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_第1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_第2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_第3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_第4頁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jié)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佛教興衰考述

佛教是世界上的三大宗教之一。自漢武帝向西部地區(qū)介紹漢朝以來,隨著中西經(jīng)濟和文化的交流,佛教在中國大陸上傳播并不斷發(fā)展。到南北朝時期,佛教大盛。其時,北方先后以平城、洛陽為中心,南方則以建康為中心,對當時的社會、政治、思想、文化、藝術(shù)等各方面,均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本文擬就魏晉南北朝時期洛陽地區(qū)佛教的興衰作一探索。一、洛陽寺院中的人物諸事考察佛教何時傳入中國,長期以來一直眾說紛紜,如有人認為“伯益時已知佛”,“孔子已知佛”,等等。這些說法,都沒有什么可靠的證據(jù),大多數(shù)是僧侶們或佛教信徒們穿鑿附會或故意編造出來的。佛教傳入中國后,首先在東漢首都洛陽發(fā)展起來。東漢孝明帝永平年間,明帝“夢見神人,欣然悅之……于是上悟,遣使者張騫、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二人,于大月氏寫佛經(jīng)四十二章,藏在蘭臺石室第十四間。時于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又于南宮清涼臺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甭尻栯m然有白馬寺,并有《四十二章經(jīng)》流傳于世,但這時信佛教的人并不多,僅限于少數(shù)上層貴族。人們對佛教也并不十分了解,往往把它與黃老之言或神仙方術(shù)同等看待。東漢桓帝、靈帝時大月氏、安息、康居等國僧人相繼東來,比較著名的有支婁迦讖、安清(安世高)、康僧會等人。他們以洛陽為基地,從事講經(jīng)、譯經(jīng)工作。安世高在洛陽譯出了佛經(jīng)三十九部,共數(shù)百萬言(或說一百多萬言)。支婁迦讖亦譯出《般若》、《道行品》、《首楞言》等近十部經(jīng)典。洛陽成為東漢時期中原唯一的譯經(jīng)地區(qū)。東漢末年董卓之亂,洛陽慘遭大火,白馬寺也未能幸免。到魏文帝曹丕定都洛陽時,白馬寺得以重建,佛教也進一步得到了發(fā)展。到西晉時,洛陽的寺院有四十二所,居全國之首。湯用彤先生考證出十所寺院,即白馬寺、東牛寺、菩薩寺、石塔寺、愍懷太子浮圖、滿水寺、磐魏晉時期,名僧云集洛陽,講經(jīng)說法,翻譯佛經(jīng)。名僧竺法護在白馬寺口譯《文殊師利凈律經(jīng)》、《魔逆經(jīng)》、《勇伏定經(jīng)》(即《首楞言》)、《如來大哀經(jīng)》、《圣法印經(jīng)》等佛典,校訂、講誦《法華經(jīng)》。在洛陽譯經(jīng)的還有安法欽,法立、法炬等人。當時,社會上清談玄學之風盛行,名僧為了附庸風雅,也竟相清談,與名士結(jié)交。如支孝龍就與陳留阮瞻、穎川庾敳等過從甚密,共稱為“八達”。竺叔蘭十分喜歡喝酒,有一天醉臥在路邊,被拘送河南獄,與當時的清談名士、任河南尹的樂廣談笑往復。西晉名士也由此樂與僧徒相交往,石崇就奉佛至甚。晉惠帝即位后,統(tǒng)治階級內(nèi)部爭權(quán)奪利,終于導致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時,洛陽和長安地區(qū)成為主戰(zhàn)場,破壞極大。不久,匈奴貴族劉淵派兵進攻洛陽,公元311年,王彌、劉曜等攻下洛陽。此后一直到北魏據(jù)有洛陽(公元423年)為止,洛陽共易手十二次。洛陽在頻繁的戰(zhàn)爭中,幾成灰燼,四十二所寺院也毀于兵火。十六國時期,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shù)民族紛紛進入中原,建立割據(jù)政權(quán)。這個時期,中原地區(qū)大分裂、大動蕩,佛教卻以驚人的速度得到了廣泛傳播。佛,在中國儒生看來,是“外國之神”;而在十六國的統(tǒng)治者看來,卻正是應(yīng)當奉祀的對象。如后趙君主石勒,在一道詔書中就明確表示:“朕生邊壤,忝當期遠,君臨諸夏。至于食祀,應(yīng)兼從本俗。佛是戎神,正所應(yīng)奉?!毕铝睢捌湟内w百蠻,有舍其淫祀、樂事佛者,悉聽為道。”二、唐代洛陽佛教的繁榮(一)洛陽城市布局和佛教下學科關(guān)系的考察北魏祖先鮮卑拓跋部原先一直住在北荒游牧,并不信奉佛教,所謂“浮圖之教,未之得聞,或聞而未之信也。”后來拓跋部逐漸南移,在與曹魏、西晉政權(quán)以及與石趙、苻秦政權(quán)的交往過程中,開始接觸并信奉了佛教。公元386年,拓跋珪重建代國,不久又改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天興元年(398年),建都平城(今山西大同)。史載魏道武帝拓跋珪“好黃老,頗覽佛經(jīng)”。他下詔有司,“于京城建飾容范,修整官舍,令信向之徒,有所居止?!蔽禾涞厶游迥?439年),北魏滅了沮渠氏的北涼政權(quán),涼州的沙門佛事都遷徙到平城,于是“象教彌增”。公元493年,魏孝文帝決定遷都洛陽。由于洛陽在戰(zhàn)火之后,已是殘破不堪,所以命穆亮、李沖、董爵等人負責營建洛都。到公元495年,都城正式由平城遷到了洛陽,從此,北朝佛教的中心也由平城而轉(zhuǎn)移到了洛陽。(二)皇室與皇室等均大力弘揚佛教北魏的統(tǒng)治者原先就崇奉佛教。到孝文帝遷都洛陽以后,“篤信彌繁”。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善談老莊,尤精釋義宣武帝元恪亦是“雅愛經(jīng)史,尤長釋氏之意,每至講論,連夜忘疲?!北蔽翰粌H皇帝崇佛,而且后妃與公主們也十分信奉佛教。當時皇后被廢多出家為尼,如孝文皇后馮氏、宣武皇后高氏、孝明皇后馮氏,他們被廢后,都在瑤光寺出家。孝明帝的妹妹永泰公主,也在少室山明練寺出家。北魏最佞佛的,則莫過于宣武靈皇后胡氏。胡太后佞佛,是受了家庭的影響。她的父親就信奉佛教,姑母出家為尼,“頗能講道”。胡太后人很聰明,多才多藝。她從小和姑母生活在一起,所以也“略得佛經(jīng)大意”。北魏的統(tǒng)治階級,從上到下,刮起了一股崇佛之風,“王侯貴臣,棄象馬如脫履;庶士豪家,舍資財若遺跡?!?1)寺院的群眾文化洛陽的寺院在西晉時有四十二所,但都已毀于兵火。到北魏遷都洛陽以后,洛陽地區(qū)的佛教就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到孝明帝神龜元年(518年),洛陽佛寺就達五百多所。任城王元澄上書胡太后說:“自遷都以來,年逾二紀,寺奪民居,三分且一。……今之僧寺,無處不有?;虮葷M城邑之中,或連溢屠沽之肆,或三五少僧,共為一寺。梵唱屠音,連檐接響。像塔纏于腥臊,性靈沒于嗜欲,真?zhèn)位炀?往來紛雜。”洛陽佛寺,不僅房舍精麗,塔像壯觀,而且還種有許多果木。如:白馬寺,寺中栽有西域僧人帶來的葡萄、石榴,果實都很大。葡葡的個頭比棗子還要大。石榴則更為驚人,每一個竟然重達七斤,成為獻紿皇帝的貢品。當時洛陽城中流行著這樣的說法:“白馬甜榴,一實直?!?由此可見其珍貴了。愿會寺:佛堂前有一棵桑樹,“直上五尺,枝條橫繞,柯葉旁布,形如羽蓋。復高五尺,凡為五重,每重桑椹各異。”被稱為神桑。承光寺:“柰味甚美,冠于京師?!饼埲A寺、追圣寺、報德寺:“園林茂盛,莫之與爭?!碑敃r的一些寺院中,還設(shè)有女樂、雜伎。如景樂尼寺每到六齋之日(每月的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就“常設(shè)女樂,歌聲繞梁,舞袖徐轉(zhuǎn),絲管寥亮,諧妙入神。以是尼寺,丈夫不得入。得往觀者,以為到天堂?!僦T音樂,逞伎寺內(nèi)。奇禽怪獸,舞抃殿庭。飛空幻惑,世所未見。異端奇術(shù),總萃其中。剝驢投井,植棗種瓜,須臾之間,皆得食之。士女觀看,目亂精迷。”到每年四月八日佛祖生日那天,京城要舉行“行像”儀式,十分熱鬧。首先是在四月四日,長秋寺中的一具六牙白象負釋迦佛像出寺,前有辟邪獅子導引,“吞刀吐火,騰驤一面。彩幢上索,詭譎不常。奇伎異服,冠于都市。”引來許多人圍觀,“觀者如堵,迭相踐躍,常有死人?!?2)洛陽寺院中的寺院分布北魏遷都洛陽以后,僧侶人數(shù)激劇上升。造成僧侶人數(shù)激增的原因:一是統(tǒng)治階級崇佛,象孝文帝就經(jīng)常剃度男女良民出家,而且數(shù)量不少。上行下效,其余元魏宗室、官吏度民為僧尼者必定也很多:二是百姓“假稱入道,以避輸課。”因為僧尼不用向國家承擔賦稅、徭役、兵役負擔,而且僧侶犯罪按僧律處置,也比國家刑法輕得多。尤其是魏孝明帝正光以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于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役調(diào)?!碧驮?477年),北魏境內(nèi)有僧尼共77258人,到北魏末年,發(fā)展到2000000人,在五十七年中,增長了近二十六倍。洛陽地區(qū)大的寺院,往往有幾百甚至上千僧尼。如融覺寺有僧徒千人,永明寺有僧徒三千多人,秦太上君寺也有僧徒一千多人,景明寺、報德寺二寺共有一千多名僧徒。僧侶人數(shù)之多,是中國自有佛教以來,所從來沒有過的。在洛陽城里,還有許多來自西域的異國沙門?!皶r佛法經(jīng)像,盛于洛陽,異國沙門,咸來輻輳,負錫持經(jīng),適茲樂土?!毙涞厶氐亟ㄔ炝艘凰烂魉聛戆仓盟麄?。寺中僧房一千多間,百國沙門,三千多人。當時來洛陽最著名的西域沙門有菩提流支、勒那摩提、菩提達摩等人。菩提流支:北天竺人,通曉佛教大乘經(jīng)義,又通漢語,宣武帝永平初年到洛陽,被安置在永寧寺中,并配備給他七百名梵僧,翻譯佛教經(jīng)典。他先后譯出了《十地》、《楞伽》及其他經(jīng)論二十三部。在他翻譯《十地經(jīng)論》時,宣武帝親自到大殿筆受。菩提流支不僅將西方經(jīng)典譯成漢文,而且將中國僧人所闡發(fā)的經(jīng)義譯成梵文,傳之西土,從而聲名遠播,“諸夷號為羅漢。”勒那摩提:中天竺人。宣武帝正始年間(504年)到達洛陽。他曾與菩提流支一起翻譯《十地經(jīng)論》,此外還譯有《法華經(jīng)》等佛典。菩提達摩:波斯人,北魏后期到達洛陽。他見到永寧寺后,贊嘆不已,自稱“年一百五十歲,歷涉諸國,靡不周遍,而此寺精麗,閻浮所無。極佛境界,亦未有此!口唱南無,合掌連日?!?3)大月間的龍門石窟龍門石窟位于洛陽市南十三公里的伊闕山上,南北長約1公里,是我國石窟中的瑰寶。龍門石窟始建于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后。當時北海王元詳及其母高太妃、齊郡王元祐、安定王元燮、廣州王賀蘭妃侯氏等都在此造像。這就是龍門古陽洞的早期塑像。古陽洞中最突出的特點是有豐富的造像題記。北魏書法藝術(shù)的精華——《龍門二十品》,該洞有十九品。龍門石窟的大規(guī)模開鑿,始于宣武帝景明初年。當時,令大長秋白整仿照大同云岡石窟,為高祖孝文帝和文昭皇太后開鑿兩所石窟,永平年間,中尹劉騰又建議為宣武帝開鑿一所新石窟。北魏孝明帝死后,又陸續(xù)開鑿了蓮花洞、火燒洞、魏字洞、普泰洞、石窟寺、慈香窟、藥方洞、路洞等窟。龍門石窟共有窟龕兩千一百多個,造像近十萬尊,造像題記和碑碣三千六百塊,佛塔三十九座,其中十分之三是北魏遷都后三十年中所建,而且主要洞窟和大像的雕鑿,主要是在孝明帝時期,這與胡太后佞佛有密切的關(guān)系。(三)善見為帝—北朝洛陽地區(qū)佛教的衰落洛陽地區(qū)佛教的興盛,是伴隨著北魏政權(quán)的分裂而結(jié)束的。元熙三年(534年),孝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