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1.gif)
![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2.gif)
![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3.gif)
![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4.gif)
![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2bcf2bef13d3423726264d25f97aa82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PAGEPAGE908年高考語文閱讀題考情分析與09年的相應對策陳建森08年高考語文試題的第二大題(35分)、第三大題(16分)、第四大題(選考題15分)都屬于閱讀理解題,總分66分。分值權重值得重視。第二大題古詩文的閱讀理解。08年高考語文此題分為一段古文的閱讀理解(包含文言文斷句)、兩首古詩的比較閱讀理解和補寫古詩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三方面的內容。一、古文的閱讀理解(包含文言文斷句)08年高考語文的古文選自《晉書*周訪傳》。共有4個小題,即第5題、第6題、第7題、第8題、第9題。其中第5、6、7題考察學生對古文實詞和虛詞(詞義、語用辨析)的理解,第8題考察對原文有關內容——對傳主周訪的身份、性格、事跡、執(zhí)政情況和態(tài)度——的分析和概括。第9題包含斷句和翻譯。古文的斷句和翻譯是建立在對原文閱讀理解之上的。斷句題目: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4分,每錯兩個扣一分)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恒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正確斷句為:訪練兵簡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撫納/士眾皆為致死/聞敦有不臣之心/訪恒切齒/敦雖懷逆謀/故終訪之世/未敢為非考生答例:08年考生古文斷句錯誤與去年一樣,問題主要有兩大類:一是當斷不斷;二是不當斷而斷。原因分析:1.對古文構詞方式不熟悉;2.對古文暗換主語的表達習慣不熟悉;3.對詞義的理解有誤(省略:雖……)(2)翻譯題目(共6分考察考生對淺易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時陶侃為散吏,訪薦為主簿,相與結友,以女妻侃子瞻。(3分)人有小善,鮮不自稱。卿功勛如此,而無一言,何也?(3分)標準答案:當時陶侃是個閑散的官員,周訪推薦(他)擔任主簿,(兩人)結為朋友,(周訪)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陶侃的兒子陶瞻。常人有些小的善行,很少不自我稱揚,您的功勛這樣(卓著),卻不說一句話,為什么呢?(或者:別人有點小的長處,很少不自夸。您的功勞這樣(顯赫),卻怎么一句話都不說呢?)考生答例:主要問題:1.對“為”的詞性理解有誤,不懂省略。導致主動句、被動句分不清;2.對文意(“以女妻侃子瞻”)理解不準確。主要問題:1.詞義理解(善)有誤;2.漏譯“不”,使句義相反。對策:1.讓學生在學習中準確掌握更多的古文詞語,懂得根據上下文理解詞語意義;提高理解淺易文言的能力;2.在學習中了解古文的句式、省略、主語暗換等知識。3.在古文朗讀中,把握文氣節(jié)奏,揣摩古人的行文習慣。4.翻譯是在對原文理解的基礎上進行的,古文翻譯也需要提高語言表達能力。二、兩首古詩的比較閱讀理解(7分)木芙蓉窗前木芙蓉呂本中范成大小池南畔木芙蓉,雨后霜前著意紅。辛苦孤花破小寒,花心應似客心酸。猶勝無言舊桃李,一生開落任東風。更憑青女留連得,未作愁紅怨綠看。題目:(1)這兩首詩都描述了木芙蓉的什么自然屬性?都運用了哪些修辭手法?(2分)標準答案:耐寒(1分)。擬人(補充細則:對比。1分)。主要問題:考生將木芙蓉所象征的社會屬性理解為自然屬性。(“耐寒”正確;答孤獨、將強……錯)。然修辭手法一般都能答對。題目:(2)兩首詩中木芙蓉的形象有何不同?(5分。答對1點給2分,答對2點給5分。意思答對可酌情給分。)標準答案:①《木芙蓉》:一種傲然獨立、挑戰(zhàn)困難而不受他人擺布的充滿自信的形象(人格形象)②《窗前木芙蓉》:一種經歷辛苦孤獨后能夠坦然面對生活的堅忍、淡定、安閑的形象(人格形象)主要問題:考生回答未能抓住“雨后霜前著意紅”和“辛苦孤花破小寒”來分別揭示二者所象征的社會人的品格的差異,答案多回答兩株木芙蓉的形象特點基本相同。說明考生對詩歌語言的比較分析和詩歌意象的鑒賞能力不高。三、補寫古詩文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4小題,2詩2文,任選3題)此題得分較高。說明抓得好。08年廣東高考語文古詩閱讀欣賞和名篇名句默寫得分表:分數0123456人數660681211103115458231003414751816分數78910111213人數7323092858993408533151919144723153問題:大多數考生默寫得分高,詩歌閱讀欣賞得分低。說明考生長于死記硬背,短于理解賞析。對策:要加強古詩詞形象和語言的理解和賞析方面的教學與訓練。第三大題現代文閱讀閱讀朱光潛《詩與直覺》,回答第14題、第15題。共8分題,平均分在4.8~5分。第14題題目: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只能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這種說法正確嗎?為什么?(4分)兩個問,第一個問要表明態(tài)度;第二個問要說明理由。此題考察考生對論述類文章中的重要概念、重要句子含義的理解,考察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標準答案:這種說法不正確。在"詩的境界"形成的過程中,思考和聯想必不可少(2分);通過思考與聯想,“直覺的知”可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釀成“直覺的知”(2分)??忌卮鸫嬖诘闹饕獑栴}:直接從原文找原話作回答的理由,但把握不準作者的思想觀點,或把握不準作者論述前后的邏輯關系,或造成答題的前后矛盾,或回答文不對題。如:這樣說法是正確的。(1)直覺的知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釀成直覺的知,但決不能同時進行,因為心本無二用;(2)直覺的特色尤在凝神注視。(2分)不正確?!爸庇X的知”是“名理的知”的基礎上的,任何事物都有漸進的過程。(1)因為我們所覺對象除開它的意義之外,尚有它的形象。(2)思想和聯想只是一種醞釀,“直覺的知”進為“名理的知”,“名理的知”也可釀為“直覺的知”。(3)讀詩時某些聯想一發(fā)生,會立刻從詩的境界遷移到名理的世界和實際。所以不是只有“直覺的知”而不能有“名理的知”。原因:文章屬于美學論文,所談問題比較抽象深奧,邏輯性強??忌綍r少讀理論性文章,缺乏思維的系統(tǒng)和邏輯訓練,讀不懂。第15題“見”升華為“詩的境界”涉及哪些方面的內容?(4分)此題考察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歸納內容要點和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標準答案要回答四點:由“見”到直覺,并依靠“直覺”發(fā)現“詩的境界”;處理好“直覺的知”和“名理的知”的關系;重視“靈感”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強調“獨立自足的意象”在“詩的境界”形成過程中的作用。考生回答存在的主要問題:1.大多數考生不懂得按照作家表達思想的思路或邏輯順序去篩選信息,或者歸納內容要點,回答問題有不同程度的遺漏;2.理解概括能力差的考生答非所問。如:“見”分為“直覺”和“知覺”,“知覺”包含“名理的知”,“直覺”包含“直覺的知”,“靈感”,“想象”,“悟”。(1分)對策:適當增加閱讀一些美學、文藝學文章,特別是理論性的文章,擴大閱讀范圍;加強議論文的閱讀訓練,提高學生邏輯思維能力,能夠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和態(tài)度,能夠按照作家表達思想的思路或邏輯順序去篩選信息,或者歸納內容要點。第四大題選考閱讀題選考內容的兩組試題分別為“文學類文本閱讀”試題組和“實用類文本閱讀”試題組,考生可任選一組作答。(一)文學類文本閱讀文章《河的第三條岸》,(巴西作家,若昂·吉馬朗埃斯·羅薩)。從題目可知,這是一篇具有哲理喻意的文學文本,作者的中心是借“河的第三條岸”比喻父親所追求的人生境界。要求考生回答第16、17、18題。第16小題題目:小說中寫道‘父親,孤獨地在河上漂流的父親需要我’。請聯系全文,簡述‘父親’為什么需要‘我’。”(4分)標準答案:(1)“父親”需要“我”每天給他送食物。(2分)(2)“父親”渴望“我”能夠理解并繼承他的追求。(2分)補充細則:如果按標準答案回答出全部要點給4分?;卮鸪觥拔沂歉赣H食物的來源”、“我每天偷食物給父親”、“我給父親提供物資”,可得2分。回答出“繼承”的含意,給1分;沒有明確回答出“理解”與“繼承”,而回答“我是父親的精神支柱/精神動力”、“我會給父親心靈上的安慰/關心”、“我會給父親支持與鼓勵”、“我會登上父親的船”、“父親需要我接受他的位置”等,綜合給1分。答題情況:此題主要考察考生閱讀文學類文本時體會重要語句的含意、品味精彩語句的表現力的能力。答案的第一層含意“父親需要我每天給他送食物”,考生基本都能答出;答案的第二層含意:“父親渴望我能夠理解和繼承他的追求”,考生則較難概括全面和到位,在此方面失分較普遍。此題允許學生聯系原文,談自己理解,但要切合文意。從考卷情況來看,大部分考生對句子的理解還是較準確,基本都能在第一層含意上得2分,而在第二層含意上失分較多,考生對“父親”的渴望和寄托理解比較片面,大多只能談到“理解”或者“繼承”,較少能談到兩個方面的含意。而且大部分考生概括、提煉能力較欠缺,多表述為“我會給父親關心和支持”、“我給父親提供精神糧食”以及“我會登上父親的船”、“父親需要我頂他的位置”等。通過抽樣調查,此題平均分為2.69分,最高分為滿分4分,最低分為0分。通過這道題的情況來看,考生還需提高閱讀分析能力、品味鑒賞能力與概括提煉能力。第17小題題目:結合作品,請簡要分析‘母親’這一人物形象。(5分)標準答案:(1)“母親”是一個勤勞善良、情感深摯、忍辱負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2)她愛嘮叨,常責備孩子;掌管著全家人的生活,熱愛家庭。(1分)(3)她對“父親”的行為深感不滿,甚至覺得羞辱,但又一直牽掛和思念著他,直到年邁,她才放棄對“父親”的等候。(2分)補充細則:(1)“母親”是一個勤勞善良、情感深摯、忍辱負重的普通女性形象。(2分)只回答“母親是善良的”或“情感深摯”或“忍辱負重”給1分。只回答“母親是普通的/平凡的女性/是普通的家庭婦女”給1分。(2)她愛嘮叨,常責備孩子;掌管著全家人的生活,熱愛家庭。(1分)回答“她愛嘮叨,常責備孩子”給1分?;卮稹罢乒苤胰说纳?,熱愛家庭”給1分?;卮稹澳赣H是堅強的、倔強的,母親是強悍、霸道、隱忍、鎮(zhèn)靜”不給分。(3)她對父親的行為深感不滿,甚至覺得羞辱,但又一直牽掛和思念他,直到年邁,她才放棄對父親的等候。(2分)回答出母親對父親的關心、思念、牽掛的給2分?;卮鸪瞿赣H對父親的行為感到羞辱的,給1分。答題情況:本題主要考察考生對文學作品中人物形象“母親”的理解,以及對人物形象性格的概括能力。由于文章中對“母親”的形象刻畫并非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中心,因而對“母親”的描寫比較零散,也給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和概括造成一定的困難。從答題的情況來看,學生對“母親”形象的理解與概括普遍無法達到標準答案要求的程度,甚至有一定的偏差??忌鷣G分較多的地方是對“母親”形象的概括總結,標準答案的“‘母親’是一個勤勞善良、情感深摯、忍辱負重的普通女性形象”,從全部答卷情況來看,對“母親”形象中善良的一面,考生還是有一定的認識,一部分考生也能夠答對“勤勞善良”、“忍辱負重”。但也有相當一部分考生將母親的形象理解為“專橫、專制、強悍、霸道”,還有一部分考生雖然提到了“口硬心軟”、“外冷內熱”,但不能準確地概括為“情感真摯”,而且也很難拿到分數。至于母親操執(zhí)家務、愛孩子、嘮嘮叨叨的這一層分析,大部分考生能夠得分,而“母親感到羞辱”、又暗地里關心父親,這一層面,大部分考生也可以得過1分到2分。通過抽樣調查發(fā)現,本小題平均得分為2.12分,最高分為5分,有一些滿分卷,最低分為0分。通過分析試卷,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考生的閱讀理解和概括分析的能力還有待提高。第18小題題目:有人說,“河的第三條岸”在現實中并不存在,它象征著“父親”超越世俗的人生追求。如果這樣,那么“我”對“父親”的這種追求持何種態(tài)度?請聯系全文,談談你的看法。(6分)標準答案:(1)我對“父親”的人生追求并不理解,因此對“父親”堅定執(zhí)著的非世俗行為持復雜的矛盾態(tài)度。(2分)(2)最初,“我”對“父親”的行為感到“無畏和興奮”,隨著時間的推移,又對他變?yōu)殛P切和同情。(2分)(3)當全家人都走后,“我”在漫長的守侯中,既渴望拯救“父親”,又深感惘然和恐懼。(2分)補充細則:如果按標準答案回答出全部要點給6分。只回答出不理解/懷疑的給1分,只回答矛盾態(tài)度給1分,兩者都答出給2分。只回答無畏和興奮給1分,只回答關心和同情給1分,兩者都回答出給2分。只回答出渴望拯救給1分,只回答恐懼惘然給1分,兩者都答出給2分。如果前三個要點都不完全,但能有個人觀點,能夠表達對“父親”行為的認識,而且說理較充分,可以酌情給1—2分的拓展分。答題情況:此題主要考察考生對文學作品進行個性化閱讀和有創(chuàng)意的解讀的能力,其中,文中“我”對“父親”的那種超越世俗的行為的態(tài)度的理解有一個心理的發(fā)展過程,概括是難點。此題允許學生聯系社會現實,結合社會現實的分析對“父親”做出評價,但要結合文中主題,不要脫離“父親”人物形象特征。從考卷情況來看,有些考生對文章主題的理解不是特別準確,所以失分較多,考生不懂抓住文中“我”對“父親”的理解有一個心理發(fā)展過程,去分析概括“我”對父親那種超越世俗行為的態(tài)度及其變化,對“父親”超世俗的態(tài)度理解也比較主觀,特別是不會抓住作品中對“我”心理的發(fā)展過程的描述進行歸納,在“父親”的超世俗的人生追求與社會現實的聯系上,缺乏辯證理解,對“我”對“父親”的選擇的矛盾態(tài)度認識不夠。大多數考生能回答出“我對父親的追求感到無畏和興奮,我深深地關心父親,但是到后來,我沒有能夠繼承父親的事業(yè),我感到恐懼”,沒有能明確概括出對于“矛盾態(tài)度”的認識;其中一些考生回答“我對父親的行為還是感到不理解的,我對父親超俗的人生追求感到恐懼”,缺乏對“矛盾態(tài)度”轉變過程的分析。有些考生回答比較片面,如“父親的行為是積極的追求,是有意義的,我支持父親的追求”、“我反對父親的這種追求,他的追求是不現實的,給家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我贊同父親的行為”、“我害怕父親的行為”等等,沒有能夠全面地把握“父親”形象的特點。通過抽樣調查,此題平均分為2.3分,最高分為5分,沒有發(fā)現滿分卷,最低分為0分。通過這道題的情況來看,考生還需提高閱讀分析能力和邏輯概括能力,特別要注意提高考生結合人物形象的行為、性格、心理發(fā)展經歷進行分析和概括內容信息的能力。(二)實用類文本閱讀08年“實用類文本閱讀”選用《絕妙的錯誤》(美國,劉易斯·托馬斯),這是一篇有文學色彩的科普文章??忌卮鸬?9、20、21題。第19小題題目:作者在第一段里說“從某種本質意義上說,我們不能聲稱自己取得了什么進步”,但在第二段里又說“我們在其他方面卻取得了進步”,如何理解這兩句話?(4分)標準答案:1、第一句針對生物進化方式而言,說明人類還沒有能力改變生物因自身DNA的“錯誤”而生長和繁衍的進化方式。(2分)2、第二句撇開了生物進化方式來評價人類的進步,說明人類在諸多科學領域取得了很大進步,對生物的進化也非常了解。(2分)意思答對即可。補充細則:該題的難點在于考生要在準確解讀文本內容的基礎上具備一定的歸納概括能力?!暗谝痪溽槍ι镞M化方式而言”、“第二句撇開了生物進化方式來評價人類(在其他方面所取得)的進步”不作為得分點。1、在第一問中,如果能概括出“DNA的生長和繁衍的方式沒有發(fā)生變化”得2分,如果只照抄原文“因為生長和繁衍的技術基本沒有變”得1分。2、在第二問中,如考生能歸納出人類創(chuàng)立了“文明”、“科技”相關內容的詞語就酌情給1分;能歸納出“從一個原始微生物進化到豐富多樣的物種”等含有生物進化的內容就酌情給1分。照抄原文“從那一個古老的分子至今,我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不得分。答題情況:此題考察考生準確解讀文本內容的能力。該題平均得分不到3分。在第一問中,大多數考生照抄原文“因為生長和繁衍的技術基本沒有變”得1分,但對物種不斷發(fā)生進化的原因即DNA的“錯誤”沒做歸納或歸納不夠,這是前一個給分點失分的主要原因。在第二問中,大多數考生只是照搬原文,如“從一個僅僅擁有一種原始微生物細胞的生命系統(tǒng)中一路走來,從沼地藻叢的無色生涯中脫穎而出,演進到今天我們周圍所見的一切——巴黎城,依阿華州,劍橋大學……我后院里的馬栗樹,還有脊椎動物大腦皮層模塊中那一排排的神經原——從那一個古老的分子至今,我們真的已經走得很遠了”,而對原文沒有概括。從失分情況看,大多數考生不能從原文歸納出“人類在許多科學領域取得很大進步”。第20小題題目:科普文的語言除準確嚴謹外,還具有不同于一般說明文的語言特色。請在文中加點詞語中任選兩個,結合文章簡要分析這些不同的語言特色。(5分)標準答案:1、慘淡經營:運用擬人手法,把第一個DNA作為有主觀意識且能主動創(chuàng)造的人來寫,生動形象地說明了DNA生長和繁衍的漫長歷程。2、白搭:運用口語詞,賦予俏皮意味,通俗而明確地表達了DNA的內在機制是人類所無法設計的。3、玩意兒:運用口語詞,賦予DNA小巧可愛的意味,通俗有趣,使讀者對其“出差錯”的功能深為嘆服。4、讓進:運用擬人手法,表述核苷酸的“旁移”和新元素的“加入”,形象、簡明地說明了人類在進化過程中復雜而深奧的突變。答對1個給2分,答對2個給5分。意思答對即可。答案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給分。補充細則:該題的難點在于考生要準確歸納出語言的表達方式及結合文本分析出應用這一表達方式而取得的表達效果。1、考生在選取“慘淡經營”或“讓進”分析時,如能明確指出“擬人手法”、“擬人化”、“人格化”、“把……當作人來寫”等相關內容,即得1分;在選取“白搭”或“玩意兒”分析時,如能明確指出“口語詞”、“口語化”、“白話詞”、“日常用語”等相關內容,即得1分。2、分析擬人的表達效果“生動形象”,口語詞的表達效果“通俗易懂”時,必須準確理解原文,結合原文分析,才能給滿分。答題情況:該題平均得分不到3分。多數考生失分之處在于不能明確歸納出所選詞語的表達方式。大多數考生能分析出應用所選詞語的語言效果,但部分考生不能結合原文作分析。單純套上“通俗易懂”、“生動形象”等話,未能結合原文,這是許多考生失分較多的地方。第21小題題目:作者為什么將標題取名為“絕妙的錯誤”,請結合全文分析(6分)標準答案:1、文章主要說明了DNA內部的不穩(wěn)定性是物種進化的“推動力”。(2分)2、正是這一不穩(wěn)定性,引發(fā)了DNA的一次次變異,決定了地球物種的進化:而生物學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詞來準確表述它,只好用“錯誤”一詞。(2分)3、DNA的這種“錯誤”在產生變異的過程中,又因外因的不同充滿了各種偶然性,而且人類的智慧很難設計這種“錯誤”,因此,它具有人類難以掌控的絕妙特性(2分)意思答對即可。補充細則:這道題可分三個方面來回答:1、“錯誤”的真正內涵:即標準答案第一點及第二點第一句話,答出“DNA內部的不穩(wěn)定性是物種進化的“推動力”,“這種不穩(wěn)定性,引發(fā)了DNA的一次次變異,決定了地球物種的進化”等意思即得2分。2、文章為什么冠以“錯誤”之名:即“生物學上又找不到更完美的詞來準確表述它,只好用“錯誤”一詞。”能完整表達這個意思可得2分。若回答“取名‘錯誤’”可“吸引讀者注意”、“增強文章的可讀性”“巧設懸念”等得1分。照抄原文“生物學實在需要有一個比‘錯誤’更好的詞來指稱這種進化的推動力”不得分。3、“錯誤”為什么是絕妙的:即標準答案的第3點,“偶然性”可用“機遇性”、“純粹的意外”等詞語替代。2分答題情況:此題考察考生篩選并整合文中的信息、概括中心意思、評價文本的主要觀點和基本傾向的能力。21題得分平均不到3分。該題是這三道題中失分最多的題。根據標準答案,意思答對即可。大多數考生能指出“DNA內部的不穩(wěn)定性是物種進化的推動力”。不到一半的考生能答出“DNA的變異具有偶然性、隨機性”。不到一半的考生能答出DNA的這個錯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度股權激勵股權激勵計劃審計報告合同
- 2025年度云計算技術總監(jiān)服務外包合同
- 2025年度工業(yè)廠房建設與裝修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2025年度招投標與合同管理專業(yè)數據庫建設合同
- 2025年度跨境電商平臺合作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農業(yè)科技示范園宣傳推廣合同
- 2025年度海南三沙市海洋資源租賃開發(fā)合同范本
- 2025年度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服務合同
- 2025年度婚宴婚禮現場特色表演節(jié)目定制服務合同
- 2025年度租賃車輛退租及賠償合同范本
- 天津市部分區(qū)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期末考試 生物 含解析
- 變壓器投標書-技術部分
- 《我國跨境電子商務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研究》
- 2024九省聯考適應性考試【甘肅省】歷史試卷及答案解析
- 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六單元【集體備課】(教材解讀+教學設計)
- 小學一年級數學思維訓練100題(附答案)
- 蘇教版小學信息技術五年級下冊五年級下冊教案全集
- 蘇教版八年級數學上冊期末試卷及答案【完美版】
- 法院拍賣議價協議書
- 新能源充電站運營手冊
- 2021年人教版八年級物理上冊期末考試卷(完美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