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細菌感染與免疫_第1頁
3細菌感染與免疫_第2頁
3細菌感染與免疫_第3頁
3細菌感染與免疫_第4頁
3細菌感染與免疫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nfectionandImmunityofBacteria

細菌的感染與免疫

主要內容

概述外源性感染與傳播方式內源性感染細菌感染的類型細菌的致病性與致病機制細菌感染的基本過程及影響因素抗細菌感染的免疫機制

感染(傳染):細菌侵入機體生長繁殖,釋放毒素,引起不同程度病理變化的過程。

致病菌(病原菌):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

非致病菌:不能使宿主致病的細菌。致病性:細菌的致病能力。第一節(jié)外源性感染與傳播方式傳染源:

病人外源性感染帶菌者:無癥狀帶菌者,恢復期帶菌者病畜及帶菌動物:人畜共患病

內源性感染:來自體內,大多為正常菌群

傳播方式:水平傳播:人與人、動物與人之間,皮膚、粘膜垂直傳播:母體到胎兒/新生兒,胎盤、產道

第二節(jié)內源性感染正常菌群(normalflora):正常人的體表以及與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存在不同種類和數(shù)量,對人體無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群。正常菌群的生理學意義

1、生物拮抗:受體、營養(yǎng)競爭、產生有毒物質

2、營養(yǎng)作用:E.coli---維生素K

3、免疫作用:免疫器官發(fā)育,免疫應答

4、抗衰老作用:雙歧桿菌

5、抗腫瘤作用機會致病菌:由正常菌群在機體免疫力低下、異位寄生或菌群失調等特定條件下引起感染。-----致內源性感染

1.異位寄生腹膜炎尿路感染敗血癥腹腔泌尿道血液大腸肝菌(腸道)2.免疫功能低下:激素、抗癌藥物、放療、

AIDS患者等3.菌群失調(dysbacteriosis)

長期使用廣譜抗生素,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的各菌種間的比例發(fā)生大幅度變化,超出正范圍的狀常態(tài)。菌群失調時引起的病癥稱二重感染(superinfection)。(一)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二)顯性感染

第三節(jié)細菌感染的類型隱性感染(亞臨床感染)臨床癥狀不出現(xiàn)或不明顯宿主免疫力較高細菌毒力較弱、數(shù)量較少機體可獲特異性免疫力感染者是傳染源

顯性感染臨床癥狀明顯宿主免疫力較弱細菌毒力較強、數(shù)量較多類型:急性感染:發(fā)病急,病程短(數(shù)日-數(shù)周)愈后病原菌徹底消失慢性感染:病程長(數(shù)月-數(shù)年)局部感染:致病菌局限在一定部位生長繁殖全身感染:致病菌或毒性代謝產物向全身播散,引起全身癥狀顯性感染全身感染:毒血癥:外毒素進入血流內毒素血癥:內毒素進入血流菌血癥:細菌進入血流未繁殖敗血癥:細菌進入血流并繁殖膿毒血癥:化膿菌引起的敗血癥,并在其它組織產生病灶病原菌血流毒素毒血癥不繁殖菌血癥繁殖敗血癥化膿菌多發(fā)性膿腫膿毒血癥第四節(jié)細菌的致病機制細菌機體的防御機能體內體外細菌細菌細菌細菌細菌細菌細菌毒性物質病理變化細菌的致病作用致病性(pathogenicity):細菌感染宿主導致疾病的能力(質)毒力(virulence):細菌致病性的強弱程度(量)

侵襲能力

毒素毒性

細菌的致病能力(性)細菌的毒力細菌侵入部位細菌侵入數(shù)量侵襲力毒素致病性的影響因素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強弱程度(量)

半數(shù)致死量(LD50)半數(shù)感染量(ID50)在規(guī)定的時間內,通過指定的感染途徑,使一定體重的某種動物半數(shù)死亡或半數(shù)感染需要的最小細菌數(shù)或毒素量

侵襲力毒素莢膜粘附素侵襲性物質:酶外毒素內毒素細菌的毒力物質協(xié)助細菌黏附定植侵入繁殖擴散黏附素:是細菌表面一類與黏附相關的蛋白,有菌毛黏附素和非菌毛黏附素。黏附素與宿主細胞膜的黏附素受體結合,然后定植在細胞上。侵襲力:細菌進入機體并在體內定植、繁殖擴散的能力。莢膜:抗吞噬和抗殺菌物質的作用。侵襲性物質:

侵襲素:能使細菌侵入鄰近上皮細胞、由侵襲基因編碼的一種蛋白質。

侵襲性酶:利于細菌擴散、抗吞噬的胞外酶生物被膜:由細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組成的膜狀的細菌群體,更適應環(huán)境的一種生存方式。細菌生物膜:是細菌附著在有生命或無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細菌及其所分泌的胞外多聚物(主要是胞外多糖)共同組成的呈膜狀的細菌群體(community).外毒素:內毒素:毒素外毒素

產生細菌:細菌在生長過程中合成分泌到菌體外的毒性物質。主要G+菌產生,少數(shù)G-菌產生.分子結構:A-B模式

A亞單位-毒性部分

B亞單位-結合部分(受體)ETEC不耐熱腸毒素霍亂腸毒素破傷風痙攣毒素肉毒毒素

A:活性亞單位B:結合亞單位

分子結構:A-B模式可提純那個亞單位制備疫苗?外毒素特性:產生細菌:主要由G+菌產生,少數(shù)G-菌化學成分:蛋白質毒性強不耐熱免疫原性強,可制備類毒素(除去A亞單位)組織器官選擇性,特殊的臨床癥狀外毒素分類:神經毒素:作用于神經組織,毒性強,致死率高。細胞毒素:抑制細胞蛋白合成,損傷細胞膜。腸毒素:作用于腸上皮細胞,引起功能紊亂。內毒素特點:產生細菌:是G-性菌的細胞壁成分,當細菌裂解或菌體破壞后釋放的毒性物質。螺旋體、衣原體、支原體、立克次體產生LPS類似物化學成分:脂多糖對理化因素穩(wěn)定,耐熱毒性作用相對較弱免疫原性弱,不能形成類毒素內毒素激活巨噬細胞激活補體激活凝血因子IL-1TNF發(fā)熱發(fā)熱氧化氮降血壓降血壓C3aC5a水腫趨化作用降血壓凝血系統(tǒng)彌漫性血管內凝血(DIC)、休克細菌內毒素的作用機制白細胞效應內毒素所有內毒素都有相似作用:發(fā)熱反應--外源性致熱源白細胞反應內毒素血癥與DIC內毒素休克

TNF-α,IL-1,IL-6起重要作用內毒素與外毒素的比較種類外毒素內毒素來源革蘭陽性菌及部分革蘭陰性菌革蘭陰性菌存在部位活菌分泌或細菌崩解后釋出細胞壁成分、細菌裂解后釋出化學成分蛋白質脂多糖穩(wěn)定性差、60-80℃30min破壞好、160℃2-4小時破壞毒性作用強、對機體組織器官有選擇性,引起特殊臨床表現(xiàn)較弱、各種內毒素作用大致相同,引起休克,發(fā)熱,DIC等抗原性強,能刺激機體形成抗毒素,經甲醛脫毒后能形成類毒素弱,能刺激機體形成抗體,但無中和作用,甲醛處理后不能形成類毒素細菌入侵的數(shù)量與細菌的毒力成反比例毒力越強,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細菌侵入部位各種細菌侵入機體,須有合適的途徑。

破傷風桿菌:傷口-深而窄、污染嚴重-感染

痢疾桿菌:消化道感染-腸道-粘液膿血便

結核桿菌:呼吸道、消化道、皮膚--肺結核、腸結核、皮膚結核固有性免疫

抗細菌感染免疫適應性免疫

屏障結構吞噬作用體液因素細胞免疫體液免疫NK細胞粘膜免疫胞內細菌感染胞外細菌感染局部感染屏障結構皮膚粘膜屏障

物理屏障作用-完整性,腸蠕動,纖毛擺動化學屏障作用-分泌液的殺菌物質生物屏障作用-正常菌群血腦屏障由軟腦膜、毛細血管壁、壁外星形膠質細胞形成的膠質膜組成。<5Y發(fā)育不完善。胎盤屏障由基蛻膜和絨毛膜滋養(yǎng)層細胞組成。妊娠<3月發(fā)育不完善。吞噬細胞中性粒細胞;MO/Mφ(大吞噬細胞)ThetwoPhagocytes

Neutrophils特點:小吞噬細胞;血循環(huán)中存在6~8h;每天產生1×1011個;未被招募,2~3天凋亡。作用:吞噬,殺傷和消化細菌。ThetwoPhagocytes

MacrophagesMPS:柯否氏細胞肺泡細胞

MOMφ

破骨細胞

腹腔巨噬細胞等等

吞噬和殺菌過程:趨化接觸吞入殺傷消化誘導IRa.趨化:吞噬細胞粘附到血管內皮細胞,游走遷移到炎癥部位。中性粒細胞的滲出過程

ABC毛細血管內皮細胞侵入細菌附壁粘著游出ECECb.接觸:甘露糖R+甘露糖or巖澡塘殘基

IgGFcR+IgGFcCR+C3bToll樣R+PAMP(病原相關分子模式)c.吞入:吞飲、吞噬-吞噬體-吞噬溶酶體d.殺菌與消化:氧依賴系統(tǒng):氧化酶系統(tǒng)respiratoryburst-

ROI,RNI

氧非依賴系統(tǒng):產生溶菌酶,蛋白水解酶、CK等

殺傷機制:完全吞噬不完全吞噬組織損傷吞噬結果:體液因素防御素(defensin):是一組耐蛋白酶的多肽,具有廣譜的非Ag特異性的殺傷作用。種類:人體內有α-防御素,β-防御素,分別由Neu,上皮細胞產生。作用:殺傷某些細菌、真菌和有包膜V。機制:與病原體帶負電的成分結合,致膜通透性改變;刺激細菌產生自溶酶;誘導CK產生,致炎和趨化作用;阻止包膜V復制。補體:旁路途徑,MBL途徑早期抗感染作用:趨化作用-C3a,C5a,C567

調理作用-C3b

粘附作用-C3b,C4b

炎癥作用-C2a,C3a,C4a,C5a

溶菌、溶細胞作用-C56789CK:引起炎癥反應,趨化作用,激活免疫細胞,抑制V復制,細胞毒等作用。溶菌酶

存在于體液及吞噬細胞溶酶體中,抗G+菌其他如PG,NO,乙型溶素等。特異性抗菌免疫體液免疫:ADCC作用;激活補體經典途徑;調理吞噬作用;中和作用細胞免疫:CTL;Th1細胞黏膜免疫:SIgA抑制病原體黏附一、抗胞外細菌感染的免疫:以體液免疫為主

1.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

2.調理作用

3.激活補體溶菌作用

4.中和細菌外毒素

5.阻止細菌黏附(SIgA)6.細胞免疫:Th2分泌CK抗菌感染特點:病原體病原體病原體病原體抗原B細胞漿細胞抗體ADCC中和作用調理作用(補體參與)靶細胞阻斷對靶細胞的感染調理作用Th細胞的輔助Fc受體Fc受體補體受體MACFc受體抗體的功能吞噬細胞NK細胞二、抗胞內細菌感染的免疫

1.吞噬細胞的吞噬作用,NK殺傷作用

2.特異性細胞免疫

3.局部黏附免疫

A1型題61.條件致病菌致病的條件為A.正常菌群的耐藥性改變B.正常菌群的寄居部位改變C.腸蠕動減慢使細菌增多D.短期使用抗生素抗感染E.免疫功能亢進62.與細菌侵襲力無關的致病因素是

A.外毒素B.莢膜C.磷壁酸D.血漿凝固酶

E.透明質酸酶63.對于細菌內毒素作用的描述,錯誤的是

A.引起發(fā)熱B.白細胞升高C.微循環(huán)障礙

D.DIC

E.對組織器官有選擇性毒害效應64.在下列各種外毒素中,屬于神經毒素的是

A.產氣莢膜梭菌α毒素B.紅疹毒素C.肉毒毒素

D.白喉毒素E.葡萄球菌毒性休克綜合征毒素65.關于病原菌致病性的構成因素,敘述最全面的是A.毒力+侵入途徑+細菌數(shù)量B.毒素+侵襲力+侵入途徑

C.侵襲力+侵入途徑+細菌數(shù)量D.侵襲酶類+毒素+細菌數(shù)量E.侵入途徑+毒素+細菌表面結構66.抗毒素

A.為外毒素經甲醛處理后獲得

B.可中和游離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C.可中和與易感細胞結合的外毒素的毒性作用

D.由細菌內毒素刺激機體產生E.B十C67.關于外毒素,不對的是A.大多由革蘭陽性菌產生B.蛋白質,毒性強C.可刺激機體產生抗毒素D.對組織器官有高度的選擇性E.耐熱,使用高壓蒸汽滅菌法不能將其破壞68.醫(yī)院內感染的控制,不對的是A.隔離預防老年人、嬰幼兒B.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技術C.切斷感染的傳播途徑D.合理使用抗生素E.對急診室、供應室等部門進行密切檢測和預報69.正常菌群A.免疫功能正常時,正常菌群對人體有益無害B.即使是健康胎兒,也攜帶正常菌群C.口腔中的正常菌群主要是需氧菌D.腸道內的痢疾桿菌可產生堿性物質拮抗其他細菌E.正常菌群的種類和數(shù)量始終不變70.引起菌群失調癥的原因是EA.生態(tài)制劑的大量使用B.正常菌群的遺傳特性明顯改變C.正常菌群的耐藥性明顯改變D.正常菌群的增殖方式明顯改變E.正常菌群的組成和數(shù)量明顯改變71.正常菌群的生理學作用不包括A.抗腫瘤作用B.刺激機體的免疫應答C.合成維生素D.與外來菌競爭營養(yǎng)物質E.刺激補體合成B1型題(72~73題共用備選答案)A.膿毒血癥

B.菌血癥

C.敗血癥

D.體液免疫為主

E.細胞免疫為主72.胞內菌感染73.細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產生毒性產物theend!急診患者轉運交接轉運的目的

為了使患者得到更好的、??频闹委?,早日康復出院。一般患者安全轉運制度1.轉運前(1)病情評估:對病情進行正確的評估是整個流程的基礎。(2)解釋:告知患者、通知家屬、聯(lián)系轉往科室或相關檢查科室。一般患者安全轉運制度(3)備齊用物:轉運工具、病歷、X片、CT片、MRI片等,根據(jù)病情備急救藥品器械及其他物品。(4)妥善處理動靜脈管路。(搬運患者到輪椅或平車的前后均需要)(5)可靠固定引流裝置。(搬運患者到輪椅或平車的前后均需要)一般患者安全轉運制度2.轉運中(1)注意保暖。(2)密切監(jiān)測各項生命指征(始終站在推床頭側)。(3)保證生命支持設備工作穩(wěn)定。(4)轉運過程中患者頭部始終處于高位。(5)保證各種管路固定可靠。(6)防止患者發(fā)生意外損傷。(7)做好心理護理。一般患者安全轉運制度3.轉運后交接(1)確認患者身份:腕帶、病歷、患者本人或家屬。(2)確?;颊甙踩D移至病床上。(3)評估生命體征。(4)交接患者存在的關鍵問題。(5)交接各種管道:靜脈置管(外周靜脈、深靜脈)、其他管道(胃管、尿管、引流管等)。一般患者安全轉運制度(6)皮膚情況:傷口、壓瘡。(7)用藥情況:藥物過敏史、抗生素的使用等。(8)物品:(X片、CT片、病歷等)。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1.轉運下列患者時要按危重患者的轉運方法進行轉運:(1)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意識改變(3)抽搐(4)氣管內插管(5)使用鎮(zhèn)靜藥后有意識抑制等改變(6)帶有有創(chuàng)壓力監(jiān)測管(7)靜脈使用調節(jié)血壓、心律及呼吸方面藥物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1.轉運下列患者時要按危重患者的轉運方法進行轉運:(1)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意識改變(3)抽搐(4)氣管內插管(5)使用鎮(zhèn)靜藥后有意識抑制等改變(6)帶有有創(chuàng)壓力監(jiān)測管(7)靜脈使用調節(jié)血壓、心律及呼吸方面藥物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1.轉運下列患者時要按危重患者的轉運方法進行轉運:(1)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意識改變(3)抽搐(4)氣管內插管(5)使用鎮(zhèn)靜藥后有意識抑制等改變(6)帶有有創(chuàng)壓力監(jiān)測管(7)靜脈使用調節(jié)血壓、心律及呼吸方面藥物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1.轉運下列患者時要按危重患者的轉運方法進行轉運:(1)生命體征不穩(wěn)定(2)意識改變(3)抽搐(4)氣管內插管(5)使用鎮(zhèn)靜藥后有意識抑制等改變(6)帶有有創(chuàng)壓力監(jiān)測管(7)靜脈使用調節(jié)血壓、心律及呼吸方面藥物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2.醫(yī)生應評估患者病情,以判斷患者:(1)是否可以轉運:在下列情況發(fā)生時,禁止轉運:①心跳、呼吸停止②有緊急氣管插管指征,但未插管③血液動力學極其不穩(wěn)定,但未使用藥物(2)是否必須轉運,是否需要該轉運程序,如需要,則將醫(yī)囑書寫在病歷上。危重患者安全轉運制度

3.轉運患者前按需要做好以下準備:(1)氧氣枕(2)開通留置的靜脈通路;對于大出血患者,應保持兩路以上的靜脈通路(3)心律和血壓監(jiān)測儀器(4)指脈搏血氧飽和度監(jiān)測(5)使用血管活性藥物者,應用帶蓄電池的注射泵,以保證連續(xù)給藥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