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1_第1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1.gif)
![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1_第2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2.gif)
![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1_第3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3.gif)
![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1_第4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4.gif)
![2010年春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1_第5頁](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89dbf669064a4229e5648ac4a89e54615.gif)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08年秋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學習指導2008年秋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學習指導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yè)1答案(第1—5章)一、填空題(每空降兵分,分20分)
1.禹刑下2.湯刑(l3.九刑蝸4.殺,Q5.醢6.兄終弟及7.媒氏:8.神權法指導思想9.田里不鬻.10.七出
二、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分20分)8y1N!e!x$J"m
1.Aw+2.D3.A4.B5.D
6.D7.C8.B1q:Q(a6X-t0d9,A10.D&E$W;b1h:T:]&Y.t
三、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分20分)蝸牛在線-1.ABC2.ABCDww
]3.ABC
4.CBD,5.ABCD1+6.ABCD-7.BC+r8.BCD
F/](9.ABC6Q3D10.ABCD/T'四、名詞解釋(每題6分,分30分)
1.質(zhì)劑:買賣雙方各執(zhí)一半。這種竹簡分為長短兩種,長(券)叫質(zhì),用來買賣奴隸或牛馬等;短(券)叫劑,用來買賣兵器或珍異物品。;Z'B&q#v6_
l
2、六禮:西周結婚的程序;包括納采,問名,納吉,納幣,請期,親迎,后來封建社會基本上沿用西周的六禮制度。
納采指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后,男家備禮前去求婚。
問名指男家請媒人額外內(nèi)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后,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紡結婚姻。納征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又叫納市。8v0r;A)`$f6d5K0Q'g2p%d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其同意。親迎指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
六禮始于奴隸社會,對后世影響很大,是包辦婚姻與買賣婚姻相結合的體現(xiàn),并充滿濃厚的迷信色彩。
3.五聽: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始于西周,對后世有較大影響?!吨芏Y?秋官。小司寇》“以五聲聽獄訟,求民情,一曰辭聽;二曰色聽;三曰氣聽;四曰耳聽;五曰目聽?!鞭o聽指聽當事人陳述,理虧則語無倫次;色聽指觀察當事人表情,理虧則面紅耳赤;氣聽指聽當事人陳述時的呼吸,理虧則氣喘;耳聽指觀察當事人的聽覺反應,理虧則聽覺失靈;目聽指觀察當事人眼睛,理虧則不敢正視。“五聽”表現(xiàn)出濃厚的形式主義特點,但就其注意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而言,有一定借鑒意義。4.《法經(jīng)》: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完整、系統(tǒng)的封建法律。由戰(zhàn)國時期魏國李悝制定了《法經(jīng)》。李悝在總結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的立法經(jīng)驗的基礎上,制定《法經(jīng)》六篇。它是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封建法典?!斗ń?jīng)》六篇,分別是盜、賊、囚、捕、雜、具。李悝認為“王者之政莫急于盜賊”,所以把盜、賊放在開頭部分,而把相當于刑法總則的具律放在了篇尾。從《法經(jīng)》的內(nèi)容,可看出其階級本質(zhì):第一,它的鋒芒主要是指向農(nóng)民和其他勞動人民的;第二,維護君主專制制度;第三,維護封建等級制度。總之,《法經(jīng)》是新興地主階級意志和利益的集中體現(xiàn),是封建地主階級鎮(zhèn)壓農(nóng)民反抗的暴力工具。
5.以古非今罪:秦朝設立的罪名,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xiàn)實的各項政策和制度
五、案例分析
1.商紂爭太子案
(1)在商代妻和妾區(qū)別是什么?;g*]%_1U6W#K0q*m0z*V
答:妻妾的地位截然不同,二者處于極不平等的地位。大多數(shù)妾是奴隸主貴族從女奴中強娶來的,還有的是通過“嬪嫁”來的,即奴隸主貴族娶妻,往往同妻的隋嫁女一同收為妾。一妻多妾制是由于奴隸社會私有制決定嫡長子繼承制,如果多妻就會造成王位混亂和爭斗財產(chǎn),影響奴隸階級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2)嫡長子繼承制的含義及意義。
答:嫡長子繼承制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始于商朝末期,至西周初期正式確立。+l6K!R9s+{!U.Y)s%Q!e4K0q1U
嫡長子繼承制決定了奴隸社會私有制下的一妻多妾制,如果在多妻的情況下,就會因爭奪財產(chǎn)和王位產(chǎn)生混亂,乃至戰(zhàn)亂。所以妻妾之分,也就有了嫡子和庶子之分,就以避免在繼承問題上發(fā)生爭執(zhí),進而影響奴隸階級專政的統(tǒng)治秩序。嫡長子繼承制有利于奴隸主階級統(tǒng)治秩序。
2.車裂商秧案
(1)結合教材,簡述商秧改革的主要內(nèi)容
答:商鞅在秦國進行兩次變法.B!N5k
B9|(|
第一次變法(公元前359)。重點是打擊奴隸主貴族的政治勢力。具體內(nèi)容是:一是整頓戶籍,設立連坐法,防止隱匿壞人;二是獎勵告奸;三是.獎勵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四是.獎勵軍功。第二次變法(公元前350)。重點是廢除奴隸制的土地制度。具體內(nèi)容是:一是.進一步強調(diào)分戶居住;二是.取消分封制,普遍建立郡縣制;三是.廢除井田制,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四是.統(tǒng)一度量衡制度。
商鞅變法意義,在于通過變法改革,促進了封建生產(chǎn)關系的發(fā)展,使得秦國國勢日強,在戰(zhàn)國“七雄”中躍居六國之首,為后來秦始皇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了基礎。(r6a#d6J0x;D%G
(2)請敘述刑、法、律的概念。蝸答:從詞源看,漢字“法”確有“平”、“正”、“直”和“公正裁判”的含義。與“法”字有密切聯(lián)系的另一個字是“律”。據(jù)(說文解字)的解釋,“律,均布也”??梢?,“法”總是指一種判斷平、正、直的標準,而“律”則主要強調(diào)的是人人必須遵守的東西。把“法”與“律”連用,就是說“律”是一種包含有國家確認的判斷公、正、直的標準的“律”?!胺伞币辉~在清末民初才被廣泛使用,據(jù)說是受日本的影響。&q$u3H;R!l5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yè)2答案(第6—10章)一、單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s3h'{;\1s:?2?
1.B2.C3.D24.A%5.CwS6.C7.Dw8.D9.B10.D
二、多項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2B!r$U-`7`
v"G6g4^
1.ABCD/L!I"v5R$2.ABCD3.ACD4.ABCDD"\7_5.ABCD蝸牛在線-學習者家園-考試資料-學6.BCDj7.BD蝸???.ABC9.ABCD8^6I#c+y10.BC:三、名詞解釋(每題4分,共20分)
1.親親得相首匿:允許一定范圍的親屬之間對于一定的犯罪可以首謀隱匿。漢律規(guī)定,卑幼匿尊親長,不負刑事責任;尊親長首匿犯死罪的卑幼,雖應處刑,但可以請求減免,首匿犯一般罪的卑幼也不負刑事責任。'^#H9v$F5i
u(D2_/r$j
2.官當:中國封建社會指官員犯罪可用官品或爵位折抵徒刑和流刑的刑罰?!侗蔽郝伞纷钕茸龃艘?guī)定,隋律、唐律相繼沿襲。唐律規(guī)定,五品以上官可抵私罪”(因私事或假公濟私而犯的罪)徒二年,“公罪”(因公事而犯的罪)徒三年;九品以上官可抵“私罪”徒一年,“公罪”徒二年等。明、清律無此規(guī)定。3.唐律疏議:《唐律疏義》就是《永徽律疏》,它是我們研究唐律的范本,而且是我國封建法典的典范,成為中華法系的代表。唐初在隋朝《開皇律》的基礎上修成了一部《唐律》?!队阑章墒琛肥翘聘咦婷L孫無忌等人根據(jù)《武德律》和《貞觀律》編撰的法典,共二十篇,五百零二條,篇名依次為名例、衛(wèi)禁、職制、戶婚、廄庫、擅興、賊盜、斗訟、詐偽、雜、捕亡、斷獄等,于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頒行?!队阑章伞芬员Wo封建土地所有制,維護封建宗法制度,加強皇帝的權力,統(tǒng)治和鎮(zhèn)壓農(nóng)民為主要內(nèi)容,是中國現(xiàn)存最完備的一部封建法典,全文保存在《唐律疏議》中。
4.宋刑統(tǒng):宋太祖建隆四年編成《宋建隆重詳定刑統(tǒng)》,簡稱《宋刑統(tǒng)》。它是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刊版印行的封建法典。其條文只是《唐律疏議》的翻版,變化之處在于:增加“折杖法”;收集自唐末至宋初150年間的敕、令、格、式中的刑事規(guī)范209條附于律文之后;篇目仍是12篇、502條,但在每篇下設有門,合計213門。
5.秋審:秋審是清朝的一種審判制度,從明朝發(fā)展而來。清朝將朝審發(fā)展為兩種,即朝審和秋審。秋審的對象是復審各省上報的被處以死刑的囚犯。秋審開始執(zhí)行于順治十五年,首先要求各省的督撫將自己省內(nèi)所有被判處斬和斬監(jiān)候(相當于現(xiàn)代的死緩)案件和布政使、按察史會通復審,分別提出四種處理意見:(1)情實。罪情屬實,罪名恰當,奏請執(zhí)行死刑。(2)緩決。案情雖然屬實,但危害性不大者,可減為流三千里,或減發(fā)煙瘴極邊充軍,或再押監(jiān)候辦。(3)可矜。案情屬實,但有可矜或可疑之處,可免死刑,一般減為徒、流。(4)留養(yǎng)承祀。案情屬實、罪名恰當,但有親老單丁情形,合乎申請留養(yǎng)者,按留養(yǎng)案奏請皇帝裁決。四、案例分析(每題10分,共20分)4h#`5J9X0I9W$H2D*h([/@
1.緹縈上書救父。
(1)奴隸制五刑
答:奴隸制五刑:即黥(墨)、劓、刖、宮、大辟。墨刑是在罪犯面部或額上刻辭后涂以墨;劓刑是割鼻;刖刑即斷足;宮刑即男子割去生殖器,女子幽閉的刑罰;大辟即死刑。
(2)分析漢文帝廢除肉刑的原因。蝸牛答:這次刑制改革,經(jīng)過文景兩位皇帝,時間長達20多年,反映了一項制度的改革,是由不完善到完善的過程;后世多認為是出于“悲憐”緹縈,體現(xiàn)文帝德政,但本質(zhì)在于社會和經(jīng)濟的發(fā)展。統(tǒng)治者既要懲罰犯罪者,又能使其保存勞動能力,以利于其統(tǒng)治。但是,在中國法制史上意義重大。它是中國古代刑制由野蠻階段進入較為文明階段的標志和轉(zhuǎn)折點。為封建制五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而且也有利于封建經(jīng)濟的發(fā)展。
(3)漢初的立法指導思想。蝸答:漢初至文景時期以黃老思想為主,并輔以法家思想為法治的指導思想。漢初,由于秦朝的苛政和連年戰(zhàn)爭,社會生產(chǎn)遭到嚴重破壞,統(tǒng)治者需要有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局面,使人民得以休息生養(yǎng),恢復和發(fā)展生產(chǎn),以鞏固剛剛建立的封建政權。這時,劉邦總結秦亡的教訓,作為借鑒。劉邦手下陸賈根據(jù)黃老思想,結合當時的社會情況,提出“道莫大于無為”。當時統(tǒng)治階級從皇帝到丞相無不尊崇黃老思想。文景時期尤為顯著。無為而治的思想反映在立法指導思想上就是“輕徭薄賦”、“約法省刑”。結果,出現(xiàn)了生產(chǎn)發(fā)展、人民生活改善的繁榮景象。
(4)秦漢的徒刑種類。3o2o']"y"i9e
答:秦朝的徒刑:
A.城旦、舂。城旦,適用于男犯,即強制男犯白天修筑長城的一種徒刑。舂,適用于女犯。秦朝根據(jù)生理條件,對罪應城旦的女犯施以舂米以供刑徒口糧的勞役。舂的刑期與城旦一樣。
B.鬼薪、白粲。鬼薪,適用于男犯;白粲,適用于女犯。鬼薪是指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以供宗廟祭祀之用。白粲指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以供宗廟祭祀之用。二者刑期皆為三年。
C.司寇、作如司寇。司寇,就是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qū)服勞役,主要從事防御外寇入侵,刑期為二年。作如司寇,適用于女犯,相當于司寇,是指強制女犯服相當于防御外寇入侵的刑罰,刑期也為二年。
D.罰作、復作?!傲P作,適用于男犯,指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qū)戍守,刑期為三個月到一年。復作,適用于女犯。就是強制女犯到官府服勞役。罰作和復作是徒刑中最輕的,刑期為三個月到一年。
漢朝的徒刑基本是沿用秦朝:9p!q
l6q-s(g4]2a9[3\"H4y
A.髡鉗城旦舂(5歲刑)。4R;^0X+J6u0P%]8A)}/o;E
B.完為城旦舂(4歲刑)。
C.鬼薪白粲(3歲刑)。
D.司寇和作如司寇(2歲刑)。
E.男罰作、婦女復作(1歲刑-3個月)。
F.“女徒顧山”。(指是婦女犯罪判處鬼薪上山砍柴徒刑的,可以不親自服役,每月花三百錢雇人代替。);2.長孫無忌帶刀入宮案/a'\+F!f%g/t,n"\1T
(1)“八議”的內(nèi)容在答:中國封建王朝規(guī)定的對八種人犯罪要上奏皇帝進行特別審議,以便對其減刑或免刑的一種制度。“八議”是由《周禮"秋官"桐寇》中“八辟”演變來的,曹魏制定魏律時將“八辟”改為“八議”,指示:“功臣之子,法應人議”?!鞍俗h”從魏律開始正式載入律典,成為刑法的一項基本原則,此后代相沿至明清律。所謂“八議”,即有議親(皇親國戚)、議故(皇帝故舊)、議賢(有封建德行的所謂賢臣)、議能(所謂大才能的大臣)、議功(對封建王朝有大功勛者)、議貴(高官顯爵)、議勤(對封建統(tǒng)治有特殊勤勞者)、議賓(先朝君主的后代)。這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減刑的特權。這是封建等級制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并使之法典化。
(2)“十惡”的內(nèi)容+s+W(]6p(J;p4}
答:將北齊律的“重罪十條”發(fā)展為“十惡”大罪,它是將危及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條最嚴重的罪名,集中置于律首,以強調(diào)這十種犯罪是打擊的主要對象。加強對危害封建統(tǒng)治秩序行為的鎮(zhèn)壓;所謂“十惡”指謀反、謀大逆、謀叛、惡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義、內(nèi)亂。)蝸牛在(3)“八議”與“十惡”的關系。
答:“八議”是指八類人犯罪,依法享有免刑或減刑的特權,封建貴族的特權,這是封建等級制在法律上的表現(xiàn),并使之法典化。在名例律中立下“十惡”專條,強調(diào)這些罪行的嚴重性質(zhì)。②犯“十惡”罪的人即使屬于八議的范圍,也不得享受議、請、減的照顧。)“八議”與“十惡”相輔相成,共同為封建統(tǒng)治服務的。蝸牛在線-學習者家園-考試資料-學習資料-統(tǒng)考資料-復習資料-資源下載7D5[3~"Z-{
3.胡藍之獄
(1)明初時如何加強中央集權的
答:一是確立重典治亂世的立法指導思想。首先,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xiàn)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wěn)定,首先取決于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于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其次,禮刑并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diào)鎮(zhèn)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并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zhèn)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diào)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并用。再次,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
二是嚴禁臣下結黨和內(nèi)外官交結。明朝統(tǒng)治者鑒于唐、宋兩朝臣下結黨、削弱皇權、分散統(tǒng)治力量的教訓,在采取廢除丞相制度,不準后宮與宦官干預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還專設“奸黨”條,規(guī)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chǎn)入官”?!叭舴缸?,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zhí)行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構成奸黨罪,要受到嚴厲懲治:本人處死,子為奴,財產(chǎn)入官。
三是嚴酷鎮(zhèn)壓危害君主專制統(tǒng)治的反抗行為。明律對“謀反、大逆”一律采用重罪加重的處罰原則。如凡謀反及大逆者,不僅本人要凌遲處死,其被株連的親屬,包括祖父、父、子、孫、兄弟及同居之人,不分異姓,及伯叔、兄弟之子、不限籍之異同,亦不論篤疾、廢疾,凡年十六歲以上者,一律處以死刑,明律的株連范圍比唐律廣泛得多。蝸牛在線三是嚴厲懲治貪官污吏。在《大明律》中規(guī)定:對于受財枉法的所謂“枉法贓”,從嚴懲處,一貫以下杖七十,八十貫則絞;對于監(jiān)守自盜,不分首從,并贓論罪,滿四十貫即處斬刑;對于執(zhí)行監(jiān)察職務的所謂“風憲官”的御史,若犯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兩等處刑。
(2)明初朱元璋的立法指導思想蝸牛在線-學習者家園答:明朝處于我國封建社會的后期,為了維持政治、經(jīng)濟不遭受嚴重的破壞,君主專制統(tǒng)治更加強化,并發(fā)展到極端化的程序。這一時期的立法指導思想是開國皇帝朱元璋確立的,對整個明朝的立法活動都有深刻的影響。
一是重典治亂世。具體體現(xiàn)在重典治吏和重典治民兩方面。朱元璋認為,國家的穩(wěn)定,首先取決于封建國家能否實行對于各級官吏的有效管理。他試圖通過重典治吏,來達到更好的治民、治國,強化中央集權。/d%p/\5M1m8`(O)\
二是禮刑并用。朱元璋也從歷史中意識到,一味強調(diào)鎮(zhèn)壓,僅靠嚴刑峻法,雖可以取得一時之效,但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他主張禮法并用,將禮的預防犯罪的職能同法的鎮(zhèn)壓的職能有機地結合起來。既堅持嚴刑酷法,又強調(diào)德禮教化,儒法結合,禮刑并用。
三是加強法制宣傳。朱元璋將立法與法制宣傳結合起來,要求老百姓知曉法律是如何規(guī)定的,用實際案例來教育老百姓。2y0H8G#?$M4Y(a+Z&J+k
(3)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m,B1O8p
答:明朝從維護封建國家的根本利益出發(fā),嚴懲貪官污吏。一是制定明《大誥》。是朱元璋洪武18-20年間親手制定的刑事特別法,兼有朱元璋對臣民的訓誡,是朱元璋重典治亂世,特別是重典治吏的的主張、實踐和措施。《大誥》包括《御制大誥》、《御制大誥續(xù)編》、《御制大誥三編》、《御制大誥武臣》4篇,共236條。內(nèi)容是懲治貪官污吏的典型案例匯編。
二是采取嚴厲措施嚴懲貪官污吏?!洞竺髀伞芬?guī)定:對受財枉法的所謂"枉法贓",從嚴懲處,一貫以下杖七十,八十貫則絞;對于監(jiān)守自盜,不分首從,并贓論罪,滿四十貫即處斬刑;對于執(zhí)行監(jiān)察職務的"風憲官"御史,若犯貪污罪比其它官吏加重兩等處刑。明《大誥》也側重打擊貪官污吏,且刑罰殘酷,如有“剝皮實草”等。(4)《大明律》嚴禁臣下結黨的法律規(guī)定。答:明朝統(tǒng)治者鑒于唐、宋兩朝臣下結黨、削弱皇權、分散統(tǒng)治力量的教訓,在采取廢除丞相制度,不準后宮與宦官干預朝政等一系列措施以外,《大明律》中還專設“奸黨”條,規(guī)定:“若在朝官員,交結朋黨,紊亂朝政者,皆斬,妻子為奴,財產(chǎn)入官”。“若犯罪,律該處死,其大臣小官巧言諫免,暗邀人心者,”;“若刑部及大小各衙門官吏不執(zhí)行法律,聽從上司主使,出入人罪者”等都構成奸黨罪,要受到嚴厲懲治:本人處死,妻子為奴,財產(chǎn)入官。5j.{3y5e&m)中國法制史形成性考核冊作業(yè)3答案(第11—14章)1.清政府立憲舉措及對中國法律近代化的意義(20分)
答:清政府立憲舉措:0R&L"V:r'n.s6}
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至1901年,清政府面臨列強蠶食中國的局面,于1905年清廷派大臣考察列國憲政,以期仿效謀國家富強,其目的有三:一是皇位永固;二是抵御外侮;三是兼有削藩統(tǒng)權。實施預備立憲是清廷不得巳而為之的結果。1906年,清政府設立考察政治館,次年改建為憲政編查館,作為預備立憲的辦事機構,此后,進行了一些預備立憲活動。一是設立咨議局和籌建資政院。二是制定頒布《欽定憲法大綱》,并于1908年宣布立憲以九年為期。大綱的精義有: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獨攬統(tǒng)治權;臣民按照法律有應得的權利義務。清末欽定憲法大綱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皇帝專權,人民無權,以維護封建專制主義為根本目的,它一方面激起了人民的激憤,同時也讓立憲派大失所望。三是《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則是在武昌起義的沉重打擊下,清政府為了渡過危機而臨時炮制的"憲法”。其采用責任內(nèi)閣制,在形式上限制了君權,擴大了國會和總理的權力,但用君主立憲的形式保持皇帝的統(tǒng)治地位,對人民民主權利只字未提,暴露了它的欺騙性和反動性。
意義:
認識晚清預備立憲的保守性和欺騙性的同時,我們也要正確看待它的積極意義:一是加速了清朝的滅亡。預備立憲的措施加劇了中央與地方、滿漢之間、階級之間的矛盾,引起了社會的極大混亂,加速了它的覆滅。二是清政府在實行"預備立憲”過程中,相應地對舊有政治體制進行改革,它縮小了皇帝與國會之間的權力比例,調(diào)整和改造了君主專制制度,直接沖擊了二千多年的專制政體,拉開了封建中國政治近代化進程的序幕。三是預備立憲傳播了憲政知識,進行了民主政治思想的啟蒙,培養(yǎng)了一大批具有初步民主自治能力的知識分子,為我國近代憲政運動的發(fā)展奠定了群眾基礎。四是《欽定憲法大綱》所確立的君主立憲憲政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失民主政治的成分,客觀上對當時人們思想起到了不小的沖擊作用。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近代意義的憲法有其值得肯定的價值。五是《欽定憲法大綱》它雖然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但畢竟同舊有的傳統(tǒng)封建法典不同,它打破了傳統(tǒng)中華法系的傳統(tǒng)結構,使憲法作為根本大法獨立于刑法、民法等普通法之外,全面、集中地規(guī)定了國家與社會制度的基本原則。六是《欽定憲法大綱》的結構比較完整。具備了名稱、正文、附錄、實施日期。2.中華法系“諸法合體”是如何走向“諸法分立”的?(20分)www答:中國的法制歷史源遠流長,從我國封建社會最早的一部粗具體系的封建法典《法經(jīng)》,到秦朝在《法經(jīng)》的基礎上制定《秦律》、漢朝《九章律》,隋朝《開皇律》、《大業(yè)律》,唐朝《永徽律疏》,宋朝《宋刑統(tǒng)》,明朝《大明律》,直到清朝《大清律例》,一脈相承,形成以中華法系,中華法系在結構上的一個基本特點,就是“諸法合體、民刑不分”;集刑事、民事、行政、訴訟等內(nèi)容于一體,用刑罰方法調(diào)整各種社會關系。在這樣的法律架構中,實體法和程序法完全融合,刑事法律規(guī)范異常發(fā)達,民事法律規(guī)范則處于從屬地位,形成了“重刑輕民”的規(guī)范格局。+v9@1m5p+r8|3e
清末變法修律導致中華法系走向解體。隨著修律過程中一系列新的法典法規(guī)的出現(xiàn),中國封建法律制度的傳統(tǒng)格局開始被打破,延續(xù)幾千年的中華法系開始解體。傳統(tǒng)的中華法系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法典的“諸法合體,以刑為主”體例被西方式的由多個部門法共同組成的體系所取代;以儒家的綱常倫理為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以“一本于禮”、“家族本位”為基本特征的法律文化受到了西方法律思想和法制原則的巨大沖擊,形成中西法律文化匯合的新特征。晚清政府新制定的法律,均參照了西方國家尤其是大陸法系國家的法律結構模式,從而徹底改造了傳統(tǒng)中華法系的法律結構。如在修律中產(chǎn)生了中國首部憲法性文件,規(guī)定了中國法律史上從未有過的國會權力、權利義務等概念和內(nèi)容。從1902年到1911年,通過大規(guī)模的立法活動,初步形成了以公法與私法為主體的新的法律架構,邁出了與世界法律接軌的第一步,為我國最終融入傳統(tǒng)大陸法系奠定了形式和思想基礎。,U
A$}$g#p(x1C$B1E7b6_
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王朝,清廷的法制改革不了了之。但是,中國法制“諸法分立”的進程沒有停止。民國時期,中國法制“大陸法系化”的進一步發(fā)展,基本形成了“大陸法系化”的“六法全書”。蝸牛在線-學習者家園-考試資料-學習資料-統(tǒng)考資料-復習資料-資源下載:Z!j
H.{,w!I7a6Q$K+w"~
新中國的法律體系有兩大源頭:一是革命根據(jù)地法,二是蘇聯(lián)法。革命根據(jù)地法一方面受蘇聯(lián)法律的影響,另一方面也受當時國統(tǒng)區(qū)法律的影響。不過前者是公開的,后者是潛在的。蘇聯(lián)法的前身是作為大陸法系成員的俄國法;國民黨政府的法律則自清末以來一直以大陸法系為師,內(nèi)容上雖然不斷有變化,但形式、風格、組織、程序上自有難以逃脫的習性或胎記。因此,新中國法的兩個源頭都是大陸法系的,而大陸法系的一個特點就是“諸法分立”。3.孫中山南京臨時政府在法制建設上的建樹。(20分)&|*Y,q&\
~$Q$L6J
答: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建樹頗多:
一是南京臨時政府制定具有憲法性質(zhì)的政府組織法?!督M織大綱》,共4章21條。其特點主要是:(1)受美國憲法影響,基本上采用總統(tǒng)制共和政體;(2)中央國家機關權力分配實行資產(chǎn)階級三權分立原則;(3)采取一院制的議會政制體制,參議院是國家立法機關。其歷史意義在于,作為政府組織法,《中華民國臨時政府組織大綱》起著臨時憲法的作用。它使以孫中山為首的中華民國第一屆政府得以依法成立,樹立起法治的良好開端。
二是具有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憲法性質(zhì)的文件《臨時約法》。《臨時約法》是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也是當時國內(nèi)資產(chǎn)階革命黨人、立憲派袁世凱為首的大地主買辦階級等各派政治勢力,在列強暗中干預下,相互斗爭妥協(xié)的產(chǎn)物。制定《臨時約法》的目的在力圖用法律制約袁氏,防范其專權,用以保衛(wèi)尊重的民國政體?!杜R時約法》共7章56條。根據(jù)孫中山民權主義為理論基礎,吸收吸收西方資產(chǎn)階級“三權分立”、“私有財產(chǎn)神圣不可侵犯”、“平等自由”等憲法原則而制定,集中反映了中國資產(chǎn)階級民主革命的精神。其主要內(nèi)容:(1)《臨時約法》確認中華民國是民主共和國。它以根本法形式宣告朕及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的滅亡和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誕生;(2)仿效歐美建立三權分立的政治制度。防止個人獨裁,徹底否定了君主集權專制政體;(3)具體規(guī)定了人民權利和義務和保有財產(chǎn)和營業(yè)的自由?!杜R時約法》的特點:(1)規(guī)定的政權形式和權利關系是為了防止袁世凱專權獨裁;(2)規(guī)定了修改《臨時約法》的嚴格的程序。規(guī)定了嚴格的修改修改憲法的程序,只能由2/3以上的參議院議員或臨時大總統(tǒng)提出,并經(jīng)參議員4/5以上出席,出席議員3/4同意后,才能進行?!杜R時約法》的歷史意義:(1)它首次以根本大法的形式廢除了封建帝制和等級特權制度,確立了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的國家制度。首次將人民渴望的民主、平等、自由賦予法律效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項偉大創(chuàng)舉。它確認了辛亥革命的積極成果,使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喚起了民主意識,為以后反對帝制復辟奠定了思想基礎。(2)它確立的民主法制原則,在中國法制史上也是創(chuàng)舉,在維護民主權利,一切依法辦事,徹底否定了封建法統(tǒng)。三是頒布了其他革命法令。(1)保障人權廢除封建等級特權制度。如解除“賤民”身分,禁止買賣人口;提高女權;取消官僚特權與革除官廳陋習。(2)發(fā)揚“國魂”革除封建陋習。禁煙禁賭;勸禁纏足;發(fā)布《曉示人民一律剪辮文》。(3)整飭吏治任人唯賢。四是建立了新型的司法制度。(1)建立新型的司法機關。為貫徹三權分立,實現(xiàn)司法獨立的資產(chǎn)階級法制原則,中央設“臨時中央裁判所”,后改稱“法院”;地方審判機構稱作“審判廳”,實行四級三審制。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干涉。(2)改革審判制度。仿效西方文明的審判方式,頒布《禁止刑訊文》、《禁止體罰文》,廢除封建的刑訊體罰制度。(3)采用律師制度。為確保當事人的合法權益,草擬《律師法草案》,實行律師辯護制度、公審制度、陪審制度。8d
g,M5D.z/m+U&C
南京臨時政府法制建設,臨時政府法制具有鮮明的反封建的進步性,給幾千年封建法制籠罩下的中國帶來了一線新的曙光,民主共和、主權在民、平等自由、保障人權、司法獨立、法制原則等等開始深入人心,體現(xiàn)了民主思想和法律觀,對提高人民民主覺悟,爭取人權,維護國家尊嚴,具有很大啟蒙作用,意義深遠。/^7C'A+F.F5d1~
4.如何認識國民黨的《六法全書》(20分)
答:南京國民黨的《六法全書》,在南京國民政府22年的統(tǒng)治中,絕大多數(shù)時期實行所謂“訓政”。迫于種種壓力,國民黨政府管理國家的手段開始從“人治”轉(zhuǎn)向“法治”。從1928年到1936年,國民黨政府集中進行頻繁的立法,最終建立起“六法”體系,形成了南京國民政府法律制度的基干。所謂《六法全書》簡稱《六法》,狹義是特指憲法、民法、商法、民事訴訟法、刑法、刑事訴訟法﹔廣義是指上述六大法典及其它附屬法規(guī),亦即整個法律體系的通稱。南京國民黨政府的《六法全書》特指1927年4月18日建立的國民黨一黨專政時期制定的六法及其它法律的整個法律制度。就其內(nèi)容而言,除搬用資產(chǎn)階級的一些法律原則外,也繼承了清末和北洋政府具有封建性的法律傳統(tǒng)。$O任何一門學科的發(fā)展和完善,都經(jīng)歷了長期的不斷探索的過程?;仡櫠嗄陙矸ㄊ费芯孔哌^的路程,人們不難看到,影響法史開拓研究、古為今用的癥結,多是與如何認識中國傳統(tǒng)法制、法律文化及相關的一些重大問題有關。因此,正確對待傳統(tǒng)法律文化,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法制發(fā)展史,是推動法律史學走向科學必須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正確看待和評價中國傳統(tǒng)法制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tǒng)法制和法律文化?從理論上講,似乎這個問題已經(jīng)解決了,人們都認同對其應持批判、繼承的態(tài)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然而,時至今日,人們在論及中國傳統(tǒng)法制和法律文化有哪些優(yōu)良傳統(tǒng)時,仍是泛泛而論、空洞無物,而在說到其消極因素時卻生動具體,給人一種傳統(tǒng)法律文化“糟粕大于精華”的感覺,好像一部中國法律史除君主專制、刑罰殘酷、控制和鎮(zhèn)壓人民之外,沒有多少積極意義。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種狀況?除了對基本的法律資料了解和研究不夠外,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囿于先入為主的框架,還沒有完全按照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去審視中國法律史,對傳統(tǒng)法律文化的精華與糟粕還沒有給予恰當和充分的闡述。
新中國成立五十多年來,在如何對待傳統(tǒng)法制和法律文化的問題上,經(jīng)歷了曲折的歷程。從20世紀五十年代初到七十年代末,受法律虛無主義、“階級斗爭為綱”等左的思想影響,傳統(tǒng)法律被說成是封建主義的毒瘤,屬于被肅清的對象,受到全面的否定。“文化大革命”中,“四人幫”為篡黨奪權,批孔批儒,中國歷史被全面歪曲,更談不到傳統(tǒng)法律文化有什么優(yōu)良傳統(tǒng)。進入改革開放的新的歷史期以后,隨著民主和法制建設的加強,法史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近二十多年來法史研究的實踐表明,凡是有建樹的學術成果,其成功之處都在于能夠?qū)嵤虑笫堑貙Υ驮u析傳統(tǒng)法文化,注重依據(jù)大量的史料得出研究的結論。但也應當看到,在法史研究中,一些非科學的認識論和研究方法論仍有市場。表現(xiàn)在脫離歷史實際,把中國傳統(tǒng)法制視為現(xiàn)代法治的對立物,割裂二者的傳承關系,簡單地以現(xiàn)代法學理念為尺度,凡是古代法制不符合現(xiàn)代法學理念的地方,就不加分析地予以否定;受舊的“以論代史”研究方法的影響,不是論從史出,而是摘錄史籍中的只言片語去證明自己預設的、批判傳統(tǒng)法制的觀點。受這種非科學的思想方法論的影響,就很難對中國傳統(tǒng)法制做出恰如其分的評價。
要科學地認識和闡述中國法制史,必須堅持實事求是的認識論。實事求是是治學的基本原則,也是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基本方法。把實事求是原則運用于法史研究,就是要以歷史實事為根據(jù),客觀地再現(xiàn)中國法制史的面目,探討它發(fā)展的內(nèi)在規(guī)律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一種是歷史虛無主義。歷史虛無主義無視古代法制在推進中華文明進程中的作用,認為中國傳統(tǒng)法制漆黑一團,都是落后的、反科學和反民主的東西,不值得研究。另一種是苛救古人,無視古今法制的概念、內(nèi)容及其他方面是否相同,以現(xiàn)代法治的理念套用、描繪和拔高古代法制。這兩種傾向都不符合實事求是的精神,因而不能正確地闡述中國法制史,也無法區(qū)分古代法制的精華與糟粕,達不到研究中國法制史的目的。在這兩種傾向中,前一種傾向是主要的,應特別注意予以克服。
以實事求是的認識論研究中國法制史,要求我們必須按照科學的發(fā)展觀和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正確評價傳統(tǒng)法制和法律文化。其一,要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去評價中國傳統(tǒng)法制。中國古代法制既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維護和推動當時社會文明的法律保障。盡管古代法制與現(xiàn)代法治在許多方面理念不同,在今天看來也存在不少消極因素,但它總體上是同當時的社會、經(jīng)濟狀況和歷史進程相適應的。中華法系曾在相當長的一個歷史時期內(nèi),較之世界其他法系更為發(fā)達,并對周邊國家法制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全面評析中國古代法制,應該說其在歷史上的積極作用是主要的。其二,要以科學的發(fā)展觀而不是形而上學的觀點去認識中國法制史。在中華文明發(fā)展史上,社會在進步,法制也隨著不斷完善,后一代法制都是在吸收前一代法制建設經(jīng)驗教訓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既使當代中國的法制,也與歷史上的法制在許多方面有著傳承關系。因此,我們不能苛求古人,不能割斷歷史,更不能以今天的進步否定古人的貢獻。而應當以科學的發(fā)展觀,對歷史上的法制產(chǎn)生的原因、社會作用、功過是非作出客觀的評價。其三,要用辯證的而不是絕對的觀點去研究中國法制史。對于中國古代法制的積極因素和消極因素,應以事實為依據(jù),進行科學的分析。有些在我們今天看來屬于消極的部分,在當時可能也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也應實事求是地做出評價。古代法律注重禮教,維護等級制度,致使法有等差,這是我們今天應該拋棄的。但是,禮教中的仁恕之道和慎刑原則,親屬相容隱不為罪的原則,仍有借鑒的價值,不能因其屬于禮教范疇一概否定。總之,只有實事求是地分析和評價古代法制,才能使本學科的內(nèi)容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正確地區(qū)分古代傳統(tǒng)法制的精華與糟粕,更好地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服務于當代法制建設。
二、全面認識中國古代法律體系
要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fā)展史,必須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有一個全面認識。在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中,律典是國家的刑法典,其內(nèi)容是對有關違反國家和社會基本制度以及侵犯他人人身、財產(chǎn)犯罪行為進行刑事處罰的規(guī)定。律典屬于刑事法律的范疇,只是諸多法律中的一種。從古代法律的立法形式看,不僅名目繁多,有關法律形式的名稱以及各朝注重的法律形式也不盡一樣。如秦有律、命、令、制、詔、程、式、課等;漢有律、令、科、品、比;晉為律、令、故事;唐有律、令、格、式;宋于律令、格、式之外,重視編敕、又有斷例和指揮;元有詔制、條格、斷例;明、清兩代于律和各種法律形式的單行法外,廣泛適用例等。此外,歷朝還頒布了多種法律形式的地方法規(guī)。每一種法律形式都有其獨特的功能。以唐代為例,“律”是有關犯罪與刑罰的規(guī)定,“令”是指國家組織制度方面的規(guī)定和行政命令,“格”是皇帝臨時頒布的各種單行敕令、指示的匯編,“式”是國家機關的公文程式的辦事細則,各種法律形式共同組成唐朝的法律體系。我們在了解中國古代法制的面貌時,不能只偏重刑事法律,而忽視其他形式的法律。
中國古代法律如按內(nèi)容分類,是由行政、經(jīng)濟、刑事、民事、軍事、文化教育、對外關系等方面的法律共同構成的法律體系,其中行政法律是大量的。各種形式的法律,其體例結構既有綜合性編纂方式,也有大量的各類單行法律法規(guī)。以明代為例。除《大明律》、《問刑條例》和一些單行刑事法律外,有關行政方面的單行法規(guī)有數(shù)十種之多,如《諸司職掌》、《六部條例》、《吏部條例》、《憲綱事類》、《宗藩條例》等。明代還制定了不少經(jīng)濟、軍事、學校等方面的單行法規(guī),制定了《教民榜文》這類民間訴訟和鄉(xiāng)里管理的單行法律,縣以上地方長官或衙門還以條例、則例、禁約、告示等形式頒行了大量的地方法規(guī)。要全面地認識中國法制的全貌或某一朝法制的全貌,必須對各種形式的法律有一個全面的了解。雖然我們不可能對每一種法律都進行深入研究,但起碼應做到不能把中國古代法律僅僅理解為刑事法律,不能把古代法制僅僅理解為是打擊犯罪。
在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法律體系時,應充分評估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對中華法系的貢獻。如北魏拓跋氏創(chuàng)立的《北魏律》,宗承漢律,并柔和了南朝各律而成,其結構體系和基本內(nèi)容都為隋唐律奠定了基礎,唐律實際上是各民族法文化的綜合體。又如,《大明律》的分目不少與元代的條格相同,說明明初修律時曾吸收了元代的立法經(jīng)驗。滿族入關前的一些民族習慣和行為規(guī)則,也融進了大清律、例。對于少數(shù)民族貴族集團建立的王朝的法律制度及在中華法系中的地位,應該予以恰如其分的評價。
三、客觀地論述中國古代的社會矛盾與法律的功能
中國歷史上任何一種法律和法律制度,都有其形成的深層社會原因,都是為了解決某些社會矛盾,適應時局的發(fā)展而制定的。因此,研究中國古代法制必須正確分析社會矛盾。傳統(tǒng)觀點在闡述法律思想和法律制度形成的歷史條件時,往往把當時的社會矛盾概括為階級矛盾。然而,無論是古代還是近、現(xiàn)代社會,并非只存在階級矛盾,還有大量的并不屬于階級斗爭范疇的各類社會矛盾,有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平民與平民之間的矛盾等。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王朝,還存在嚴重的民族矛盾。在社會矛盾之外,還存在著人與自然的矛盾。不同歷史時期、不同的朝代進行的各種立法活動,所面臨和需要解決的社會矛盾并不完全相同,每次立法的針對性也是很具體的。在分析古代社會矛盾時,應當采取實事求是的態(tài)度,對那些用于解決階級矛盾、鎮(zhèn)壓勞動人民反抗的法律,自然可以運用階級分析的觀點予以評判。但對于那些用于行政、經(jīng)濟、文化和其他社會生活管理以及處理民族矛盾和一些對外關系方面的法律,就應當按照歷史實際客觀地闡述當時的社會矛盾和立法的背景。
歷史上的各種類型的法律,因其內(nèi)容不同,發(fā)揮著不同的功能。如西晉的《晉令》,南北朝時期的《梁令》,隋朝的《開皇令》、《大業(yè)令》,唐代的《貞觀令》,宋代的《天圣令》等,其內(nèi)容都是以行政法律為主,詳細規(guī)定了國家的各種基本制度,屬于令典性質(zhì),是治理國家的基本法典。而宋代的《吏部條法》、明代的《諸司職掌》、清代的《欽定吏部則例》,其內(nèi)容是有關國家官制及其職掌的規(guī)定,是吏治方面的單行行政法律。至于行使國家經(jīng)濟管理職能方面的法律,內(nèi)容也十分豐富,其內(nèi)容涉及到農(nóng)業(yè)、手工業(yè)、商業(yè)、對外貿(mào)易、財政稅收、貨幣金融等各個方面。就保障國家財政收入的法律而言,漢以后各朝,都制定了鹽法、茶法,禁止私人經(jīng)營,實行國家專賣。唐代的兩稅法、均田法,明清的一條鞭法,也都是為了簡化稅制、減輕人民負擔,確保國家財政收入而制定的。至于明清兩代頒行的“里甲法”、“保甲法”,其功能是為了加強基層政權建設,及時處理民間糾紛,維護社會治安??梢哉f,歷朝頒行的上千種法律,每一種法律都有特定的內(nèi)容和功能,這些法律共同發(fā)揮著維護統(tǒng)治集團的權益、維護社會秩序、實行社會經(jīng)濟生活管理、協(xié)調(diào)社會各階層人們的相互關系和權益等各種功能,因而具有階級性和社會性兩種屬性。只有正確地認識和區(qū)分法律的屬性和功能,才能正確地評價不同形式、不同內(nèi)容法律的歷史作用。
傳統(tǒng)觀點由于只肯定法律的階級性而否定法律的社會性,所導致的后果不僅是許多著述忽視了對大量的刑事以外的其他形式法律的研究,還在評價律典與其他形式法律的相互關系和歷史作用時,把兩者對立了起來。如在對宋代的編敕、元代的條格、明清的條例等論述和評價方面,多是不加分析地對后者采取貶低或否定態(tài)度。事實上,律典的刑事職能,并不能包羅萬象般地替代古代國家的行政和社會經(jīng)濟生活管理的多種職能。律典頒行后,因在較長時間內(nèi)保持相對穩(wěn)定,歷代為了適應社會發(fā)展和時局變化的需要,有針對性地解決社會生活和司法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的問題,往往是通過各種形式的立法以補充律典的不足。離開了其他形式的法律,律典在司法實踐的許多方面也很難操作。因此,我們絕不能貶低律典以外的其他立法的作用。以明清兩代為例。雖然在某一時期也曾出現(xiàn)過“以事制例”、“條例浩繁”的弊端,但從現(xiàn)知的數(shù)百種條例來看,基本上是按照“例以補律”的立法原則制定的,與律文和律義沖突的條例極其罕見,這就要求我們應當重新審視以前的研究結論是否正確。
四、科學地闡述中國法制發(fā)展的基本線索和規(guī)律
在中國古代社會里,法律作為歷朝治理國家和管理經(jīng)濟、社會生活的工具,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而不斷變革和完善的。由于歷史的發(fā)展是曲折復雜的,法律在其發(fā)展的進程中因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也呈現(xiàn)出極其紛雜的現(xiàn)象。但縱觀兩千多年的中國法律發(fā)展史,從總體上說,“因時變革,不斷發(fā)展、完善”是法律制度演進的主旋律。法律條文從表面上看是靜態(tài)的,而法律的制定過程和實施歷來都是動態(tài)的。即便是在國家政局比較穩(wěn)定的時期,法律也是隨著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和司法活動的實踐,在逐步發(fā)展和完善,并未處于停頓狀態(tài)。因此,我們應當用發(fā)展的、動態(tài)變化的觀點去論證和闡述中國法制史。中國法制史是法學的基礎學科,它闡明了法學各個分科歷史發(fā)展的源流關系,因而較之法學分科的內(nèi)容更加豐富。中國法制史又是歷史學的一個分支,屬專門史,因而較之一般的歷史學尤為深邃。因此決定了研究中國法制史不僅需要文史哲方面的知識還需具備法學的功底,因而是一門艱深的學問。從古到今研究中國法制史的學者代有人出,相關的文獻、著作汗牛充棟。
自漢以來正史中大多列有刑法志專章?!稘h書》刑法志闡述的中國法律起源論,盡管不夠科學,但對后世有著深遠的影響。而成書于唐代盛世的《晉書》刑法志,不僅記載了針對漢末律例雜亂無章所進行的帶有總結性的立法工作,并且闡述了律學的成就,及其對立法、司法的重要指導作用。尤其是在論證“畫一之法”與君主“臨事以制”二者的關系上著墨頗多,反映了漢魏以來“法者,天子與天下共之”的理念。歷代刑法志可以說基本上是一部含法制通史與斷代法制史;法制史與法律思想史于一體的法律史學專著。由于中國古代“刑”與“法”通,所謂“刑,法也”,而在君主專制政體下又重刑輕民、重公權輕私權,因此無論是上溯法律的沿革,還是敘述本朝的立法過程,都以刑法為中心。這種將刑法史與法律史等同起來的敘史方式,無疑是不全面的,不符合中國法制歷史的實際。歷代刑法志的這個根本缺陷,向我們提出了研究中國古代法律體系的課題。目前,我承擔的編寫《清史刑法志》課題便將“刑法志”改為“法律志”,并得到清史典志組專家的的認同。
進入20世紀以后,日本法學家以中國法制歷史為研究對象,創(chuàng)造了內(nèi)容較為寬泛的中國法制史的框架、體例,對于此后半個世紀的中國法制史學的發(fā)展起了重要的影響。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以馬克思主義的歷史觀、國家觀、法律觀為指導,著手創(chuàng)建新的法制史學。1950年9月中國人民大學招收第一批四位法制史學研究生(外法史二位:胡大展,廈門大學教授,關子健,已經(jīng)過世;中法史二位,孫炳珠改教憲法,只有我固守中國法制史,在第二批研究生中,留在人大的是張希坡,第三批研究生,留在人大的是高樹蔭,不久改行外調(diào),留在人大的第四批研究生是邱遠猷,不久外調(diào),此后除1962年招收法制史研究生劉海年等四人外,迄至改革開放前,人大再未招收法制史研究生),1951年2月中國人民大學法律系成立了國家與法權歷史教研室。當時在“一面倒”學習蘇聯(lián)的歷史背景下,以蘇聯(lián)學者編寫的國家與法權通史、蘇維埃國家與法權歷史為基本教材,和編寫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的范式。蘇聯(lián)學者認為沒有國家就沒有法權,所以國家與法權的歷史不應分割,只講法權史是不科學的。基此,清末以來法律學堂開設的中國法制史的課程,一律改為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至于30—40年代的中國法制史著作均被視為資產(chǎn)階級的法學著作,而在圖書館塵封起來。1956年有人提出改國家與法權的歷史為中國法制史,由是在小范圍內(nèi)討論,究竟采用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的名稱還是中國法制史的名稱,即所謂定名之爭。但在當時也只能采用前者,這次爭論沒有引起重視和影響,最后不了了之。
經(jīng)過整風反右等一系列政治運動以后,1961年初提倡大興調(diào)查研究之風、穩(wěn)定教學秩序,這時人民大學國家與法權歷史教研室開始編寫《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講義,并于1963年出版了《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講義》,共三卷,我負責編寫第一卷“古代部分”,曾憲義、范明辛(已故)編寫第二卷“近代部分”;張希坡編寫第三卷“解放區(qū)部分”。這套講義在名稱上雖仍沿襲中國國家與法權歷史的名稱,但在體例上卻有顯著的改進。按蘇聯(lián)教材的結構分為四部分:一、歷史概況;二、階級結構;三、國家制度;四、法權,通稱為“四段論法”,(61年以前,我們編寫的教材大多仿此),但在這次編寫的講義中,我們打破了四段論的機械排列,較大地加重了法律部分。這部教材在文革前曾起了相當?shù)淖饔谩?/p>
1979年在法學研究進入新的歷史時期之際,成立了中國法律史學會。在這個會上集中討論了法制史學的研究對象問題,我提出“要嚴格審定研究的對象和研究的范圍,改進過去存在的對象不清,內(nèi)容龐雜的傾向”。經(jīng)過討論,明確了法制史學的研究對象只能是法制而不是國家與法,并與此同時恢復中國法制史的名稱。在研究方法上我提出:“不僅要從典章文獻入手研究法制史,而且要從國家活動中去把握法制的本質(zhì)與規(guī)律……中國法制史也要見人、見思想?!痹谶@里反映了我在研究方法上力求改變靜態(tài)研究的傳統(tǒng),使靜態(tài)研究與動態(tài)研究結合起來,既見人物、見思想;也見事件、見活動,還法制歷史生動的本來面貌。
在法制史料問題上,我提出:“須要大力發(fā)掘、整理、編纂中國法制史的史料,使文獻資料、地下文物、社會調(diào)查、歷史檔案、私家筆記等等結合起來,其中也應包括農(nóng)民起義中發(fā)布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檄文、告示、口號、規(guī)約、教義、軍律等。在浩瀚的中國法制史的史料中,有些需要重新辨?zhèn)螌彾?,有些需要酌加注釋,因而也是一項不可等閑視之的科研工作。如果從甲骨文中有關法律問題編起,可以想見其卷帙的繁博。因此,必須組織力量,通盤規(guī)劃,分工合作,積極落實。這項工作對于推動中國法制史研究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p>
我始終認為不以豐富的史料為依據(jù)的法史研究是空的,但是徒有史料缺乏正確的理論加以分析、運用,也難以發(fā)揮史料的價值。
在編寫《中國法制史》多卷本的問題上,我提出:“要以堅實的專題研究為基礎”,并設計了十個專題:“(1)中國國家和法起源的具體途徑;(2)封建專制主義的政治制度二千多年來螺旋上升的基礎、歷史作用與深遠影響;(3)儒家(包括宋明理學家)提倡的綱常名教對于立法與司法的影響;(4)以保障家長統(tǒng)治權為中心的家法、族規(guī)在整個法律體系中的地位;(5)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成因與它所反映的社會關系;(6)法治、人治、禮治、德治的相互為用;(7)中央政府對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司法管轄的深入,對鞏固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作用;(8)明清刑名書吏對訴訟的操縱;(9)西方資產(chǎn)階級法制的影響及其在中國的變種;(10)社會主義法制發(fā)展的道路和特點;等等?!?/p>
為了編成《中國法制史》多卷本,我呼吁法史界同仁,以歷史的使命感來對待。“如果說三十年代漢學的中心在德國,那么今天研究中國法制歷史,其中包括斷代史、專史最活躍的是日本。外國學者熱心研究中國法制史是值得歡迎的,對他們的成果應予重視。但我們自己更應感到肩上擔子的份量,激起奮發(fā)圖強的雄心。三十年代我國愛國的歷史學家為了奪回漢學中心,曾經(jīng)付出了極大的努力,取得了輝煌的成果,造就了一代卓越的史學家。今天面對尖銳的挑戰(zhàn),如果我們只滿足于前人的成果,甚至讓我們的后代向外國學者學習中國法制史,那豈不是一種罪過!因此,編寫出中國法制史多卷本,是時代的需要,斗爭的需要,是義不容辭的責任!”我的這個呼吁是有感而發(fā)的,1978年美國教授蘭德彰告訴我:“此前,世界召開過三次中國法制史國際研討會,但都未請大陸學者,因為我們只知道楊鴻烈,可是他已過世了?!?/p>
以上就是七十年代末我對于中國法制史研究對象、方法、資料、前景的反思。這個反思是經(jīng)過文革之后痛定思痛的結果,也是在法學春天到來時,在認識上的否定之否定的一種經(jīng)歷。1981年我撰寫出版了《中國法制史》(第一卷)和1982年我主編的《中國法制史》統(tǒng)編教材,就是當時認識的產(chǎn)物。與此同時,我感到還沒有完全擺脫以刑法涵蓋諸法的束縛。
1983年8月在西安召開了法史學會第一屆年會,我對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作了發(fā)言,提出“民刑不分,諸法合體的提法應改為‘民刑有分,諸法并用’……過去梅因的‘古代中國無民法’的觀點影響很大,實際上,古代統(tǒng)治者對財產(chǎn)關系是很重視的,這在立法上也有表現(xiàn),至少從西周就是這樣,到了宋代則更為重視。清朝的戶部則例就是民法性質(zhì)的單行法。過去說民事用刑法解決,但許多問題事實上不用刑法,而是用調(diào)處解決。然而也應看到,中國古代的確沒有獨立的民法典?!薄啊袊糯审w系,到唐代已形成以律為主,并與格、令、式、典、敕、例等形式互相結合,反映了法律調(diào)整的多樣性,標志著封建法制的成熟。但我們過去對這方面研究還很不夠……法制史研究要開創(chuàng)新的領域,如行政法史、經(jīng)濟法史都應研究,道家與釋家對法律的影響也是值得我們研究的。對少數(shù)民族的法制史,也應重視。”
西安年會上我的發(fā)言有的還不夠準確,更不充分,但它反映了我要根據(jù)中國古代法律體系來研究法制史的想法,力圖打破傳統(tǒng)的“諸法合體、民刑不分”的思想束縛。此后,我在一系列論著中,詳細分析了法律體系與法典體例的不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2025年中小企業(yè)眾創(chuàng)空間聯(lián)盟協(xié)議
- 2025年個人信貸續(xù)期協(xié)議說明
- 2025年住宅陽臺封閉施工安全監(jiān)管協(xié)議
- 2025年公立醫(yī)療機構員工合同
- 2025年公司食堂廚師雇傭合同格式
- 2025年融資協(xié)作框架協(xié)議創(chuàng)新策劃
- 2025年制造外包合作協(xié)議
- 2025年公有住房租賃策劃協(xié)議標準化模板
- 2025年醫(yī)療機構設施維護服務合同
- 2025年工程責任分配與協(xié)調(diào)協(xié)議
- 語C圈洗白標準手冊
- 淺析齒輪故障振動診斷技術
- 曼昆《經(jīng)濟學原理》(宏觀經(jīng)濟學分冊)英文原版課件 23
-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復習題集及解析共20篇
- 員工考勤簽卡單
- 數(shù)據(jù)結構英文教學課件:Chapter 5 Recursion
- 青島版五四制五下數(shù)學課程綱要
- 稻盛和夫的哲學與阿米巴
- 冷庫驗證方案
- 行政事業(yè)單位會計實操
- 中國燃氣建設工程竣工驗收暫行規(guī)定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