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園見山樓課件_第1頁
拙政園見山樓課件_第2頁
拙政園見山樓課件_第3頁
拙政園見山樓課件_第4頁
拙政園見山樓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拙政園

--望山樓、

荷風四面亭組員:余滿夏恒李靖李洋云庚先拙政園

拙政園簡介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位于蘇州市東北街一百七十八號,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間。今園轄地面積約八十三點五畝,開放面積約七十三畝,其中園林中部、西部及晚清張之萬住宅(今蘇州園林博物館舊館)為晚清建筑園林遺產(chǎn),約三十八畝。中國四大名園之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全國特殊旅游參觀點,被譽為“中國園林之母”,一九九七年被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列為世界文化遺產(chǎn)。拙政園簡介拙政園,江南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中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拙政園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東園山池相間,點綴有秫香館、蘭雪堂等建筑。西部水面迂回,布局緊湊,依山傍水建以亭閣,其中主體建筑鴛鴦廳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廳內(nèi)陳設考究。中園是拙政園的精華部分,其總體布局以水池為中心,亭臺樓榭皆臨水而建,有的亭榭則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鄉(xiāng)的特色。主體建筑遠香堂位于水池南岸,隔池與主景東西兩山島相望,池水清澈廣闊,遍植荷花,山島上林蔭匝地,水岸藤蘿紛披,兩山溪谷間架有小橋山島上各建一亭,西為雪香云蔚亭,東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時而異。遠香堂之西的“倚玉軒”與其西面船舫形的“香洲”遙遙相對,兩者與其北面的“荷風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勢,都可隨勢賞荷。拙政園占地面積52000平方米,又分東園、中園、西園三部分。文化地理歷史拙政園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朝時為大弘(宏)寺。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進士、明嘉靖年間御史王獻臣仕途失意歸隱蘇州后將其買下,聘著名畫家、吳門畫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參與設計藍圖,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筑室種樹,逍遙自得……灌園鬻(音:yù,賣)蔬,以供朝夕之膳(饋)……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句取園名。暗喻自己把澆園種菜作為自己(拙者)的“政”事。園建成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把整個園子輸給徐氏。400多年來,拙政園屢換園主,曾一分為三,園名各異,或為私園,或為官府,或散為民居,直到上個世紀50年代,才完璧合一,恢復初名“拙政園”。拙政園全園占地78畝(52000平方米),分為東、中、西和住宅四個部分。住宅是典型的蘇州民居,現(xiàn)布置為園林博物館展廳。環(huán)境蘇州四季皆宜旅游,尤以春天最佳。蘇州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隨著季節(jié)變換,蘇州各園林,或繁花似錦,或碧樹濃蔭,或銀裝素裹,展現(xiàn)出萬千美態(tài)。文化地理歷史環(huán)境地理方位地理方位布局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松崗、曲水之趣,被勝譽為“天下園林之典范”。與承德避暑山莊、留園、北京頤和園齊名,該園是中國四大名園之首、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特殊游覽參觀點之一、世界文化遺產(chǎn),迄今為止同時具備這四項桂冠的全國僅拙政園一家。拙政園中現(xiàn)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豐九年(1850年)拙政園成為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布局拙政園,這一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以其布局的山島、竹塢主要景點1.蘭雪堂2.秫香館3.芙蓉榭4.玉蘭堂香洲5.見山樓6.荷風四面亭7.海棠春塢8.綴云峰9.玉蘭堂10.松風水閣11.遠香堂12.盆景園13.浮翠閣14.塔影亭15.與誰同坐軒主要景點1.蘭雪堂景點分布圖景點分布圖中園景觀之見山樓拙政園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樓閣。樓名典出晉代大隱士陶淵明的名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但樓雖以見山為名,其實是園中水景中很重要的一個主題。當年樓內(nèi)曾懸有這樣一副楹聯(lián):“林氣映天,竹陰在地;日長若歲,水靜于人”,恰如其分地點出了這一景致的意境。這里三面環(huán)水,主面向北,推窗外望,但見一座村居小石板曲橋?qū)⑺乇卑兜挠温放c樓底層東邊軒廊連了起來,平岸的竹林古樹郁郁蔥蔥,正如聯(lián)中所寫的映天蔽地。它們倒映于水中,被藍天白云一襯,更顯出靜水的迷人。見山樓長約1278cm,寬約94cm,整座樓成龍頭之狀.中園景觀之見山樓拙政園中部水池西北角的一座水上樓閣。樓名典出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中園景觀之荷風四面亭荷風四面亭坐落在池中西島西南方的各邊長為67cm的六角小亭。這里山島伸出一只三角形小腳,池水周環(huán),三條游路交匯于亭前:東一比,小路繞山島而來;南邊三曲平橋浮水可通主廳遠香堂的西鄰依玉軒;正西,經(jīng)由五曲橋可直接柳蔭曲路游廊,是拙政園中部游覽的交通樞紐。同時,小亭四面貼水,位置低平,綽約立于池中央,與高處的雪香云蔚亭相映成趣,是整個水景畫面的中心。古代園林理論認為水景有聚、散之分,它與園的大小有關,小園之水以聚為主;大園則要適當分散,有分有合。荷風四面亭與兩側(cè)曲橋是拙政園中部理水的大手筆。有此一亭兩橋,便使中部水面有了明顯的分隔,而兩曲橋橋身空透,橋欄低平,使視線能一直延伸過去,這種似分非分的處理,仍保待了池水的開闊和綿延。小亭是橋的中介和加強,若是無亭,兩橋相接便顯得過長,與江南園林的風格相違,又使池面相對顯得狹小,有此一亭,可使這池中小景現(xiàn)出兩種虛實變化的對比:亭身空透,無遮無攔,與山腳石磯正好互對互襯;橋下有水謂之虛,亭下有石謂之實,從遠處賞景,又是橫向的一虛一實的對比。李鴻章之弟李鴻裔當年游園曾留詩云:“柳浪接雙亭,荷風來四面?!焙芮‘?shù)氐莱隽水斈觑L景設計的立意,小亭也得名于此。其額懸于東向柱上,兩邊掛有一聯(lián)板對“四壁荷花二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畫龍點睛地告訴游覽者這一景區(qū)的迷人意境。中園景觀之荷風四面亭荷風四面亭坐落在池中西島西南方的各邊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政園見山樓課件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