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局師資培訓_第1頁
藥局師資培訓_第2頁
藥局師資培訓_第3頁
藥局師資培訓_第4頁
藥局師資培訓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藥學部分中藥學備考方法與技巧一、掌握培訓教材中每個中藥品種功效類別(方向)比如:

麻黃——解表藥中辛溫解表藥

黃連——清熱藥中清熱燥濕(涼血?)藥

川貝母——化痰止咳平喘藥中清化熱痰藥

酸棗仁——安神藥中養(yǎng)心(重鎮(zhèn)?)安神藥記住了藥品功效類別,就把握了藥品功效大方向。在考試中若遺忘某個藥品詳細功效和應用,還可依據(jù)其功效類別進行判斷(選擇)。藥局師資培訓第1頁二、掌握藥品藥性特點和獨特功效(特殊習慣考點)比如:防風為治風通用藥,不論外風、內(nèi)風或兼寒熱皆可投用。羌活尤善治療太陽經(jīng)頭痛(頭后部)及上半身寒濕痹痛。白芷最善治療陽明頭痛(頭前額)。藁本功似羌活,尤宜巔頂頭痛(頭頂)。地榆治療血熱妄行,尤其是下焦出血(便血、痔血、尿血);又是治療燒燙傷要藥。白及最宜治肺胃出血(咯血、咳血、吐血、衄血)藥局師資培訓第2頁三、經(jīng)過對比,掌握功效相近藥品功效和應用。比如:麻黃與桂枝,川貝母與浙貝母,等等。砂仁、豆蔻相同點:化濕、行氣、溫中,用于濕阻中焦,脾胃氣滯之證,二者常相須為用。不一樣點

砂仁,偏于溫脾止瀉;安胎

豆蔻,偏于溫胃止嘔(蔻與嘔發(fā)音靠近,這么聯(lián)想記住豆蔻止嘔而非止瀉?!岸罐I,砂胎瀉”)藥局師資培訓第3頁四、經(jīng)過趣味學習方式記憶中藥功效比如:人參請用手從下到上指自己身體(1)指指小腹(下焦),說“大補元氣”(元氣在下焦)(2)指指上腹(中焦),說“補脾”(脾在中焦)(3)指指胸(上焦),說“益肺”(肺在上焦)(4)指指嘴,說“生津”;(生津止渴)(5)指拍頭頂,說“安神益智”(安神益智與頭腦相關)這么做兩三遍就能牢切記住人參功效了。藥局師資培訓第4頁又如:生姜動作:喝水(想象你喝是生姜湯)喝第一口,想象全身發(fā)燒出汗,同時說“解表散寒”喝第二口,想象熱湯到了胃里(中焦),有熱乎乎感覺,同時說“溫中止嘔”。喝第三口,想象熱氣到了胃里又掉頭向上到肺部,肺部有熱乎乎感覺,同時說“溫肺止咳”上述行為重復兩次,試試背誦生姜功效。藥局師資培訓第5頁五、經(jīng)過聯(lián)想方式記憶中藥功效與應用比如:牛黃牛黃解毒片:用于熱毒證(牛黃:清熱解毒)安宮牛黃丸:用于高熱、驚厥、神昏、抽搐(牛黃:熄風止痙,化痰開竅,清熱解毒)金銀花——銀翹片(疏散風熱)金銀花露(清熱解毒)三七云南白藥,用于跌打損傷(三七:化瘀止血,活血定痛)藥局師資培訓第6頁六、熟記“美譽”藥品“嘔家圣藥”——生姜“瘡家圣藥”——連翹“傷科要藥”——三七“血中氣藥”——川芎“燒燙傷要藥”——地榆“治痢之最”——黃連“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附子“大補元氣之要藥”——人參“驚癇抽搐之要藥”——羚羊角藥局師資培訓第7頁七、總結(jié)、歸納法鞏固復習效果比如:總結(jié)含有潤腸通便功效藥品:油多種子多能潤腸通便,如火麻仁、郁李仁、桃仁、苦杏仁、紫蘇子等等。當然,不是全部“仁”都潤腸,像酸棗仁、薏苡仁等無大量油脂種子就沒有潤腸作用。

總結(jié)含有安胎功效藥品:紫蘇——理氣安胎黃芩——清熱安胎砂仁——理氣安胎杜仲——補肝腎安胎白術(shù)——健脾安胎

藥局師資培訓第8頁總論一、四氣五味1.四氣(性)(1)概念:藥品寒、熱、溫、涼四種不一樣藥性。﹡平性藥:寒熱屬性不顯著,作用緩解。減輕或消除熱證藥品——性寒、涼減輕或消除寒證藥品——性溫、熱(2)用藥基本標準

“寒者熱之,熱者寒之”藥局師資培訓第9頁2、五味(1)概念:辛、甘、酸、苦、咸五種不一樣藥味。(淡附于甘,澀附于酸)(2)確立依據(jù)口嘗滋味(感覺之味)﹡臨床功效(功效之味)(3)五味功效辛:(生姜)發(fā)散,行氣,行血甘:(甘草)補虛,和中,緩急止痛,調(diào)和藥性酸:(烏梅)收斂、固澀,還能生津、安蛔澀,收斂固澀,與酸相同。藥局師資培訓第10頁

苦:泄、燥、堅通泄腸道——大黃泄降泄肺氣——苦杏仁清泄熾熱——梔子燥,燥濕——濕證(蒼術(shù))堅苦能堅陰,即瀉火存陰,如黃柏;堅厚腸胃,如黃連有厚腸止瀉作用。咸:軟堅散結(jié),如昆布、海藻

瀉下通便,如芒硝

淡:淡滲利水,如茯苓、豬苓藥局師資培訓第11頁二、配伍一、配伍:選擇兩種或兩種以上藥品配合使用配伍關系——“七情”1.單行——“一藥獨行”,如獨參湯。2.相須——“共同提升”,如“附子無姜不熱”。3.相使——“幫助提升”,如廣藿香與陳皮。藥局師資培訓第12頁4.相畏——

一藥毒、副作用被另一藥消減。如生半夏畏生姜。5.相殺——

一藥能減消另一藥毒、副作用。如生姜殺生半夏。6.相惡——

一藥使另一藥功效降低或喪失。如人參惡萊菔子。7.相反——

兩藥適用,產(chǎn)生或增強毒副反應。(配伍禁忌)藥局師資培訓第13頁三、君臣佐使君藥:

針對主病或主證起主要治療作用藥品。臣藥:⑴輔助君藥加強治療主病或主證藥品。⑵針對兼病或兼證起主要治療作用藥品。藥局師資培訓第14頁佐藥:⑴佐助藥——幫助君、臣以加強治療作用,或治療次要兼證。⑵佐制藥——用以消除或減緩君、臣藥毒性與烈性藥品。⑶反佐藥——依據(jù)病情需要,用與君藥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療中起相成作用藥品。使藥:(1)引經(jīng)藥——引諸藥以達病所(2)調(diào)和藥——調(diào)和諸藥藥局師資培訓第15頁四、用藥禁忌1、配伍禁忌(十八反,十九畏)十八反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蔞貝蘞及攻烏,藻戟遂芫俱戰(zhàn)草,諸參辛芍叛藜蘆。2、妊娠禁忌禁用藥:毒性大,藥性猛烈,有墮胎作用藥品慎用藥:通經(jīng)祛瘀,行氣破滯,攻下通便,辛熱滑利藥品藥局師資培訓第16頁五、煎藥時慣用特殊處理法

1先煎——礦物、貝殼類、有毒藥品2后下——薄荷、大黃、番瀉葉3包煎——蒲黃、車錢子、辛夷、旋覆花4另煎——人參、西洋參5烊化——阿膠、鹿角膠6沖服——芒硝、牛黃、羚羊角藥局師資培訓第17頁

六慣用中藥正名、別名與并開藥名

1慣用中藥正名與別名(P.15)田七、將軍、錦紋、元胡、蚤休、七葉一枝花、仙靈脾、黑故子、破故紙、訶黎勒、花檳榔、白虎、娟石、月石、古月(人巾、小人)

2并開藥名(P.18)二冬、二術(shù)、二地、知柏、二活、二公丁、荊防、棱術(shù)、焦曲麥、焦三仙藥局師資培訓第18頁第三章解表藥1.概念:以發(fā)散表邪為主要功效,治療表證藥品。2.分類:①辛溫解表藥②辛涼解表藥。

麻黃:發(fā)汗,平喘,利水桂枝:解肌,溫經(jīng),助陽生姜:發(fā)汗解表,溫中止嘔,溫肺止咳。

“嘔家圣藥”

辛溫解表藥荊芥:善發(fā)表、透疹,炒炭止血防風:治風通用藥,外風、內(nèi)風皆可投用。

羌活:勝濕止痛。善治腰以上風寒濕痹。細辛:細辛配干姜、五味子溫肺化飲,不耗氣傷陰

白芷:最善治陽明頭(前額、眉棱骨)痛。

藥局師資培訓第19頁麻黃、桂枝功效應用比較相同點:二者均可發(fā)汗解表,用于治療風寒表證。不一樣點:麻黃1.發(fā)汗力強,用于風寒表實證。2.兼能平喘,用于各種喘咳氣急;3.兼能利尿,用于水腫。主要成份:l-麻黃堿、d-偽麻黃堿、l-N-甲基麻黃堿、d-N-甲基偽麻黃堿等。藥理作用:本品有促進發(fā)汗、解熱、鎮(zhèn)痛、抗炎、抗菌、抗病毒、抗過敏、鎮(zhèn)咳、祛痰、平喘、利尿、強心、升高血壓及中樞興奮等作用。藥局師資培訓第20頁桂枝:1.發(fā)汗力較麻黃緩解,既用于風寒表實證也用于風寒表虛證。2.兼能溫通經(jīng)脈,用于寒凝血滯諸痛證。3.助陽化氣,用于心陽不振所致心悸、脾陽不運所致痰飲、膀胱氣化不利所致蓄水證。藥局師資培訓第21頁

薄荷:疏散風熱,清利頭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菊花:疏散風熱(黃菊),平肝明目(白菊),清熱解毒。②菊花配枸杞子,補肝腎明目辛涼解表藥葛根:為治項背強痛之要藥。

生津止渴、升陽止瀉、透發(fā)疹毒。葛根配黃芩、黃連主治濕熱瀉痢初起。柴胡:解表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

柴胡配黃芩治少陽寒熱往來

升麻:升舉脾胃清陽之氣,治中氣下陷諸證藥局師資培訓第22頁薄荷功效與主治:1.疏散風熱。用于風熱感冒,溫病初起。2.清頭目,利咽喉。用于頭暈頭痛,咽喉疼痛。3.散風透疹。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4.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胸悶脅痛。(薄荷、柴胡——逍遙丸)化學成份:①揮發(fā)油。油中主含l-薄荷腦,其次為l-薄荷酮等。②黃酮類等化合物。③氨基酸。

藥局師資培訓第23頁柴胡功效與主治:1.解表退熱。用于表證發(fā)燒,寒熱往來之少陽證。2.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氣滯證。

肝郁氣結(jié),脅肋疼痛,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

3.升陽舉陷。用于氣虛下陷,臟器脫垂。使用方法:1.解表退熱:生用2.疏肝解郁:醋炙藥局師資培訓第24頁第二章清熱藥一、概念:以清泄里熱為主要功效,慣用以治療里熱證藥品。二、分類氣分:大熱、大渴、大汗、脈洪大——⑴清熱瀉火藥血分:高熱、神昏、譫語、動血、出血——⑵清熱涼血藥熱毒:瘡瘍腫毒、瘟毒丹毒等急性熱病——⑶清熱解毒藥濕熱:痢疾、黃疸等——⑷清熱燥濕藥里虛熱:骨蒸潮熱、午后發(fā)燒、盜汗——⑸清虛熱藥藥局師資培訓第25頁

石膏:為治氣分高熱和肺胃實火之要藥。

知母:上能清肺潤燥,中能清胃生津,下能滋陰降火石膏配知母:用于氣分高熱證,

⑴肺胃熾熱傷津證。清熱瀉火藥梔子:上瀉心火除煩渴,下利肝膽濕熱退黃疸,既入氣分,清氣分之熱,又入血分,涼血解毒而止血。蘆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排膿,利尿決明子:清肝明目,潤腸通便。藥局師資培訓第26頁石膏起源:硫酸鹽類礦物石膏。(CaSO4·2H2O)功效與主治1.生用:清熱瀉火,除煩止渴。用于溫病氣分實熱證(四大癥)——白虎湯歸肺經(jīng),用于肺熱咳喘——橘紅丸歸胃經(jīng),用于胃火牙痛——清胃黃連丸2.煅用:斂瘡生肌。用于瘡瘍潰而不斂、濕疹、水火燙傷等。藥局師資培訓第27頁使用方法:1.內(nèi)服,生用,打壞先煎。2.外用,煅制,研末撒敷。注意:內(nèi)服只用于實熱證!藥局師資培訓第28頁知母功效與主治:1.清熱瀉火。用于氣分高熱證(石膏配知母)入肺,治療肺熱咳嗽2.滋陰潤燥。用于陰虛火旺諸證。肺——燥咳胃——嘈雜不安,消渴,陰虛便秘肝、腎——潮熱盜汗使用方法:清熱瀉火宜生用;滋陰降火宜鹽炙用。

藥局師資培訓第29頁

相同點不一樣點石膏

清熱瀉火

辛甘大寒,瀉火力強(相須)偏瀉肺胃實火,煅用收斂生肌

氣分實熱知母

肺胃熾熱

苦甘寒潤,滋陰潤燥力強

善滋陰退虛熱藥局師資培訓第30頁

黃芩:善清肺與大腸之火,除上中焦?jié)駸帷?/p>

黃連:善清心胃之火,除中焦?jié)駸?。清熱燥濕?/p>

黃柏:善退虛熱,除下焦?jié)駸???鄥ⅲ呵鍩嵩餄?,殺蟲止癢,利尿。(清早撒尿)比較記憶黃芩、黃連、黃柏功用:相同點:黃芩、黃連、黃柏都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用于治療1.濕熱證2.臟腑熾熱證3.熱毒證藥局師資培訓第31頁黃芩、黃連、黃柏功效應用不一樣點黃芩:1.偏走上焦(酒),主清上中焦?jié)駸帷?.長于清肺、大腸之火(生),用于治療肺熱咳嗽。3.兼止血(炭),用于治療血熱吐衄。4.兼清熱安胎(炒),用于治療胎熱不安。藥局師資培訓第32頁黃連:偏走中焦,主清中焦?jié)駸?,善瀉心、胃火用于治療1.中焦?jié)駸釣a痢。黃連配木香:用于濕熱瀉痢、里急后重2.心火亢盛所致心煩失眠,口舌生瘡。3.肝火犯胃嘔吐吞酸。(黃連配吳茱萸

)黃柏:偏走下焦,主清下焦?jié)駸?,瀉腎火退虛熱用于治療1.下焦?jié)駸?。(黃柏配蒼術(shù),二妙丸)2.腎陰虛證。藥局師資培訓第33頁

地黃: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潤腸。玄參:善清解火毒、消散腫結(jié)。

⑶(玄麥甘桔沖劑)清熱涼血藥牡丹皮:清熱涼血,活血散瘀。能透陰分伏熱,用于溫病后期陰虛發(fā)燒,久病傷陰無汗骨蒸。赤芍:清熱涼血,祛瘀止痛。地黃慣用飲片:鮮地黃,生地黃,清蒸熟地黃,酒蒸熟地黃,生地黃炭熟地黃炭。

藥局師資培訓第34頁

⑷清熱解毒藥金銀花、連翹(既能疏散風熱又能清熱解毒藥)蒲公英(黃花地丁)乳癰、黃疸、熱淋紫花地丁癰疽疔瘡,毒蛇咬傷白花蛇舌草:解蛇毒,抗癌。

野菊花:功似菊花,為治熱毒瘡癰之要藥

大青葉、板藍根:涼血、利咽。牛黃:清熱解毒,息風止痙,化痰開竅。魚腥草:為治肺癰之要藥穿心蓮:感冒發(fā)燒,肺熱咳喘,肺癰,咽喉腫痛。山豆根:消腫利咽鴉膽子:燥濕殺蟲,止痢截瘧,腐蝕贅疣。藥局師資培訓第35頁金銀花、連翹功用比較相同點:1.均能清熱解毒,各種熱毒證。

連翹譽為“瘡家圣藥”2.善于疏散風熱,風熱表證。(銀翹散)不一樣點:金銀花,兼涼血止痢,熱毒瀉痢。連翹,消癰散結(jié),瘰疬痰核。藥局師資培訓第36頁大青葉板藍根

十字花科植物菘藍葉片大青葉

根板藍根二者功用相同點1.均能清熱解毒消癰,用于治療各種上焦熱毒瘡癰。2.亦可入血分,能清熱涼血,用于治療熱毒發(fā)斑。不一樣點1.大青葉善涼血消斑,多用治熱入營血、斑疹隱隱。2.板藍根善利咽散結(jié),多用治咽喉腫痛、痄腮等。藥局師資培訓第37頁

青蒿清虛熱藥地骨皮胡黃連清虛熱、除疳熱銀柴胡青蒿、地骨皮比較相同點:清虛熱、退骨蒸、涼血不一樣點:青蒿,解暑、截瘧,用于暑熱證、瘧疾。地骨皮,清肺降火用于肺熱咳喘藥局師資培訓第38頁第三章瀉下藥1攻下藥(瀉下力較強):大黃、芒硝、番瀉葉

2潤下藥(瀉下力緩):火麻仁(麻仁丸)

3峻下逐水藥(瀉下峻猛):甘遂、巴豆、牽牛子藥局師資培訓第39頁大黃

起源: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藥用大黃干燥根及根莖。

別名:川軍,西軍,酒軍,熟軍藥局師資培訓第40頁功效與應用:1.瀉下攻積瀉下作用強,尤適宜熱結(jié)便秘。大黃配芒硝:治實熱積滯、大便燥結(jié)、堅硬難下效佳。大黃配巴豆、干姜:善治寒積便秘。2.瀉火解毒上焦火毒證(三黃片、牛黃解毒片)熱毒瘡瘍,燒燙傷3.涼血止血血熱出血4.活血祛瘀瘀血證還可清泄?jié)駸?,用于治療痢疾、黃疸、淋證等濕熱證。藥局師資培訓第41頁慣用飲片:生大黃(片或?。┚拼簏S熟大黃大黃炭使用方法:攻下——生用,后下活血祛瘀——酒蒸清上焦火——酒炒止血——炒炭注意:1、藥味苦寒,易傷脾胃,脾胃虛寒者忌服。

2、婦女懷孕、月經(jīng)期、哺乳期應慎用或忌用

藥局師資培訓第42頁芒硝

起源:

硫酸鹽類礦物芒硝,經(jīng)加工精制而成結(jié)晶體。(Na2SO4·10H2O)

功效與應用:

1.瀉下軟堅

“大黃無硝不下”

2.清熱消腫外用治療癰腫瘡瘍,目赤咽腫口瘡使用方法:沖服(芒硝入水即化)使用注意:孕婦忌用

藥局師資培訓第43頁第四章祛風濕藥風濕痹證①風寒濕痹②風熱濕痹③痹證日久肝腎兩虛。

祛風濕散寒藥:獨活、徐長卿、川烏(大毒)、蘄蛇(有毒)、木瓜、烏梢蛇、桑枝分類

祛風濕清熱藥:防己、雷公藤(大毒)

祛風濕強筋骨藥:五加皮、香加皮(有毒)藥局師資培訓第44頁獨活與羌活比較相同點1.祛風散寒勝濕止痛風寒濕痹證2.發(fā)散風寒濕表邪風寒挾濕表證不一樣點獨活:尤善于祛風濕止痛。作用部位偏下,以治療下肢痹證為宜。解表作用較羌活弱。羌活:解表力較獨活強,祛風濕止痛作用部位偏上,以治療腰以上風寒濕痹為宜。羌活配獨活:散風寒濕力強,風濕痹痛不論上下均可。藥局師資培訓第45頁川烏功效——祛風除濕,散寒止痛。有大毒,炮制后用。(生品0.3g可引發(fā)中毒)使用方法用量:1-3g。宜先煎,久煎。使用注意:孕婦忌用。反貝母類、瓜蔞類、白蘞、白及、半夏。(半蔞貝蘞及攻烏)化學成份:①生物堿,主要為:烏頭堿、中烏頭堿、次烏頭堿等。②烏頭多糖。藥局師資培訓第46頁第五章芳香化濕藥廣藿香:化濕、解暑、發(fā)表、止嘔

“藿香正氣”系列產(chǎn)品主要原料藥佩蘭:化濕,解暑。常與廣藿香配伍使用。砂仁止瀉,安胎(砂胎瀉)

化濕行氣豆蔻止嘔(豆蔻嘔)蒼術(shù)健脾,祛風濕,發(fā)汗,明目

燥濕厚樸治濕阻、食積、氣滯所致脘腹脹滿之要藥

藥局師資培訓第47頁第六章利水滲濕藥(60)①茯苓利水消腫薏苡仁豬苓澤瀉②車前子:滲濕止瀉,清肝明目,清肺化痰

利尿通淋滑石木通:“三通”通淋、通經(jīng)、通乳③通草利濕退黃金錢草茵陳:治濕熱黃疸之要藥

藥局師資培訓第48頁茯苓、豬苓、澤瀉功效應用比較相同點:利水消腫滲濕。用治水濕內(nèi)停,小便不利,水腫,泄瀉,淋證等。不一樣點:1.茯苓利水作用小于豬苓小于澤瀉2.茯苓既能利水又能健脾,能瀉能補。

豬苓、澤瀉無健脾之功效,故只瀉不補。藥局師資培訓第49頁茯苓、豬苓、澤瀉功效應用比較不一樣點:3.茯苓(茯神)還可寧心安神。用治氣血不足所致心悸、失眠證。4.澤瀉性寒,可清利下焦?jié)駸崮I虛火——六味地黃丸膀胱濕熱——帶下、熱淋藥局師資培訓第50頁第七章溫里藥附子:上助心陽、中補脾陽、下壯腎陽,為“回陽救逆第一品藥”附子配干姜,治亡陽證及中焦寒證效佳干姜:主入脾、胃經(jīng),為溫中散寒之要藥肉桂:善溫補命門之火、引火歸元,為治下元虛冷、虛陽上浮之要藥。吳茱萸:治經(jīng)寒痛經(jīng)、寒濕腳氣及虛寒泄瀉之要藥。丁香:溫中降逆,溫腎助陽。主含揮發(fā)油,油中主要為

①丁香酚②

β-丁香烯③乙?;∠阌头印?/p>

高良姜:功似干姜,善溫中散寒而止痛、止嘔、止瀉

藥局師資培訓第51頁第八章理氣藥陳皮:理氣,化痰?;偌t:理氣,化痰,消食。木香:行氣調(diào)中止痛,瀉痢里急后重之要藥。香附:婦科理氣調(diào)經(jīng)止痛之要藥。沉香:理氣、降逆、納氣(善溫腎納氣)。柿蒂:善降上逆之胃氣而止呃。青皮:善疏肝破氣、散結(jié)消滯。枳實:破氣,消積,化痰。為治胃腸積滯及痰滯胸痹之要藥,還可治臟器脫垂。(附:枳殼,功緩與枳實)藥局師資培訓第52頁第十一章止血藥

大薊:①

小薊:散瘀消癰

涼血止血藥

地榆:善治下焦出血,燒燙傷

白茅根:清熱生津,利尿通淋

槐花:尤宜便血與痔瘡出血

三七:止血而不留瘀、化瘀而不傷正,②為“傷科要藥”。化瘀止血藥

茜草:止血宜炒炭用,③

活血祛瘀則生用或酒炒用。

溫經(jīng)止血藥—炮姜:既善溫經(jīng)止血,治虛寒出血;又善溫中止痛,治虛寒腹痛、吐瀉。

藥局師資培訓第53頁第十二章活血化瘀藥

川芎:“血中氣藥”“頭痛不離川芎”*延胡索:活血,行氣,止痛。①活血行氣藥醋制可增強止痛作用。乳香、沒藥:常相須為用,不溶于水,須烊化,不宜多用。*丹參:祛瘀,涼血,清心②活血調(diào)經(jīng)藥

紅花:活血通經(jīng),祛瘀止痛。

西紅花,功與紅花相同而力強。又能涼血解毒、解郁安神

藥局師資培訓第54頁

桃仁:潤腸通便,止咳平喘。

益母草:為治瘀血經(jīng)產(chǎn)病之要藥。*牛膝:活血通經(jīng)、利水通淋、引火下行宜②生用;補肝腎強筋骨宜酒炙用?;钛{(diào)經(jīng)藥*川牛膝:較牛膝,無顯著補益肝腎作用。

血竭:內(nèi)服活血化瘀,外用止血生肌斂瘡。

穿山甲:通經(jīng)下乳,消腫排膿

王不留行:下乳,通淋③破血祛瘀藥

莪術(shù):主治血瘀與食積之重癥。

水蛭:通經(jīng)④活血療傷藥——自然銅,用于跌打損傷,骨折腫痛。

藥局師資培訓第55頁第十五章化痰止咳平喘藥(97)一、化痰藥

半夏:為治濕痰、寒痰、嘔吐之要藥①溫化寒痰

天南星:善祛經(jīng)絡風痰,止痙

白前:降氣化痰

前胡:降氣祛痰,宣散風熱。

川貝母:善清肺化痰、潤肺止咳②清化熱痰

浙貝母:長于清泄熱邪、開郁散結(jié)

桔梗:利咽、排膿

昆布:善消痰軟堅,治癭瘤瘰疬又兼利水

礞石:治頑痰咳喘之佳品,痰積驚癇之良藥藥局師資培訓第56頁

二、止咳平喘藥止咳平喘苦杏仁:潤腸通便性溫百部:新久咳嗽之要藥

,最宜癆嗽及百日咳

紫菀:善潤肺下氣、化痰止咳

款冬花:枇杷葉:善治肺熱咳喘與胃熱嘔噦。

性寒桑白皮:泄肺熱,利水瀉肺平喘宜蜜炙用,利水消腫宜生用。

藥局師資培訓第57頁半夏、天南星比較共同點:辛溫之品,均能燥濕化痰、消腫止痛。用于濕痰、寒痰證,癰疽腫毒、毒蛇咬傷等。不一樣處:

1.半夏偏走脾胃,降逆止嘔,用于各種嘔吐。且能消痞,故用于心下痞、梅核氣等。

2.天南星善走經(jīng)絡,化經(jīng)絡風痰,偏治眩暈、中風、破傷風等。藥局師資培訓第58頁川貝、浙貝功效應用比較相同點:二者為苦寒之品,均能清熱化痰散結(jié)。用治肺熱燥咳、痰熱咳嗽;瘰疬、癭瘤、瘡癰腫毒及肺癰。不一樣點:

1.川貝滋補性強,長于潤肺止咳,多用于內(nèi)傷、肺陰虛損咳嗽。

2.浙貝,大苦而寒,開泄力強,滋補性差,長于清火散結(jié),多用于外感風熱或痰火郁結(jié)之咳嗽。藥局師資培訓第59頁第十五章平肝熄風藥①

石決明(清肝明目)平抑肝陽藥代赭石(Fe2O3,重鎮(zhèn)降逆,涼血止血)珍珠,珍珠母(明目,斂瘡)羅布麻葉,善治肝陽上亢之高血壓羚羊角(清肝明目,清熱解毒)②

鉤藤(善平肝息風、清肝熱

)息風止痙藥天麻(平肝息風,祛風濕,止痹痛

)全蝎(攻毒散結(jié),祛風止頭痛)僵蠶(祛風,散結(jié))注意以上藥品用量使用方法。藥局師資培訓第60頁鉤藤、天麻功效應用對比相同點:均能息風止痙、平肝潛陽。用于肝風內(nèi)動之驚癇抽搐及肝陽上亢所致之眩暈、頭痛等證。不一樣點:

鉤藤,性寒,有清肝火之功,用于肝火上炎證。

天麻,有祛風濕通絡之功,用于風濕痹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四肢拘攣等。注意:鉤藤入湯劑后下,煎煮時間不超出20min。鉤藤化學成份鉤藤堿、異鉤藤堿、去氫鉤藤堿、去氫異鉤藤堿、柯南因堿。天麻主含天麻苷(天麻素),尚含赤箭苷、天麻苷元等。

藥局師資培訓第61頁第十七章補虛藥補氣藥人參:“補氣固脫第一要藥”,用于氣虛欲脫證。黨參:補氣之力遜于人參,多用于脾肺氣虛之輕癥。黃芪:配柴胡、升麻為治中氣下陷諸證所慣用。白術(shù):主治脾胃氣虛,脾虛水腫、痰飲,表虛自汗及胎動不安。山藥:益氣養(yǎng)陰,補脾肺腎,固精止帶。甘草:益氣補中,祛痰止咳,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緩解藥性。西洋參:性涼,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

太子參:補氣生津,多用于氣津兩傷之輕癥

蜂蜜: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滑腸通便,解毒。

藥局師資培訓第62頁一、補氣藥人參起源:五加科植物人參干燥根。產(chǎn)地:主產(chǎn)吉林、遼寧、黑龍江。按加工分為按生境分為按產(chǎn)地生曬參園參進口人參紅參野山參朝鮮參糖參日本參參須西洋參國產(chǎn)人參藥局師資培訓第63頁功效與應用:1.大補元氣。

“補氣固脫第一要藥”用于氣虛欲脫證。單用人參濃煎頻服(獨參湯)配附子以補氣回陽(參附湯)2.補脾益肺。脾氣虛證(人參健脾丸)肺氣虛證。(人參、山藥)3.生津止渴。氣津兩傷、消渴。(生脈口服液)4.安神益智。心神不安、失眠多夢、心悸健忘。

(人參歸脾丸,天王補心丸)藥局師資培訓第64頁注意:黨參功同人參而力量較弱,代替人參應加大用量,但黨參無大補元氣之功,氣虛欲脫時,必用人參。相同點不一樣點人參1.補脾益肺。用于脾肺氣虛證

2.補氣生津。用于氣津兩傷證

3.補氣生血安神用于氣血兩虛所致之乏力,頭暈,心悸等癥

強峻補補氣固脫用于氣脫、血脫證。黨參弱平補和緩,尤善于補脾胃之氣。藥局師資培訓第65頁黃芪功效與應用:1.補氣升陽。用于脾胃氣虛、中氣下陷證2.補氣固表。用于氣虛自汗證。(玉屏風散,由黃芪、白術(shù)、防風組成,用于氣虛自汗,體弱易于感冒者)3.托毒生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