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_第1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_第2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_第3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_第4頁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思想

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起源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㈠.西來說㈡.中原說: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㈠.西來說西北遠古的墓葬,人頭都朝西方

蘇三新說:?三星堆文化大猜測?、?向東向東、再向東?,說中國人是猶太人的后裔,中國文化是中亞西亞文化的傳承。理由: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㈠.西來說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①盤古:中國傳說系統(tǒng)中的領頭雁,他的事功只是開天辟地,同人事并無多大關系。按?三五歷記?所載,他的事功是:“天地混沌如雞子,盤古生其中,萬八千歲,開天辟地,陽清為天,陰濁為地。盤古在其中,一日九變,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盤古日長一丈,如此萬八千歲。〞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國語?記展禽語:“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帝嚳能序三辰以固民。堯能單均刑以儀民。舜勤民事而野死。〞即以黃帝、顓頊、帝嚳ku、堯、舜為五帝。?五帝德?、?帝系姓?、?五帝本紀?都依此說。?呂氏春秋?以少白皋、太白皋、黃帝、炎帝、舜帝為五帝。?淮南子?以黃帝、顓頊、堯、舜、啟為五帝。③五帝: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順天地之紀,幽明之占,死生之說,存亡之難。時播百谷草木,淳化鳥獸蟲娥,旁羅日月星辰水波土石金玉,勞勤心力耳目,節(jié)用水火財物,有土德之瑞,故號黃帝。〞五帝的功德: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史記·五帝本紀?顓頊:“靜淵以有謀,疏通能知事;養(yǎng)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以鬼神而制義,治氣以教化,潔誠以祭祀。〞五帝的功德:帝嚳:“普施利物,不于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取地之材而節(jié)用之,扶教萬民而利誨之,歷日月而迎送之,明鬼神而敬事之。其色郁郁,其德嶷嶷。其動也時,其服也士。帝嚳溉執(zhí)中而遍天下,日月所照,風雨所至,莫不從服。〞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史記·五帝本紀?堯:“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二不驕,貴而不舒。黃收純衣,彤車乘白馬,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五帝的功德: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史記·五帝本紀?舜:“舜年二十以孝聞。三十而帝堯問可用者,四岳咸薦虞舜,曰可。于是堯乃以二女妻舜以觀其內,使九男與處以觀其外。舜居媯汭,內行彌謹。堯二女不敢以貴驕事舜親戚,甚有婦道。堯九男皆益篤。舜耕歷山,歷山之人皆讓畔;漁雷澤,雷澤之人皆讓居···舜舉八愷,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時序。舉八元,使布五教于四方,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內平外成。〞五帝的功德: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自從盤古開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三皇只是文化的創(chuàng)始人,五帝那么是文明的締造者?!袢手皇墙倘酥\生的手段,而五帝那么是養(yǎng)民惠民,所表達的是道德政治?!癖P古有事功,三皇有功業(yè),五帝有功德。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㈠.西來說㈡.中原說:正統(tǒng)學說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1923年,顧頡剛系統(tǒng)地提出了他的“層累說〞,即“層累地造成的古史觀〞。大意有三:①時代愈后,傳說的古時期愈長;②時代愈后,傳說中的人物形象愈是高大;③即便對某一歷史人物或事件是否屬實尚無把握,但亦可知道它在傳說中的最早狀況。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①顧頡剛認為,盤古也好,三皇五帝也好,都說虛構的人物,而且越是往后世,虛構的歷史愈早。在西周,人們只知道有個大禹,到春秋時期,才有堯舜的傳說,黃帝、神農是戰(zhàn)國時期的杜撰,三皇之說直到秦代才有,而盤古的傳說更晚,是漢代后才出現(xiàn)的。

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②“五帝〞:?史記?以?五帝本紀?開篇,很少提到三皇的功德。?尚書?,也是從堯帝寫起。五帝的說法是戰(zhàn)國時期才有的。據(jù)徐旭生先生的研究,“直到春秋戰(zhàn)國前期還沒有見到五帝的說法,在?左傳?、?國語?、?論語?、?墨子?、?孟子?等書中都不見有五帝的名稱,就是顯明的證據(jù)?!ぁぁさ綉?zhàn)國后期五帝的說法才盛行起來。〞〔?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論語?、?孟子?對堯舜評價很高。?尚書?中就有?堯典?、?舜典?。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③黃帝果有其人嗎?

根據(jù)古代文獻,黃帝是確有其人。?周逸書?、?山海經?、?國語?、?大戴禮?、?呂氏春秋?、?史記?等文獻都言之鑿鑿,尤其以司馬遷的記載最為詳細:父少典,母有蟲喬氏,與炎帝為同胞所生,且有兒子二十五人。但是,這些作品都是春秋戰(zhàn)國之后的作品,而在此之前的古籍那么根本沒有提到黃帝,尤其是?尚書?,從堯帝寫起。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③黃帝果有其人嗎?

黃帝陵,司馬遷之前,傳說中的黃帝并無葬處,而是“乘龍升天〞。司馬遷一方面承襲舊說,另一方面又認為“黃帝崩,葬橋山〞。但是“橋山〞又在何處??五帝本紀?沒有提供下文,于是有陜西橋山說、甘肅橋山說,涿鹿橋山說,陜西還有兩個橋山,一個在陜北、一個在陜西中部。傳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活動范圍大致在今陜西一帶。何以到今北京附近的涿鹿之野與蚩尤作戰(zhàn)。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起源之學說

㈢.疑心說:顧頡剛的“層累說〞③黃帝果有其人嗎?

炎帝葬于湖南茶陵,今炎陵縣。舜帝葬于湖南的九嶷山。傳說舜帝帶著鵝皇和女英兩個妃子南巡,神游洞庭之淵,出入瀟湘之浦,結果溺于湘水,葬于九嶷。據(jù)說還在今天的韶山演奏過?韶?樂,百鳥朝奉,韶山之名由此而來。西周“五方色〞的觀念:大社:東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驪土,中央釁以黃土。在色曰黃,在權曰皇。?淮南子?說:“中央土也,其帝黃帝〞。黃帝是中央之帝。

二、炎黃子孫黃帝之前,尚有神農、伏羲、女媧,甚至燧人氏、有巢氏等先人,然而中國人所認定的祖先那么是黃帝,中國人何以自稱為“炎黃子孫〞?

●黃帝首先建立的一個部落聯(lián)盟;●黃帝首先開始了道德政治;●黃帝首先是中國文化的結晶;●漢族人確實根本上是炎黃的血脈。三、龍的傳人

為什么中國人選擇做龍的傳人?

㈠.龍是什么??爾雅·翼?說:龍“角似鹿,頭似駝,眼似兔,項似蛇,腹似黿,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耳似牛。〞象這樣一種怪物,自然界是沒有的。但龍在中國文化中有著重要地位,兩千多年來,龍向來被看作是君權的象征。皇帝稱作為真龍?zhí)熳?,視為龍的化身,其身體是龍體,面目是龍顏,胡須是龍須,外衣為龍袍,住所為龍禁。

三、龍的傳人

為什么中國人選擇做龍的傳人?

㈠.龍是什么?在古代文獻里,有關龍的記載或描寫很多,歸納起來,大體不外如下幾個方面:①龍居大澤之中,與水有關;②龍能興風雨,主管人間雨水;③龍的外形變化。

三、龍的傳人

㈠.龍是什么?①龍與水

?說文?:“龍之所居,常在水澤之中。〞又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風而登天,秋分而潛淵。〞?左傳·襄公二十一年?曰:“深山大澤,實生龍蛇。〞水為陰性,澤為山中之凹地。山之凹地,有水曰澤,無水曰谷,介于澤谷之間的是溪谷。?大戴禮·易本命?:“丘陵為牡,溪谷為牝。〞三、龍的傳人

㈠.龍是什么?②龍與云雨

龍不僅居于大澤,潛入深淵,而且主管人間雨水。天下雨,必先有云,故云雨都屬龍管制。

?易·乾?卦的彖辭曰:“云行雨施,品物流行。?易·小畜?:卦辭謂:“密云不雨,自我西郊。〞?小畜?的卦象是乾上巽下,乾為老男,巽為長女,二者的結合本來是理想的,但如果有云而無雨,那么不免遺憾,故象辭曰:“夫妻反目〞。三、龍的傳人

㈠.龍是什么?③龍的特性?周易?中,?乾?卦以六龍象征宇宙變化,其中龍與乾均為男性之象,即所謂“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系辭上?:“夫乾,其靜也專,其動也直。〞?說文?曰:龍“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能短能長〞。王逸注?天問?,也說:“龍,能高能下,能小能巨,能幽能明,能短能長。〞現(xiàn)代語:“男子漢大丈夫能屈能伸〞。三、龍的傳人

㈠.為什么中國人選擇做龍的傳人?

生殖圖騰、經濟圖騰與政治圖騰,龍最初是生殖圖騰,后演化為政治圖騰。1.首先是遠古人生殖崇拜的結果。2.大國統(tǒng)治需要有某種神奇的強大超凡的力量的支助。3.農耕文明需要水神保護。龍主管雨水。4.期望也需要大量的人口。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黑格爾說:“東方所強調和崇拜的往往是自然界的普遍生命力,不是思想意識的精神性和威力,而是生殖方面的創(chuàng)造力···更具體地說,對自然界普遍的生殖力的看法是用雌雄生殖器的形狀來表示和崇拜的。〞〔?美學?3V.下冊P40.商務印書館1981.〕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㈠女媧造人?風俗通?云:“俗說天地開辟,未有人民,女媧摶黃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綆〔亙〕于泥中,舉以為人。〞女媧何其人也?其原型是什么?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㈠女媧造人?說文解字?云:“媧,古之神圣女,化生萬物者也。〞在中國古文字里,媧、娃、蛙三字皆可通,用于動物者為蛙,用于人類者為媧或娃。

媧——娃——蛙——黿——天黿——大青蛙、大蛤蟆

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㈠女媧造人女+黿=孕〔古代〕我國著名的民族學家楊堃的?女媧考?寫道:“女娃為孕,豈不是女媧摶土造人身神話在文字上的落腳嗎?有趣的是,中醫(yī)界仍把女性陰口叫做蛤蟆口,或蛙口〔娃口〕。〞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㈡女媧補天?淮南子?云:“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山海經·南山經?曰:能使人長生不死的就是“五色發(fā)作〞的玉;黃帝就是食用了玉膏,才得以升天。西王母的不死之藥也就是這些石或玉,嫦娥偷吃的就是這種不死藥。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㈡女媧補天曹雪芹的?紅樓夢?,曰:“卻說那女媧煉石補天之時,于大荒山無稽崖煉成高十二丈,見方二十四丈的頑石三萬六千五百零一塊,那媧皇只用了三萬六千五百塊,但剩下一塊未用,棄在青埂峰下。誰知此石自經鍛煉之后,靈性可通,自去自來,可大可小,因見眾石俱得補天,單獨己無才不得入選,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㈡女媧補天賈寶玉的寶玉就是一塊頑石,而且這塊頑石同樣是五色的,且大于雀卵。

五色石——寶玉——頑石——石頭?五色石補天,天在哪里?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㈡女媧補天?風俗通?:“女媧禱神祠,祈而為女媒,因置昏姻。〞“置昏姻〞與“補蒼天〞是一回事,即男女交合。女媧造人是母系社會的神話,女媧補天,是一夫一妻制社會的神話。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昆侖山:黃河、長江之源頭。在中國先民的信仰里,昆侖山是生命之源的象征,是西王母的居所,是女陰的象征。昆侖,同時又是“葫蘆〞、“苦礱〞、“窟窿〞的音轉?!昂J〞即孕婦的腹部或是女子的陰戶;苦礱即蛤?。豢吡脑~義為“孔〞,急讀音亦為“孔〞。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昆侖山為生命之山,主要還是西王母的象征意義。

?山海經·西次三經?:“西王母其狀如人,豹尾虎齒而善嘯。〞?大荒西經?曰:“有神,人面虎身,有文有尾,皆白處之···有人戴勝,虎齒,有豹尾,穴處,名曰西王母。〞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西王母實為虎神,表達了先民的虎崇拜。虎崇拜實際上是一種生殖崇拜,虎為女陰的隱喻。?易·乾·文言?曰:“云從龍,風從虎。〞顧炎武解釋道:“云從龍那么曰乾為龍,風從虎那么為坤從虎。〞?周易參同契?云:“龍陽數(shù)奇,虎陰數(shù)偶。〞又說:“龍呼于虎,虎吸龍精,兩相飲食,俱相貪。〞龍騰虎躍,龍爭虎斗,母老虎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西王母與“三青鳥〞:?山海經·海內北經?云:“西王母梯幾而戴勝,其南有三青鳥,為西王母取食,在昆侖虛北。〞三青鳥亦為三足鳥或三足烏。在先民的信仰里,鳥是太陽神的象征。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泰山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㈢昆侖山和泰山

泰山常與古代帝王的封禪相聯(lián)系。

所謂封禪,實那么是件簡單的事,“泰山上筑土為壇以祭天,報天之功,故曰封;泰山下小山上除地,報地之功,故曰禪。〞?后漢書·祭祀志?曰:“岱者,胎也;宗者,長也。萬物之始,陰陽之交,云觸石而出,膚寸而合,不崇朝而遍雨天下,惟泰山乎!故為五岳之長耳。〞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㈣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權威的稱謂。1.“帝〞是什么?漢代的鄭玄說過:“因其生育之功謂之帝。〞據(jù)考證:古音與帝相似的字多有根基、原始等義。如‘蒂’表示花的基,‘柢’表示根基,‘底’表示房屋的根底,‘胎’表示人之所由生,‘始’表示氏族之發(fā)源?!暗郇暿侨说靡曰氖蓟鄢绨菥褪桥韵茸娴某绨?。花蒂、締造。四、中國文化與生殖崇拜

㈣帝王祖宗

帝王祖宗,是中國文化中最具權威的稱謂。2.“王〞是什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