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_第1頁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_第2頁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_第3頁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_第4頁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了不起的蓋茨比美國夢]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篇一:了不起的蓋茨比,殉夢者和兩個黛西

“你覺得你是哪個婊子?”41歲的弗朗西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醉醺醺的,對他身旁39歲的杰內瓦-金說。

那是1937年。前一年,菲茨杰拉德剛把妻子澤爾達送進北卡的高地醫(yī)院。十二年前他已經出版了著名的《了不起的蓋茨比》,此時在好萊塢燃燒自己,每周掙一千美金,有了雙下巴,而且想法子戒他永遠沒戒成的酒癮,離他死還有三年。他對杰內瓦吐出這句話,只因為杰內瓦問了他一句:

你小說里的女主角,哪個是按我塑造的?

他有多恨她,才會這樣,在會面之初就大量飲酒、口吐粗話,讓杰內瓦后來說“我為菲茨杰拉德的墮落而難過”?天曉得。然而關于這次會見,菲茨杰拉德給自己女兒斯科蒂的信里這么寫:

“她是我第一個愛過的女孩兒,我如此堅定的避免見到她——直到這一刻——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1937年的菲茨杰拉德。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第五章,蓋茨比重新見到黛西,緊張,狼狽,做作,還撞到了鐘,只會說些“我們以前見過”一類的套話。他只來得及說出“到十一月整整五年沒見了”,展示他的愛情。2013版電影里,從頭到尾閑雅自在的萊昂納多,只在那一個場面,表現得狼狽不堪,滿頭滿腳往下滴水。

原文第五章:

被戰(zhàn)爭打斷,1918年10月菲茨杰拉德要被派去法國,先被送到紐約長島。在那里,他聽說德國人投降了,戰(zhàn)爭結束了。1919年情人節(jié),菲茨杰拉德退伍,到了紐約。他搬到曼哈頓西側一個單身公寓里,以便看得見澤爾達的家;他一邊向澤爾達求婚,一邊為家廣告公司打工。澤爾達答應了他的求婚——當然,她還信口答應過許多人的求婚。然后,澤爾達做了件她自己常做,但對菲茨杰拉德來說影響深遠的事:她悔婚了。菲茨杰拉德在天堂門口,被打進地獄。

菲茨杰拉德從天堂般的紐約回到中西部的明尼蘇達,窮困到必須去洗汽車。那年他22歲,在如此的絕望之中,他翻出了《浪漫的自我主義者》,開始擴寫,1919年9月,他完成了《天堂的這一邊》——這個小說描述了一個中西部青年,如何熱愛一個姑娘被棄;如何參軍;如何又愛上一個紐約富家千金,但因為窮困,只能坐看該千金嫁了旁人。小說結尾是一段自嘲:“我了解我自己,但也就如此了?!?1月,小說尚在制作時,菲茨杰拉德懇求編輯:“能不能加速出版?我的命運寄托在這本書的成功上——當然包括一個女孩子!”

1920年春天,小說出版,立刻暢銷,首印三千冊三天內賣完,一年內銷售十二版近五萬冊。澤爾達回心轉意,嫁了菲茨杰拉德,組成了金童玉女:那是1920年4月3日。又三年后,夫妻倆去了巴黎。1921年的菲茨杰拉德,25歲。

關于他們在巴黎的生活,海明威在《流動的圣節(jié)》里提到兩個可怕的細節(jié):其一,菲茨杰拉德每次企圖寫作時,澤爾達就拉起他到處燈紅酒綠、連夜痛飲,不讓他得絲毫安生;其二,澤爾達欺騙了菲茨杰拉德,讓他相信自己性功能有礙,換別的女人,根本不要他。菲茨杰拉德信以為真。海明威最后總結:澤爾達有瘋狂的獨占欲:

“兀鷹不愿分食”。

當然,海明威的言論,可能出于他對澤爾達的厭惡。實際上,澤爾達背地里也嫌他長胸毛,嫌他冒充男子漢,還認為菲茨杰拉德和海明威是同性戀伴侶——為了澄清這事,菲茨杰拉德甚至打算去找個妓女睡一晚,驗證“我是純爺們”。

1925年《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一舉奠定菲茨杰拉德的偉大地位。海明威說他初見菲茨杰拉德時印象不好,但讀完《了不起的蓋茨比》后,他覺得“能寫出這樣小說的人就是個了不起的家伙”——考慮到海明威的刁鉆口味和傲慢個性,這評價華麗透了。但菲茨杰拉德寫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時,澤爾達除了“兀鷹不愿分食”的攪擾他,還自顧自跑去海灘游泳、舞會歡鬧。最后她認識了一個飛行員,跑回來跟菲少爺要求離婚——奇妙的是,那男人還蒙在鼓里,全然不知道澤爾達會為了他鬧離婚。

就在澤爾達跟菲少爺鬧離婚這事平息后不久,《了不起的蓋茨比》出版了。菲少爺原本想的題目是:《長島的特立馬喬》、《特立馬喬或蓋茨比》、《金帽蓋茨比》、《高跳愛人》。最后,澤爾達一錘定音,決定了《了不起的蓋茨比》這個書名。

很多年后,杰內瓦問菲茨杰拉德:

你小說里的女主角,哪個是按我塑造的?

許多學者相信:杰內瓦就是黛西。她是菲茨杰拉德的初戀;她是菲茨杰拉德攀折不到的那朵玫瑰;她嫁了人,給了菲茨杰拉德第一個挫折……

但是:看一下菲茨杰拉德的其他小說。

在《最后一個南方女郎》里,菲茨杰拉德寫了男主角在軍營里所見的一個南方姑娘。美麗,善變,始終沒接受男主角的求婚。女主角小男主角四歲——這是菲茨杰拉德和澤爾達的年齡差距。菲茨杰拉德大杰內瓦二歲。

在《一顆里茲飯店那么大的鉆石》里,男主角見到了一顆山那樣龐大的鉆石,以及一個神秘富豪家族,而且與那里的美女結緣。但災難隨后到來,鉆石被毀,逃生出來的男主角忽然間失去了璀璨奪目的故事,兩手空空。

在《松包蛋》里,依然是流金溢彩的南方。在一個歡鬧的夜晚,男主角仰慕的女主角賭輸了,“松包蛋”男主角手氣好,幫她贏回了錢,女主角擁吻了男主角,向他示愛;可是第二天,他就聽說,女主角完婚了?!?點的街頭很熱,4點就更熱了。4月的塵埃網住太陽,又將它釋放出來,簡直就是一個下午永遠在開的玩笑?!?/p>

在《伯尼斯剪頭發(fā)》里,菲茨杰拉德描寫伯尼斯這姑娘如何試圖打入社交圈,如何被騙剪了頭發(fā),如何以牙還牙。

在《頭和肩》里,男主角是個書生,女主角是個活力四射的演員。這兩位走進彼此的生活,彼此交織,最后男主角變成了個運動專家,而女主角成了個出色的寫手。

在《冬天的夢》里,一個中產階級男生陪富豪們打高爾夫,遇到從前舊識的美女一位。男生后來和一位鄰家女孩兒訂了婚,此時美女再現,讓男生放棄了自己的婚約,然后再甩掉。男生去參加了一戰(zhàn),七年之后,成了紐約呼風喚雨餓商人。他聽說當年那位美女成了家庭婦女,美貌褪色。于是男生意識到“我的夢想已經遠去,我再也無法回歸”。

《夜色溫柔》的內容過于有名,不贅述。

在這些小說里,女主角有一個共性:她們美麗,如夢似幻,高不可攀,同時任性自私,近乎殘忍的地步。男主角們永遠帶著中西部男孩們的靦腆,只能任由璀璨明亮的女主角,展示給他們看全新的黃金世界,然后被無常的命運折磨。他們總是很接近幸福,然后不知不覺間,又被當作玩物放棄了。

眾所周知,《了不起的蓋茨比》寫了一個癡情,或者說,癡于夢想的蓋茨比,為了尋回那個美麗但驕縱的女主角黛西,在長島造起了唯有夢境可以想像的不朽舞臺,但最后還是悲劇結尾。在那著名的海灘獨白上,菲茨杰拉德感受到命運如燈,會不斷勾引人去追逐,卻日益遠去。你可以讀出,對他筆下的蓋茨比,以及那個逐漸流失的黃金時代,充滿了嘆惋之感?!读瞬黄鸬纳w茨比》開頭,有這么段著名的題詞:

“Thenwearthegoldhat,ifthatwillmoveher;

Ifyoucanbouncehigh,bounceforhertoo,

Tillshecry“Lover,gold-hatted,high-bouncinglover,

Imusthaveyou!”

小說結尾的著名獨白:

AndasIsattherebroodingontheold,unknownworld,IthoughtofGatsby’’swonderwhenhefirstpickedoutthegreenlightattheendofDaisy’’sdock.Hehadcomealongwaytothisbluelawnandhisdreammusthaveseemedsoclosethathecouldhardlyfailtograspit.Hedidnotknowthatitwasalreadybehindhim,somewherebackinthatvastobscuritybeyondthecity,wherethedarkfieldsoftherepublicrolledonunderthenight.

Gatsbybelievedinthegreenlight,theorgasticfuturethatyearbyyearrecedesbeforeus.Iteludedusthen,butthat’’snomatter--tomorrowwewillrunfaster,stretchoutourarmsfarther....Andonefinemorning----Sowebeaton,boatsagainstthecurrent,bornebackceaselesslyintothepast.

當我坐在那里緬懷那個古老的、未知的世界時,我想到了蓋茨比第一次認出了黛西家碼頭盡處那盞綠燈時的驚奇。他遠道而來,來至這片藍色的草坪上,他的夢一定像是近在指端,不可能會失手。他不知道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背后了,丟在這個城市那邊那一片無垠的混沌之中、合眾國的黑黝黝的田野在夜色中向前伸展的某個所在了。

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它從前滑脫了我們的追求,不過沒關系——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些,把胳臂伸得更遠些……總有一個晴朗的早晨……

于是我們奮力向前劃,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進入過去。

回到蓋茨比與黛西重逢的那段:

甚至在那天下午,也一定有過若干時刻,黛西遠不如他的夢想——并非她的過錯,而是由于他的幻夢有巨大的活力。他的幻夢超越了她,超越了一切。他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狂熱,將自己投入這個幻夢之中,不斷添枝加葉,用一路飄來的每根絢麗羽毛加以綴飾。再多的激情或活力都趕不上一個人在情思縈繞的內心所累計的感受

這更像是一個關于夢想的、虛幻縹緲的故事。

所以,當蓋茨比沒遇見黛西時,她不是一個具體的人。她不是杰內瓦,也不是澤爾達,而是兩個曾經拒絕菲茨杰拉德、使他跌入地獄的女人合體而成的幻象。她是菲茨杰拉德這個蓋茨比,以一種創(chuàng)造性的狂熱,將自己投入這個幻夢之中,不斷添枝加葉,用一路飄來的每根絢麗羽毛,綴飾起來的一個夢。她是財富,是美麗,是愛情,是那盞綠燈,那“一年年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以及美國夢本身——“只要你努力,只要你像蓋茨比那樣不懈追求,最后你總會得到這一切”。比真正得到手更明確的,是一個穩(wěn)定的臺階,是一個“只要我們這么做,一定會成功”的公式。

而當蓋茨比與黛西相遇之后,那個損毀一切的黛西,更像是澤爾達。杰內瓦更多代表了“窮男孩別打富家千金的主意”這個殘忍事實,而澤爾達給了菲茨杰拉德更多:狂喜、哀傷、天堂到地獄的落差。杰內瓦代表著一個無瑕的夢想,澤爾達則帶給菲茨杰拉德許多更殘忍的東西:她會悔婚,她會玩弄一個人的悲喜,她會讓他的夢想破滅。

《了不起的蓋茨比》最后一章這么寫:

Theywerecarelesspeople,TomandDaisy--theysmashedupthingsandcreaturesandthenretreatedbackintotheirmoneyortheirvastcarelessnessorwhateveritwasthatkeptthemtogether,andletotherpeoplecleanupthemesstheyhadmade

他們是粗率冷漠的人,湯姆和黛西——他們毀壞事物,然后縮回他們的錢,或者他們的麻木不仁,或者其他什么使他們在一起的東西里頭,讓其他人幫他們收拾殘局。

菲茨杰拉德自己,作為作者,對黛西的描寫溫柔又無情,這可以算作”杰內瓦不是黛西”的最后一個證據:在1937年見面之前,菲茨杰拉德始終保有杰內瓦的無瑕形象。他始終不見她,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1937年那次會面,令他們彼此失望,但那其實不是意外。那時他們都老了,也變了。他們像蓋茨比和黛西,還以為彼此是綠燈,但其實,“那個夢已經丟在他背后了”。

又或者,他其實什么都知道。你可以天真的想“菲茨杰拉德還是很癡情的,所以他一定是把初戀杰內瓦當做黛西來寫”,但實際上,在寫作《了不起的蓋茨比》時,菲茨杰拉德已經不那么天真而癡心了。他內心深處,一定明白自己終將像蓋茨比一樣被損毀,這部小說簡直完美預言了他的未來。甚至小說里,蓋茨比自己在死之前,可能也已經明白,他所等待的,只是一場幻覺,但他還是得繼續(xù)等下去。

原文第八章:

IhaveanideathatGatsbyhimselfdidn’tbelieveitwouldcomeandperhapshenolongercared.Ifthatwastruehemusthavefeltthathehadlosttheoldwarmworld,paidahighpriceforlivingtoolongwithasingledream.

我有個想法:蓋茨比自己并不相信會有電話來的,而且他也許已經無所謂了。因為倘若如此,他一定會覺得,他已經失去了那個溫暖的舊世界,他為了生活在一個夢中太久而付出了太多代價。

“你覺得你是哪個婊子?”

杰內瓦是菲茨杰拉德的所有女性形象,又全都不是。蓋茨比了解一個夢境的虛幻,卻依然以無限熱情,將自己殞身不恤的投進去,而終于殉夢而死。菲茨杰拉德寫了這樣一個人,然后加上“了不起”的形容詞,再將之殺死,順便親手給黛西定下了負面基調。但要到小說寫完整整十二年后,他還保留著心目中的杰內瓦,“她是我第一個愛過的女孩兒,我如此堅定的避免見到她——直到這一刻——就是為了保持那幅完美畫面?!?/p>

初戀愛好者當然可以相信,杰內瓦就是黛西;但只要查考細節(jié),對照小說,就會明白:杰內瓦是最初的、未被把握住的夢,她和澤爾達一起,構成那個令蓋茨比念念不忘、再未謀面的黛西;而澤爾達則是那個讓夢璀璨奪目,然后把一切——連夢想帶蓋茨比自己——損毀的黛西。最初,這個姑娘只是愛情的象征。然后,隨著時光的流逝,這段愛情開始意味著一切:夢想、成功、人生的目標、紙醉金迷的未來。

之所以這段愛情和這個夢想的破滅,可以在一整個世紀里讓一整個世界的人喟嘆,是因為這小說構造了人類最古老、最天真、最直接又最純粹的夢想,無限熱情的擁抱、放大、膨脹到不真實,最后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的一路幻滅過程,以及背后那個男主角:那個可能早已洞悉這一切秘密,知道了解夢境的美麗與空虛,但依然以身殉夢的人。蓋茨比信奉這盞綠燈,這個在我們眼前漸漸遠去的、紙醉金迷的未來

篇二:《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美國夢破滅的原因探析和文化解讀

《了不起的蓋茨比》是20世紀美國文壇上著名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這是一部反映美國夢形成與破滅的小說。蓋茨比是渴望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他希望通過物質成功來贏得愛情和社會地位,本文通過人物分析及探索了當時美國夢破滅的必然性,他代表著美國文化史上一個關鍵時期,揭示了美國經濟繁榮時期所流行的物質至上主義和資產階級的自私冷漠。

美國夢迷惘爵士樂時代幻滅感

I106.4A1674-481006-0044-03

菲茲杰拉德是20世紀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和短評作家,出生于明尼蘇達州圣保羅市,父親是家具商,年輕時創(chuàng)作過劇本,后考入普林斯頓大學,在校時曾自組劇團,并為校內文學刊物寫稿,在他的創(chuàng)作生涯中,先后發(fā)表了《夜色溫柔》和《了不起的蓋茨比》等長篇小說以及一百多篇短篇小說,奠定了他在美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1925年,菲茲杰拉德發(fā)表了長篇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成為20年代“爵士時代”的代言人和“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蓋茨比是渴望實現美國夢的典型,他希望通過物質成功來贏得愛情和社會地位,由于他的夢想是建立在非現實的基礎上,這就注定了他的夢想幻滅,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也意味著美國夢本身的破滅,反映了“爵士時代”的荒唐噩夢和道德沉淪。

一“迷惘的一代”的真實寫照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不久,美國的工業(yè)和文化教育空前繁榮,各行各業(yè)迎來了屬于自己的時代,共和黨人柯立芝憑借“秩序與繁榮”的競選口號當選總統(tǒng)并成功連任,上任不久他就鼓吹所謂的“美國人的頭等大事就是做生意”;同時芝加哥的黑幫頭子艾爾卡彭憑借著自己的私酒生意大發(fā)橫財;查爾斯駕駛著單引擎飛機從紐約飛到巴黎,橫跨大西洋,不可思議地實現了工業(yè)時代飛躍大洋的人類夢想。在這十年中,以道德名義通過的第18條修正案宣布全國范圍內禁酒,隨處可見非法酒吧和地方司法系統(tǒng)的全面腐敗;此時匹茲堡誕生了歷史上第一個商業(yè)電臺,爵士樂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最強音,群星輩出。菲茨杰拉德稱這個時代為“爵士樂時代”,正如他所說“這是一個奇跡的時代,一個藝術的時代,一個揮金如土的時代,也是一個充滿嘲諷的時代?!庇捎谒救艘矡崆檠笠绲赝渡淼竭@個時代的燈紅酒綠之中,敏銳地感覺到了這個時代對浪漫的渴求,以及表面的奢華背后的空虛和無奈,并在作品中把這些情緒反映出來。在他的筆下,那些出入于高爾夫球場、鄉(xiāng)村俱樂部和豪華宅第的上流社會年輕人之間微妙的感情糾葛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他們無法不被紙醉金迷的失意和惆悵所左右。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對美國文學創(chuàng)作的直接影響是產生了一批厭戰(zhàn)、反戰(zhàn)的小說和在世界文學史上極有影響的“迷惘的一代”。20年代初,僑居法國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魯德?斯泰因對海明威說:“你們都是迷惘的一代?!庇纱诉@一名詞被用來稱呼那些在20年代在文學上嶄露頭角的年輕作家,他們對這場戰(zhàn)爭感到深惡痛絕,有的對戰(zhàn)后的社會抱有幻想,卻最終大失所望,他們之所以迷惘,是因為這代人的傳統(tǒng)價值觀念完全不再適合戰(zhàn)后的世界,可他們又找不到新的生活準則,他們認為只有現實才是真理,而現實又是殘酷的,希望破滅以后的生活顯得空虛而又毫無意義,于是只能按照自己的本能和觀感行事,以沉溺享樂和放浪形骸來發(fā)泄對現實的不滿。菲茲杰拉德是“迷惘的一代”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對上流社會酣暢歡樂的描寫,常常掩藏著幻滅感,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準確而又細膩地描繪了“爵士樂時代”的眾生相。隨著美國經濟繁榮的到來,“一戰(zhàn)”后最初的痛苦和失落很快被社會上普遍的盲目樂觀情緒所代替,從某種程度上說,人們是想通過拋棄理想、赤裸裸地追求財富來盡快忘卻理想破滅的痛苦。美國夢,即通過個人的奮斗取得成功,一時間又成了人們追求實現的新目標,但由于帶著一種矯枉過正的心理,人們摒棄了過去所珍視的各種社會價值,轉而把金錢當作了衡量人生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蓋茨比以奢侈的晚會、豪華的別墅作為身份的象征,并企圖以此來誘惑黛西,但在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華世相掩蓋之下的,卻是比以往更甚的精神衰敗和道德淪喪。蓋茨比的悲劇表明由于缺少了精神上的依托,以純粹的物質追求為內容的美國夢已經蛻變成了一種極具腐蝕性的東西,它使人們誤以為只要實現了物質的滿足就能達到生活的滿足,追求這樣的夢想只會再一次將自己推下理想破滅的深淵。

蓋茨比既是一個充滿追求精神的浮士德式的人物,又是一個天真幼稚、缺乏現實感的堂吉訶德式的人物。在一個“他們都是一群混蛋”的現實社會中,他的理想只能造成精力與才智的浪費,作品通過蓋茨比的形象展示了美國夢的破滅,以及理想主義在一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中被擊敗的必然性和悲劇性。無論是在思想意義方面還是在藝術水平方面,《了不起的蓋茨比》都堪稱為20年代美國夢破滅的一首絕唱。著名作家T.S.艾略特曾聲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自從亨利?詹姆斯之后美國小說邁出的第一步”,作者用一種獨特的文學視野和新穎的表現風格,把戰(zhàn)后美國繁華時期拜金潮流下自私、冷漠的人性本質揭批得淋漓盡致,揭示了爵士時代美國夢破滅的根源。

二金錢托起的虛偽愛情

《了不起的蓋茨比》主要講述了貧窮的青年蓋茨比[)對上流社會姑娘黛西的愛情故事,蓋茨比在戰(zhàn)前與黛西相愛,可是黛西嫌他太窮,沒有能力娶她,嫁給了有錢的湯姆,而湯姆另有所愛,所以她并不幸福。五年之后,蓋茨比帶了一大筆錢回來要與黛西重溫以前的愛情,可是黛西不愿離開富裕的湯姆,湯姆醋意大發(fā),設計陷害蓋茨比。蓋茨比原來有著玫瑰色的夢想,把上層社會的女子想象成完美無瑕的人,殊不知黛西思想庸俗,只知道追求生活上的享受,把愛情放在次要的位置,最終蓋茨比徹底成為了犧牲品,作品里隱藏著一股哀傷的細流,滲流在字里行間,透露出菲茲杰拉德對于美國夢想的失望。

在《了不起的蓋茨比》中,作者對于物質的魅力以及道德的缺失進行了強烈的批判。他沒有直接表達對富人的這種態(tài)度,而是通過象征手法,用湯姆、黛西、沃爾夫等人物形象表達出來,對他們自私腐敗的個性的一系列描述來襯托出蓋茨比的清廉樸實。小說中的人物性格顯示了一種人們追求物質主義的人生態(tài)度,作者將蓋茨比和尼克進行對比,揭露了20年代物質至上主義引導大眾走向絕望的深淵,毫無幸福感可言。蓋茨比的一生都在為了不斷向上層社會攀爬,他沒有通過努力工作,而是利用犯罪、非法造酒等行為賺取財富和地位,以贏得他已經喜歡五年之久的女人的青睞。蓋茨比之所以“了不起”,就是因為在戰(zhàn)后繁華的美國,在人們縱情享樂、奢華驕逸的社會時尚里,他依然執(zhí)著地等待、追求所謂圣潔的愛情:他之所以在“西丹”買房子,就是為了“能與黛西隔岸相望”;他常常日日酒會、夜夜笙歌,就是為了能有機會與黛西相遇相約,一旦黛西投入他的懷抱,蓋茨比也就“突然地改變生活方式,不再舉行無休止的晚會”,甚至為了得到她的愛情,甘愿為其承擔罪責。然而,在物欲橫流的社會環(huán)境里,無論是蓋茨比、黛西還是湯姆,愛情的付出與轉移都跟金錢和地位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蓋茨比想用“金錢換取愛情”的美夢是注定要破滅的,他最終就是葬身于黛西的背叛:她居然想一舉兩得“既保持伯坎能夫人的地位,又想得到蓋茨比的呵護”,因為“兩者擇其一意味著高昂的代價”,這就是被金錢襯起的虛偽的愛情。菲茲杰拉德筆下的蓋茨比是一個按照當時的社會標準來看已實現了美國夢的人,他在物質奮斗中獲得成功,擁有了萬貫家產,他自信地認為幸福應該召之即來了。他下一步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他的理想,那就是得到黛西,而他所用的手段則是炫耀財富,因為他相信金錢可以買回過去、買到黛西,他將生活的理想寄托在黛西身上,其本身就是錯誤的。由于她是個只重錢財而沒有價值的人,所以她代表的只能是虛幻的、無價值的東西。他不可能是幸福和愛情的化身,也不可能給蓋茨比的生活帶來意義和滿足,文中這樣描寫黛西辜負了他的愛的一段情節(jié):“兩天后,他們再見面時,蓋茨比激動得喘不過氣來,他倒是有點被玩弄了的樣子。她家的涼臺被豪華燈具照得一片亮堂,那種燈像是花錢買來的閃爍星光;長靠椅上的柳條在時髦地嘎吱作響,她轉身對著他,他吻了她那奇妙可愛的紅唇。她有點兒著涼了。這使得她的聲音略微沙啞,比平時更富魅力,而蓋茨比對金屋藏嬌、豪門多秘有了更深的認識,意識到很多衣裝可以使人容光煥發(fā),意識到像銀子般閃閃的黛西,驕傲地安然高居于那些奔波掙扎的窮苦人之上……”黛西其實是美國夢的象征,她美麗迷人,卻又毫無價值,在愛情和金錢之間她總是選擇后者,蓋茨比以虛妄的黛西作為理想的化身正說明了他的理想是建立在金錢能夠實現夢想這個虛妄的基點上的,以黛西為代表的美國夢即使能夠實現,其本質也是一種丑惡而又毫無價值的東西。從根本上說,蓋茨比追求的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目標,他盲目信仰金錢的神力,寄居于浪漫的幻想之中,以最幼稚的方式來對付嚴酷的生活現實。菲茲杰拉德對于蓋茨比這個人物雖然以批判為主,但也寄予了深深的同情,雖然他的理想幼稚可笑,但畢竟還有理想,和湯姆這些冷酷暴戾的人相比,已經難能可貴了。文中作者借尼克的口對蓋茨比作出了批判“你比他們加在一起都強”,雖然他很有錢,可在本質上同喬治一樣,也是一個受害者。

三美國夢破滅的文化原因解讀

兩百多年來,一代代移民為了擺脫過去的舊世界來到美洲,去追逐一種美國夢的實現。從紐約港的自由女神像旁,到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下以及洛杉磯的長灘港上,所有來到這里生活的人們都相信不管自己出身如何貧寒卑賤,只要憑借自己的勤勞奮斗和不懈追求,總有一天會得到自己應該得到的一切:如財富、地位和愛情。每個生活在這里的人都像蓋茨比一樣,“信奉那盞綠燈,那個一年年離我們漸漸遠去的完美未來。我們從前抓不到他,不過不要緊:明天我們會跑得更快,手伸得更遠,總有那么一個早上,我們奮力向前,逆水行舟,不斷地被推向過去”。

“美國夢究竟是什么?”蓋茨比無疑代表了那個時代最直接的精神訴求:我要不斷努力賺到更多的錢,獲得更高的地位,通過自己的努力,盡可能快地從一個nobody變成somebody。然后帶著自己擁有的一切去追回過去,追回所有當年自己拿不到的一切。自己豪宅里所有的舞會、盛宴、樂隊、美酒、喧囂,都是為了追回五年前在路易維爾失去的一切,不僅僅是黛西,還有在他看來失去的這五年的前程,那些甚至從未發(fā)生過的假定的五年幸福生活。時間對于執(zhí)著的的蓋茨比來說,最好能停滯了,讓這五年什么也沒有發(fā)生過,他帶著自己的財富成就地位回到黛西的身邊,重新開始一切,在他的世界里,一切都是為了自己豪宅隔水相望黛西住所晚上閃耀的綠光,至于現在的黛西和湯姆,蓋茨比不在乎甚至不去想該怎么辦。

美國夢是基于一種理想化的境界,就是每個人通過自身的努力不斷培養(yǎng)自身能力,最后都能夠取得成功,這是一種機會平等的理想化狀態(tài),不用去管每個人出身如何。美國夢起初是為了達到精神和物質上雙重的進步,然而這種夢想卻逐漸被金錢和享樂慢慢摧毀,美國人傳統(tǒng)上都認為只有通過辛勤的努力才能獲得成功、改變命運。美國夢是在1931年被亞當斯提出來的,他認為所有階層的人都應該過上“更美好、更富有、更幸福的生活”;我們還可以追溯到《獨立宣言》的第二句話“人人生而平等”,他們擁有“一系列的權利”,包括“生命、自由和追求幸?!?。正如老羅斯??偨y(tǒng)1910年在巴黎發(fā)表的《共和國的公民》演講中說道:“重要的從不是那些在一旁指手畫腳的人,不是那些對別人的失敗評頭論足的人,更不是那些指責別人如何可以做得更好的人。榮耀屬于那些真正站在競技場里打拼的人:他們滿面灰塵,浸透著汗?jié)n和血跡;他們英勇無畏;他們一遍又一遍地犯錯跌倒,因為這路上一定伴隨著打擊,即便如此他們依然奮力向前做到了;他們理解自己執(zhí)著和專注;他們獻身于崇高的事業(yè);在最好的情況下,他們最終品嘗了偉大的勝利和成就;在最壞的情況下,即使他們失敗了,至少他們也很偉大地倒下,因為那些自始至終從不知道勝利或失敗的冷漠和膽怯的靈魂遠不能與他們相提并論。”

美國夢幻滅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不管此時人的夢想有多么高尚,多帶有美國夢的特色,但它已不符合時代潮流,是荒誕的。換言之,富蘭克林和卡內基等人的訓導在現代化大潮的沖擊下已顯得蒼白無力,不再適用于變幻莫測的社會思潮,而夢想的腐化也導致了所謂美國夢的破滅,原本有關個人創(chuàng)業(yè)精神和追求幸福的理念腐化成不擇手段地對金錢的追求。蓋茨比錯誤地認為金錢可以買來一切,非法聚斂財富,卻忽視了“moneyisnoteverything”的訓示。此外,蓋茨比將夢想建立在錯誤的基礎之上,將黛西作為自己的目標,卻沒有意識到這一目標毫無價值,黛西只是一個崇尚享樂和金錢的人,并沒有能力承擔自己夢想的高度。小說中人物夢想破滅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不可逾越的階級鴻溝,在階級觀念已深入人心的美國上層社會,出身底層的蓋茨比永遠不會被美國上層社會所接受,雖然與上流社會打交道,但卻不會被接納。即使蓋茨比生前豪宴了不計其數的上層名流,但在他葬禮的那一天,除了他父親、尼克和那個帶貓頭鷹眼鏡的先生外,別無他人。正如小說反問的那樣,“當初是哪些人接受了蓋茨比的款待,他們對一無所知的主人又報以了何等微妙的敬意”?湯姆對梅特爾卻始終保持著上流社會的特權,在權威受到挑戰(zhàn)時便出手毆打她,而蓋茨比雖然能給黛西提供奢華的生活,卻沒有像湯姆那樣體面的背景和名譽,最終被黛西再次拋棄。小說的最后,蓋茨比的父親,從口袋里掏出一本破爛的舊書,書名是《生仔卡西迪》,書的背面記著蓋茨比小時候的時間表,這個之前從來沒有出現過,但卻是小說最重要、最深刻的情節(jié)。這與富蘭克林式的美國夢簡直如出一轍。第七章的一開頭,蓋茨比解雇了他的仆人,重新審視了關于金錢的態(tài)度,除了黛西所象征的美妙的生活,其他的任何東西對他來說都是無關緊要的,蓋茨比就是愛默生式的美國夢:他把自己變得極富有想象力,開始去探求人生,而富蘭克林的美國夢則是他年輕時的夢想。

蓋茨比的美國夢之所以破滅,與其特定的社會環(huán)境有著必然的聯系,自私與冷漠是那個社會人際關系的本質特征,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充滿了自私貪婪的本性。愛情和友誼都是建立在金錢與物欲的基礎之上,每個人都只會為了自身的利益去生活,一旦失去財富、深處困境,那些所謂的“朋友”就銷聲匿跡,去重新尋求能夠讓他們縱情享樂的“富貴樂園”,這正是戰(zhàn)后美國社會繁榮表象下掩蓋著的自私墮落的社會道德的本質所在。

參考文獻

[1]FrancisScottFitzgerald.TheGreatGatsby[M].Bejing:BeijingUniversityPress,1982

[2]〔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蓋茨比[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4

[3]聶珍釗.20世紀西方文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4]鄧年剛、譚素欽.再論美國夢[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1997

[5]史志康.美國文學背景概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責任編輯:李錦雯〕

篇三:《了不起的蓋茨比》中“美國夢”的分析

[摘要]由菲茨杰拉德的小說改編的電影《了不起的蓋茨比》是一部悲劇影片。為追尋愛情和“美國夢”的蓋茨比終于得以和分別多年的初戀情人黛茜重逢,希望可以和她再續(xù)前緣。然而,殘酷的現實容納不下他那縹緲的夢境。本文通過深入分析蓋茨比的生活模式,蓋茨比對黛茜的傾心,蓋茨比的社會地位,蓋茨比的追求,深刻揭示了曾經給美國帶來機會與財富的“美國夢”,只能存在于人們的幻想之中,就像美麗的神話一樣。

[關鍵詞]“美國夢”;菲茨杰拉德;蓋茨比;破滅

美國20世紀“爵士樂時代”杰出的作家之一——菲茨杰拉德,是屬于迷惘的一代,也是“浮躁的20年代”的代言人?!读瞬黄鸬纳w茨比》是他最好的小說改編的電影。該片極其敏銳地抓住了當時社會生活所反映的主題,并用象征手法展現了人們對長期以來向往的“美國夢”的嘲諷以及悲愴,深刻揭示了所謂“美國夢”只是一種誘惑和對人們思想的毒害。片中內容雖然短小,但結構錯落有致,并配有典型的場面和人物的行動,語言簡潔、抒情,整個畫面為觀眾提供了一部極富美感卻飽含韻味的美國人間悲劇。

“美國夢”由來已久,最初是指清教移民對自由創(chuàng)造、自由信仰的夢想和渴望。然而隨著在那片新大陸及向西部開發(fā)的過程中,“美國夢”漸漸演變?yōu)槿藗儗π腋5南蛲妥非螅绕涫菍Τ晒Φ淖非?,這包括對愛情、事業(yè)、財富等的追求。人們一直認為,在美國,只要個人通過努力、律己勤儉,那你就能改變自己的社會地位,過上美國富有人的生活。因此,自1776年以來,人們都深信不疑,在美國,只要經過個人努力、不懈的奮斗便能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就是人們通過自己的勤奮、創(chuàng)意和決心便可走向繁榮,而不是依靠他人的援助,尤其是指有權勢的社會階層。兩百多年來,“美國夢”像誘餌一樣,引誘著世界各地的青年人來到這片神奇的土地去創(chuàng)造自己的價值。因此當時的美國成為全世界人追求成功的天堂?!懊绹鴫簟弊畛跏且环N激勵人們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因此它具有一定積極的意義。從18世紀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這種精神創(chuàng)造了美國巨大的物質文明以及精神文明。當時的美國處處走在世界前列,例如,從原子能的利用再到電子計算機的產生和發(fā)展,從民用行業(yè)走到軍工領域等,這些都是“美國夢”作為一種精神支柱所起到作用的結果。但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美國夢”開始慢慢變成了頹廢、腐朽的代名詞,最初的那種艱苦工作、生活的節(jié)儉、節(jié)制等價值觀念逐漸都淡薄了,這些都被后來的享樂主義、鋪張浪費所取而代之。尤其是一戰(zhàn)結束后,美國青年一代逐漸認識到這場戰(zhàn)爭只不過是資產階級為爭奪各自利益而發(fā)動的戰(zhàn)爭,卻給千百萬美國家庭帶來了死亡和傷痛,他們覺得自己被欺騙了,因此感到極度迷惘、失望、精神上一度空虛,從而開始轉變?yōu)橐晃蹲非笪镔|上享樂,形成“金錢至上”的思想觀念。20年代初的美國,商業(yè)主義也是盛行一時,因而一個新的時期“爵士樂”也隨之產生了。此時的美國,每個人都向往金錢,成為賺錢的工具,成了金錢的奴隸。最初那種靠個人奮斗就能夠取得成功的純潔的“美國夢”便一去不復返了。

“美國夢”最初是指物質上和精神上的雙重提高,但事實上,由于物質方面的夢想非常輕易快速就能實現,因而導致其很快超越甚至淹沒原有的那種精神理想,于是便出現了物質上的繁榮富裕,而精神上卻極度貧瘠空虛的不正?,F象,這種現象在由菲茨杰拉德小說《了不起的蓋茨比》改編的電影中體現得尤為突出。

影片中的蓋茨比年輕時是一個少尉軍官,來自美國中西部,并不富有。他愛上了叫黛茜的富家姑娘,但由于貧窮而無法同她結婚。在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后,蓋茨比被調到歐洲,黛茜因此和他分手,可以說是偶然也是必然,與一個出身于富豪家庭少爺湯姆結了婚。因為湯姆另有情婦,黛茜婚后的生活并不幸福,因為物質欲望得到滿足卻并不能夠去填補黛茜在精神上的極度空虛。蓋茨比卻誤認為是金錢讓黛茜背叛了心靈的愛情,于是發(fā)誓要成為富翁來贏回她的愛情。于是他參加了一些非法販賣酒之類的骯臟交易,幾年以后,蓋茨比終于成功了,賺了一大筆錢,他特意在黛茜府的對面建造一幢非常豪華的大廈,為挽回失去的愛情,每個周末都在他的豪宅里舉行盛大的晚宴,來吸引黛茜的到來,蓋茨比揮金如土,整夜笙歌,最后他如愿了。蓋茨比終于見到了魂牽夢縈的黛茜。此時的黛茜已非同從前,并不愛他,在與蓋茨比相會中有意挑逗他,蓋茨比卻也昏昏然任由她隨意擺布,天真地以為那段不了情會有如愿的結局。真正的悲劇卻在此時悄悄啟幕。黛茜早已不是往日的黛茜,黛茜只不過是將她倆目前的關系,當成一種刺激。一次黛茜在一次偶然的事故中撞死了丈夫的情婦。蓋茨比承擔了開車責任以保護黛茜,悲劇從此開始,此時的黛茜卻打定主意離開蓋茨比。在湯姆的指使下,讓其情婦的丈夫開槍打死了蓋茨比。蓋茨比的“美國夢”徹底破滅了,成了“美國夢”的犧牲品。蓋茨比的悲劇就在于他把所有的都獻給了自己為自己編織的美麗夢想,黛茜作為他理想的化身,只徒有美麗的軀殼而已,然而他不改初衷,固執(zhí)地一味追求重溫舊夢,盡管他知道黛西早已移情別戀,盡管他也非常清楚地聽出“她的聲音充滿了銅臭”。最可悲的是人們在為蓋茨比舉行葬禮的同時,黛茜和她丈夫此時卻在歐洲旅行的路上。

從影片中,我們可以看出,蓋茨比的生活模式是:首先是夢想,然后是清醒,最后是失敗、絕望。在這方面蓋茨比的生活經歷和美國在這個世紀最初幾十年的經歷有驚人的相似之處。美國也曾是一片翠綠富饒的,讓人產生激情產生幻想的土地,現在那些原始森林已經消失殆盡,取而代之的是現代文明,最具有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國“灰谷”。片中“現代人”的生活毫無意義、無聊和空虛,就像片中蓋茨比那些無聊的晚會。那些來參加晚會的人沒有幾個人認識主人,都是些不速之客,不經邀請地自由來來去去,那些美酒、佳肴,音樂、笑聲、各種臉孔構成了一幅嘈雜混亂的場面,也正是這些輕松快樂甚至瘋狂的場面,讓觀眾看到了這些人毫無目的的空虛的生活以及無聊的心靈。晚會的豪華奢侈的物質與人們精神生活上的極度貧乏所產生的反差給觀眾留下很深的印象。那些富人所代表的利己主義和個人利益以及散漫無聊的情形與蓋茨比有很大的反差。黛西那飄忽不定的充滿金錢味的聲音,湯姆那不安分的邪惡。蓋茨比一方面保持著天真善良的本性,幻想著可以重溫舊夢,另一方面也同樣墮落腐化,盲目可悲的相信金錢的力量,卻不管著錢的來歷。這些人的行為都已遠離了他們先輩們最初的那些信仰。希望消滅了,夢想也破滅了,必然會產生絕望和毀滅。因此,蓋茨比的個人生活經歷縮影當是美國整個社會生活現象:每個人都自私自利,一味地追求物質享受,思想散漫無聊,生活毫無目的,并且沒有人性,不負責任,生活上沒有品位,沒有道德,精神上荒蕪腐化和頹廢。蓋茨比的死宣告了他“美國夢”的徹底破滅。他悲慘的結局也生動地展示了戰(zhàn)后“迷惘的一代”對“美國夢”感到幻滅的悲哀。四

片中蓋茨比對黛茜無限傾心和愛慕,實際上也是他對“美國夢”的無限追求的一種反映。黛茜的美貌就像“美國夢”一樣,對蓋茨比極具誘惑力和吸引力,“美國夢”的飄忽和不現實就像黛茜一樣,自私冷酷、華而不實、虛假。蓋茨比為了所謂的愛情花了畢生的精力去為自己構造了一個夢幻世界,其中主要原因是因為他分不清楚現實和夢境。他只意識到黛茜崇拜金錢,卻永遠也不會明白他們是屬于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