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_第1頁
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_第2頁
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_第3頁
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_第4頁
第四節(jié)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二)人文化紀錄片時期(1978-1992)主要內(nèi)容人文化紀錄片時期的歷史發(fā)展背景人文化紀錄片時期的主要欄目及代表紀錄片人文化紀錄片時期的總體特點人文化紀錄片時期的影響:貢獻和局限

一、歷史發(fā)展背景

(一)、社會思潮的轉變:整個社會思潮由政治復歸人性,紀錄片中的“人”開始復蘇。

(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國家的發(fā)展需要重塑民族精神,紀錄片中民族性主題凸顯。1980年《絲綢之路》2006年新版《絲綢之路》(三)、外交的發(fā)展:與國外的諸多合作拍攝,促使了中國紀錄片創(chuàng)作觀念的轉變。

1978年10月“中日友好條約”正式生效,12月“中美建交”聯(lián)合公報發(fā)表,這些外交舉措,為中西方紀錄片的交流合作,我國借鑒西方先進的紀錄片技術和理念奠定了良好國際渠道。1978年,我國中央電視臺與日本NHK合作拍攝紀錄片《絲綢之路》,后來《話說長江》、《黃河》、《望長城》等這些紀錄片都是與日本合作拍攝而成。這種合作交流使中國紀錄片工作者漸漸樹立了“紀實”和“記錄過程”的紀錄片本體觀念。

(四)、電視媒介的進步:電視網(wǎng)絡與電視機覆蓋整個社會,使電視記錄片的大眾傳播影響力迅速擴張。

1976年,全國性的電視網(wǎng)絡已經(jīng)初步建成,全國共有電視臺39座,轉播臺144座,全國人口的電視覆蓋率達到36%。1985年我國電視機產(chǎn)量已達1663萬臺,超過了美國,成為世界第二的電視機生產(chǎn)大國。1987年底,中國的電視機年產(chǎn)量近2000萬臺,社會擁有量突破1億臺,電視觀眾達6億人,電視成為中國影響力最大的大眾傳播媒介。電視紀錄片作為此時電視藝術的重要類別,它的社會影響力正前所未有的得以擴張。(五)紀錄片制作播出的規(guī)范化、專業(yè)化,紀錄片工作者為觀眾服務意識增強。

中央臺在1980年代集體制作了一系列優(yōu)秀紀錄片,像《絲綢之路》、《話說長江》、《話說運河》、《望長城》等都是集體團結一致、分工協(xié)作而創(chuàng)作出的大型系列紀錄片,它們在播放過程中,與觀眾充分開展了互動交流。

例:《話說長江》將其中兩集做成了“答觀眾問”;《話說運河》則采取邊制作邊播出的方式,播出過程中大量采用觀眾建議和意見。

例:《望長城》中“主持人”和“同期聲”的運用都顯得更加尊重觀眾,更加人性化。

例:1978年,第一個固定的紀實性欄目《祖國各地》在中央電視臺開播,每年播出的紀錄片幾乎占全國的一半。

例:1983年,另一個紀錄片欄目《兄弟民族》開播,專門播出民族題材類的紀錄片。

例:1989年,中央臺又開播了一紀錄片欄目《地方臺50分鐘》,一年之后改為《地方臺30分鐘》推出了各地方臺制作的優(yōu)秀紀錄片,出現(xiàn)了大批富有地方特色、形式多樣的片子,欄目化固定的播出時間,播出長度方便觀眾固定收看,一種服務意識、觀眾為上的觀念開始出現(xiàn)。(六)技術的進步,攝錄一體的紀錄片設備奠定了紀錄片“紀實”的本體風格的物質基礎。

1978年,ENG(ElectronicNewsGathering,電子新聞采集系統(tǒng))引進到中國,是使用便攜式的攝像、錄像設備來采集電視新聞。它最大的特點是攝錄同步,聲畫一體,攜帶方便。使紀錄片語言上擺脫對電影的依賴,建立了自己的本體紀實語言風格。紀實語言的一出現(xiàn),很快引發(fā)了中國紀錄片紀實主義的潮流完成了中國電視紀錄片語言風格的一次轉型,90年代的大部分時間里中國電視紀錄片幾乎成為了紀實主義的天下。

二、主要欄目及代表紀錄片(一)、“地方臺30分鐘”中央電視專門播出地方電視優(yōu)秀記錄片的一個欄目,1989年1月開播。每周一集,一年后改為“地方臺30分鐘”。它是中國第一個固定的紀實欄目,它的運作方式有兩點,一是系統(tǒng)意識,二是精品意識。(二)《絲綢之路》

1978年,中央電視臺與日本NHK合作拍攝《絲綢之路》,中國版本17集,1980年5月播出。是我國第一次與國外合作拍攝大型電視記錄片,使中方開始接觸國外紀錄片紀實的觀念和技法。為以后我國紀錄片的觀念和技法改進積累了一定的經(jīng)驗。(三)、《話說長江》產(chǎn)生:1983年8月中央臺播出與日本私營的佐田企劃社聯(lián)合攝制25集大型系列紀錄片《話說長江》,每集20分鐘。是部關于長江沿岸地理及人文的紀錄片。1983年8月7日在中央電視臺首播,播出后反響空前熱烈,全國觀眾的反應以及它被賦予的意義已經(jīng)遠遠超過了紀錄片本身傳達出的信息,因為中國觀眾第一次全面直觀地看到了國家的人文地理。

特征:拍攝方法上,采用挑、等、搶的拍攝方法,在結構上采取分章回連續(xù)播出方式;在演播形式上,主持人陳鐸、虹云直接講解與電視畫面相互配合,充分發(fā)揮了節(jié)目主持人對節(jié)目的貫穿作用。影響:《話說長江》在中國電視史上成為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第一集收視率就高達40%,以后的社會反響一直強烈,人們真正感動的不僅僅是它的藝術感染力,更多是從中讀出了一種愛國情懷。《話》對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而言,最突出貢獻在于它運用電視的傳播特性,標志了電視人性化的傳播時代的到來。

問題:《話》在觀眾中持續(xù)保持了6個月的收視熱情,為什么會獲得如此的成功(意義和貢獻)?

A、傳播方面的突破。

a、第一次在國內(nèi)大型電視片中設立固定節(jié)目主持人。

b、固定時間播出。

c、系列化播出規(guī)范。每周一集,每集20分鐘。

d、調(diào)動觀眾并和觀眾進行交流?!按鹩^眾問”、“錯誤更正”、“片尾音樂歌詞”對觀眾征集等。

e、解說詞親民化、人性化,富有感情和藝術感染力,易于引起觀眾的共鳴感。B、它把握住了時代的脈搏。C、大手筆拍攝。由于有外資投入,為實現(xiàn)了整體規(guī)模航拍奠定了物質保障,前前后后近三年的充分制作保證了最終質量。D、創(chuàng)作者群體創(chuàng)作智慧和愛國情感的驅使。(4)《話說運河》1986年,央視播出32集紀錄片《話說運河》,此片詳細介紹關于我國運河方面的水文地理知識,以及兩岸民眾的生存狀態(tài)。它是繼《話說長江》之后,央視與日本電視臺合作的又一部大型人文地理類紀錄片。該片同樣獲得了極高的收視率,在1980年代觀眾的心目中引起了強烈反響。《話說運河》的特點1.開放式的創(chuàng)作方式。2.主持人開始入鏡,成為真正的采訪者。3.聲音與畫面語言結合緊密,電視語言運用嫻熟。4.觀念上,寫實的創(chuàng)作觀念開始體現(xiàn)。5.技術上,與國外合作,采用多部飛機航拍。6.與受眾關系上,更加注重貼近觀眾,服務觀眾。(五)《望長城》——1980年代紀錄片集大成之作

1.產(chǎn)生:《望長城》1991年在中央電視臺播出,這是中央臺與日本東京廣播電視公司聯(lián)合攝制的。共四部,分為《萬里長城萬里長》、《長城兩邊是故鄉(xiāng)》、《千年干戈化玉帛》、《烽煙散盡說滄?!?。每部156分鐘,每部分三集播出,每周播一部。拍攝歷時三年,遍尋長城兩邊的人進行采訪。最終播出當晚收視率中日雙雙超過40%。隨后播出次次產(chǎn)生收視轟動,一時好評如潮,在民間和學界都掀起了一股“望長城”熱。這部作品最突出的貢獻在于首次運用“紀實”的紀錄片本體語言和手法,被稱為是中國電視紀錄片發(fā)展史上的一個最具里程碑的記錄片。它直接開啟了1990年代紀錄片紀實主義潮流的大門。2.《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