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_第1頁
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_第2頁
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_第3頁
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_第4頁
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必修五語文第二單元文化常識一、作者、作品一)陶淵明(東晉詩人)陶淵明(約376~427),字元亮,自號“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潛”,卒后友人私謚“靖節(jié)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期南朝宋初期詩人,出生于一個衰落的世家,生活在晉宋易代之際。父親早死,因家貧,曾做過幾年的官,卻因“質性自然”,不愿“以心為形役”、不肯“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xiāng)里小人”而解綬去職,過起了躬耕自足的田園生活。自小體弱多病,曾作《五柳先生傳》以自況,稱自己“閑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然而“家貧,不能常得”;日子雖然過得很艱苦(見“環(huán)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他卻能安貧樂道,忘懷得失?!安黄萜萦谪氋v,不汲汲于富貴”是他一生的真實寫照。六十歲左右去世。深受后世文人騷客推崇,歐陽文忠公甚至認為“兩晉無文章,惟《歸去來兮》(即《歸去來兮辭》)而已”;在中國詩人享有很崇高的地位,朱光潛先生認為:可以和他比擬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二)王勃(唐代文學家)王勃(約650年—約676年),字子安,漢族,唐代文學家。古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學世家,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并稱為“王楊盧駱”、“初唐四杰”。王勃自幼聰敏好學,據《舊唐書》記載,他六歲即能寫文章,文筆流暢,被贊為“神童”。九歲時,讀顏師古注《漢書》,作《指瑕》十卷以糾正其錯。十六歲時,應幽素科試及第,授職朝散郎。因做《斗雞檄》被趕出沛王府。之后,王勃歷時三年游覽巴蜀山川景物,創(chuàng)作了大量詩文。返回長安后,求補得虢州參軍。在參軍任上,因私殺官奴二次被貶。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親返回時,不幸渡海溺水,驚悸而死。王勃在詩歌體裁上擅長五律和五絕,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學成就是駢文,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堪稱一時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閣序》等。三)莊子(道家學派主要代表人物)莊子,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是東周戰(zhàn)國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創(chuàng)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后,戰(zhàn)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莊周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莊子最早提出“內圣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與老子齊名,被稱為老莊。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莊子》書分內、外、雜篇,原有五十二篇,《漢書藝文志》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只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大體可代表戰(zhàn)國時期莊子思想核心;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后來道家的作品。《莊子》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養(yǎng)生主》,《養(yǎng)生主》中的“庖丁解?!庇葹楹笫纻髡b。四)李密(西晉初年官員)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一名虔,犍為武陽(今四川彭山)人。幼年喪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撫養(yǎng)成人。后李密以對祖母孝敬甚篤而名揚于鄉(xiāng)里。師事著名學者譙周,博覽五經,尤精《春秋左傳》。初仕蜀漢為尚書郎。蜀漢亡,晉武帝召為太子洗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無人供養(yǎng)而力辭。歷任溫縣令、漢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論》十篇,不傳世。其生平見載《華陽國志》、《晉書》。代表作為《陳情表》。二、文體一)辭賦辭賦,古代一種文體,起源于戰(zhàn)國時代。漢朝人集屈原等所作的賦稱為楚辭,后人泛稱賦體文學為辭賦。辭賦盛于漢,故世稱漢賦。辭為文體之名,猶之論也,蓋語言之別稱,惟論則質言之辭,則少文矣。其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世稱“四六文”。唐代科舉以詩賦取士,其賦作即為源自駢文的律賦。唐代公文亦為駢文,即四六體。駢文由于遷就句式,堆砌辭藻,往往影響內容表達,韓愈、柳宗元提倡古文運動之后,駢文首遭一挫;韓、柳去世之后,影響又起,李商隱、溫庭筠、段成式皆此中好手,三人皆排行第十六,故世稱“三十六體”。入宋之后,在歐陽修等人率領之下,古文運動掀起第二輪高潮,散文大家迭出,而駢文自此漸衰。三)表表:是我國封建時代一種公文文體。即臣子寫給君主呈文。

表的主要作用就是表達臣子對君主的忠誠和希望和陳說政治的請求和愿望。

表內容是議論和敘事,往往帶有抒情色彩。

表,古代向帝王上書言事的一種文體。我國古代臣子寫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如李斯《諫逐客書》。到了漢代,這類文字分成章、奏、表、議四小類。“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保ā段男牡颀垺罚┐送猓€有一種專議朝政的文章,又統(tǒng)稱“表”?!氨怼钡幕咎卣魇恰皠又郧椤薄?/p>

我國古代臣民給君主的呈文有各種不同的名稱: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稱為“書”;漢代則分成“章”“奏”“表”“議”四類,主要是內容上的分工不同,即劉勰說的“章以謝恩,奏以按劾,表以陳情,議以執(zhí)異”,此外還有一種專門議論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晉南北朝時期,這類文章又統(tǒng)稱為“表”。中國史冊上的“三表”:《出師表》《陳情表》《祭侄文稿》表者,奏章也。歷史上最有名的“表”要算諸葛亮的《出師表》、李密的《陳情表》和顏真卿的《祭侄文稿》,人們往往將三者并列,稱為“史上三表”。讀諸葛亮《出師表》而不動情者,是為不忠;讀李密《陳情表》而不動情者,是為不孝;讀顏真卿《祭侄文稿》而不動情者,是為不慈。三、課內知識點《歸去來兮辭》1.三徑:本漢末,王莽專權時,兗州刺史蔣詡辭官回鄉(xiāng),于院中辟三徑,唯與求仲、羊仲來往。后來便成了古代隱士住處的代稱。隱居之地的代稱常見的還有:墻東、五柳、滄浪等。2.帝鄉(xiāng):天帝居住的地方,也即所謂仙境?!峨蹰w序》三江:泛指長江中下游。五湖:泛指太湖區(qū)域的湖泊。一說,指太湖、鄱陽湖、洞庭湖、青草湖、丹陽湖,南昌在五湖之間。二十八宿

二十八宿,亦稱“二十八舍”,或“二十八星”。我國古代為了觀測天象及日、月、五星的運行,選取二十八個星官作為觀測時的標志,稱為“二十八宿”。它又平均分為四組,每組七宿,與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和蒼龍、白虎、朱雀、玄武(龜蛇合稱)等動物形象相配,稱為“四象”,道教名之為“四靈”。東方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其形如龍,曰‘左青龍’。南方井、鬼、柳、星、張、翼、軫七宿,其形如鶉鳥,曰‘前朱雀’。西方奎、婁、胃、昴、畢、觜、參七宿,其形如虎,曰‘右白虎’。北方斗、牛、女、虛、危、室、壁七宿,其形如龜蛇,曰‘后玄武’?!?、下榻:在某地住宿。榻,狹長而低矮的坐臥用具。典故:豫章太守陳蕃素來不接待賓客,專為徐稚設一榻,平時掛起,只有徐稚來訪才放下。因此后世有“下榻”之說。4、鐘鳴鼎食:指大家世族。古代貴族吃飯時要鳴鐘列鼎,鼎中盛食物。5、東隅:日出的地方,表示早。6、桑榆:日落的地方,表示晚。7、請纓:請求皇帝賜給長纓(長繩),去縛住敵人。后用此指投軍報國。8、弱冠:指20歲,古代以20歲為弱年,行冠禮,為成年人。古代年齡稱謂

襁褓——

不滿周歲

黃口——本指雛鳥,后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發(fā)——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

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xiāng)之年——60歲

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

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dié)之年——八九十歲的年紀

鮐tái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9、投筆:投筆從軍。后人把班超投筆于地、參軍作戰(zhàn)的故事叫做“投筆從戎”,比喻棄文從武,有志報國?!跺羞b游》1.晦:陰歷每月最后一日;朔:陰歷每月的第一日。朏fěi:陰歷每月的初三。望:陰歷每月的十五。既望:陰歷每月的十六。2.六氣:陰、陽、風、雨、晦、明?!蛾惽楸怼?.表:古代臣下給帝王的一種文書。2.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個月)、小功服(五個月)的親族。古代的“五服”有4種含義:1)古代王畿外圍,以五百里為一區(qū)劃,由近及遠分為甸服﹑侯服﹑綏服(一曰賓服)﹑要服﹑荒服,合稱五服。服,服事天子之意?!稌ひ骛ⅰ罚骸板龀晌宸?,至于五千?!笨祝骸拔宸?,侯﹑甸﹑綏﹑要﹑荒服也。服,五百里。四方相距為方五千里。”又周稱侯﹑甸﹑男﹑采﹑衛(wèi)為五服。見《書·康誥》。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4)謂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親﹑自身五代。[以親疏為差等的五種喪服。1)斬衰斬衰(音摧),喪服名。衰通“缞”。五服中最重的喪服。用最粗的生麻布制布制做,斷處外露不緝邊,喪服上衣叫“衰”,因稱“斬衰”。表示毫不修飾以盡哀痛,服期三年。古代,諸侯為天子,臣為君,男子及未嫁女為父,承重孫(長房長孫)為祖父,妻妾為夫,均服斬衰。至明、清,子及未嫁女為母,承重孫為祖母,子婦為姑(婆),也改齊衰三年為斬衰。女子服斬衰,并須以生麻束起頭發(fā),梳成喪髻。實際服期約兩年余,多為二十五個月除孝(“三年喪二十五月畢”)?!抖Y記·喪服小記》:“斬衰,括發(fā)以麻?!薄肚迨犯濉ざY志十二》:“斬衰三年,子為父、母;為繼母、慈母、養(yǎng)母、嫡母、生母;為人后者為所后父、母;子之妻同。女在室為父、母及已嫁被出而反者同;嫡孫為祖父、母或高、曾祖父、母承重;妻為夫,妾為家長同?!?)齊衰齊衰(音資崔,zīcuī),喪服名。齊,下衣的邊。齊通纃,衰通缞。是次于“斬衰”的喪服。用粗麻布制做,“五服”中列位二等,次于斬衰。其服以粗疏的麻布制成,衣裳分制,斷處緝邊,緣邊部分縫緝整齊,故名“齊衰”。有別于斬衰的毛邊。具體服制及穿著時間視與死者關系親疏而定。服期分三年、一年、九月、五月、三月。服齊衰一年,用喪杖,稱“杖期”,不用喪杖,稱“不杖期”。周代,父在父母服齊衰杖期,父卒服齊衰三年。唐代,為母,父在父卒皆齊衰三年;子婦為姑(婆)亦齊衰三年。至清代,凡夫為妻,男子為庶母、為伯叔父母、為兄弟及在室姊妹,已嫁女為父母,孫男女為祖父母,均服齊衰一年,杖與否,各有規(guī)定;重孫男女為曾祖父母,服齊衰五月;玄孫男女為高祖父母,且齊衰三月。《禮記·檀弓下》:“哀公為之齊衰?!薄肚迨犯濉ざY十八》:“曰齊衰杖期,嫡旁及下際緝,麻冠、致、草屨、桐杖......曰齊衰杖期,嫡子、眾子為庶母;子之妻同;子為嫁母、出母;夫為妻;嫡孫祖在為祖母承重。曰齊衰不杖期,為伯、叔父、母,為親兄、弟;為親兄、弟之子及女在室者;為同居繼父兩無大功以上親者。“參閱清吳榮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大功大功,亦稱“大紅”。喪服名。是次于“齊衰”的喪服。用粗熟麻布制做。服期為九個月。清代,凡為堂兄弟、未嫁堂姊妹、已嫁姑及姊妹,以及已嫁女為伯叔父、兄弟,均服“大功”?!妒酚洝ば⑽谋炯o》:“已下,服大紅十五日,小紅十四日?!迸狍S集解:“服虔曰:‘當言大功、小功布也?!薄睹魇贰ざY志十四》:“曰大功九月者,為同堂兄弟及姊妹在室者,為姑及姊妹兄弟之女出嫁者;父母為眾子婦,為女之出嫁者;祖為眾孫;為兄弟之子婦......為兄弟之子為人后者?!薄肚迨犯濉ざY志十二》:“曰大功服,粗白布,冠、致如之,繭布緣屨?!眳㈤喦鍏菢s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小功小功,亦稱“上紅”。喪服名。是次于“大功”的喪服。用稍粗熟麻布制成。服期五月。清代,凡為伯叔祖父母、常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及堂姑,已嫁堂姊妹、兄弟妻、再從兄弟、未嫁再從姊妹,又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均服小功。《儀禮·喪服》:“小功,布衰掌,牡麻致,即葛五月者。從祖祖父,從祖父母報;人祖昆弟;從父姊妹篇,孫嫡人者;為人后者為其姊妹嫡人者。”《新唐書·禮樂志十》:“小功五月殤,正服:為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叔父之下殤,為姑、姊妹之下殤,為從兄弟姊妹長殤,為庶孫之長殤。降服:為人后者為其兄弟之長殤,出嫁姑為侄之長殤,為人后者為其姑、姊妹之長殤。義服:為夫之兄弟之子、女子子之下殤,為夫之叔父之長殤?!眳㈤喦鍏菢s光《吾學錄·喪禮門》一所附喪服各圖。緦麻緦麻(緦音思),喪服名,是次于“小功”的喪服?!拔宸敝凶钶p的一種。用較細熟麻布制成,做功也較“小功”為細。清代,凡男子為本宗之族曾祖父母、族祖父母、族父母、族兄弟,以及為外孫、外甥、婿、妻之父母、表兄、姨兄弟等,均服緦麻。服期三月,五服之外,同五世祖的親屬為袒免親,即所謂“素服”,袒是露左臂,免是用布從項中向前交于額上,又后繞于髻。宋人車垓說此儀久廢,當時人的袒免親喪服是白闌縞巾;明、清時,素服,以尺布纏頭。同六世祖的親屬便是無服親了。故《禮記·大傳》云:“四世而緦,服之窮也,五世袒免,殺同姓也,六世親屬竭矣?!薄秲x禮·喪服》章所載親屬間各種服制被后世奉為權威性的準則,歷代遵行,但也所變通。3.孝廉:漢代以來推舉人才的一種科目,舉孝順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漢武帝開始令郡國每年推舉孝廉各一名,晉時仍保留此制,但辦法和名額不盡相同。古代的科舉制:成熟后一般分四級:院試又叫童試,縣級考試,童生參加,考上為生員,即秀才

鄉(xiāng)試又叫秋闈,省級考試,生員參加,考上為舉人

會試又叫春闈,國家級考試,舉人參加,考上為貢士

殿試國家級考試,皇帝主考,貢士參加,考上為進士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布,俗稱為“金榜題名”。

【鄉(xiāng)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己蟀l(fā)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jiān)監(jiān)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級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并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tǒng)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惫艜r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里“披宮錦”即指中進士?!都烂梦摹罚骸按蟾耪f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薄暗强啤笔羌暗诘膭e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度辶滞馐贰返谑呋兀骸白x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tǒng)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HYPERLINK"/s?wd=%E6%AC%A7%E9%98%B3%E4%BF%AE&tn=44039180_cpr&fenlei=mv6quAkxTZn0IZRqIHckPjm4nH00T1dBn1DYP16Ym19bmHIWPHN90ZwV5Hcvrjm3rH6sPfKWUMw85HfYnjn4nH6sgvPsT6KdThsqpZwYTjCEQLGCpyw9Uz4Bmy-bIi4WUvYETgN-TLwGUv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