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_第1頁
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_第2頁
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_第3頁
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_第4頁
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學的學術:一個亟待關注的話題

[摘要]當今時代,“學術”已不再是大學的專利。課程改革的呼喚、教師成長的需要、學術信息的暢通,使學術走向數以萬計的中學。中學的學術更側重基于教學實踐的“草根性”研究,主要是課程論、教育學、管理學等方面的研究,是學科教學與心理學、教育學的結合點,抑或還有學校發(fā)展與管理學的結合點。中學行政的越界往往使學術遭遇尷尬。要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固,學校就必須提高學術地位、倡導學術自由和恪守學術道德。

[關鍵詞]課程改革;教師;中學的學術;教育科研

提起學術,人們的第一反應是作為生產知識殿堂的大學,“大學=學術”的概念在人們的頭腦中已經根深蒂固,很少有人會將學術與中學聯(lián)系起來。然而,時代在發(fā)展,教育在進步,“學術”已不再是大學的專利,它正在走向數以萬計的中學。因此,在中學營造一個有序、健康、繁榮的學術氛圍,這是—個亟待關注的話題。

一、中學的學術何以可能

(一)課程改革的呼喚

2001年,教育部頒布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簡稱《綱要》),標志著新中國建國以來第八次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正式進入實驗、推進階段。課程改革為中學教師帶來了三個方面的沖擊。第一,新的觀念。新課程改革打破了教師陳舊的教育觀念,代之以新穎的教育觀念。富有彈性的“課程”代替了剛性的“大綱”;教材不再是“圣經”,教師由“教教材”變?yōu)椤坝媒滩摹?;教學方式從“灌輸式”教學向“對話一互動式”教學轉變,強調教學的建構性、生成性和多元性,重視研究性學習?!敖處熓钦n程的開發(fā)者,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教學的研究者”已成為廣大教師的共識。第二,新的知識。《綱要》指出:“改變課程內容‘難、繁、偏、舊’和過于注重書本知識的現狀,加強課程內容與學生生活以及現代社會和科技發(fā)展的聯(lián)系,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精選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币虼耍抡n程增添了許多當今人們關注的新知識、應用性知識和科學技術的前沿知識,其中許多知識是教師首次接觸的,這促使教師必須不斷學習,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否則就無法勝任新課程。第三,新的發(fā)展。新課程給教師提出了巨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給教師的發(fā)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意識大大增強。新課程促使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從“技術熟練者”范式向“反思性實踐者”范式轉化,并形成教師的“專業(yè)自覺”。所謂“專業(yè)自覺”,它意味著教師具有較強的專業(yè)發(fā)展意識和動力,自覺承擔專業(yè)發(fā)展的主要責任,其核心是強調教師要真正成為專業(yè)發(fā)展的主人,變“要我發(fā)展”為“我要發(fā)展”。這些變化,都需要教育科研做支持。在課改區(qū),教師的教育科研蔚然成風。因此,課程改革的呼喚,讓學術的春風吹進了中學的校園。

(二)教師成長的需要

中學學術風氣的形成和學術水平的提高有賴于廣大中學教師,中學教師是中學學術的主體。新課程促進了教師的專業(yè)意識的覺醒,并逐漸形成了教師的“專業(yè)自覺”。許多教師開始鉆研教育理論,開展教育敘事研究,撰寫了有一定質量的學術論文,并在教育實踐和教育研究中體驗到了教育的幸福?!敖逃蒲袑處煂I(yè)素養(yǎng)的提高已是不爭的事實,對課程改革的促進也是有目共睹的。走進課程改革實驗區(qū),可以發(fā)現無論是教師、學校還是整個實驗區(qū),凡是取得進步、做出成績者,總得益于課程改革與教育科研的結合,得益于以科研的思路推進改革”,同時,中學教師的學歷(學位)不斷提升?!案邔W歷教師比例逐年增加,??茖W歷以上的小學教師達到%,本科學歷以上的初中教師達到%,研究生學歷的高中教師達%,本??茖W歷教師成為新增教師的主體?!痹诮洕l(fā)達地區(qū),高學歷(位)教師遠遠高于這個數字,例如,蘇州市啟動教育碩士工程,計劃在2010年高中段研究生學歷(位)教師達到10%,甚至博士在中學也見怪不怪。高學歷教師,尤其是研究生學歷(位)的教師經過系統(tǒng)的專業(yè)訓練,了解學科教育的前沿,具有較強的教育科研能力,成為活躍于中學的一支重要學術力量。江蘇省啟動的中學教授級高級教師職稱的評定,對學術研究有較高的要求,這也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學的學術研究。

中國的基礎教育界從未出現過如此活躍的景觀,除了新課程改革外,“新基礎教育”“新教育試驗”等教育改革走進中小學,遵循著“從理念到行動”“理論適度先行、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的“集體行動的邏輯”,吸引廣大一線教師的參與。這不僅為中學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活力,而且也促進了一批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既活躍了中學的學術氣氛,又奠定了中學學術發(fā)展的重要基礎。

(三)學術信息的暢通

學術研究的重要前提是學術信息的暢通。誰占據了學術信息的制高點,誰就有可能獲得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誠如歷史學家朱孝遠先生所說:“當一個歷史學家走到了極其荒涼的學科前沿,站立于那片未經開墾的處女地時,他也就是被逼到了‘發(fā)現’的絕境。那時,要么是他錯了,要么,就是‘對以往世界的整個解釋’錯了。這就是學科的前沿,正是那片尚未被開墾的處女地,在告訴人們什么才算是發(fā)現?!敝袑W教師要“走到了極其荒涼的學科前沿”,就必須有暢通的學術信息,以了解學術研究的動態(tài)。筆者認為,當今中學教師獲取信息、占有材料的渠道已經十分暢通。一方面,圖書流動加快,交通發(fā)達,經濟寬余,中學教師購買學術書籍非常便捷;另一方面,網絡資料十分豐富,人們可以足不出戶地從網上(尤其是在學術期刊網上)獲取各種學術信息。

凡此種種,說明了當今中學成為一個新的“學術場”已成為可能。在教育改革異常活躍的今天,中學的學術存在既是一種應然,也必將成為一種實然。

二、中學的學術:主題與邊界

(一)中學學術研究的主題與邊界

囿于中學教師的研究水平、研究條件和研究精力,中學教師的研究不可能像大學教師那樣做一些純理論的研究,或者做一些科學實驗式的研究,中學教師的研究更多的是基于自己教育實踐的“草根性”研究。就研究主題而言,主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的研究。

第一,教育問題。凡是有教育的地方就有各種教育問題,中學里有許多教育問題等待教師去破解。例如:新時期中學德育工作的有效性研究,獨生子生的教育問題,“后進生”的轉化問題,網絡與青少年的成長問題,中學生的早戀問題,班集體建設問題等。這些教育問題都發(fā)生在教師的身邊,是教師每天都遇到的、深有體會的、并為教師反思后能提出建設性意見的,正因為教師有體驗、有感悟,所以能研究、能言說。

第二,學科研究。中學教師一般都從事具體的學科教學,因此,學科研究是中學教師學術研究的主要內容。中學教師的學科研究有四個方面:一是針對教材的研究,如就教材中的某個疑點進行研究,也可以對教材建設作一些理性思考;二是教學方法研究,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研究、教學中的預設與生成的研究等;三是教學評價的研究,如中考、高考等考試研究;四是學科專題研究,這類研究中學教師涉及較少,但并非不能觸及,如《歷史教學》2002年第3期發(fā)表了林華國先生的《怎樣認識馬克思關于殖民主義“雙重使命”論》后,中學教師蔣碧勇先生寫了《關于馬克思的殖民主義“雙重使命”論的再思考——與林華國教授商榷》給予回應,正如任世江先生在“編后語”中所言:“蔣碧勇老師敢于就較深的理論問題向名牌大學教授提出置疑,又處在縣級中學的工作條件下,確實難能可貴?!?/p>

第三,學校管理。對于中學管理層而言,學校管理的研究也是學術研究的一個重要主題。例如,學校的有效管理問題,學校文化的發(fā)展戰(zhàn)略,學習型學校的建設,教師隊伍建設問題,學校變革與發(fā)展的研究?,F代學校制度的研究,學校的核心競爭力研究,學校領導的執(zhí)行力研究等,這些研究不僅為廣大中學校長所熟悉,而且也能對學校的發(fā)展起促進作用。

任何研究領域都是有一定的研究邊界。所謂研究的邊界,是指對這一研究領域的某些限制。從上述所言的中學學術研究的主題看,中學學術的邊界主要是課程論、教育學、管理學方面的研究,是學科教學與心理學、教育學的結合點,抑或還有學校發(fā)展與管理學的結合點。當然,這個邊界是較為模糊的,因為它并不能完全排除純理論的研究或實驗科學的研究,但它畢竟鮮有涉及。鑒于中學學術邊界的“模糊”特點,中學學術研究一般運用思辨研究、人文研究、田野研究的范式,而較少用“科學—實證”的范式,具體主要采用個案研究、行動研究、教育敘事研究等,帶有很強的“草根性”。

(二)中學學術活動的內涵與邊界

中學的學術活動不像高校的學術那樣高貴、典雅,它甚至有點泥土氣息。但是,它的確以一種獨特的方式傲然挺拔于中學的校園。作為一種與行政有別的學術存在于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學術活動。不能將中學的學術活動囿于正規(guī)的學術研討會,中學的學術范圍極其廣泛的,它包括精心準備的集體備課,不定期舉辦的學術沙龍或教學論壇,課題研究和論文的撰寫與發(fā)表等。在追求有效教學的今天,集體備課無疑是一種有效的、常態(tài)化的學術活動,有教師對集體備課深懷感念:備課是對教材的重視和優(yōu)化,是對學情的透視和分析,是對過程的思考和預設,是對結果的反思和升華,是賦予教材新意和活力的過程,是賦予課堂生機和智慧的過程,是為學生的發(fā)展留下時間和空間的過程。學術沙龍是一種較為正規(guī)的學術活動,作為一種對話的平臺,它讓不同的思想相互碰撞而激活靈感,那飛濺的思想火花正是綻放的創(chuàng)新之花。中學的課題研究雖沒有高校的課題研究那樣專業(yè)、尖端,但它作為學術活動的主要表現形式確實催生了一批研究成果,既解決了教育的實際問題,帶動了學校的發(fā)展,又促進了一批教師的成長。

第二,職稱評定。中學的學術也表現在職稱的評定:一方面,申報職稱的教師需要學術研究成果,例如發(fā)表或獲獎的論文等,尤其是教授級高級教師,對學術成果的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職稱評定需要評委(或學術委員會)進行評議和表決,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學術自由的思想。

第三,學術榮譽。在中學有一些榮譽是屬于學術性的,譬如,“市學科(或學術)帶頭人”“市名師”“省特級教師”“新世紀高級青年專業(yè)技術人才”等,這些榮譽稱號與學術匹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這些榮譽稱號獲得者的學術水準。

與大學相比,中學的學術活動缺乏像大學一樣的高層次學術會議,也沒有具備像大學一樣的學術地位。如果說大學中“教授治學”是一種現實,那么,中學中行政的越界往往使學術遭遇尷尬。因此,提高中學的學術地位、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就成為中學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三、中學的學術:氛圍之營造

在崇尚“遵循教育規(guī)律,運用科學方法,提高教育質量”的今天,教育科研比任何時候都重要。因此,在中學“營造學術氛圍”是教育改革的理性訴求。良好的學術氛圍的營造,需求倡導“學術地位”“學術自由”“學術道德”的齊頭并進。

(一)提高學術地位

賦予中學學術以必要的學術地位是中學學術繁榮的重要前提。中學學術地位的提高可以通過兩個途徑實現。一是提高學術待遇。學術待遇包括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前者指在專業(yè)榮譽稱號或職稱評定中增加學術成果的權重,使一些學術水平高的教師能憑借自己的學術成果獲得某種榮譽稱號或進入更高層次的職稱認定,由此引導教師崇尚和追求學術。后者是指給予學術上有成就的教師以經濟上的獎勵,例如,給首席教師、學科帶頭人等以各種津貼。目前,在中學任教的青年教師在發(fā)展中分流為行政(任中層以上干部)與學術(單純的任教)兩路,由于行政優(yōu)于學術,因此,許多青年教師往往千方百計地走行政之路。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人才的喪失與浪費。運用必要的手段與方法,提高學術待遇,讓學術優(yōu)于行政,引導青年教師走學術之路,是當下中學校長義不容辭的職責。二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術平臺。請大學教授來作學術報告、舉辦學術論壇或學術沙龍等。固然是營造學術氛圍不可或缺的方面,但是,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術平臺更多的依賴于學校的制度性建設,依賴于學校整體發(fā)展的目標和戰(zhàn)略。前者如制訂學校的教育科研成果獎勵制度、學校課題經費使用制度等,以鼓勵教師重視學術研究;后者則著重于創(chuàng)建一所學習型學校。引導教師追求新知,形成團隊精神,創(chuàng)新教育智慧,產出學術成果。

(二)倡導學術自由

學術自由指學術活動主體自由地從事學術活動、免受非學術力量的干預,其實質是思想自由和表達自由。學術自由之所以重要,在于它能促進知識的真正進步和最好發(fā)展,進而能更好地促進社會的進步和發(fā)展。這是因為:第一。知識發(fā)展的專業(yè)性,即在專門的學科領域,只有高度尊重學者的自由探索,使他們免于外在的強制,才有可能更好地把知識引向縱深發(fā)展;第二。知識內容的客觀性,即只有在學術活動中排除外部的干預和影響,才能使學者保持客觀的立場,才能保證知識傳授和知識生產的客觀性;第三,知識生產的創(chuàng)新性,即知識的生產過程實質上是知識的創(chuàng)新過程,而只有在自由的氛圍中才能使學者們保持創(chuàng)新的興趣和創(chuàng)新的活力。在中學中倡導學術自由,就是要為教師提供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創(chuàng)設良好的學術氛圍,讓教師重視自己的學術研究,并有言說的自由。寬松的學術環(huán)境并不意味著不要給教師以“壓力”。由于承擔著繁忙教學工作的中學教師具有一種學術惰性,對教師施加學術研究的“壓力”是必要的,但過分的“壓力”會導致學術自由的喪失和學術創(chuàng)新的窒息。因此,保持“學術壓力”與“學術自由”的適度張力顯得尤為重要。

當然,學術自由也是有邊界的,“自由不僅意味著個人擁有選擇的機會并承受選擇的重負,而且還意味著他必須承擔其行動的后果,接受對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