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節(jié)溫里藥_第1頁
第七節(jié)溫里藥_第2頁
第七節(jié)溫里藥_第3頁
第七節(jié)溫里藥_第4頁
第七節(jié)溫里藥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七節(jié)溫里藥第一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特點:大多溫熱而味辛。分別歸脾、胃、肝、腎、心、肺經。少數藥物有毒。病機與配伍:里寒因外寒入侵兼有表寒者,~辛溫解表藥;寒凝氣滯者,~行氣藥;寒凝血瘀者,~活血祛瘀藥;第二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寒濕內阻者,~芳香化濕藥;虛寒相兼,陽虛不足者,~溫陽散寒藥;氣虛欲脫者,~大補元氣藥。第三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附子]第四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附子]辛、甘、熱。有毒。歸心、腎、脾經。為毛茛科植物烏頭的子根的加工品。加工炮制為鹽附子、黑附子、白附片、淡附片。功效:回陽救逆,補火助陽,散寒止痛。第五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應用:用于亡陽證。本品辛甘大熱,能助心陽,補腎陽,并能散寒,故為回陽救逆之要藥,常用于救治亡陽危重證。治久病體虛,陽氣衰微,陰寒內盛,或大汗、大吐、大瀉所致的亡陽證,多~干姜、甘草同用,以回陽救逆,如“四逆湯”;第六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治久病氣虛欲脫,或出血過多,氣隨血脫者,癥見冷汗淋漓,手足厥冷,呼吸微弱,脈微欲絕者,~人參,如“參附湯”。用于陽虛諸證。本品辛甘大熱,能下助腎陽,中溫脾陽,上濟心陽,對腎、脾、心等多種陽虛證皆可補火助陽。第七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腎陽不足,命門火衰所致的陽萎宮冷,腰膝冷痛,夜尿頻多,~肉桂、山茱萸、熟地等同用,如“右歸丸”;治脾腎陽虛,寒濕內盛的脘腹冷痛,食少便溏或泄瀉,~黨參、白術、干姜同用,如“附子理中湯”。第八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于寒痹證。本品辛散溫通,有較強的止痛作用,善治風寒濕痹,周身骨節(jié)疼痛,寒痹痛劇者,~桂枝、白術、甘草同用。用法用量:煎服,3~15g。先煎。第九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藥理研究:本品含烏頭堿、次烏頭堿等生物堿。煎劑有明顯的強心作用,并有抗炎、抗心肌缺血、缺氧作用。久煎其有效成分烏頭堿被破壞,而強心成分不隨煎煮時間延長而丟失,但對抗炎、鎮(zhèn)痛作用有影響。烏頭堿有毒,使用時應用炮制品。第十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干姜]第十一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干姜]辛、熱。歸脾、胃、心、肺經。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莖。生用。功效:溫中散寒,回陽通脈,溫肺化飲。第十二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應用:用于脾胃受寒證和脾胃虛寒證。本品辛熱,入脾胃經,治療外寒內侵之脾胃寒癥,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高良姜,如“二姜丸”;治療脾胃虛寒證,~黨參、白術等同用,如“理中丸”。第十三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于亡陽證。本品辛熱,能回陽通脈。治心腎陽虛,陰寒內盛所致的亡陽厥逆,脈微欲絕者,~附子等同用,如“四逆湯”。用于寒飲咳喘。治療寒痰迫肺所致的形寒背冷、痰多清稀之證,~細辛、五味、麻黃等同用,如“小青龍湯”。第十四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法用量:煎服,3~9g。藥理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有鎮(zhèn)吐、鎮(zhèn)靜、鎮(zhèn)痛、祛風健胃、止咳作用。第十五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肉桂]第十六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肉桂]辛、甘、熱。歸脾、腎、心、肝經。為樟科植物肉桂的干燥樹皮。生用。功效: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經通脈。應用:用于陽虛證。本品辛甘大熱,功似附子溫補腎、脾、心陽,為補火助陽要藥,適用于腎、脾、心等多種陽虛證?!阶?,相須為用。第十七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于寒凝疼痛證。本品甘熱助陽,辛熱散寒以止痛,為治寒凝諸痛之良藥。治寒邪內侵的脘腹冷痛,可單用或~干姜、高良姜等同用;治寒疝腹痛,~吳茱萸、小茴香等同用;治胸痹心痛,~附子、干姜、川椒等同用;治風寒濕痹,~獨活、桑寄生、杜仲等同用,如“獨活寄生湯”。第十八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于寒凝血瘀證。本品能溫通血脈,促進血行,消除瘀滯,常用于婦女經血不調、經閉、痛經等證,可隨證配伍應用,可~當歸、川芎、小茴香同用,如“少腹逐瘀湯”。用法用量:煎服,1~4.5g,后下,研末沖服,每次1~2g。第十九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藥理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桂皮醛、乙酸桂皮酯等。有擴張血管、促進血循環(huán)、增加冠脈及腦血流量等作用;具有鎮(zhèn)痛、鎮(zhèn)靜、解熱、抗驚厥等作用;對胃粘膜有緩和的刺激作用,能促進腸蠕動,幫助消化,緩解胃腸痙攣性疼痛等。第二十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吳茱萸]第二十一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吳茱萸]辛、苦、熱。有小毒。歸肝、脾、胃、腎經。為蕓香科植物吳茱萸、石虎或疏毛吳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實。生用或醋制用。功效: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助陽止瀉。第二十二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應用:用于寒凝疼痛證。本品善入肝經,辛散苦泄,性熱祛寒,為治肝寒氣滯諸痛之要藥。治厥陰頭痛,~人參、生姜,如“吳茱萸湯”;治寒疝腹痛,~小茴香、川楝子、木香;第二十三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治沖任虛寒、瘀血阻滯之痛經,~桂枝、當歸、川芎,如“溫經湯”;治寒濕腳氣腫痛~木瓜、蘇葉、檳榔,如“雞鳴散”。第二十四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用于胃寒嘔吐證。治胃寒嘔吐、呃逆之證,~生姜、半夏等同用;治肝郁化火,肝火犯胃,~黃連等同用。用于虛寒泄瀉。為治脾腎陽虛,五更泄瀉之常用藥,~補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用法用量:煎服,1.5~4.5g。外用適量。第二十五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藥理研究:本品含揮發(fā)油,主要成分為吳茱萸烯、吳茱萸內酯、吳茱萸酸等。有鎮(zhèn)痛作用,能升高體溫,降低血壓,大量時能興奮中樞,抑制血小板聚集,抑制血栓形成。第二十六頁,共二十八頁,編輯于2023年,星期四小結溫里藥:具有溫里散寒作用,主治里寒證。[附子]——溫性較強,為回陽救逆第一要藥,補火助陽,散寒止痛。[干姜]——增強附子的回陽作用,降低其毒性;溫中散寒,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