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課《孟子三章》導學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1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導學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2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導學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3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導學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4頁
第23課《孟子三章》導學案 部編版語文八年級上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六單元23.《孟子》三章素養(yǎng)目標1.借助注釋和工具書疏通文意,了解主要內容,把握文章的觀點和思路。2.通過反復誦讀,體會孟子說理的特點。3.學習運用排比句式進行論辯的寫法,品味文章氣勢恢宏的語言。學法指引推斷文言詞語含義的方法1.語境分析法,即利用上下文來推斷詞語的含義。如“戒之曰”中的“之”,結合上下文意思可知,它在這里代指“出嫁的女子”。2.遷移聯(lián)想法。中考所考查的文言詞語,其意義和用法在課本中一般都能找到。因此,我們要善于把課內知識遷移到課外,推斷詞義。3.成語對應法。成語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詞語,我們可以根據(jù)一些成語的意義、用法推斷文言詞義。4.代入檢驗法。對于選擇類的詞語解釋題,可以將所給義項代入各自的語境中檢驗,代入后句意準確者即為正確義項。課前預習1.作品簡介《孟子》是記錄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認為是孟子及其弟子萬章、公孫丑等人共同編著的。它不僅是儒家的重要學術著作,也是我國古代極具特色的散文專著。其文章氣勢磅礴,邏輯嚴密,又長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語言說明復雜的道理,對后世散文的發(fā)展有很大影響。2.背景簡介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國社會進入一個歷史性的變革時期,即由領土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轉化。到了戰(zhàn)國中期,各諸侯國互相攻伐,強者稱霸,列國分立開始趨向統(tǒng)一。這一前所未有的巨大變動,激起了新舊勢力和各種不同政治主張的劇烈斗爭,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孟子從30歲到44歲這段時間,主要的活動是收徒講學,宣揚儒家學說。44歲時,孟子便帶著學生開始周游列國,宣揚他的“仁政”“王道”學說。在實踐中不斷碰壁之后,孟子“退而與萬章之徒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3.完成自學結構圖基礎夯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并翻譯黑體的句子。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環(huán)(圍)而攻之而不勝。夫環(huán)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裝備)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②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③得道(指能夠施行治國的正道,即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極點),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④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戰(zhàn),戰(zhàn)必勝矣。⑤①有利于作戰(zhàn)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有利于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zhàn)時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②城墻并不是不高,護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裝備并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zhàn)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人心所向、內部團結啊。③使人民定居下來(而不遷到別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邊界,鞏固國防不能靠山河的險要,震懾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銳利。④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內外親屬都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⑤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于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屬都背叛的君主,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zhàn)則已,戰(zhàn)就一定能勝利。2.通假字親戚畔之(同“叛”,背叛)3.一詞多義4.古今異義(1)池非不深也古義:(護城河)今義:(池塘)(2)委而去之古義:(離開)今義:(從所在地到別的地方(跟“來”相對))(3)委而去之古義:(放棄)今義:(把事交給別人去辦;委任)(4)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義:(界限,限制)今義:(在一定疆界內的地方;疆域)5.詞類活用(1)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形容詞用作動詞,鞏固)(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詞用作動詞,震懾、威懾)6.用課文中的原句填空。(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2)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3)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指出決定戰(zhàn)爭和治國成敗的三個重要因素,表明文章中心論點的句子是: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貴不能淫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并翻譯黑體的句子。景春曰:“公孫衍、張儀豈不誠(真正,確實)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①”①他們一發(fā)怒,諸侯就都害怕;他們安靜下來,便戰(zhàn)爭停息,天下太平。孟子曰:“是焉(怎么,哪里)得為大丈夫乎?子未學禮乎?丈夫之冠也,父命(教導、訓誨)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門,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無違夫子!’以順為正者,妾婦之道也。居天下之廣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②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③此之謂大丈夫?!雹?大丈夫應該)住進天下最寬廣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確的位置——禮,走著天下最正確的道路——義。③富貴不能使他迷惑,貧賤不能使他動搖,威武不能使他屈服。2.通假字往之女家(同“汝”,你)3.一詞多義4.詞類活用(1)丈夫之冠也(名詞用作動詞,行冠禮)(2)富貴不能淫(動詞的使動用法,使……迷惑)(3)貧賤不能移(動詞的使動用法,使…改變、動搖)(4)威武不能屈(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屈服)5.用課文中的原句填空。(1)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2)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3)在《富貴不能淫》中,孟子盛贊了仁人志士們“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解釋文中加點詞語,并翻譯黑體的句子。舜發(fā)于畎畝(田地)之中,傅說舉(選拔、任用)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集市)。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財資缺乏)其身,行拂亂(擾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①①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一定要先使他內心痛苦,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身處貧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順,(通過這些)來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堅忍起來,以不斷增長他的才干。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奮起。這里指有所作為);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了解、明白)。入則無法家拂士,出(指在國外)則無敵(匹敵、相當)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②②(一個國家)在內部如果沒有堅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在外部如果沒有能匹敵的鄰國和外患的侵擾,這個國家往往就容易滅亡。了解到這一切之后,就會明白常處憂愁禍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處安逸快樂之中可以使人死亡。2.通假字(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2)衡于慮(同“橫”,梗塞、不順)(3)入則無法家拂士(同“弼”,輔佐)3.一詞多義4.詞類活用(1)必先苦其心智(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困苦)(2)勞其筋骨(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勞累)(3)餓其體膚(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經受饑餓之苦)(4)所以動心忍性(動詞的使動用法,使……受到震撼/使……堅忍)(5)人恒過(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6)入則無法家拂士(動詞用作狀語,指在國內)5.用課文中的原句填空。(1)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2)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3)常言道:“平安易老,磨難長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中闡釋這一觀點的句子是:(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課文精讀1.下列各項中加點詞語意思相同的一項是(D)A.是焉得為大丈夫乎/得志,與民由之B.行拂亂其所為/入則無法家拂士C.舜發(fā)于畎畝之中/征于色,發(fā)于聲D.是焉得為大丈夫乎/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解析】A.能夠/實現(xiàn);B.違背/同“弼”,輔佐;C.興起,指被任用/顯露、流露;D.這,這樣。2.下列對三篇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B)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語句整齊,氣勢磅礴,反映了孟子“民貴君輕”的政治思想。B.《生于憂患,死于安樂》第2段先反面論述磨難對人生的意義,再從正面論述沒有憂患的危害性。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深入論證了“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則“戰(zhàn)必勝”。D.《富貴不能淫》中景春認為大丈夫應該是那種叱咤風云、聲震宇內的像公孫衍、張儀一樣的英雄人物。【解析】第2段先正面論述,再從反面論述。3.找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排比句,并簡要概括其作用。本文運用雙重否定的排比句,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起強調作用,突出“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中心論點。4.孟子為什么認為公孫衍、張儀不配稱為大丈夫?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樣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孟子認為公孫衍、張儀沒有獨立的人格,也沒有獨立判斷善惡、是非曲直的標準,他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迎合君王的喜好,這樣的人算不得大丈夫。在孟子看來,大丈夫要講仁德,守禮法,做事合乎道義;無論得志與否,都不能放棄自己的原則;更不能為富貴、貧賤、威武這些外部因素所迷惑、動搖、屈服。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開頭連用六個事例,在內容和表達效果上分別有什么作用?內容上:引出并論證“生于憂患”(困境出人才、人才都是經過磨難和歷練而成)的觀點。表達效果上:運用排比,增強了文章氣勢,使論證更充分。拓展閱讀【甲】《生于憂患,死于安樂》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傅說舉于版筑之間(選拔、任用)(2)必先苦其心志(使……痛苦)(3)人恒過,然后能改(常常犯錯誤)2.把下面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fā)于聲,而后喻。內心憂困,思慮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表現(xiàn)在臉色上,流露在言談中,才能被人們了解?!疽摇繉O叔敖遇狐丘丈人,狐丘丈人曰:“仆①聞之,有三利必有三患②,子知之乎?”孫叔敖蹴然③易容④曰:“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狐丘丈人曰:“夫爵高者,人妒之;官大者,主惡之;祿厚者,怨歸之⑤。此之謂也。”孫叔敖曰:“不然。吾爵益高,吾志益下⑥;吾官益大,吾心益??;吾祿益厚,吾施益博。可以免于患乎?”狐丘丈人曰:“善哉言乎!堯、舜其猶病諸⑦?!?選自韓嬰《韓詩外傳》)【注釋】①仆:對自己的謙稱。②患:災禍。③蹴然:吃驚不安的樣子。④易容:改變臉色。⑤怨歸之:怨恨會集中于他。⑥吾志益下:我的心志越在于下層。⑦堯、舜其猶病諸:這種事連堯、舜他們都特別擔心做不到呢。3.解釋文中加點詞語的意思。(1)官大者,主惡之(厭惡、討厭)(2)吾施益博(廣泛)4.請用“/”給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小子不敏/何足以知之/敢問何謂三利/何謂三患5.【乙】文中,狐丘丈人說“有三利必有三患”,其原因是什么?請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概括。大多數(shù)人得了“三利”之后,放任自己,以致從榮升開始而以失敗告終。素養(yǎng)提升中國文化崇尚“和”,“和”的思想源遠流長。為了理解和踐行“和”文化,某校擬開展以“以和為貴”為主題的語文綜合性學習活動,請你積極參加并完成下列任務?!窘浀湮觥昂汀薄俊熬雍投煌∪送缓??!?《論語?子路》)“不違①農時,谷不可勝②食也;數(shù)罟③不入洿池④,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離婁下》)【注釋】①違:違背、違反,這里指耽誤。②勝(shēng):盡。③數(shù)(cù)罟(gǔ):數(shù),細密。罟,網。④洿(wū)池:大池。⑤斤:古代砍伐樹木的工具,與斧相似,比斧小而刃橫。1.綜合以上材料,“和”包含了哪些意思呢?①尊重包容不同意見;②人與自然和諧相處;③人與人互敬互愛?!炯言拏鳌昂汀薄俊昂汀辈粌H被看作修德養(yǎng)性的關鍵,還被認為是社會交往的準繩,更被尊奉為國家共處的原則。2.下列故事中不能體現(xiàn)“和”文化的一項是(C)A.將相和B.昭君出塞C.孟母三遷D.六尺巷【解析】A.《將相和》寫出了將相之間由和到不和又到和的經過。B.《昭君出塞》講的是公元前54年,南匈奴呼韓邪單于向漢朝稱臣歸附,曾三次進長安朝覲天子,并向漢元帝自請為婿。元帝遂選宮女昭君遠嫁于他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