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_第1頁
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_第2頁
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_第3頁
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_第4頁
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清代玉器的特征與鑒定清代是中國玉器制作的又—鼎盛時期,它集歷代之大成,總結(jié)發(fā)揚數(shù)千年的雕刻技藝,生產(chǎn)出各種各樣的玉器,用途之廣,雕塑之精,設計之妙,創(chuàng)品種,到達了頂峰,但其賜予的政治顏色卻,清初經(jīng)濟恢復,玉器生產(chǎn)也隨之進展,到乾隆時期上層社會重視玉器,就連皇帝也推崇。特別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了西部叛亂,打通疆的交通往來,和田一帶玉材向中原的運輸暢通,僅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宮廷一次就由疆運回2萬余斤,民間運輸數(shù)量更是無法統(tǒng)計。玉器制作原料豐富使宮廷生產(chǎn)玉器消滅了高潮,這對民間玉器生產(chǎn)影響很大,嘉慶以后,,民間生產(chǎn)始終是當時的主流,品種以佩飾器、陳設器、仿古玉器為主,現(xiàn)將清代玉器,選擇介紹如下,并談其特征:一、玉佩,墜鸚鵡玉牌直徑5.5厘米。連珠組成圓環(huán),內(nèi)雕一鸚鵡,圓目,尖喙,羽翅上卷,長尾下垂,一足立于橫架上,另一足系以長帶,回首振翅,這是反映家養(yǎng)的鸚鵡,玉白質(zhì)細,構(gòu)圖穎,又利用傳統(tǒng)連珠加以裝飾,具有確定的藝術(shù)水平,表現(xiàn)得工致而精細,連身上的羽毛都是一絲一絲雕鉈出來,硬勁外露,如同一幅工筆寫實畫,由于玉質(zhì)白而溫潤,被系欲躍的鸚鵡顯得蘊藉儒雅,閑逸情調(diào),再加上一周的聯(lián)珠裝飾顯得富貴高雅。(1)雙獸玉牌直徑5.8,其長嘴圓目,大耳后抿,長尾,雙獸四肢與尾相接,作角斗狀,相互對立,互不相讓,肌肉通身緊繃,蹄腿欲騰,仰頭用力,欲要沖斗,表現(xiàn)出野陛與兇頑,其勢不行擋,布滿生趣,該獸又稱獾,諧音為雙歡,吉利意。(2)夔龍玉牌長6.6厘米,寬3.5厘米。夔龍呈立臥狀,圓目豎耳,寬鼻大口,體卷曲為“S”形,回首后,商周時代常作為禮器上的裝飾圖案,,雙目眈眈,開口欲吼,內(nèi)蘊剛氣,其勢兇狠,玉白溫潤,如脂假設透,竟然化兇狠為嫵媚,惹人寵愛。(3)5.8厘米,寬6厘米。圓雕雙魚,一魚直體,一魚曲體,相向而連,圓目高鰭,連弧形尾,并以陰刻細線勾畫細部,雙魚共噙長帶,,形象簡潔素雅,生趣盎然,,空間就如同清水,其雕刻留意刻化形態(tài)與動感,略帶夸大的肥體與魚鰭顯示了輕柔綽約,彎曲之勢表現(xiàn)了靈敏靈敏,佩帶身上,高雅脫俗,有脂粉富貴之氣。(4)2 3 47.2厘米,5.2,長角后卷,其體長盤纏,尾卷曲,置于頜下,,獸頭長嘴蛇身曲折卷曲成團,配有云氣,在長空假設翻轉(zhuǎn)飛行,動態(tài)靈敏,獨來獨往,想象豐富,加上翠綠色澤,妙趣橫生。(5)翠玉螭紋牌直徑長2.9,爬臥圓心,曲肢,尾端一分為二,上卷,抬頭凝眸,輕足慢爬,似正查找獵物。圈外左右各爬一螭,側(cè)首觀環(huán)內(nèi),尾拖后,四腿旁有三朵云,象征三螭在云端爬行,雕刻犀利,簡潔,細部沒有過多的刻劃,扼要雕出五官,體態(tài)構(gòu)造準確,見骨見筋,前兩爪強勁著力,相互照顧,渾然天成,把螭的機敏靈敏靈敏的天性充分地表現(xiàn)出來。(6)1.2厘米,2.5,腿長身細,四肢曲臥回首注視,依據(jù)狗的體態(tài)構(gòu)造,抓住主要部位,扼要地雕出五官特征,簡潔刻化形體,件雕件不僅僅追趕形象的生動,還蘊含著情趣與技藝。(7)4厘米,1.2,斜長頭,瘦長體,長翼,兩后腿合攏為欲躍姿勢,細部用陰線勾畫,線條流暢,,玉螞蚱造型嚴謹不刻板,可以看出雕刻藝人對自然的觀看極為微小,翅翼輕如薄紗,略略微張,后大腿有力,抬頭前視,似正查找食物,整體的顏色,褐灰相間帶有溫潤光澤,到達真實的效果,表現(xiàn)大自然的生氣,并告知人們秋天的晴麗,引人生情。(8)3.5厘米,4.5,粗眉突出,張口露牙,長須下垂,寬耳后抿,頭長獨角,肩生雙翼,其尾分二,端呈卷曲,雕琢簡潔,以弧線表現(xiàn)長翼,,兇狠神異。其雕刻比例準確,略加夸大,描繪體態(tài)美,辟邪是神話中的形象,能辟邪抗惡。(9)二、陳設品6厘米,9,鴛鴦浮在荷葉上,嘴噙荷葉莖,和腹部絨毛的質(zhì)感都表現(xiàn)出來。玉質(zhì)堅硬而溫潤,色澤淺薄斑斕,表現(xiàn)鴛鴦在水中平穩(wěn)靜靜浮游,顯得四周的氣氛安靜,有一種古拙清逸之趣。(10)5.4厘米,3.7,三顆棗,兩顆在下,一顆在上,棗體刻數(shù)道細線,其旁又貼連五顆棗核,借紅瑪瑙棗紅色與半透亮材質(zhì)表現(xiàn)棗子質(zhì)感,又以瑪瑙皮的黃褐色斑駁質(zhì)地,表現(xiàn)棗核,兩種不同顏色與質(zhì)感,經(jīng)奇異構(gòu)思,精雕細鑿,層疊錯落,相互襯托,將松軟略透發(fā)紅的甜棗與堅硬的核皮表現(xiàn)的惟妙推肖,假設不經(jīng)意就會誤以為是真棗。(11)4.3厘米,11厘米,7.5厘米。又稱青蛙。呈伏臥狀,圓目凸出,寬闊大嘴,背有凸棱,身飾凸圓紋飾,兩前腿曲臥,后有一腿,,紋飾簡練,玉色深碧,晶瑩宜人,它是依據(jù)現(xiàn)實生活的青蛙體態(tài)構(gòu)造略加夸大雕刻出爬行形態(tài),刻化出頭、體與腿爪的特征,并與神話結(jié)合化為三只腿,,漢代繪畫天文景象圖中常見圓月內(nèi)繪一蟾蜍。這件玉青蛙真實生動,別具一格。仿佛是在池塘水邊捕獲小蟲,將大自然的風光濃縮在一起,使人感到清妍潤澤。(12)7厘米,6厘米,4,四角為弧形,似四聯(lián)盒形,圈足,蓋與底為子母扣,蓋面微隆起,上刻長方形四角如意云紋,內(nèi)刻變形云紋,紋飾為鏟底凸線,玉質(zhì)細膩淺綠閃黃,玻璃質(zhì)感強,是一件陳設有用器。(13)13厘米,5厘米。型似四瓶相連,方形口,,直腹,高方形圈足??谘乜叹碓萍y,頸施蕉葉紋,上腹七條蛟龍盤繞,下腹飾蕉葉與如意云頭紋,腹內(nèi)為直筒,,繁縟而規(guī)整,是在傳統(tǒng)技法根底上,利用圓雕和線刻技術(shù)的杰作。(14)6厘米,高1.7厘米。圓形盒為子母扣,上下造型與紋飾一樣,整體透空,以弦紋分內(nèi)外區(qū),內(nèi)區(qū)刻串枝荷花,托一寶盒,寶盒內(nèi)荷花頂蓋而生,上空一鳳凰,長嘴高冠,展翅回首,銜花飛行。外區(qū)為串枝花。假設盒內(nèi)放入香料,可以透過鏤孔散發(fā)而出。所雕紋飾為吉利圖案,鳳是百鳥之王,盒中生荷花,音同和合,象征傳奇中的和合二仙。和合寓意吉利,和合如意,和合萬年等。(15)玉匝形杯口長?厘米,腹長5.5厘米,高7.5厘米。匝口有流,扁體深腹,通體陰線刻劃紋飾,口沿刻云雷紋,沿下變形獸面與變形蟬紋相間各繞腹部,腹部獸面仿商周時期饕餮紋。白玉間有黃色斑。(16)10.4厘米,寬8.5,正反面雕刻紋飾,正面利用玉的黃褐色皮子雕刻松樹與回首立鶴,半山坡上雕一鹿,與鶴相望,雕、浮雕和線刻相結(jié)合的手法,表現(xiàn)出山石嶙峋雄偉,俊拔深厚,蒼老冷靜,古秀峭勁,一顆古松叢立而起,姿勢格外,松針伸展,蒼勁質(zhì)樸。山鹿以示群獸,鶴鳥以示飛禽,松鶴又寓意福壽吉利意,小小的山子,使人領(lǐng)悟到深山造化靈氣,高情雅懷。玉山子是清代的品種,有大小件之分,有精巧之別,著名的大型山子“大禹治水”“會昌九老”等,均保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內(nèi),在民間多屬小件,存量較豐富,它的雕刻藝術(shù)形式是一種立體雕塑,題材內(nèi)容豐富,“巧色”表現(xiàn),可謂“妙不行言”,當前社會上也流傳很多工藝玉山子,玉質(zhì)較純,有雕刻藝術(shù)水平,從雕刻工藝看使用的是工具,把握工藝特征就能區(qū)分開。(17)清代玉器的陳設品分為陳設裝飾器和陳設有用器,各類日常生活器皿如盤、碗、盒、壺、杯、瓶等器皿多見,上述介紹的陳設有用器,構(gòu)思奇異,使用傳統(tǒng)造型與紋飾,又富有意,四連盒與四連瓶借用古代瓷器的造型、青銅器紋樣又增加吉利意。玉匜形杯,把當時的瓷匝器加深成為杯,使用便利,上面的變形銅器紋樣使玉器具有古拙高雅感。14 15 16 1721三、玉首飾與玉帶飾7.1厘米,6厘米。橢圓環(huán)形,雕二龍戲珠,龍長嘴,巨目,雙角后抿,揚長鬃須,二龍為一體。主要形象在首部,體似長蛇,雕刻飽滿又簡潔,奇異地承受夸大變形,使之產(chǎn)生騰云駕霧、風馳電掣的動感,急速咆哮,互不相讓,是兩龍欲吞寶珠瞬間的狀態(tài),具有猛烈的動感,給玉鐲增加了奔放豪邁之美。玉白有褐斑。(18)玉飛鳳頭飾一對,4.5厘米,2厘米。玉鳳長啄,高冠,頂羽后抿上卷,展翅回首飄舞,長尾飄動。在羽翅前有一飄云,表示鳳在云間飛行。其技法是先雕刻鳳的輪廓,然后再用陰刻細線刻劃出眼、啄、翅、尾的細部,將鳳的飛行姿勢與回首觀看的神態(tài)都表現(xiàn)出來,構(gòu)思簡潔平正,雕刻精細,造型準確,足和趾的動感,毫無呆滯之弊,形態(tài)生動俊逸,秀健華美,晶瑩的玉質(zhì)感表現(xiàn)出潔白毛羽,長長的鳳尾具有華美華貴感。(19)玉帶飾長方形,面鏟底雕刻凸線紋飾,寬闊的河水,此岸可見亭臺樓閣,古剎佛塔,此岸高山垂柳,小橋流水,有一人著交領(lǐng)寬袖長袍,腰系帶,緩緩步行,這是受當時的山水畫影響,在小小一寸多大的玉面上雕刻出開境捕大的山水景,景物繁多,,依山傍水的樓閣,由上而下的小徑,濃蔭襲人的柳樹,連綿不斷的山石,以及漂移游蕩的卷云,呈現(xiàn)出一種悠遠驚奇的意境,其間一人給畫面增加了活力,,可穿帶佩腰間。(20)6.2厘米,4.3厘米。玉質(zhì)潔白細膩,通體雕荷花玩耍鴛鴦。其相對浮游,共銜的蓮葉上盛開一朵蓮花,以淺浮雕及陰線表現(xiàn),反面為水面露出的荷葉與龍首,奇異地將龍首為鉤,蓮蓬為扣。景是清凈的,情是吵鬧的,情景相互襯托,安靜的氣氛突出和諧歡快,給人雙飛并宿,琴瑟和諧,同心歡快的快感。鴛鴦是“愛情”的象征,荷花是“和好”的諧音。(21)11厘米,2.8,龍首為鉤,突目寬鼻,大鼻巨口,雙耳后抿,雙角卷曲。腹面刻勾云紋與如意云紋組成的幾何圖案,反面有圓形鈕,白玉。玉帶鉤由鉤首、鉤腹與鉤鈕組成,早在春秋戰(zhàn)國時消滅玉帶鉤。到西漢時期被廣泛使用,魏晉以后銳減。到了宋元時期又開頭流行,始終連續(xù)至明清時期,但是用途也發(fā)生變化,使用范圍擴大,:玉帶鉤已成為文房等用品,還有用作帳鉤,文房鎮(zhèn)紙,或者是文人雅士的賞識品等,造型有龍首、鵝首、鳥首等,腹有琵琶形、長條形、曲棒形等。但是以龍首形最為普遍。不同時期特征不同,特別是元至清代的帶鉤使人難以區(qū)分,除了從雕刻與玉質(zhì)看,帶鉤為例,元代的帶鉤腹部與鉤頭距離寬。明代的龍首帶鉤,還有的在腹部上雕一螭龍,即“蒼龍教子”,早期帶有深厚元代的特征,與元代帶鉤相比較要窄,鉤頭窄而厚,龍首個別為單角,雙角為多,似“V”字形,長披發(fā),五官及額頭在鉤前部,嘴部稍前傾,眼一般為陰刻圓環(huán),更多見的眼睛是圓球而凸起,似小柱,頂端還有一個極淺的陰刻圓環(huán),即蝦米眼。腹部的螭細而長,爬行狀,眼鼻集中于頭前部,布局緊湊,螭頭與龍頭,,鉤首頭額消滅塊狀凸起,五官明顯增高,蝦米眼更凸,腮幫肌肉夸大,鼻翼出鼻尖,口角開口深,露舌,龍頭短,吻部斜殺,特別是到了中后期,雕刻馬虎粗糙,任憑發(fā)揮,有時鉤首長,耳呈貓耳,刻龍,圓渦狀耳高凸,螭發(fā)長而密,作順身后曳,螭體圓渾,“S”形呆板,爬行無起伏,陰刻脊柱線消逝。(22)四、玉鼻煙壺玉山林自然形鼻煙壺,7厘米,4.5,頂上有一小孔為口,中空,底為矮圈足。其上雕群峰山石,在山間有猛豹、螭虎、豺狼等,山頂有靈芝。玉材精良,質(zhì)地細膩,,浮雕山石突兀叢立,,如雨過天晴,云霧繚繞,山間又如浸潤在蒙蒙山雨中,沉沉濃綠,水氣布滿,蒼茫幽秀,借玉的色澤如同有意加彩,自然生動,意趣無窮,可謂巧奪天工。(23)纏絲瑪瑙鼻煙壺,5.2厘米,4厘米。直口,短頸,扁腹體,上腹寬,下收,橢圓形圈足。通體未雕刻紋飾,外表為瑪瑙本色,有褐、白、紅等深淺不同色,纏絲狀紋飾,質(zhì)堅硬溫潤。(圖24)五、玉童子玉持蓮童子,3.5厘米,2.5,盤坐地上,側(cè)首仰視,雙手持荷花莖,將荷花背在身后,似在池旁戲玩賞識。童子頭為白色,身為黃褐色,利用玉色的不同,巧刻童子,面龐圓潤、天真無邪、稚嫩得意。(25)白玉劉海戲蟾,4.6厘米,3.6厘米。圓雕葫蘆,一童子腳蹬葫蘆,手抓葫蘆藤枝,側(cè)頭戲笑,透躍著天真無邪、奇異愉快的童心,童子身軀微胖,安康活潑,背上有一蝙蝠,吊掛一錢,其下有蟾蜍戲錢上爬,即劉海戲蟾,寓意吉利。另夕咻現(xiàn)出藝術(shù)雕刻的審美觀念和捕獲生活的情趣,受人們的寵愛。(26)玉雕童子是玉雕文化趨向世俗化后消滅的,帶有深厚的民間生活氣息,寓意吉利,由宋代開頭,傳世品較為豐富,,是在傳統(tǒng)文化根底上加以變化形本錢朝特征。清代玉雕童子,頭較大,前額寬闊,后腦圓深,發(fā)式以雙髻者為多,也有平直短發(fā),桃形發(fā)和分發(fā)少見,面部寫實,眼眶四周剔雕,突出眼睛,上眼瞼明顯高出,眉鼻相連,鼻梁較高,蒜頭形鼻,多數(shù)嘴角上翹,作張口微笑,耳貼于臉蛋兩側(cè),上身著寬大束腰長袍,也有短衣,下著寬松長褲。一般雕刻工精細致,技法多變,不露刀痕和棱角,光潤圓滑。裝飾題材也多,除了持蓮荷外,還有多種形式,或雙手持物,或爬在葫蘆上等,雕工技藝不同。六、仿占玉器玉雙獸紋文帶,6.7厘米,2.1厘米。又稱玉王遂或玉王彘,仿漢代器。正面為長方形,微弧形凸起,兩端內(nèi)卷,,,在漢代未見過此紋飾,紋飾與造型具有清代特征,在處理手法上外表光滑度很好,漢代劍鞘上的裝飾品,在明清時期成為一般佩飾品。質(zhì)白玉間有淡褐色。(27)獸面紋玉劍鞘末飾,4.2厘米,5.2,呈梯形,上底呈長橢圓形,平面,上有三孔,下底為銳角棱形,兩面各刻饕餮紋,即獸面,為仿漢代器,黃褐色玉。從造型看,屬于戰(zhàn)國與秦漢時期劍鞘末飾器,但是上面的獸面紋與漢時期獸面紋飾的造型與藝術(shù)風格不同。(28)螭紋玉劍首,4.6厘米,3.2厘米,2.6厘米。梯形,兩面各凸雕鳳鳥與螭龍紋,兩側(cè)各有三牙,中有一道槽,該器上面的螭紋在漢代的玉雕上流行,以后歷代玉器上常消滅這種動物紋飾。從今器紋飾看,應屬清代仿漢玉劍首。白玉。(29)玉雞心佩飾,直徑5.2厘米。又稱蝶佩。近圓雞心形,中有圓孔。其面上雕刻一對螭虎,云霧繚繞,云間爬行,,其筒形頂部為抹坡狀的扳指,以后演化為裝飾品,即變成扁平形以便佩戴。到戰(zhàn)國時期為雞心形,其下垂局部即由原來抹坡的頂部演化而來。漢代雞心為扁平形,左右鏤雕出廓螭、鳥、流云等,當時流行。這種形制始終延到明清時代,在清代雞心形也有的演化為橢圓或圓形,在其上雕螭、鳥等動物。(30)30宋代以后的玉器飾件,特別是明清時期,斷代不甚清楚,,北宋鏤雕加深具有立體感,紋飾深雕凹下,翻轉(zhuǎn)疊壓,,出入穿插,深凹的葉面再刻葉脈,前后掩映,翻卷自如。隨后深雕變淺琢,鏤雕疊壓轉(zhuǎn)變,到了明代晚期僅分兩層,一層為主題紋飾,另一層為底紋,相互也不疊壓。打凹技法到明代變淺,到清代多不承受,改用單層。明代中晚期多用陰紋雕刻紋飾,陽紋極淺,細膩勻凈,無凹凸明顯變化,追求文雅。清代玉器,紋飾內(nèi)容廣泛,以民俗題材為主,有人物、飛禽、走獸、昆蟲、山水花卉、亭臺樓閣等,有圖必有意,有意必“吉利”。如馬背蹲一猴為“馬上封侯”,猴背上又一猴為“輩輩封侯”,雕一只魚意為“年年有余”,三只羊意為“三羊開泰”,還有傳奇故事、攜琴訪友、太白醉酒、赤壁夜游等。清代仿古玉的品種多種多樣,其用途也相應發(fā)生了變化。除上述劍飾、雞心飾佩等仿漢代器外,,上面的紋飾似古代紋樣,卻帶有本朝特征,有的紋樣全是本朝的。仿古玉器成為當時社會的風氣,不僅是為了滿足玉器品種的缺乏,更重要的是迎合,特別是在乾隆時期,這時的民間同樣流行,從禮器到各種裝飾品,均有玉仿制品,從而促進仿古玉器的進展。但是民間有的仿古玉器是以假充真,欺人牟取暴利,其千方百計、煞費苦心地將偽品做得與真品相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