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_第1頁
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_第2頁
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_第3頁
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_第4頁
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峨眉山實習報告(共5篇)峨眉山實習報告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主峰為金頂。最高峰萬佛項,海拔3099m。相對高差近2600m.面積154km2,外圍保護區(qū)域面積為469km2。生物土壤氣候垂直帶明顯,佛教文化歷史悠久,內(nèi)涵豐厚,構成了峨眉山“雄、秀、神、奇”的特色,素有“植物王國”、“地質博物館”、“佛國仙山”之稱,并有“峨眉天下秀”之贊譽。1997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chǎn)委員會批準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自然和文化雙重遺產(chǎn))1、雄秀神奇的自然景觀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邊緣拔地而起,主峰金頂絕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臨其間,可西眺皚皚雪峰,東歐莽莽平川,氣勢雄而景觀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燈四大奇觀。中部群山峰巒迭峰,含煙凝翠,飛瀑流泉,鳥語花香,草木茂而風光秀。植被垂直帶譜明顯,由山麓至頂可經(jīng)歷亞熱帶至寒帶的氣候和觀賞多種帶譜的植物景觀。雄偉的山體景觀與秀麗的植物景觀以及神奇的氣象景觀有機地融合,在中國名山中實屬罕見。2、地質、地貌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莫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峨眉山的地層從前寒武紀(中國通稱震旦紀)以來,除缺失中、晚宴陶世、志留紀、泥盆紀、石炭紀沉積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其中保留了典型的沉積相標志和大量生物化石,為研究沉積相,復原古環(huán)境,進行全球生物地層學及生物地理學研究提供了重要地史資料。峨眉山麥地坪剖面對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線的研究碳酸鹽臺地沉積相的研究中、卞三疊統(tǒng)龍門洞剖面對潮坪沉積相的研究;晚二疊世基性巖漿噴溢的峨眉山玄武巖對大陸裂谷作用,上地慢深部過程,巖石圈演化等方面的研究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已成為中外學者進行地學科研的基地。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是新構造期地殼抬升與地表夷平兩個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不同的構造——巖石地層背景產(chǎn)生不同的地貌成因類型。其主要類型有:構造地貌、流水侵蝕地貌、巖溶地貌和構造剝蝕臺地等是峨眉山的主要地貌類型。多樣的地貌類型產(chǎn)生了多樣的自然地貌景觀。從而使峨眉山贏得了“秀甲天下”的3、氣候、土壤峨眉山的氣候,除受三大因子(輻射、大氣環(huán)流、地理)的制約外,地形地勢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景區(qū)內(nèi)低云、多霧、雨量充沛(地當著名的“華西雨屏”),氣溫垂直變化顯著:有寒帶(海拔3047m以上,年平均溫度為3.0.C,極端最低溫度為一20.9°C)、亞寒帶(海拔2200m一3047m,年平均溫度為7.6C)、溫帶(海拔1200m一2200m,年平均溫度為13.1.C)、亞熱帶(海拔1200m以下,年平均溫度為17.2.C,極端最高溫度為38.3.C)。據(jù)30年氣候調查資料,峨眉山年平均降水量為1922mm,年平均相對濕度85%,年平均降雪天數(shù)為83天,年平均有霧日為322.1天,年平均日照山麓為951.8小時,山頂為1398.1小時。年平均霧湘139.4天,雨湘141.3天,這在同一緯度的自然環(huán)境中是極為罕見的“玉樹瓊花”的奇觀。峨眉山的土壤,因成土母質多樣,土壤類型各異,垂直分帶明顯主要土壤類型為:黃壤、山地黃壤、黃棕壤、山地暗棕壤及亞高山灰化土。4、植物峨眉山處于多種自然要素交匯地區(qū),形成豐富的植物種類和復雜的區(qū)系成份。其主要持征是:第一、植物種類極為豐宣,且價值較高。在僅154km,,的風景區(qū)范圍內(nèi),現(xiàn)已知擁有高等植物242科,3200種以上,約占中國植物物種總數(shù)的十分之一,占四川植物物種總數(shù)的三分之一。這是世界上少見的。其中藥用植物達1600多種,當前世界治療癌癥用的紫杉國中醫(yī)、中藥的發(fā)展和維護人類健康做出了極大的貢獻;花卉植物500余種,僅世界幾大名花之一的杜鵑花屬植物,現(xiàn)代分布中心在中國西部,峨眉山就處于該區(qū)域內(nèi),擁有杜鵑花29種之多,中國的八角蓮屆植物,全國共產(chǎn)9種(含亞種),峨眉山就有6種;輕工、化工、食用等植物600種以上;其它樟科、木蘭科、山荼科、薔薇科、虎耳草科等種類都非常豐富。同時全山森林覆蓋率達87%,并保存有1000年以上古樹崖桑、連香樹、梓、柿、栲、黃心夜合、白辛樹、百日青、冷杉等重要的林木種質資源。峨眉山被國家首批列級保護的植物達31種,占全國列級保護植物總數(shù)的10%.峨眉山是世界植物資源的重要寶庫。第二、原始和特有種繁多。峨眉山植物持有種豐富,峨眉山特有種或中國特有種共有320余種,占全山植物總數(shù)的10%,比率高于全國。僅產(chǎn)于峨眉山或首次在峨眉山發(fā)現(xiàn)并以“峨眉”定名的植物就達100余種,如峨眉擬單性木蘭、峨眉山莓草、峨眉胡椒、峨眉柳、峨眉矮樺、峨眉細國藤、峨眉鼠刺、峨眉葛藤、峨眉肋毛蔗、峨眉魚鱗蔗等。同時植物區(qū)系成份起源古老,單種科、單種屬、少種屬和洲際間斷分布的類群多,如著名植物拱桐、桫欏、銀杏、連香樹、水青樹、獨葉草、領春木等在植物分類上都是一些孤立的類群,形態(tài)上都保持一定購原始特征;木蘭Megnolia木蓮Manglietia含笑Michelic、石棟、鐵杉、木犀、萬壽竹、石楠、五味子等是與北美相對立的間斷分布類群,這些都是第三紀以前延續(xù)來的物種。從低至高由常綠闊葉林——常綠與落葉闊葉混交林——針闊葉混交林——亞高山針葉林形成了完整的森林垂直帶譜,構成了峨眉山自然景觀的多樣性而且是當今世界亞熱帶山地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植被景觀。第四、植物區(qū)系復雜。峨眉山植物區(qū)系的復雜性更反映在組成上既有中國——日本植物區(qū)系成分,又有中國——喜馬拉雅植物區(qū)系成份,而且熱帶、亞熱帶植物成份和溫帶植物成份都在這里交匯、融合形成奇持的自然景觀,如熱帶、亞熱帶常綠樹種栲、石棟、木荷、柃木等可上升至海拔2200m以上,居于寒濕性、溫性的冷杉、鐵杉等可下延至海拔1800m,與溫性械、樺等構成一體,形成峨眉山山地特殊的色彩斑瀾的五花林又稱針闊混交林帶。峨眉山在如此狹窄的區(qū)域范圍內(nèi)蘊藏著豐富的植物種質資源和完整的植被類型,這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不可多見的,因此峨眉山植物一直受到中外植物學家和植物愛好者的重視、青睞和向往。在風景游覽區(qū)內(nèi),為了保護好自然資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特劃定四個珍稀植物保護區(qū)和一個植物景觀保護區(qū),實行特別保護。5、動物峨眉山的動物有2300多種。其中:珍稀特產(chǎn)和以峨眉山為模式產(chǎn)地的有157種:國家列級保護的29種。獸類中的小熊貓,又名“紅色熊貓”,已列入1974年頒布的《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附錄H物種。鳥類中蜂鷹、鳳頭鷹、松雀鷹、白鵬、斑背燕尾等9種,均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國四川省動物種質的新紀錄。昆蟲中的蝴蝶268種之多,屬于峨眉山特產(chǎn)的多達53種。珍稀的英雄基鳳蝶和中華枯葉蛺蝶等尤為罕見。兩棲類的峨眉昆蟾、金頂齒突蟾、峨眉樹蛙、峰斑蛙等多達13種。寡毛類的環(huán)毛蚓、峨眉山杜拉蚓等多達15種,是峨眉山的一大優(yōu)勢。6、佛教文化雄秀神奇的峨眉山,千百年來以其獨具特色的魅力,吸引著無數(shù)的信眾、香客、文人、學者和僧人前來游山禮佛、說法傳經(jīng)、賦詩作畫、述文記游,創(chuàng)造了璀璨的峨眉山文化,聞名海內(nèi)外。公元1世紀中葉,佛教經(jīng)南絲綢之路由印度傳入峨眉山,藥農(nóng)蒲公在今金項創(chuàng)建普光殿。公元3世紀,普賢信仰之說在山中傳播,中國僧慧持在觀心坡下營造普賢寺(今萬年寺)。6世紀中葉,世界佛教發(fā)展重心逐步由印度轉向中國,四川一度成為中國佛教禪宗的中心,佛寺的興建便應運而生,歷史上寺廟最多時曾多達100多座。公元8世紀,禪宗獨盛,全山禪宗一統(tǒng)。9世紀中葉,宋太祖趙匡胤,派遣以僧繼業(yè)為首的僧團去印度訪問?;貒?,繼業(yè)奉記來山營造佛寺,譯經(jīng)傳法,鑄造重62T,高7.85m的巨型普賢銅佛像供奉于今萬年寺內(nèi),成為峨眉山佛像中的精品,文化、藝術價值極高。千百年來,峨眉山這個“佛門圣地”便以“普賢道場”之名,與山西五臺山、浙江普陀山、安徽九華山并稱為中國佛教四大名山蜚聲中外。在過去浸長的歷史歲月中,峨眉山不僅積累了豐富的佛教文化瑰寶,也遺存了大量珍貴的文物。景區(qū)內(nèi)現(xiàn)存寺廟30親處,建筑面積約10萬親平方米,它們都各具特色,富有個性。其中的飛來殿,萬年寺無梁磚殿均為國家一二級保護品。佛教文物品類繁多,其中高5.8m,7方14層,內(nèi)外鑄全本《華嚴經(jīng)》文和佛像4700余尊的華嚴銅塔、萬年寺明代銅鑄佛像,以及明代暹羅國王所所贈《貝葉經(jīng)》等都是稀世珍寶。峨眉山現(xiàn)有文物古跡點164處,寺廟及博物館的藏品6890多件,其中屬于國家定級保護的文物850多件,它們都具有不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中國武術有著悠久的傳統(tǒng),起源于佛門中的禪修功,吸收了道家的動功,以及軍旅中的功防戰(zhàn)技,衍生成中國武術中三大流派之一的峨眉派,流傳至今。作為“佛門圣地”、“天下名山”的峨眉山,千百年來,馳名海內(nèi)外,除了佛法的宣揚,佛徒信眾的禮拜,歷來與名人學士、墨客騷人的詠贊、記述和傳播有著密切關系。著名詩人李白、蘇東坡留下不少贊美峨眉山的詩篇,至今燴炙人口。在二峨山(古綏山)下不遠處的沙灣鎮(zhèn),有現(xiàn)代文豪郭沫若的故居。郭沫若寫下了不少峨眉的詩篇,堪稱峨眉詩人,他所書寫的“天下名山”題名,已是稀世的珍品。文化遺產(chǎn)在過去2000多年的文明歷史中,峨眉山風景區(qū)(包括樂山大佛)留下了大量的歷史文物和珍貴古跡,它是人類的共同財富,世界的珍寶。實習報告:淺析峨眉山地質構造一、實習時間:2010-4-19——2010-4-29二、實習路線:內(nèi)江——成都——峨眉山——樂山——內(nèi)江三、指導老師:鄒紅、周麗四、實習目的及要求:通過實習,獲得地質地貌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對野外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素描、資料調整,以及簡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訓練,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通過實習,培養(yǎng)和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思想方法。學會使用和閱讀地質圖。完成所布置的作業(yè)。五、正文:峨眉山位于中國四川盆地西南邊緣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峨眉山在成都平原西部邊緣拔地而起,主峰金頂絕壁凌空,高插云霄,巍然屹立。登臨其間,可西眺皚皚雪峰,東歐莽莽平川,氣勢雄而景觀奇,有云海、日出、佛光、圣燈四大奇觀。中部群山峰巒迭峰,含煙凝翠,飛瀑流泉,鳥語花香,草木茂而風光秀。植被垂直帶譜明顯,由山麓至頂可經(jīng)歷亞熱帶至寒帶的氣候和觀賞多種帶譜的植物景觀。雄偉的山體景觀與秀麗的植物景觀以及神奇的氣象景觀有機地融合,在中國名山中實屬罕見。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莫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是新構造期地殼抬升與地表夷平兩個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發(fā)育著峨眉大斷層、觀心坡斷層、挖斷山斷層和報國寺斷層。(一)、峨眉山地質發(fā)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斷塊山,西部隸屬峨眉——瓦山斷塊帶。在早震旦世,峨眉山區(qū)還是一片汪洋。震旦世后期,晉寧運動是峨眉山從地槽區(qū)轉化為地臺區(qū),形成一座低平的山。震旦世中后期到奧陶紀初期,峨眉山區(qū)第二次淪為滄海,峨眉山區(qū)地殼緩慢沉降。到奧陶紀后期峨眉山區(qū)有開始上升出水面,形成汪洋中的一座孤島。早二疊紀時期峨眉山區(qū)第三次淪為海底,沉積形成了厚度為400——500米的碳酸鹽巖層,為峨眉山懸?guī)r、靈洞等的形成提供了物質條件。延至晚二疊紀初期峨眉山又一次露出海面,成為攀西古裂谷帶的一部分。而強烈的華力西運動致使它又進入了火海,發(fā)生了驚天動地的地?;詭r漿噴溢而出。冷卻后形成玄武巖即著名的峨眉山玄武巖。二疊系后期海水又再度抬升,并且過渡到地質史的中生代三疊紀初期峨眉山區(qū)第四次淪為滄海。直至晚三疊紀受印支運動的影響地勢抬升海盆逐漸縮小直至最終關閉海水退出了峨眉山區(qū)。到第四紀中更新世峨眉山氣候寒冷,進入冰期,晚更新世,氣候漸暖在斷陷盆地中沉積山前洪水沖層構造。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從白堊紀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nèi)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紀后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巖層變形、移位,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褶皺,規(guī)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開始發(fā)育,峨眉山主體開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喜馬拉雅褶皺升起。這次喜馬拉雅運動中,峨眉山也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營力的擠壓,出現(xiàn)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起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快,特別是主壓營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造。其擠壓應力以西北——東南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日之雄姿。峨眉山的地質演化史,概括起來,就是“八億年的孕育,七千萬年的成長,二百萬年的春風時雨和潛移默化”。在數(shù)千萬年的演變過程中,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對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在國際上劃分的13個地質帶中,除缺失中、晚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因此被譽為“地質博物館”(二)、今朝之峨眉構造峨眉山地跨上揚子臺褶皺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川西臺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其主要構造為:1、褶皺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近南北,長約七公里。由于南北兩端分別為峨眉山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所斬斷,故目前所見只是其一段殘體。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巖層為峨眉山花崗巖。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十八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系統(tǒng)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五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傾角陡立,在涼風峽——鞠家峽一帶為變?yōu)榈罐D層序。故屬不對稱倒轉背斜。2)、萬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場向斜):位于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約50度,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北西段由紅巖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3)、挖斷山背斜(又稱牛背山背斜)位于龍門洞雷巖一帶,為本區(qū)次一級褶皺構造軸向北西約45度長約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Pl)翼部為上二疊統(tǒng)(P2)和三疊系地層。西南翼巖層產(chǎn)狀正常,傾角中等。北段黑水崗至雷巖,兩翼較對稱,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斷層的影響,兩翼不對稱。東北翼近核部地層產(chǎn)狀正常。但遠離核部發(fā)生倒轉。另外,背斜樞紐均發(fā)生傾沒,故屬小型短軸倒轉背斜構造。保存完整,軸部尚有挖斷山斷層穿過。2、斷層:本區(qū)斷層屬壓性逆斷層。主要有以下幾個斷層:1) 、峨眉山大斷層:是本區(qū)最大的一個斷層構造,它對本區(qū)構造單元的劃分及地貌特征都起著控制作用。分布與峨眉山東南側,在本區(qū)域范圍內(nèi),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jīng)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qū)。區(qū)內(nèi)長約40多公里,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斷面波狀。傾角50—70度。北西盤逆沖于南東盤之上北西盤往往發(fā)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東南盤地層局部倒轉,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余米,即北西盤峨眉山花崗巖逆沖于南東盤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之上。而北東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斷陷盆地北西邊緣,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xù)出露。2) 觀心坡斷層:規(guī)模較峨眉山斷層小,東起純陽殿一帶,向西經(jīng)觀心坡至腳盆壩,全長18公里主斷層線露頭略呈舒緩的反“S”狀,東西兩端走向近東西。中段北西50度。斷層有許多分叉,構成復雜的分支狀形象,其特征在黑龍江棧道南至觀心坡間尤為明顯。這里峨眉山花崗巖及白云巖直接掩復于二疊系及三疊系地層之上。斷距幾乎與峨眉山大斷層相當。但兩端很快減小。從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皺加劇過程中的一個應力釋放面。這個斷層不僅切斷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產(chǎn)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萬年寺向斜和挖斷山背斜構造。3)挖斷山斷層:發(fā)育于挖斷山背斜軸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傾向南西,斷距較小。在挖斷山南側,斷層使二疊系上部灰?guī)r發(fā)生重復。斷層面附近巖石破碎、辟理。構造透鏡體及牽引現(xiàn)象發(fā)育,屬逆沖斷層。4)萬年寺斷層南東起于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于下二疊統(tǒng)-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于上二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于三疊系中。5)初殿斷層北起長老坪附近,經(jīng)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xiàn)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云巖與西盤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粉砂巖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臺側可見斷層角礫巖。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巖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云巖中可見拖拽現(xiàn)象。6)大峨寺斷層西起石筍溝,東至華嚴寺,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并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上述褶曲與斷層,在空間分布與成因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構造線方向可歸納為三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報國寺斷層)東北向(峨眉大斷層)北西向(觀心坡斷層、挖斷山背斜、挖斷山斷層、萬年寺向斜)。、峨眉大背斜為本區(qū)主干構造。它被峨眉大斷層及觀心坡斷層切割成一個三角形斷塊。這兩個斷層是在背斜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發(fā)育而成的。它們在形成、發(fā)育過程中緊密相連,互相影響,使峨眉山主體抬升。以上便是在本次實習中我對峨眉山地質的了解。在四月末,我們在鄒老師和周老師的帶領下在都江堰、峨眉山、樂山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獲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能力。這次實習也是一次艱苦的行程,我們每天都要走幾十里的路,在這里,我們觀賞了都江堰、峨眉山、樂山風景區(qū),登上了海拔3077米得金頂,同學們不怕苦不怕累,堅持前進不掉隊!我們逐步樹立艱苦奮斗的思想作風和勇于探索的科學求實精神。在行進的過程中,同學之間互幫互助,鍛煉了大家的團隊精神,增進了相互之間的友情!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jīng)常見在書中看到的巖石以及巖層等地質知識,還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識。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質以及羅盤的使用方法等知識。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養(yǎng)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yè)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yè)工作的興趣。通過實習,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yè)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七、參考文獻:地理野外實習筆記、《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指導書》篇1:峨眉山實習報習報告:淺析峨眉山地質構造實習時間:2010-4-19——2010-4-29實習路線:內(nèi)江——成都——峨眉山——樂山——內(nèi)江指導老師:鄒紅、周麗實習目的及要求:四、通過實習,獲得地質地貌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2.通過對野外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素描、資料調整,以及簡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訓練,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3.通過實習,培養(yǎng)和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思想方法。4.學會使用和閱讀地質圖。5.完成所布置的作業(yè)。五、正文: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莫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是新構造期地殼抬升與地表夷平兩個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發(fā)育著峨眉大斷層、觀心坡斷層、挖斷山斷層和報國寺斷層。一)、峨眉山地質發(fā)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斷塊山,西部隸屬峨眉——瓦山斷塊帶。在早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從白堊紀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nèi)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紀后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巖層變形、移位,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褶皺,規(guī)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開始發(fā)育,峨眉山主體開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喜馬拉雅褶皺升起。這次喜馬拉雅運動中,峨眉山也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營力的擠壓,出現(xiàn)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起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快,特別是主壓營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造。其擠壓應力以西北——東南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日之雄姿。峨眉山的地質演化史,概括起來,就是“八億年的孕育,七千萬年的成長,百萬年的春風時雨和潛移默化”。在數(shù)千萬年的演變過程中,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對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在國際上劃分的13個地質帶中,除缺失中、晚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因此被譽為“地質博物館”(二)、今朝之峨眉構造峨眉山地跨上揚子臺褶皺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川西臺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其主要構造為:1、褶皺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近南北,長約七公里。由于南北兩端分別為峨眉山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所斬斷,故目前所見只是其一段殘體。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巖層為峨眉山花崗巖。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十八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系統(tǒng)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五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傾角陡立,在涼風峽——鞠家峽一帶為變?yōu)榈罐D層序。故屬不對稱倒轉背斜。2)、萬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場向斜):位于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約50度,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北西段由紅巖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3)、挖斷山背斜(又稱牛背山背斜)位于龍門洞雷巖一帶,為本區(qū)次一級褶皺構造軸向北西約45度長約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pl)翼部為上二疊統(tǒng)(p2)和三疊系地層。西南翼巖層產(chǎn)狀正常,傾角中等。北段黑水崗至雷巖,兩翼較對稱,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斷層的影響,兩翼不對稱。東北翼近核部地層產(chǎn)狀正常。但遠離核部發(fā)生倒轉。另外,背斜樞紐均發(fā)生傾沒,故屬小型短軸倒轉背斜構造。保存完整,軸部尚有挖斷山斷層穿過。2、斷層:本區(qū)斷層屬壓性逆斷層。主要有以下幾個斷層:l)、峨眉山大斷層:是本區(qū)最大的一個斷層構造,它對本區(qū)構造單元的劃分及地貌特征都起著控制作用。分布與峨眉山東南側在本區(qū)域范圍內(nèi),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jīng)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qū)。區(qū)內(nèi)長約40多公里,走向北東,向北西斷面波狀。傾角50—70度。北西盤逆沖于南東盤之上。北西盤往往發(fā)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東南盤地層局部倒轉,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余米,即北西盤峨眉山花崗巖逆沖于南東盤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之上。而北東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斷陷盆地北西邊緣,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xù)出露。2)觀心坡斷層:規(guī)模較峨眉山斷層小,東起純陽殿一帶,向西經(jīng)觀心坡至腳盆壩,全長18公里主斷層線露頭略呈舒緩的反“s”狀,東西兩端走向近東西。中段北西50度。斷層有許多分叉,構成復雜的分支狀形象其特征在黑龍江棧道南至觀心坡間尤為明顯。這里峨眉山花崗巖及白云巖直接掩復于二疊系及三疊系地層之上。斷距幾乎與峨眉山大斷層相當。但兩端很快減小。從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皺加劇過程中的一個應力釋放面。這個斷層不僅切斷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產(chǎn)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萬年寺向斜和挖斷山背斜構造。3)挖斷山斷層:發(fā)育于挖斷山背斜軸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傾向南西,斷距較小。在挖斷山南側,斷層使二疊系上部灰?guī)r發(fā)生重復。斷層面附近巖石破碎、辟理。構造透鏡體及牽引現(xiàn)象發(fā)育,屬逆沖斷層。4) 萬年寺斷層南東起于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于下二疊統(tǒng)-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于上二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于三疊系中。5) 初殿斷層北起長老坪附近,經(jīng)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xiàn)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云巖與西盤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粉砂巖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臺側可見斷層角礫巖。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巖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云巖中可見拖拽現(xiàn)象。6)大峨寺斷層西起石筍溝,東至華嚴寺,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并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述褶曲與斷層,在空間分布與成因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①、構造線方向可歸納為三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報國寺斷層)東北向(峨眉大斷層)北西向(觀心坡斷層、挖斷山背斜、挖斷山斷層、萬年寺向斜)。②、峨眉大背斜為本區(qū)主干構造。它被峨眉大斷層及觀心坡斷層切割成一個三角形斷塊。這兩個斷層是在背斜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發(fā)育而成的。它們在形成、發(fā)育過程中緊密相連,互相影響,使峨眉山主體抬升。以上便是在本次實習中我對峨眉山地質的了解。六、實習總結:在四月末,我們在鄒老師和周老師的帶領下在都江堰、峨眉山、樂山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獲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能力。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jīng)常見在書中看到的巖石以及巖層等地質知識,還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識。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質以及羅盤的使用方法等知識。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養(yǎng)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yè)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yè)工作的興趣。通過實習,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yè)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七、參考文獻:地理野外實習筆記、《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指導書》篇2:峨眉山實習報告3二部分峨眉山峨眉山區(qū)是我們此次野外實習的重點,主要為大峨山,重點識別該區(qū)所出露的各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劃分地層和判斷褶曲、斷層等構造,認識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巖溶地貌形態(tài)。峨眉山雄鎮(zhèn)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體位置29°26"nl03°26"e。山林拔地而起,峰巒重疊,高插入云。千百年來,就以它雄、秀、險、奇的風姿著稱于世。山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地貌景觀及典型的地質特征。一.地質部分(一)地層震旦系峨眉山崗巖、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斷層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張溝兩側谷坡上及黑龍江、白龍江深谷中。第巖性特征:灰白色、淺灰色及肉紅色,中至細粒結構(一線天一帶)和中粗粒似班狀結構(張溝)。巖體出露部位為邊緣相和過渡相。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統(tǒng)及上統(tǒng)下部列古六組。上統(tǒng)觀音巖組直接不整合于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巖巖體之上。峨眉山花崗巖出露于石筍溝、洪椿坪、牛心寺、張溝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巖體剝蝕較淺,僅出露了邊緣相和過渡相。(1) 喇叭巖組(zbl)下部淺灰色砂巖夾薄層不純白云巖,底部有一層含細礫石英巖(不穩(wěn)定),上部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層泥至白云巖,頂部夾黑色碳質頁巖,厚米。(2) 洪椿坪(zbh)為淺灰色薄層微晶白巖,局部夾硅質條帶,含豐富的藻類化石,與下伏喇叭崗組及上伏麥地坪組呈整合接觸。寒武系發(fā)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xù)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其東翼受構造影響,地層殘缺。與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中上統(tǒng)。(1) 麥地坪組(€1m)為淺灰至深灰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中夾有硅質巖,硅質條帶及磷塊巖,是本區(qū)最主要的含磷礦層位。(2) 九老洞組(€1j)底部為一層黑色、灰色炭質頁巖及粉砂巖,其上為灰、深灰、黃灰色等薄至中厚層泥質粉砂巖,頂部為灰色頁巖。該層頁巖中含三葉蟲化石。與下伏麥地坪組為平行不整合。(3) 遇仙寺組(€1y)下部為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夾紫紅色泥巖、灰綠色粉砂巖及白云巖。上部為灰色薄層至厚層泥質白云巖、鮞狀白云巖及白云巖。含三葉蟲化石(古油節(jié)蟲、萊得利基蟲)(4) 大鼻山組(q2d)雜色(淺灰、紫紅、黃、灰、灰綠)薄層泥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及細砂巖之互層。下部泥砂質教重,中上部鈣鎂質較重其中夾有多層紫紅色巖、與q2其中的紫紅色夾層想對照,稱“上紅層”。(5) 洗象池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層致密細晶白云巖,炭質白云巖及白云質灰?guī)r,少量鈣質砂巖,底部常見3~5米厚的淺灰石英砂巖,本層致密堅硬,常成絕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帶的懸?guī)r上部均由它構成。奧陶系分布于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失下統(tǒng)上部以及中、上統(tǒng)。其下統(tǒng)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與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觸。其巖性為石英砂巖、泥巖、頁巖、白云質灰?guī)r、泥質粉砂巖等。含豐富的三葉蟲化石。(1)羅漢坡組(o2l)厚159米底部為淺灰上午頁巖及石英砂巖,夾多層竹葉狀灰?guī)r;下部為淺灰、橘紅、紫薄至厚層白云巖夾淺灰色石英砂巖;上部為黃綠色、深灰色薄層至中厚層白云質砂巖及結晶灰?guī)r,發(fā)與波浪及交錯層等構造。(2)大乘寺組(o2d)厚148米以黃綠色及灰綠頁巖為主、夾薄層砂巖,整合于o1l上。二疊系主要分布于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shù)鹊?。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tǒng)。(1)梁山組(p1l)厚1—16米灰色,黃綠色及黑色砂質頁巖夾灰質頁巖及赤鐵礦、菱鐵礦組。(2) 棲霞組(p1q)厚282米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層灰?guī)r,白云巖灰?guī)r及白云巖、易碎,富含方解石脈及瀝青質。(3) 矛口組(p1m)厚346米深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灰?guī)r,下部夾淺灰色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紋層。(4) 峨眉山玄武巖(p2B)厚227米本區(qū)玄武巖底部常有一層灰色薄層粉砂巖,夾炭質頁或透鏡狀煤層及灰色鋁土質泥巖。本區(qū)玄武巖主要為黃綠色斑狀玄武巖,暗灰綠色微晶玄武巖及杏仁狀玄武巖三種,一般可見由斑狀——微晶(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杏仁狀的噴出順序,均屬大陸噴發(fā)性質。(5)沙灣組(p2s)厚95米主要為暗紫色鐵質凝灰?guī)r、頁巖、粘土巖、粉砂巖與黃綠色、灰綠色巖屑砂巖鐵質粘土巖互層含菱鐵礦結核。三疊系分布于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fā)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tǒng)。下統(tǒng)主要為一套紅色陸相碎屑巖--潮坪碳酸鹽巖。即含礫砂巖、巖屑砂巖、粉砂巖以及泥質白云巖、白云質泥灰?guī)r等。(1)飛(1)(tlf)厚198米紫紅色薄至中厚層細粒巖屑砂巖,夾粉砂巖,粉沙質泥巖及中粗粒砂巖,含鈣質結合,具大型斜層理,泥裂等,屬河流及三角洲沉積。(4) 雷口坡組(t2l)厚426米本組地層主要發(fā)育于峨眉山東麓。由于巖石堅硬,通常形成峽谷地貌。如龍門峽、廟兒崗峽、張溝口峽等。下部為灰至深灰色薄層鈣質頁巖及白云質泥灰?guī)r,本層底部常有一層水云母粘土巖(綠豆巖)。中部為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石灰?guī)r及白云巖,夾有瘤狀石灰?guī)r及角礫狀灰?guī)r。上部為灰至深灰色中厚層至薄層狀白云巖。(5) 須家河組(t3x)厚520~~950米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側(川主)和東南側(高橋 龍池)。在東麓高橋至龍門洞之間,由于峨眉山大斷層和報國寺斷層的破壞而大多缺失。底部為灰黑色頁巖,薄層粉砂巖,夾多層深灰色薄層狀泥質灰?guī)r(有人將此曾單獨命名為“垮洪洞組”)。向上,須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巖與含煤系的頁巖互層,大致可分為五套,1、3、5為砂巖含煤地層;2、4為青灰色塊狀巖屑砂巖夾頁巖,其中發(fā)育有大型板狀層理。侏羅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tǒng)。下統(tǒng)只有一組,即珍珠沖組,巖性主要為一套巖屑砂巖、粉砂巖和泥巖。中下統(tǒng)為一組,即自流井組,其巖性主要為粉砂質鈣質泥巖、巖屑砂巖等。中統(tǒng)分兩組,即下沙溪廟組和上沙溪廟組。其巖性為一套碎屑巖建造,即長石石英砂巖、泥巖、粉砂巖等。上統(tǒng)分兩組,即遂寧組和蓬萊鎮(zhèn)組。其巖性為粉砂巖、泥巖等。(1) 白田壩組jib)厚34~~~75米灰褐色粘土巖和頁巖,夾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含煤線。(2) 自流井組(j2z)厚224~~~422米灰白色、淺灰色、灰綠色石英砂巖,巖屑石英巖和紫紅色、紫灰色砂質泥巖互層,底部夾有中至薄層狀粉砂、細粒石英砂巖。(3) 沙溪廟組(j2s)厚500~~~900米灰綠色巖屑砂巖和紫紅色粉砂質泥巖互層,中部夾一層厚1~~3米的黑灰色、黃綠色頁巖。其內(nèi)含葉枝介化石。砂巖中可見大型斜層理、波痕、干裂等。(4) 遂寧組)j2sn)厚200~~~335米棕紅色、磚紅色泥巖及粉砂質泥巖,中上部局部產(chǎn)透鏡狀石膏薄層。(5) 蓬萊鎮(zhèn)組j3p厚150~~~878米底部為灰綠色中厚層,透鏡狀泥至、鈣質粉砂---細砂巖,全組巖性主要為棕紅、磚紅色色巖,粉砂質泥巖。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東北部,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tǒng)。其上統(tǒng)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其巖性為砂巖、粉砂巖、夾少量泥巖,局部夾膏鹽晶洞等。與下伏侏羅系呈假整合接觸。(1)夾關組(k1j)厚400米磚紅、大紅色鐵質厚層塊狀砂巖為主,發(fā)育波痕、泥裂構造,具泥質同生礫巖。底部砂巖含石英礫石。(2)灌口組(k1j)厚1600米底部以磚紅色泥巖與夾關界分界。下部為棕紅色泥巖、頁巖、粉砂巖、砂巖,夾雜色頁巖、泥灰?guī)r,下部為棕紅色泥巖、頁巖夾淺灰色泥灰?guī)r及褐色頁巖。本組巖層中發(fā)育有波痕、泥裂、蟲跡等構造,并夾石膏薄層。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巖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巖、砂巖為主,局部夾泥巖,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第四系篇3:峨眉山本科地質實習報告院水利水電學院學生姓名楊明燁邱越吳杰武玉靖彭楊懿謝玉姝牛文娟李院方邱天野郭時陳)專業(yè)農(nóng)業(yè)水利工程學號年級2010級指導教師何鵬教務處制表二0—二年5月13日牟珊(張雨陽程名稱: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實習課程號碼實習周數(shù):一天學分1分單位:水利水電學院實習地點:時間:2012年5月6日件5大學本科學生分散實習情況鑒定表四:峨眉山地質實習報告123川省峨眉山地質填圖習報告業(yè):級:名:號:教師:日期:實習實習四川班姓學指導實習峨眉山實習基地學院:錄TOC\o"1-5"\h\z沿 21.\o"CurrentDocument"1交通位置圖 21.2地質發(fā)展簡史???? 21.地層 62.1地層概述 63.2巖石地層 巖 6三?4.1TOC\o"1-5"\h\z巖石概述 75.2巖石類型及構造 8分述 7.1構造概述 四6. 87.2褶皺 88.3斷層 經(jīng)濟、環(huán)境、旅游概況 10 9五.9.峨眉山經(jīng)濟概況 1010.環(huán)境旅游概況 11 六.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簡述 13七.結束語 13八.參考文獻 14.前沿1.1交通位置圖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萬佛頂位于北緯,東經(jīng)。峨眉山地區(qū)交通較為發(fā)達,公路密如蛛網(wǎng)。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東到樂山,西達洪雅縣高廟;成昆鐵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來十分便利。1.2地質發(fā)展簡史1.21峨眉山地質發(fā)展簡史在早震旦系時(距今約億年以前)峨眉山還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qū)轉化為地臺區(qū),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時,在地殼深部引發(fā)了大量的花崗巖巖漿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巖系,為以后沉積巖蓋層的發(fā)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褶皺升起。峨眉山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應力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造,真可謂“大地顫抖,山崩地裂”,其擠壓應力以北西——南東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朝之雄姿,與峨眉平原相對高差達2600余米。近數(shù)十萬年以來,包括金頂?shù)亩朊忌街黧w,即峨眉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之間的三角地帶,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純陽殿鳳凰坪一帶,即觀心坡斷層北側,上升了約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側,即黃灣、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約100米,平均每年上升毫米。也正由于山體抬升具有間隙性和各斷層抬升速度不同,決定了峨眉山的整個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嶺,東北方向則為低緩的淺丘平原,以及人們常稱的峨眉山是“三大層七小層”,即接引殿為第三層之麓,洗象池為第二層之麓,報國寺為第一層之麓。篇5:峨眉山實習報告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姓名班級學號xx指導老師眉山實習報告眉山簡介:峨眉山又稱“大光明山”,位于中國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處長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東距樂山市37公里。東經(jīng)103°10'30”?103°37'10”,北緯29°43'42”?29°16'。峨眉山,處于被稱為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北緯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有著無數(shù)的不解之迷。而以“天府之國”著稱的中國四川盆地,是世界上處于北緯30度古文明發(fā)祥地唯一沒有被沙漠化的地區(qū)。峨眉山,位于北緯30度,四川盆地西南,因兩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其三峰聳立,絕壁臨天。實習簡介(時間、地點、方式、實習單位或項目簡況實習時間:2012年10月8日——10月28日實習地點: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景區(qū)以及周圍景點實習方式:實地調查實習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二、實習內(nèi)容1、景區(qū)學習場調查行導游個人工作階段(資料查詢及實習準備)集整理峨眉山旅游概況資料與設計并制定游客訪談提綱與設計文藝晚會方案與完善調查問卷及游客訪談的修改階段(實地實習)游客進行訪談并記錄,了解峨眉山低碳景區(qū)建設情況峨眉山低碳景區(qū)相關設施進行照片收集,為寫實習報告奠定基礎極準備文藝節(jié)目排練,更好地參與本次實習階段(實習成果轉化)理在實習中獲得的文字與照片資料閱相關的論文資料與撰寫報告?zhèn)€人收獲2、市3、踐三、第一1、收2、參3、參4、參第二1、對2、對3、積第三1、整2、查3、參四、這次的實習讓我受益匪淺,此次實習,共參觀考察了樂山大佛,大佛寺,黃灣階地等景點,就景區(qū)蘊含著的深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內(nèi)涵,讓我深深折服并吸引。當然,也學到了,看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看不到的東西,讓我明白學習一定要實踐。在實習之前,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有很多問題,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很多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峨眉山低碳旅游建設在住宿,交通,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體現(xiàn)等。對本專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對旅游基本理論知識的感性理解。通過詳細參觀峨眉山及其周圍景點,了解了旅游景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知道不同類型的景點有相對應的景區(qū)規(guī)劃,要聯(lián)系景區(qū)的實際狀況進行。于此同時,通過與同學的合作和與游客的交流,讓我提高了與同學、游客的溝通能力與技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素質拓展,讓我感覺到了團協(xié)作的重要性與團結的力量。當大家都是一條心,為了團隊勝利而做出的努力,讓我很感動。還有當爬山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總之不會讓同學掉隊,同學之間的情誼也讓人難忘。這次實習,也鍛煉了我的毅力,當看到望不到盡頭的山路時,也只有不斷地往前走。峨眉山的實習,帶給我的是知識的積累,同學情誼的感動,我想這次實習我會銘記在心。篇1:峨眉山實習報告實習報告:淺析峨眉山地質構造一、實習時間:2010-4-19——2010-4-29二、實習路線:內(nèi)江——成都——峨眉山——樂山——內(nèi)江三、指導老師:鄒紅、周麗四、實習目的及要求:通過實習,獲得地質地貌實體的感性認識,鞏固加深課堂所學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通過對野外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觀察、描述、素描、資料調整,以及簡易工具的使用的功能基本技能的訓練,初步掌握野外考察的一般方法。通過實習,培養(yǎng)和樹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去分析研究地質地貌現(xiàn)象的思想方法。學會使用和閱讀地質圖。完成所布置的作業(yè)。五、正文:中國地質史上中生代末期的燕山運動莫定了峨眉山地質構造的輪廓,新構造期的喜馬拉雅運動,及其伴隨的青藏高原的強烈抬升造就了雄秀壯麗的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峨眉山的現(xiàn)代地貌,是新構造期地殼抬升與地表夷平兩個相反方向作用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這里發(fā)育著峨眉大斷層、觀心坡斷層、挖斷山斷層和報國寺斷層。(一)、峨眉山地質發(fā)展史峨眉山是一座背斜斷塊山,西部隸屬峨眉——瓦山斷塊帶。在早峨眉山雄姿的真正崛起是從白堊紀末開始的,是大自然內(nèi)外營力長期作用的結果。白堊紀后期,受四川運動的影響,峨眉山原始水平狀的沉積巖層變形、移位,出現(xiàn)了不同程度的褶皺,規(guī)模不一的斷層。其中峨眉山大斷層,峨眉山大背斜開始發(fā)育,峨眉山主體開始崛起。到始新世末期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喜馬拉雅褶皺升起。這次喜馬拉雅運動中,峨眉山也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營力的擠壓,出現(xiàn)了強烈的褶皺和斷裂,山體沿著峨眉山大斷層的斷裂而迅速抬升,形成峨眉山背斜,即峨眉山主體。峨眉山背斜起初還是一個呈南北向隆起的整體,但是其邊緣又發(fā)生了一系列的斷層,將背斜分割成若干大斷快,特別是主壓營力所造成的呈西北向斷層,更進一步分割了峨眉山背斜。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造。其擠壓應力以西北——東南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地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日之雄姿。峨眉山的地質演化史,概括起來,就是“八億年的孕育,七千萬年的成長,二百萬年的春風時雨和潛移默化”。在數(shù)千萬年的演變過程中,經(jīng)歷無數(shù)次強烈的地殼運動,形成對種類型的地質構造,在國際上劃分的13個地質帶中,除缺失中、晚奧陶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外,其余各時代地層均有沉積,因此被譽為“地質博物館”(二)、今朝之峨眉構造峨眉山地跨上揚子臺褶皺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川西臺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其主要構造為:1、褶皺1)、峨眉山背斜:它位于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近南北,長約七公里。由于南北兩端分別為峨眉山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所斬斷,故目前所見只是其一段殘體。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巖層為峨眉山花崗巖。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十八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系統(tǒng)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五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傾角陡立,在涼風峽——鞠家峽一帶為變?yōu)榈罐D層序。故屬不對稱倒轉背斜。2)、萬年寺向斜(又名桂花場向斜):位于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約50度,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北西段由紅巖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3)、挖斷山背斜(又稱牛背山背斜)位于龍門洞雷巖一帶,為本區(qū)次一級褶皺構造軸向北西約45度長約十二公里。核部最老地層為下二疊統(tǒng)(pl)翼部為上二疊統(tǒng)(p2)和三疊系地層。西南翼巖層產(chǎn)狀正常,傾角中等。北段黑水崗至雷巖,兩翼較對稱,傾角15—50度;中段和南段,受牛背山斷層的影響,兩翼不對稱。東北翼近核部地層產(chǎn)狀正常。但遠離核部發(fā)生倒轉。另外,背斜樞紐均發(fā)生傾沒,故屬小型短軸倒轉背斜構造。保存完整,軸部尚有挖斷山斷層穿過。2、斷層:本區(qū)斷層屬壓性逆斷層。主要有以下幾個斷層:1) 、峨眉山大斷層:是本區(qū)最大的一個斷層構造,它對本區(qū)構造單元的劃分及地貌特征都起著控制作用。分布與峨眉山東南側,在本區(qū)域范圍內(nèi),由西南楊村鋪附近,北東經(jīng)張山,至峨眉山市中區(qū)。區(qū)內(nèi)長約40多公里,走向北東,傾向北西斷面波狀。傾角50—70度。北西盤逆沖于南東盤之上北西盤往往發(fā)育拖拽褶皺和派生斷層,東南盤地層局部倒轉,并伴生一系列小褶皺和小斷層。該斷層最大斷距部位在其核部,斷距達3500余米,即北西盤峨眉山花崗巖逆沖于南東盤中三疊統(tǒng)雷口坡組之上。而北東段,也就是位于峨眉斷陷盆地北西邊緣,大部分被第四系掩蓋,呈斷續(xù)出露。2) 觀心坡斷層:規(guī)模較峨眉山斷層小,東起純陽殿一帶,向西經(jīng)觀心坡至腳盆壩,全長18公里主斷層線露頭略呈舒緩的反“s”狀,東西兩端走向近東西。中段北西50度。斷層有許多分叉,構成復雜的分支狀形象,其特征在黑龍江棧道南至觀心坡間尤為明顯。這里峨眉山花崗巖及白云巖直接掩復于二疊系及三疊系地層之上。斷距幾乎與峨眉山大斷層相當。但兩端很快減小。從此也可以看出,它是峨眉山大背斜在褶皺加劇過程中的一個應力釋放面。這個斷層不僅切斷了峨眉山大背斜的北端,而且由它產(chǎn)生的分力作用,形成了萬年寺向斜和挖斷山背斜構造。3)挖斷山斷層:發(fā)育于挖斷山背斜軸部,走向北西45度到40度,傾向南西,斷距較小。在挖斷山南側,斷層使二疊系上部灰?guī)r發(fā)生重復。斷層面附近巖石破碎、辟理。構造透鏡體及牽引現(xiàn)象發(fā)育,屬逆沖斷層。4)萬年寺斷層南東起于丁溝,北西延至神卦山。走向北西,長約13公里,是觀心庵斷層的同向派生逆斷層。斷面南西傾,傾角50度左右。南段斷于下二疊統(tǒng)-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均倒轉。中段斷于上二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中,兩盤地層倒轉。北斷主要斷于三疊系中。5)初殿斷層北起長老坪附近,經(jīng)仙峰寺,南至三灣崗。走向近南北,長約10公里。斷面東傾,傾角85度。除中段天池峰附近表現(xiàn)為正斷層,南、北段均屬逆斷層。在初殿一帶,東盤燈影組三段白云巖與西盤下寒武統(tǒng)筇竹寺組粉砂巖相抵,斷距約80米,仙皇臺側可見斷層角礫巖。在四季坪附近,東盤峨眉山花崗巖與西盤燈影組二段相抵,燈影組白云巖中可見拖拽現(xiàn)象。6)大峨寺斷層西起石筍溝,東至華嚴寺,走向東西,長約5公里。橫切峨眉山背斜和桂花場向斜,并錯斷觀心庵和萬年寺兩斷層。其北盤向西,南盤向東錯動,為平移逆斷層。東段北盤飛仙關組、嘉陵江組等地層局部倒轉。該斷層隔水性良好,潛水沿斷面上升出露地表,形成了峨眉山玉液泉。上述褶曲與斷層,在空間分布與成因上表現(xiàn)出明顯的規(guī)律性:、構造線方向可歸納為三組:南北向(峨眉大背斜、報國寺斷層)東北向(峨眉大斷層)北西向(觀心坡斷層、挖斷山背斜、挖斷山斷層、萬年寺向斜)。、峨眉大背斜為本區(qū)主干構造。它被峨眉大斷層及觀心坡斷層切割成一個三角形斷塊。這兩個斷層是在背斜發(fā)育過程中所形成的“X“扭裂面上發(fā)育而成的。它們在形成、發(fā)育過程中緊密相連,互相影響,使峨眉山主體抬升。以上便是在本次實習中我對峨眉山地質的了解。六、實習總結:在四月末,我們在鄒老師和周老師的帶領下在都江堰、峨眉山、樂山進行了為期十天的野外實習。這次短暫卻充實的實習讓我收獲頗豐!野外實習將老師課堂所講的知識與具體實際相結合,加深了對課堂所學基本知識和理論的理解,培養(yǎng)了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思維能力。此次實習認識了很多原來經(jīng)常見在書中看到的巖石以及巖層等地質知識,還有很多水文方面的知識。初步掌握了都江堰的水文,峨眉山的地質以及羅盤的使用方法等知識。這次的野外實習使同學們對地理科學有一個基本的初步的了解,培養(yǎng)同學們對大自然的熱愛,陶冶同學們的情操,達到轉變和鞏固學生專業(yè)思想和提高從事專業(yè)工作的興趣。通過實習,也發(fā)現(xiàn)了自己地理方面知識的匱乏,對野外實習的準備不充分等問題。實踐出真知,地理學專業(yè)更是如此,我們的實習也正是把我們所學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學習,逐步成長。七、參考文獻:地理野外實習筆記、《自然地理綜合實習指導書》篇2:峨眉山實習報告3第二部分峨眉山峨眉山區(qū)是我們此次野外實習的重點,主要為大峨山,重點識別該區(qū)所出露的各類巖石(巖漿巖、沉積巖)劃分地層和判斷褶曲、斷層等構造,認識構造地貌,流水地貌,巖溶地貌形態(tài)。峨眉山雄鎮(zhèn)于成都平原西南隅,具體位置29°26"nl03°26"e。山林拔地而起,峰巒重疊,高插入云。千百年來,就以它雄、秀、險、奇的風姿著稱于世。山中蘊藏著極其豐富的地貌景觀及典型的地質特征。一.地質部分(一)地層前震旦系峨眉山崗巖、埋藏在峨眉山背斜核部,由于斷層的抬升和流水的切割才零星出露地表,主要分布在張溝兩側谷坡上及黑龍江、白龍江深谷中。巖性特征:灰白色、淺灰色及肉紅色,中至細粒結構(一線天一帶)和中粗粒似班狀結構(張溝)。巖體出露部位為邊緣相和過渡相。震旦系峨眉山缺失下統(tǒng)及上統(tǒng)下部列古六組。上統(tǒng)觀音巖組直接不整合于晉寧期峨眉山花崗巖巖體之上。峨眉山花崗巖出露于石筍溝、洪椿坪、牛心寺、張溝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核部,其巖體剝蝕較淺,僅出露了邊緣相和過渡相。(1) 喇叭巖組(zbl)下部淺灰色砂巖夾薄層不純白云巖,底部有一層含細礫石英巖(不穩(wěn)定),上部為灰至深灰色薄至中層泥至白云巖,頂部夾黑色碳質頁巖,厚47.5米。(2) 洪椿坪(zbh)為淺灰色薄層微晶白巖,局部夾硅質條帶,含豐富的藻類化石,與下伏喇叭崗組及上伏麥地坪組呈整合接觸。寒武系發(fā)育完整,與震旦系連續(xù)沉積,為中國有代表性的著名剖面之一分布與震旦系大體一致,并展布于遇仙寺、九崗子、洗象池一帶,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其東翼受構造影響,地層殘缺。與下伏震旦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中上統(tǒng)。(1) 麥地坪組(€1m)為淺灰至深灰色中厚層狀微晶白云巖,中夾有硅質巖,硅質條帶及磷塊巖,是本區(qū)最主要的含磷礦層位。(2) 九老洞組(€1j)底部為一層黑色、灰色炭質頁巖及粉砂巖,其上為灰、深灰、黃灰色等薄至中厚層泥質粉砂巖,頂部為灰色頁巖。該層頁巖中含三葉蟲化石。與下伏麥地坪組為平行不整合。(3) 遇仙寺組(ly)下部為灰色中層石英砂巖夾紫紅色泥巖、灰綠色粉砂巖及白云巖。上部為灰色薄層至厚層泥質白云巖、鮞狀白云巖及白云巖。含三葉蟲化石(古油節(jié)蟲、萊得利基蟲)(4) 大鼻山組(q2d)雜色(淺灰、紫紅、黃、灰、灰綠)薄層泥灰?guī)r,白云質灰?guī)r及細砂巖之互層。下部泥砂質教重,中上部鈣鎂質較重其中夾有多層紫紅色巖、與q2其中的紫紅色夾層想對照,稱“上紅層”。(5) 洗象池組(q2——3x)灰色中厚至厚層致密細晶白云巖,炭質白云巖及白云質灰?guī)r,夾少量鈣質砂巖,底部常見3~5米厚的淺灰石英砂巖,本層致密堅硬,常成絕壁,洗象池,仙峰寺一帶的懸?guī)r上部均由它構成。奧陶系分布于閻王坡、大乘寺等地,構成峨眉山背斜兩翼。缺失下統(tǒng)上部以及中、上統(tǒng)。其下統(tǒng)分兩組,即羅漢坡組和大乘寺組。與下伏寒武系整合接觸。其巖性為石英砂巖、泥巖、頁巖、白云質灰?guī)r、泥質粉砂巖等。含豐富的三葉蟲化石。(1)羅漢坡組(o2l)厚159米底部為淺灰上午頁巖及石英砂巖,夾多層竹葉狀灰?guī)r;下部為淺灰、橘紅、紫薄至厚層白云巖夾淺灰色石英砂巖;上部為黃綠色、深灰色薄層至中厚層白云質砂巖及結晶灰?guī)r,發(fā)與波浪及交錯層等構造。(2)大乘寺組(o2d)厚148米以黃綠色及灰綠頁巖為主、夾薄層砂巖,整合于o1l上。二疊系主要分布于新開寺、清音閣、兩河口、挖斷山、雷洞坪、金頂?shù)鹊?。與下伏奧陶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上、下兩個統(tǒng)。⑴梁山組(p1l)厚1—16米灰色,黃綠色及黑色砂質頁巖夾灰質頁巖及赤鐵礦、菱鐵礦組。(2)棲霞組(p1q)厚282米灰色、深灰色中至厚層灰?guī)r,白云巖灰?guī)r及白云巖、易碎,富含方解石脈及瀝青質。(3) 矛口組(plm)厚346米深灰色厚層含燧石結核灰?guī)r,下部夾淺灰色白云質灰?guī)r及白云巖紋層。(4) 峨眉山玄武巖(p2B)厚227米本區(qū)玄武巖底部常有一層灰色薄層粉砂巖,夾炭質頁或透鏡狀煤層及灰色鋁土質泥巖。本區(qū)玄武巖主要為黃綠色斑狀玄武巖,暗灰綠色微晶玄武巖及杏仁狀玄武巖三種,一般可見由斑狀——微晶(柱狀節(jié)理發(fā)育)——杏仁狀的噴出順序,均屬大陸噴發(fā)性質。(5) 沙灣組(p2s)厚95米主要為暗紫色鐵質凝灰?guī)r、頁巖、粘土巖、粉砂巖與黃綠色、灰綠色巖屑砂巖鐵質粘土巖互層含菱鐵礦結核。三疊系分布于龍門洞峽谷、張溝、凈水等地,構成牛背山背斜兩翼。其沉積構造、層面構造非常典型發(fā)育。與下伏二疊系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tǒng)。下統(tǒng)主要為一套紅色陸相碎屑巖--潮坪碳酸鹽巖。即含礫砂巖、巖屑砂巖、粉砂巖以及泥質白云巖、白云質泥灰?guī)r等。(1)飛(1)(tlf)厚198米紫紅色薄至中厚層細粒巖屑砂巖,夾粉砂巖,粉沙質泥巖及中粗粒砂巖,含鈣質結合,具大型斜層理,泥裂等,屬河流及三角洲沉積。(4) 雷口坡組(t21)厚426米本組地層主要發(fā)育于峨眉山東麓。由于巖石堅硬,通常形成峽谷地貌。如龍門峽、廟兒崗峽、張溝口峽等。下部為灰至深灰色薄層鈣質頁巖及白云質泥灰?guī)r,本層底部常有一層水云母粘土巖(綠豆巖)。中部為淺灰色,深灰色薄至中厚層石灰?guī)r及白云巖,夾有瘤狀石灰?guī)r及角礫狀灰?guī)r。上部為灰至深灰色中厚層至薄層狀白云巖。(5) 須家河組(t3x)厚520~~950米主要分布在峨眉山北側(川主)和東南側(高橋 龍池)。在東麓高橋至龍門洞之間,由于峨眉山大斷層和報國寺斷層的破壞而大多缺失。底部為灰黑色頁巖,薄層粉砂巖,夾多層深灰色薄層狀泥質灰?guī)r(有人將此曾單獨命名為“垮洪洞組”)。向上,須家河只要是一套砂巖與含煤系的頁巖互層,大致可分為五套,1、3、5為砂巖含煤地層;2、4為青灰色塊狀巖屑砂巖夾頁巖,其中發(fā)育有大型板狀層理。侏羅系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東北部,與下伏三疊系呈假整合接觸,分下中、上三個統(tǒng)。下統(tǒng)只有一組,即珍珠沖組,巖性主要為一套巖屑砂巖、粉砂巖和泥巖。中下統(tǒng)為一組,即自流井組,其巖性主要為粉砂質鈣質泥巖、巖屑砂巖等。中統(tǒng)分兩組,即下沙溪廟組和上沙溪廟組。其巖性為一套碎屑巖建造,即長石石英砂巖、泥巖、粉砂巖等。上統(tǒng)分兩組,即遂寧組和蓬萊鎮(zhèn)組。其巖性為粉砂巖、泥巖(1) 白田壩組jib)厚34~~~75米灰褐色粘土巖和頁巖,夾灰白色細粒石英砂巖,局部含煤線。(2) 自流井組(j2z)厚224~~~422米灰白色、淺灰色、灰綠色石英砂巖,巖屑石英巖和紫紅色、紫灰色砂質泥巖互層,底部夾有中至薄層狀粉砂、細粒石英砂巖。(3) 沙溪廟組(j2s)厚500~~~900米灰綠色巖屑砂巖和紫紅色粉砂質泥巖互層,中部夾一層厚1~~3米的黑灰色、黃綠色頁巖。其內(nèi)含葉枝介化石。砂巖中可見大型斜層理、波痕、干裂等。(4) 遂寧組)j2sn)厚200~~~335米棕紅色、磚紅色泥巖及粉砂質泥巖,中上部局部產(chǎn)透鏡狀石膏薄層。(5) 蓬萊鎮(zhèn)組j3p厚150~~~878米底部為灰綠色中厚層,透鏡狀泥至、鈣質粉砂---細砂巖,全組巖性主要為棕紅、磚紅色色巖,粉砂質泥巖。白堊系分布與侏羅系基本一致,即主要分布于峨眉山東北部,構成北東向寬緩的背向斜翼部,缺失下統(tǒng)。其上統(tǒng)分兩個組,即夾關組和灌口組。其巖性為砂巖、粉砂巖、夾少量泥巖,局部夾膏鹽晶洞等。與下伏侏羅系呈假整合接觸。(1)夾關組(klj)厚400米磚紅、大紅色鐵質厚層塊狀砂巖為主,發(fā)育波痕、泥裂構造,具泥質同生礫巖。底部砂巖含石英礫石。(2)灌口組(k1j)厚1600米底部以磚紅色泥巖與夾關界分界。下部為棕紅色泥巖、頁巖、粉砂巖、砂巖,夾雜色頁巖、泥灰?guī)r,下部為棕紅色泥巖、頁巖夾淺灰色泥灰?guī)r及褐色頁巖。本組巖層中發(fā)育有波痕、泥裂、蟲跡等構造,并夾石膏薄層。第三系分布零星,集中點為新橋一帶。其巖性主要以半膠結礫巖、砂巖為主,局部夾泥巖,與下伏白堊系整合接觸。第四系篇3:峨眉山本科地質實習報告本科實習報告學院水利水電學院學生姓名楊明燁邱越吳杰武玉靖彭楊懿謝玉姝牛文娟李院方邱天野郭時陳)專業(yè)農(nóng)業(yè)水利工程學號1043063060年級2010級指導教師何鵬教務處制表二o—二年5月13日牟珊(張雨陽課程名稱:工程地質及水文地質實習課程號碼:306024010實習周數(shù):一天學分:1分實習單位:水利水電學院實習地點:峨眉山實習基地實習時間:2012年5月6日附件5四川大學本科學生分散實習情況鑒定表篇4:峨眉山地質實習報告123四川省峨眉山地質填圖實習報告專業(yè):班級:姓名:學號:指導教師:實習日期:目錄沿 TOC\o"1-5"\h\z21.1圖 21.2史 21.3況 5層 62.1述 62.2層 6石 73.1述 73.2述 7造 84.1述 84.2皺 84.3層 9旅游概況 105.1況 10學院:一.前交通位置地質發(fā)展簡教學實情二.地地層概巖石地三.巖巖石概巖石類型及分四.構構造概褶斷五.經(jīng)濟、環(huán)境、峨眉山經(jīng)濟概5.2環(huán)境旅游概況 11六.水文地質與工程地質簡述 13七.結束語 13八.參考文獻 14一.前沿1.1交通位置圖峨眉山屬邛崍山脈最南支,雄踞于四川盆地西南隅的四川省峨眉山市西南,主峰萬佛頂位于北緯29.59,東經(jīng)103.48。峨眉山地區(qū)交通較為發(fā)達,公路密如蛛網(wǎng)。北可抵成都,南至西昌,東到樂山,西達洪雅縣高廟;成昆鐵路在山麓南北穿越,往來十分便利。1.2地質發(fā)展簡史1.21峨眉山地質發(fā)展簡史在早震旦系時(距今約8.5億年以前)峨眉山還是一片汪洋,早震旦系后期,晉寧運動使峨眉山從地槽區(qū)轉化為地臺區(qū),形成一座低平的山。同時,在地殼深部引發(fā)了大量的花崗巖巖漿侵入,形成峨眉山基底巖系,為以后沉積巖蓋層的發(fā)展演化,起到“地基”作用。始新世末期(距今約3000萬年左右),印度板塊與我國的揚子板塊相碰撞,導致世界最高的山脈——喜馬拉雅山褶皺升起。峨眉山不斷遭受東西向主壓應力當發(fā)展到喜馬拉雅運動后期(距今約300萬年左右)時,不可阻擋的震撼,又使峨眉山出現(xiàn)了頻繁的新構造,真可謂“大地顫抖,山崩地裂”,其擠壓應力以北西——南東方向的分壓應力為主,不僅使峨眉山斷層規(guī)模增大,而且切割到基底的花崗巖體,使峨眉山主體沿斷層強烈抬升,最終形成今朝之雄姿,與峨眉平原相對高差達2600余米。近數(shù)十萬年以來,包括金頂?shù)亩朊忌街黧w,即峨眉大斷層和觀心坡斷層之間的三角地帶,上升了近1000米,平均每年上升2毫米。純陽殿鳳凰坪一帶,即觀心坡斷層北側,上升了約500米,平均每年上升1毫米。而山麓外側,即黃灣、二峨山等地,只上升了約100米,平均每年上升0.2毫米。也正由于山體抬升具有間隙性和各斷層抬升速度不同,決定了峨眉山的整個地貌是西南方向高山峻嶺,東北方向則為低緩的淺丘平原,以及人們常稱的峨眉山是“三大層七小層”,即接引殿為第三層之麓,洗象池為第二層之麓,報國寺為第一層之麓。篇5:峨眉山實習報告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旅游管理專業(yè)峨姓名班級學號XX指導老師眉山實習報告峨眉山簡介:峨眉山又稱“大光明山”,位于中國西部四川省的中南部,四川盆地向青藏高原過渡地帶,地處長江上游,屹立于大渡河與青衣江之間,在峨眉山市西南7公里,東距樂山市37公里。東經(jīng)103°10'30”?103°37'10”,北緯29°43'42”?29°16'。峨眉山,處于被稱為世界上最神奇的地方北緯30度,地球上最神秘的地帶,有著無數(shù)的不解之迷。而以“天府之國”著稱的中國四川盆地,是世界上處于北緯30度古文明發(fā)祥地唯一沒有被沙漠化的地區(qū)。峨眉山,位于北緯30度,四川盆地西南,因兩山相峙,形如蛾眉而得名。其三峰聳立,絕壁臨天。一、 實習簡介(時間、地點、方式、實習單位或項目簡況)實習時間:2012年10月8日——10月28日實習地點:四川省峨眉山市峨眉山景區(qū)以及周圍景點實習方式:實地調查實習單位:成都理工大學旅游與城鄉(xiāng)規(guī)劃學院二、 實習內(nèi)容1、景區(qū)學習2、市場調查3、踐行導游三、 個人工作第一階段(資料查詢及實習準備)1、收集整理峨眉山旅游概況資料2、參與設計并制定游客訪談提綱3、參與設計文藝晚會方案4、參與完善調查問卷及游客訪談的修改第二階段(實地實習)1、對游客進行訪談并記錄,了解峨眉山低碳景區(qū)建設情況2、對峨眉山低碳景區(qū)相關設施進行照片收集,為寫實習報告奠定基礎3、積極準備文藝節(jié)目排練,更好地參與本次實習第三階段(實習成果轉化)1、整理在實習中獲得的文字與照片資料2、查閱相關的論文資料3、參與撰寫報告四、個人收獲這次的實習讓我受益匪淺,此次實習,共參觀考察了樂山大佛,大佛寺,黃灣階地等景點,就景區(qū)蘊含著的深厚的歷史氣息和文化內(nèi)涵,讓我深深折服并吸引。當然,也學到了,看到了很多在課堂上學不到,看不到的東西,讓我明白學習一定要實踐。在實習之前我們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查閱了大量的資料,也有很多問題,通過理論聯(lián)系實際,我們很多問題得到了解決,比如峨眉山低碳旅游建設在住宿,交通,環(huán)境保護方面的體現(xiàn)等。對本專題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增強了對旅游基本理論知識的感性理解。通過詳細參觀峨眉山及其周圍景點,了解了旅游景區(qū)的規(guī)劃建設與管理。知道不同類型的景點有相對應的景區(qū)規(guī)劃,要聯(lián)系景區(qū)的實際狀況進行。于此同時,通過與同學的合作和與游客的交流,讓我提高了與同學、游客的溝通能力與技巧。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素質拓展,讓我感覺到了團隊協(xié)作的重要性與團結的力量。當大家都是一條心,為了團隊勝利而做出的努力,讓我很感動。還有當爬山時,同學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鼓勵,總之不會讓同學掉隊,同學之間的情誼也讓人難忘。這次實習,也鍛煉了我的毅力,當看到望不到盡頭的山路時,也只有不斷地往前走。峨眉山的實習,帶給我的是知識的積累,同學情誼的感動,我想這次實習我會銘記在心。(二)構造峨眉山地跨上揚子臺褶帶的峨眉山斷拱和四川臺拗的川西臺陷,是一座斷塊山。其構造較復雜?,F(xiàn)將最主要的構造簡述如下:1.褶皺(1)峨眉山背斜位于張溝--洪椿坪一帶,軸向南北,長約7公里。北端被觀心庵斷層和萬年寺斷層斜切而不能北延;南端被峨眉山斷層斜切而不能南延。其核部寬緩,出露最老巖層為峨眉山花崗巖。兩翼不對稱,西翼展布約18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傾角10?12度;東翼展布約5公里,出露地層為震旦系-下第三系,傾角16?50度,新開寺以東的地層多已倒轉。為一軸向西傾的斜歪背斜。(2) 桂花場向斜(又名萬年寺向斜)位于純陽殿--桂花場一帶軸向北西,長約30公里,整體向北西傾伏呈箕狀。被響水洞斷層、灰廠溝斷層錯為兩段:南東段由純陽殿至桂花場,核部狹窄,其地層最新為下三疊統(tǒng)嘉陵江組。兩翼地層為下三疊統(tǒng)飛仙關組-上二疊統(tǒng)峨眉山玄武巖。北東翼傾角由5?20度迅速變陡,南西翼受斷層影響常發(fā)生倒轉,在純陽殿附近向斜仰起并收斂消失;北西段由紅巖腳至黃灣,核部寬緩,兩翼傾角6?45度。向斜迅速撒開,逐漸過渡為單斜。(3) 牛背山背斜(又名挖斷山背斜)位于龍門洞雷巖一帶,軸向北西,長約12公里。核部出露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