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版百家爭鳴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1頁
人民版百家爭鳴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2頁
人民版百家爭鳴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3頁
人民版百家爭鳴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4頁
人民版百家爭鳴公開課一等獎課件省賽課獲獎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主流思想是什么?它是如何出現(xiàn)和形成?它如何成為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成為主流思想后它是如何演變?——百家爭鳴——漢代儒學——宋明理學、明末清初思想活躍局面

單元知識構造專項一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主流思想演變第1頁作業(yè):三次機會筆記:強烈提議單獨用筆記本書寫高二:拉開距離一年、凸顯歷史思維一年!第2頁軸心時代德國存在主義哲學家、歷史學家雅斯貝爾斯在《歷史起源與目標》中以為,以公元前523年為中心,公元前823年到前223年間,是人類文明“軸心時代”,這一時期中國、印度和西方都進入了創(chuàng)制基本民族精神階段?!狙潘关悹査埂窟@一時期,在中國,孔子和老子非?;钴S……印度出現(xiàn)了《奧義書》和佛陀……希臘賢哲如云,其中有荷馬,哲學家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和柏拉圖。……這個時代產生了直至今天仍是我們思考范圍基本范圍,創(chuàng)建了人類賴以存活世界宗教之源端。第3頁“直至今天,人類始終靠軸心期所產生、思考和發(fā)明一切而生存,每一次新飛躍都回憶這一時期,并被它重燃火焰。自那后來,情況就是這樣,軸心期潛力清醒和對軸心期潛力回憶,或曰復興,總是提供了精神動力。對這一開端復歸是中國、印度和西方不停發(fā)生事情?!保ㄑ潘关悹査梗┻@一時期,世界幾個文明同步出現(xiàn)了對人類歷史、善惡趨向等主線問題思考,“人類意識”初次覺醒,進入理性思維,所創(chuàng)制精神文化范式,決定了其后諸民族文化走向。第4頁

百家爭鳴

第5頁課程標準:

懂得諸子百家,結識春秋戰(zhàn)國時期百家爭鳴局面形成主要意義;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形成。

【百家爭鳴】

所謂“百家”泛指數(shù)量多。主要分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陰陽家、雜家、名家、縱橫家、兵家、小說家等十家。

所謂“爭鳴”指各家學派紛紛著書立說,廣收門徒,爭相刊登自己見解。諸子百家儒墨道法思考問題:為何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會產生一場影響中國文化走向百家爭鳴或者換句話說春秋戰(zhàn)國時期為何會出現(xiàn)百家爭鳴?第6頁正如清華大學秦暉專家在《從諸子百家到新文化運動》中說“事實上觀念轉變,它不光是一種學術師承問題,其實受到社會變革影響是非常之大……我們曾經(jīng)給中國觀念演變和社會演變曾經(jīng)起過一種名稱叫做’世道與心路’,世道變化事實上就是社會變化,心路變化也就是觀念變化,這二者是緊密相扣?!币欢ㄎ幕且欢ㄉ鐣魏徒?jīng)濟在觀念形態(tài)上反應。

第7頁一、百家爭鳴出現(xiàn)歷史背景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223年)時代特性平王東遷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禮崩樂壞第8頁一、百家爭鳴出現(xiàn)歷史背景春秋戰(zhàn)國(前770——前223年)時代特性第9頁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井田制西周社會春秋戰(zhàn)國時期(前770——前223年)總體特性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舊社會制度在瓦解新社會體制在建立按照某些學者見解,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奴隸社會逐漸解體,封建社會逐漸形成時期,是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時期”瓦解第10頁一、百家爭鳴出現(xiàn)歷史背景(原因)總體特性:社會大變革、社會轉型1、經(jīng)濟:鐵器、牛耕出現(xiàn),井田制瓦解,封建經(jīng)濟(生產力)發(fā)展2、政治:周王室衰微,分封制瓦解,諸侯紛爭,國家分裂,社會動亂

“競相爭霸諸侯列國,尚未建立一統(tǒng)觀念形態(tài),學術環(huán)境寬松活潑,使文化人有也許進行獨立、富于發(fā)明性精神勞動?!?/p>

(張岱年《中國文化概論》)第11頁3、文化:“學在官府”局面被打破,學術下移,私學興起西周時期學術教育:學在官府,官師合一,只有貴族才能接收教育,學校教育主要內容是“六藝”

(禮、樂、射、御、書、數(shù))??鬃印拔崧勚骸熳邮Ч伲瑢W在四夷’”

(《左傳》昭公十七年)《論語·微子》曾描繪春秋末期王室樂隊四散天下圖景:“大師摯適齊。亞飯干適楚,三飯繚適蔡,四飯缺適秦,鼓方叔入于河,播鼗武入于漢,少師陽、擊磬襄入于海。”第12頁4、“士”階層活躍“士”變化:“士”原是貴族最低等級,春秋戰(zhàn)國“士”是指掌握知識和技藝、流動社會階層,是當初知識分子統(tǒng)稱?!笆俊逼鹪矗何幕F族之沒落者;平民之取得知識才藝者“士”活躍:私人聚徒講學和著書立說之風、布衣卿相之局和“禮賢下士”之風、游說和養(yǎng)士之風盛行“一種很平凡士,通過游說,一經(jīng)國君賞識,便可被提拔為執(zhí)政大臣。例如衛(wèi)鞅本是魏相國公叔痤家臣,入秦后說動了秦孝公,做到了秦最高官職大良造;張儀本是魏人,入秦后也做到了秦惠王相”(楊寬《戰(zhàn)國史》)第13頁戰(zhàn)國士人文化品格“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孟子·梁惠王上》“士不能夠不弘毅,任重而道遠。”(士人不能夠不志向遠大,意志堅強,由于他擔負重任,路途遙遠)(《論語·泰伯》)“君子謀道不謀食”《論語.衛(wèi)靈公》“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這是一群什么樣人?第14頁諸子興起,具有鮮明文化目標性,這就是“救時之弊”(救世)“夫陰陽、儒、墨、名、法、道德,此務為治者也”

(《史記·太史公自序》)胡適“吾以為諸子自老聃、孔丘并于韓非,皆憂世之亂而思有以拯救之,故其學皆應時而生”李澤厚在《中國思想史論》中談到“先秦各家為謀求當初社會大變動前景出路而授徒立說,使得從商周巫史文化中解放出來理性,沒有走向閑暇沉著抽象思辨之路(如希臘),也沒有走向沉入?yún)挆壢耸雷非蠼饷撝剑ㄈ缬《龋?,而是?zhí)著人間世道實用探求。”第15頁自然社會人諸子百家討論圍繞這三大問題第16頁諸子百家思想儒墨道法第17頁二、儒家學派第18頁(一)孔子1、孔子孔子(前551——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第19頁幼年喪父,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開始招收門徒曾仕于魯,然不得志周游列國十四年,若喪家之狗晚年重歸于魯,整頓典籍孔子人生軌跡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順耳,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第20頁“大成”,集大成之意“至圣”,最高圣人漢平帝謚孔子“褒成宣尼公”唐玄宗封孔子“文宣王”

元成宗尊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尊為“至圣先師”清順治尊“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師”第21頁曲阜孔廟大成殿康熙題:萬世師表光緒題:斯文在茲第22頁2、主要思想仁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⑴基本含義:“仁者愛人”(愛有差等),有時候“仁”也指一切德性總和。樊遲問仁,子曰:“愛人”(《論語·顏淵》)“仁者,人也,親親為大”(《中庸》)“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論語·學而》)第23頁2、主要思想仁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⑴基本含義:“仁者愛人”(愛有差等)⑵如何做到“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論語·顏淵》)——忠——恕辦法: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曾子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第24頁2、主要思想仁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⑴基本含義:“仁者愛人”(愛有差等)⑵如何做到“仁”?辦法:推己及人,遵循“忠恕之道”⑶評價:有助于構建友好人際關系,穩(wěn)定社會秩序。第25頁2、主要思想禮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周公周公“制禮作樂”“周監(jiān)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楊向奎先生在《宗周社會與禮樂文明》中意味深長地指出:“沒有周公就不會有傳世禮樂文明,沒有周公就沒有儒家歷史淵源,沒有儒家,中國傳統(tǒng)文明也許是另一種精神狀態(tài)”禮起源于原始社會風俗習慣(如祭祀典禮)第26頁禮⑴含義:孔子追求“禮”,即周禮,是西周等級名分制度禮范圍極為豐富,凡社交禮儀、生活標準、政治秩序、風俗習慣,無不囊括在內,其形式為“儀”,即多種禮節(jié)和典禮。周制要求,各級貴族祭祀、用兵、朝聘、婚喪、都要遵循嚴格合乎等級身份禮節(jié)典禮,以體現(xiàn)君臣、父子、弟兄、夫妻上下尊卑之別。禮精神,一是“親親”(維護親疏遠近親緣等級)二是“尊尊”(維護尊卑貴賤政治等級)。“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面向禮崩樂壞現(xiàn)實,孔子希望恢復周禮,矯合法初已經(jīng)混同社會秩序“天子七廟,卿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p>

簡單來說,周禮就是維護貴族等級尊卑親疏貴賤一整套行為規(guī)范。第27頁2、主要思想禮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⑴含義:孔子追求“禮”,即周禮,是西周等級名分制度⑵如何恢復禮?子曰:“克己復禮為仁?!薄胺嵌Y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齊景公問政于孔子。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薄ā墩撜Z·顏淵》)正名第28頁2、主要思想禮思想體系關鍵:“仁”和“禮”⑴含義:孔子追求“禮”,即周禮,是西周等級名分制度⑵如何恢復禮?辦法:克己復禮、“正名”⑶評價:有助于規(guī)范做人禮節(jié)、維護社會秩序;維護西周等級制度,具有保守性。第29頁仁禮“仁者愛人”“仁”是內在道德自覺“克己復禮”“禮”是外在規(guī)范約束“仁與禮關系:相輔相成”禮√仁Χ——————激化矛盾仁√禮Χ——————含糊尊卑孔子希望在人人道德自覺基礎上,建立現(xiàn)有等級差異又有愛心溫情禮樂文明社會思考:“仁”和“禮”之間是一種如何關系?第30頁政治思想:“德治”(為政以德)、以“禮”治國

主張統(tǒng)治者以德治民,愛惜民力,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

“季康子問政于孔子曰: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曰: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保ā墩撜Z·顏淵》)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命以時?!保ā墩撜Z》)“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墩撜Z·為政》第31頁重視政治和人事,對鬼神敬而遠之

季路問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樊遲問知。子曰:“務民之義,敬鬼神而遠之,可謂知矣?!斌w現(xiàn)儒家思想特點——人間性第32頁教育思想和奉獻:教育對象:主張“有教無類”、開創(chuàng)私人講學之風教學辦法:“因材施教”、啟發(fā)誘導教學內容:六經(jīng)、“六藝”(重視人全面發(fā)展)教學目標:學而優(yōu)則仕整頓“六經(jīng)”孔子講學圖第33頁孟子(約前372—前289)(二)孟子1、戰(zhàn)國時期,鄒國人“亞圣”、“孔孟”。孟子地位在宋代此前并不是很高。自中唐韓愈著《原道》,把孟子列為先秦儒家中唯一繼承孔子“道統(tǒng)”人物開始,出現(xiàn)了一種孟子“升格運動”,孟子其人其書地位逐漸上升。第34頁(二)孟子主要思想: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chùtì)惻隱之心,非因此內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因此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睹献印す珜O丑章句上》第35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不忍人之心”擴充到政治“不忍人之政”“仁政”第36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③“仁政”(政治思想關鍵)“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思想繼承和發(fā)展。孟子把它擴充發(fā)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jīng)濟、文化等各個方面施政大綱,就是“仁政”。第37頁“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能夠衣帛矣;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七十者能夠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shù)口之家能夠無饑矣;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薄豆讶酥趪病访献印叭收狈桨福骸爸泼窈惝a”、“勿奪農時”、“輕稅薄斂”、寬刑等《孟子.公孫丑上》:“市,廛(chán)而不征,法而不廛,則天下之商皆悅,而愿藏于其市矣;”第38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③“仁政”(政治思想關鍵)④主張實行“王道”霸道:“以力假仁者霸”,指國君利用威勢,利用權力、刑罰而實行統(tǒng)治。王道:“以德行仁者王”,以仁義治天下為王道。第39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③“仁政”(政治思想關鍵)④主張實行“王道”⑤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⑥民本思想:“民貴君輕”“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下篇》第40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③“仁政”(政治思想關鍵)④主張實行“王道”⑤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⑥民本思想:“民貴君輕”“歸根究竟,春秋戰(zhàn)國民本主義,不過是有識之士從維護領主——地主統(tǒng)治(即封建統(tǒng)治)長期目標出發(fā),從現(xiàn)實政治正、反兩方面經(jīng)驗中吸取教益:得失天下,決定于民心向背,民本者,民為政治之本,民為統(tǒng)治之本之謂也,這與近代“民主”,不可同日而語”(馮天瑜《中國文化史》節(jié)選)第41頁(二)孟子2、思想主張:①性善論②“仁義禮智”道德規(guī)范③“仁政”(政治思想關鍵)④主張實行“王道”⑤強調先義后利、舍生取義⑥民本思想:“民貴君輕”如何結識先秦民本思想?其重民愛民保民思想值得肯定,但歸根究竟是為了維護封建統(tǒng)治第42頁“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薄睹献?離婁篇下》“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保献樱R宣王問曰:“湯放桀,武王伐紂,有諸?”

孟子對曰:“于傳有之。”

曰:“臣弒其君,可乎?”

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人民有權革命思想臣對君效忠是有條件第43頁(三)荀子1、荀子名況,又號荀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三次出任齊國稷下學宮祭酒,韓非、李斯都是他入室弟子.荀子(約前313—前238)第44頁“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人為)也”《荀子·性惡》“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妒忌憎恨心理)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然則從人之性,順人之情,必出于爭奪,合于犯分亂理,而歸于暴?!?/p>

古者圣王以人性惡,以為偏險而不正(偏邪險惡而不端正),悖亂而不治(叛逆作亂而不守秩序),是以為之起禮義,制法度,以矯飾人之情性而正之(強制整改人們性情而端正他們),以擾化人之情性而導之也(馴服感化人們性情而引導他們),始皆出于治,合于道者也(合乎正確道德標準)。以上皆選自《荀子·性惡》若夫目好色,耳好聽,口好味,心好利,骨體膚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第45頁由性惡到善,后天人為成果,是禮義、法度教化、整改成果性惡論禮義法律荀子教化整改“起禮義,制法度”第46頁(三)荀子2、主要思想①性惡論②禮法并施(隆禮重法),禮更主線,治國以禮教為主,學習最高目標是把握“禮”“禮者,法之大分(大綱)”(《荀子·勸學》)禮是主線標準,法是詳細措施“隆禮尊賢而王,重法愛民而霸”(《荀子·大略》)思想特點:禮法兼治王霸并用第47頁天人關系古人論天主宰之天(天即為神)命運之天(天為命運)義理之天(天為道德)自然之天(天即自然)殷商西周時代,鬼神觀念始終是社會統(tǒng)治思想,“天道”規(guī)范(安排)“人事”第48頁荀子提出“天人相分論”,以為“天”就是客觀存在自然界,自然界變化有自己規(guī)律,不受人意志支配,“天”也管不了人事“天(自然界)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荀子天論》)天人關系“制天命而用之”(掌握自然變化規(guī)律而利用它)荀子第一次從理論上把人與神、自然與社會辨別開來,是對天命論有力批判,強調了人在結識自然利用自然中主觀能動作用,肯定“天”是自然天,把“天命”理解為具有必然性自然法則。說明了人對大自然結識,不再是盲目標敬畏,而是利用自然規(guī)律“而用之”,體現(xiàn)了人對大自然新結識。第49頁(三)荀子2、主要思想①性惡論②禮法并施(隆禮重法),禮更主線,治國以禮教為主,學習最高目標是把握“禮”③天人關系:樸素唯物思想,“天人相分”,“天行有?!薄ⅰ爸铺烀弥雹苊癖舅枷耄壕勖袼熬咧垡?,庶人者水也,水則載舟,水亦覆舟”《荀子·王制》第50頁(三)荀子2、主要思想①性惡論②禮法并施(隆禮重法),禮更主線,治國以禮教為主,學習最高目標是把握“禮”③天人關系:樸素唯物思想,“天人相分”,“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④民本思想:君舟民水⑤仁義、王道第51頁

儒家學派特性

由孔子開創(chuàng)儒家學派,以“仁”為學說關鍵,以中庸辯證為思想辦法,重血親人倫重現(xiàn)世事功,重實踐理性,重道德涵養(yǎng)。

詳細來說,在天道觀上,儒家繼承西周史官文化以“天命”與“人德”相配合思緒,宣揚“畏天命,畏圣人之言”,同步又對神靈崇敬作淡化處理,甚至申明“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事實上把超自然信奉放到了現(xiàn)實人事從屬地位。

歷史觀方面,它標榜“信而好古”,每每試圖恢復“周公之禮”,將捍衛(wèi)三代典章文物當做自己神圣使命,同步亦不排斥對不符合時代時尚禮俗政令加以合適變通修改。

在社會倫理觀方面,它以“仁”釋“禮”,把社會外在規(guī)范化為內在道德倫理意識自覺要求。

在修身治國方面,它設計出一整套由小及大、由近及遠發(fā)展人格和安定邦家方案,為鞏固政教體制提供切實可循途徑。

守舊而又維新,復古而又開明。儒家以重現(xiàn)三代之治為抱負,孔子崇尚周禮,欲挽回東周禮崩樂壞之局面。然儒家尚有更高抱負,他們真正抱負境界是堯舜禪讓之世,即所謂“大同”抱負。第52頁三、道家——老莊之學1、老子春秋時期,楚國人,道家學派創(chuàng)始人。老子姓李,名聃,曾做過東周王室管理典藏史官,負責征集和收藏文化典籍。老子博學多識,精通禮法,熟悉多種典章制度。孔子曾專門向老子請教過有有關“禮”知識。(一)老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德經(jīng)》(《老子》)什么是“道”?第53頁道老子論“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無聲息無形體),獨立而不改(獨立長存永不枯竭),周行而不殆(循環(huán)運行生生不息),能夠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天地萬物本原“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以上皆選自《老子》第54頁道運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純任自然,無所法也,道只能自己法自己)”(《老子》)“道”是自然而然,自然而然當然“無為”“道常無為而無不為”(《老子》)第55頁2、主要思想①“道”是天地萬物本原,“道”自然無為②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所謂“無為”,不是無所作為,是指不妄為,不胡作非為、為所欲為,順其自然地去做,如此方能真正取得“無不為”效果。第56頁“太上,不知有之(最佳統(tǒng)治者,人民并不懂得他存在);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薄安簧匈t,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饑。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薄敖^圣棄智(拋棄聰明智巧),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拋棄巧詐和貨利),盜賊無有。”以上皆選自《老子》無為而治第57頁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至治之極,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第58頁2、主要思想①

“道”是天地萬物本原,“道”自然無為②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③向往“小國寡民”社會(悲觀悲觀)第59頁“有沒有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反者道之動”(當事物發(fā)展到一定程度后必然向相反方向轉化,是“道”運行必然法則)任何事物都有矛盾對立兩個方面事物具有向相反方面轉化規(guī)律(無條件轉化)樸素辯證法演變邏輯怎么辦?“弱者道之用”(“道”在發(fā)揮作用時候,用是柔弱辦法)“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币匀鮿購姡匀峥藙偟?0頁2、主要思想①

“道”是天地萬物本原,“道”自然無為②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③向往“小國寡民”社會(悲觀悲觀)④樸素辯證法思想第61頁(二)莊子1、莊子,名周,戰(zhàn)國時期宋國蒙人第62頁“莊子把老子對立面轉化思想引向了相對主義,他否認客觀真理存在,用相對主義觀點來看待好與壞、大與小、高與低、生與死、正確與錯誤區(qū)分,以為雙方?jīng)]有什么絕正確界限?!保ㄖ旖B候主編《中國古代史》)“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為小”齊物:萬物(在本質上)沒有界限和差異。萬事萬物都是相正確,只是參照物不一樣,提出“道通為一”(從道意義上講,都是相通而渾一),從“道”這個角度看,萬事萬物沒有本質區(qū)分第63頁2、主要思想①走向相對主義,“道”無所不在,萬物沒有界限和差異(齊物)②提倡“逍遙”人生態(tài)度(逍遙,對事物變化采取一種旁觀、超然態(tài)度),主張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道家講究“出世”第64頁

以老、莊為代表道家,是先秦諸子中與儒學并駕齊驅一大流派。道家在許多方面都是儒家對立面:儒家重視人事,道家尊崇“天道”;儒家講求文飾,道家向往“自然”;儒家主張“有為”,道家提倡“無為”;儒家強調個人對家族、國家責任,道家醉心于個人對社會超脫。

當然,道家和儒家在精神上也不是全然對立,而是存在著互相接近,互相溝通質素。儒、道是離異而對立,一種入世,一種出世,一種樂觀進取,一種悲觀退避。但事實上他們剛好互補而諧調。

——李澤厚第65頁四、法家與韓非(一)代表:李悝、商鞅、吳起、韓非等思考:閱讀教材第6頁,法家眾多代表人物,其身份上和其他學派有什么不一樣?“法家是一批在位履行變法革新人…他們學說偏重于實際政事?!保◤堌M之《中國通史·先秦卷》)第66頁(二)韓非(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出身于韓國貴族,同李斯都做過荀況學生。他有些口吃,不大善于發(fā)言,卻很能寫文章。韓非見韓國日趨削弱,曾上書韓王,主張變法圖強。韓王不能用。他《孤憤》、《五蠹》等著作被秦王政看到了,卻大為贊賞。為得到韓非,嬴政加快攻韓,但韓非到了秦國后,尚未得到重用,就因受到李斯陷害而死。第67頁(二)韓非(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重“法”:(法律條文、賞罰執(zhí)行)重“術”:(人主駕馭群臣統(tǒng)治之術)重“勢”:(人主權勢)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zhí)要,四方來效。(政事分給地方官員來做,大權集中在中央。圣明君主獨掌大權,四方官員都來效力。)《韓非子·揚權》

第68頁反對儒家崇古、法古思想,宣言歷史進化觀念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有圣人作,構木為巢以避群害,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曰有巢氏。民食果蓏(luǒ)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鉆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說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鯀、禹決瀆。近古之世,桀、紂暴亂,而湯、武征伐。

今有構木鉆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為鯀、禹笑矣;有決瀆于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然則今有美堯、舜、湯、武、禹之道于當今之世者,必為新圣笑矣。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不盼望照搬古法,不死守陳規(guī)舊俗)……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俄n非子·五蠹》上古:構木為巢、鉆燧取火中古:鯀、禹疏通水道近古:商湯、武王征伐第69頁(二)韓非(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宣揚歷史進化觀,主張變法革新獎勵耕戰(zhàn)“上古競于道德,中世逐于智謀,當今爭于氣力”《韓非子·五蠹》第70頁韓非子以為人性莫不自私自利,好利惡害“好利惡害,夫人之所有也”(《韓非子·難二》)“父母之于子也,產男則相賀,產女則殺之。此俱父母之懷衽,然男子受賀,女子殺之者,慮其后便,計之長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猶用計算之心以相待也,而況無父子之澤乎!”(《韓非子·六反》)“威勢能夠禁暴,厚德不足以止亂”《韓非子·顯學》“上設重刑者而奸盡止”《韓非子六反》第71頁(二)韓非(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宣揚歷史進化觀,主張變法革新獎勵耕戰(zhàn)厲行賞罰、嚴刑峻法(法不阿貴)法不阿貴(法律雖然是對高貴人,有權勢人也不徇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第72頁(二)韓非(戰(zhàn)國后期,法家思想集大成者)主要思想:主張法、術、勢相結合,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宣揚歷史進化觀,主張變法革新獎勵耕戰(zhàn)厲行賞罰、嚴刑峻法(法不阿貴)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嚴禁私學。韓非子把學者(儒家)、言談者(策士說客)、帶劍者(游俠刺客)、患御者(逃避耕戰(zhàn)而依附于重臣人)、商工之民稱為“五蠹”(蛀蟲)第73頁(三)法家思想歷史影響法家理論對中國專制主義政治體制建立乃至秦始皇統(tǒng)一全國都起到了重大作用。漢代以來,獨立法家學派逐漸消失,其法治思想被吸取到儒學體系中,成為維護專制政權工具。第74頁

法家概說

法家先驅人物是齊國管仲和鄭國子產,他們力主強化法令刑律,使民“畏威如疾”,以達成富國理亂效果。嗣后,李悝著《法經(jīng)》,商鞅實行“法治”,申不害、慎到相繼提出重“術”、重“勢”思想,至韓非集法(政令)、術(策略)、勢(權勢)之大成,建組成完備法家理論。法家學說思想辦法是一種“矛盾不可和而解”專講對立極端辯證法,故在治國策略上主張嚴刑峻法,在文化政策上主張“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實行文化專制主義。

后來成為秦王朝統(tǒng)治天下政治理論。漢后來,儒學獨尊,但法家學說仍然或隱或彰地發(fā)揮效應,歷代統(tǒng)治者多采取“霸王道而雜之”即儒法并用統(tǒng)治方術,有則是“陽儒陰法”。第75頁五、墨家思想1、墨子(戰(zhàn)國早期,代表下層勞動群眾(或者叫小生產者)利益)墨子名翟,魯人,一說宋人,他自稱“賤人”,是一種能制造器械木工,他技術跟當初著名工匠魯班齊名,后來創(chuàng)建墨家學派,墨子弟子多來自于社會下層,他和他弟子組成一種嚴密團體,有嚴格紀律,在他之后領袖號稱“巨子”,所有墨者都聽從巨子指揮。第76頁2、主要思想思想主旨“兼相愛、交相利”

(毫無區(qū)分愛一切人,與人交往也要彼此有利。),其主張體現(xiàn)講求實際功利精神?!半m有賢君,不愛無功之臣。雖有慈父,不愛無益之子?!薄赌印びH士》孔子仁愛與墨子兼愛區(qū)分:孔子仁愛是有等級差異愛(愛有差等)。墨子主張兼愛是沒有等級差異(不分親疏、遠近、普遍愛)、講求現(xiàn)實功利愛。第77頁“非攻”:反對一切非正義戰(zhàn)爭,愛好和平,反對戰(zhàn)爭?!吧匈t”:不分貴賤,舉用賢才“尚同”:尚同是在尚賢前提下,要求人們與上級政長同是非,逐層逐層統(tǒng)一思想。“非樂”:反對奢靡音樂活動,提倡節(jié)省人力財力?!胺敲保悍磳γ\之說,主張強力從事。“節(jié)葬”:反對厚葬久喪,主張薄葬短喪?!肮?jié)用”:反對奢侈揮霍,主張勤儉節(jié)省。這些主張背后事實上都反應出小生產者心理和利益重視生產,反對揮霍:節(jié)葬、節(jié)用、非樂、非命講求功利、要求平等、渴望安定: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第78頁3、結識論和邏輯學奉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