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_第1頁
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_第2頁
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_第3頁
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_第4頁
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賞析一、《關雎》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參差荇菜,左右?d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蛾P雎》是“周南”里的第一首詩,也是《詩經》的第一篇。古人把它放在三百篇之首,說明了它的重要??鬃诱f:“《關雎》樂而不淫,哀而不傷?!贝撕?,歷代學者評《關雎》皆“折衷于夫子”。《關雎》寫的是一個男子對一個女子的思念、追求過程,寫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悅。其文、義、聲、情俱佳,足為“國風”之始,《詩經》之冠。詩中這位男子在河邊聽到鳥鳴,順著鳥聲走去,看到沙洲上有成雙成對的鳩鳥,因而引起一種美好的聯(lián)想──淑女是君子的佳偶。因此,詩的第一章說:“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痹谒犞F鳥和鳴的時候,有一個姑娘在河邊采荇菜,她左右采摘荇菜的美好姿態(tài)給了他一個難忘的印象,愛慕之情油然而生,并使他醒時夢時都思念著她。“求之不得”以下四句,總括地寫出這種強烈激動的感情。但因為追求這個姑娘沒有達到目的,所以“寤寐思服”“輾轉反側”。第二章的八句,寫這個男子日夜不安的苦悶和焦灼的\o"心情"心情。最后一章,進一步表達了這個男子對采荇菜的姑娘的深切思慕和美好愿望。“琴瑟友之”“鐘鼓樂之”,是寫他寤寐求其實現(xiàn)的愿望,也就是他想像結婚時的熱鬧情景。1、統(tǒng)領全詩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2、詩中抒發(fā)“求之不得”的憂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二、《蒹葭》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所謂伊人,在水之湄。溯洄從之,道阻且躋。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謂伊人,在水之??。耸VТ又?,道阻且右。溯游從之,宛在水中?b?!遁筝纭肥恰扒仫L”中的一首愛情詩。詩分三章,每章八句;首二句寫景,后六句抒情。全詩熔寫景、抒情于一爐。金秋之季,拂曉之時,露濃霜重,蘆葦沾滿了晶瑩潔白的霜花?!拜筝缟n蒼,白露為霜”,展現(xiàn)一幅蕭瑟冷落的秋景,給全詩籠罩了一層凄清落寞的情調。這時主人公來到河邊,翹首佇立,凝視著河的對岸──那是“伊人”居住的仙鄉(xiāng)瓊樓,給人以隔霧觀花、若隱若現(xiàn)、朦朧縹緲之感。主人公反復去尋求“伊人”,而“伊人”也只在“水中央”“水中坻”“水中”,恍惚迷離,可望不可及。主人公沒有因此罷休,決心沖破天塹,追求伊人。一忽兒逆水而上,一忽兒順水而下,但都無法到達“蓬萊仙境”。咫尺天涯,令人無限惆悵!1、對這首詩賞析不當?shù)囊豁検牵―)A全詩分為三章,每章前兩句以凄清冷漠的景致起興,形成一種沉郁悲涼的氛圍,同時又暗寓了時間的推移。后六句描寫訪求“伊人”而未得的迷惘之情。B“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b”是說伊人所在的地方有流水環(huán)境,仿佛置身于州島上,可望而不可及。C“伊人”是詩人訪求的對象,是美的化身,在詩人矢志不渝的追求中,猶如強烈地感受到了那“在水一方”的倩影。D這首詩描寫了“伊人”生活的環(huán)境和詩人在不同時間不懈地尋找“伊人”的過程,因此,從詩的內容看,它應是一首敘事詩。2、“蒹葭蒼蒼,白露為霜”屬于什么描寫?有什么作用?景物描寫,既點明了地點和景物,又點明了時節(jié),渲染了一種蒼涼幽渺的氛圍和色調。三、《觀滄?!凡懿贃|臨碣石,以觀滄海。水何澹澹,山島竦峙。樹木叢生,百草豐茂。秋風蕭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漢獻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破盤踞在我國東北部的烏桓族及袁紹的殘余勢力,統(tǒng)一了北方;九月,在歸途中經過碣石山,寫下了這首詩。漢代樂府詩一般無標題,《觀滄?!愤@個題目是后人加的。樂府詩原來是可以歌唱的。詩的最后兩句“幸甚至哉,歌以詠志”是合樂時加上的,是詩的附文,跟詩的內容沒有聯(lián)系。詩的正文可分三層:第一層(開頭兩句)交代觀海的地點,這是繼承《詩經》中直陳其事的寫法,顯得很質樸。第二層(“水何澹?!敝痢昂椴ㄓ科稹?描寫海水和山島。海水蕩漾,是動態(tài);山島聳立,是靜態(tài),相互映襯,顯示了大海的遼闊和威嚴;再寫草木,仍然是靜態(tài),次及“洪波”,又回到動態(tài),顯示了大海的驚人力量和宏偉氣象。這一層全是寫實景。第三層(最后四行)借助奇特的想像來表現(xiàn)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氣概,這寫的是虛景即詩人的主觀感受,是從兩個“若”字看出來的。這首詩的基調是蒼涼慷慨,歷來被視為“建安風骨”的代表作。1、“澹?!笔切稳菟▌邮幍臉幼樱榜抵拧笔菍懮綅u巍然屹立的形象?!皡采?、“豐茂”給人以生機蓬勃的感受。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意思是(B)A、日月星辰好像在滄海中運行。B、日月星辰好像從滄海中升起。C、日月星辰好像從滄海中升起,最后又落入滄海。3、這是一首寫景抒情詩,“觀”字統(tǒng)領全篇的寫景。寫景的十句中,前六句是實寫,后四句是虛寫,其中總寫滄海全景的詩句是“水何澹澹,山島竦峙”;分寫部分,先寫島上的樹木百草,次寫海面上的秋風洪波,最后寫天空中日月星辰。詩中將“大海”稱為“滄?!保且驗楹K是嗌n色。4、這首詩的主旨是通過勾畫大海的壯觀景色,抒發(fā)詩人統(tǒng)一中國建功立業(yè)的抱負。四、《飲酒》陶淵明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返回自然是陶淵明的人生理想,他把這一理想落實在“人境”,于樸素的田園生活中追求精神的自由完滿,宅心玄虛卻不輕忽人事,精神高邁而不廢人生?!败囻R喧”意謂奔走于仕宦之途的喧囂。這里說“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系自賦身處人境,不廢衣食,猶能免于世俗的困擾?!皢柧文軤??心遠地自偏?!痹娙艘浴熬弊灾?,自問自答,言語之間自豪而自足?!盃枴保魅绱?、如是解,概指前面二句?!靶倪h”謂心境高遠,有此一心境遂能免于“車馬喧”,其地得以自偏。陶淵明身居田園,一面親就自然,一面又能在人文陶冶中,成就了一種藝術化的人生,涵養(yǎng)了一個自由、高邁、充沛的心靈?!安删諙|籬下,悠然見南山”是心與自然的會意和親近?!安删諙|籬下”本是寫實,陶家庭院東邊有一道籬笆,籬下種著菊花。因為陶淵明愛菊、詠菊,寄托著高潔的情致,菊花幾乎成了陶淵明的化身,后人只要言菊花就會想起陶淵明。連帶著“東籬”這個詞也有了一種象征的意義,象征遠離塵俗、潔身自好的品格?!澳仙健奔磸]山。廬山擁山川之靈異,歷來為高士逸民棲居之地,陶淵明亦常往來之。又《歸園田居》云“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吧綒馊障选本o承上句“悠然見南山”而來,是南山的暮景。傍晚,山上的氣象愈發(fā)美好,在這從容而渾然的暮色里,飛鳥一群群地結伴而還。陶詩的自然意趣常常寄族聚居之地,這里山深水急,交通十分困難,自然條件非常惡劣。此句雖是簡單的敘事,但王昌齡跋涉之苦,以及李白深切關懷王昌齡安危之情,已力透紙背。三、四兩句則轉為抒情。第三句以擬人化的手法寫月,賦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內心悲愁,無可排遣,無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與明月”,詩人只好把滿腔悲愁托付給普照寰宇的明月,帶給遠隔數(shù)千里的天涯淪落人。結句奇語迭出,又把另一自然物——風也擬人化了,愿隨迅疾的長風直到夜郎西。此句“到夜郎西”和第二句“過五溪”遙相呼應,語意有異,其實相同,都是指王昌齡的貶謫地龍標。至此,我們看到詩人李白寄給王昌齡不僅僅是一首短詩,而是一片真摯的友情,一顆赤誠的心。因首句已于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奥劦馈?,表示驚惜?!斑^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xiàn)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1、“左遷”一詞的意思是貶官。2、“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楊花落盡,子規(guī)啼叫,詩人擷取這兩種景物加以描寫,既點明了作詩時間,又采用寓情于景手法,抒發(fā)了離別的憂傷。3、對“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理解不準確的一項是(C)A、作者將“愁心”形象地寄給“明月”,隨朋友直到僻遠之地。B、朋友被貶僻遠之地,詩人用夜郎之名,使人聯(lián)想古夜郎國,以見其邊遠。C、詩人同情友人的不幸遭遇,把“愁心與明月”一起寄給身處夜郎的友人。D、這是一種藝術想象,最能體現(xiàn)詩人內心同情的深切和真摯。九、《行路難》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盤珍饈直萬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閑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海?!靶新冯y”是樂府古題,多詠嘆世路艱難及貧困孤苦的處境。李白這組《行路難》詩主要抒發(fā)了懷才不遇的情懷,這里選的是第一首,在悲憤中不乏豪邁氣概,在失意中仍懷有希望。詩以敘事開篇,漸而過渡到抒情。開頭以極為夸張的筆法領起,寫“金清酒”,“玉盤珍羞”,仿佛在營造歡樂的宴飲氣氛,似乎是一首“祝酒歌”。但三四句急轉直下,忽說“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這樣強烈的反差,襯出詩人內心的悲苦。當精神苦悶的時候,美味佳釀也難以下咽。南朝宋詩人鮑照《擬行路難》第六首開頭為:“對案不能食,拔劍擊柱長嘆息。”李白顯然化用了這一詩句,不過增加了“對比度”,以樂景寫哀,強化了哀的程度。那么,詩人的悲哀到底是因為什么呢?答案是模糊的,朦朧的,充滿“詩意”的?!坝牲S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這是一種憂來無端的惆悵,是一種無所適從的迷惘。詩人以形象化的語言,寫出了世途的艱難,寓含著無限的悲慨?,F(xiàn)實之路雖然坎坷險阻,但夢還在,理想還在。詩人多么希望像姜太公一樣,八十歲遇周文王,一展宏才;像伊尹那樣,夢見自己乘舟到“日邊”,有為于當世。但理想和現(xiàn)實是有距離的,理想不能征服現(xiàn)實,現(xiàn)實也不肯認同理想。這樣的痛苦交織于詩人心中,他終于發(fā)出“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的感嘆。詩的結尾,在沉郁中振起,堅定了“長風破浪”的信心,重新鼓起滄海揚帆的勇氣。1、寫出與下面典故對應的人物。A、垂釣碧溪——呂尚B、乘舟夢日邊——伊尹C、長風破浪——宗愨2、停、投、拔、顧四個連續(xù)動作,形象地顯示詩人內心的苦悶抑郁,感情的激蕩變化。3、詩歌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高昂樂觀思想感情。十、《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層云,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這首詩是杜甫的早期作品。唐玄宗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輕的詩人離開了長安,到兗州(今屬山東省)去省親──其父杜閑當時任兗州司馬。此后大約三四年內,他一直在山東、河北一帶漫游,結交了不少朋友。這首詩就是這期間寫的。詩中熱情地贊美了泰山高大雄偉的氣勢和神奇秀麗的景色,也透露了詩人早年的遠大抱負,歷來被譽為歌詠泰山的名篇。全詩可分兩大層,都是切著“望”字寫的。前兩聯(lián)為第一大層,著力寫泰山的整體形象。“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寫遠望所見。泰山位于古代齊、魯兩國之間,其北為齊,其南為魯,齊、魯之“青”,是泰山掩映的結果。“未了”,綿綿不盡之意。這里,詩人想說的是,你想知道泰山是個什么樣子嗎?請看,它那蒼翠的山色掩映著遼闊無邊的齊魯大平原。這是借齊魯兩地來烘托泰山那拔地而起、參天聳立的形象。“造化鐘神秀,陰陽割昏曉”,這是近望所見。上句寫泰山的秀美,用的是虛筆。為什么要用虛筆?因為泰山的秀美實在是一言難盡,不如只寫造物主對泰山情有獨鐘,這是詩人的強烈感受,是泰山的秀美在詩人心靈上的折光反映。下句寫泰山的高大,這是實寫?!瓣庩枴狈种干降哪稀⒈眱擅?,山南先得日光,故易曉;山北日光不到,在曉猶昏?!案睢弊譄挼脴O好,從山的北面來看,那照臨下土的陽光就像被一把碩大無朋的刀切斷了一樣,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后兩聯(lián)為第二大層,也寫了泰山景物,但著力表現(xiàn)的是詩人的感受?!笆幮厣?,決眥入歸鳥”,寫的是實景,乃細望所見。泰山極高,白日里可以望見山腰間的團團云氣,層出不窮;又極幽深,黃昏時可以望見歸巢的鳥兒漸漸隱入山谷之中。詩人抓住這兩個景物細節(jié)表達了心情的激蕩和眼界的空闊,然后順理成章地寫出了他心底的愿望:“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边@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這里卻有深刻的含義:它不止是詩人要攀登泰山極頂?shù)氖难?,也是詩人要攀登人生頂峰的誓言。詩人早年就“竊比稷與契”(《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常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自任,沒有這樣的情懷,是寫不出如此動人的詩句的。這首詩雖是八句四聯(lián),中間兩聯(lián)又都是對仗,但它不是律詩而是古體詩,它不講究平仄,而且押的是仄聲韻。1、“陰陽割昏曉”一句寫出了泰山的特點。巍峨(高大)2、“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蘊含的人生哲理是什么?寫出了詩人怎樣的一種精神和氣概?站得高,看得遠;只有登上絕頂才能俯視一切;只有努力戰(zhàn)勝困難,才能享受成功后的自豪與喜悅(答出一點即可,從其他角度言之成理也可);不怕困難,敢于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3、請從“鐘”字入手,對“造化鐘神秀”這句詩作簡要賞析?!扮姟弊仲x予大自然以人的情感,是大自然把泰山營造得神奇秀麗,從而表現(xiàn)泰山的神奇秀麗景象。4、“齊魯青未了”一句表現(xiàn)了泰山的什么特點?“造化鐘神秀”一句描寫了泰山的什么特點?“決眥入歸鳥”一句蘊藏了詩人之情?高大;神奇秀麗;詩人對祖國山河的熱愛。5、“陰陽割昏曉”中的“割”字使用精當,請簡要賞析。形象地表現(xiàn)出泰山高聳陡峭的特點,像一把利劍把世界分割成明暗兩部分,用字極富神韻。十一、《春望》杜甫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天寶十四載(755)十一月,詩人赴奉先(今陜西蒲城)探家,未幾,安祿山發(fā)動叛亂。次年五月,賊破潼關,詩人被迫北上避難,安家于州(今陜西富縣)。七月,肅宗即位于靈武(今屬寧夏),詩人聞訊后前往投奔,不料中途為賊兵所俘,被押至長安;因他官卑職小,未被囚禁。第二年四月,他乘隙逃離長安,歷盡千辛萬苦,終于到達了當時朝廷的所在地──鳳翔縣。這首詩是詩人逃離長安前一個月寫的,它集中地表達了詩人憂國傷時、念家悲己的感情,感人至深?!皣粕胶釉?,城春草木深?!边@是寫望中所見:國都在淪陷后已經變得殘破不堪,然而山河依舊是原來那個樣子;春天降臨到長安城,然而眼前卻是亂草叢生。如此強烈的反差怎能不使人怵目驚心呢!司馬光在《溫公續(xù)詩話》里曾寫道:“‘山河在’,明無余物矣;‘草木深’,明無人矣!”一座繁華似錦的城市,曾幾何時,竟被毀壞到了“無余物”“無人”的地步,是何等可悲啊!這一聯(lián)雖是寫景,卻也痛切地傳達了詩人憂國傷時的感情?!案袝r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此聯(lián)向來有兩種解釋:一種是以詩人為“感”“恨”的主體?;?、鳥在春景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事物,能使人賞心悅耳,但詩人此刻面對殘破的都城,不知官軍何時才能平定叛亂,不知妻兒在兵荒馬亂中如何度日……種種念頭困擾著他,他怎能不見花而落淚,聞鳥而驚心呢?另一種以花、鳥為“感”“恨”的主體。這自然是詩人移情于物的結果。這兩種解釋實質上并無區(qū)別,都表達了感時傷世的感情。本聯(lián)以“感時”一語承上,以“恨別”一語啟下,章法分明?!胺榛疬B三月,家書抵萬金?!币馑际亲蚤_春以來戰(zhàn)火愈燒愈熾,因而跟家人難通音信。據(jù)史載,安祿山發(fā)動叛亂的初期,自京畿、坊至于岐、隴都曾遭到叛軍的侵擾,百姓慘遭殺戮。詩人家在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牽夢繞,家書不至,他如何放心得下?他用“抵萬金”來形容家書的珍貴,表達了他對妻子兒女的強烈思念?!鞍最^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痹娙诉@一年剛45歲,但“白頭”是寫實──半年后,他在《北征》中曾再次提到:“況我墮胡塵,及歸盡華發(fā)。”“白頭”而又稀疏到“不勝簪”的地步,其蒼老之態(tài)可以想見。他蒼老得這么快,完全是憂國、傷時、思家所致。杜甫陷賊中八個月,大約寫了二十來首詩,論深沉含蓄,當以此詩為最,句句都有言外之意,很值得品味。1、詩中“草木深”表面上寫的是山河依舊,草木蔓生的情景,實際上是寫草茂人稀,荒涼蕭條;一個“深”字,表現(xiàn)了物是人非的社會狀況因戰(zhàn)亂而荒蕪的景象。。2、本詩將眼前景、胸中情融為一體,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抒發(fā)了詩人感時憂國、思家念親的情感。3、從“國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這首詩與唐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有關?安史之亂4、結合全詩內容,體會詩題中的“望”字包含哪兩層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國破山河在”的慘景,另一方面是對于親人團聚的守望和期盼。5、結合“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這兩句詩,說說詩人是如何抒發(fā)情感的。運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現(xiàn)手法。6、“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表達了怎樣的內容?抒發(fā)了詩人對家破國殘的感傷之情。7、最后兩句抒發(fā)了怎樣的思想感情?寫出了人憂愁,煩悶的情狀,把憂家憂國的感情表現(xiàn)得更加深沉和突出。十二、《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I長林梢,下者飄轉沉塘坳。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唐肅宗乾元二年(759),關中地區(qū)鬧饑荒,民不聊生。這年秋天,杜甫棄官到秦州(現(xiàn)在甘肅天水),又輾轉經同谷(現(xiàn)在甘肅成縣)到了四川。在親友的幫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建起了一座草堂,過上了暫時安定的生活,他感到快樂和自足,于是歌唱春雨,尋花漫步,遣興江邊,以詩酒自娛。但是,這種表面上的安逸,掩飾不住他的貧窮,更不能沖淡他那一貫的憂國憂民情懷。上元二年(761)秋天,一場暴風雨襲擊了他的茅屋,再一次把他從浪漫的隱居生活中敲醒,讓他面對現(xiàn)實,讓他憂思,于是寫下了這首詩。詩題本身就很有趣。茅屋為秋風所破,為什么還要“歌詩一首”?是什么牽動了詩人的詩情呢?詩以描述開篇,完全是寫實的手法。先寫秋風的威力,“怒號”是其聲勢,卷走屋上茅草是其“戰(zhàn)績”;再寫自己無可奈何的情狀,面對這大自然的強者,只好任其所為,眼看著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飛的掛在了樹梢,低徊的沉到了塘坳。面對大自然的暴力,詩人表現(xiàn)得較為平靜,甚至還有幾分耐心去欣賞它。但面對頑童的“趁風打劫”,他卻真的動了肝火。它如實地寫出了自己的失態(tài),是那樣率真。與其說他是在和孩子們生氣,不如說他是在和自己生氣。他恨自己老邁年高,生活無依,一事無成,于國于家都沒什么用了。也許還深責自己缺乏修養(yǎng),和小孩子們一般計較??傊?,焦灼之后,他轉為沉靜,漸而苦苦地思索。大風過后,黑云涌來,不用說,秋雨是不請自來的了。詩人收回自己的視線,不再關注大自然的風云變化,而把心神集中在自己賴以生存的茅屋里。多年的貧困,多年的流離失所,他甚至做不起一床被子,而就是那床冰冷似鐵的被子,也讓睡覺不老實的孩子蹬破了。滿屋漏雨,沒有干爽的地方,可是秋雨卻不管不顧地下個不停。這是怎樣的生活啊!長夜漫漫,詩人失眠了。而“自經喪亂”,已不知有過多少個這樣的夜晚,灑淚沾襟又有什么用呢?突然,詩人從沉思中振作起來,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喊。這時,理想戰(zhàn)勝了現(xiàn)實,意志戰(zhàn)勝了嘆息。雖然他現(xiàn)在缺少“風雨不動安如山”的住所,但是,如果眼前突現(xiàn)這樣的房屋,能夠溫暖天下寒士,他寧可獨守茅屋,受凍而死!這是怎樣的一種情懷呢?這是一種飽覽民生疾苦、體察人間冷暖的濟世情懷,就像他在兵荒馬亂中寫“三吏”“三別”一樣。這是一首歌行體的古詩,連續(xù)的韻腳變換體現(xiàn)了“歌”的特點,單行散句乃至長短句的錯落搭配,又體現(xiàn)了“行”的動感。正因為有了現(xiàn)實的觸動,有了內心的渴望,詩句才能這樣不假修飾,從胸臆中自然涌現(xiàn)。全詩先敘事,后議論抒情,既寫了詩人貧窮甚至惱羞成怒的窘狀,也表達了詩人博大寬廣的胸懷,情真意切,感人至深。1、“自經自經喪亂少睡眠”一句中“喪亂”指安史之亂事件。2、“自經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的意思是:遭亂以來,憂時念國,本來就經常失眠,置此秋夜漫長,床上沾濕,更難度過這宵。3、“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的深刻含義是:此句是全詩的畫龍點睛之筆,表現(xiàn)了詩人推己及人,舍己為人,憂國憂民的理想和愿望,反映了詩人人格的偉大與高尚。4、“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表現(xiàn)了詩人怎樣的的思想?兼愛天下、悲天憫人的博大胸襟和純真心靈。5、對“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A、這是詩人幽默風趣的寫法,既活靈活現(xiàn)地描繪出南村群童的頑皮,又巧妙含蓄地刻畫了自己因年邁而無力改變現(xiàn)狀的那種無可奈何的微妙心理。B、南村群童竟然不知道“我”是著名的“詩圣”,表達了“我”對他們年少無知的不滿。C、南村群童連不值錢的茅草都搶,可見當時人們的生活貧困到了何種程度。D、稱之為“盜賊”,表達了詩人對南村群童不良行為的強烈憤恨。十三、《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岑參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散入珠簾濕羅幕,狐裘不暖錦衾薄。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瀚海闌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中軍置酒飲歸客,胡琴琵琶與羌笛。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輪臺東門送君去,去時雪滿天山路。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唐代天寶年間,李唐王朝與西北少數(shù)民族邊境戰(zhàn)事不斷,許多文人也紛紛投入軍人幕府,尋求個人發(fā)展,并體驗到邊塞緊張激烈的軍旅生活和新奇獨特的自然風光,形成了盛唐邊塞詩派,岑參就是盛唐邊塞詩人的杰出代表,他的這首《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也成為邊塞詩的名篇佳作。全詩共十八句,正如詩題所示,按內容大體上可分為兩個部分,即“詠雪”(前十句)和“送別”(后八句)。開頭兩句,突出了邊塞的氣候特征:北風掃蕩,草木摧折,八月飛雪。一個“即”字,表明這里與內地相比,冬天來得格外早,不免使人驚異。接著,詩人發(fā)揮神奇的想像,將北風看作春風,將雪花比作梨花。“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比喻何等新奇,格調多么豪邁!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表現(xiàn)出這種化苦為樂、積極向上的樂觀情懷,才能寫出這樣的千古名句。下面兩句詩仍追逐著雪花來寫,不過情景一轉,由戶外寫到室內。雪花飄進珠簾,沾濕羅帷,輕柔而浪漫,還真有幾分梨花的神韻。但“狐裘不暖錦衾薄”的嚴酷現(xiàn)實也提醒人們,伴隨著雪花的到來,寒冷也悄悄地跟進,在考驗人們的毅力和耐心。后面兩句詩就接著寫到:“將軍角弓不得控,都護鐵衣冷難著?!边@是從軍旅生活方面寫天氣的寒冷。將軍不能彎弓,不能披戰(zhàn)衣,怎么帶兵打仗呢?在大自然的威力面前,人類顯得這樣的無助和無奈?!板j@干百丈冰,愁云慘淡萬里凝”兩句是過渡性的,將視線又轉向“外景”,以百丈堅冰點綴大的環(huán)境,以萬里愁云引出送別的氣氛。下面寫送別的場面,簡略而有情味。“胡琴琵琶與羌笛”,這種純然是西域特色的管弦樂器齊鳴和響,給邊塞的軍中宴飲增添了幾分蒼涼悲壯的豪氣。天色已晚,暮雪紛紛,紅旗不卷,“歸客”登程,此情此景,令人黯然。但詩人卻拋開了離愁別緒,以高昂的格調收束全篇。結尾四句,形成頂針,內容接續(xù),如行云流水,畫出一幅空曠寂寥的雪中送別圖景。“雪滿天山”令人凄迷,“山回路轉”使人惆悵,而雪地上的馬蹄印跡,又把送別的思念延伸到遠方。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人以無盡的遐思。1、本詩中,從視覺角度看,色彩鮮明,紅白映襯的兩句詩是“紛紛暮雪下轅門、風掣紅旗凍不翻。”2、這首詩前十句重在詠雪,后八句則主要是寫送別。(填2字)3、本詩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感情?抒發(fā)了因朋友返京而產生的無限惆悵的感情。在詩人筆下,冰天雪地的邊塞,奇寒難忍,愁云慘淡,令人怨悵。4、請描述“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在你腦海中出現(xiàn)的畫面。山路盤旋曲折,已看不見友人離去的身影,雪地上只留下一串馬蹄的足跡。5、請你對“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這兩句詩作一點賞析。詩句以梨花喻雪,新穎奇特,讓人在冰天雪地里如同置身于大好春光中。而一個“忽”字,既寫出了塞外氣候的變幻奇特,又表現(xiàn)了詩人見到奇麗雪景后的驚喜之情。一十四、《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韓愈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這首小詩是寫給水部員外郎張籍的。張籍在兄弟輩中排行十八,故稱“張十八”。詩的風格清新自然,簡直是口語化的??此破降瑢崉t是絕不平淡的。韓愈自己說:“艱窮怪變得,往往造平淡”(《送無本師歸范陽》)。原來他的“平淡”是來之不易的。全篇中絕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遙看近卻無”了。試想:早春二月,在北方,當樹梢上、屋檐下都還掛著冰凌兒的時候,春在何處?連影兒也不見。但若是下過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來了。雨腳兒輕輕地走過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跡,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兒冒出來了,遠遠望去,朦朦朧朧,仿佛有一片極淡極淡的青青之色,這是早春的草色??粗?,人們心里頓時充滿欣欣然的生意??墒钱斈銕е鵁o限喜悅之情走近去看個仔細,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極為纖細的芽,卻反而看不清什么顏色了。詩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畫家,揮灑著他飽蘸水分的妙筆,隱隱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遠遠望去,再象也沒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這句“草色遙看近卻無”,真可謂兼攝遠近,空處傳神。這設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纖細小雨。透過雨絲遙望草色,更給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層朦朧美。而小雨又滋潤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這樣的滋潤,那草色還能不新嗎?又有這樣的背景來襯托,那草色還能不美嗎?臨了,詩人還來個對比:“絕勝煙柳滿皇都”。詩人認為初春草色比那滿城處處煙柳的景色不知要勝過多少倍。因為,“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它柔嫩飽含水分,象征著大地春回、萬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煙柳呢?已經是“楊柳堆煙”時候,何況“滿”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濃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愛了。象這樣運用對比手法,與一般不同,這是一種加倍寫法,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物以稀為貴”,早春時節(jié)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嬌貴的?!靶履甓嘉从蟹既A,二月初驚見草芽”(韓愈《春雪》)。這是一種心理狀態(tài)。嚴冬方盡,余寒猶厲,突然看到這美妙的草色,心頭不由得又驚又喜。這一些些輕淡的綠,是當時大地唯一的裝飾;可是到了晚春則“草樹知春不久歸”(韓愈《晚春》),這時那怕柳條兒綠得再好,人們也無心看,因為已缺乏那一種新鮮感。所以,詩人就在第三句轉折時提醒說:“最是一年春好處?!笔茄剑荒曛嬙谟诖?,而春天的最好處卻又在早春。這首詩詠早春,能攝早春之魂,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繪畫所不能及的。詩人沒有彩筆,但他用詩的語言描繪出極難描摹的色彩——一種淡素的、似有卻無的色彩。如果沒有銳利深細的觀察力和高超的詩筆,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煉為藝術美。1、(對下面這首古詩的賞析,有誤的一項是(C)A、“遙看近卻無”的草色,是早春時節(jié)特有的景色。B、三、四句把小草悄然冒出的早春與楊柳如煙的晚春作對比,抒發(fā)了作者對早春的珍愛之情。C、詩中的“天街”是指寬闊的街道。D、這首詩風格清新曉暢,給讀者以無窮的美感。2、我們學過的詩歌中有許多寫“春”景的,請寫出其中兩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一十五、《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李商隱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這首詩是唐代詩人劉禹錫于敬宗寶歷二年(826年)冬,罷和州刺史后,回歸洛陽,途經揚州,與罷蘇州刺史后也回歸洛陽的白居易相會時所作。對“初逢”二字,可以有兩種理解:一是未見過面,初次相逢;另一是久別之后,初次相逢。尚無定論。詩的首聯(lián),便表現(xiàn)出作者不同凡響的抒情才能。劉禹錫因積極參加順宗朝王叔文領導的政治革新運動而遭受迫害?!鞍蜕匠保褐纲H地。劉禹錫沒有直率傾訴自己無罪而長期遭貶的強烈不平,而是通過“凄涼地”和“棄置身”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讓讀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長期謫居的痛苦經歷中,感覺到詩人抑制已久的憤激心情,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詩的頷聯(lián),劉禹錫運用了兩個典故。一是“聞笛賦”,指曹魏后期向秀的《思舊賦》。另一是“爛柯人”“懷舊”句表達了詩人對受害的戰(zhàn)友王叔文等的悼念,“到鄉(xiāng)”句抒發(fā)了詩人對歲月流逝,人事變遷的感嘆。用典貼切,感情深沉。“鄉(xiāng)”指洛陽。詩的頸聯(lián),緊承頷聯(lián)而來?!俺林邸焙汀安洹笔潜扔骶迷赓H謫的詩人自己,而“千帆”和“萬木”則比喻在他貶謫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貴們。這一聯(lián)本是劉禹錫感嘆身世的憤激之語,由于它客觀上包含著新陳代謝的自然規(guī)律,其意義就不僅局限于詩人的身世之感了。后來的欣賞者和引用者可以不必以“沉舟”和“病樹”自比,而只采取這一聯(lián)所表達的哲理,來說明沒落的事物就讓它沒落吧,新生的事物必然要發(fā)展起來,社會在前進,前景無限美好的道理。后人的引用義與劉禹錫的本義不完全契合,這是不奇怪的。不同時代的欣賞者,在欣賞特定時代的某一具體作品時,思想感情上會產生某種基本一致的藝術感受,人們稱之為“共鳴”。詩的尾聯(lián),似乎寫得很平淡,說的是酒席上的事情,其實是點睛之筆,不能忽略?!伴L精神”三字,含義深刻,表現(xiàn)了詩人意志不衰,堅韌不拔的氣概。劉禹錫在這首詩中運用了層層遞進的手法。首聯(lián),詩的第一層,先寫自己無罪而長期被貶的遭遇,為全詩定下了憤激的基調。頷聯(lián),詩的第二層,通過對受害戰(zhàn)友的悼念,以及自己回到故鄉(xiāng)竟然恍如隔世的情景,使憤激之情進一步深化。頸聯(lián),詩的第三層,推開一步,對比了自己的沉淪與新貴的得勢,詩人的憤激之情達到了頂點。尾聯(lián),詩的第四層,急轉直下,表示并不消極氣餒,要抖擻振奮,積極進取,重新投入生活,以自勉自勵結束。層層深入,言簡意深。憤激而不淺露,感慨而不低沉,惆悵而不頹廢,堪稱劉禹錫的代表作品。劉禹錫在這首詩中所表現(xiàn)的身經危難,百折不回的堅強毅力,給后人以莫大的啟迪和鼓舞,所以古今傳誦,交口稱贊。1、這首詩感情濃郁,但前后基調不同,前四句低沉憤懣,后四句高昂樂觀,前后形成鮮明對比。2、描述“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所展現(xiàn)的畫面,并揭示詩句的含義。放眼望去,展現(xiàn)在眼前的是一幅這樣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側仍有千帆競發(fā);大自然中,雖有病樹但萬木依舊爭春。(所描寫的畫面必須扣住“千帆競發(fā)”“萬木爭春”)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一十六、《觀刈麥》白居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這首詩是元和二年(807)作者任?T??(今陜西周至)縣尉時寫的,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諷諭詩。這首詩敘事明白,結構自然,層次清楚,順理成章。詩一開頭,先交代背景,標明是五月麥收的農忙季節(jié)。接著寫婦女領著小孩往田里去,給正在割麥的青壯年送飯送水。隨后就描寫青壯年農民在南岡麥田低著頭割麥,腳下暑氣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經累得筋疲力盡還不覺得炎熱,只是珍惜夏天晝長能夠多干點活。寫到此處,這一家農民辛苦勞碌的情景已經有力地展現(xiàn)出來。接下來又描寫了另一種令人心酸的情景:一個貧婦人懷里抱著孩子,手里提著破籃子,在割麥者旁邊拾麥。為什么要來拾麥呢?因為她家的田地已經“輸稅盡”──為繳納宮稅而賣光了,如今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好靠拾麥充饑。這兩種情景交織在一起,有差異又有關聯(lián):前者揭示了農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賦稅的繁重。詩人由農民生活的痛苦聯(lián)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適,感到慚愧,內心里久久不能平靜。這段抒情文字是全詩的精華所在。它是作者觸景生情的產物,表現(xiàn)了詩人對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白居易寫諷諭詩,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在這首詩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農民和作為朝廷官員的自己作鮮明對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謂用心良苦。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真實地寫勞動人民之事的同時,還能夠真實地寫出勞動人民之心,尤其是刻畫出勞動人民在某種特定情況下的變態(tài)心理,深刻地揭示詩的主題?!顿u炭翁》中“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寫的是賣炭老人為衣食所迫而產生的變態(tài)心理?!队^刈麥》中的“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同樣也是一種變態(tài)心理。這類描寫把勞動人民之心刻畫入微,深入底蘊。白居易又是運用對比手法的能手。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不僅把勞動人民的貧困、善良與地主階級的奢侈、暴虐作了對比,而且還把自己的舒適與勞動人民的窮苦作了對比。這首詩在寫了農民在酷熱的夏天的勞碌與痛苦之后,詩人同樣也聯(lián)想到自己,感到自己沒有“功德”,又“不事農?!保墒菂s拿“三百石”俸祿,到年終還“有余糧”,因而“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詩人在那個時代能夠主動去和農民對比,十分難得。這樣一種對比,真是新穎精警,難能可貴,發(fā)人深省,因而更顯出這首詩的思想高度。1、給下面的句子劃分朗讀節(jié)奏: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2、詩中最能表現(xiàn)農民辛苦勞作的詩句是: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3、結合《憫農》(鋤禾日當午)和本詩,發(fā)表一下你的感想。(不多于200字)答案略一十七、《錢塘湖春行》白居易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陰里白沙堤。這首詩是白居易于穆宗長慶三年(823年)任杭州刺史時寫的。詩中描寫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風光,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感情。首聯(lián)從大處落筆,寫詩人行經孤山寺和賈亭時所看到的山光水色?!俺跗健保瑢懘核跎?,略與堤平?!霸颇_低”,寫白云低垂,與湖水相連。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輪廓。中間兩聯(lián)是分寫。頷聯(lián)寫鶯燕,是詩人所見。鶯是春的歌手,都爭著飛到向陽的樹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開始銜泥筑巢,這樣的景象給人們帶來了生機勃郁的感覺。頸聯(lián)寫花草,著重表現(xiàn)詩人的主觀感受。唐時人們有騎馬游春的習俗。馬在淺草地上走得很輕快,人在馬背上自然感到舒適,但看花的時間長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紅,使人目不暇給,也會產生迷亂的感覺。尾聯(lián)直抒胸臆,表達詩人喜悅的心情?!靶胁蛔恪?,是因為看不足,說明詩人流連忘返,完全陶醉在這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1、這首詩描寫了西湖早春景色,詩中哪些字是緊扣“早”字來寫的?初、早、新、漸、淺2、這首詩抒發(fā)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對錢塘湖早春景物的喜愛之情3、概括這首詩的內容。描繪了錢塘湖畔旖旎的早春風光,表達了對大好春色的喜愛和贊美之情。4、試著從某一個角度對本詩寫作上的特點作一點分析。(提示:一要點出特點,二要寫出具體的句子或詞語并作適當分析。)示例:用“早”來形容黃鶯,體現(xiàn)了白居易對這些充滿生機的小生命的由衷的喜愛:樹上的黃鶯一大早就忙著搶占最先見到陽光的“暖樹”,生怕一會兒就會趕不上了。一個“爭”字,讓人感到春光的難得與寶貴。而不知是誰家檐下的燕子,此時也正忙個不停地銜泥做窩,用一個“啄”字,來描寫燕子那忙碌而興奮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寫活了。這兩句著意描繪出鶯鶯燕燕的動態(tài),從而使得全詩洋溢著春的活力與生機。5、“亂花漸欲迷人眼,淺草才能沒馬蹄”這兩句詩除了描繪出錢塘湖初春的景象之外,還間接地記述了詩人在湖邊騎馬春行的情景。6、請選出下列說法有誤的一項是:(C)A、詩的首聯(lián)交代了踏春的去處,簡潔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輪廓。B、頷聯(lián)從鶯歌燕舞的動態(tài)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從冬日沉睡中蘇醒過來的春意生動地描繪出來。C、頸聯(lián)詩人用“亂”字勾畫出了百花競放、五彩繽紛的美麗畫卷,用“沒馬蹄”寫出了西子湖畔早春深密、綠色醉人的景象。D、這首詩能緊緊抓住環(huán)境和季節(jié)的特征,選取典型景物,把西湖描繪得生機盎然,抒發(fā)了詩人喜悅的情感。一十八、《雁門太守行》李賀黑云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角聲滿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報君黃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一、二句寫戰(zhàn)爭形勢的緊迫?!昂谠茐撼浅怯荨?,比喻叛兵如黑云翻騰滾滾壓來。以富于象征意義的形象有力地刻畫出敵軍壓境的洶洶氣勢和危城欲破的緊急情境。一個“壓”字,形象地描繪出叛兵來勢的兇猛,“欲摧”二字則進一步刻畫重“壓”的勢不可擋,把一幅大敵壓境,危城欲摧的場面,極其鮮明地層現(xiàn)在我們面前。詩人以憤怒的筆觸,給叛兵涂抹上一層“黑”的色彩,給人以嚴酷,陰沉,幽冷逼人的侵壓感?!凹坠庀蛉战瘅[開”,轉寫守軍斗志昂揚和嚴陣以待、準備應戰(zhàn)的情形?!凹坠狻?,指戰(zhàn)士盔甲日光照射下閃耀著鱗鱗金光,“開”字,下筆勁拔,雄姿杰出。形象地展示出將士們飽滿的情緒,見出戰(zhàn)陣井然有序地次第排開。“摧”“開”兩字相對,更反襯出邊防將士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無畏精神。“黑云壓城”以狀敵人壓來之勢,“甲光向日”以傳英勇抗敵之神,都在可以感受而不可盡言之間,意象的內涵極為豐富。詩人以形象的比喻和夸張的手法,描寫鏖戰(zhàn)之前敵我雙方的軍威和聲勢。同時,這“黑云”與“金鱗”形成鮮明的對比,相互映襯。既是寫景,也是敘事。作者以富于象征意義的形象,有力地渲染了臨戰(zhàn)前緊張的氣氛和守軍將士高昂的士氣,并透露詩人的愛憎之情。三、四句寫悲壯激烈的戰(zhàn)斗場面?!敖锹暆M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边@兩句緊承“甲光”句,描繪守城將士殺出城門,舍身奮戰(zhàn)。作者沒有從正面描繪兩軍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廝殺場面,而是從聽覺和視覺兩個方面來寫戰(zhàn)斗的激烈和悲壯。由于眾寡懸殊,孤軍無援,最終只好敗退孤城。上句點明時令,對這場與強敵拼死的廝殺描寫,一語不及兵刀交加的情景,只用秋色里角聲滿天暗示出來?!敖锹暆M天”不就是催戰(zhàn)的鼓角齊鳴,聲震天地么!下句交代作戰(zhàn)地點?!白稀敝搁L城附近的紫色泥土?!把嘀奔础半僦保高叿缹⑹克餮念伾?,暗示守邊將士死傷慘重。使讀者仿佛看到了胭脂般殷紅的血跡,在濃重的夜幕下凝結成一片紫色。一個“滿”字,擴大了激戰(zhàn)的場面,反映出邊防將士英勇殺敵的沖天氣勢;一個“凝”,字,形象地描繪出邊防將土淋漓的鮮血流遍地的結果,即犧牲的重大,烘托出戰(zhàn)斗的激烈。隨著時間的流逝,并已融進空曠蒼涼的荒漠。長城上色呈紫色,故有紫塞之稱,詩人拈來表示血色的凝結,構思新巧,形象鮮明。這些清冷凄慘的塞上寒夜的景物描寫,襯托出孤城被困的緊急情勢,這就很自然地過渡到后面對邊防將士夜出奇兵的描寫。這藝術構思,出常格之外。從“向日”到“夜紫”還自然地表現(xiàn)出從白晝鏖戰(zhàn)到深夜。這是一幅有聲有色的戰(zhàn)斗畫面。五、六句寫守軍出擊的情景。“半卷紅旗臨易水,霜重鼓寒聲不起”這是寫被圍孤城的戍邊將土寒夜突圍,奇襲敵軍的情景?!鞍刖砑t旗”寫風大,表現(xiàn)出敗陣后的低抑氣氛;“臨易水”,使人想起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土一去兮不復還”那樣—種壯懷激烈的豪情,暗示出將土們已作好為國捐軀的準備?!八毓暮睂懱旌f明將士頂風冒寒作戰(zhàn),可見戰(zhàn)斗的艱苦卓絕。“聲不起”,是用鼓聲不振寫軍勢將烈,已流露出濃重的悲劇氣氛。后一句寫雖然鼓聲不起而仍在敲擊,說明雖敗而心志不屈。寒秋深夜,霜嚴風勁,戰(zhàn)鼓嘶啞,紅旗半卷,邊地將士進軍易水,夜襲敵兵的情景,儼然如畫。一個“臨”字,刻畫出邊地將土突圍的威猛氣勢和必勝信念。一個“重”字,把寒冷描摹得好像有斤兩可稱,氣氛低沉。這兩句語言凝練,景象蒼涼,蕩人肺腑。這兩句仍是著重以氣氛顯示事物的情勢。同時這兩句在章法上又是一跌,襯托出末兩句的英勇,百折不撓,以死報效國家信托之重。以上六句是著重以氣氛顯示戰(zhàn)爭的情勢,為末二句設造一個典型的氛圍。七、八句寫將士們捐軀報國的決心?!皥缶S金臺上意,提攜玉龍為君死”?!包S金臺”在易水之濱,即燕昭王置千金招賢納土之臺。用戰(zhàn)國時燕昭王的典故,他建此臺招攬?zhí)煜沦t才,這里用以指受到國家重用?!坝颀垺奔磳殑?。這兩句詩人剖心明志,是全詩的主旨。詩人生活在國勢日衰,戰(zhàn)亂紛起的唐朝后期,西有吐藩擾邊,北有回紇、奚、契丹作亂。他們各霸一方,時而聯(lián)合叛上,時而恃強兼并,個個虎視眈眈,欲吞王室。詩人作為唐宗室后裔,盡管平生倍受壓抑,壯志未酬,但對于藩鎮(zhèn)勢力是切齒痛恨的。他希望朝廷能像燕昭王那樣選賢任能,平定四海。這種思想反映了人民反對分裂,反對叛亂,維護國家統(tǒng)一的愿望,在當時是有進步意義的。這末兩句浸透著詩人的一種堅強意志,即一旦受到君主知遇,將不惜為國事而獻身。李賀的詩歌往往往具有奇譎求新、獨樹一幟的特點,在該詩中就有鮮明的表現(xiàn)。就其求#from初中語文中考必背三十四首古詩詞原文譯文注解閱讀答案賞析來自學優(yōu)網/

end#新創(chuàng)奇這一點說,韓愈以文為詩,驅駕氣勢,鋪排篇章,喜用僻字險韻;李賀則別辟蹊徑,貫串在他的藝術創(chuàng)造中的是想象力的驚人的豐富奇特,簡直近于奇詭,脫盡常規(guī),出人逆料,新奇引入。這一顯著特點廣泛表現(xiàn)上選材謀篇、描寫造境、遣詞用字各個方面。想象豐富。由藩鎮(zhèn)叛亂猖獗兇猛的氣勢,想到滾滾黑云彌漫,籠罩整個邊城,進而再想到孤城危急,慘殺將臨,可謂涉想新奇。詩末,詩人想象的羽翼一躍而飛騰到“黃金臺”上,充分表現(xiàn)出他報國的強烈感情。這種豐富的想象,既突出了詩的主題,又開拓了詩的境界,增強了藝術感染力。構思新奇。這這首詩是寫戰(zhàn)事的,但卻沒有只字直接描寫車轂交錯、短兵相接的激烈場面,而是著重渲染氣氛、通過戰(zhàn)斗,氣氛的層層渲染,步步蓄勢,使作品的主題鮮明而又突出。1、對這首詩內容的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A、第一句“黑云”比喻敵人大軍壓城的氣勢,第二句“金鱗”比喻鎧甲在太陽下反射的閃光。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邊塞泥土的顏色怪異,包含著當時戰(zhàn)況嚴峻的象征意義。C、第六句中,“寒聲”指戰(zhàn)鼓的聲音低沉重濁,“不起”指戰(zhàn)士們在這樣沉重的鼓聲中斗志難振。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戰(zhàn)士們?yōu)榱藞蟠鹁跗饺绽飳ψ约旱闹匾暎瑳Q心奮戰(zhàn)沙場,為君王獻身。2、請設想“半卷紅旗”是怎樣的景象,作者捕捉這個景象入詩要表現(xiàn)什么?提示:半卷紅旗是側面描寫戰(zhàn)況,一方面是風勢很大,卷起紅旗便于急行軍,另一方面是高度戒備,不事張揚,把戰(zhàn)事的緊張狀態(tài)突現(xiàn)出來。一十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鐵未銷,自將磨洗認前朝。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杜牧的詠史詩,是晚唐詠史詩的高峰。晚唐詩人和他們的前輩不同,他們已經失去了中興的銳氣,懷著一種矛盾心理,感慨衰敗不可避免的到來,感慨生不逢時,不得一展襟抱。懷古傷今,就成了此時詩歌創(chuàng)作的一個重要主題。溫庭筠、李商隱、杜牧都有大量懷古傷今之作。杜牧寫這類詩,完全是一種大手筆的氣概,深刻的哲理思索與形象的高度概括融為一體,令人嘆為觀止?!冻啾凇穼懹诙拍凉冱S州刺史(842—844年)時,反映的心理狀態(tài)和含蓄而俊爽的風格與《過華清宮》一致,但在寫法上卻別具一格?!冻啾凇返拈_頭便與眾不同?!哆^華清宮》是由回望引起回想,杜牧還有很多詠史詩是一開頭就高度概括,縱橫馳騁。此詩的開頭卻只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這一片與古代戰(zhàn)爭有聯(lián)系的折戟,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但是,這兩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為詩的引導,它本身也蘊含著強烈的意念活動。沙里沉埋著鐵戟,點出此地曾有過歷史風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銷蝕,又暗寓歲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罢J前朝”又進一步勃發(fā)了作者浮想聯(lián)翩的思緒,為后二句論史抒懷作了鋪墊。全詩最精彩的,當然是久為人們傳誦的末二句。這二句是議論?!罢J前朝”,不是緬懷,不是描述,也不是一般的歷史評價,而是直接的對歷史結局提出自己的評判。從不被人懷疑的地方提出疑問,引起議論,反映出他敏銳的歷史眼光和獨到的史識。首先,他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戰(zhàn)爭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異于史家的評價。其次,他認為歷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種機遇。他在一個更高的層次觀察、思考著歷史,頓使詩歌平添一種更上一層樓的氣概。史論有如此氣魄,而其表述方式卻那樣風流瀟灑。不直言戰(zhàn)爭之勝敗,而說“銅雀春深鎖二喬”。銅雀臺為曹操晚年享樂處,蓄姬妾歌妓于其上。拈出銅雀,使人聯(lián)想到曹操縱欲的這一面;銅雀而又言“春深”,又加一層風流溫馨。用一“鎖”字,重臺密閣,更加重了藏嬌之意。杜牧之寫史論,除了為表現(xiàn)出非凡的史識,還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畤@歷史上英雄成名的機遇,是因為他自己生不逢時,有政治軍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又還有一層意思:只要有機遇,相信自己總會有作為,顯示出一種逼人的英氣?!冻啾凇吩娝伋啾?,并非赤壁之戰(zhàn)發(fā)生地,由此可見傳統(tǒng)詠史詩的一個什么特點?詠史詩是中國古代詩歌的一個重要類型。許多詠史詩,不僅是對歷史滄桑的歌詠,更包孕了作者的認識和感情,即所謂名為詠史,實為詠懷。在這首詩中,赤壁之戰(zhàn)已不是作者關注的重點,歷史興亡之感才是本詩所要表達的情感,只是表現(xiàn)得形象含蓄而已。1、詩歌開頭為什么從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借一件古物興起對歷史的慨嘆,小中見大。(折戟——小;赤壁之戰(zhàn)——大;國家的命運——大)2、試體會“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兩句議論的妙處。詩人并未從正面去評論戰(zhàn)勝的原因,而是提出一個與事實相反的假設,不刮東風,不用火攻,周瑜就有可能戰(zhàn)敗。對于這個結局詩人沒有直說,而是以兩個美女象征國家命運,別出心裁?!岸獭辈⒎瞧胀ㄅ?,而是東吳國家命運的象征。3、選出對這首詩理解有誤的一項。(D)A、該詩開頭從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寫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對歷史的詠嘆。B、“自將磨洗認前朝”為后兩句論史詠懷作鋪墊,詩人心緒無法平靜。C、詩人一反傳統(tǒng)看法,認為若不是東風給周瑜以方便,勝者就可能是曹操,歷史將重寫。D、在這首詠史詩中,作者關注的重點是赤壁之戰(zhàn),以兩位美女的命運來反映赤壁之戰(zhàn)對東吳政治軍事形勢的重大影響。二十、《泊秦淮》杜牧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這首詩是即景感懷的,金陵曾是六朝都城,繁華一時。目睹如今的唐朝國勢日衰,當權者昏庸荒淫,不免要重蹈六朝覆轍,無限感傷。首句寫景,先竭力渲染水邊夜色的清淡素雅;二句敘事,點明夜泊地點;三、四句感懷,由“近酒家”引出商女之歌,酒家多有歌妓,自然灑脫;由歌曲之靡靡,牽出“不知亡國恨”,抨擊豪紳權貴沉溺于聲色,含蓄深沉;由“亡國恨”推出“后庭花”的曲調,借陳后主之尸,鞭笞權貴的荒淫,深刻犀利。建康是六朝都城,秦淮河穿過城中流入長江,兩岸酒家林立,是當時豪門貴族、官僚士大夫享樂游宴的場所。唐王朝的都城雖不在建康,然而秦淮河兩岸的景象卻一如既往。有人說作詩“發(fā)句好尤難得”(嚴羽《滄浪詩話》)。這首詩中的第一句就是不同凡響的,那兩個“籠”字就很引人注目。煙、水、月、沙四者,被兩個“籠”字和諧地溶合在一起,繪成一幅極其淡雅的水邊夜色。它是那么柔和幽靜,而又隱含著微微浮動流走的意態(tài),筆墨是那樣輕淡,可那迷蒙冷寂的氣氛又是那么濃。首句中的“月、水”,和第二句的“夜泊秦淮”是相關聯(lián)的,所以讀完第一句,再讀“夜泊秦淮近酒家”,就顯得很自然。但如果就詩人的活動來講,該是先有“夜泊秦淮”,方能見到“煙籠寒水月籠沙”的景色,不過要真的掉過來一讀,反而會覺得平板無味了?,F(xiàn)在這種寫法的好處是:首先它創(chuàng)造出一個很具有特色的環(huán)境氣氛,給人以強烈的吸引力,造成先聲奪人的藝術效果,這是很符合藝術表現(xiàn)的要求的。其次,一、二句這么處理,就很象一幅畫的畫面和題字的關系。平常人們欣賞一幅畫,往往是先注目于那精彩的畫面(這就猶如“煙籠寒水月籠沙”),然后再去看那邊角的題字(這便是“夜泊秦淮”)。所以詩人這樣寫也是頗合人們藝術欣賞的習慣?!耙共辞鼗唇萍摇?,看似平平,卻很值得玩味。這句詩內里的邏輯關系是很強的。由于“夜泊秦淮”才“近酒家”。然而,前四個字又為上一句的景色點出時間、地點,使之更具有個性,更具有典型意義,同時也照應了詩題;后三個字又為下文打開了道路,由于“近酒家”,才引出“商女”、“亡國恨”、“后庭花”,也由此才觸動了詩人的情懷。因此,從詩的發(fā)展和情感的抒發(fā)來看,這“近酒家”三個字,就象啟動了閘門,那江河之水便汩汩而出,滔滔不絕。這七個字承上啟下,網絡全篇,詩人構思的細密、精巧,于此可見。商女,是侍候他人的歌女。她們唱什么是由聽者的趣味而定,可見詩說“商女不知亡國恨”,乃是一種曲筆,真正“不知亡國恨”的是那座中的欣賞者—封建貴族、官僚、豪紳?!逗笸セā?,即《玉樹后庭花》,據(jù)說是南朝荒淫誤國的陳后主所制的樂曲,這靡靡之音,早已使陳朝壽終正寢了??墒?,如今又有人在這衰世之年,不以國事為懷,反用這種亡國之音來尋歡作樂,這怎能不使詩人產生歷史又將重演的隱憂呢!“隔江”二字,承上“亡國恨”故事而來,指當年隋兵陳師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陳后主依然沉湎聲色?!蔼q唱”二字,微妙而自然地把歷史、現(xiàn)實和想象中的未來串成一線,意味深長。“商女不知亡國恨,隔江猶唱《后庭花》”,于婉曲輕利的風調之中,表現(xiàn)出辛辣的諷刺,深沉的悲痛,無限的感慨,堪稱“絕唱”。這兩句表達了較為清醒的封建知識分子對國事懷抱隱憂的心境,又反映了官僚貴族正以聲色歌舞、紙醉金迷的生活來填補他們腐朽而空虛的靈魂,而這正是衰敗的晚唐現(xiàn)實生活中兩個不同側面的寫照。1、閱讀下面這首詩,找出分析不當?shù)囊豁棧–)A、首句寫景,二句敘事、寫景連用。兩用“籠”字說出夜色之迷茫。把“近酒家”放在句末,為下句“商女”、“亡國恨”、“猶唱后庭花”作了鋪墊。B、詩中描繪秦淮迷蒙清寂的寒江夜色,寄寓詩人的憂愁和傷感。C、商女熱衷歌唱《玉樹后庭花》靡靡之音,詩人既批判了她的幼稚無知,又抒發(fā)了自己憂時傷世之感慨。D、全詩表現(xiàn)詩人對國家命運的關注和憂愁,語言清新洗煉,化用典故,是唐絕句中的優(yōu)秀詩篇。2、仔細品味詩句“煙籠寒水月籠沙”,說說兩個“籠”好在什么地方?將煙、水、月、沙四種景物融合在一起,點出朦朧凄涼的氣氛。二十一、《夜雨寄北》李商隱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首詩所寄何許人,有友人和妻子兩說。前者認為李商隱居留巴蜀期間,正是在他三十九歲至四十三歲做東川節(jié)度使柳仲郢幕僚時,而在此之前,其妻王氏已亡。持者認為在此之前李商隱已有過巴蜀之游。也有人認為它是寄給“眷屬或友人”的。從詩中所表現(xiàn)出熱烈的思念和纏綿的情感來看,似乎寄給妻子更為貼切。開首點題,“君問歸期未有期”,讓人感到這是一首以詩代信的詩。詩前省去一大段內容,可以猜測,此前詩人已收到妻子的來信,信中盼望丈夫早日回歸故里。詩人自然也希望能早日回家團聚。但因各種原因,愿望一時還不能實現(xiàn)。首句流露出道出離別之苦,思念之切。次句“巴山夜雨漲秋池”是詩人告訴妻子自己身居的環(huán)境和心情。秋山夜雨,總是喚起離人的愁思,詩人用這個寄人離思的景物來表了他對妻子的無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個秋天的某個秋雨纏綿的夜晚,池塘漲滿了水,詩人獨自在屋內倚床凝思。想著此時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憶他們從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著自己的孤獨。三、四句“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這是對未來團聚時的幸福想象。心中滿腹的寂寞思念,只有寄托在將來。那時詩人返回故鄉(xiāng),同妻子在西屋的窗下竊竊私語,情深意長,徹夜不眠,以致蠟燭結出了蕊花。他們剪去蕊花,仍有敘不完的離情,言不盡重逢后的喜悅。這首詩既描寫了今日身處巴山傾聽秋雨時的寂寥之苦,又想象了來日聚首之時的幸福歡樂。此時的痛苦,與將來的喜悅交織一起,時空變換,此詩語言樸素流暢,情真意切?!鞍蜕揭褂辍笔啄┲貜统霈F(xiàn),令人回腸蕩氣。“何當”緊扣“未有期”,有力地表現(xiàn)了作者思歸的急切心情。1、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你對這一成語的理解。表達了思念親人、朋友,渴望團聚的感情。二十二、《無題》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也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后期最為杰出的詩人。繼盛唐“大李杜”(李白和杜甫)后,他和杜牧并稱為“小李杜”。李商隱對于詩歌的貢獻,特別在于他所獨創(chuàng)的“無題詩”。這些無題詩音調諧美,深情綿邈,含蓄隱澀,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將唐代詩歌的抒情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在唐時,人們崇尚道教,信奉道術。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而作者的心內又奔涌著無法抑制的愛情狂瀾,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并隱其題,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又深情無限。據(jù)考,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計有二十首,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這首《無題》詩也是如此,并且是其中最為著名的一篇。這首詩記敘的應是兩人在春末的一次短暫相見后即又離別的景況,這從首聯(lián)“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可以知道。“東風”即春風,隱指季節(jié);緊隨著用“百花殘”點出時令,是為春暮。在這樣的時節(jié),兩個相愛的人兒好不容易聚在一起,卻又不得不面臨著分離。相見本已是萬分“難得”,而離別就更為“難舍”。按一般而言,詩歌是先寫景,后抒情;在這里,作者卻是先述離情,再描悲景,更襯出詩人處于“兩難之境”的傷悲心情。“難”之一字,是為全篇的詩眼。緊接著,作者在頷聯(lián)連設兩喻:“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兩個意象的出現(xiàn),極為熨貼。“春蠶”自然承上,并用“蠶吐絲”、“蠟流淚”巧妙比喻,用“絲”諧音“思”,用“到死”、“成灰”與“方盡”、“始干”兩相對照,妙句天成,傳達出刻骨銘心、生死不渝的兒女至情。纏綿悱惻,熾熱濃郁,成為表達堅貞不渝的愛情的千古名句。此外,它還寓含著一種超越詩歌本身內容而更具普遍意義的哲理:對工作或事業(yè)的忠誠執(zhí)著,無私奉獻。全句言深情而寓真理,含義雋永,耐人尋味。頸聯(lián)“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擬想兩人別后幽思孤寂的情狀。早晨對鏡梳妝的時候,擔心因飽受思念之苦而愁白了頭發(fā);夜晚對月低吟的時候,害怕不能表達出那一份思念而倍覺月光的清寒。對“鏡”,是顧影自憐;對“月”,則是形只影單;再加上一“曉”一“夜”的時間點示,寫盡了朝思暮想的思念之情,并使因受相思之苦而坐臥不安的戀人形象躍然紙上。末聯(lián)“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帶有夢幻般的神話色彩。“蓬山”,本來是指傳說中的海上仙山蓬萊,這里用來借指戀人住處——玉陽山西山靈都觀,是很恰切的?!扒帏B”,是神話中給王母娘娘當信使的神鳥。當時,詩人處于玉陽山東山,雖與戀人同處一山,距離不算遙遠,但因為他們的愛情不能見容于社會,所以會遭遇到種種的波折和阻礙。句中的“無多路”,可作“沒有多遠的路”或“沒有別的什么路”來理解,但無論是哪一種解釋,詩人卻都只能寄希望于“青鳥”來探聽消息,可見他們的相見是多么的難!以此回扣“相見時難”,也更進一步突顯出“別亦難”,這樣就使得全詩首尾圓合、渾然一體了。1、“絲方盡”中的“絲”在文中諧音“思”,屬雙關語,暗指對情人的思念。2、試分析一下“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的含義及藝術特色。以春蠶吐絲、蠟炬成灰來喻對愛人至死不渝的忠貞情感運用對偶、比喻雙關修辭表現(xiàn)感情,形象生動,貼切感人。3、“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一句在今天現(xiàn)實生活中有何延伸意義?用以歌頌奉獻精神二十三、《相見歡》李煜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詞名《相見歡》詠的卻是離別愁。此詞寫作時期難定。如系李煜早年之作,詞中的繚亂離愁不過屬于他宮庭生活的一個插曲,如作于歸宋以后,此詞所表現(xiàn)的則應當是他離鄉(xiāng)去國的錐心愴痛。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盁o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霸氯玢^”,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凹拍嗤┥钤烘i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xiàn)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fā)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戀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1、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寫,借以表達他的亡國哀思。其感情基調是凄婉。2、“剪不斷,理還亂”是用什么比喻什么?有何妙處?現(xiàn)在人們用這一比喻,有什么新意?以麻絲喻離愁,把抽象的情感形象化用來形容人內心的煩亂,或形容某些事難以解決處理。二十四、《漁家傲·秋思》范仲淹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里,長煙落日孤城閉。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范仲淹于康定元年(1040)至慶歷三年(1043)間,曾任陜西經略副使兼延州(今陜西延安)知州。據(jù)史傳記載,在鎮(zhèn)守西北邊疆期間,他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卒,招徠諸羌并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贊他道:“小范老子腹中有數(shù)萬甲兵?!边@首題為“秋思”的《漁家傲》就是他在西北軍中的感懷之作。詞的上片重在寫景,描寫塞下秋景。開頭一句“塞下秋來風景異”,首先點明地域是邊塞,季節(jié)是秋天。詞人特地用了一個“異”字,以統(tǒng)領全部景物的特點,突出塞下秋景與中原的不同。下面分別描寫塞下秋景之“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在秋天,邊塞的大雁過早地向衡陽飛去,而且毫無稍事逗留之意。這實際上是寫塞下天氣極寒冷,與他的家鄉(xiāng)吳地(今江蘇吳縣)大不相同?!八拿孢吢曔B角起”,風吼、馬嘶,同不斷起伏的號角聲混雜在一起,構成了塞下特異的聲音,這種“邊聲”當然也是中原所沒有的?!扒п掷?,長煙落日孤城閉”,坐落在崇山峻嶺間的孤城,當暮靄生成、夕陽西下時,便緊緊地關閉了城門,這里當然和內地城市華燈初上時的景象迥然不同。這也點明了戰(zhàn)事吃緊、戒備森嚴的特殊背景。詞人是在與中原地帶自己家鄉(xiāng)風景的對比中觀察身邊景物的特點的,所以很自然地發(fā)現(xiàn)了塞下風景的“異”處,并能有重點地把它們描繪出來。依據(jù)詞“上片寫景,下片抒情”的慣常體例,詞人在下片集中抒發(fā)了身處邊塞的征人之情?!皾峋埔槐胰f里,燕然未勒歸無計”,這是全詞的核心部分。詞人在這里正面揭示了自己和征人們的一種心理矛盾:他們思念相距萬里的家鄉(xiāng),但卻沒有辦法回去,因為還沒有達到建立軍功、勒石燕然的目的。(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漢書·竇融列傳》中的典故,東漢時竇憲率兵打敗匈奴,一直追擊到燕然山,刻石紀功而還。)范仲淹立志要打退進犯的外敵,確保西北邊境的安定,這種愛國、衛(wèi)國的精神正是他雖然想家卻又不甘無功而返的根本原因。所以他只能用一杯濁酒來排解對家鄉(xiāng)親人的思念,來寄托他對成就功業(yè)的向往?!扒脊苡朴扑獫M地”,這時已夜寒霜濃,又傳來了悠悠羌笛之聲,更加重了征人的愁思。結句“人不,將軍白發(fā)征夫淚”,將軍和征夫都難以入睡,因守邊辛苦,思念家鄉(xiāng),將軍白了頭發(fā),征夫流下了眼淚。“將軍白發(fā)征夫淚”是互文,白發(fā)不單指將軍,士兵也久戍不歸,所謂“三軍盡衰老”;流淚的也不只是征人,將軍也因有家難歸、功業(yè)難成而哀傷流淚。這里的悲愴情調還含蓄地表達了作者對于朝廷腐朽、軟弱,不修武備、不重邊功的憤懣不平。范仲淹在這首詞中反映的是自己身臨目見的景物,表達的是他自己和他所理解的征夫們的感情,所以全詞讀來真切感人。詞的意境悲涼、壯闊,形象鮮明、生動,語言質樸、凝練。從題材、情調和藝術方面來說它都為宋詞開拓了一個新的領域,對宋詞的發(fā)展產生了很好的影響。1、用“|”劃分下面詩句的朗讀節(jié)奏。長煙|落日|孤城閉2、對這首詞賞析有誤的一項是(D)A、這首詞寫出了我國北方秋季的景物特點,從詞中的“塞下”、“霜”等詞語可以看出。B、“衡陽雁去”是說“大雁向衡陽飛去”,而不是“大雁從衡陽飛走了”。C、這首詞既表達將士的愛國之心,又流露出思念親人和家鄉(xiāng)的感情。D、這首詞感情悲觀而消極,表達了鮮明的反戰(zhàn)、厭戰(zhàn)情緒。3、全詞的上片寫景,“異”一字統(tǒng)領下文景物的描寫,渲染了邊境環(huán)境孤寂荒涼的特點。4、談談你對“人不寐,將軍白發(fā)征夫淚”的理解。抒發(fā)了將士們壯志難酬的感慨和思鄉(xiāng)憂國的情懷,雄渾沉郁,蒼涼悲壯。5、對這首詞分析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A、詞的上闋寫的是“落日孤城”的邊塞景象。B、詞的下闋表現(xiàn)了將士們在艱苦抗敵的同時懷念家鄉(xiāng)的心情。C、“人不寐”三字突出地反映了當時孤城危急的戰(zhàn)況。D、這首詞基調悲涼,意境開闊。二十五、《浣溪沙·一曲新詞酒一杯》晏殊一曲新詞酒一杯,去年天氣舊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小園香徑獨徘徊。晏殊一生著作頗豐,是宋代婉約派著名詞人之一,其詞作品在當時頗負盛名。他的詞以抒寫閑情雅致著稱,作品沿襲了晚唐、五代詞柔靡哀婉的遺風,多抒寫酒足飯飽之后的娛賓譴興和描寫男女相思、離情別緒之主題。王灼在《碧雞漫志》中稱其為:“晏元獻公長短句,風流蘊籍,一時莫及。而溫潤秀潔,亦其無比?!贝嗽挶容^準確地概括了晏殊詞作品的風格特色。上面這首詞作品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這是一首抒發(fā)閑愁的詞。由于晏殊少年得志,生于承平之時,仕至宰相,政事之外,過著“喜賓客,未嘗一日不宴飲”的生活,征歌逐舞,以詩酒消遣。這樣的地位、生活、思想感情,所以決定了他的詩詞作品如珠似玉,溫潤秀潔,字里行間只有些許淡淡的閑愁。上面這首詞作品所抒發(fā)的即是悼惜殘春之感。這首詞主要寫作者新詞對酒的優(yōu)雅閑適生活和對暮春殘景的嘆惋惆悵,抒發(fā)了春光易逝,人生易老,富貴難久的“閑愁”,表現(xiàn)了作者生活的優(yōu)裕和精神生活的寂寞空虛,典型地反映了北宋前期達官顯貴們的精神狀態(tài)。詞的上闋主要寫持酒聽新詞,意興無窮,但是突然記起去年也是此時、此地、此情、此景,一樣的天氣,一樣的亭臺,一樣的“一曲新詞酒一杯”,此時感到光陰的流逝,不可追回,雖有富貴,猶有不足,因而未免深深嘆息。現(xiàn)在讓我們分句來細讀,先讀上闋的首句“一曲新詞酒一杯”,這句詞讓我記起白居易的一首詩,“花枝缺處青樓開,艷歌一曲酒一杯”(《長安道》),晏殊在自己這首詞中是化用白居易這首詩之意,以詩酒作自我排遣。再讀下面二句“去年天氣舊亭臺,夕陽西下幾時回”,這二句是說景物依舊,季節(jié)、園子、亭臺均與去年相同,但過去的一切,都像夕陽西下,一去不復返。作者的言外之意是說,人已經不是去年的人了,雖然景物沒有變,但人卻在變,隱然有一種惜春嘆老之情。詞的下闋主要抒發(fā)春殘花落,美好事物的衰亡不可抗拒,這也是無可奈何之事,但燕子去而復返,在春天來臨之時,依戀舊巢,人們見到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可是青春卻一去不歸,酒闌人散之后,作者帶著莫名的閑愁在花園的小路上獨自徘徊。下闋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是這首詞作品的靈魂所在,這首詞作品也因這二句而著名,成為流芳千古的佳作,由于作者自愛其工,又將這二句另組織在一首七律作品中。這二句的意思是,春殘花落,是時序推移的自然道理,雖然觸景心傷,但也是無可奈何之事。燕子春去秋來,依戀舊巢,不忘故主,人們見到它,有似曾相識的感覺。通觀這首詞的整個層面,它的構思精巧,選景典型,作者善于捕捉自己那一剎那間偶然為外物所觸發(fā)的真實情感。整首詞處處是寫景和寫個人的活動,但處處又是抒情,由景及情,情在景中,景在情中,情景交融。這首詞在藝術上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它語言工巧,清麗而自然。整首作品委婉含蓄,語淺情深,集中體現(xiàn)了晏詞“富貴氣象”的風格特色。而妙手偶得的“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二句更使這首詞作品流傳千古,這是這首詞作品最成功之處。1、本文的體裁屬于詞,浣溪沙是詞牌名。2、“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已成為千古名句,談談你對這兩句話的理解?花開花落是自然規(guī)律,所以人是無可奈何的;燕子每年都回來尋舊巢,所以說似曾相似。這是作者對時光流逝的慨嘆。1、詩中的“秋“字除了交代季節(jié)外,還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誠摯的友誼可以超越時空,縮短距離。2、成語“剪燭西窗”源自本詩,結合詩歌內容,說說“剪燭西窗”的含義是什么?表達思念朋友,渴望團聚的感情。二十六、《登飛來峰》王安石飛來山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奥務f雞鳴見日升”“聞說”的“雞鳴見日升”的景象象征詩人所向往的革命事業(yè)力量非凡,前程似錦。“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緣身在最高層?!边@是作者登高所感,表現(xiàn)一個政治變革家拔云見日,高瞻遠矚的思想境界和豪邁氣概給讀者以向上的啟示。公元l050年夏天,30歲的王安石在浙江鄞縣(今寧波)做知縣,任期滿后回故鄉(xiāng)江西臨川,路過杭州時,登上靈隱山東南的飛來峰,寫下了這首膾炙人口的名篇——《登飛來峰》。首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