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試題(含答案)_第1頁
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試題(含答案)_第2頁
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試題(含答案)_第3頁
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試題(含答案)_第4頁
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試題(含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平面與平面的位置關系測試題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5分,共50分).過正方形ABCD的頂點A作線段AP,平面ABCD,且AP二AB,則平面ABP與平面CDP所成的二面角的度數(shù)是()A.30°B.45°C.60°D.90°.已知E、F分別是正方體ABCD—A1B1C1D1的棱BC,CC1的中點,則截面AEFD1與底面ABCD所用()A.2B.正3 3C@D.2123 33.在四面體ABCD中、已知棱AC的長為12,其余各棱長都為1,則二面角A—CD—B的余弦值為B.D.4.在空間4.在空間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A.若兩直線a,b與直線l所成的角相等,那么a〃bB.若兩直線a,b與平面a所成的角相等,那么a〃bC.如果直線l與兩平面a,p所成的角都是直角,那么a/邛D.若平面丫與兩平面a,p所成的二面角都是直二面角,那么a//p.在下列條件中,可判定平面a與平面p平行的是( )a、p都垂直于平面Ya內(nèi)不共線的三個點到p的距離相等l、m是a內(nèi)兩條直線,且l//p,m〃pl、m是兩異面直線且l/a,m〃a,且l/p,m〃pTOC\o"1-5"\h\z.若直線a,b是不互相垂直的異面直線,平面a,p滿足aua,bup,則這樣的平面a、p( )A.只有一對 B.有兩對C.有無數(shù)對D.不存在.已知二面角a-1-p為60。,Aea,A到p的距離為1,則A在p內(nèi)的射影4到平面a的距離是( )A.— B.1C.卅 D,13 2.在直二面角a-AB-p棱AB上取一點P,過P分別在a,p平面內(nèi)作與棱成45°角的斜線PC、PD,則NCPD的大小是( )A.45° B.60°C.120° D.60°或120°.線段AB的兩端在直二面角a-CD-p的兩個面內(nèi),并與這兩個面都成30°角,則異面直線AB與CD所成的角是( )A.30° B.45°C.60° D.75°.平面al平面仇acB=l,點Pea,點Qel,那么PQ1/是PQ,B的( )A.充要條件 B.充分不必要條件C必要不充分條件 D.既不充分又不必要條件二、填空題(本大題共4小題,每小題6分,共24分).RtAABC的斜邊在平面a內(nèi),直角頂點C是a外一點,AC、BC與a所成角分別為30°和45°,則平面ABC與a所成角為..a,b為異面直線,au平面a,bu平面P,a//P,Aea,BeP,AB=12cm.若AB與B成30°角,則a、b間的距離為..AABC的三邊長分別是3,4,5,P為4ABC所在平面外一點,它到三邊的距離都等于2,則P到平面a的距離為..已知a、P是兩個平面,直線laa,laP,若以①lla②11P③alP中的兩個為條件,另一個為結論,則能構成正確命題的是.三、解答題(本大題共6題,共76分)

.已知:“力是異面直線,aua,且〃〃仇。u|3,且Z?〃a.求證:a//p(12分).設AABC內(nèi)接于。O,其中AB為。O的直徑,PA,平面ABC。如圖cos^ABC=-,PA:PB=4:3,求直線PB和平面PAC所成角的大6小.(12分).如圖,在正方體ABCD—A1B1C1D1中,已知P,Q,R,S分別為棱A1D1,A1B1,AB,BB1的中點,求證:平面僻生平面B1RC.(12分).把正方形ABCD沿對角線AC折成直二面角B—AC—D,E、F分別為AD、BC的中點,O為正方形的中心,求折起后/EOF的大小。(12分).如圖,正方體AC1中,已知O為AC與BD的交點,M為DD]的中點。(1)求異面直線BQ與AM所成角的大,(2)求二面角B]—MA—C的正切值。(14 84 8.在正方體AC1中,E為BC中點(1)求證:BD]〃平面C>E;(2)在棱CC]上求一點P,使平面A]B]P,平n(3)求二面角B—Cp—E的余弦值。(14分工㈡參考答案一、選擇題B2.C3.C4.C5.D6.C7.D8.D9.B10.A二、填空題60° 12.6cm13.<3 14.①②二③或①③n②三、解答題15.證明:過b點作平面Y與a相交于b‘;b//ab//b'又buB,.?.b'//p,:a,b是異面直線且b//b:a,b'ua/.a與b'相交又.a//B/.a//p16.解:設PA=4%,AB=3羽則PB=5%,BC=3%cosZABC=5x2:48是eO的直徑:./ACB=90。,即BC±AC又???PA±面ABC,:.PA1BC?.BC1面PAC:./BPC是PB和面PAC所成的角5x在RtABPC中,sin/BPC=2=1,:/bpc=30。5x2即直線PB和平面PAC所成的角為30。17.證明:連結BC1交B1c于O,則O為BC1的中點連結RO,ACjTR是AB的中點???RO〃AC1???P,Q分別為A1D1,A1B1的中點,易知A1C1XPQ二?ACJPQ(三垂線定理)同理證OS1AC1:.AC1面PQS1:.RO1面PQS又ROu面BRC1:.面PQS1面BRC118.證明:過F作FM±AC于M,過E作EN±AC于N,則ljM,N分別為OC、AO的中點TOC\o"1-5"\h\z??.AN=1AC=—a=£N(設正方形的邊長為a)4 42 22FM=a,MN=a,EF2=EN2+FM2+MN2=-a24 2在八EOF中,EF2=EO2+FO2—2EO-FOcosZEOF:.cosZEOF=--,ZEOF=120。2另證:???EO//CD,延長FO交AD'于GQGIICD'?.ZEOG=ZDCD'b--AC-D為直二面角DO±AC?.DO±平面ABCDC=DD'=CD'=a即ADCD為正三角形「.ZDCD'=60。?.ZEOF=180。-ZEDG=120。19.(1)TOC\o"1-5"\h\z方法一:BO±AC,aBO±AC,設正方體的棱長為a,貝"_ _1…x6…、3…3BO=a,MO=—a,MB=~~a2 2 12MB2=BD2+MO2,MO±BO1 1.二BO±面MAO1「.BO±AM1方法二:取AD中點N,連結A1N,則A1N是B1O在側面ADD1Al上的射影.易證AMXA1NZ.AMXB1O(三垂線定理)(2)連結MB1,AB1,MC,過O作OHLAM于H點,連結B1H,VB1O平面MAC,AZB1HO就是所求二面角B1—MA—C的平面角.2HO-AM=AC-MO,/.HO=盤10BO一在RtABHO中,tanZBHO=r=?.51HO20.證TOC\o"1-5"\h\z⑴連CD交CD于F,則EF//BD,11 1BD亡面CDE,EFu面CDE,11 1:.BD//面CDE.11(2)?AB±面BCCB,CEu平面BCCB,11 11 1 11??.AB±CE11 1故保要過B作BP±CE交CC于P點即可11 1 1此時P為CC的中點1事實上當P為CC的中點時,BP±CE1 11從而CE1平面ABP,1 11;.平面ABP1平面CDE.11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