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息肉的診治_第1頁
腸息肉的診治_第2頁
腸息肉的診治_第3頁
腸息肉的診治_第4頁
腸息肉的診治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關于腸息肉的診治第1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1.什么是腸息肉?腸息肉是指隆起于腸道粘膜上皮,并向腸腔突出的局限性病變,而不管它的大小,形態(tài)及其組織學類型。第2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3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4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5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的形態(tài)學分類形態(tài)上分為無蒂、亞蒂和有蒂息肉。無蒂息肉又稱隆起性息肉,廣基息肉,粘膜向上逐漸隆起與周圍粘膜界線不明。亞蒂息肉基底部較頂部小,形成亞蒂與周圍粘膜界線分明。有蒂息肉有一長頸狀的蒂。息肉表面一般光滑或桑椹樣,分葉狀少。表面可充血、糜爛、出血、直徑一般不超過2cm。息肉呈圓球形或類球形。第6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的組織學分類一般分為腺瘤性、錯構瘤性、炎性和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贅生物)四大類。1.腺瘤性息肉,是由腺上皮發(fā)生的良性腫瘤。腺上皮細胞更新平衡失調,出現(xiàn)異型性,即成腺瘤。腺瘤發(fā)病率隨年齡的增高而上升,50歲以上發(fā)病率明顯升高。腺瘤直徑很少超過2cm,小于5mm的稱為小腺瘤。第7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腺瘤性息肉又分為:管狀腺瘤、絨毛狀腺瘤和混合性腺瘤3種。有惡變傾向。管狀腺瘤,腺瘤中最常見,約占80%,多有蒂,呈球形或犁形,表面光滑,色發(fā)紅或正常,質地軟。直徑多在10-20mm大小。絨毛狀腺瘤,也稱為乳頭狀瘤。約占10%。體積多較大,直徑在20-30mm,大者可達100-200mm。多無蒂或亞蒂。外觀常呈球狀,顏色發(fā)黃、質軟、脆易出血。表面常有糜爛?;旌闲韵倭觯河址Q管狀絨毛狀腺瘤,是前二者的中間型。體積一般為中等大小,可有蒂,表面呈絨毛或結節(jié)狀,質地軟。第8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2.炎癥性息肉:繼發(fā)于炎癥性疾病。由于炎癥損傷粘膜組織,上皮再生修復過程中,纖維組織增生,增生的纖維組織與殘存的粘膜構成息肉。此類息肉多無蒂,呈丘狀隆起于粘膜表面。息肉表面光滑,質軟。部分息肉表面充血有糜爛面,質較脆。3.錯構瘤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色素沉著息肉綜合癥(Peutz-Jegher息肉)。息肉分布全胃腸道,以空腸最常見,其次是回腸和結腸。息肉常是散在多發(fā),大小差別明顯,多為有蒂或亞蒂,息肉表面不光滑,有許多小葉狀突起,質地中等,一般無惡變。4.其他(化生性息肉及粘膜肥大贅生物):又稱增生性息肉,常見于中老年人。好發(fā)于直腸。鏡下特點:息肉多在2mm-5mm之間,常呈丘狀隆起。質軟、多單發(fā)。不易惡變。第9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好發(fā)部位?腸息肉好發(fā)于乙狀結腸及直腸。腸息肉大多是單個的,約有20%是多發(fā)的。有些結腸息肉數量很多,甚至同時有胃和小腸的息肉,還有各種全身疾病的表現(xiàn)稱為胃腸道息肉綜合癥。第10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11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形成原因?腸息肉的病因及發(fā)病機制較復雜,目前仍不清楚,根據對息肉的研究初步提示:腺瘤的發(fā)生是多個基因改變的復雜過程,而環(huán)境因素改變致基因(表達)異?;蛲蛔兓蛟诃h(huán)境因素作用下表達形成腺瘤;而增生性息肉或炎性息肉則與感染和損傷相關,是引起適應性反應。第12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臨床表現(xiàn)?多數息肉起病隱匿,臨床上可無任何癥狀。一些較大的息肉可引起腸道癥狀,主要為大便習慣改變、次數增多、便中帶有黏液或黏液血便、便秘、腹痛及腫物自肛門脫出和貧血等;偶爾還引起腸套疊、腸梗阻等。第13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臨床表現(xiàn)?家族性息肉病,早期可完全無癥狀,出現(xiàn)癥狀的年齡平均約20歲左右;其臨床表現(xiàn)亦主要是大便帶血、便次增多或解稀便,常有較多粘液便;有的病人排便時可見大小息肉脫至肛門。此外,患者還可有不同程度的腹部不適,以及疲乏、無力、消瘦等全身癥狀。

第14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第15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的危害?①腸息肉可引起消化道梗阻、出血及腹瀉等并發(fā)癥;②部分息肉具有惡變傾向,可癌變。第16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如何發(fā)現(xiàn)腸息肉?腸息肉是常見的消化道疾病之一,可因疼痛、大便出血、粘液便等就診而被檢出,但很多患者并不一定都出現(xiàn)癥狀,隨著人們健康保健意識增強及腸道窺鏡技術發(fā)展,部分患者是在做診斷性檢查或體檢時被發(fā)現(xiàn)的。目前內鏡仍是首選和最常用的檢查手段,內窺鏡有成像清晰,并能貯存圖像資料或打印對比,同時還可進行鏡下息肉的治療等優(yōu)點。第17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如何發(fā)現(xiàn)腸息肉?其它傳統(tǒng)的檢查方法還有X線鋇餐、鋇灌腸、氣鋇雙重造影等。窺鏡下息肉多呈圓形或半球形,少數為分葉狀,表面黏膜光滑或有細顆粒感,多呈橘紅色,較周圍黏膜色澤稍重;長蒂者頂端變化較明顯,可有白苔、糜爛或出血。若內鏡下觀察息肉表面有糜爛壞死、基底部有浸潤性病變、表面顆粒大小不等、息肉呈結節(jié)狀等應考慮有惡變的可能。內鏡下所見到的息肉均應常規(guī)活檢,明確息肉性質。根據息肉性質決定下一步治療。第18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腸息肉與癌的關系?目前腸息肉是一種行內公認的癌前期病變。許多胃腸道癌是由息肉演變而來的,尤其是腺瘤性結腸息肉,癌變率更高。據統(tǒng)計,約有10%以上的腸鏡受檢者中可發(fā)現(xiàn)息肉,結腸息肉患者結腸癌發(fā)生率比一般人群高3-5倍,多發(fā)者可高出10倍,而半數以上的結腸癌變是由腺瘤性息肉演變而來。第19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癌變的相關影響因素?胃腸道息肉發(fā)生癌變受到諸多因素的影響,如息肉的大小、類型、形態(tài)、數目、部位、上皮間變程度、年齡以及地區(qū)和種族等:

①息肉的大小:呈正相關,即息肉越大,癌變率越高。直徑小于1.0厘米的有蒂息肉癌變率小于1%;直徑在1-2厘米者癌變率通常為10%;直徑大于2厘米的癌變率通常為50%。②息肉的組織學類型:腺瘤性息肉癌變率高,其中管狀腺瘤的癌變率為1-5%,絨毛狀腺瘤的癌變率最高約為10-60%,而混合性息肉癌變率則介于兩者之間。第20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癌變的相關影響因素?③息肉的形態(tài):有蒂息肉癌變率較低而無蒂息肉癌變率高。息肉表面光整者癌變率小于5%,呈乳頭狀者約近35%,呈菜花狀或分葉狀者約為50%。無蒂息肉如表面不光整且呈中凹花壇狀易癌變。④息肉的部位:結腸是息肉的多發(fā)區(qū),尤以直腸為多,其次為乙狀結腸,兩段合約達80%左右。上述部位是結、直腸癌高發(fā)部位。第21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癌變的相關影響因素?此外,一般認為多發(fā)性息肉的癌變率高于單發(fā)者;年齡越大息肉發(fā)生機會越多癌變率越高;腺瘤存在的時間越長,癌變的危險性越大。第22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具有家族性?息肉患者,尤其是多發(fā)息肉患者,其家族成員也常患有息肉,因為息肉這種病具有家族性,如家族性腺瘤病、黑斑息肉綜合癥等。如若發(fā)現(xiàn)家人有息肉病,其他成員應及早到醫(yī)院檢查,早診斷,早治療,可以有效防止癌變。第23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具有家族性?家族性結腸息肉?。菏且环N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全結腸與直腸均可有多發(fā)腺瘤。息肉從100左右到數千個不等。本病息肉并不完全限于大腸,常伴有胃息肉及十二指腸息肉。常于青年及中年發(fā)病,有高度癌變傾向。有報道提示在息肉發(fā)生的頭5年內癌變率為12%,在15-20年則大于50%,癌變的平均年齡為40歲。第24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具有家族性?Gardner綜合征:是一種伴有骨和軟組織腫瘤的腸息肉病。一般認為由常染色體顯性遺傳引起,其息肉性質和分布與家族性結腸息肉病相似,但息肉數目較少(一般<100),體積較大。也有高度癌變的傾向,但癌變年齡稍晚一些。骨瘤主要見于頭顱、上下頜、蝶骨和四肢長骨。軟組織腫瘤可為皮脂囊腫、脂肪瘤、纖維肉瘤、平滑肌瘤等。此外這些患者也有甲狀腺、腎上腺、十二指腸壺腹部癌變的傾向。本病的骨和軟組織腫瘤常先于腸息肉出現(xiàn),因此有陽性家族史而體檢發(fā)現(xiàn)有骨或軟組織腫瘤者,應作腸道檢查。本病治療原則與家族性息肉病相同。第25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具有家族性?Turcot綜合征: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較少見。其特征是患者有家族性結腸腺瘤病伴有其它臟器的腫瘤,通常是伴有中樞神經系統(tǒng)的腫瘤,如腦或脊髓的膠質母細胞瘤或髓母細胞瘤,因此也有膠質瘤息肉病綜合征之稱。結腸腺瘤的癌變率高,有稱常在十幾歲時已發(fā)生癌變而導致死亡者。第26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息肉具有家族性?黑色素斑-胃腸多發(fā)性息肉綜合征(PJS):本病系伴有粘膜、皮膚色素沉著的全胃腸道多發(fā)性息肉病。其與染色體突變有關,同一家族中罹患病者很多(其中子女中50%發(fā)病),息肉最多見于小腸,也可發(fā)生在胃及結直腸,引起出血和腸套疊等。一般給予對癥治療,同時給予鏡下息肉摘除,定期復查胃腸鏡。癌變率較低。第27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結腸息肉的治療方式1.有蒂者內鏡下可摘除或套圈蒂切除。2.凡直徑大于等于1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廣蒂者,先行內鏡下咬取活檢,排除癌變后經手術完整摘除。3.如內鏡下病檢提示息肉惡變,則根據癌變的范圍,選擇局部腸壁、腸段切除手術、結腸癌根治術。第28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直腸息肉的治療方式1.經內鏡下電灼切除:適用于結腸帶蒂息肉,直腸息肉位置較高、無法自肛門切除者。有蒂者內鏡下可摘除或套圈蒂切除,廣基息肉電灼切除不安全。凡直徑大于等于1cm而完整摘除困難或廣蒂者,先行內鏡下咬取活檢,排除癌變后經手術完整摘除。如內鏡下病檢提示息肉惡變,則根據癌變的范圍,選擇局部腸壁、腸段切除或結腸癌根治術。2.經肛門切除:適用于直腸下段息肉。在半身麻醉下進行,擴張肛門后,用組織鉗將息肉拉出,對帶蒂的良性息肉,結扎蒂部,切除息肉;對廣基息肉,應切除包括息肉四周的部分粘膜,縫合創(chuàng)面;若病檢提示絨毛狀腺瘤,切緣距離腺瘤不少于1cm。第29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直腸息肉的治療方式3.肛門鏡下顯微手術切除:適用于直腸上段的腺瘤和早期直腸癌的局部切除術。與內鏡下電灼切除方式相比,優(yōu)點是切除后的創(chuàng)面可縫合,避免了術后出血、穿孔、感染等并發(fā)癥。4.開腹手術:適用于內鏡下難以切除、位置較高的可能癌變息肉、直徑大于2cm的廣基息肉、病檢為息肉癌變者。如病檢提示息肉癌變,則應按照結、直腸癌手術原則處理。5.其他:炎性息肉以治療原發(fā)腸病為主;增生性息肉,癥狀不明顯,不需特殊治療。第30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家族性息肉病的治療方式家族性息肉病遲早將發(fā)展為癌,必須接受根治性手術治療。1.盲腸、升結腸及直腸息肉稀少者,可行次全結腸切除+盲腸與直腸吻合術。術后定期腸鏡復查,發(fā)現(xiàn)息肉就立即摘除。2.全結腸密集分布型息肉,如息肉無惡變,應行全結腸切除,將回腸做成“J”形或“W”形貯袋與肛管吻合。如息肉有惡變,可行全結腸切除+回腸造口術,并且根據息肉惡變的不同部位做相應部位的淋巴結清掃、根治術。第31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3.直腸息肉分布密集者應根據直腸息肉的分布區(qū)域決定是否保留直腸,可行直腸切除或直腸粘膜剝除,經直腸鞘行回腸J形貯袋肛管吻合術等。4.術中可加用纖維結腸鏡摘除腸道息肉。第32頁,講稿共36頁,2023年5月2日,星期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