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_第1頁
【校本教材】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_第2頁
【校本教材】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_第3頁
【校本教材】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_第4頁
【校本教材】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高一校本教材教案《孟子》三章教學目標:1.誦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文意,理解基本內(nèi)容2.通過反復誦讀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3.結合實際體會“人和”和“施行仁政”的重要性,以及在困境和憂患中奮發(fā)向上的精神;理解“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的含義,從中得到教益,增強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學重難點:1.誦讀課文,能借助注釋和工具書讀通文意,理解基本內(nèi)容2.通過反復誦讀學習古人說理論證的方法,品味對比、排比等修辭手法的表達效果。課時安排:3課時教學方法:誦讀法、資料助讀法、研讀品味法、拓展演練法教學過程展示:第一課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新課導入同學們,你知道“四書”和“五經(jīng)”嗎?對,“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五經(jīng)”:《詩經(jīng)》《尚書》《周禮》《易經(jīng)》《春秋》?!睹献印肥且徊坑涗浢献蛹捌涞茏拥恼?、教育、哲學、倫理等思想觀念和政治活動的書。這節(jié)課,我們學習《孟子》三章中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二、走進課文(一)資料助讀(展示課前預習)1.關于孟子孟子:名軻,字子輿,戰(zhàn)國時期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漢武帝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孟子和孔子一樣,成為封建統(tǒng)治者尊崇的偶像;到了唐代已將孔子和孟子并稱;元、明時孟子被稱為“亞圣”。2.諸子散文,指的是戰(zhàn)國時期各個學派的著作,反映著不同學派的思想傾向、政治主張和哲學觀點。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競作,九流并起?!备鞣N思想流派的代表人物紛紛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社會政治主張。諸子的文章,各具風采。在這一時期比較重要的有儒、法、道、墨四家。諸子散文以說理議論為主,但亦有記敘成分,如故事寓言等。一般有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春秋末期至戰(zhàn)國初期,以《老子》《論語》《墨子》為代表,這一時期的散文,篇幅短小,多是片段式、語錄體的文章,詞約義豐,富含哲理,并包含部分記事的內(nèi)容;第二階段是戰(zhàn)國中期,以《莊子》《孟子》為代表,這一時期的散文形象鮮明,富有文采,富含哲理;第三階段是戰(zhàn)國末期,以《荀子》《韓非子》為代表,這一時期的散文更加成熟,議論和記敘的分工更加明確,說理更透徹,邏輯更周密,常寓理于物。諸子散文的內(nèi)容涉及政治、哲學、倫理道德、軍事、天文歷法等各類領域,對當時的社會發(fā)展和經(jīng)濟文化的進步有推動作用,許多重要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對我們的文化產(chǎn)生著不容忽視的影響,是我們?nèi)媪私庵袊鴤鹘y(tǒng)文化的鑰匙。(二)初讀感知1.聽老師范讀,注意聽準字音、節(jié)奏和情感。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2.自由朗讀課文,注意讀準字音,讀出語句的停頓和情感。3.指名朗讀課文,教師引導全班點評。4.學生默讀課文,憑語感和文言積累,借助課下注釋或參考資料,試著讀通文意。不理解的詞句做批注,以備全班質疑問答。5.針對學生自學過程中發(fā)現(xiàn)的疑難詞句,全班進行質疑問答,教師適時點撥。6.檢查鞏固本課重要詞句,把握語言現(xiàn)象。⑴解釋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⑵指出下列句中加點詞的古今義。七里之郭。()池非不深也。()委而去之。()親戚畔之。()⑶解釋下列一詞多義的詞。利地利不如人和()兵革非不堅利也()城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去國懷鄉(xiāng)()三里之城()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親戚畔之()⑷指出下列加點詞的詞類活用現(xiàn)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明確】⑴通假字寡助之至,親戚畔之(“畔”通“叛”,背叛。)⑵古今異義七里之郭。古義:外城。今義:姓。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親戚畔之。古義:內(nèi)外親屬,包括父系親屬和母系親屬。今義:跟自己家庭有婚姻關系或血統(tǒng)關系的家庭或它的成員。⑶一詞多義利地利不如人和(優(yōu)勢,名詞)兵革非不堅利也(銳利,形容詞)城三里之城(內(nèi)城,名詞)城非不高也(城墻,名詞)國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國防,名詞)去國懷鄉(xiāng)(國都,名詞)三里之城(助詞,的)環(huán)而攻之而不勝(代詞,指被包圍的城)之多助之至(動詞,到)天下順之(代詞,指得道之人)親戚畔之(代詞,指失道之人)⑷詞類活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詞作動詞,限制)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作動詞,鞏固)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作動詞,震懾)7.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么?【明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文可以分為幾層?請概括每層的大意?!久鞔_】第一層(開頭一句):擺出觀點,提挈全文。第二層(從“三里之城”到“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圍繞中心論點,連用兩個論據(jù)進一步論證。第三層(從“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到最后“戰(zhàn)必勝矣”。):在前兩層論述的基礎上進一步闡發(fā),將論點的范圍由戰(zhàn)爭推及到治國,從而全面體現(xiàn)孟子的政治主張,使文章更具普遍意義。【教師小結】本文論證的主要特點是采取“總—分—總”的論證結構。先提出中心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再分別設例證明“天時不如地利”和“地利不如人和”,最后再從道理上論證中心論點。(三)研讀品味以學習小組的形式研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1.“道”指什么?“人和”指什么?二者之間有什么關系?【明確】“道”指施行仁政。“人和”指下文說的“多助”和“天下順之”,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條件。而只有施行“仁政”,方能得“人和”,得民心,民心所向,作戰(zhàn)就會取得勝利。2.本文主要是談戰(zhàn)爭,還是談政治呢?【明確】本文主要是借戰(zhàn)爭談政治。孟子借談戰(zhàn)爭的取勝條件以闡明他的政治主張,他主張國君要有仁德,施行仁政(“得道”),這樣才能“多助”,民眾才會歸順,而“天下順之”,“戰(zhàn)必勝矣”,國家才能長治久安。3.說說你對“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解?!久鞔_】孟子提出天時、地利、人和三個概念,并將這三者加以比較,層層推進。用兩個“不如”強調了“人和”的重要性,同時反映出孟子所說的“仁政”。在比較中立論,給人的印象極其深刻。且這兩個分句句式相同,語氣十分肯定,斬釘截鐵,不容置疑。4.從“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探求孟子的思想。【明確】標題中的“道”有其特定的含義,即講仁義,施“仁政”,所以這個標題的意思是說:凡講仁義、施“仁政”的,就會得到廣泛的支持與擁護;反之,就孤立,就會只得到極少數(shù)人的支持與擁護。孟子生活在各諸侯國互相攻伐、社會騷亂的戰(zhàn)國時代,因此,他提出施“仁政”、行“王道”的主張,反對武力兼并。(五)拓展演練(2019年湖北中考模擬題)閱讀《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孟子論得天下》,完成小題?!炯住抗试?,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乙】孟子曰:"桀、紂①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②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③。民之歸仁也,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④也。"【注釋】:①指夏桀、商紂,古代的暴君。②與:同"為",替的意思。③爾也:而已。④壙(kuàng):原野。1.解釋加點詞語。(1)寡助之至()(2)獸之走壙()2.翻譯句子。得其民,斯得天下矣。3.下列加點詞的用法和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民之歸仁也B.得道者多助得其民有道C.以天下之所順可以一戰(zhàn)D.失道者寡助得其心有道4.甲文說的“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繪。乙文中的這個句子是:____________。乙文中說到的“桀、紂”,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來解釋就是:______________。5.甲文說“得道者多助”,乙文說“得天下有道”。這兩個“道”的意思一樣嗎?說說你的理解。第二課時一、理解分析第一段(注意:1、結合朗讀;2、指導督促學生做好字句解釋的筆記)(一)請學生說句子大意,間以師生質疑、釋疑,指導學生根據(jù)上下文選擇詞典中的義項。借助注釋、學生的閱讀積累及教師的講解了解六個人物的故事。(關鍵詞:發(fā)、舉、士、市)(二)師:這六個人物有什么共同特點?(板書:六個歷史人物)生:出身卑微,有的是農(nóng)夫,有的是囚犯、有的是奴隸……;后來都干出了一番大事業(yè)。師:僅是“出身卑微”的地位相似?況且像管夷吾,并非生來就是囚犯,百里奚也非生來就做奴隸的啊??纯此麄兊纳顮顟B(tài)吧!農(nóng)夫——面朝黃土,背朝天,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泥水匠、筑墻工——辛苦的體力勞動;魚鹽販子——辛苦奔波,社會地位低;囚犯——徘徊在生死邊緣;隱士——生活清貧;奴隸——失去尊嚴,自由掌握在主人手里。(學生與教師應和著分析)生:他們生活艱苦,經(jīng)歷了磨難。師:是的,他們都經(jīng)歷了一番磨難,經(jīng)歷了一番艱苦磨煉,而最后都干出了一番大事業(yè),名垂青史。從中我們可以悟出什么道理嗎?生:要干出一番大事業(yè),必須經(jīng)過一番艱苦磨煉。師:正是如此,逆境出人才,人才是在憂患中造就的。(板書:人才在憂患中造就)二、理解分析第二段(一)教師提問關鍵字意思,提示“使動用法”,請學生試著解釋句子大意。難點教師給予幫助。(關鍵字:故、是、苦、勞、餓、空乏、拂、亂、所以、動、忍、曾益)(二)師:經(jīng)歷磨難的好處是什么?用原文回答。生: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師:要使他內(nèi)心驚動,性格堅韌,增加他原本沒有的才能,途經(jīng)是——生:(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亂其所為。師:是啊,必須讓他在各個方面都經(jīng)受一番磨難,由此磨煉出杰出的品格和才華。這樣,才能擔當起上天賦予的重任啊!(板書:苦勞餓空乏拂亂——動心忍性曾益不能)(三)師:這一段所說的中心意思可以怎么來概括?生:人必須經(jīng)歷一番艱苦磨煉才能成才。師:咦,是不是與上一段意思一樣啊?——這兩段說的是同一個意思。不過,論說的方法可不一樣。生:第一段是舉例子,第二段是在分析道理。師:嚴格地說,第一段是以事例為議論的依據(jù),我們稱為“舉例論證”,人們常說“事實勝于雄辯”,舉例論證例證是人們議論分析時常用的方法。(板書:舉例論證)三、布置作業(yè)(一)背誦第一、第二段。復習字句解釋。(二)自己串講第三第四段。第三課時一、教師帶領學生回顧上節(jié)課內(nèi)容,齊讀課文。二、學生解釋第三段的句意。教師指導、點撥。(關鍵字:恒、過、困、衡、慮、作、征、發(fā)、喻、入、楚、法家、拂士、敵國、外患)三、師:能否用概括第一、二段的句子“人才必須在憂患中造就”來概括這一段?生:不能,因為這里還寫到了國家。師:是的,這一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有了內(nèi)容的拓展,由人說到了國家。(板書:由人到國)有一副對聯(lián)可以概括這一段的意思,我說上聯(lián),同學們能否對出下聯(lián)?人處困境方能奮發(fā),生:國無憂患常會滅亡。國少憂患易遭滅亡。等等。師:橫批呢?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板書: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師:所以啊,孟子最后總結道:“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我們來解釋解釋句子的意思。(請學生講,教師指導、點撥。關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