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_第1頁
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_第2頁
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_第3頁
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_第4頁
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略論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瓊州學院08社會工作楊詩夢摘要:互動論作為當代社會學理論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流派之一,主要研究的是人們面對面的互動交往與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變這些的活動與過程。喬治·米德作為這一理論的集大成者,為我們揭示了心智、自我和社會是怎樣通過互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了解米德的互動論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解析,不僅對我們探索自我的形成和發(fā)展的奧秘有很大幫助,而且可以促進我們形成良好的自我。關鍵詞:略論;米德;互動論;心智;自我;主我;賓我;社會;解析;前言互動論作為當代社會學理論中最有影響的理論流派之一,主要研究的是人們面對面的互動交往與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變這些的活動與過程。其理論淵源,可以追溯到西方整個社會科學和人文科學發(fā)展的一個理論成果,它包含了除社會學以外的哲學、心理學、人類學、語言學。社會心理學家米德被認為是符號互動論的開創(chuàng)者。了解米德的互動論,對我們探索自我的形成和發(fā)展乃至形成良好的自我有很大幫助。一、理論淵源互動論是一種反實證的主觀社會學,它是研究人們面對面的互動交往與作用以及由此引起或改變這些活動與過程的微觀社會學流派,又稱為象征互動論。其理論淵源,可追潮到18世紀蘇格蘭道德哲學家們的意識流之中,亞當·斯密、休謨等人為其代表人物。作為符號互動的萌芽意念,他們提出:若欲建立人類的科學,則必須重視人類相互聯(lián)系的基本事實,并應把注意力集中于人際間的溝通、同情、模仿及風俗上。[1](P330)哲學家們的這些觀點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得到了繼承和發(fā)展。在當代互動理論的過渡階段,美國早期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約翰·杜威、查爾斯·霍頓·庫利、威廉·伊薩克·托馬斯及喬治·米德等人對該理論的誕生起了重要作用。首先是詹姆斯在其1890年寫的《心理學原理》一書中提出了“自我”的概念,并認為它是多面性的,是與他人關系的產(chǎn)物;詹姆斯還通過對“習俗”概念的研究強調了社會作為一種對行為的強制的重要意義。[2]杜威后來更進一步把人格構成基本上看作是某種習慣問題,堅持認為個人與社會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庫利對互動論的貢獻在于提出了“鏡中我”的概念,他認為:“人與人之間相互可以作為鏡,都能照出他面前的人的形象?!盵3]與庫利處于同等重要地位是社會學家托馬斯,他對情境的定義被認為為互動論提供了初級方法論原則。托馬斯指出,若欲解釋人類行為,需兼顧人類經(jīng)驗的主觀與客觀事實??陀^事實是由情境構成的,情境要求個體或群體作出適應性的反應。[1](P336)社會心理學家喬治·米德被認為是互動論的開創(chuàng)者。米德將各種互動主義的思想?yún)R集起來,并與自己的觀察相結合,在總結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首次系統(tǒng)地論述了互動論思想。他以進化論思想作為鋪墊,指出“精神和人類之間的符號溝通可使人類能夠進行對于生存來講十分必要的合作;從持續(xù)進行的社會過程開始,精神、自我和社會產(chǎn)生于這一過程”。[4]米德生前發(fā)表的著作不多,他的思想主要集中在他逝世以后由他的學生和同事整理出版的《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中。米德的理論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影響,在他的代表作中揭示了心智、自我和社會是怎樣通過互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二、米德互動論的概述米德的互動論思想在《心靈、自我與社會》一書中得到最充分地表達和呈現(xiàn)。在這部著作中,米德深入考察和剖析了人類心智發(fā)展的獨特性、符號的意義、溝通交流的價值以及自我形成的階段等。在此基礎上,他又精辟地提出了心智、自我及社會通過互動而發(fā)展的觀點。本文主要論述的就是米德提出的人類的心智、自我的產(chǎn)生、主我和賓我以及“組織化自我”—社會這四方面的觀念及其對自我發(fā)展的影響。(一)人類的心智米德的互動論的最基本假設是心智、自我與社會通過互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他認為心智不是一件事物或是一個實體,而是一種社會過程。人類的心智包括兩個方面:1、理解象征性符號的能力。在人類的互動交往活動中,符號被賦予固定的社會意義,當符號的發(fā)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同時引起共鳴的時候,才獲得了社會意而這種意義是大家(相關的人們)所公認的。文字是一種符號,它是認識或使用該種文字的人的溝通工具。語言是所有符號中最豐富、最靈活的一個符號系統(tǒng),通過口頭語言、身體語言(包括表情與體態(tài))等人們可以傳達各種意義,實現(xiàn)人們之間的復雜交往。物品也是重要的符號,比如?;帐且粋€大學的代表,國旗是國家的象征。人類正因為有了理解和運用符號的能力,才有了表達自己、理解他人的可能。在人類的互動交往活動中,符號被賦予固定的社會意義,當符號的發(fā)出者和接受者都能同時引起共鳴的時候,才獲得了社會意義。[15]假如符號的固定意義不被理解,人們的交往就極容易出現(xiàn)障礙。就像現(xiàn)如今我國普遍存在的代際代溝問題,年輕的子女喜歡追趕時髦,說些父母們不太了解的網(wǎng)絡流行詞匯,父母對此不理解,于是就會出現(xiàn)溝通障礙,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矛盾。而心智不成熟又有逆反心理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與父母溝通不良而疏遠父母不聽其勸告,甚至會因故意違逆父母而步入歧途,無法形成良好的自我。假如人們只是理解卻不能運用符號,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也不能完成。例如啞巴能聽懂話語卻不能發(fā)聲,他們很難將自己的意思轉達給不懂手語的正常人。無論是聾啞人還是盲人,他們都需要并擁有著理解和運用符號的能力,否則他們將無法與人溝通。自我形成的基礎是心智,而心智也是在人際交往中逐漸形成的。從小被狼養(yǎng)大的狼孩就是因為缺乏人際互動,心智尚未發(fā)展,才無法與人進行正常溝通形成自我的。(二)自我意識對自我發(fā)展的影響米德認為,“自我”源于社會相互作用,象征符號在其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兒童并不具有天生的自我意識,而是在對語言等符號的學習中理解和掌握他人扮演的角色,并獲得社會反饋,從而學會把自己作為客體的思維,產(chǎn)生自我意識。米德通過對兒童的玩耍和游戲的分析來探討自我的產(chǎn)生機制,把自我發(fā)展分為三個階段:玩耍階段、游戲階段以及“概化的他人”。米德認為自我的產(chǎn)生的過程就是社會關系不斷擴大和社會交往能力不斷增強的過程。如果沒有人際交往就很難形成自我。[13]例如曾經(jīng)引起社會廣泛關注的狼孩,因為沒有進行過人際交往,一出生就被扔在荒野中與狼一起生活,于是逐漸地學會了狼的習性,不會思考甚至不會極簡單的穿衣吃飯,更別說形成自我了。人格是一個人的自我發(fā)展中極為重要的一部分。人格發(fā)展是個體在與他人用符號交往中掌握社會觀點的過程,個體不是社會預制的印記;人格發(fā)展是社會存在通過對個體的思維和行為施加影響并引起變化的過程。人格不僅在自我發(fā)展在占據(jù)重要地位,而且在人際交往中也顯得相當重要。當一個人有足夠的人格魅力時,就會不斷吸引他人與之交往,得到他人的擁護與支持,這不僅有利于擴大自己的社交圈,而且對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有極大幫助。自我是人們在與他人的互動過程中逐漸獲得的,其中并無先天成份。人的思維過程很大程度上是主體的我與客體的我之間的互動過程。就好像他人是一面鏡子,我們在他人那看到了自己,并且認為那是真正的自己。只有與他人形成互動,我們才能學會人際交往,我們才能更清楚的認識自己。當然,人際互動不僅僅只是自我意識的作用,情感和潛意識在互動過程和情境定義中的作用也不容忽視。許多時候人與人的交往并不是功利的、受自我意識有目的的交往的。有時候人們會因為某種微妙的感覺無意識的就想彼此靠近。只不過大多數(shù)人際交往都受自我意識的影響。另外,主我和賓我以及社會也會對自我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產(chǎn)生重要影響。主我和賓我是自我的兩個部分。主我是主體的、非反思的、自生的、沖動的,是對情景刺激的直接反應,是個體的即時行為,它賦予行動者以自由感和獨創(chuàng)性。賓我是存在于意識形態(tài)中,是對過去行為經(jīng)驗的回憶,并且從他人的角度來評價自身的行為并調節(jié)自身行為,賓我體現(xiàn)了社會對個體的規(guī)范和期望。[9]主我是行動者,賓我是通過角色獲得形成的在他人心目中的我,即社會我。行動由主我引起,受賓我約束控制。前者是行動動力,后者是行動方向。自我是主我和賓我的相互作用產(chǎn)生的結果,兩者是辨證統(tǒng)一的關系。社會發(fā)展與自我發(fā)展也是相互影響的。社會依賴自我的能力,尤其是依賴從“概化的他人”的觀點來評價自身的過程的能力,使得在規(guī)模較大的群體內(nèi)部各種活動的協(xié)調成為可能,從而促進社會的發(fā)展。而社會這個大的環(huán)境也會影響自我的發(fā)展,在同一種社會環(huán)境下形成的自我大體上會有其共同點,例如在華夏文明的熏陶下中國人大多數(shù)比較含蓄內(nèi)斂;在不同的社會環(huán)境下自我的發(fā)展也會有所不同,例如大多數(shù)歐美等國的人民的性格就跟中國人的性格很不相同,他們比較熱烈開放,這是不同的文化熏陶而成的。結論米德是符號互動論的最重要的奠基人,當代符號互動論的許多關鍵概念和思想都是由米德的著作中發(fā)展而來的。米德的理論深受實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行為主義的影響,在他的代表作中揭示了心智、自我和社會是怎樣通過互動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雖然他在強調自我意識在互動過程中的作用時卻忽視了情感和潛意識在互動過程和情景定義中的作用。但是這并不影響互動論的價值,畢竟任何理論都不可能十全十美。了解米德的互動論對我們探析自我的產(chǎn)生和發(fā)展有很大的幫助,也有助于形成良好的自我。參考文獻:[1]特納,喬納森.社會學理論的結構[M].吳曲輝等譯.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P330,P336.[2]威廉·詹姆斯.心理學原理[M].田平譯.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2010.[3]查爾斯·霍頓·庫利.人類本性與社會秩序[M].包凡一,汪源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89.[4]喬治·米德.心靈、自我與社會[M].霍桂桓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9.[5]黃愛華.米德自我論的來龍去脈及其要義分析[J].社會學研究,1989,(01).[6]黃曉京.符號互動理論——庫利、米德、布魯默[J].國外社會科學,1984,(12).[7]劉琳.米德的符號互動論評介[J].現(xiàn)代企業(yè)教育,2006,(19).[8]王志琳.心靈·自我·社會——米德的社會行為主義述評[J].贛南師范學院學報,2003,(05)[9]付宗國,張愛玲.米德的符號互動自我理論初探[J].山東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1995,(02)[10]唐月芬.米德符號互動理論述評[J].哈爾濱學院學報(社會科學),2003,(07)[11]黃曉京.符號互動理論——庫利、米德、布魯默[J].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