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學理論與學科泛化”筆談
近年來中國文學理論研究似乎又有些沉寂了——好久不再有“熱點”問題出現(xiàn)?!叭粘I顚徝阑?、“文學理論的邊界”、“審美意識形態(tài)”等話題雖然依然有人在談論,但已經不再那么引人注目。但毫無疑問,文學研究還在進行,而且還不斷深化、細化著,這門學科或學問并沒有、也不會消亡。那么剩下的問題就是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探討如何更加有效地進行當代文論的建設了。以我的一孔之見,走向反思,走向闡釋,走向自我認同大約可視為今后文學理論發(fā)展的三條基本路徑。(一)走向反思所謂反思,是指主體對自身思想和行為的覺知與監(jiān)控。布迪厄和華康德合著的《實踐與反思》一書的副標題為“反思社會學導引”。該書認為“反思性概念的范圍包括自我指涉、自我意識、敘述或文本的構成要素之間的循環(huán)關系,等等”[1]39。他們認為“反思社會學”與傳統(tǒng)社會學的主要區(qū)別之點,即在于對社會學家自身的言說立場、言說可能性予以反觀,從而擴大了社會科學知識的范圍,揭示出社會學知識自身生成的復雜性與深層機制。在這里,我借用“反思”或“反思性”這個概念,意指文學理論的一種研究路徑。這種研究把文論及文論言說者自身納入研究范圍,把對文論話語的產生與演變、結構與功能的探討與對言說者的身份、立場的考察結合起來,從而擴大文論研究的范圍,深化文論研究的意義層面,揭示出社會狀況與話語系統(tǒng)、文論觀念與言說者身份之間種種復雜的內在關聯(lián)性。就研究范圍而言,走向反思的文學理論關注古今中外一切文論知識系統(tǒng),并且以反思的態(tài)度對待之,從而走出傳統(tǒng)的非“我注六經”即“六經注我”的二元選擇模式。對那些在今天看來已經成為資源的文論話語的反思式研究不僅可以提供新的解釋,破除種種神話,揭示新的意義,而且對今日文論建設可以提供借鑒與參照。反思性文論最主要的研究對象,無疑是那些一直處于主導地位的文論觀念、范疇與命題。它們代表著一個時期人們對文學的基本看法,有時甚至被作為“自明的”東西來征引和使用。對這些東西的反思式探究,可以從一個側面窺見在某個時期居于主導地位的意義生成模式以及社會文化狀況。文論話語永遠是一種表征。它的背后總是存在著更為根本、更為強大的社會文化因素。因此,對文論話語的反思性研究就往往是一種綜合性的社會文化研究,是從一個側面對一個時代的精神狀況的理解與把握。作為一種研究路徑,反思不是理解、解釋或闡發(fā),而是追問,是揭示,是關于沒有被說出的東西的言說。作為理解或解釋的文論所問的問題是“是什么”、“是怎樣的”;作為反思性的文論所問的問題是“為什么”、“何以會如此”。因此嚴格意義上說,反思性文論是更為深刻的一種思考和研究。然而這種研究路徑并不僅僅是對已有之物深層原因的探究,更不能簡單地等同于后現(xiàn)代主義意義上的解構或消解,反思性文論在根本上是一種建構行為,可以提供新意義。這一研究路徑通過對文論話語與特定社會文化觀念與種種知識形態(tài)之復雜關系的辨析,可以揭示某種具有普遍性的意義生成模式和價值取向,從而使文論話語中原本被遮蔽的那些豐富的文化意蘊顯現(xiàn)出來。反思性文論不僅對文論話語本身進行研究,還對文論的主體或言說者進行反思性追問。因此“誰在言說”、“他何以如此言說”就成為反思性文論感興趣的話題。例如,在布迪厄看來,文學場域與哲學場域、政治場域等文化空間一樣,都存在著支配者與被支配者之間爭奪控制權的斗爭,這種斗爭與社會上各種政治集團之間的權力角逐具有某種關聯(lián)性,故而也具有政治性。這就是對主體或言說者的追問,是比文本反思更為深刻的一種反思性探究。言說者的身份認同和言說立場絕對是有追問意義的,一種話語建構在很大程度上由此決定。包括文論話語在內的各種學術話語從表面上看似乎是一種純粹的知識形態(tài),是人們對外在事物的客觀理解,實則不然,這些話語系統(tǒng)往往是言說者身份認同的重要方式。反思性文論不僅對既有文論話語之言說者身份進行反思,而且對當下言說者本身的身份認同進行反思,從而使文論的話語建構成為一種更為自覺的、清醒的、自我對話式的言說方式。由此言之,反思性文論是文論研究深入發(fā)展的結果,有著廣闊的發(fā)展前景。(二)走向闡釋所謂走向闡釋的文論是相對于以前那種從某種既定觀念、原則出發(fā),通過邏輯演繹進行話語建構的文論言說方式而言的,其核心是指向具體的文學和與之相關的社會文化現(xiàn)象。闡釋是言說者針對具體對象的理解、解釋與評價行為。文學理論原本就是闡釋,后來由于人們賦予文學理論以太多的使命,這門學問才由闡釋走向了立法性質的話語建構。近年來,我們的研究者們開始意識到了那種作為非闡釋性話語建構的文學理論的誤區(qū)所在,力圖使文學理論回到闡釋的軌道,應該說這是合理的轉變,而且這種轉變也與西方上個世紀后半期以來文學理論的演變趨勢相吻合。對于文學理論思考方式與言說方式轉變的原因我們可以用一種極為宏觀的、大而化之的方式予以概括:從哲學層面看,這種轉變與人的思維方式的變化相關。在人類文明的早期原本沒有什么理論思維,更沒有那種把由概念、邏輯構成的世界視為真實世界,反而將我們生活其中、看得見摸得到的世界視為虛妄的形而上學謬誤。后來出了許多自以為是的大哲人,試圖以一己之力囊括宇宙四海,吞吐八荒,將天地萬物控于手掌之中。于是絞盡腦汁創(chuàng)造出一個一個令人眼花繚亂的、以概念為磚瓦、邏輯為筋骨的想象性世界,并自以為這樣一來外在世界就真正被掌控了。在這樣一種形而上學的沖動之中,那種抽象、玄虛、深奧難測的理論言說成為哲學話語的主導方式,原本就與哲學密不可分的美學、文學理論也就不可避免地帶上了形而上學色彩。西方從19世紀中葉即開始對兩千多年的形而上學傳統(tǒng)進行深入反思(費爾巴哈、叔本華、馬克思、克爾凱郭爾、尼采、海德格爾、德里達等人為代表),一直持續(xù)了一個多世紀,終于開始改變這種形而上學傳統(tǒng),使理論言說走向一種對話、一種闡釋、一種直接指向生活經驗和生命體驗的言說,漸漸遠離了那種否定具體性的邏輯思辨。在這樣的思維方式、言說方式演變的大潮中,在這樣的思想背景下,美學或文學理論遠離純粹的邏輯演繹,走向具體性,走向闡釋,應該是勢所必然。從歷史層面看,則文學理論走向闡釋也與社會需求相關。人類早期思維和言說是簡單的、樸素的,是“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時期,這時的社會狀況和生活方式就要求著人們用這樣樸素、直觀的方式來思考和言說。此時,那些深刻、復雜的東西都被歸為神秘世界之所屬,人們就不必費心勞神了。后來當人們開始意識到自己生活在一個無比復雜的世界中時,就開始提升自己的思考力來應對,試圖通過加強大腦的復雜性來抗衡世界的復雜性,于是,即使是日常事物,在人們眼中也似乎飽含深意似的,簡單的事情也非要以高深的言說方式來表達不可,否則就不是學問,或不是哲學(如老黑格爾嘲笑孔子那樣),于是人類文明就進入了“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時期。這種思維方式和言說方式滿足著作為社會精英的知識分子引導社會思想潮流的社會現(xiàn)實需求。再到后來,人們發(fā)現(xiàn)那些遠離具體性的純理論思辨式的言說其實并不能準確反映世界真實性,也解決不了實際的社會問題,于是聰明的思考者就開始試圖“回到事物本身去”,即按照事物原本的樣子來思考它。這就進入了所謂“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境界了。此時的思考方式與言說方式適應著社會大眾的文化知識,思考能力也大大提高,不再需要精神導師,而知識分子也走下神壇,真正成為社會大眾的組成部分。文學理論走向闡釋是這兩個方面的因素決定的。所謂走向闡釋,根本上就是要求文學理論從文學現(xiàn)象的實際出發(fā)來言說,而不是從某種理論預設或原則出發(fā)來言說。(三)走向自我認同自我認同是發(fā)展心理學家和社會學家(吉登斯等)常常使用的概念,指人的“自我”形成的過程。我在這里借用這個詞語來指文學理論成為一種具有獨特文化品格和學術價值的話語系統(tǒng)。30年來的中國當代文論走過了曲折的道路,進行了種種嘗試,事實證明,試圖借助于中國古代文論話語的基本詞語來建構文學理論話語體系的發(fā)展路向是走不通的——古代中國人與操持現(xiàn)代漢語的現(xiàn)代中國人在思維方式、言說方式上有著根本的不同,我們已經很難再像古人那樣想、那樣說了。更為重要的是:古代文論話語面對的文學經驗與今天我們的文學經驗是大相徑庭的。古代詩文與現(xiàn)代的文學,無論是文本形式還是文化意蘊、審美趣味,抑或社會功能,都不可以同日而語,完全是兩種文化類型,因此用古代文論基本概念建構起來的文學理論是不可能適用于現(xiàn)代以來的中國的文學現(xiàn)象的。完全借用西方文學理論來作為中國文論建設的基本精神也同樣是不可取的。30年來,我們的文學理論的主流毫無疑問是跟著英、美、法、德等西方國家的文學理論走的,主要是簡單的譯介和很膚淺、稚拙的嘗試運用,真正有中國之獨特性的文論話語并沒有建立起來。這樣的情形在一定時期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有益的,但長此以往就令人憂慮了:人家的畢竟是人家的,其產生與適用的語境與我們的實際情況畢竟相去甚遠,所以不能指望僅僅譯介、借用西方的文學理論就可以代替我們自己的文論建設。在前人與他人的基礎上建設自己的文論話語,才是我們今天面臨的主要任務。錢中文先生曾指出當代文論建設有三大傳統(tǒng)可資借鑒:中國古代文論、西方文論、中國現(xiàn)代以來的文論。這是很精到的見解。對于當代文論建設而言,這三大傳統(tǒng)都只能提供資源,而不能成為主體。當代中國文學理論要獲得獨立的“自我”,一是要依賴當下中國文學經驗,二是要依賴中國當下的社會文化需求,三是要依賴文學理論言說者對古今中外文學理論的反思與吸納。資源可以是多方面的,但靈魂只能是當下中國的。文學經驗與人們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社會心理直接相關,因此不同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的文學經驗必然是不同的。以彼時彼地的文學經驗為基礎形成的文學理論是不可能完全適合于此時此地的文學經驗的。一種文學理論的獨特性或獨特價值往往是與其所面對的文學經驗的獨特性密不可分的。我們當代文論建設如果能夠直接從鮮活的中國當下文學經驗中汲取營養(yǎng),就不難形成自己的獨特學術品格。社會文化需求是文論話語形成的又一重要推動因素。文學理論看上去屬于純粹的學術話語,而且是關于審美這一最少功利因素的精神活動的學術話語,毫無疑問應該是遠離政治功用的,其實不然。任何一個時期的文學理論實際上都飽含著強烈的政治性和意識形態(tài)功能。正如伊格爾頓所說:“那種認為存在‘非政治’批評形式的看法只不過是一種神話。”[2]300文學理論總是以自己的方式回應著某種社會需求,承擔著某種歷史使命。而且一種文學理論只有適應著某種具體的社會需求才會獲得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廣告設計合同樣本模板
- 2024個人房屋出租合同精簡版
- 手機銷售合同范本2024年
- 2024家長委托代理人小學生接送合同
- 房產贈與合同范例
- 2024汽車零部件運輸合同模板
- 2024年塘壩承包合同堰塘承包協(xié)議
- 2024廣告活動贊助合同范本
- 葡萄酒代理授權合同樣本-合同格式
- 2024上海國內旅游合同范本
- 新東方英語背誦美文30篇
- 自學考試-計算機系統(tǒng)結構(全國)
- 極地特快中英文臺詞打印版
- GB/T 3620.1-2016鈦及鈦合金牌號和化學成分
- GB/T 307.3-2017滾動軸承通用技術規(guī)則
- GB/T 17514-2017水處理劑陰離子和非離子型聚丙烯酰胺
- 二副面試問題與答案
- Friends《老友記》英文介紹(并茂)課件
- 公安派出所建設標準
- 小學開展儀式教育的策略研究
- 股骨頸骨折一病一品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