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6講
隋唐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從開皇之治到開元盛世(581-907)
綱要一輪通史復習?單元二
三國兩晉南北與隋唐史隋煬帝
楊廣武則天名武曌唐太宗
李世民唐玄宗
李隆基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濟發(fā)展有何特點?2.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并說明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歷史回顧1.分析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經濟特點為隋唐時期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發(fā)展奠基政治上01經濟上02民族上03割據混戰(zhàn)
南北對立九品中正
士族門閥北亂南安
局部統(tǒng)一分裂中孕育統(tǒng)一江南經濟開發(fā)北方經濟恢復士族莊園寺院經濟占重要地位南北經濟趨于平衡北方民族大交融北民南遷與交融為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注入新動力04文化上三教并立與融合書畫建筑藝術文學科技承上啟下
豐富多彩2.概括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時代特征3.據時代特征分析:分裂中孕育著統(tǒng)一(隋唐)新機重啟,擴大恢張,遂能別創(chuàng)空前之世局。——陳寅恪【思維碰撞】你如何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是“承上啟下”的階段?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國家分裂和民族交融時期,也是政治、經濟、文化大變革時期,上承秦漢帝國、下啟隋唐帝國,為隋唐的大一統(tǒng)奠定基礎。755年618年907年朱溫廢唐貞觀之治(627—649)武周政治(690-705)開元盛世(713-741)安史之亂(755-763)藩鎮(zhèn)割據黃巢起義(875)581年開皇之治(581—604)唐朝建立隋朝建立完成統(tǒng)一(589年)960年北宋建立隋唐五代十國短盛亂隋唐曲線宦官專權
政治黑暗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壹
嫁知生識貳
引疑生識叁
真題促識目
錄
導
引建:滅陳;興:隋文帝;亡:隋煬帝隋朝唐朝政制建樹經濟新變民族和諧外交開放文化繁榮疆拓一統(tǒng)成因探討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
思維嫁接
升華技巧建:唐高祖興: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衰:安史之亂
藩鎮(zhèn)割據
宦官專權
朋黨之爭亡:農民起義、朱溫滅唐密接高考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至隋唐時期的制度創(chuàng)新、民族交融、區(qū)域開發(fā)和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課標要求從制度創(chuàng)新、民族關系、區(qū)域經濟、思想文化深刻理解探討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時空定位
隋唐統(tǒng)一王朝,國力強盛,疆域開拓,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自唐朝中期爆發(fā)安史之亂起,統(tǒng)一局面遭到破壞,最終演變?yōu)槲宕畤姆至丫置妗?/p>
——《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概述P251.政治: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繼續(xù)發(fā)展,政局穩(wěn)定,社會安定;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發(fā)展完善,科舉制和三省六部制創(chuàng)立,提高了地主階級的政治創(chuàng)新能力和國家治理能力;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等治世局面出現(xiàn)。唐后期,藩鎮(zhèn)割據、宦官專權、政治腐敗、朋黨之爭嚴重2.經濟:封建經濟全面繁榮,農業(yè)犁耕技術成熟(曲轅犁)、手工業(yè)商業(yè)繁榮;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海陸絲綢之路外貿繁榮3.民族:隋統(tǒng)一促多民族發(fā)展;唐民族政策開明,戰(zhàn)和、封封機構等方式促進民族進一步交融,交流,各族人民共同為國家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4.文化:唐三教并行,思想自由寬松,韓愈掀起儒學復興運動;文藝科技兼收并蓄、全面繁榮,中華文化圈總體格局形成5.外交:唐朝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中外經濟文化交流頻繁時代特征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綱要前言考情分析試卷類型高考真題考查主干備考分析新高考2021·湖北選擇考·T3唐代儒家的倫理綱常1.考情分析:(1)新高考對魏晉至五代十國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隋唐盛世與衰亡的內容考查較少。(2)新高考命題中,隋唐制度創(chuàng)新與三國至隋唐文化考查較多,題目形式靈活多樣,有表格、圖片等,且以考查主干知識為主2.考查重點:選擇題與非選擇題都有考查,主要考查主干知識3.備考策略:(1)復習時注意政治現(xiàn)象、經濟現(xiàn)象及思想文化現(xiàn)象的特點、影響及出現(xiàn)的原因等(2)注重歷史學科核心素養(yǎng)中有關家國情懷的知識,特別注意隋唐制度創(chuàng)新、隋唐經濟文化的繁榮等2021·湖北適應考·T2顏真卿書法2021·湖北適應考·T17漢與隋確立儒學正統(tǒng)地位的歷史背景之異同2021·河北適應考·T3魏晉時期選官制、士族階層2021·河北適應考·T18(1)唐朝醫(yī)藥學發(fā)展2021·山東等級考·T3隋唐時期農業(yè)發(fā)展2021·北京等級考·T16孝文帝改革2021·天津等級考·T2、T3魏晉時期的書法藝術風格;唐武宗順承前制2021·廣東選擇考·T3史學方法2021·浙江6月選考·T5唐代書法2020·天津等級考·T2北朝民歌《木蘭詩》2021·湖南選擇考·T4唐朝中后期地方勢力膨脹2021·北京等級考·T2隋唐三省六部制2021·遼寧高考·T3唐代對官方語言文字的規(guī)定第6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壹
嫁知生識建:滅陳;興:隋文帝;亡:隋煬帝隋朝唐朝建:唐高祖興: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衰:安史之亂
藩鎮(zhèn)割據
宦官專權
朋黨之爭亡:農民起義、朱溫滅唐一、隋朝興亡(581-618)——短暫統(tǒng)一、繼往開來(一)建:隋文帝581①建立:581年,北周
靜帝宇文闡(楊堅7歲外孫)
禪讓帝位于楊堅,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號隋,定都長安,是為隋文帝,改元開皇。②統(tǒng)一:589年,隋文帝派次子楊廣率軍滅陳,結束300年南北分裂;604年文帝死楊廣即位,是為隋煬帝1.含義:隋文帝在北周基礎上開創(chuàng)政治穩(wěn)固、社會安定、民生富庶、文化繁榮的盛世局面1)統(tǒng)一:589年,①滅南陳
統(tǒng)一全國;②琉球(臺灣)歸降;③突厥可汗
尊楊堅為圣人天可汗,愿為藩屬永世歸順;意義:結束中國長期亂局,征服各族蠻夷,中國又回到和平年代2)新制:①創(chuàng)五省六曹制(后五省六部制:內侍省、秘書省、門下省、內史省和尚書省);②廢九品中正創(chuàng)科舉制;③地方簡化為吏部任命的州、縣二級制;④整肅吏治,懲治腐?、輳U酷刑、頒《開皇律》等。這些改革削弱地方豪強,加強中央集權,起了積極作用。文帝建隋2.表現(xiàn):為鞏固統(tǒng)一,楊堅厘定了一套新體制,對中央地方政治體制、賦稅、土地制度、法律、錢幣、對外關系等都進行一系列改革,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了諸多意義深遠的制度,開創(chuàng)了一代新局面煬帝亡隋一、隋朝興亡(581-618)——短暫統(tǒng)一、繼往開來(二)興:隋文帝
開皇之治(581-600)一、隋朝興亡(581-618)——短暫統(tǒng)一、繼往開來(一)建立:隋文帝(二)興:隋文帝
開皇之治1)統(tǒng)一:589年①滅南陳
統(tǒng)一全國;②琉球歸降;③東突厥歸附
意義:結束分裂、征服蠻夷,重回大一統(tǒng)2)新制:①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②廢九品中正、創(chuàng)科舉制;③地方簡化為州、縣二級制;④整肅吏治,懲治腐?、輳U酷刑、頒《開皇律》等。
意義:削弱地方豪強,加強中央集權文帝建隋2.表現(xiàn)1.含義沿襲北魏均田制,頒布均田法,丁男分田80畝、永業(yè)田20畝。婦女則分露40畝。又減免賦役,輕徭薄賦,與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齡為21歲,受田仍是18歲,服役少三年。隋文帝還下令重新編訂戶籍,實行“大索貌閱”和"輸(租賦)籍(戶籍)之法"即由政府制作"輸籍定樣",確定戶等上下,百姓按規(guī)定數額納稅,開皇初有戶三百六十余萬,平陳得五十萬,后增至八百七十萬(比唐最高值略多)。為積谷防饑,隋朝廣設倉庫,分官倉、義倉。官倉作糧食轉運、儲積用,義倉則備救濟之需。文帝又致力建設,在原長安城東南營建新都大興城;開鑿廣通渠,自大興引渭水至潼關,以利關東漕運。3)經濟:①沿用均田制②減免賦役③人口普查,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④廣設倉庫,以備時需和救濟⑤營建新都大興城⑥興水利灌溉等。
意義:《文獻通考》中稱“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漫畫“大索貌閱”發(fā)掘的隋朝糧倉4)軍事:①改革府兵制,平時生產,輪番戍守京師,戰(zhàn)時出征;戰(zhàn)后兵散于府,將歸于朝。將帥就不能擁兵自重。②583年,擊敗突厥,大修長城,后以分化策略,突厥分為東、西;后東突厥歸附。隋則得以消除北顧之憂。
意義:軍事力量加強,北方威脅解除一、隋朝興亡(581-618)——短暫統(tǒng)一、繼往開來(一)建:581年楊堅代周建隋(二)興:隋文帝
開皇之治1)統(tǒng)一:①滅南陳②降琉球③東突厥歸附
2)新制:①創(chuàng)三省六部制;②創(chuàng)科舉制;③地方州縣二級制;④整肅吏治⑤頒《開皇律》等。削弱豪強,加強集權
文帝建隋2.表現(xiàn)民族關系上,抵御為主,征討為輔,殲滅和重創(chuàng)吐谷渾、契丹、突厥等,打仗后,隋文帝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都注重安撫。使各族政權盡可能臣服,維護國家安定。
東突厥稱臣內附,稱隋文帝“圣人可汗",楊堅即為隋朝皇帝兼突厥名義上的君主,是為中華天子兼異族國君的首例。3)經濟:①沿用均田制②減免賦役③大索貌閱和輸籍定樣;④廣設倉庫⑤營建新都⑥水利灌溉,“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4)軍事:①改革府兵制
寓兵于農②敗突厥,修長城,東突厥歸附隋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廣求圖書。鑒于春秋、漢代文化典籍因戰(zhàn)火焚毀,遺失大半,開皇三年(583)下詔求天下之書,獻書一卷賞絹一匹。為明全國教化,恢復華夏文化之正統(tǒng),下詔制訂禮樂,以提升國家的文化素質隋文帝在對外交往上,秉持一種以德服人的觀念。認為各藩屬國定期來朝,宗藩和平相處,是最理想的天朝政治秩序。戰(zhàn)爭手段,也以臣服為目的,而不是要徹底擊滅。隋文帝統(tǒng)一中國后,迅速成為東亞乃至世界最強大帝國,也加強了日本和朝鮮三國的交往。隋朝開皇時期,全國安寧,社會富足,南北民眾得以休息,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也為歷史所罕見,社會呈現(xiàn)空前繁榮景象5)民族:①抵御為主、征討為輔,臣服安撫為主,民族關系和諧歸附6)外交
:①以德服人,宗藩和平相處②朝日交往頻繁,開放強大7)文化
:①提倡文教,制定禮樂,華夏文化為教化3.評價
:①隋文帝整套規(guī)模龐大、組織完備的官僚機構,開創(chuàng)了中國封建社會政治體制的新階段,表明封建制度已發(fā)展到成熟階段。自隋定制,沿襲至清②開皇年間,全國安寧,社會富足,民眾得以休息,編戶大增,倉儲的豐實,社會呈現(xiàn)空前繁榮景象煬帝亡隋一、隋朝興亡(581-618)——短暫統(tǒng)一、繼往開來(一)建:581年楊堅代周建隋(二)興:隋文帝
開皇之治(三)亡:隋煬帝
身亡國覆隋煬帝自恃富強,驕奢淫逸,不恤民力,徭役苛重,超出百姓的負擔極限。煬帝后期,對高麗發(fā)動戰(zhàn)爭,將隋朝統(tǒng)治推向了崩潰的邊緣?!髽I(yè)七年,鄒平民王薄首先舉事。九年貴族楊玄感起兵于黎陽,從者如流
——張帆《中國古代簡史》(隋末)“百姓廢業(yè),屯集城堡,無以自給。然所在倉庫,猶大充牣,吏皆懼法,莫肯賑救,由是益困。初皆剝樹皮以食之,漸及于葉,皮葉皆盡,乃煮土或搗藁為末而食之。其后,人乃相食?!薄端鍟な池洝?/p>
①建洛陽(東都):宏偉壯麗,聞名于世②開運河:貫通南北,溝通五系。意義:鞏固統(tǒng)一、促進南北交流、沿岸城市發(fā)展(春秋吳王夫差鑿邗溝)③屢戰(zhàn)功:589年滅陳統(tǒng)一;590年鎮(zhèn)揚州平叛亂;曾參與突厥、契丹戰(zhàn)事有功。604年登基為帝④文治功:發(fā)展科舉,增進士科;修法律,頒《大業(yè)律》;崇儒學(先師尼父,永惟懿范,宜有優(yōu)崇),整典籍,通運河、建東都、遷洛陽,后世頗有影響1.隋煬帝的功2.隋煬帝的過①暴政:大興土木、窮奢極欲、三征高麗、濫用民力②激化:民不聊生、民變頻起,李淵起兵,矛盾激化
結果:617李淵攻入長安,擁楊侑(楊廣孫)為隋恭帝;618年,楊廣在江都被殺;李淵逼迫傀儡楊侑禪讓,建立唐朝,追謚楊廣為煬皇帝。楊廣身亡國覆亡因:煬帝大興土木,窮奢極欲、濫用民力亡因:民不聊生,掙扎在死亡線上2014年,第38屆世界遺產大會宣布,中國大運河項目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状呜灤┠媳必炌?,溝通五大水系,“運漕商旅,往來不絕”,“自是天下利于轉輸”?!吨型鈿v史綱要》第6課P32問題1:如何認識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它一方面通過漕運,交流南北物資,一方面在軍事上有利于加強對東南和東北地區(qū)的控制。對后來中國經濟、文化的發(fā)展起了重大的作用——白壽彝《中國通史》意義:(1)經濟:促進南北經濟交流和沿岸城市發(fā)展(2)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政治軍事統(tǒng)治和鞏固統(tǒng)一(3)文化:促進了南北之間文化交流與發(fā)展(4)世界:是中華民族留給世界的寶貴遺產(5)后世:促進隋唐盛世到來,影響隋唐及后世政經文化發(fā)展
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と招荩ㄌ疲?/p>
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
銀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ㄌ疲?/p>
過度徭役窮奢極欲激化矛盾暴政而亡貫通南北鞏固統(tǒng)一經濟發(fā)展影響深遠消極:窮奢極欲、濫用民力、民不聊生、矛盾激化、民變四起、身死國亡煬帝亡隋
元代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的異同異:元朝時人們把原來運河截彎取直,遠離隋唐大運河的中心洛陽,開通通惠河。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及錢塘江,對南北經濟文化發(fā)展起了很大的作用原因:政治中心的轉移;節(jié)省運輸成本;黃河改道奪淮入海;南方經濟發(fā)展問題2元代京杭大運河與隋唐大運河的異同,原因是什么?隋朝盛極一時,雖短命而亡,但影響深遠
——《中外歷史綱要》(上)P32【學習聚焦】問題3:閱讀下列材料并結合教材P32頁內容,分析隋朝統(tǒng)一的深遠影響
“隋文帝主要的功績,在于統(tǒng)一全國后,實行各種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使連續(xù)三百年的戰(zhàn)事得以停止,全國安寧,南北民眾獲得休息,社會呈現(xiàn)空前的繁榮。秦始皇創(chuàng)秦制,為漢以后各朝所沿襲,隋文帝創(chuàng)隋制,為唐以后各朝所遵循,秦、隋兩朝都有巨大的貢獻,不能因為歷年短促,忽視它們在歷史上的作用。”——范文瀾影響:(1)結束魏晉以來的分裂局面(2)重建大一統(tǒng)促進民族交融(3)隋制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等)(4)大運河促進后世經濟發(fā)展(5)隋末暴政為后朝提供教訓隋朝的歷史地位(1)大一統(tǒng):隋朝結束了漢末以來的動蕩局面,實現(xiàn)了國家統(tǒng)一,對唐朝的大統(tǒng)一、大繁榮、大交融作出了突出貢獻。(2)制度創(chuàng)建:隋朝統(tǒng)治者實行了一系列發(fā)展經濟、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如設立三省六部制、創(chuàng)立科舉制、推行均田制、租庸調制等都為隋唐政治制度的建立和經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3)隋大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對唐朝乃至以后經濟、交通的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4)對外交往:隋朝恢復了因割據紛亂幾乎中斷的對外關系,積極發(fā)展與亞洲各國的交流,為后世盛唐對外關系的繁榮打下了基礎。(5)速亡教訓:隋朝的迅速滅亡給唐朝統(tǒng)治者提供了深刻的教訓,促使唐初統(tǒng)治者調整統(tǒng)治政策,勵精圖治,從而出現(xiàn)“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等繁榮局面。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壹
嫁知生識建:滅陳;興:隋文帝;亡:隋煬帝隋朝唐朝建:唐高祖興: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衰:安史之亂
藩鎮(zhèn)割據
宦官專權
朋黨之爭亡:農民起義、朱溫滅唐五代十國
五代: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十國:前蜀后蜀南唐南楚南平
南漢吳
吳越閩北漢二、唐朝的興亡(618-907)(一)建:唐高祖——李淵起兵代隋建唐(二)興: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①建立:618年李淵太原起兵,入長安,建唐朝,為唐高祖②統(tǒng)一:唐軍消滅各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tǒng)一全國開明治世政治經濟民族文化評價唐太宗(527-649)貞觀之治知人善任,虛心納諫,革新政治完善三省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勸課農桑,戒奢從簡敗東突厥,設安西都護府;唐蕃和親。民族政策開明,尊奉“天可汗”尊崇儒學,大興科舉,大辦學校政治開明,經濟發(fā)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武則天(683-690-705)武周之治改號為周破格用人發(fā)展科舉武舉殿試重視農業(yè)經濟持續(xù)發(fā)展設北庭都護府,與安西都護府轄制天山南北修建少林寺龍門石窟等,兼容三教,遵儒寵道信佛經濟持續(xù)發(fā)展,邊疆鞏固開拓,“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713~741)開元盛世選賢任能,改革吏治改革兵制行募兵制興修水利重視農業(yè)發(fā)展生產封回紇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靺鞨大祚榮為渤??ね?;南詔皮羅閣為云南王限制佛教大興文治發(fā)展科舉前期唐進入全盛,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人民生活安定,史稱“開元盛世”李世民武則天李隆基1.前期政治——開明治世唐三彩盤唐中宗李顯之女永泰公主(武則天孫女)墓出土唐朝
曲轅犁
標志著犁耕技術基本定型(1)農業(yè):
曲轅犁和筒車:曲轅犁標志著犁耕技術成熟(2)手工業(yè):①絲織業(yè)發(fā)達,絲綢之路遠播波斯灣、歐非等國
②陶瓷業(yè):越窯青瓷,邢窯白瓷;黃綠白為主的唐三彩陶器2.前期經濟——農耕文明成熟1.安史之亂(755-763)——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三)衰:安史之亂
藩鎮(zhèn)割據
朝廷黑暗——政局動蕩走向衰敗①中央地方:唐軍將領擁兵自重,中央集權被削弱;②邊防空虛:少數族趁機攻擾,邊疆頻頻告急,吐蕃趁機占河西隴右;③經濟格局:北方經濟破壞,北民南遷,重心開始南移④唐朝趨勢:由盛轉衰755年,三鎮(zhèn)(范陽
平盧
河東)節(jié)度使安祿山在范陽起兵,與部將史思明發(fā)動叛亂,763年被唐平定。史稱“安史之亂”。①邊疆吃緊:開元年間,隨著版圖拓展,邊疆形勢日益緊張②措施失當:唐玄宗增軍鎮(zhèn)強邊防,節(jié)度使兵力日益擴大③外重內輕:唐玄宗后期,出現(xiàn)外重內輕局面④朝廷腐?。禾菩诤笃冢順返≌稳宋ㄓH,朝廷趨于腐敗⑴背景⑵概況⑶影響2.藩鎮(zhèn)割據——嚴重削弱唐朝統(tǒng)治力量①形成:安史之亂期間和以后,唐朝陸續(xù)在內地增設藩鎮(zhèn),有些藩鎮(zhèn)獨立性很強,形成藩鎮(zhèn)割據局面②影響:藩鎮(zhèn)割據唐朝后期持續(xù)100多年,嚴重削弱了唐朝的統(tǒng)治力量3.宦官專權、朋黨之爭——進一步削弱唐朝統(tǒng)治力量①宦官專權:唐玄宗后期宦官逐步參政,唐肅宗時宦官李林甫參與機要,統(tǒng)領禁軍,任免宰相。后宦官把持朝政,甚至廢立皇帝,統(tǒng)治異常黑暗,甚于東漢②朋黨之爭:唐后期朝廷高官,結黨營私排斥異己,“牛李黨爭”長達40多年③嚴重后果:政治黑暗爭權奪利,削弱唐統(tǒng)治,加速唐朝衰落4.黃巢起義——沉重打擊唐王朝原因:政治黑暗、災荒逼稅、考場失意,黃巢起義;特點:歷時最久,遍及最大,影響最深遠一場農民起義作用:轉戰(zhàn)近半唐朝江山,沉重打擊唐統(tǒng)治國力大衰907年,節(jié)度使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唐朝滅亡(四)朱溫廢唐——唐朝滅亡,進入五代三、五代十國(907-979)4.歷史影響:北方戰(zhàn)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政局相對穩(wěn)定,經濟有一定的發(fā)展1.五代十國“十國”(南9+北1):前蜀、吳、閩、吳越、楚、南漢、南平、后蜀、南唐、北漢(山西)“五代”:北方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2.形成根源:唐朝藩鎮(zhèn)割據6.周世宗改革:五代十國后期,后周世宗柴榮的改革,清除五代弊政,為北宋結束五代十國分裂割據局面奠定基礎3.實質: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繼續(xù)5.發(fā)展趨勢: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tǒng)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壹
嫁知生識貳
引疑生識叁
真題促識目
錄
導
引建:滅陳;興:隋文帝;亡:隋煬帝隋朝唐朝政制建樹經濟新變民族和諧外交開放文化繁榮疆拓一統(tǒng)成因探討五年高考
三年模擬
思維嫁接
升華技巧建:唐高祖興:李世民、武則天、唐玄宗衰:安史之亂
藩鎮(zhèn)割據
宦官專權
朋黨之爭亡:農民起義、朱溫滅唐密接高考重點整合解析民族政策開明靈活形式多樣選官制度考核制度監(jiān)察制度中央官制地方制度基層治理法律制度軍事制度經濟制度犁耕技術重心南移儒學演變1.儒學沖擊2.三教并存3.儒家發(fā)展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疆拓一統(tǒng)政制建樹經濟新變民族交融外交開放文化興盛
隋唐統(tǒng)一王朝,國力強盛,疆域開拓,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吨型鈿v史綱要》第二單元概述P25
為什么會如此繁盛?隋朝疆域唐朝疆域范圍廣泛亞洲為主東亞文圈一、開疆拓土
建大一統(tǒng)
隋朝:589年滅南陳,琉球群島歸降,突厥可汗尊楊堅為圣人天可汗;608年占伊吾(今新疆哈密)置伊吾郡;609年破西北吐谷渾,置四郡;610年海南島上俚族歸附設3郡。612年直轄領土達467萬平方公里。
隋統(tǒng)一,是南北經濟發(fā)展和民族大融合的結果,反映了人民愿望,順應了歷史趨勢;利于民族進一步融合和經濟文化進一步發(fā)展,隋短命而亡,但統(tǒng)一局面,為唐經濟文化繁榮奠定了基礎
唐朝疆域極盛東起朝鮮半島,南抵越南順化一帶,西達中亞咸海以及呼羅珊地區(qū),北包貝加爾湖至葉尼塞河下游。
境內少數民族眾多,為有效管理突厥、回鶻、鐵勒、室韋、契丹、靺鞨等,設立安西、安北、安東、安南、單于、北庭六大都護府,及隸屬六大都護府的都督府和羈縻州⑶內容:分制舉和常舉;制舉是皇帝自設科目考試選人;常舉每年考,明經和進士最重;合格后吏部選拔正式任官⑷特點:自由報名,考試差額錄?。环挚婆e人,公平公正⑸標準:考試成績(才學)⑹實質:將知識分子引入統(tǒng)治集團,且被最高掌權者控制的制度二、政制建樹與基層管理(一)選官制度與官員管理1.選官制度——科舉制負責:
隋唐歸吏部范圍方式:隋考九品以上;地方官年終到中央匯報,或皇帝遣使到州縣巡行考察;唐以德才考核定九等標準:唐依據品德才能分九等;應用:據考核結果定升降⑴背景①經濟:封建經濟發(fā)展中小地主實力壯大②政治:九品中正致士族壯大,不利于中央集權,加強統(tǒng)治需要③階級:南北朝以來士族漸衰,庶族地主上升,希參政打破門閥⑵過程:①隋文帝廢九品中正制,開始分科考試選拔官員②隋煬帝設立進士科,科舉制正式形成③唐太宗:增加科目,進士明經為主④武則天:擴大人數、首創(chuàng)武舉、殿舉⑤唐玄宗:高官主持、提高考試地位⑺評價:好①官員:利于打破特權壟斷、擴大官吏來源和統(tǒng)治基礎、提高官員文化素質;②中央:用人權收歸中央,加強中央集權,利于政局穩(wěn)定;③社會:利于階層流動,營造重視教育氛圍;④考試公開公平,選官制走向成熟
壞:①標準單一,壓抑個性;②儒學內容,忽視科技發(fā)展;③禁錮思想,控制讀書人的手段2.官員考核①機構:隋唐御史臺為最高監(jiān)察機構,長官為御史大夫②方式:唐太宗劃10道監(jiān)察區(qū),委派監(jiān)察官定期或不定期巡回監(jiān)察。③效果:唐朝“御史出都,若不動搖山岳,震懾州縣,誠曠職耳”,對地方有巨大的威懾作用。3.官員監(jiān)察1.(2014·海南高考)唐代否定了按門第選官的九品中正制及等額推薦的察舉制,實行分科考試、差額錄取的科舉制,這反映出唐代
A.官員特權受到否定
B.君主集權得到強化
C.選才注重知識水平
D.選官重視思想品德C時期名稱選官權選官標準選官辦法體制特點西周世卿世祿制周王血緣世襲宗法貴族戰(zhàn)國軍功制國君軍功授爵官僚政治兩漢察舉制地方官孝廉察舉官僚政治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地方士族先品行后門第評定士族政治隋唐科舉制皇帝才學分科考試官僚政治明清八股科舉皇帝才學分科考試官僚政治
歷代
選官制度
演變
前聯(lián)后掛演變趨勢①標準:由家世、財產、門第逐漸演變?yōu)椴艑W,趨向客觀科學②方式:由舉薦評定授官到科舉考試,趨向嚴密、公開、公平③權力:從地方逐漸收歸中央,中央集權加強④制度:官員人才選拔逐漸制度化,形式日益嚴密1.含義:魏晉南北朝時期官吏選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2.形成:魏文帝曹丕,為拉攏士族采納陳群的意見建立。西晉漸趨完備,南北朝時有所變化3.內容:中央選擇德才兼?zhèn)涞墓賳T兼任原籍中正官,察訪本州士人,然后依據品行、門第等將士人評列九品,作為中央選官的依據
做法:在各郡、各州設置中正官,中正根據家世﹑才德對人物作出高下品定,稱為“品”;分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品無人能得,形同虛設,故二品實為最高品,三品西晉初尚可算高品(上品),以后降為卑品(下品)。4.后果:獲得二品者幾乎全部是門閥世族,故門閥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選拔之權。于是在中正品第過程中,才德標準逐漸被忽視,家世則越來越重要,甚至成為唯一的標準,到西晉時終于形成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的局面。5.評價:初期,綜合考慮門第才能,起到了選拔人才的作用;后期,看重門第,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6.衰亡:到了隋代,隨著門閥制度的衰落,此制終被廢除,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員附注:九品中正制⑤基礎:選官日益擴大,官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⑦主要啟示:公開公正、德才兼?zhèn)?、考試錄用⑥僵化:明清八股取士,禁錮思想,壓制人才史料閱讀
(科舉制)用意在用一個客觀的考試標準,來不斷的挑選社會上優(yōu)秀分子,使之參預國家的政治。此項標準,一則求其公平,不容舞弊營私。二則求其預備之單純與統(tǒng)一,減免經濟上之限制,使貧民亦有出身。又間接助成國內風俗教化之統(tǒng)整,以輔成大一統(tǒng)政府之團結與鞏固。
——錢穆《國史大綱》積極影響
社會整合功能打破了歷史上的特權壟斷,促進了社會階層轉化,加速了社會流動,具有公開、平等、競爭、擇優(yōu)的合理性內核和價值理念推動儒學發(fā)展以儒家學說為主要考試內容,推動儒家思想和文化的傳承與繁衍鞏固國家統(tǒng)一適應了中央集權制度下“大一統(tǒng)”意識形態(tài)的需要,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融合,鞏固了封建國家的統(tǒng)一和社會的穩(wěn)定推動世界文明唐朝時,科舉制被“東亞文化圈”國家采用,成為其重要政治制度組成部分,后還被西方國家所吸收,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產生了較大影響消極影響重才輕品選拔人才,過于側重才學標準,忽視品德考察,造成一些官員道德素質低下官本位思想直接促進了官本位社會觀的發(fā)展,“學而優(yōu)則仕”的思想至今還存在禁錮思想強化儒學正統(tǒng)地位,禁錮人們思想;抑制新知識、新學科滲透發(fā)展;壓抑科技進步辯證認識科舉制的作用①三分相權:中書省起草政令,門下省審核政令,尚書省執(zhí)行政令,互相制衡,分工合作,提高行政效率②職權分明:三省按行政程序,一切政令起草(中書省)、審核(門下省)、至執(zhí)行(尚書省)都經由三省處理③加強皇權:分散了相權,互相牽制;尚書省權分六部,既限制地方割據,又推動了部門牽制與機構運轉④節(jié)制君權:皇帝所頒政令,未經政事堂通過,不能施行,以相權節(jié)制君權,可彌補君主才干的不足。評價①君主強權:三省相互牽制和監(jiān)督,削弱了相權,加強了皇權;②行政效率:三省分工明確,相互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影響后世:對后世國家體制產生深遠影響④三省一體: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三省出現(xiàn)了一體化的趨勢。動因在于皇權對于相權的控制、及提高行政效率,⑤是中國官制史上的重大變革,歷朝基本沿襲。(二)中央官制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二、隋唐
政制建樹與基層管理(一)選官制度與官員管理:科舉制特點形成①秦:少府下設尚書管典籍,尚書省發(fā)端;②漢武帝:設內朝,親信尚書、中書漸掌中樞權,丞相權力削弱,為后世尚書省的發(fā)端;西漢晚期尚書的權力增大;③東漢設尚書臺,統(tǒng)領百官政事,長官稱尚書令④魏晉南北朝:三國曹操:內朝轉為外朝官署,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曹丕另設中書省起草發(fā)布詔令;北朝政出門下成中央重心;晉代正式有門下省建制。⑤隋朝:設五省六曹,實際三省六部制正式形成。秘書、內侍省作用不大,主持中央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⑥唐朝:三省六部制完善,分工合作,后設政事堂,三省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漸趨混同合一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九卿:奉常、郎中令、衛(wèi)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三省六部制歷代中樞機構的演變三省六部制隋唐三省制魏晉南北朝尚書臺東漢中朝外朝制漢武帝三公九卿制秦代三公九卿皇帝皇帝三公九卿中朝皇帝尚書臺三公皇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吏工刑兵禮戶政事堂皇帝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中朝掌決策外朝掌執(zhí)行雖置三公事歸臺閣相權三分職權分明互相牽制加強皇權探究1三省六部制新在哪?探究2據材料和位置圖,分析說明三省六部制是“三權分立“的體制嗎?
史料
錢穆《國史新論》:唐代宰相是委員制。最高議事機關稱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須用皇帝詔書名義頒布者,事先由政事堂開會議決,送進皇宮劃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蓋印中書、門下之章發(fā)下
①非三權分立:三省六部制的設立并不是民主的體現(xiàn),也不同于資本主義國家的三權分立制度②是皇權專制:相反,它是皇權不斷加強的產物,是“皇權專制下的民主”③一定程度上三省集體決策,相互制約。中書省秉承皇旨草擬政令;門下省僅有封駁權,沒有裁決權;三省長官都須絕對聽命于皇帝三省六部制唐朝三省位置示意圖
中書與門下省在太極宮(宮城)東西兩邊,尚書省則距皇宮較遠,但在皇城中心。說明三省六部的權力格局:中書省門下省側重輔助決策,尚書省側重行政執(zhí)行。在專制時代,離皇帝遠近能體現(xiàn)權力的大小。尚書省在皇城中心,但中書省、門下省在宮城內,其權力地位有可能逐漸超過尚書省。
唐三省地位升降變化,最根本的原因在于維護皇權的需要,也同君權與相權之爭密不可分。三省位置
解析
有學者認為,與漢代的中外朝制度相比,唐朝建立的三省六部制,為解決皇權和相權的矛盾提供了一種較為科學的方式。所謂“科學”實質是指A.通過分散相權保證皇權獨尊,又調動了宰相的積極性B.三省的長官各司其職,分工較為科學合理C.唐中央政府通過三省六部制建立了一套科學的行政體系D.“皇權下的民主”,是現(xiàn)代分權制度的雛形A唐代前期,對于重大軍國大事,在御前會議和宰相會議都難以做出正確判斷時,往往先由宰相主持在尚書省召開由各級官員參加的百官會議,并將議定結果上報皇帝。這一做法()A.防范了宰相集體專權 B.減輕了皇帝政務負擔C.提高了國家決策效率 D.體現(xiàn)了決策的合理性D兩漢和宋元則更多地著眼于分工:漢是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宋是行政、軍事和財政,元又回到行政、軍事和監(jiān)察。這種方式,可謂“寓分權于分工”。特殊的是隋唐。
隋唐則更看重權力的制衡。相權分散到三省,更兼中書門下相互制約,皇權得到了加強;同時三省都是從宮廷獨立出來而成為真正的政府部門,宰相由個人變成了集體,反倒更有力量制衡皇權。
隋唐的三省六部制是一個嚴密而精致的體系,盡可能地實現(xiàn)官僚政治與皇權政治的平衡。君臣共治的理想得以提出和實踐,并延續(xù)到兩宋。這是既不同于兩漢,也不同于魏晉南北朝的新政治。
——易中天《中華史:隋唐定局》習題體驗相權積極與皇權獨尊
平衡決策機制與皇權獨尊
平衡中央官制的演變及趨勢(1)皇帝不斷壓抑削弱相權來加強皇權:宰相制度沿著相權的步步削弱,君權的逐漸強化這根主線發(fā)展演變。(2)中朝官向外朝官轉化:中朝在牽制、架空外朝的同時,久而久之逐步發(fā)展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機構。(3)宰相由實位轉向虛位:由實位到虛位,宰相權限及權威下降,宰相不再專職,是對相權的限制壓縮。(4)宰相權力不斷分化:宰相既實行分權,設幾個宰相,又注重事權的相對集中,彌補分權的效率低下的弊端知識拓展演變趨勢秦朝三公九卿制①三公:丞相(行政中樞)、太尉(軍事)、御使大夫(副丞相,協(xié)理國政、最高監(jiān)察官)九卿處理政務;②公卿廷議、皇帝裁決。三公九卿組成中央政府;③文書郵傳推行行政西漢中外朝制漢武帝設中外朝制;尚書為主的中央決策機構即“中朝”;三公九卿執(zhí)行機構即“外朝”【中朝決策、外朝執(zhí)行趨勢】
東漢加強尚書臺尚書臺成為決策和執(zhí)行的中樞機構,三公被架空魏晉南北朝三省制度尚書臺改稱尚書省掌實權,后設中書、門下省,三省共同輔助決策和執(zhí)行;三省制形成雛形隋唐三省六部制①
隋文帝正式確立;唐朝發(fā)展完善;②職責:中書?。Q策草擬詔令)、門下?。▽徍苏睿?、尚書省(執(zhí)行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③機制:三省制約,分工合作,既強皇權又節(jié)制皇權,也提高行政效率;④中國官制史重大變革
宋朝二府三司中書門下為最高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副丞相)、三司使(財政)、樞密使(軍事)分割相權,形成二府三司制。影響:削弱了宰相職權,皇帝得以總攬大權元朝一省兩院制設中書省替代三省,為最高行政機關,相權膨脹;中書省長官行使相權,位高權重;設樞密院、御史大夫、宣政院分管軍事、監(jiān)察、藏教等明朝廢丞相廢丞相權分六部;后設內閣,漸成為事實上的行政中樞;清朝設軍機處設軍機處,逐漸成為軍政中樞,內閣六部外化執(zhí)行宋朝二府三司制皇帝尚書省中書省門下省元朝一省二院制宋朝二府三司制明朝廢丞相、分六部、設內閣清朝
設軍機處,內閣六部外化漢武帝內外朝制東漢尚書臺魏晉南北朝三省雛形隋唐三省六部制(二)中央官制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二隋唐
政制建樹與基層管理(一)選官制度與官員管理:科舉制(三)地方官制創(chuàng)新:二級到三級制1.隋朝:廢郡,實行州、縣二級制。意義:簡化組織,節(jié)約開支,中央任命,加強集權,提高效率;2.唐朝:①承隋制,行州、縣二級制。唐太宗據山川形勢劃分10道(后增至15道),為監(jiān)察機構。②唐中期后設節(jié)度使,兼并役使州縣,形成藩鎮(zhèn)割據勢力;③安史之亂后,道變成州、縣上一級行政實體(道州縣三級制)1.戶籍制度:(1)隋:大索貌閱,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比較,核定戶籍,征稅依據。
(2)唐承隋制,管理更嚴,戶籍三年一造。2.基層組織:唐:鄉(xiāng)里制度:百戶為里,五里為鄉(xiāng),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3.基層治理:唐:鄰保制度,四家為鄰,五鄰為保,彼此相互監(jiān)督。重自我管理與監(jiān)督。4.社會救濟:政府主體,民間輔助。(1)隋唐:政府重視官倉,倡民間義倉。隋文帝設官倉、義倉,官倉救大災,義倉防小災(2)從唐朝開始,政府設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唐朝養(yǎng)病坊)。(四)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二)中央官制創(chuàng)新:三省六部制二隋唐
政制建樹與基層管理(一)選官制度與官員管理:科舉制(三)地方官制創(chuàng)新:二級到三級制1.《唐律疏議》:依唐太宗遺訓,據儒家仁政思想,加強"德主刑輔"的立法原則①過程:624李淵《武德律》—627年唐太宗《貞觀律》—651唐高宗《永徽律》—651年《永徽律疏》即《唐律疏議》②影響:繼承漢魏以來法律制定和闡釋經驗,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中華法系確立的標志;也是歷代王朝法律的藍本。③特點: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如特別重視“孝”,相關律文有數十條之多)2.《大唐六典》:簡稱《唐六典》,性質:唐玄宗開元年間官修行政法典。內容:記載唐前期官制地位:我國現(xiàn)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四)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五)法律與教化:禮法結合1.府兵制:①含義:府兵平時耕地,農隙訓練,戰(zhàn)時出征,寓兵于農。②特點是“兵農合一”
③過程:隋文帝確立,唐太宗調整健全;④影響:有利于鞏固邊防和加強中央集權2.募兵制:①含義:征兵制,是國家以雇傭形式招募士兵制度。唐玄宗建立,減輕了農民兵役負擔,有利于生產發(fā)展,國家得以建立一支強有力的軍隊春秋
成文法;
秦
確立;
隋唐
成熟;中華法系特點:禮法結合(六)軍事制度貞觀律3.官:提倡禮治:732年頒行《大唐開元禮》,分吉、賓、軍、嘉、兇五禮,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是秦漢以來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4.民:重視家訓:唐朝政府推廣魏晉南北朝以來重視家訓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法律制度禮治教化兩級制到多級制的地方行政制探究年代省數道、路數州數郡(府、國)數縣數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36不詳西漢平帝(1-5年)--13(刺史)1031578東漢順帝(126-144年)--13(刺史)1051180隋大業(yè)五年(609年)---1901255唐開元二十八年(740年)-15道-3281573宋宣和四年(1122年)-26路288(知州)-1234元朝12省183路-971425(注:州、道、路設置初期均為監(jiān)察區(qū))——摘編自歷代《地理志》思考:據上述表格信息及所學,說明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區(qū)劃“變動”的具體表現(xiàn)表現(xiàn):①地方行政區(qū)劃逐漸增多,由兩級制到三級制或四級制;②州府等中級地方行政區(qū)域不斷縮小,行政權力不斷萎縮;③監(jiān)察區(qū)逐漸演變?yōu)樾姓^(qū);④元朝新增省級地方行政單位。(1)尚書省禮部:負責民族事務(禮部司負責朝聘及冊封各民族首領禮儀,主客司負責各族朝見事宜)(2)鴻臚寺:負責賓客接待禮儀。三、隋唐民族政策:開明靈活、形式多樣、因俗而治⑴民族政策:抵御為主,征討為輔,或款塞歸附,或遣使貢獻,都注重安撫。各族政權盡可能臣服。⑵北族歸附:結束了統(tǒng)一國家長期分裂的局面,突厥、吐谷渾、黨項等周邊民族先后歸附隋;東突厥稱臣內附,稱隋文帝“圣人可汗"。⑶嶺南治理:加強了對嶺南地區(qū)各族的治理。(589年,百越首領冼夫人迎接隋軍統(tǒng)帥韋洸進入廣州,她被冊封為譙國夫人,為隋朝治理嶺南起到了重要作用)⑷邊疆郡縣:邊疆主要大規(guī)模推行郡縣制,但往往以邊疆民族的豪酋大姓任郡守、縣令。⑸三到流求:隋煬帝2次“慰撫”、后征討;加強與流求的接觸,疆域達到東南(一)管理機構(二)隋朝民族政策①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②金城公主入藏(唐中宗李顯養(yǎng)女)在吐蕃近30年,鞏固了“舅甥之盟”;③唐蕃會盟:9世紀中期吐蕃與唐會盟(長慶會盟),紛爭基本停止。(盟約“患難相恤,暴掠不作”)(三)唐朝民族政策1.與東突厥——太宗攻滅①原因:隋末唐初多次南下進攻。②過程:貞觀初年打敗東突厥,俘獲東突厥可汗,東突厥汗國滅亡③結果:草原各族共尊唐太宗為“天可汗”。2.與西突厥(西域)——高宗攻滅①攻滅:唐高宗聯(lián)合回紇滅西突厥。②管理:西域設安西(唐太宗)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治天山南北③后突厥:后東突厥反叛,744年唐與回紇、葛邏祿聯(lián)手攻滅,突厥結束3.與回紇——歸附冊封、維吾爾先民①歸附:東突厥滅亡后,回紇南移,歸附唐朝②冊封:唐玄宗冊封首領骨力裴羅為懷仁可汗③助唐平叛:回紇出兵助唐平叛安史之亂,后改名為回鶻④瓦解:9世紀瓦解西遷,入西域者成維吾爾族先民的主體4.與吐蕃——和親會盟5.與靺鞨——冊封6.歷史影響①民族:政策開明,進一步促進民族交融;②經濟:利于邊疆開發(fā);③政治: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fā)展
④周邊:唐邊少數族對祖國邊疆開發(fā)作出貢獻唐朝首創(chuàng)羈縻府州制度?!傲b”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唐太宗平定突厥后,原地設羈縻府州,任命其首領為都督或刺史,繼續(xù)統(tǒng)轄,但必須由中央任命。
羈縻府州賦稅不上交中央財政,戶口一般也不上報戶部。在突厥實施成功后,推廣到其他少數民族地區(qū)。
唐政府在羈縻府州之上設立都護府,代表中央管轄,如安西、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各羈縻府州。都護由漢人擔任,中央任命,不能世襲?!幾皂f慶遠《中國政治制度史》唐玄宗封靺鞨族粟末首領大祚榮為渤??ね??!竟芾怼俊局醒搿慷Y部鴻臚寺
【邊疆】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州。都督府都督、羈縻州刺史由各民族首領擔任;由大都護府直接管轄,上統(tǒng)于中央政府民族與唐朝關系政策表現(xiàn)突厥回紇吐蕃靺鞨族軍事打擊設機構歸附冊封和親會盟冊封東突厥、西突厥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聯(lián)唐滅東突厥后懷仁可汗文成公主入藏長慶會盟渤??ね踝怨沤再F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唐太宗【管理】中央:禮部
鴻臚寺;
地方:大都護府、都督府、羈縻府州2.特點依據實際,因俗而治,政策開明、措施靈活、方式多樣①設機構:直接派官管理;任命當地少數族首領管理②冊封:冊封是唐朝帝給少數民族首領加上某種名稱或封號③武力征服:唐太宗、高宗武力大敗東西突厥,北方安定④和親: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入藏和親,促進漢藏經濟文化交流⑤會盟:唐蕃會盟,旨在約束雙方行動,維護和好局面。1.方式①基礎: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使唐時民族間隔閡大為減少②交流:各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空前發(fā)展③政府:唐太宗能采取開明的政策,較為平等地對待少數民族④國家:唐朝前期政治穩(wěn)定,經濟繁榮,文化發(fā)達。⑤交通:對外交通線”中的陸路交通也可通往不少邊疆地區(qū)3.原因唐朝民族政策方式、特點、原因、
作用分析(1)政治:保持了邊疆地區(qū)的和平穩(wěn)定,有利于祖國統(tǒng)一。(2)文化:促進了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孕育了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3)經濟:各民族相互交流、貿易,促進了經濟發(fā)展與物種交流。(4)民族:促進了各民族交融,漢族先進文明傳播,邊疆民族文化給中華文明注入了新鮮血液4.作用四、隋唐經濟新變:經制新變、耕技成熟、重心南移(1)特點:對成年男性授田,土地國有;原則上不允許土地自由買賣(2)變化:唐中期后,土地買賣兼并盛行,政府支配土地減少,均田制無法推行均田制:北魏到唐中期(一)經制新變2.賦稅制度1.土地制度Ⅲ、租庸調制:⑴基礎:均田制;指導思想:輕徭薄賦;依據:大索貌閱、整理戶籍
時間:隋、唐前期實行。⑵內容:唐交稅丁男調為21至59歲(授田仍18歲);租調定額,納絹布代役稱庸(有田則有租,有身則有庸,有戶則有調)⑶破壞:唐中期后,因均田制無法推行,租庸調制也無法維持。⑷影響:①積極:農民減負,輸庸代役保農時,利農利收,鞏固府兵制;國家富強起來;②消極:一旦均田制遭到破壞,農民喪失土地,這種以人身為本的租庸調制就不可能維持。Ⅳ、兩稅法:⑴背景:天寶年均田破壞,農民逃亡,鄰保代繳,租庸調無法實行;財政收入銳減;目的:解決財政困難,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楊炎建議,實行兩稅法⑵內容:①兩稅:總額分解至縣,按人丁資產繳戶稅,按田畝繳地稅;②兩季:夏秋兩次征收。⑶意義:①收入:簡化稅收名目,擴大收稅對象,保證了國家財政收入;②標準:“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改變了戰(zhàn)國以來人丁為主的賦稅制,人身控制減輕,相對公平;③奠基后世:是我國賦稅制度的一大變革和進步,奠定了唐后期至明中葉中國古代賦稅的基礎?!穸愔谱兓阂环矫娣从吵鰢覍r民的人身控制松弛,直到兩稅法實行,征稅的主要標準從人丁轉為財產;另一方面,兩稅法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反應出商品經濟的發(fā)展。Ⅰ、租調制(魏晉):按戶征糧和絹帛,定額田租,以戶稅代漢代人頭稅(算賦口賦)Ⅱ、租調徭役制(北魏):均田令下受田農民定額租調,丁男服徭役。租額固定利農(1)西漢至唐,商人應入市籍,一入市籍則不得為官。(2)中唐以來,重農抑商政策松動。朝廷鼓勵海外貿易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實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3.重農抑商(1)犁耕技術:曲轅犁:又叫江東犁,唐朝改直轅犁為曲轅犁,適于精耕細作,提高了耕作效率和質量。耕具最先進,推廣在江南,標志著耕犁技術基本定型、成熟(2)灌溉技術:筒車:優(yōu)點不用人工,大大提高勞動效率(3)陶瓷技術:支?。禾扑螣铺沾蓵r,為防黏連在器物底部放置燒好的黏土塊——支釘(4)金融業(yè)務:我國最早銀行雛形—柜坊;由存貸款發(fā)展到匯兌,出現(xiàn)類似現(xiàn)代匯票—飛錢;
當鋪——合法化,成為獨立金融機構(二)農耕文明成熟(三)經濟重心南移魏晉南北朝:北方戰(zhàn)亂,江南開發(fā),南北經濟趨于平衡;
唐安史之亂:北方戰(zhàn)亂,江南發(fā)展,經濟重心開始南移第一階段從遠古到西晉時期:經濟重心在北方,遠遠超過南方第二階段西晉末至隋唐前期:
江南持續(xù)開發(fā),南北趨于平衡,第三階段
唐朝至五代時期:安史亂,重心開始南移;五代起,南方開始漸超北方第四階段
北宋到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繼續(xù)南移并最終完成①地理條件:江南地區(qū)雨量充沛,土地肥沃②北民南遷:北方人民避亂南遷,帶來勞動力先進技術③江南安定:江南戰(zhàn)爭相對較少,社會較安定④民族融合:南方少數民族和漢族融合,加速經濟發(fā)展⑤人民勤勞:南北方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⑥統(tǒng)治政策:南方統(tǒng)治者重視農業(yè),大力興修水利,鼓勵生產,推動了經濟恢復和發(fā)展過程格局原因海外貿易推動南方沿海沿江城市、海上交通運輸發(fā)展,促進了宋元時期海上貿易的發(fā)展城市發(fā)展南移完成后,元明清南方工商城市增多,商品經濟發(fā)達,影響至今人口分布經濟重心南移再吸引北民進一步南遷;南方人口迅速膨脹,南部、東南部人口比重不斷增長文化教育經濟重心南移,促進了南方地區(qū)文化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民族關系使我國各民族更好地融合在一起,促進了民族的多樣性和統(tǒng)一性的發(fā)展生態(tài)環(huán)境重心南移導致某些地區(qū)過度開發(fā),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影響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風俗習慣受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唐中期北方飲茶之風盛行等南移影響兩稅法對比租庸調制的變化與創(chuàng)新征稅標準人身控制稅收種類征稅內容人丁為本,不論地財丁男交同數量絹、粟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①征稅標準人丁→財產納糧為租;納布為調納絹布代役為庸戶稅按戶等征錢地稅按畝繳谷物②征稅內容實物→貨幣戶稅和地稅夏秋兩季收③稅收種類從繁到簡租調制丁男服役租庸調制以庸代役取消租庸調和一切雜役④人身控制逐步減弱租庸調制兩稅法租庸調及雜稅雜役新變化歷代賦稅制度的演變春秋至唐初賦稅制度的變革朝代賦稅制度特征春秋末初稅畝履畝而稅兩漢編戶齊民租稅輕,丁稅重魏晉北魏租調制定額租調、徭役隋-唐初租庸調制只問丁身,不問財產唐中后期兩稅法唯以資產為宗不以丁身為本租糧食(粟)調帛或布隋朝規(guī)定“(?。┟駶M五十,納庸代役”;公元624年高祖頒布“……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庸,每日三尺?!毕铝嘘P于“庸”的理解正確的是①輸庸代役有利于保障農時②唐與隋相比放寬納庸年限③相對減輕農民的勞役負擔④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均田制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④
D③④A庸:納絹代役銘刻“羅江縣天寶五年庸調銀四十兩”;這是庸調布帛折變、鑄造為銀餅送入京城的實物①征稅標準以人丁為主到田畝為主過渡,人頭稅比例越來越少,以兩稅法為標志;②征稅時間由不定時到基本定時,以兩稅法為標志;③農民必服役到納絹代役,以庸制為標志;演變說明:納稅標準趨于合理;封建國家對農民人身控制松弛;體現(xiàn)了歷史進步唐代賦役度中,具有減輕封建人身依附關系性質的①庸②調③徭役④兩稅法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④D比較與探究中亞和西亞的服飾、飲食曾對隋唐有重大影響;其雜技、魔術、音樂、舞蹈在漢唐廣受歡迎五、隋唐外交:對外開放,交往活躍,盛況空前㈠外交政策1.陸路:與西域商路暢通。①隋煬帝命裴矩駐張掖,管理通商事務;②唐朝與大食接觸
造紙術傳入阿拉伯;玄奘西游天竺取經;2.海路:①隋朝常駿從南??こ龊降竭_赤土國,國王遣子隨常駿來唐;②日本派遣唐使,將唐文化帶到日本;③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④唐長安國際大都會;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定居㈡交通暢通陸上:從長安出發(fā),向東可到達朝鮮;向西經絲綢之路可通往今天的印度、伊朗、阿拉伯及歐洲和非洲。海上:從登州、揚州出發(fā),可到達朝鮮、日本;從廣州出發(fā),經馬來半島、印度可以到達波斯灣。1.交往思想:在天下如一的天下主義思想指導下,把周邊部族和域外政權對唐朝外交往來都納入朝貢貿易體制2.基本政策:冊封(番邦與外夷接受唐朝的冊封)與羈縻府州3.管理機構:鴻臚寺㈢陸海往來㈣儒學外傳隋唐以后,朝、日等國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官學。日本、新羅派學問僧來長安求法(空海)㈤制度外傳(1)朝鮮:政治制度基本模仿中國。(2)日本:7世紀大化改新,中央集權制、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都以唐制為藍本。(3)越南:教育體制主要移植于中國,科舉制度跟中國的基本一樣。(4)東亞和東南亞:律令、歷法、建筑、繪畫、音樂、飲食、服飾、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也深受唐文化影響。㈥造紙外傳8世紀以后,中國的造紙術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㈦對內引入五
隋唐外交——壹
盛況①廣持續(xù):隋唐交往廣布東亞東南中西亞,歐非有往來,廣泛、持續(xù);②領域全: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③渠道多:有官方外交、公派及民間留學、國家民間貿易、佛教傳播等,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④內容異:中國外傳制度、文化、生產技術為主;外國傳入特產、物種、藝術。促進世界豐富唐民;⑤中華圈:唐朝成為周邊國家經濟文化交流的中心,并對世界文明的發(fā)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政治:政治統(tǒng)一,社會穩(wěn)定,軍事力量強大;機構:重視對外交往,設立專門機構(鴻臚寺、市舶司)經濟:經濟高度繁榮(農業(yè)、手工業(yè)的發(fā)展)文化:兼容并包的文化;文化繁榮具有極強的影響力;交通:對外交通暢通(陸上與海上絲綢之路繁榮)材料
在唐朝統(tǒng)治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這些人是懷著不同的目的到唐朝來的:他們中有些是出于獵奇,有些是心懷野心,有些是為了經商謀利。但是在前來唐朝的外國人中,最主要的還是使臣、僧侶和商人這三類人。通往唐朝有兩條道路:一條是商隊走的陸路通道;另一條是船隊航行的海上通道。
——摘編自薛愛華《撒馬爾罕的金桃》結合材料所學,概括唐代中外交往的特點、作用,并分析盛況空前的原因、啟示?①唐朝影響世界:政治、經濟和文化促進了亞洲乃至世界文明的進步②世界促進中華:吸收世界先進文明,促進唐經文繁榮,豐富了人民生活㈧特點㈨作用㈩原因五
隋唐外交——壹
盛況①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尊重乃至仰慕②一個國家在主權獨立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十一)啟示
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xiàn)出豐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統(tǒng)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chuàng)新。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tài)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國文化圈”?!婿吨腥A文明史》①隋唐大一統(tǒng)經濟文化繁榮;②隋唐制度創(chuàng)新與思想傳承;③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④魏晉民族交融與文化交流鑄就中華文明多姿彩;⑤中華文化長期占據世界領先地位據材料所學,指出隋唐“中國文化圈”含義、特征、成因、影響?2.原因中國為主體,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國家的多樣統(tǒng)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等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五、隋唐外交——貳
“中國文化圈”1.含義3.特征制度方面:日本大化改新,仿照唐朝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思想宗教:佛教、儒學傳入朝鮮和日本,產生深遠影響。社會習俗:飲茶與圍棋隋唐時期傳入日本與朝鮮;日本和服深受中國唐朝影響。文字方面:日本、朝鮮的文字創(chuàng)制受漢字的影響。城市建筑:新羅都城平壤、日本都城平安京、平城京仿照長安與洛陽;日本寺院建筑模仿唐,如招提寺鑒真與弟子依據唐朝寺院風格樣式建造??萍忌a: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朝鮮;印刷、瓷器燒制等技術均在唐朝傳入日本等4.以日朝為例看影響六、隋唐文化:思想多元、文藝興盛、全面繁榮五、隋唐外交:對外開放,交往活躍,盛況空前四、隋唐經濟新變:經制新變、耕技成熟、重心南移二、隋唐
政制建樹、基層管理、治理嚴密成熟三、隋唐民族政策:開明靈活、形式多樣、因俗而治一、隋唐
開疆拓土
建大一統(tǒng)
多民族國家發(fā)展重點整合解析第5講
隋唐史——封建社會的高度繁榮與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隋唐統(tǒng)一王朝,國力強盛,疆域開拓,經濟繁榮,民族往來和對外交往活躍,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樹,在當時世界范圍內首屈一指。——《中外歷史綱要》第二單元概述P25
為什么會如此繁盛?魏晉隋唐(一)思想:儒學危機、三教合一㈠魏晉玄學㈡儒學危機
⑴原因:①時局:魏晉之際政治殘殺頻繁,逃避現(xiàn)實的反映;②產生:用老莊思想解釋儒家經典《周易》
⑵特點:逃避政治斗爭、崇尚老莊思潮
⑶主張:政治上“無為”,生活上任其“自然”,社會上崇尚“清談”。
⑷代表:竹林七賢是魏晉時期玄學的代表。⑴魏晉南北朝:沖擊儒學:原因—社會動蕩;儒學缺陷;佛道興盛;儒學受沖擊;
①道教:民間廣傳,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尊道;②佛教:魏晉盛行,吸收儒道思想漸漸本土化③儒學:依然主流,但也開始吸收佛、道教精神,有了新發(fā)展⑵隋朝:三教合歸儒:儒學家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道理論,三教合歸儒⑶唐代:三教并存:①唐朝:三教并存政策;②道教:唐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佛教:政府支持,分田不納稅佛教興;武則天信佛,大發(fā)展,主張頓悟成佛的禪宗成為宗派主流,對后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④儒學:儒佛道三教獨立發(fā)展、相互爭論、相互融合;在三教的爭論發(fā)展中,儒學日益處于劣㈢儒學復興①思想活躍,多元特征;
②歷史趨勢,三教合一;
③儒家思想,始終主導
唐韓柳開先聲:原因:道崇佛盛,挑戰(zhàn)儒學正統(tǒng)。目的:維護封建統(tǒng)治方法:用儒家天命論、封建綱常反佛固儒之主流地位。(1)韓愈:提出“仁義”為儒“道”,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孟為儒家傳授譜系,以繼道統(tǒng)為己任,開儒學“道統(tǒng)”之先河。為北宋儒學復興和理學創(chuàng)立之先聲。(2)唐柳宗元:主張“復興儒學、佐世致用”;以“陰陽、元氣”為“天道”、“仁義”為“人道”,構筑了“道”為核心、合天地自然、社會倫理一體化的理論體系,實開宋明理學之端緒(四)特點(一)魏晉隋唐時期的思想㈣反佛滅佛1.原因:①佛教盛行、廣修寺院、耗費資財;②寺院經濟,嚴重影響政府財政③外來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矛盾沖突;2.表現(xiàn):①反佛:南朝范縝著《神滅論》以“形神相即’反佛;②滅佛:“三武一宗”四次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周世宗);3.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1.漢代:“儒家獨尊”:漢武帝確立“儒家獨尊”地位;2.魏晉南北朝:沖擊下新發(fā)展
①受沖擊:儒學自身缺陷和不足,佛道興盛沖擊,威脅儒學正統(tǒng)地位;
②新發(fā)展:儒學開始吸收佛教和道教的精神,有了新發(fā)展3.隋朝:“三教合歸儒”:
儒學家主張儒學為主,調和吸收佛道理論(兩宋儒家吸收佛、道思想,形成哲學范式的“理學”)4.唐朝:“三教并行”;
中期“復興儒學”①政策:維護政治統(tǒng)治的需要,實行“三教并行”的政策;②唐中:韓愈從維護封建統(tǒng)治出發(fā),提出了復興儒學主張,用天命論和封建綱常反佛鞏固儒學之主流地位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1.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fā)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2.魏晉南北朝:道教在民間廣泛傳播,受儒學影響,主張“貴儒”“尊道”。3.唐朝:奉行三教并行政策,道教最受尊崇。(唐朝統(tǒng)治者奉老子為祖先)唐代實行三教并重政策,主要從政治需要出發(fā)。統(tǒng)治者利用儒家君臣父子之義來鞏固統(tǒng)治,也要用佛道來安定社會,緩和矛盾。雖有時也會因統(tǒng)治者個人好惡而有所偏離,但總的說來這一政策比較穩(wěn)定?!幾择R克垚《世界文明史》1.簡述儒學漢至唐發(fā)展概況2.概括道教自漢至唐概況佛教是外來的宗教。(1)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發(fā)展,于洛陽修筑白馬寺。(2)魏晉南北朝:①吸收儒學精髓,漸趨中國本土化,在中國日益盛行;梁武帝四度出家。②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反佛,提出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tǒng)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3)隋朝:隋文帝和隋煬帝廣造石像、普著佛經。(4)唐朝:武則天崇信佛教,佛教很大發(fā)展,形成不同宗派,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5)佛教時而備受打擊:①原因:廣修寺廟,耗費大量錢財;很多勞動力不事生產,嚴重影響政府利益。②滅佛: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周世宗柴榮等先后四次滅佛。③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發(fā)展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3.簡述佛教自漢至唐概況反專制民主思想孔子創(chuàng)立儒學西周春秋周公禮樂思想戰(zhàn)國秦朝西漢魏晉隋唐宋明明末清初百家爭鳴坑儒尊法崇道尊儒魏晉玄學三教合一程朱理學陸王心學儒學之源儒家創(chuàng)立儒學形成打擊儒學儒學正統(tǒng)沖擊儒學儒學發(fā)展批判繼承洋務運動維新變法中體西用托孔改制廢除讀經尊孔復古辛亥革命北洋軍閥新文化運動打倒孔家店批判繼承改革開放古代主流思想演變
近現(xiàn)代對儒學態(tài)度中國主流思想
儒學
體系之架構文學魏晉南北朝曹操父子建安文學、東晉陶淵明田園詩、南朝駢文、南北朝民歌等風格各異的文學形式唐朝詩歌黃金時代:李白“詩仙”、杜甫“詩圣”書法東漢末年書法成為一種藝術魏晉南北朝隸書、草書、行書和楷書等書體完備;東晉大書法家王羲之諸體兼精,稱“書圣”隋唐時期①書法藝術融匯南朝秀美和北朝雄健,創(chuàng)出新風格。②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最有名繪畫魏晉南北朝東晉開始出現(xiàn)知名專職畫家,以顧愷之為代表;他提出“以形寫神”,代表作:《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隋唐時期題材廣泛,風格多樣。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人的形態(tài),山水花鳥也成繪畫主題。唐朝吳道子被尊為“畫圣”石窟魏晉至隋唐佛教廣泛傳播,石窟很多: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二)魏晉隋唐時期的
文學
書法
繪畫
石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fā),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李白《將進酒》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墻走,老婦出門看。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杜甫《石壕吏》宣城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兩絲!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奪人衣作地衣?!拙右住都t線毯》盛唐時對人生充滿信心,對未來積極樂觀唐由盛而衰,安史之亂社會動蕩中晚唐統(tǒng)治者奢侈和人民的艱辛唐詩,唐社會的一面鏡子:折射出唐代的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生活方方面面領域科
技
成
就建筑印刷術火藥天文醫(yī)學隋唐是中國古代建筑的成熟期。隋朝李春設計建造趙州橋,世界現(xiàn)存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公司勞務派遣協(xié)議書七篇
- 公司協(xié)議書大全
- 萬能施工安全協(xié)議書
- 面部發(fā)紅發(fā)熱病因介紹
- 進行性球麻痹病因介紹
- 29化學中考真題匯編《溶液》及答案
- 中考政治第一部分知識闖關能力提升第5課時平等禮貌待人理解寬容他人復習課獲
- (范文)卷板機項目立項報告
- (2024)吸痰管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寫作范本(一)
- 2023年電子陶瓷材料項目融資計劃書
- GB 31247-2014電纜及光纜燃燒性能分級
- 斯倫貝謝智能完井工具介紹
- 主要農作物(糧食作物)課件
- 百詞斬-定語從句課件-(;)
- 珍惜時間主題班會-做時間的主人課件
- 市政工程施工總體部署
- 護士準入申請表
- 三年級上冊英語課件-Unit3 Look at me-人教(PEP) (6)(共30張PPT)
- 糖皮質激素在呼吸科的應用課件
- 合法離婚協(xié)議書(2篇)
- 2022年廣東南方報業(yè)傳媒集團有限公司招聘筆試題庫及答案解析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