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漢孔子家世考_第1頁
西漢孔子家世考_第2頁
西漢孔子家世考_第3頁
西漢孔子家世考_第4頁
西漢孔子家世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jìn)行舉報或認(rèn)領(lǐng)

文檔簡介

西漢孔子家世考

《經(jīng)》是漢代開始的。唐宋以后,對古文經(jīng)的懷疑愈演愈烈。晚清今文學(xué)家甚至提出,西漢發(fā)現(xiàn)孔壁古文一事純屬子虛烏有,是劉歆偽造古文群經(jīng)以為新朝改制張目。其代表性論述是康有為所謂“壁中古文之事,其偽凡十”。一孔衍序與漢代孔子世系有關(guān)早期孔子世系的原始材料,前人比較看重《史記孔子世家》、《漢書孔光傳》的兩條記載《孔子家語》附有兩篇后序,一為孔安國撰,一無撰人,其中載有孔衍奏言,有人稱之為孔衍序。明代以來,兩序被懷疑是魏人王肅的偽作。從《家語》一書的分卷情況來看,兩序在漢代二十七卷本中就與末篇《公西赤問》合編在一卷,不可能出于東漢以后人之手。后一序當(dāng)是劉歆校書時據(jù)孔衍奏略加改寫而成,稱之為孔衍序亦未嘗不可。這一點當(dāng)另文論證,這里先將其中有關(guān)西漢孔子世系的記載與《史記》《漢書》作一比較。三者記載秦代以前孔子世系為:孔子生伯魚鯉,鯉生子思伋,伋生子上白(帛),白生子家求,求生子京(真)箕,箕生子高穿,穿生慎(順)。世系完全相同,白與帛、京與真、慎與順,屬古同音字互用,可以勿論。但三者記載第九代(或稱為八世孫)孔鮒以下世系,則有明顯的不同。《史記孔子世家》曰:子慎生鮒,年五十七,為陳王涉博士,死于陳下。鮒弟子襄,年五十七。嘗為孝惠皇帝博士,遷為長沙太守。長九尺六寸。子襄生忠,年五十七。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安國生卬,卬生驩?!稘h書孔光傳》曰:順生鮒,鮒為陳涉博士,死陳下。鮒弟子襄為孝惠博士,長沙太傅。襄生忠,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延年生霸,字次儒。霸生光焉??籽苄蛟?子武(字子順)生子魚名鮒,及子襄名騰,子文名祔。子魚后名甲。子襄以好經(jīng)書,博學(xué),畏秦法峻急,乃壁藏其家(原文此處衍“語”字)《孝經(jīng)》、《尚書》及《論語》于夫子之舊堂壁中。子魚為陳王涉博士、太師,卒陳下。生元路,一字符生,名育,后名隨。子文生冣,字子產(chǎn)。子產(chǎn)后從高祖,以左司馬將軍從韓信,破楚于垓下,以功封蓼侯,年五十三而卒,謚曰夷侯。長子滅嗣,官至太常。次子襄,字子士,后名讓,為孝惠皇帝博士,遷長沙王太傅,年五十七而卒。生季中名員,年五十七而卒。生武及子國。三者除內(nèi)容詳略不同外,其所列世系也有明顯的歧異??籽苄蛩f最為詳盡,其可信度究竟如何以下逐代作出分析。第九代始分為子魚鮒、子襄騰、子文祔三支?!妒酚洝费约磅V、子襄,漏載子文?!稘h書》上言“鮒弟子襄”,下言“襄生忠”,又參《古今人表》云:“孔襄,孔鮒弟子”,則此處亦當(dāng)以襄為鮒弟之子,疑系誤讀《史記》。但三者更重要的歧異,在于孔衍序以名騰字子襄與名襄字子士者為祖孫輩的兩個人,而《史記》《漢書》只有鮒弟子襄一人?!犊讌沧舆B叢子上敘書》云:“家之族胤,一世相承,以至九世,相魏居大梁,始有三子焉。長子之后承殷統(tǒng)為宋公,中子之后奉夫子祀為褒成侯,少子之后彥以將事髙祖,有功封蓼侯,其子臧嗣焉。”其分為三支,與孔衍序所述同;而說“中子之后奉夫子祀”,殆亦以安國等屬子襄一支,似又與《史記》、《漢書》所述比較一致。但如果據(jù)此斷定孔衍序憑空杜撰出子士襄,授人以柄,亦不合情理。西漢私人編撰家譜的風(fēng)氣尚未興起,司馬遷可能只是從孔子后人采訪其世系,不慎將子襄騰子士襄誤合為一人。而孔衍序所述是今存最早的西漢孔子后人記載的世系,其以子襄騰、子士襄為二人,應(yīng)更為可信。東漢以后班固甚至孔子后人都受司馬遷的影響,積非成是,這種可能性也是存在的從以下各代世系往上逆推,亦當(dāng)以作兩人為妥。此外,如果藏書壁中的鮒弟子襄惠帝時尚在世,他在除挾書之律后為何不將其取出,亦令人費解。第十代鮒子元路及子襄后代皆無考,子文之子冣字子產(chǎn)?!妒酚浉咦婀Τ己钫吣瓯怼吩?“蓼,以執(zhí)盾前元年從起碭,以左司馬入漢,為將軍,三以都尉擊項羽,屬韓信,功侯。(高祖)六年(前201)正月丙午,侯孔藂元年?!薄端麟[》云:“即漢五年圍羽垓下,淮陰侯將四十萬自當(dāng)之,孔將軍居左,費將軍居右(事見《高祖本紀(jì)》)是也?!薄稘h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作“聚”,又云:“三十年薨?!眲t子產(chǎn)卒于文帝九年(前171)??籽苄蛩f,與以上記載相符,又說他卒年五十三,上推其生于前223年。從高祖起兵的“前元年”,顏師古注云:“謂初起之年,即秦胡亥元年(前209)。”則其時年僅十五歲。其名“冣”當(dāng)作“藂”,即“叢(叢)”?!缎绿茣肪砥呶濉对紫嗍老当怼份d鮒少弟名樹,宋黃震《黃氏日抄》卷三二引孔宗翰《闕里譜系》云:“樹字子文。”《史記趙世家》索隱云:“叢,樹也。”疑宋人混子文、藂父子為一人,又誤作“樹”字。藂字子產(chǎn),“產(chǎn)”可以指草木叢生,名、字義正相通?!犊讌沧印吩?“少子之后彥,以將事高祖,有功封蓼侯?!薄皬碑?dāng)為“產(chǎn)”字之訛。第十一代藂子臧、襄。《史記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云:“(文帝)九年(前171),侯臧元年。元朔三年(前126),侯臧坐為太常,南陵橋壞,衣冠不得度,國除。”《漢書高惠高后文功臣表》略同?!端囄闹尽妨嚶匀寮抑洝短^ず羁钻啊肥?詩賦略又載《太常蓼侯孔臧賦》二十篇。前一書下顏師古注:“父聚,髙祖時以功臣封,臧嗣爵。”李零說:“《孔叢子》名書,是孔臧以父名題書。”第十二代臧子琳,襄子季中(忠)。第十三代琳子黃,忠子武、安國。第十四代黃子宣,武子延年,安國子卬。第十五代延年子霸,卬子驩。第十六代霸子福、光,驩子子立。以上諸代統(tǒng)作幾點說明:首先,《孔叢子連叢子下敘世》云:“臧子琳,位至諸吏,亦博學(xué)問。琳子黃,厥徳不修,失侯爵大司徒光以其祖有功德,而邑土廢絕,分所食邑三百戶封黃弟茂為關(guān)內(nèi)侯。茂子子國,生子卬,為諸生,特善《詩》、《禮》而傳之。子卬生仲驩,為博士、弘農(nóng)守。善《春秋左傳》、《公羊》、《谷梁》,訓(xùn)諸生。仲驩生子立,善《詩》、《書》,少游京師,與劉歆友善?!薄犊讌沧印饭湃艘詾閭螘?錢穆亦云:“考其書中事實,多有大謬不然者?!逼浯?《敘世》雖謬,但其以安國屬子文一支,為臧玄孫輩,卻頗堪玩味。按《史記》、《漢書》所載,安國皆為鮒之曾孫輩,比臧晚一輩。但據(jù)《連叢子》中《敘書》、《與侍中從弟安國書》、《與子琳書》三篇所述,則臧與安國為從兄弟。《敘書》為東漢人作,后兩封書信都用孔臧的口氣,然不類西漢人之辭,疑亦東漢人偽托。如《與侍中從弟安國書》說:“古文乃有百篇?!薄渡袝饭盼陌倨f,起于成帝以后,非孔臧時所能有。當(dāng)是東漢人因臧與安國同仕武帝朝,又讀《漢書》“鮒弟子襄”為鮒之弟名子襄,故誤以臧與安國為同輩人,而偽撰兩封書信。其實臧生于高祖時,文帝九年已嗣爵,約仕終于武帝前期;而安國無論按《史記》“蚤卒”之說還是孔衍序所述,都應(yīng)生于景帝中元初年,約比臧年輕五十歲,確有可能如孔衍序所述為祖孫輩?!稊⑹馈芬园矅鵀殛靶O,其誤不為無因。再次,《史記》以安國為武之子,而《漢書》則以安國為忠之子,與武為兄弟。按常理推測,司馬遷與安國同時相游,所記不應(yīng)有誤,但班氏似也無改是為錯之理。且《漢書孔光傳》載:“自御史大夫貢禹卒,及薛廣德免,輒欲拜霸。”事在元帝永光元年(前42),則延年子霸之卒必在此后?!蛾I里譜系》稱其年七十二,則當(dāng)生于武帝元鼎四年(前113)以后?!妒酚洝份d安國子孫,不載霸名,當(dāng)因其尚未成年,則霸父延年不太可能為安國之兄,而應(yīng)為安國之侄。安國子孫雖見于《史記》,生活年代亦不清楚,但由驩子子立與霸子福、光同時,可以上推驩與霸、卬與延年亦有可能為同時同輩人。孔衍與子立同時,而稱安國為祖,疑系泛稱,實為曾孫,或即名衍字子立。最后,《闕里譜系》第十四代列福、光,又云:“吉,鮒五代孫?!薄稘h書成帝紀(jì)》載,成帝綏和元年(前7)二月癸丑,詔曰:“昔成湯受命,列為三代,而祭祀廢絕。考求其后,莫正孔吉。其封吉為殷紹嘉侯三月,進(jìn)爵為公。”則福、光、吉為同時代人,似乎可以推測福、光為子襄五代孫。但鮒子孫世系漢代就已不詳,甚至始封殷紹嘉侯的究竟是孔吉還是其子孔何齊,尚有疑問?!稘h書外戚恩澤侯表》又云:“殷紹嘉侯孔何齊,以殷后孔子世吉適子侯。”“綏和元年二月甲子封,八年,元始二年,更為宋公?!币伞冻傻奂o(jì)》“封吉”下脫“適子”二字,受封者實為孔何齊。班固未言吉、何齊為鮒幾代孫,宋人大概是先據(jù)《史記》、《漢書》推算福、光為子襄五代孫,然后將同時代的孔吉定為鮒五代孫。如果據(jù)孔衍序所述,定福光為子文七代孫,則吉亦當(dāng)為鮒七代孫。這兩種推算哪種較為可信ue792成帝為高祖八代孫,孔子同時代子孫若為孔鮒兄弟之七代孫,則大致相符;若為五代孫,則平均每一代都應(yīng)四十歲生子??鬃幼訉O雖有壽至七八十者,亦有四十歲生子者,但以壽五十左右者為最多,西漢孔鮒子孫絕不可能每代都平均四十歲生子,孔衍序所述較為合理。總之,關(guān)于西漢時期孔子世系的各種史料都有程度不等的錯誤,相比較而言,以孔衍序所述最為詳細(xì),也比較合理一些??上Ш笫廊缢未蛾I里譜系》、孔傳《祖庭雜記》和《東家雜記》、金代孔元措《孔氏祖庭廣記》等,雖然曾經(jīng)利用其中部分材料,但在子襄一支的排列上,無不依據(jù)《史記》、《漢書》,故其多數(shù)世系都比上述所列早兩代,實在是一個莫大的錯誤。二孔安國治吏事,即在西漢官,為諫議認(rèn)識之先人孔衍序所述西漢孔子世系比較可信,則其關(guān)于孔安國生平的具體記載也不容忽視??籽苄蛴衷?孔安國字子國,孔子十二世孫也?!訃賹W(xué)《詩》于申公,受《尚書》于伏生。長則博覽經(jīng)傳,問無常師。年四十為諫議大夫,遷侍中、博士。天漢后,魯恭王壞夫子故宅得壁中詩書悉以歸子國……子國由博士為臨淮太守,在官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于家??装矅氖寺?《史記孔子世家》載:“安國為今皇帝博士,至臨淮太守,蚤卒?!薄度辶至袀鳌芬嘣?申公“弟子為博士者十余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逼淙尾┦康木唧w時間,沒有明確記載。據(jù)《漢書兒寬傳》云:“寬以郡國選詣博士,受業(yè)孔安國,補廷尉文學(xué)卒史。時張湯為廷尉。”清閻若璩《尚書古文疏證》卷二云:“案湯為廷尉在武帝元朔三年乙卯(前126)。”“漢制,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則為之師者年又長于弟子,安國為博士時年最少如賈誼,亦應(yīng)二十余歲矣?!?下引閻說出處同)王國維《太史公行年考》亦云:“以此推之,則安國為博士,當(dāng)在元光、元朔間。”孔衍序載安國年六十而卒,與《史記》早卒之說不符,閻若璩不引其說,顯然是以為偽書之說不足置辯。但他既然考證安國為諫大夫至少已三十多歲,后來又任郡太守六年之久,免官后卒于家,至少已年近四十,通常應(yīng)推測其壽在四十以上。他又說:“孔氏子孫都無高壽者,不過四十五十耳,四十五十俱不謂之蚤卒,何獨于安國而夭之乎ue792”本來應(yīng)據(jù)此致疑于早卒之說,但他偏偏以此為理由,認(rèn)定安國死時“不滿四十”。這除了迷信太史公之外,實在沒有任何道理可言。其實《史記》既載安國歷官,又獨言其“蚤卒”,顯得十分異常。并且《史記》所謂“忠生武,武生延年及安國”,《漢書》作“忠生武及安國,武生延年”,從孔子世系來看,應(yīng)以后一說較為可信?!稘h書》中許多內(nèi)容都是采自《史記》的相關(guān)記載,其所載孔子世系,較《史記》簡略,但除對“鮒子襄”的理解有誤外,與《史記》并無其他矛盾,只有此處純屬世系排列不同。因此有理由推測,班固記載孔子世系是根據(jù)《史記》略作刪節(jié)的,其所見《史記》“武生延年”四字很可能在“蚤卒”二字前,今本偶有錯簡。上文考證延年為安國之侄,其子霸生于武帝元鼎四年以后,如果他在霸生不久去世,確屬早卒。但《新唐書》卷七五《宰相世系表》載延年為大將軍、太傅,又似不應(yīng)早卒?!蛾I里譜系》更明言:“延年武帝時為博士,轉(zhuǎn)太傅,遷大將軍,年七十一。”又云:“武字子威,為武帝博士,至臨淮太守,早卒。”唐宋晚出之說,張冠李戴,疑不可從,然由此可見早卒者非安國的懷疑,實乃古已有之。胡平生說:“如果以兩序為主折衷全部材料,卻能夠排出一張比較合理的‘孔安國大事年表’?!蔽覀冋J(rèn)為孔安國生平系年應(yīng)以“年四十為諫議大夫”作為最重要的支點。需要說明的是,武帝始置諫大夫,東漢光武帝時才改為諫議大夫,以后歷代相沿不改。所以孔衍序原文中“諫議大夫”應(yīng)為“諫大夫”,此為東漢以后人誤改,《史記》、《漢書》中都有這樣的誤例??籽苄蛘f安國由諫大夫“遷侍中、博士”,易滋疑竇。因為安國元朔初二十多歲時已任博士,而且諫大夫、侍中官秩都高于博士,豈能說安國四十以后先任諫大夫、侍中,再“遷”為博士ue792但仔細(xì)考察漢代官制,這一記載不僅是可信的,而且恰恰反映了西漢比較特殊的官制。漢代諫大夫和博士官秩相近,皆可為郡國守相之選,如《漢書蕭望之傳》云:“是時選博士、諫大夫通政事者補郡國守相,以望之為平原太守”。諫大夫和博士還可以同時兼任。如《史記》卷六○載武帝時人奏疏,言及“諫大夫、博士臣安”、“諫大夫、博士臣慶”,《漢書》卷九載“諫大夫、博士賞”,卷七二載王吉“復(fù)征為博士、諫大夫”,卷七五載翼奉“以中郎為博士、諫大夫”。應(yīng)該特別指出的是,以上諸例都見于武、昭、宣三朝,東漢時期則僅《后漢書丁恭傳》載其“建武初為諫議大夫、博士”,可見這一現(xiàn)象西漢中后期最為常見??装矅热欢鄽q時已任博士,晚年又由博士出任太守,則所謂四十為諫大夫當(dāng)系由博士而兼任。那么,安國四十歲在何年ue792《孔子家語》安國后序自言:“元封之時,吾仕京師?!苯Y(jié)合安國生平來分析其上下文意,這并不是說元封中才仕京師,而是說元封中仕京師時才見到秘府所藏“呂氏之傳”,并開始募求副本,重新撰集《家語》。其契機(jī)應(yīng)該就是孔衍序所述年四十為諫大夫。胡氏將“為諫議大夫”和“編集《家語》”同系于元封元年,當(dāng)亦有見于此。但為牽就卒年,無視“年四十”之明文,定此年為四十九歲,實屬不妥。元封凡六年,可以照顧其前后事跡,推測其中任何一年為四十歲,但不宜徑改其年齡??紤]到孔安國元朔三年以前為博士,當(dāng)已二十多歲,下距元封元年凡十六年,自然很有可能此年已經(jīng)四十歲,故應(yīng)由此上推四十年,暫定安國生年為景帝中元元年(前149)。這比胡氏所定晚近十年,若伏生尚在,亦已百歲,頗疑孔衍序所謂“受《尚書》于伏生”,乃因二人皆以《尚書》學(xué)名世,而有此傳聞美談。孔安國由諫大夫“遷侍中、博士”,亦屬可信。據(jù)《漢書百官公卿表》,侍中為加官,“所加或列侯將軍、卿、大夫”等,“侍中、中常侍得入禁中”。安國加侍中時之正官當(dāng)為博士。博士侍從天子時的加官本為給事中,但安國此前已兼諫大夫,故可加官侍中。胡氏將安國為侍中定在武帝建元元年十九歲時,可能是因為孔臧有《與侍中從弟安國書》。這封信上文已疑其依托,即使真出孔臧,其中提到“古文百篇”,亦不可能寫于武帝剛即位的建元元年。按我們確定的生卒年推斷,建元元年安國年僅十歲,更不可能任侍中之職。但是《連叢子》多處提到安國為侍中,可見這一任官是東漢時孔氏家族相傳的一個事實,不過時間較晚。這里還應(yīng)特別提出一個問題:孔衍序為何不記安國始官博士之年,獨從“為諫大夫,遷侍中”說起諫大夫為光祿勛屬官,光祿勛即秦郎中令所改,掌宮殿掖門戶;侍中則為入侍天子之官。而漢代藏書制度,雖然外廷有太常、太史、博士之藏,但以宮廷內(nèi)延閣、廣內(nèi)、秘府之書為最富,這從今存《別錄》、《七略》佚文可以得到充分證明。所以成帝時校書,實以“中秘書”為大宗;而劉向、劉歆父子分別以光祿大夫和侍中的身份,先后主持其事,則說明掌管內(nèi)廷藏書是這兩種官員的職守之一??装矅跞尾┦?授業(yè)弟子員,乃外朝官員;任諫大夫、侍中后,才有見到內(nèi)廷藏書的便利,而整理其中部分圖書更成為其職責(zé)所在。孔衍序下文所述著書之事,都在安國為諫大夫之后,有些更是在這兩任內(nèi)受詔而撰,則序文之核心既在于敘述安國之學(xué)術(shù),其從為諫大夫說起,固極其自然。這一點很容易被人忽略,更是后人造偽不太可能注意到的,僅此就足以說明序文內(nèi)容的真實性。孔安國生平系年的另一個支點,當(dāng)然是“年六十卒”。史書僅言安國官至臨淮太守,孔衍序又載其“在官六年,以病免,年六十,卒于家”。根據(jù)上述生年的推斷,可以推算出其卒年為征和三年(前90),這就與安國武帝末獻(xiàn)書的記載沒有任何矛盾。胡氏定在天漢中,有三點不妥。首先,天漢下距征和巫蠱事起尚有六七年時間,何以不得立于學(xué)官ue792其次,據(jù)孔衍序天漢實為孔壁古文悉歸安國之年,安國以今文讀之,又作訓(xùn)傳,不可能在一年內(nèi)完成。此外,由天漢中卒上推安國為太守至晚在元封六年,這也是不可能的。因為孔衍序先言天漢,后言為太守,必在天漢之后;且若元封中出為太守,難以看到京城豐富的公私藏書,其收集各種古文抄本的工作當(dāng)早已完成,不應(yīng)說“天漢后”“悉歸安國”。而將卒年定在征和三年,則安國當(dāng)是從元封之時開始募求《家語》諸本和孔壁古文副本,只不過《家語》易于從事,當(dāng)時即已著手編撰工作。而古文副本至天漢中才悉歸安國,開始整理,并于天漢四年出為太守。征和二年病免之時,初步完成整理工作,自計來日無多,乃獻(xiàn)書于朝。巫蠱事初起于前一年十一月,此時初尚未達(dá)到“禍及士大夫”的程度,安國病免于家,或許還蒙在鼓里。次年病卒之時,自能預(yù)見到不立于學(xué)官的結(jié)局,可謂赍恨而逝。根據(jù)上述考證,并參考胡氏所列,另排“孔安國大事年表”如下:景帝中元元年前149年1歲安國出生武帝建元元年前140年10歲少學(xué)《詩》于申公,或又受《尚書》于伏生。武帝初(或景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得壁中古文。建元五年前136年14歲武帝初置五經(jīng)博士。元朔三年前126年24歲為博士。兒寬受業(yè)安國。元狩五年前118年32歲武帝初置諫大夫。元狩六年前117年33歲武帝初置臨淮郡。元封元年前110年40歲為諫大夫、博士。撰集《家語》。后遷侍中、博士。天漢元年前100年50歲孔壁古文悉歸安國,為作訓(xùn)傳。司馬遷從安國問故。天漢四年前97年53歲出為臨淮太守,在官六年。征和二年前91年59歲以病免官,獻(xiàn)書于朝,值巫蠱事。征和三年前90年60歲卒于家。三孔衍序在劉山之官關(guān)于孔壁古文及其與孔安國的關(guān)系,學(xué)界爭議較大,上表所列過于簡單,有必要再談點粗淺的看法史書中最主要的記載有四條:《史記儒林列傳》云:“孔氏有古文《尚書》,而安國以今文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余篇,蓋《尚書》滋多于是矣?!薄稘h書儒林傳》抄錄此說后,又云:“遭巫蠱,未立于學(xué)官。安國為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范》、《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又《楚元王傳》載劉歆《移太常博士書》云:“及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為宮,而得古文于壞壁之中,《逸禮》有三十九,《書》十六篇。天漢之后,孔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倉卒之難,未及施行。及《春秋左氏》,丘明所修,皆古文舊書,多者二十余通,藏于秘府,伏而未發(fā)?!庇帧端囄闹尽吩?“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欲以廣其宮,而得古文《尚書》及《禮記》、《論語》、《孝經(jīng)》凡數(shù)十篇,皆古字也……孔安國者,孔子后也,悉得其書,以考二十九篇,得多十六篇,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事,未列于學(xué)官。此外,《漢書景十三王傳》、王充《論衡》、許慎《說文解字?jǐn)ⅰ?、荀悅《漢紀(jì)》等亦有零星的記載,諸書關(guān)于孔壁古文發(fā)現(xiàn)的年代、孔壁所出古書的種類、孔安國與孔壁古文的關(guān)系等的說法不盡相同,后人的解釋更為紛歧。在確定孔衍序的真實性以后,其有關(guān)記載可以為討論孔壁古文之真?zhèn)翁峁┲匾罁?jù)。孔衍序又云:天漢后,魯恭王壞夫子故宅得壁中詩書悉以歸子國,子國乃考論古今文字,撰眾師之義為《古文論語訓(xùn)》十一篇、《孝經(jīng)傳》二篇、《尚書傳》五十八篇,皆所得壁中科斗本也。又集錄《孔氏家語》為四十四篇。既成,會值巫蠱事,寢不施行?!浜笮⒊苫实墼t光祿大夫劉向校定眾書,都記錄名《古今文書論語別錄》。子國孫衍為博士,上書辨之曰:“……時魯恭王壞孔子故宅,得古文科斗《尚書》、《孝經(jīng)》、《論語》,世人莫有能言者。安國為之今文讀,而訓(xùn)傳其義。又撰《孔子家語》。既畢,會值巫蠱事起,遂各廢,不行于時。”前人討論這一問題,都直接從史書記載之異立論,往往不信《漢書》多出《史記》的部分,甚至懷疑為劉歆偽說。其實對照孔衍序,劉歆和《漢書》的有關(guān)記載很明顯都是源自于此??籽苄蛩^“天漢后”,是指孔壁古文歸于安國的時間,魯恭王得書的時間必在此前。劉歆先述魯恭王得書,后述安國獻(xiàn)書。一合述,一分述,并無矛盾。既然劉歆說“孔安國獻(xiàn)之,遭巫蠱倉卒之難”,而巫蠱之難起于征和元年十一月,為何不直接說征和或其前的太始年號,卻只說“天漢之后”ue792唯一合理的解釋是,因為劉歆正是依據(jù)孔衍序立論的,而序中述安國獻(xiàn)書前只有天漢年號,所以才泛言天漢之后獻(xiàn)之。魯恭王封于景帝時,卒于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其發(fā)現(xiàn)孔壁古文的時間,王充《論衡正說》篇說是“孝景帝時”,但《佚文》《案書》兩篇皆言“孝武帝時”,與《漢紀(jì)》相符合,應(yīng)以后一說較為可信。無論如何,魯恭王武帝末已死三四十年,班固理應(yīng)知道這一點,為何《藝文志》卻載“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ue792比較合理的解釋是,班固正是根據(jù)孔衍序改寫的,因序中“天漢后魯恭王壞夫子故宅得壁中詩書悉以歸子國”這句話,很容易讓人忽略原文之意是說書歸安國之年,將其直接讀作魯恭王從孔壁得書之年。武帝在位五十四年,天漢之時已在位四十多年,班固將“天漢后”改寫為“武帝末”,自屬正常。如此,則“天漢后”安國獻(xiàn)書之可信,“武帝末魯恭王壞孔子宅”之致誤原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hù)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fù)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