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文言文閱讀猜押篇目梳理與練習(藍色的字是答案)
第1篇愛蓮說
扣鏟.梳理
一、重點字詞句梳理。
1.重點字詞
(1)古今異義
亭亭凈稹古義:立今義:栽種
(2)一詞多義
①清濯潰漣而不妖清澈
香遠益消清清
②遠香遠益清遠播
可誣觀而不可褻玩距離遠,與近相對,遠處
③鮮陶后鮮有聞少
無婚肥滋味之享新鮮芳草鮮美鮮艷
(3)詞類活用
①名詞用作動詞
不孽不假蔓:原意為枝蔓,在文中意思為生枝矍。
枝:原意為枝節(jié),在文中意思為長技也。
②形容詞作動詞
香本益清遠:原意為遠處,距離長,在文中意思為遠播。
(4)實詞解釋
①可愛者甚皆蕃:爰
②予獨愛蓮之出淤泄而不卷淤泥:河溝或池塘里積存的污泥染:沾染(污穢)
③濯清漣而不壞濯:選逢妖:美麗而不端莊
④可遠觀而不可鎏玩焉褻:親近而不莊重
⑤亭亭凈稹亭亭:聳立的樣子植:立
⑥花之有于者也君子:指品德高尚的人
⑦花之珍尊者也隱逸:指隱居的人
⑧菊之愛,陶后鮮有用聞:ra
2.句子翻譯
(1)晉陶淵明獨愛菊。
譯文:晉朝陶淵明只喜愛菊花。
(2)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
譯文:(而)我只喜歡蓮花的出自污泥卻不受污染,在清水里洗滌過,而不顯得妖媚。
(3)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譯文:(莖)中間貫通而外形挺直,不生枝蔓,不長枝節(jié),芬芳遠播,(就)更顯清香,(它)筆直地潔凈地立在
那里,(人們)可以遠遠地觀賞,卻不能去靠近玩弄它。
(4)菊之愛,陶后鮮有聞。
譯文:對于菊花的喜愛,陶淵明之后就很少聽說了。
(5)蓮之愛,同予者何人?
譯文:對于蓮花的喜愛,像我一樣的還有什么人呢?
(6)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譯文:對于牡丹的喜愛,人該是很多了。
二、問題探究。
(1)文中作者喜愛“蓮”的原因是什么?
答:因為蓮具有純潔、正直、雅致的個性特征。寄寓了作者對君子品德的追求。
(2)文中“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寫出了蓮的什么品質?
答:表現(xiàn)了蓮花的高潔傲岸,冰清玉潔。
(3)作者以蓮自喻,表明他什么樣的生活態(tài)度?
答:表明了他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生活態(tài)度。
(4)文末為什么將前文“菊、牡丹、蓮”的寫作順序改為“菊、蓮、牡丹”?
答:為了突出作者對當時追名逐利世風的諷刺和批判,深化文章主旨。
(5)本文寫蓮,同時還寫到了菊和牡丹,這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有何作用?設問變式:文章題為“愛蓮說”,為
什么還要寫“菊”和“牡丹”?
答:這里運用了襯托手法,用菊花正襯,牡丹反襯,突出了蓮的高貴(高潔)品質。
(6)《愛蓮說》中稱蓮是“花之君子”,試根據(jù)課文說說作者心目中的君子應當具有哪些美好的品質。(課后習題)
答:蓮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義。具體地說,“出淤泥而不染”象征君子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不隨
波逐流的品質:濯清漣而不妖”象征君子的莊重、質樸、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象征君
子的特立獨行,正直不茍,豁達大度:‘香遠益清,亭亭凈植”象征君子美好的姿質。
(7)孟子認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這與本文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看法不同,你同意哪種
觀點?請結合生活實際簡要談談你的看法。
答:示例:我贊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這句話隱喻了做人要心地純凈,不受外界世俗的影響;而‘近
朱者赤,近墨者黑”說的是自控能力差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壞的現(xiàn)象所誘導了,說法很絕對。生活中,無論環(huán)境
怎樣,都要保持高潔的品格(操守);要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在精神上、人格上保持獨立,不隨波逐流,最后我們
都能“出淤泥而不染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
周敦頤(1017-1073),字茂叔。道州營道(現(xiàn)在湖南道縣)人。北宋哲學家。著有《太極圖說》《通書》等。
說:是古代一種文體,既可以說明議論,也可以用來抒發(fā)感情。本文‘借花喻人",是一篇借物詠志諷世的散文。
本文選自《周元公集》。
四、寫作特色。
1.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起到了突出中心、加深立意的作用,表達了作者不
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和對追逐名利世態(tài)的鄙棄和厭惡。
2.襯托手法的運用。作者將陶淵明愛菊所表達的遺世獨立的孤高品格、世人愛牡丹所顯示的追求榮華富貴的世俗
趨向與自己愛蓮所蘊含的君子之風作對比,表現(xiàn)自己的高尚品格。
3.語言:句式富于變化,長短相間,錯落有致。善于把敘述、描寫、議論、抒情融為一體,收到了良好的表達效
果。
考點糖煉
-、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1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二)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日r彼與彼
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嗚呼!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
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節(jié)選自韓愈《師說》)
1.解釋F面加點詞的意思。(2分)
⑴香遠慈清更加
⑵陶后婚有聞很少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
譯文:水上、陸地上各種草本木本的花,值得喜愛的非常多。
(2)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
譯文:經(jīng)過清水的洗滌卻不顯得妖艷,(它的莖)中間貫通外形挺直。
3.在語段(一)中,從作者對蓮的贊美來看,“君子”應是怎樣的人?(2分)
答:君子應是這樣的人:不慕富貴名利,潔身自好,品德高尚的人。(或:不與世俗同流合污,莊重,質樸,
不嘩眾取寵,不炫耀自己,正值不茍,豁達大度,不慕名利,潔身自好。)
4.作為“說”這種文體,請比較語段(一)(二)在寫作手法上的不同點。(3分)
【鏈接】說,也稱雜說。一種文體,通過發(fā)表議論或記述事物來說明某個道理。說這種文體很像現(xiàn)在的雜文或短
篇的小論文,是古代議論說明一類文章的總稱。
答:《愛蓮說》突出的寫作手法有:運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以花喻人,通過三種形象的對比,襯托出了文
章的中心,表達了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師說》選段中主要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士大夫之
族”與“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對比,批判士大夫的錯誤想法,指出這是“師道不復”的真正原因。
【參考譯文】(二)巫醫(yī),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弟子的時候,這
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r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yǎng)和學業(yè)也
差不多,(怎么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于諂媚?!卑?!從
師學習的風尚不再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yī),奏樂之人,各類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xiàn)在他們的
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真是令人奇怪??!
二、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廣4題。(共10分)
(一)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爰,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二)公田悉令吏種秫,曰r吾常得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請種粳,乃使二頃五十畝種秫,五十畝種粳。歲終,
會郡遣督郵至,縣吏請日r應束帶見之?!睖Y明嘆曰r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xiāng)里小兒!”即日解綬去職,賦《歸
去來》。征著作郎,不就。
(節(jié)選自《宋史?陶淵明傳》)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D)
A.篁不蔓不枝
青樹翠蔓(《小石潭記》)
B.眾宜乎眾矣
眾議舉寵為督(《出師表》)
C.鮮陶后鮮有聞
芳草鮮美(《桃花源記》)
D.益香遠做清
至慕圣賢之道(《送東陽馬生序(節(jié)選》)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香遠益清,亭亭凈植。
譯文:香氣傳播更加清香,筆直潔凈地豎立在水中。(意思對即可。2分)
3.語段(一)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是千古流傳的名句,請從其表現(xiàn)手法入手談談你的認識。(2
分)
答:運用象征手法,用“蓮”象征身處污濁環(huán)境而不同流合污具有高潔品質、情操的君子。
4.語段(一)周敦頤認為蓮花是花中的“君子”,語段(二)陶淵明卻喜歡菊花,請結合語段(一)(二)具體內
容談談你的認識。(4分)
答:①周敦頤和陶淵明都是品質高潔的人,他們分別喜歡蓮花和菊花是因為他們的生活態(tài)度不一樣,陶淵明
追求隱逸,而周敦頤不慕名利。②我認為菊花是花中的“隱士”,語段(二)中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與語段(一)
中“出淤泥而不染”是相似的。
【參考譯文】(二)官府的公田都下令要種高粱,說r我常常能喝醉酒就夠了妻子、兒子堅持要求種糧食,于
是把二頃五十畝的田地種高粱,五十畝種糧食。年終,恰逢州郡派督郵(官職名)到彭澤縣,下屬請示陶淵明說:
“您應該裝束整齊穿官服面見他?!碧諟Y明嘆氣說“我怎么能為了五斗米,向鄉(xiāng)里小人折腰當天就解下官印辭去官
職,寫了一篇《歸去來》賦。朝廷征聘他為著作郎(官職名),沒有接受。
三、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4題。(共10分)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盛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后鮮有聞。蓮之愛,同
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周敦頤《愛蓮說》)
(二海棠有色而無香”,此《春秋》責備賢者之法。否則無香者眾,胡盡恕之,而獨于海棠是咎?然吾又謂
海棠不盡無香,香在隱躍之間,又不幸而為色掩。如人生有二枝,一枝稍粗,則為精者所隱;一術太長,則六藝
皆通,悉為人所不道。王羲之善書,吳道子善畫,此二人者,豈僅工書善畫者哉?蘇長公不善棋酒,豈遂一子不
拈,一卮不設者哉?詩文過高,棋酒不足稱耳。……噫,"大音希聲”:‘大羹不和",奚必如蘭如麝,撲鼻薰人,而后
謂之有香氣乎?
(節(jié)選自李漁《閑情偶寄》)
1.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可遠觀而不可藜玩焉親近而不莊重
(2)宜乎眾矣應當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牡丹,花之富貴者也。
答:牡丹是花中富貴的花。
3.作者寫《愛蓮說》,表達了他什么樣的志趣?(2分)
答: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的志趣。
4.周敦頤對蓮之描述與語段(二)中作者對海棠之描述有何不同?請簡要分析。(4分)
答:語段(一)中周敦頤重在以花明志,語段(二)作者重在以花喻人。
【參考譯文】(二)‘海棠花美麗卻沒有香味”,這是《春秋》對賢明者加以責備,嚴格要求的說法。否則沒有香味
的花太多了,為什么都寬恕了,但是獨獨海棠有罪?因為這樣我又說海棠不是完全沒有香味,香味在隱隱約約的
地方,而且又不幸被花的美麗外表所壓過。就好比人一生有兩根枝干,一根比較粗糙,就會被精致的另一根所掩
蓋;一門技藝太強了,即便通曉很多門技藝,都不會被人所稱道。王羲之擅長書法,吳道子擅長繪畫,這兩個人
難道只擅長書法繪畫嗎?蘇軾不擅長下棋喝酒,難道就一點棋藝都不懂,一杯酒都不能喝嗎?(他的)詩文太厲
害了,下棋和喝酒就不為人稱道了。……哎,”最好聽的聲音是無聲之音”,“最美味的東西是不調和五味”,難道必定
像蘭花像麝香一樣,香氣撲鼻芬芳熏人,這樣以后才能叫做有香氣嗎?
第2篇三峽
知鑰梳理
一、重點字詞句梳理。
1.重點字詞
(1)通假字
略無闞處“闕”通“缺”,意思為中斷。
(2)古今異義
①目非亭午夜分古義:如星今義:自己;從
②至于夏水襄陵古義:“至”是動詞,“到”的意思;“于”是介詞
今義:常連在一起,表示另提一事
③吸王命急宣古義:立時今義:用于選擇關系的關聯(lián)詞
④雖乘奔御風,不以穿也古義:快今義:通
⑤艮多趣味古義:實在今義:較好
(3)一詞多義
①絕哀轉久維謔醫(yī)
繼喊多生怪柏極高的
②清回治倒影清遺
演榮峻茂永清
(4)詞類活用
①動詞用作名詞
雖乘奔御風奔:原意為奔跑,在文中意思為S奔的馬。
空谷傳胞響:原意為回響,在文中意思為響聲。
②名詞作狀語
有時釧發(fā)白帝朝:原意為早晨,在文中意思為在早晨。
(5)實詞解釋
①峪無闕處略無:毫無
②自非亭午夜分亭午:正午夜分:半夜
③不見I儂月曦:日光,這里指太陽
④至于夏水襄陵襄:上
⑤將硼阻絕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⑥則奉湘綠潭素湍:白色的急流
⑦回沛倒影回清:回旋的清波
⑧摯哪多生怪柏絕:極高的山峰
⑨飛淋其間飛漱:急流沖蕩
⑩每至昭圓霜旦晴初:天剛晴霜旦:下霜的早晨
?屋引凄異屬引:接連不斷。屬,動詞,連接;弓I,延長
2.句子翻譯
(1)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
譯文:在三峽七百里(的沿途)中,兩岸都是相連的高山,沒有中斷的地方。
(2)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文: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3)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斷隔絕。
(4)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文:這其中的距離有一千二百里,即使騎上飛奔的馬,駕著疾風,也沒有這樣快。
(5)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譯文:白色的急流,碧綠的深水,回旋著清波,映出了(山石林木的)倒影。
(6)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譯文:水清,樹榮(茂盛),山高,草盛,實在是有許多趣味。
(7)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
譯文: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叫,聲音接連不斷,異常凄涼。
(8)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文:空蕩的山谷里傳來(猿叫的)回聲,悲哀婉轉,很久才消失。
二、問題探究。
(1)第一段寫出了山的什么特點?第二段寫出了水的什么特點?
答:山的特點:連綿不斷(山多),遮天蔽日(山高)。水的特點:水清澈(水清),水流湍急(水急)。
(2)文章結尾引用“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有什么作用?
答:渲染秋天蕭瑟的氛圍,表現(xiàn)三峽的凄婉美。
(3)作者是從哪些方面描寫三峽自然景觀的?(課后習題)
答:文章先寫山,后寫水。寫山,突出連綿不斷、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則描繪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景象。
(4)作者在寫三峽的水時,為什么沒有按照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而是先寫夏季?
答:作者是為江水作注,重點是寫水,而水以夏季為盛,故將“夏水”為首來寫。
(5)三峽適合修建水力發(fā)電站,也可以從本文找出兩個理由。請用自己的語言概括,并寫出文中印證理由的原句。
答:理由一:水流急(或速度快,水勢迅猛、水流湍急)。原句:有時朝發(fā)白帝,幕到江陵
理由二:落差大。原句:絕端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
(6)如果你要去欣賞三峽的美景,會選擇哪個季節(jié)前往?請結合課文的內容說說理由。
答:示例:我會在夏天去。那江水漫上小山,江面更顯寬闊的景象,那急流順七百里峽谷奔騰而下的壯觀景
色,令我神往。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
酈道元(466或472—527),范陽涿(zhu。)縣(現(xiàn)在屬河北)人,北魏地理學家。好學博覽,留心水道等地理現(xiàn)
象,撰《水經(jīng)注》。其書名為注釋《水經(jīng)》,實則以《水經(jīng)》為綱,詳細記載了一千多條大小河流及有關的歷史遺
跡、人物掌故、神話傳說等,是我國古代最全面、最系統(tǒng)的綜合性地理著作。該書還記錄了不少碑刻墨跡和漁歌
民謠,文筆絢爛,語言清麗,具有較高的文學價值。
四、文章中心概括。
本篇用生動的筆墨描述了三峽的景致,先總寫三峽地貌,再寫三峽不同季節(jié)的壯麗景色,抒發(fā)了作者熱愛祖
國山河的思想感情。同時作者融情于景,最后以憂傷的漁歌作結,也表達了“山水雖佳,可世上猶有勞貧”的思想
感情。
五、寫作特點。
1.抓住特征,繪物寫景。文中寫山,突出高、連綿不斷的特點;寫水,則抓住不同季節(jié)的不同特點來寫,且使用
多種修辭手法,從而使三峽風光得到了全方位的展示,給人們留下深刻的印象。
2.布局合理。作者先寫七百里的山勢,再寫夏水暴漲,繼寫春冬美景,后寫寒秋肅殺。因為三峽的山多、連綿、
高,峽間很窄,江水通過這樣的峽谷必然比其他地方更急,更壯觀。一年四季,漲落有序。由此,水成了串聯(lián)全
文的紅線。
考點楷煉
一、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1分)
(一)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喊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p>
(酈道元《三峽》)
(二)歐陽子方夜讀書,聞有聲自西南來者,悚然而聽之,曰r異哉「初淅瀝以蕭颯,忽奔騰而砰湃,如波濤
夜驚,風雨驟至。其觸于物也,錚錚,金鐵皆鳴;又如赴敵之兵,銜枚疾走,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
(選自歐陽修《秋聲賦》)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B)
A.自目非亭午夜分
不宜妄自菲?。ā冻鰩煴怼罚?/p>
B.或篁王命急宣
吸其遇其叱咄(《送東陽馬生序》)
C.絕絕哪多生怪柏
率妻子邑人來此緲境(《桃花源記》)
D.屬展引凄異
忠之屬也(《曹劌論戰(zhàn)》)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文:即使騎著奔馳的快馬,駕著風,也不如船行得快啊。
(2)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
譯文:每到秋雨初晴、降霜的時候,樹林山澗一片清涼寂靜。
3.語段(一)中的表現(xiàn)出了春冬之時水的哪些方面的特點?請結合具體語句來談。(2分)
答:①水清:“回清倒影”就表現(xiàn)了水的清澈,能夠映出樹木的影子。②水急:“素湍”“懸泉瀑布,飛漱其
間”都是表現(xiàn)水流湍急的特點。
4.同為秋聲,其情態(tài)卻是迥異,其表現(xiàn)手法也是別具一格。請結合語段(一)(二)的內容,談談作者是如何表
現(xiàn)秋聲的不同特點的。(3分)
答:《三峽》主要抓住秋聲中猿猴的鳴叫聲來寫,突出了聲音的凄涼悲哀的特點,渲染出三峽秋天蕭瑟的氣
氛。在《秋聲賦》中,作者用風聲、波濤、金鐵、行軍四個比喻,從多方面和不同角度,由小到大,由遠及近地
形象地描繪了秋聲狀態(tài)。用形象化的比喻,生動鮮明地寫出了作者聽覺中的秋聲的個性特點。
【參考譯文】(二)歐陽先生(歐陽修自稱)夜里正在讀書,(忽然)聽到有聲音從西南方向傳來,心里不禁悚然,
他一聽,驚道“奇怪??!’這聲音初聽時像淅淅瀝瀝的雨聲,其中還夾雜著蕭蕭颯颯的風吹樹木聲,然后忽然變得
洶涌澎湃起來,像是江河夜間波濤突起、風雨驟然而至。碰到物體上發(fā)出鏗鏘之聲,又好像金屬撞擊的聲音;再
(仔細)聽,又像銜枚奔走去襲擊敵人的軍隊,聽不到任何號令聲,只聽見有人馬行進的聲音。
二、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0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于夏水
襄陵,沿溯阻絕。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二)此石經(jīng)始禹鑿,河中漱廣,夾岸崇深,傾崖返捍,巨石臨危,若墜復倚。古之人有言,水非石鑿,而
能入石,信哉!其中水流交沖,素氣云浮,往來遙觀者,常若霧露沾人,窺深悸魄。其水尚奔浪萬尋,懸流千丈,
渾洪嶷怒,鼓若山騰,浚波頹壘,迄于下口。方知《慎子》,下龍門,流浮竹,非駟馬之追也。
(選自酈道元《孟門山》)
L解釋下面加點詞語在句中的意思。(2分)
(1)有時朝發(fā)白帝在早晨
(2)盡多趣味實在
2.用現(xiàn)代漢語寫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
譯文:常常有高處的猿猴放聲叫,聲音連續(xù)不斷,異常凄涼怪異,空曠的山谷傳來猿啼的回聲,悲哀婉轉,很
久很久才消失。
3.從語段(一)中可以看出,三峽的四季風景體現(xiàn)出怎樣的美?(3分)
答:夏季水勢浩大壯美,春冬季節(jié)的清澈秀美,秋季哀婉凄涼的美。
4.比較語段(一)(二)的內容,說說兩文中的水有什么相同之處。(3分)
答:三峽夏季的水流速很快,聲勢都很大。
【參考譯文】(二)這里的巖石首先經(jīng)過大禹開鑿,河道因被水沖擊而非常寬闊,兩岸高峻而深邃,傾斜的崖壁
相倚相撐,巨石臨近危崖,好像隨時就要墜落下來似的,卻又相互倚拄而懸在危崖邊緣。古人曾經(jīng)說過,水雖不
是鑿石頭的鑿子,卻能穿透巖石,確實如此呀!這里水流交相沖激,白色的水氣好像飄浮的云霧,來來往往遙遠
觀看的人,常常會覺得仿佛被霧露沾濕似的,如向深處俯視,更加驚心動魄。而且河水在此迸濺萬尋的浪花,千
丈瀑布從高崖一瀉而下,奔騰澎湃的水流,狂暴地涌起如山的巨浪激蕩騰躍,巨浪一個接著一個翻滾而下,直到
下游出水口。這才知道《慎子》中所記載的:下龍門時,漂流浮竹,不是駟馬所能追上的。
三、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廣4題。(共10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夏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懀мD久絕。故漁者歌曰r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p>
(節(jié)選自酈道元《三峽》)
(二)二十三日,由寺后側徑登山。越澗盤嶺,宛轉山半。隔峰復見一瀑,并掛瀑布之東,即馬尾泉也。五
里,攀一尖峰,絕頂為文殊臺。孤峰拔起,四望無倚,頂有文殊塔。對崖削立萬仞,瀑布轟轟下墜,與臺僅隔一
澗,自巔至底,一目殆無不盡。不登此臺,不悉此瀑之勝。下臺,循山岡西北溯溪,即瀑布上流也。一徑忽入,
山回谷抱,則黃巖寺?lián)p劍峰下。越澗再上,得黃石巖。巖石飛突,平覆如砥。巖側茅閣方丈,幽雅出塵。閣外
修竹數(shù)竿,拂群峰而上,與山花霜葉,映配峰際。鄱湖一點,正當窗牖。縱步溪石間,觀斷崖夾壁之勝。仍飯開
先,遂別去。
(節(jié)選自徐霞客《游廬山日記》)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A)
A.回回清倒影
峰回路轉(《醉翁亭記》)
B.重事巖疊嶂
事修岳陽樓(《岳陽樓記》)
C.素則泰湍綠潭
可以調索琴(《陋室銘》)
D.闕略無理處
必能裨補網(wǎng)漏(《出師表》)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譯文:到了夏天江水漫上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斷隔絕。
(2)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譯文:這兩地相距一千二百多里,即使騎上快馬,駕著長風,也沒有這樣快。
3.語段(一)在末尾引用漁者歌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進一步突出三峽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了三峽秋季蕭瑟凄涼的氣氛。
4.語段(一)和語段(二)中都寫到了瀑布,有什么相同之處?(2分)
答:兩者有相同之處:瀑布都很高,而且水量都很大。
【參考譯文】(二)二十三日,由開先寺后的側邊小路上登山。越過溪澗,盤旋于山嶺,在山半宛轉前行。隔著
山峰又看見另一瀑布,并掛在瀑布東面的,就是馬尾泉了。走過五里路,攀登上一座尖山峰,其絕頂為文殊臺。
一座孤峰拔地而起,四面無有倚靠,峰頂有文殊塔。對面的崖巖削立,高達萬仞,瀑布發(fā)出轟轟的響聲向下墜落,
與文殊臺僅僅相隔一澗,從崖巔到崖底,一眼幾乎看不盡。不登臨這文殊臺,就不盡知這瀑布的勝景之妙。走下
文殊臺,沿著山岡的西北面追溯溪流,即是瀑布的上流。一條小路忽然伸入,山回谷抱,黃巖寺正高踞在雙劍峰
下。越過溪澗再向上攀登,得以到達黃石巖。巖石有的奇異突兀,有的平覆如磨刀石。巖側的茅草閣方丈,幽雅
脫離塵世。閣外面有修竹數(shù)竿,在群峰之上輕輕擺動,與山花、秋天的霜葉,輝映相配于山峰之間。遠眺鄱陽湖
一片,正對著窗戶。在溪洞、巖石間放開步伐游覽,觀賞斷崖、夾壁的種種景致。仍然在開先寺用飯,飯后告別
而去。
四、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廣4題。(共10分)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絕?;蛲趺毙?,有時朝發(fā)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絕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凄異??展葌黜?,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r巴東三峽巫峽長,
猿鳴三聲淚沾裳。
(酈道元《三峽》)
(二)山既奇秀,境復幽茜,欲般舟一登;而舟子固持不可,不能強,因致禮焉,遂行。于是足不及游,而
目游之。俯仰間,清風徐來,無名之香,四山飄至,則鼻游之。舟子謂灘水佳甚,試之良然,蓋是即陸羽所品十
九泉也,則舌游之。頃之,帆行峰轉,瞻望弗及矣。返坐舟中,細繹其峰巒起止、徑路出沒之態(tài),倘恍間如舍舟
登陸,如披草尋磴,如振衣最高處。下瞰群山趨列,或秀靜如文,或雄拔如武,大似云臺諸將相,非不杰然卓立,
覺視先生,悉在下風。
(節(jié)選自鄭日奎《游釣臺記》)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一項是(2分)(D)
A.清申榮峻茂
水尤消冽(《小石潭記》)
B.生絕崛多生怪柏
然后知生于憂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C.絕沿溯阻絕
往來而不絕者(《醉翁亭記》)
D.命或王畬急宣
奉命于危難之間(《出師表》)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2分)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譯文: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如果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見太陽和月亮。
3.語段(一)先寫山,再寫水的目的是什么?(2分)
答:寫山的高是為下文寫水流的急做鋪墊。
4.同樣是寫山水,語段(二)中的描寫與語段(一)有什么不同?(4分)
答:①與語段(一)中的山“遮天蔽日,連綿不斷”相比,語段(二)中的山顯得奇特秀麗,主要運用了比
喻的修辭手法;②和語段(一)中的水“沿溯阻絕”的水勢大相比,文段(二)中的水主要是甘甜,主要運用了
味覺嗅覺相結合的手法。
【參考譯文】(二)這山既奇特秀麗,環(huán)境又幽美,我就想要停船靠岸登上山去;可是船夫堅持不同意,不能勉
強他,于是對著山行一個禮,船繼續(xù)航行。于是我的腳不能夠去游覽,而眼睛去游覽了。低頭抬頭之間,陣陣清
風慢慢吹來,說不出名字的香氣,從四面山峰傳來,那么我的鼻子也游覽了。船夫說七里灘水質很好,嘗一嘗確
實是這樣,那么我的舌頭也游覽了。一會兒,隨著船行進,山峰轉過去,就望不到了。轉身坐在船艙中,仔細地
尋找探究山巒起自哪里,終止于何處、山路隱現(xiàn)之狀,恍惚間好像離開船登上岸,像撥開草尋找石階,像整頓衣
服站在最高處。向下俯瞰群山排列,有的清秀沉靜像文人,有的雄偉挺拔像武夫,非常像東漢云臺眾位將相,并
非不杰出高超,覺得與嚴先生比較,卻都處在下風了。
第3篇馬說
知識梳理
一、重點字詞句梳理。
1.重點字詞
(1)通假字
①才美不外見“見"通"現(xiàn)",意思為表現(xiàn)。
②貫之不能盡其茗“食”通“色1”,意思為喳?!安摹蓖ā安?”,意思為才能。
③其真無馬邪“邪”通“耶”,表示疑問,相當于“嗎”。
(2)古今異義
①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古義:這樣之后今義:連詞,表示一件事情之后接著又發(fā)生另一件事情
②一食吸盡粟一石古義:直肘_今義:用于選擇關系的關聯(lián)詞
③案求其能千里也古義:怎么今義:安定;安全;安裝
(3)一詞多義
①食拿不飽,力不足吃
食之不能盡其材通“飼”,喂
②策策之不以其道用鞭子打(這里意為驅使)
執(zhí)第而臨之馬鞭
③能安求其熊千里也助動詞,能夠
雖有千里之能名詞,能力、本領
(4)詞類活用
①形容詞用作動詞
一食或盡粟一石盡:原意為完,在文中意思為吃完、吃盡。
②名詞用作狀語
策之不以其道策:原意為馬鞭,在文中意思為用鞭子打。
③名詞用作動詞
食馬者不知其能?手而食也千里:原意為數(shù)量名詞,在文中意思為紅王里。
(5)實詞解釋
①祇辱于奴隸人之手祇:區(qū)是
②乎現(xiàn)于槽物之間駢:兩馬并駕駢死:并列而死
③耳欲與常馬等不可得且:猶,尚且
④策之不以其道道:正確的方法(SJ:方法)
⑤鳴之而不能博其意通:通曉
⑥執(zhí)策而喻之臨:血2位
2.句子翻譯
(1)駢死于槽楊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譯文:(和普通的馬)一同死在槽楊之間,不以千里馬著稱。
(2)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
譯文:日行千里的駿馬,一餐有時能把一石糧食吃光。
(3)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譯文:喂馬的人不懂得要根據(jù)它能日行千里的本領來喂養(yǎng)它。
(4)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譯文:鞭打它,不按正確的方法;喂養(yǎng)它,不能使他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能。
(5)鳴之而不能通其意。
譯文:聽它嘶鳴卻不通曉它的意思。
(6)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譯文:難道真沒有千里馬嗎?恐怕是真不認識千里馬吧!
二、問題探究。
(1)說說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的遭遇,寄托了怎樣的思想感情。(課后習題)
答:作者在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即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心情。
(2)從文中看,千里馬遇不到伯樂,他們有著怎樣的命運?
答:社會上并不缺少有才能的人,但由于沒有人發(fā)現(xiàn)、善待和重用,他們往往被埋沒。
(3)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怎樣的社會現(xiàn)實?
答: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不重視人才,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
(4)伯樂和千里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間的關系是什么?(課后習題)
答:千里馬寓人才,伯樂寓能發(fā)現(xiàn)賞識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樂,而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
有。要發(fā)現(xiàn)人才,愛護人才,否則,人才就會被埋沒,有人才也等于沒有人才。在韓愈看來,世上缺乏的不是人
才,而是發(fā)現(xiàn)人才的人。所以說課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懷才不遇之情和對統(tǒng)治者埋沒摧殘人才的憤懣和控訴。
(5)有人認為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也有人認為,千里馬需遇伯樂,才能方有機會施展出來。
你的看法呢?說說理由。
答:示例一:只要是“千里馬”,才能就會施展出來。是金子總會發(fā)光,只要自身有實力,不論什么條件下都
能施展自身的才華。
示例二:千里馬需遇伯樂,才能方有機會施展出來?!扒Ю锺R常有而伯樂不常有”,自身才能的施展需要伯樂來
發(fā)掘。
三、重要作家作品和文學常識。
韓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陽(現(xiàn)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文學家。祖籍河北昌黎,世稱“韓昌黎謚號'文”,
又稱“韓文公3官至吏部侍郎,又稱“韓吏部其散文尤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譽。他與柳宗元同為“古文
運動”的倡導者,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作品都收集在《昌黎先生集》里。
“說”是古代議論說明類文章的總稱。它與“論”沒有質的區(qū)別,所以后來統(tǒng)稱說理辨析的文章為論說文。
四、文章中心概括。
《馬說》是通篇借物喻人的雜文,屬論說文體。文章借伯樂和千里馬的傳說,將人才比為千里馬,將愚妄淺
薄、不識人才的統(tǒng)治者比做食馬者,以千里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的遭遇,寫有才之人終身不
得其用的遭遇,以“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寫千里馬被埋沒的原因等,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有才之士受到的
不公正待遇和不幸的處境,行文中洋溢著強烈的不平和悲憤。
五、寫作特色。
1.中心突出,線索清晰。本文篇幅雖短,中心卻十分突出。貫穿全文的是“其真不知馬也’這句話。
2.托物寓意。本文寫法上的顯著特點是:使用了托物寓意的寫法,寓深刻思想于具體形象之中。如文中用“祇辱于
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來描繪千里馬的悲慘遭遇;用“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來揭示它的才能被埋
沒的原因;又用“策之不以其道……‘天下無馬”刻畫了食馬者的淺薄愚妄。
考點精煉
一、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1分)
(一)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相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
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r嗚呼!其真無馬邪?其
真不知馬也。
(韓愈《馬說》)
(二)楚莊王欲伐越,莊子諫曰“王之伐越,何也?”曰r政亂兵弱?!鼻f子曰r臣患智之如目也,能見百步之外而
不能自見其睫。王之兵自敗于秦、晉,喪地數(shù)百里,此兵之弱也;莊躋①為盜于境內,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亂也。
王之弱亂,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鼻f王乃止。故知之難,不在見人,在自見。故曰r自見之謂
明?!?/p>
(節(jié)選自韓非《韓非?喻老》)
注:①莊躋:戰(zhàn)國時楚莊王后裔,后降漢。
1.下面各組句子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2分)(B)
A.能雖有千里之熊
先帝稱之曰蒯《出師表》)
B.食拿不飽,力不足
肉食者鄙(《曹劌論戰(zhàn)》)
C.是吊馬也
斯星陋室(《陋室銘》)
D.臨執(zhí)策而順之
故順崩寄臣以大事也(《出師表》)
2.把語段(一)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4分)
(1)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棚之間。
譯文:只能在馬夫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馬)一起死在馬廄里。
(2)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譯文:想要它和普通的馬一樣尚且都不能辦到,又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3.語段(0中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什么樣的社會現(xiàn)實?寄托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3分)
答:作者借千里馬不遇伯樂反映當時不重視人才,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的社會現(xiàn)實,很多人才卻“祗辱于奴隸人
之手,駢死于槽楊之間”。作者在此寄托了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憤懣之情。
4.比較語段(一)(二)的內容,淺薄愚妄是“食馬者”和“楚莊王”身上相同的特質。請談談“食馬者”淺薄
愚妄的表現(xiàn),并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造成“楚莊王”淺薄愚妄的原因。(2分)
答:“食馬者”的淺薄愚妄表現(xiàn)在不善于發(fā)現(xiàn)人才,又不能夠愛護人才,以至于埋沒人才。造成“楚莊王”
淺薄愚妄的原因就是不“自見”,即缺少自知之明。
【參考譯文】(二)楚莊王想攻打越國,莊子勸諫道r大王為什么要攻打越國呢?"楚莊王說r因為越國政事混亂,
軍隊軟弱?!鼻f子說r我雖說很無知,但深為此事?lián)鷳n。見識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卻看不到自己的睫毛。
大王的軍隊被秦、晉打敗后,喪失土地數(shù)百里,這說明楚國軍隊軟弱;有人在境內作亂,官吏無能為力,這說明
楚國政事混亂??梢姵诒跽y方面,并不比越國差。您卻要攻打越國。這樣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見眼睫毛
一樣?!背f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頭。因此要想認識到困難,不在于能否看清別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
說r自己認識到自己才叫做明察?!?/p>
二、閱讀下面兩個語段,完成1?4題。(共11分)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祇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
相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
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天下無馬!”嗚呼!其真無馬邪?其真不
知馬也。
(節(jié)選自韓愈《馬說》)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ktv轉讓標準合同范本
- 沖壓件合同范本
- 代采協(xié)議合同范本
- 會展勞務用工合同范本
- 經(jīng)典主婚人婚禮致辭
- 公寓租房押金合同范本
- 風機安裝合同范本
- 減免租房傭金合同范本
- 傷情賠償合同范本
- 臨建混凝土勞務合同范例
- 新視野大學英語(第四版)讀寫教程4(思政智慧版)課件 Unit1 Urban development Section A
- 衛(wèi)生部病歷質量評價標準
- 第2章 Windows 10操作系統(tǒng)
- 納稅人進項稅額分攤方式備案報告表(樣本)
- GPS公交車報站器使用說明書V
- 乘坐地鐵安全指南(課件)-小學生主題班會通用版
- 建筑智能化系統(tǒng)介紹08685課件
- 中建(輪扣架)模板工程施工方案
- GB/T 17421.2-2023機床檢驗通則第2部分:數(shù)控軸線的定位精度和重復定位精度的確定
- 小區(qū)燃氣安全宣傳新聞稿
- WORD一級上機題答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