向詩學的一個中介家雖然重道輕文,但孔門本有〔詩〕教傳統(tǒng),自稱得孔孟道統(tǒng)真?zhèn)鞯募?,又怎能忽視儒家詩教?為了將詩學納入理學體系中,〔詩經(jīng)〕這部古代詩歌的總集就以其特殊的身份,成了理學家表達其詩歌觀點的合適媒介。宋代理學家一方面將其改造為修身養(yǎng)性、闡釋理學思想的,另一方面又借此表達了他們對詩歌創(chuàng)作、欣賞的觀點。當理學成為整個的一種強大思潮的時候,勢必對宋代詩學思想產(chǎn)生影響。一宋代理學家的〔詩經(jīng)〕研究狀況與宋代理學的產(chǎn)生、成熟和繁盛基本同步,也是與宋代疑經(jīng)復古思潮相一致的。所謂疑經(jīng)是指對漢唐儒學的不滿,因此要追溯到先秦乃至三代,以追復孔門圣教本旨為目的,這就是復古。在釋古中開新,從而創(chuàng)立了與漢學并立的宋學。理學作為宋學的核心,其鮮明的學術(shù)、思想特點也體現(xiàn)在對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詩經(jīng)〕的研究中。理學開創(chuàng)期的所謂“北宋五子〞中,由于學術(shù)理論旨趣的差異和所憑借的思想資源的不同,周敦頤和邵雍沒有專門涉及〔詩經(jīng)〕的言論,張載和二程在泛覽百氏后返諸六經(jīng),盡管其理學思想的主體構(gòu)造依據(jù)不在〔詩經(jīng)〕,但對〔詩經(jīng)〕都有言論涉及。其基本特點是將〔詩經(jīng)〕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經(jīng)典,而不同于漢儒的以〔詩〕為政。相應地在解〔詩〕方法上就不重訓詁而強調(diào)涵泳吟誦,對漢儒以比興為美刺的觀點也不重視,所突出的是“興〞,是〔詩經(jīng)〕對人道德情操的興發(fā)感動作用,由此返歸孔門詩教,特別重視孔子“思無邪〞的論〔詩〕宗旨,通過讀〔詩〕興起人的善心,以達于修、齊、治、平的目的。在讀〔詩〕態(tài)度上強調(diào)平心靜氣、從容涵泳,認為圣人經(jīng)典本平易,不必象漢儒那樣以艱險求〔詩〕,曲意比附,從“詩言志〞的觀點出發(fā),體味詩人之志意。總之,是以性理論〔詩〕,表現(xiàn)了理學的特點。他們的這些觀點也被其后學所繼承,但張載、二程和程門弟子都沒有解〔詩〕的專門著作。到了南宋,伴隨著理學的繁盛,具有鮮明特色的理學〔詩經(jīng)〕研究著作也多起來,并最終產(chǎn)生了〔詩經(jīng)〕研究史上劃時代的著作,即朱熹的〔詩集傳〕。南宋有特色且能代表各學派觀點的理學〔詩〕學著作有三部:朱熹的〔詩集傳〕、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和楊簡的〔慈湖詩傳〕。傳統(tǒng)上以尊毛〔序〕與否將宋代〔詩經(jīng)〕研究分為兩派。呂祖謙的〔呂氏家塾讀詩記〕以其堅定的尊序立場受到后來比較保守的學者的尊崇。但呂氏雖堅守毛鄭,本序說詩,在采錄毛鄭以來漢學諸家注疏的同時,也間或采錄朱熹早期宗毛鄭時的詩說,然后折衷眾說,融會貫通,提綱挈領(lǐng),提出一些超出前人的見解,且于名物訓詁較為詳悉,這是其受到后人重視贊許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其的一個重要貢獻。但呂氏此書的主旨已大不同于漢儒,其重要標志就是,呂祖謙是一個理學家,其論〔詩〕的目的與一般理學家是相似的,因此他在〔詩記〕的開頭就盡量征引張載、二程及程門弟子的論〔詩〕言論作為讀〔詩〕的綱領(lǐng),也將〔詩經(jīng)〕作為修身養(yǎng)性的圣典,而且在對〔詩經(jīng)〕的重視程度上比朱熹還強烈,因此也在維護〔詩經(jīng)〕作為孔門s經(jīng)的態(tài)度上比較堅定,這也是其尊序的一個重要原因。在融合漢學與宋學的基礎(chǔ)上,呂祖謙的〔詩〕教觀點實際上與孔子更為接近。既重視〔詩經(jīng)〕在心性涵養(yǎng)中的功用,也不廢〔詩經(jīng)〕在增加實際知識方面的作用,又突出了其在實際生活中的實用價值。這可以從浙學后學袁燮的〔毛詩經(jīng)筵講義〕看到。袁燮雖號稱陸學弟子,實際上還受到文獻派和功利派的影響,與呂祖謙一樣學術(shù)思想呈現(xiàn)出“駁雜〞的特色,而在強調(diào)事功方面正是繼承了呂祖謙以來的浙學的總特點?!沧ⅲ簠⒁姶薮笕A〔南宋陸學〕第三章第二節(jié)有關(guān)袁燮的論述,中國科學出版社,1984年出版。〕〔jié@①齋毛詩經(jīng)筵講義〕在帶有心學解〔詩〕的色彩下,突出的是〔詩經(jīng)〕的功能。認為〔詩經(jīng)〕是“詩人作之以風其上,太師采之以獻諸朝。以警君心,以觀民風,以察世變。一言一句,皆有補于治道。人君篤信力行,則可以立天下風化之本;公卿大夫精思熟講,則可以感人君心術(shù)之微。詩之功用如此。〞[1]所以他認為“〔國風〕、〔雅〕、〔頌〕誠萬世人主之學,所以緝熙于光明,豈可不服膺古訓、日進此道而深造夫古人之堂奧哉?〞[1]朱熹的〔詩集傳〕因其鮮明的理學色彩得到后世奉程未思想為正統(tǒng)的人士推崇,也因棄小序解詩的立場受到后世尊崇漢學的一些人的非難。其實在宋代尊序廢序的爭論中,朱熹并不是最激烈的一位,在對于毛詩序的態(tài)度上,朱熹有一個逐漸變化的過程,而推動這個過程的原因正在于朱熹的理學宗旨。但在理學〔詩經(jīng)〕研究著作中,朱熹的〔詩集傳〕卻最具有色彩的萌芽。朱熹在解〔詩〕過程中感到若尊小序以美刺來立說,則與理學以天理論證封建等級制度和倫理綱常相矛盾,也不符合“溫柔敦厚〞的詩教原則。朱熹說:“‘溫柔敦厚’,〔詩〕之教也。使篇篇皆是譏刺人,安得‘溫柔敦厚’!〞[2](P.2065)認為漢儒的解釋使“讀者疑于當時之人絕無‘善則稱君,過則稱己’之意,而一不得意,則扼腕切齒,嘻笑冷語以懟其上者,所在而成群,是其輕躁險薄,尤有害于‘溫柔敦厚’之教。故予不可以不辨。〞[3]但又小心奕奕地保留了〔詩大序〕,以〔二南〕為中心建立了以理學思想為指導的新經(jīng)學詩教理論體系。即“本之〔二南〕以求其端,參之列〔國〕以盡其變,正之于〔雅〕以大其規(guī),和之于〔頌〕以要其止,此學〔詩〕之大旨也。于是乎章句以綱之,訓詁以紀之,諷詠以昌之,涵濡以體之,察之情性隱微之間,審之言行樞機之始,則修身及家、平均天下之道,其亦不待他求而得之于此矣。〞[4]將〔詩經(jīng)〕納入“誠心正意〞然后“修、齊、治、平〞的新儒家內(nèi)圣外王道學修養(yǎng)體系。其入手處是以“思無邪〞為指導,以〔詩〕興起人的好善惡惡之心,因而對〔詩經(jīng)〕的“六義〞,尤其“比興〞作了不同于漢儒的新解釋,認為“賦、比、興〞都是手法,同時重視對詩本義的挖掘,發(fā)現(xiàn)了許多所謂“淫詩〞,實際上對于后世人們認識〔詩經(jīng)〕的文學本來面目和從文學角度解詩有很大啟發(fā)。但朱熹本人卻通過對孔子“思無邪〞論詩之語的重新解釋,認為:“只是‘思無邪’一句好,不是一部〔詩〕皆‘思無邪’。〞[2](P.2065)認為“思無邪〞指的是“三百篇之義〞,講的是〔詩〕之用:“蓋〔詩〕之功用,能使人無邪也。〞“蓋謂三百篇之詩,所美者皆可以為法,而所刺者皆可以為戒,讀之者‘思無邪’耳。〞[2](P.538)這樣,從理學角度勾通了“淫詩〞與經(jīng)學原則的聯(lián)系,使“淫詩〞之說能夠在經(jīng)學范圍內(nèi)成為可以自圓其說的體系,從理學角度闡述了“淫詩〞為教的經(jīng)學意義。朱子后學如輔廣的〔詩童子問〕等大要在于發(fā)揮朱熹論〔詩〕之旨,被朱熹理學的巨大羽翼所籠罩,發(fā)明新意不多。至于王柏的刪詩之論,恰是朱熹理學“存天理,滅人欲〞和其“淫詩〞觀點的極端發(fā)展。南宋另一部很有特色的〔詩經(jīng)〕研究著作是楊簡的〔慈湖詩傳〕,是心學一派的〔詩經(jīng)〕研究代表,他以自己的心學思想解釋〔詩經(jīng)〕,呈現(xiàn)出鮮明的“六經(jīng)注我〞的特色。在楊簡看來,〔詩經(jīng)〕三百篇,“孔子所取,取其無邪,無邪即道心。〞[5]〔卷一〕認為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一句話是〔詩經(jīng)〕的核心和宗旨,“思無邪〞就是〞道心〞,就是三百篇的宗旨,〔詩傳〕就以此為中心反復發(fā)明,徹底的貫徹了自己的心學觀點。楊簡從自己心學理論原則出發(fā),在許多方面與朱熹解〔詩〕相同或類似。如楊簡也重視〔詩經(jīng)〕的興發(fā)感動作用,他說:“學者取三百篇中之詩而歌之詠之,其本有之善心,亦未始不興起也。〞[5]〔〔自序〕〕認為讀〔詩〕可以興起人的善心,讀〔詩〕的方法則是“歌之詠之〞,就注意到了〔詩經(jīng)〕的詩歌總集特點,實際上是認識到了其文學性質(zhì),只是出于他的理學立場,不免又要曲解〔詩〕義。楊簡從其心學出發(fā)來解〔詩經(jīng)〕也采取了廢〔序〕的立場。他認為:“毛氏之學,自言子夏所傳;而史氏亦言衛(wèi)宏作〔序〕;自子夏不得其門而入,而況毛萇、衛(wèi)宏之徒歟!〔詩〕之有〔序〕,如日月之有云,如@②之有塵,學者愈面墻矣。〞[5]〔〔總論·一〕〕這從儒家道統(tǒng)傳承來論說,子夏已不得孔子真?zhèn)鳎瑳r其后學乎?當然,楊簡廢〔序〕主要還是漢儒以美刺解詩的原則方法與其心學沖突,這也同樣體現(xiàn)出楊簡心學作為理學一派與宋代理學家的共同理學立場。但楊簡〔慈湖詩傳〕作為陸九淵“〔六經(jīng)〕皆我注腳〞解經(jīng)理論的實踐,本心學“易簡〞的為學方法,反對對〔詩經(jīng)〕深文周納、穿鑿附會,他說:“子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學者往往疑三百篇當有深義,圣人所謂‘無邪’者,必非常情所謂無邪。是不然,圣言坦夷,無勞穿鑿?!疅o邪’者,無邪而已矣,正而已矣,無越乎常情所云也。但未明乎本心者,不知此,不信此。〞[5]〔〔總論·二〕〕認為人若以此“本心〞、“道心〞、“無邪〞之心來讀〔詩〕,“知此信此,則易直子諒之心,油然而生。〞[5]〔〔總論·二〕〕“觀〔詩〕者既釋訓詁,即詠歌之,自足以興起良心,雖不省其何世何人所作,而已剖破正面之墻矣。〞[5]〔〔總論·一〕〕正如〔四庫全書總目〕所言:“是書大要,本孔子無邪之旨,反覆發(fā)明。而據(jù)〔后漢書〕之說,以小序為出自衛(wèi)宏,不足深信。〞[6](P.123)二理學家的〔詩經(jīng)〕學研究,其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將傳統(tǒng)的詩教說給予性理的闡釋,著眼于性情涵養(yǎng),特別重視〔詩〕的感發(fā)作用——“興于詩〞。張載說:“〔詩〕可以興是起人之善意也,猶孔子所謂起予者是也。〞[9]〔卷九〕二程說:“夫子言興于〔詩〕,觀其言是興起人善心,汪洋浩大皆是此意。〞[8](P.41)強調(diào)“古之學者必先學〔詩〕〔書〕,則誦讀,其善惡是非勸戒有以起發(fā)其意,故曰興。〞[8](P.396)認為“古人之詩,如今之歌曲,雖閭里童稚,皆習聞之而知其說,故能興起。今雖老師宿儒,尚不能曉其義,況學者乎?是不得興于詩也。〞[9]〔卷二〕二程重視〔詩經(jīng)〕在道德心性修養(yǎng)方面的興發(fā)感動作用的思想為程門后學所繼承,如游酢說:“興于〔詩〕,言學〔詩〕者可以感發(fā)于善心也。〞[9]〔卷四〕謝良佐也說:“〔詩〕吟詠情性,能感動人之善心,使有所興發(fā)。〞[9]〔卷四〕朱熹注釋“興于〔詩〕〞為:“興,起也?!苍姟潮拘郧?,有邪有正,其為言既易知,而吟詠之間,抑揚反覆,其感人又易入。故學者之初,所以興起其好善惡惡之心,而不能自己者必于此而得之。〞[10](P.104)“興于詩〞的目的則是使人“思無邪〞,即養(yǎng)性情之正,從而達于正心誠意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圣人境界。因此對孔子“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的〔詩〕總評便極為重視。程頤說:“思無邪,誠也。〞朱熹進一步解曰:“誠是實,心之所思,皆實也。〞“思在言與行之先。思無邪,則所言所行,皆無邪矣。惟其表里皆然,故謂誠。若外為善,而所思有不善,則不誠矣。〞[2](P.543)從正心誠意的學術(shù)思路出發(fā),朱熹說:“思在人最深,思主心上〞,“思無邪〞的目的“只是要正人心。〞“此〔詩〕之立教如此,可以感發(fā)人之善心,可以懲創(chuàng)人之逸志。〞[2](P.538)強調(diào)從內(nèi)在的心性根本上存善去惡,以〔詩經(jīng)〕為治心的圣典。強調(diào)“思無邪〞影響于詩人就是重視作者的道德心性修養(yǎng),認為言為心聲,詩品通于人品,于作品內(nèi)容就是合乎儒家詩教,于批評領(lǐng)域就是重視從人品的好壞來判定詩歌的價值。從而對當時的詩壇提出了自己的觀點,由此溝通了理學和詩學。在詩人主體修養(yǎng)、詩歌題材、語言風格和主體取向等方面都可以看出這種影響。強調(diào)“思無邪〞就使理學家將漢儒的“發(fā)乎情,止乎禮義〞的詩學理論內(nèi)化為“吟詠性情之正〞,也修正了白居易“詠性不詠情〞的理論偏頗。朱熹說:“詩人之思,皆情性也。情性本出于正,豈有假偽得來底!思,便是情性;無邪,便是正。以此觀之,〔詩〕三百篇皆出于情性之正。〞[2](P.545)在強調(diào)〔詩〕的道德心性修養(yǎng)之用的同時,其實已認識到〔詩經(jīng)〕作為一部詩集的特點,即在吟詠中的感發(fā)作用,這種感發(fā)當然無法排除感性因素,實際上,大程就不同于小程的純以道德解〔詩〕,曾說:“興于〔詩〕者,吟詠情性涵暢道德之中而歆動之,有吾與點之氣象。〞[8](P.366)強調(diào)〔詩〕給人的心靈舒放之用,從而使“曾點氣象〞成為許多理學家所津津樂道并心向往之的灑脫、體道境界。如陸九淵就認為“二程見周茂叔后,吟風弄月而歸,有‘吾與點也’之意。后來明道此意卻存,伊川已失此意。〞[11](P.401)強調(diào)“吟風弄月〞的“與點〞之意就為理學家的詩歌創(chuàng)作開啟了一道方便之門。理學自創(chuàng)立之始,與文學是處于對立狀態(tài)的。如程頤就有作文害道的極端言論:“問:‘作文害道否?’曰:‘害也。凡為文,不專則意不工,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