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紀的教會》_第1頁
《中世紀的教會》_第2頁
《中世紀的教會》_第3頁
《中世紀的教會》_第4頁
《中世紀的教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世紀的教會.教階體制(hierarchy)教皇pope樞機cardinal大主教archbishop主教bishop本堂神父father.教階制度就是規(guī)定天主教神職人員的等級和教務管理的制度,是教會法中的一項重要制度。教會教階一般分為教皇、大主教、主教、神甫等,在教務方面按照級別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天主教會按照等級制度組成的教職體系和教會管理體制。羅馬帝國后期參照帝國的官階體系而形成,后逐步擴展定型于中世紀西歐封建社會。教階制的主體由主教、神父和助祭三個品位組成。主教品位又分作教皇、樞機主教(紅衣主教)、首主教(即首席主教,一國教會組織之首或首都所在地的主教)、大主教、主教和一般主教等級次。助祭之下還設有一些其他較低品位。教會管理體制則依照這一等級層次,逐級對下行使管理權。羅馬教廷把整個西歐的基督教組織及神職人員,按著這一等級森嚴的教階制度,統(tǒng)統(tǒng)納入一個巨大而完整的組織體系之中。.教皇教皇亦稱“教宗”,譯自拉丁文papa,源于希臘文,意指“爸爸”,最初本為古代天主教對其神職人員的一般尊稱,至今在東派教會中仍有以此稱神父者。天主教成為羅馬帝國國教后,羅馬、君士坦丁堡、亞歷山大里亞、安提阿和耶路撒冷五地的主教均用此稱謂來表示其宗主教之銜,而羅馬主教認為此銜僅指西部教會的領袖。西羅馬帝國滅亡后,羅馬主教成為西方教會中的最高首領,加之756年矮子丕平“獻土”后又在意大利形成“教皇國”世俗政權,“papa"這一稱謂遂逐漸為羅馬主教所獨有,開始構成“教皇”之涵義。到11世紀時,羅馬主教格列高利七世獨占“papa"之稱,從而正式形成了西方羅馬天主教會的教皇制度。“papa"一詞也就作為“教皇”之專稱沿用下來,即今日英語中的“pope”、德語中的“Papst“和法語中的“pape”。.羅馬教皇在教會最初興起時,他的地位一般,他只是羅馬帝國境內眾多主教區(qū)中的一個。羅馬主教區(qū)按照教會的說法是由基督的使徒彼得和保羅建立,又位于羅馬帝國首都。由于這些歷史原因,羅馬主教在中古西歐一開始就享有特殊榮譽和“教皇”這一特別的稱號。但教皇是西歐封建教會最高領袖的說法,曾經在很長的時期內只是教皇極力鼓吹的理論,而不是教皇現(xiàn)實地位的寫照。九世紀時,教皇利用加洛林國家衰落的機會,逐步樹立起對各地主教的領導權,但教皇地位的確立大概要到十一世紀。.按照天主教會的傳統(tǒng)說法,耶穌基督的第一個門徒彼得乃眾門徒之首,他于傳教過程中去羅馬擔任了羅馬教會的第一任主教。從此,羅馬主教均為伯多祿的繼位人,其地位因而也在其他主教之上?!敖袒省钡娜Q為“羅馬教區(qū)主教、羅馬教省都主教、西部宗主教;梵蒂岡君主、教皇”,亦稱“宗徒彼得的繼位人”、“基督在世的代表”等。在天主教會的教階體制中,教皇享有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能制定或廢除教會法規(guī),指定人員組成教廷,創(chuàng)立教區(qū),任命主教,而且“在倫理和信仰上永無謬誤”。在11世紀前,教皇須經世俗君主或意大利貴族遴選或認可。尼古拉二世登基后于1059年決定教皇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但須得到法蘭克王亨利一世及其繼位者的認可。直到1179年第三次拉特蘭會議和1274年第二次里昂會議兩次確認后,才正式規(guī)定教皇可單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不過仍須承認法、西、奧三國君主對候選人具有否決權。20世紀初,庇護十世廢除了這種世俗君主的否決權。1914年,本篤十五世遂成為單由樞機主教選為教皇的第一人。教皇當選后任職終身,不受罷免,但可自行辭職。..樞機主教所謂“樞機”,字源上來自拉丁文cardo一詞,意即“樞紐”或“門鉸”(英文為hinge)。教會視一個教區(qū)的主教座堂(主教駐守的地點)為教區(qū)的中心或“樞紐”。在教會歷史上,那些駐在座堂的司鐸,或固定地駐在某教堂或“本堂”,或原本為服務某教堂而領受司鐸圣秩,但后來奉派為另一教堂服務的司鐸,漸漸稱為“樞機司鐸”(PriestCardinals或CardinalPriests)。在羅馬,“樞機司鐸”的職責包括代表羅馬主教,即教皇,在“本堂”及羅馬其中一個大殿奉獻圣祭、分擔教宗行政職務、出席教區(qū)會議和擔當教宗的顧問。.大主教大主教,或稱總主教。根據(jù)天主教及基督教部分教派的制度,數(shù)個教區(qū)組成一個教省,其主教長稱為大主教;而教省大主教在省屬教區(qū)中有某些權限。.主教為教會高級圣職人員,拉丁文稱作episcopus。教會初期稱之為監(jiān)督或長老。主教由教皇任命。受教皇委托,為一個教區(qū)的最高負責人。在教階制下,每若干教區(qū)組成一個教?。ㄍc國家的省或州相同),教省主教稱為大主教,該省其它主教稱為隸屬主教。.本堂神甫低于主教區(qū)的教區(qū)單位是“堂區(qū)”,一個堂區(qū)的最高神職人員被稱為神父(Father),即神甫,司祭、司鐸的尊稱。神甫介于主教與助祭之間,屬七級神品。是羅馬天主教和東正教的宗教職位。千百年來只有男修士才可擔當此職位。天主教的神父終身不可結婚,而東正教的神父可以在晉鐸前結婚,但主教只能在獨身者中挑選。.修道院在各級教區(qū)之外,教會組織還有另一種組織形態(tài),就是集體隱居修行的修道院。參加修道院團體的,男的稱修士,女的稱修女。他們都不是神父(雖然修士可以晉鐸甚至被選為教皇),不施行圣事,但輔助神父進行其他工作。他們都宣發(fā)神貧、服從、貞潔的三個圣愿。修士往往是一些堅定狂熱的教徒,而并非遁入荒野的真隱士,他們?yōu)楹葱l(wèi)教會利益和正統(tǒng)教義積極干預教區(qū)事務和國家政治,出任主教、教皇和國王的官吏,修道院因而成為中古西歐社會的重要勢力。.西歐最早的修道院出現(xiàn)在5世紀初,系仿效希臘修院而設立,院長對修士沒有多大權威。529年,圣本尼狄克(St.Benedict)在那不勒斯的卡西諾山上創(chuàng)立了一所修道院,后又制定修院院規(guī)《修士守則》。.《修士守則》(RuleofSaintBenedict)主要內容是修士要放棄個人財產、絕對服從修院院長和堅持集體隱修生活,但不提倡埃及、敘利亞基督教修士那種過份的禁欲苦修,所強調的是修院的組織性和紀律。修士一律穿黑色衣,每天勞動六小時,讀經祈禱八小時,吃的是簡單粗糙的食物,但能吃飽。六世紀中葉到十二世紀中葉整整六百年間,西歐眾多修院的院規(guī)與《修士守則》大同小異。.克呂尼修道院910年,阿奎丹公爵威廉劃出他的一塊獵場創(chuàng)立克呂尼修道院??藚文嵝薜涝旱奶攸c就是要求修士嚴守經過修訂的《修士守則》,注重提高修士的文化水平和神學修養(yǎng)。.修會(修道會)到十一世紀前期,以克呂尼修道院為首的克呂尼派修院已遍及西歐地區(qū),組成修道院的聯(lián)合組織——修會。為不同目的和精神而設立的修道團體,稱為修會,這是因應不同的時代及社會需要而成立的修道團體。天主教中著名的修會有本篤會、方濟各會(面向貧窮人)、多明我會(面向城市居民)、奧斯定會、耶穌會(從事學術)和慈幼會(面向青少年)。一些修會發(fā)展壯大的同時,也成為教皇控制歐洲世俗權力的重要工具,例如多明我會曾主持異端裁判所,耶穌會積極參與對新教徒的迫害。也有一些時期,一部分勢力龐大的修會也會受到天主教會內部的打擊,例如耶穌會曾經被教皇克萊孟十四世解散,停止在傳統(tǒng)天主教地區(qū)活動達半個世紀。.中古西歐社會一開始就存在世俗化問題。主教握有大量土地,他在其地產上亦有司法、行政權力,不少教會人士還擔任國家官吏,而主教、修道院長等職位往往由國王直接任命。于是許多教會人士等同于一般世俗封建主,不能履行宗教職能。圣職買賣、神職人員結婚、主教死后其后嗣繼承、析分教產都十分流行。這些現(xiàn)象激起教會內部一些人士的強烈不滿,于是醞釀起了教會的改革——克呂尼運動。教會的世俗化問題.克呂尼運動(CluniacMovement)十一世紀,克呂尼派修士中的一些激進分子進入教皇宮廷,推動日益腐敗的教會進行改革。他們規(guī)定教皇只能由樞機主教選舉產生,重申教士不得結婚這一教會紀律,禁止教士以任何方式從世俗人士那里接受教職。他們還主張加強修道院管理,修士須過集體生活,教士不得婚娶,以防止教會被世俗社會腐蝕和侵犯。該運動得到2000多所隱修院的響應。運動后期鼓吹教皇權力至上,主張教皇有權獨攬主教任命權,甚至有權廢黜世俗君主,從而引起了教皇與世俗君主的長期斗爭。.卡諾莎事件1073年,狂熱的克呂尼派修士喜爾德布蘭(Hildebrand)擔任教皇,是為格里哥利七世(GregoryVII)。1075年,格里哥利七世召開宗教會議,規(guī)定世俗國王不得有主教授職權.指責德皇亨利四世手下的幾位貴族和主教犯有買賣圣職罪。接著,教皇又開除拒不退讓的亨利四世教籍,禁止他“統(tǒng)治德意志王國和意大利”,宣布任何基督徒對亨利的宣誓效忠無效。亨利迫于形式不得不向教皇求和。1077年1月亨利到意大利教皇居住的卡諾莎城堡赤足跪在雪地中三天才得以晉見??傊?1世紀的教權與皇權的斗爭中,教權最后還是占了上風。這得益于克呂尼運動的改革,增加了教會的威信,使得教會有能力發(fā)動十字軍東侵的戰(zhàn)爭。...英諾森三世(PopeInnocentIII)他是意大利一個伯爵的兒子,曾在巴黎大學攻讀神學,并曾閉門研修神學理論,1198年當選教皇。在位期間教廷權勢達到歷史上的頂峰,積極參與歐洲各國的政治斗爭,曾迫使英國、丹麥、葡萄牙、瑞士等國王稱臣。由曾發(fā)動過第四次十字軍東征,鎮(zhèn)壓異端阿爾比派,批準天主教多明我會與方濟各會成立,1215年主持召開第四次拉特蘭公會議,規(guī)定圣洗、堅振、圣體、終傅、告解、神品(圣秩)、婚配七項圣事。.教會的分裂基督教東部正教會與羅馬天主教會在1054年正式分裂。由于事件具體起因多與當時的君士坦丁堡牧首阿卡西烏斯相關,故又稱阿卡西烏斯分裂。羅馬帝國在公元4世紀末分裂之后,東西兩部分在社會、政治、語言、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促成了基督教說拉丁語的西部派別和說希臘語的東部派別之間的分化。西部的羅馬教會自認為是耶穌門徒彼得的繼承者,堅持認為其在各宗主教區(qū)中擁有首席地位;東部的君士坦丁堡教會則在東羅馬皇帝支持下與羅馬教廷爭奪勢力范圍;再加上教義方面的分歧,終于在1054年相互開除教籍,正式分裂為天主教和東正教。.四世紀時,羅馬皇帝君士坦丁遷都拜占庭,改名君士坦丁堡,此后逐漸形成東西羅馬帝國。476年西羅馬帝國皇帝被蠻族推翻。當時,由羅馬主教出面與蠻族講和。羅馬主教長從此帝國西部的作用越來越重要,因為西歐在政治上是一盤散沙。在六世紀到十一世紀的五百年間,東西方的文化差距越來越大,東方教會和羅馬大公教會的隔閡也越來越多。兩方教會各有許多特色,種族語言和政治文化均有不同。東方教會使用希臘語,西方教會使用拉丁語。而〈尼西亞信經〉版本、儀式、圣餐餅、教義,以及在教堂里使用圖像的態(tài)度等不同,使爭執(zhí)卻與日俱增,而且沒有獲得解決。.到十一世紀初期,希臘教會尚未和西方教會分離。東方教會領袖不愿意接受西方教會領袖的圣職授任。1054年,當羅馬教皇利奧九世(LeoⅨ,1049-1054在位)的欽差大使Humbert抵達君士坦丁堡時,君士坦丁堡主教長MichaelCerularius(1043-1058在位)拒絕向他屈服。Humbert隨即在7月16日發(fā)表一份文件,把主教長開除教籍。君士坦丁堡主教長也相對地同時開除利奧九世的教籍。東方教會在理論上強調宗教事務應由基督教五大教區(qū)的領導人會議控制,而教廷改革派則主張宗教事務應由教皇單獨管理。東西方領袖的代表之間憤怒的齟齬,終致造成長久的分裂。.什一稅公元6世紀教會利用《圣經》中有農牧產品十分之一屬于上帝的說法,開始鼓吹征收什一稅。根據(jù)這種制度,一般信徒要按照教會當局的規(guī)定或法律的要求,捐納本人收入的十分之一供宗教事業(yè)之用,主要用于神職人員薪俸、教堂日常經費以及賑濟。盡管遭到激烈的反對,隨著基督教傳遍歐洲,納什一稅終于成為硬性規(guī)定。6世紀時歐洲教會法即予以確認,自8世紀以來又獲得世俗法律的支持。公元779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明確規(guī)定,繳納什一稅是每一個法蘭克王國居民的義務。此后,西歐各國紛紛效仿。什一稅分為大什一稅(糧食)、小什一稅(水果、蔬菜)和血什一稅(牲畜)等,其稅額往往超過納稅人收入的十分之一,大部分負擔主要由農民承擔。英格蘭在10世紀規(guī)定必須繳納什一稅。

.16世紀宗教改革運動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