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1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2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3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4頁
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含解析)湘教版必修第一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第一節(jié)大氣的組成與垂直分層課后篇鞏固提升基礎(chǔ)鞏固1.飛機在萬米高空飛行,高度保持不變,由南極飛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氣層是()A.始終在對流層B.從對流層進入平流層C.始終在平流層D.從平流層進入對流層解析由于對流層厚度低緯、中緯、高緯地區(qū)分別是17~18千米、10~12千米、8~9千米,所以飛機在萬米高空飛行,高度保持不變,由南極飛往赤道,途中穿越的大氣層是平流層與對流層。答案D2.東京飛往舊金山的班機,航行在8000米的高空,突遇雷暴天氣,下列幾種應急措施中可行的是()A.迅速著陸B(tài).保持原高度C.降低飛行高度D.拉升至本航線的上限高度12千米解析東京飛往舊金山的班機處于中緯度地區(qū),對流層厚度10~12千米,躲避雷暴的措施是拉升高度,進入平流層,因為平流層天氣晴朗。答案D下圖為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讀圖,完成第3~4題。3.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低層大氣主要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組成B.云、雨、雪、雷電等天氣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平流層C.大氣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紅外線對生物的傷害D.大氣組成成分的比例不會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改變4.北京飛往美國華盛頓的飛機,升空20分鐘后遇到雷雨天氣,此時飛機應()A.迅速進行迫降 B.不斷降低飛行高度C.保持原有高度 D.升至萬米以上高空解析第3題,低層大氣主要是由干潔空氣、水汽和固體雜質(zhì)組成;云、雨、雪、雷電等天氣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對流層;大氣中臭氧的主要作用是減少紫外線對生物的傷害;大氣組成成分的比例會因人類活動的影響而改變,如二氧化碳比例的增加主要是人為原因。第4題,雷雨天氣一般出現(xiàn)在對流層,飛機遇到雷雨天氣說明還在對流層,對流層由于大氣對流現(xiàn)象明顯,大氣不穩(wěn)定,不適宜飛機飛行,飛機應升至萬米以上高空的平流層,以保證安全。答案3.A4.D20世紀90年代,人們在南亞上空14千米處發(fā)現(xiàn)了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層,這一褐色云層被稱為“亞洲褐云”?!皝喼藓衷啤庇苫覊m、煤煙及其他有害懸浮顆粒組成。據(jù)此完成第5~6題。5.受“亞洲褐云”遮蔽的地區(qū)可能出現(xiàn)的現(xiàn)象是()①日照減少②低層大氣溫度升高③會損害呼吸系統(tǒng)④受其影響地區(qū)一定多雨A.①②③ B.②③④C.①③④ D.①②④6.“亞洲褐云”出現(xiàn)在()A.對流層 B.平流層C.高層大氣 D.電離層解析第5題,由材料可知,“亞洲褐云”由灰塵、煤煙及其他有害懸浮顆粒組成,受其影響的地區(qū)不一定多雨。第6題,“亞洲褐云”是人們在南亞上空14千米處發(fā)現(xiàn)的一片3千米厚的褐色云層,而南亞緯度低,其對流層高度為17~18千米。答案5.A6.A7.宇宙飛船在返回地面時會產(chǎn)生“黑障”現(xiàn)象,關(guān)于此現(xiàn)象的說法,正確的是()A.溫度不高B.濕度很大C.無線電通信不受影響D.無線電通信受阻解析空間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時,在地球上空35~80千米的大氣層間與地面通信聯(lián)絡(luò)會嚴重失效,甚至完全中斷,這就是黑障。此時,船體外殼將達到2000℃的高溫(高溫有可能會使船體框架變形,導致墜毀)。答案D8.讀大氣垂直分層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曲線能正確表示大氣溫度的垂直變化情況。

(2)C層的名稱層,D層的名稱層。

(3)C層中,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其原因是。

(4)在上述各層中,天氣現(xiàn)象復雜多變的是層,適于高空飛行的是層。(填字母)

(5)太陽輻射中的紫外線部分主要在層和被吸收,紅外線部分主要在層被吸收。

答案(1)A(2)對流平流(3)遞減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增溫的直接能量來源(4)CD(5)平流高層大氣對流能力提升讀下圖,完成第1~2題。1.①②③④四條曲線中,能正確表示圖示大氣層氣溫垂直分布情況的是()A.① B.② C.③ D.④2.有關(guān)圖示大氣層的敘述,正確的有()①有電離層,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②有利于高空飛行③上部冷下部熱,大氣穩(wěn)定,以平流運動為主④有臭氧層,能吸收大量的紫外線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解析第1題,根據(jù)圖示的縱坐標,該大氣層的高度位置可判斷。該大氣層為平流層,平流層的氣溫隨高度升高而升高,在平流層頂,氣溫約為0℃,故①曲線符合。第2題,結(jié)合第1題結(jié)論,該大氣層為平流層,而電離層位于高層大氣,故①錯誤;由于平流層的溫度隨高度升高而升高,空氣以平流運動為主,天氣晴朗,利于高空飛行,②正確;該層大氣上部熱下部冷,③錯誤;平流層的氣溫升高,主要由于該層大氣的上部有臭氧層,能強烈吸收太陽紫外線,使溫度升高,④正確。答案1.A2.D3.對流活動強弱及厚度主要取決于近地面氣溫高低和氣溫垂直遞減率。若只考慮氣溫因素,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對流層厚度,白天小于夜晚B.氣溫垂直遞減率,城市大于郊區(qū)C.對流層厚度,海南小于遼寧D.對流層厚度的季節(jié)變化,新加坡大于新疆的烏魯木齊解析若只考慮氣溫因素,白天氣溫高,對流層厚度大,夜晚氣溫低,對流層厚度小,A項錯。近地面城市氣溫高于郊區(qū),而高空氣溫相似,城市地面與高空大氣的溫差比郊區(qū)大,所以氣溫垂直遞減率就大,B項對。海南氣溫高于遼寧,對流層厚度大,C項錯。新加坡的氣溫季節(jié)變化小,對流層厚度變化小,烏魯木齊變化大,D項錯。答案B讀下圖,完成第4~5題。4.圖中曲線表示的是()A.臭氧層的高度B.對流層的高度C.對流層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D.平流層氣溫的變化規(guī)律5.對圖中甲、乙兩處的正確敘述是()A.乙處的氣溫高于甲處B.甲處的水汽含量高于乙處C.甲、乙兩處同為上升氣流D.熱量主要來自短波輻射的是甲處解析第4題,曲線表示了對流層的高度從低緯到極地從18千米降到8~9千米。第5題,水汽絕大部分在對流層里,平流層中幾乎沒有水汽。答案4.B5.B讀下圖,完成第6~8題。6.甲、乙、丙、丁四圖中最有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的是()A.甲 B.乙 C.丙 D.丁7.若該地氣溫由甲逐漸演變到丁,則造成氣溫垂直變化的原因可能是()①臺風過境②晴朗無云的夜晚③冷空氣南下④太陽風的影響⑤太陽黑子影響⑥連續(xù)陰雨A.①④ B.③⑥ C.②③ D.⑤⑥8.下列哪種地形易造成該地氣溫由甲到丁的演變?()A.山地 B.谷地 C.平原 D.丘陵解析第6題,甲圖上冷下熱,空氣上下對流運動活躍,利于大氣污染物擴散。第7題,晴朗無云的夜晚,空氣穩(wěn)定,又有冷空氣的影響,近地面降溫,易出現(xiàn)逆溫現(xiàn)象。第8題,谷地、盆地地形有利于逆溫的形成。答案6.A7.C8.B9.讀大氣垂直分層示意圖,完成下列各題。(1)圖中A代表層,B代表層。

(2)A層大氣隨高度增加,溫度,原因是。

(3)B層有利于高空飛行,其原因是、。該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原因是。

(4)C層中的層對無線電通信有重要作用。

(5)天氣最復雜的是層。

解析第(1)題,A層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降低,故判斷為對流層;B層隨著高度的增加氣溫升高,故判斷為平流層。第(2)題,對流層大氣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的原因是地面輻射是對流層大氣的主要的直接熱源,離地面越遠,氣溫越低。第(3)題,平流層的氣流運動以水平運動為主,天氣晴朗,故該層適合飛機高空飛行。該層氣溫隨高度增加而升高的原因是依靠臭氧吸收紫外線增溫。第(4)題,高層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