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代晁錯論貴粟疏課件_第1頁
漢代晁錯論貴粟疏課件_第2頁
漢代晁錯論貴粟疏課件_第3頁
漢代晁錯論貴粟疏課件_第4頁
漢代晁錯論貴粟疏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篇

漢代文學一、漢代文學概念兩漢文學—是指從公元前211年秦統(tǒng)一中國,到公元196年漢獻帝建安元年前,這一歷史階段的文學現(xiàn)象。

漢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鼎盛的封建王朝之一。這一時期的文學也蔚為大觀。1、散文——司馬遷的《史記》2、詩——樂府民歌3、漢賦(新文體)賦——是韻文和散文的結合體。它像詩歌一樣,講究押韻和節(jié)奏,可以抑揚頓挫地誦讀,但沒有曲譜,不能配樂歌唱,句式也不一定像詩歌那樣整齊,可以間以散句,著重鋪敘,夸耀文采。

宋玉——楚國著名的辭賦家。著有《風賦》、《高唐賦的鼻祖(戰(zhàn)國)賦》、《神女賦》、《登徒子好色賦》等16篇。荀況——作品為《賦篇》,現(xiàn)存《云》、《蠶》、《箴》。1、騷體賦——從楚辭脫胎而來,以主觀抒情為主。如賈誼的〈吊屈原賦〉、《鵬鳥賦》。漢賦2、大賦——以客觀描寫為主,如枚乘的〈七發(fā)〉是最為典型的漢賦。司馬相如的〈子虛賦〉、〈上林賦〉。楊雄的〈甘泉賦〉、〈羽獵賦〉、〈河東賦〉、〈長揚賦〉。班固的〈兩都賦〉。張衡的《二京賦〉。3、小賦——漢中葉,小賦勢盛,如張衡的〈歸田賦〉。蔡邕的《述行賦》,趙壹的〈刺世疾邪賦〉,禰衡的〈鸚鵡賦〉。主觀色彩濃厚,篇幅也不很長。——作者司馬遷。漢代散文家。——記載的歷史上起軒轅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長達三千年左右。《史記》——全書共130篇十〈表〉。八《書》。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俏覈谝徊考o傳體通史,也是我國史傳散文的典范之作。開創(chuàng)了我國史傳文學。

1、在歌頌圣明君主,也記錄了上層人物乃至最高統(tǒng)治者道德品格上的缺點和弱點?!妒酚洝?/p>

2、贊賞賢臣良將,憎惡統(tǒng)治階級爭權奪利、相互傾詐及其驕的內容奢確淫逸的生活,并給予大量的暴露。3、對貪官酷吏進行猛烈的抨擊。

4、對歷史上起過重要作用的人物給予公正的評價。5、把一些處于社會中下層的人物寫進了史書。

《史記》藝術特點善序事理善寫人物1、安排人物事件,詳略得當,疏密有致。2、著重敘事方法,講究結構藝術。不論是個人單傳還是數(shù)人合傳,都能寫得脈絡清楚而又搖曳多姿。3、寫人善于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并對此進行細致入微的描寫,讓歷史人物的個性鮮明地突現(xiàn)在讀者的面前。4、善于抓住矛盾沖突,營造緊張氣氛,讓人物性格在矛盾沖突的發(fā)展和解決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從而塑造出豐滿的人物形象。5、人物的只言片語,往往就能生動傳達出這個人物的身份地位和個性特征。6、人物的對話生動傳神。7、敘述語言通俗、簡練,富有感情。、語言明白曉暢,富有表現(xiàn)力?!稘h書》——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也是一部有一定文學價值的史傳文學作品。它沿用《史記》體例而略有改動變,改《書》為《志》;去掉《世家》并入《傳》;由“紀”、“表”、“志”、“傳”四部分組成,全書100篇。主要記載高祖元年(前206年)到王莽地皇四年(23)年,基本上完整的西漢語230年的歷史。1、史料的保存豐富而完整?!稘h書》的特點:2、工整嚴謹。3、有些寫人的篇章也頗為成功。4、辭藻富麗,語言精煉。

1、政論散文——賈誼《過秦論》、《論積貯疏》、〈陳政事疏〉。

漢代晁錯《論貴粟疏》。鄒陽《上書諫吳王》。枚乘其他散文

《上疏諫吳王》。

2、記事散文——劉向〈烈女傳〉、〈說苑〉、〈新序〉。3、抒情議論散文(信扎)——鄒陽〈獄中上梁王書〉、司馬遷〈報任安書〉、楊惲〈報孫會宗書〉。漢民間樂府——有叫“漢樂府”、“樂府詩”或簡稱“樂府”,它是可以配樂歌唱的一種歌詩。它時常以“歌”、“行”、“吟”、“引”等字樣作為標題,用以表示樂調的性質?!枷雰热葚S富,是人民群眾“感于哀樂,緣事而發(fā)。”的作品。真實地反映社會生活,暴露社會矛盾,抒發(fā)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1、反映勞動人民受剝削壓迫的悲慘境遇。2、反映勞動人民的反抗和斗爭。3、反映戰(zhàn)爭服役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4、反映當時的愛情、婚姻、家庭問題。——藝術特點:1、敘事成分的增加。(敘事性)2、對話描寫大量出現(xiàn)。3、出現(xiàn)了對人物的動作及細節(jié)描寫。4、語言率直自然,表現(xiàn)出民歌民謠清新質樸的風格。漢代文人五言詩——《古詩十九首》

1、最早載于梁蕭統(tǒng)的《文選》。2、是一組抒情詩,為東漢無名文人所作。3、內容(1)表現(xiàn)人際關系。都以感傷離別為主題。多寫夫妻或情人之間的相互思念。(2)探討人生意義。感嘆人生短促,鼓吹及時行樂。沉浸失意的哀怨之中,透露出這些文人對社會現(xiàn)實的強烈不滿和對個人前途的極度失望。4、藝術特色(1)表現(xiàn)出一種質樸而典雅的風格。大量使用疊字,能較好地創(chuàng)造意境。(2)常以自然景物起興或作比,發(fā)揮其對照烘托、象征譬喻的作用。

二、詩歌漢樂府漢樂府——指由漢代樂府機關所采編并演唱的詩。樂府原是制樂機關的名稱,創(chuàng)立于秦代。漢武帝時期將樂府擴大,成為掌管配制樂譜、收集民歌的專門官署。

東門行(《相和歌辭瑟調曲》)出東門,不顧歸。來入門,悵欲悲。盎中無斗米儲,還視架上無懸衣。拔劍東門去,舍中兒母牽衣啼:“他家但愿富貴,賤妾與君共餔糜。上用倉浪天故,下當用此黃口兒。今非!”“咄!行!吾去為遲!白發(fā)時下難久居。”考慮惆悵回頭看餔:同哺,吃。糜:粥。因。青天不時落下。

詩中描述了貧民家庭的一個生活片斷,反映了當時社會貧困化給下層人民家庭所帶來的傷害以及由此而造成的社會矛盾的激化。

寫作特色:1、以雜言寫成,句式長短參差,用以表現(xiàn)夫妻對話聲口畢肖。2、善于抓住富有特征性的生活片斷和采用對話形式。3、語言精煉、生動、口語化。

人物分析:(用對話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1、丈夫——粗豪剛勇,敢于斗爭,敢于造反。2、妻子——柔順善良,安分軟弱。

十五從軍征(〈橫吹曲〉)

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道逢鄉(xiāng)里人:“家中有阿誰?”“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蓖脧墓犯]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羹飯一時熟,不知貽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才鄰居墳墓一個接一個洞未播種而自生搗帶汁的食物給向東

這首詩前面還有四句是:“高高山頭樹,風吹葉落去,一去數(shù)千里,何當還故處?!边@是一首暴露封建社會中不合理的兵役制度對于勞動人民的殘酷奴役和損害的詩。詩中通過退役老兵的災難性遭遇的描繪,形象地反映出戰(zhàn)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有力地控訴了比人道的兵役制度,也從側面暗示出整個社會苦難深重人口銳減的凋蔽景象。寫作特點:1、用第一人稱,語言樸素平實。2、通篇用五言,句式整齊。3、成功地進行了場景描寫,對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的描寫。有所思(〈鼓吹鐃歌〉)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何用問遺君?雙珠瑇瑁簪,用玉紹繚之。聞君有他心,拉雜摧燒之。摧燒之,當風揚其灰。從今以往,勿復相思!相思與君絕,雞鳴狗吠,兄嫂當知之。妃呼豨!秋風肅肅晨風飔,東方須臾高知之。

這是一首情詩,述說一個青年女子在戀愛過程中的復雜心情,愛和恨交織在一起。寫作特色:1、對女子的心理活動描寫德非常細膩深刻。2、用雜言寫成,句式與主人公的情緒配合的很好。采用了“加重”句子的方法。

陌上桑(《相和歌辭相和曲》)

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秦羅敷。羅敷喜蠶桑,采桑東南隅。青絲為籠系,桂枝為籠鉤。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緗綺為下裙,紫綺為上襦。行者見羅敷,下?lián)埙陧?。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怒怨,但坐觀羅敷。使君從南來,五馬立踟躕。使君譴吏往,問是誰家姝?!扒厥嫌泻门?,自名秦羅敷?!薄傲_敷年幾何?”“二十尚不足,十五頗有余?!薄笆咕x摟敷,寧可共載不?”羅敷前置辭:“使君一何愚!使君自有婦,羅敷自有夫!”“東方千余騎,夫婿居上頭。何用識夫婿?白馬從驪駒;青絲系馬尾,黃金絡馬頭;腰中鹿盧劍,可直千萬余。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專城居。為人潔白晰,鬑鬑頗有須。盈盈公府步,冉冉府中趨。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币弧懥_敷的美貌二、寫羅敷與府君展開面對面的斗爭。三、寫羅敷夸婿,嚇退使君,取得勝利。

這首詩敘述一個美麗的采桑女子嚴詞拒絕太守挑誘的故事,歌頌了勞動婦女堅貞的品質和敢于反抗的斗爭精神,揭露了封建權貴卑鄙無恥的丑行。秦羅敷——是一個聰明美麗、勇敢潑辣、熱愛勞動、忠于愛情的民間女子。藝術特色:1、通過周圍事物的渲染來塑造人物形象。2、熔敘事、抒情和描寫為一爐,它構思了便于抒情的故事和畫面,在敘述中有用多種描寫手法,表達了作者對人物的強烈的愛憎感情,因而更富有藝術感染力。3、全詩用五言,對話描寫層次豐富,具有戲劇表演般的效果。羽林郎(〈雜曲歌辭〉)

昔有霍家奴,姓馮名子都,依倚將軍勢,調笑酒家胡。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長裾連理帶,廣袖合歡襦。頭上藍田玉,耳后大秦珠。兩鬢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余。不意金吾子,娉婷過我廬。銀鞍何煜爚,翠蓋空踟躕。就我求清酒,絲繩提玉壺。就我求珍肴,金盤膾鯉魚。貽我青銅鏡,結我紅羅裾。不惜紅羅裂,何論輕賤驅!男兒愛后婦,女子重前夫。人生有新故,貴賤不相逾。多謝金吾子,私愛徒區(qū)區(qū)。一、總敘部分,點出本事,展開下文。極寫胡姬之美,給下面故事制造氣氛。寫豪奴對胡姬的調笑和胡姬對豪奴的斷然拒絕,故事發(fā)展到最高峰,點明了主題。

本詩描寫一個酒家女子勇敢地反抗貴家豪奴的強暴欺侮,顯示了胡姬蔑視權貴,不畏強暴和堅貞不屈的斗爭精神,抨擊了權貴欺壓人民的罪行。

全詩用五言,辭藻富麗。古詩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相去萬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長,會面安可知?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顧返。思君令人老,歲月忽已晚。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比興本篇寫思婦對離家日久的游子的思念。先憶別時情景再說路遠難會,后寫相思之狀,最后無可奈何的自我排解。層次分明。語言樸素,真切動人。運用了疊字和比興的手法。

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園中柳。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蛾蛾紅粉妝,纖纖出素手。昔為倡家女,今為蕩子婦。蕩子行不歸,空床獨難守。

這是一首思婦詩。詩中描寫一個美麗的青春女子在明媚的春光中獨處深閨,因丈夫久行不歸而過著孤寂的日子。青春在無聊的等待中虛度。對這個曾經習慣于熱鬧繁華生活的“倡家女”的目下的處境流露出深深的同情和遺憾。藝術特色:多用疊字,色彩鮮明,對照強烈,創(chuàng)造了一個良好的視覺形象。

三、散文晁錯——西漢前期著名政治家。景帝初,官至御史大夫,他主張削弱諸侯王割據(jù)勢力,維護國家統(tǒng)一。在經濟上,主張重農貴粟,發(fā)展農業(yè)生產。軍事上,主張募兵守邊,堅決抗擊,反對和親。據(jù)《漢書藝文志》載,晁錯有文不對31篇,現(xiàn)多已不存。現(xiàn)存的幾篇奏疏,議論切實中肯,邏輯嚴密,條理清晰,語言明白曉暢,魯迅譽為“西漢鴻文”。本文的主旨是重農貴粟。全文分三個部分:一、(1、2自然段)首先從統(tǒng)治者要為民“開其資財之道”立意,然后進行古今對比,層層推導,得出要治理好國家,就須“務民于農桑”的結論。二、分別以金玉和五谷的對比、商人和農人的生活的對比論證“務民于農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三、提出“使民務農”的具體政策措施——“貴粟”。寫作特點:1、觀點鮮明,層次清楚。2、使用大量的偶句、排句,運用了古今對照、正反映襯等手法,文氣充沛,說理曉暢。重點詞句:耕而食之,織而衣之而國亡捐瘠者一日不再食則饑民者,在上所以牧之盜賊有所勸急政暴賦夫寒之于衣,不待輕暖;饑之于食,不待甘旨粟米布帛,生于地,長于時,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是故明君貴五谷而賤金玉送往迎來,吊死問喪,養(yǎng)孤長幼在其中因其富厚,交通王侯千里游敖,冠蓋相望,乘堅策肥,履絲曳縞爵者,上之所擅,出于口而亡窮;粟者,民之所種,生于地而不乏作業(yè):將書上111頁的《思考與練習》第三題寫在練習本上。司馬遷——(前145年—前84年),字子長,夏陽人,西漢偉大的歷史學家和文學家。項羽本紀(節(jié)選)〈史記項羽本紀〉是古代傳記文學中的佳作,它以反秦斗爭和楚漢相爭為基本事件,以中心人物——項羽的軍事活動為貫穿全文的線索,通過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描述,生動地刻畫項羽的性格特征,形象地展現(xiàn)了他一生由成功到失敗的歷史過程。全文共分五大段,書上節(jié)選的是第一段、第五段和二、三、四段中的部分段落,包括了“鉅鹿之戰(zhàn)”、“鴻門宴”、垓下之圍‘等重大事件,是《項羽本紀》中精彩的部分。第一段(1——4節(jié))寫項羽的家世和他們叔侄起兵前的生活經歷。第二段(5——10節(jié))寫項梁、項籍在會稽起義和項羽殺宋義、取得鉅鹿之戰(zhàn)的勝利,威震諸侯的情形??煞謨蓪?。第三段(10——13節(jié))寫項羽和劉邦激烈復雜的斗爭。分三層。第四段(14——17節(jié))寫項羽垓下被圍到烏江兵敗自刎的過程。分四層。第五段(末節(jié))是作者的論贊,比較全面、客觀地評價了項羽的功過。藝術特色:1、處理材料(選材和剪材)繁簡有序,詳略得當。2、善于在矛盾沖突中進行刻畫,突現(xiàn)任務性格,塑造任務形象。3、善于調動一切藝術手段,運用多種修辭方式來展現(xiàn)故事情節(jié),刻畫人物性格。4、語言生動活潑、樸實、淺切。文氣流暢疏朗、曲折自如。項羽——驕傲自恃,剛愎自用,自我陶醉,執(zhí)迷不悟,早年有大志,武勇有才氣。行事果斷,英勇無敵。憨直粗疏,耿直淳樸,麻痹,缺乏政治頭腦。沽名釣譽,劉邦——機智謹慎,善于用人,善于應變,奸詐弄朮。重點詞句:者------也以故事得已陰軍其南冠兵罷被堅執(zhí)銳因趙食從壁上觀

一以當十具告以事毋內諸臣活之蚤自來見項王籍吏民備德數(shù)目項王以身翼蔽沛公項莊拔劍舞,其意常在沛公也(項莊劍舞,意在沛公)如廁可都以霸

人為刀俎,我為魚肉沐猴而冠四面楚歌披靡首難報任安書(節(jié)選)

這是司馬遷給朋友任安的回信,也是一篇優(yōu)秀的書信體散文。信中接住任安要他“推賢進士”的話頭,談了自己為李陵事件而獲罪的經過,表達了蒙受奇恥大辱的悲憤心情,說明了自己茍且偷生的原因和堅決要寫好《史記》的雄心壯志。全文感情充沛,言辭真切,格局嚴謹,氣勢縱橫,很有感染力。按論述層次,全文可分五段,本書節(jié)選刪去第三段,還有四段:第一段:概括任安來信的主題,說明此時此刻寫復信的原因。第二段:申述為什么不能聽從任安相勸“推賢進士”的原因。第三段:傾訴自己在受刑后忍辱含垢繼續(xù)著書的原因、決心毅力和極端痛苦的心情,表現(xiàn)了為實現(xiàn)理想而甘受凌辱、堅忍不拔頑強戰(zhàn)斗精神。(這一段是全文的精華所在,寫的既蒼涼悲壯,而又氣勢磅礴,讀后令人慷慨激烈,奮發(fā)向前。)第四段:再論個人目前的處境,重申不能“推賢進士”的原因,以與開頭照應,結束全文。重點詞句:背誦:“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與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士有此五者,然后可以托于世而列于君子之林矣?!蹦艺咄瀑t進士意氣勤勤懇懇仆雖罷駑動而見尤是以誰為為之,孰令聽之得竭指意無所比數(shù)所從來遠矣納忠效信顯巖穴之士積日累勞茍合取容羞當世之士倜儻通其道思來者乃如垂曼辭不信要之無乃作業(yè):將書上134頁的《思考與練習》第二、第三題寫在練習本上。班固(32年—92年),字孟堅,扶風安陵(今陜西咸陽東北)人。東漢文學家、史學家。歷二十余年修成《漢書》,還是漢代四大賦家之一。代表作為《兩都賦》

蘇武傳(節(jié)選自《漢書李廣蘇建傳》)

本文對蘇武一生中最為重要的事件——羈留匈奴十九年進行了詳盡地描寫,生動地表現(xiàn)出蘇武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堅貞不屈、視死如歸的氣概,熱情謳歌了蘇武人在異域不忘祖國、身處絕境不辱使命的民族氣節(jié)。全文可分為六段:第一段(第1節(jié))敘述蘇武的家世出身,交代出使的緣由。第二段(2、3節(jié))交代蘇武出使被扣留的原因,初步寫了其寧死不屈的氣節(jié)。第三段(4節(jié))寫蘇武嚴斥衛(wèi)律逼降,大義凜然,威武不能屈,利誘不能動。第四段(5、6節(jié))寫蘇武被徙北海牧羊所受的種種折磨。表現(xiàn)了貧賤不能移。第五段(7節(jié))寫蘇武的高風峻節(jié),再次拒絕李陵的勸降。第六段(8、9節(jié))寫蘇武十九年歷盡艱辛,終于歸漢,回到長安。寫作特色:詳略得當,結構嚴謹,運用了對話描寫、細節(jié)描寫和襯托等手法,使得蘇武的事跡真切感人,蘇武的形象鮮明生動。重點詞句:相當丈人行厚賂置幣發(fā)使欲發(fā)生得以狀語武私候見犯乃死重負國壯其節(jié)使使擬之畔主背親何以女為見斗兩主絕不飲食羝乳乃得歸尚復誰為肝腦涂地甘樂之壹聽自分王必欲降武區(qū)脫活口效死于前決去旦夕臨詭言具自陳道讓單于謝漢使曰弩怯令漢且貰陵罪,全其老母奮大辱之積志宿昔收族大戮壹別長絕路窮絕安歸作業(yè):將書上143頁的《思考與練習》第一題寫在練習本上。

四、《史》《漢》故事

孫臏減灶

本文寫孫臏知己知彼,利用對方的成見,設下減灶之計,讓對方自以為是,放松警惕,最后打敗了敵人。顯示了孫臏足智多謀的軍事才能。這則故事分兩部分:一、寫魏齊交戰(zhàn)的原因和孫臏分析敵情,定下減灶計。二、寫龐涓中計,魏軍大敗,龐涓自剄而死。重點詞句:齊使田忌將而往既已過而西矣因其勢而利導之(因勢利導)明日乃棄其步軍,與其輕銳倍日并行逐之度其行斫期曰暮見火舉而具發(fā)乃鉆火燭之相失

韓信拜將(選自《史記淮陰侯列傳》)這則故事敘述的是蕭何慧眼識才,力薦韓信為大將的事。也表現(xiàn)了劉邦聽取善言,知人善用一面。運用了語言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來表現(xiàn)人物的性格。重點詞句:道亡上不我用且喜且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