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_第1頁
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_第2頁
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_第3頁
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_第4頁
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日本茶具的文化內涵及審美特征

1日本的“茶”所謂日本茶,是日本茶人尊敬的茶道禮儀的簡要名稱,也被稱為“數(shù)字卷(數(shù)字奇)”。而所謂茶湯,則是將精制的茶葉用茶臼碾成粉末,這種精制的粉末茶就是抹茶,將這種抹茶放入茶碗里,然后注入熱湯(熱水),再用茶筅攪拌的一種飲茶游藝??梢哉f茶道是有關沏茶及飲茶的禮儀,通過程式化的形式,修身養(yǎng)性,增進情誼,研習禮法。傳說日本的飲茶風尚是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的奈良時代由中國唐代的鑒真和尚(688-763)及日本的留學僧最澄法師(767-822)帶入日本,并很快流行于日本上層社會的。『日吉社神道秘密記」載有:“傳教大師入唐之時,將來茶子,云云。傳教,桓武天皇延歷廿三年(804),隨遣唐使渡唐,延歷廿四年歸朝。歸而傳天臺之法,獻經(jīng)論佛像?!眰鹘檀髱熓亲畛蔚闹u號,近江滋賀人。建設草堂于比睿山,后稱延歷寺。日本平安時代初期八〇四年,與空海一同入唐。最澄歸國后創(chuàng)始了天臺宗。弘仁六年(815)四月,于梵釋寺進奉煎茶于嵯峨天皇。同年六月,近江、丹波、播磨等地方也都相繼種了茶葉。醍醐天皇延喜二年(902)朝覲行幸仁和寺時,曾經(jīng)使奉御茶兩盞。后白川法皇于安元二年(1176)的五十御賀時,也曾經(jīng)有過獻茶的記錄。建保二年(1214)二月廿四日,建仁寺和尚栄西禪師向幕府將軍獻上了被稱之為良藥的「抹茶」,并附上了自己撰寫的「喫茶養(yǎng)生記」。日本民間的茶會是從鐮倉時代末期開始的,茶會所使用的抹茶是鐮倉時代初期的日本僧人栄西禪師從中國傳來的,栄西禪師向日本傳播了禪宗的臨濟宗。栄西曾經(jīng)兩度造訪中國的宋朝,在他第二次訪問中國回國時,給日本帶回了抹茶。栄西弟子明惠上人以及日本曹洞宗鼻祖道元禪師又進一步將抹茶向日本其它佛教寺院傳播普及。松平定信「茶道訓」「茶事規(guī)則」,以朱子學意識形態(tài)為文化政策之準繩,強調所謂茶湯之道,即在茶道的實踐過程中,尋求人的道德性質的生存方式。同時也強調茶道的大意在于五常五倫之道。表明松平定信的茶道觀,就是作為人也可以在茶道當中進行正確生存方式的實踐。在其「茶道訓」中,開篇就主張茶道不要抵觸人,而要盡心盡力招待人,專心于使客人高興;要尊老愛幼,為人謙遜,忠主孝親;要不話人短,不言自長。真正在強調作為人應該遵守的道德規(guī)范——五常五倫之道。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五倫就是君臣之義、父子之親、夫婦之別、長幼之序、朋友之信。在其「茶事規(guī)則」中也是開篇就主張:忘尊交卑,盡心盡力,敬人之事,精益求精;主客之間,嚴而不疏,親而不熟;古雅風流,簡易質素,乃茶之道。寺院的僧侶將抹茶與花、香一起供奉于佛前,然后把撤下來的茶湯再施舍給大眾。這就是「茶湯」的開始,它充分表現(xiàn)了佛教以慈悲為懷的精神。后來,民間也開始模仿寺院僧侶的施舍茶湯的作法,在社會上展開了飲茶湯活動。因此,茶湯從一開始就具有一種宗教性色彩。在茶湯活動采用了風雅趣味之后,日本的上流社會也開始喜歡上了茶湯活動。鐮倉時代初期,抹茶由中國傳入日本。在此之前,日本人曾經(jīng)使用磚茶。最初,日本的僧侶們是作為能夠消災延命的靈丹妙藥來推廣普及的。但是到了鐮倉時代末期,從當時的宋代中國傳來了斗茶——一種競猜茶的品質和水的好壞的飲茶活動2,一直到室町時代中期,開始以武家社會為中心流行起來。斗茶也就逐漸地日本化,后來才真正成為可以被稱為「茶湯(茶道)」這種風流游藝活動。室町時代中期以后,在以武家社會為中心的上流社會,產(chǎn)生了「殿中茶儀」。盡管制定了較為莊嚴的茶湯禮法,但這只不過是外表上的莊嚴,舉行茶事的人們的心理感受還是十分膚淺的。擔任當時第八代將軍足利羲政的茶湯師范珠光和尚,極力主張茶湯之道在于主人與客人之間的相互謙恭禮讓的精神。珠光徹底地改造了茶室的構造、茶器的選擇、茶事的方法等。其后,經(jīng)過京都的藤田宗理、堺市的鳥居引拙、武野紹鷗等茶師的努力,到了紹鷗的弟子一代茶道宗師千利休時期,茶道的所有改革就已經(jīng)完畢。千利休特別規(guī)定了草庵閑寂茶的方式、茶花、懷石料理的法則以及作為茶人的資格。這些成就使千利休成為日本茶道史上最具權威的集大成者。千利休所開創(chuàng)的千家流茶道,對武家流茶儀煩雜禮法進行了改良,并充分發(fā)揮了工商業(yè)者階層茶湯的本來面目,又以閑寂為主旨。其實,日本茶道更加注重「和敬清寂」這一根本理念。2“和”—日本茶道的「和敬清寂」日本茶道主張以「和敬清寂」的心境來飲茶,以便修養(yǎng)精神,并要去研究社交及禮儀等等。像幾乎所有的日本古典文藝一樣,茶道也是從中國傳去日本,而后被日本化的飲茶藝術?!负途辞寮拧沟睦砟?是日本茶道的信條,可以說是茶道四諦。和,相和樂行,日本聖德太子「寭法十七條」第一條便是“以和為貴,無忤為宗。”在中國《孝經(jīng)》里也有:“民用和睦,上下無怨。”在人與人的交往當中保持和平。和五倫,君臣相和、父子相和、兄弟相和、夫婦相和、朋友相和。《論語》有“禮用和為貴?!薄抖Y記》有“喜怒哀樂之未發(fā)。謂之和。發(fā)而此中節(jié)。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所以,茶道不僅僅是茶人之間的和睦相處而已,此外還具有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功能。聖德太子「憲法十七條」中強調以和為貴,上和下睦,事理自通,何事不成。所謂和,客人與主人之間不存在隔閡,相互和合,成為無賓無主的一體狀態(tài)。然而,如果只是強調和,那么有時難免會出現(xiàn)由于過分熟悉或親密,以致造成人際關系秩序的混亂,如上下混亂、主客混亂等。相互之間就會失去敬愛之心,所以也要強調敬。日本茶道所追求的「和敬清寂」理念中的「和」,就是指人與人、物與物、人與物等等的和合,而這些和合的根源就必須是“一”,反過來說,就是“一”是一切“和”的根源,也是作為「敬清寂」的根源的「寂」。那么,這個“一”就不是普通意義上的一,而是絕對的一或絕對的統(tǒng)一。而作為「寂」的「和」,是絕對的和,永劫不變的本體的和,是滅絕一切對立、差別的平等,是一。也就是所說的一乃萬物之本,一切即一,萬法歸一等的一。日本僧肇的「寶葳論」中有:“道始生一,以一為無為?!敝袊兰艺軐W認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币彩侨f物歸一的思想。敬,尊敬之意;《論語》中是恭敬之意,《論語·學而第一》第五章:“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贝颂幍摹熬础庇袊烂C、慎重之意,當然也有人認為,是敬天敬鬼神之意;《論語·八佾第三》第二十六章:“居上不寬,為禮不敬,臨喪不哀”。此處的“敬”便是恭敬嚴肅之意,即要求禮儀時要恭敬;《論語·公冶長第五》第十六章:“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養(yǎng)民也惠,其使民也義?!贝颂幍摹熬础笔侵斏?《論語·公冶長第五》第十七章:“晏平仲善與人交,久而敬之?!贝颂幍摹熬础睘槿穗H交往上的尊敬之意;孔子極為贊美晏平仲的與人交往的風格。大凡人與人交往,在一開始還都有禮節(jié)尺度而相互敬重,但一旦相互熟悉親密起來之后,就會產(chǎn)生嫌隙糾紛。然而,晏平仲卻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處處時時謹慎檢點自己的行為,交往欲久,人們就越尊敬他。孔子以這樣的交往典范為世人展示了作為人與人交往的標準?!墩撜Z·雍也第六》第二十二章:“敬鬼神而遠之”。也是尊敬之意;《論語·顏淵第十二》第五章:“君子敬而無失,與人恭而有禮。”此“敬”亦為認真嚴肅?!墩撜Z·憲問第十四》第四十二章:“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論述君子為何?君子修身養(yǎng)性要恭敬謙遜。總括以上的內容,便是“敬”字乃為上敬天、鬼神、君主、雙親、朋友,下敬萬民。日本聖德太子「憲法十七條」第二條就是“篤敬三寶。三寶者佛法僧也。即四生之終歸,萬國之極宗也。何世何人莫不貴是法耶。”對任何人都要表示出敬意。不敬則為輕蔑,必引起爭端,達不到人際關系的圓滿。而這種敬并不只是對外,也是一種對內的恭敬,以便于自身的修行,而且應該具有一種內省的精神。這才是圣人孔子的教誨。那么運用于日本的茶道上,也就是茶人與茶友相互交往時,要以中國古典《論語》的教誨為道德指針,茶人的交際行為準則應該向晏平仲看齊,即在長久的交往過程當中,要能夠使人對自己有著一種尊敬,這就需要自己的修養(yǎng)磨練。這也正是茶道的宗旨之一。敬是專注與歸依。是佛教的三昧。是儒教程朱學派的主一無適。即是專注、專一、沒有雜念。敬,就是能夠達到專心忘我的地步,能夠義無返顧,能夠拼命求索。所以,筆者以為:日本茶道理念的敬就是敬事、敬業(yè)、敬物、敬人這種崇高的境界。清,是清凈潔白之清,就是佛教所講的清凈?!斗ㄈA經(jīng)》所倡導的“真觀清凈觀,廣大智慧觀,悲觀及慈觀,常愿常膽仰,無垢清凈觀。”就是茶道中的清。佛教經(jīng)常教誨人們要努力致力于保持清凈無垢之心,心中不蓄積任何邪念。如果心中不凈,則生欲念與煩惱。佛教稱之為“妄想”。茶道即是致力于抑制或放棄這些不凈的欲望。茶室的庭院就是一個無垢清凈的世界,茶人或茶友進入茶席,并一旦進入茶室庭院,就會完全持有一種清凈觀念,以使心中連一絲一毫的塵污也泛涌不起來。在此基點或時刻上,的確存在一種茶道上的脫離現(xiàn)實世界的境地,而身處于茶室里的清凈心情,就一定要象是已經(jīng)成佛了一樣。日本茶道要求參與茶事的人,要具有清潔之心,不能夠以污濁之心參與茶事。寂,日本茶道中的寂,應該是佛教中所講的“空寂”一語,也是佛語的“寂滅為樂”,這是消除了心中妄想煩惱的境界,即是消除一切心中的雜念,達到無年無想的境界。這是茶道所追求的最大的目的。茶道就是使人在煩鬧的塵世中尋找一塊可以閑居獨處、寂靜無為的地方,這樣就會出現(xiàn)一個較為安樂祥和的世界。為了得到這樣的寂靜(寂境),就會身居茶室或茶庭,聽松風,看落葉,獨斟獨飲一杯清茶?;蚺c同好一起共對茶釜,制造出一種寧靜。這既可以是心的修行,又可以是內心的解脫。茶的意境實際上真的是一種追求完美心靈的問題。日本茶道要求茶事不能喧嘩,要寂靜,以便尋求心情的安穩(wěn)。烏尾得庵居士所歸納的茶道四事:清潔、閑雅、野趣、風韻,茶道的奧秘:饑來吃飯渴來茶。離開日常生活則別無它事,茶道修養(yǎng)要茶人自己去體會和習得。點茶七要素:身心、動作、曲尺割、緩急、連續(xù)、力量、位。點茶七要:第一是身體,第二是動作,第三是曲尺割,第四是緩急,第五是連續(xù),第六是力,第七是位。桑田忠親認為:「和敬清寂」,表現(xiàn)茶道精神的禪語。和與敬是表示茶事中主客相互的心得;清與寂是表示關于茶室、茶庭、茶具的心得的理想。久松真一認為:「和敬清寂」的理念不應該只是停留在人的、或者人與人之間的倫理性法則程度,還應該必須是「事物人境」的法則。即無論是對待一般事物,還是對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茶人都要以「和敬清寂」的理念來要求自己?!甘隆咕褪鞘虑?插花、點茶、掃除、穿衣吃飯、衣食住行;「物」就是茶碗、茶罐、火爐、掛軸、花器;人」就是指人自身,主人、客人、正客、次客;「境」就是環(huán)境,茶庭、內茶庭、外茶庭。其中,「事」乃是茶道之事,所以要求具備四種茶道理念「和敬清寂」。真正的茶道必須達到「事物人境」的「和敬清寂」,否則就不能稱其為真正的茶道。久松真一與其他日本茶道學家一樣,都認為茶道與佛教有著不可分割的聯(lián)系。他認為:茶道以佛法為根源,修行茶道,必須學習佛法??梢姺鸾膛c茶道的深刻關系,又可以看出日本人是將佛教思想運用到茶道上來了,也充分體現(xiàn)了佛教在日本文化中所占據(jù)的地位?!钢楣鈫柎稹估镎撌龅?“將軍義政公、召光問曰、茶事可得聞耶、光曰、一味清凈、法喜禪悅、趙州是知已、陸羽豈锝到其佳境耶?!淙舜耸艺?、外離人我之相、內蓄柔和之德、至交接相見之間、和兮、敬兮、清兮、寂兮、及卒天下泰平也、源公忻然恨逢之晚云云?!比毡静璧浪珜У摹负途辞寮拧棺谥紝嶋H上是珠光提出來的,但人們一直以為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千利休總結出來的至理名言。根據(jù)日本著名茶道家田中仙樵的研究表明,「和敬清寂」是珠光最先倡導的。在藪內竹心的「源流茶話」中也有記載:“珠光翁曰:茶會之旨趣,能和、能敬、能清、能寂是也。”在佛教典籍與古代漢籍里,也曾經(jīng)出現(xiàn)過類似的詞語,但是大多不是單個字,就是兩字熟語。而村田珠光所倡導的「和敬清寂」,一方面,是四字分別開來,各自獨立表示四種茶道法則;另一方面,是四字共同組合起來,渾然一體地表現(xiàn)一種茶道法則。3道教與佛道的關系日本茶道的最為基礎的根源及其終極的目的,就是修行佛法得道。而且這種佛法就是禪。自覺是茶道的目的。茶道的主體是無相之自覺。茶道的首要目的,就是育人。此前茶道革命是由珠光、紹鷗和千利休來完成的。是他們使茶道成為宗教性的倫理性的人格形成,當然也是一種文化形成。茶道文化的形成就是以無相之自我為原點的文化創(chuàng)造上的一般典型。所謂茶道文化,就是以吃茶為契機,也就是以服用抹茶為契機,所創(chuàng)造的綜合性的文化體系或文化形態(tài)。茶道作為一個具有綜合性的文化體系,不僅包含了藝術、道德、哲學,而且還包含了宗教。在文化的各個層面上,茶道吸收了一切,從而創(chuàng)造了一個文化體系。作為建筑的茶室,作為庭園的露地,作為工藝品的茶道用具及美術品等,可以說都是藝術。而茶道的禮節(jié)則具有道德性的意味,并且具有動作的美感,人的身體動作也有一種藝術性的美感。千利休的弟子山上宗二在「山上宗二記」里闡述說:“因茶湯出自禪宗,故專行僧之行,珠光、紹鷗皆禪宗也?!庇衷?“茶湯風體,皆禪也?!薄改戏藉h」中也記載千利休的說法:“小茶室之茶湯,第一以佛法修行得道之事也?!薄靶菥邮恐栉?頗非古來茶人之見解,除禪法之真味無他事?!边@些都可以證明茶道與佛教的深刻聯(lián)系。具體事例就有,日本茶道鼻祖村田珠光就是通過一休禪師而領會徹悟禪宗的。武野紹鷗則參拜于大林禪師,千利休也參拜于笑嶺及古溪禪師。因此,可以說,自古以來的茶人都是通過對禪的修行來達到修行茶道的目的。因為茶人認為,禪是人本來的存在姿態(tài),或心性,或自性,并加以尊重和尊崇。茶道的第一要義就是禪。茶道原來是由佛教派生出來的,所以,茶道以佛道為其根本。而具體的則是佛教中的禪宗。原來佛教的有些供佛用的器具(佛具)成為了茶道方面的茶具,而且在茶道茶室中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壁龕里所擺設的掛軸,也是佛教寺院供奉安置佛像或佛畫所轉變而來的。所以,茶道作為一種禮儀來招待客人時,一定要在這種具有宗教意味的、比較神圣的場所——茶室里舉行,而這種茶道又是要讓客人觀賞茶器,品嘗點心,啜飲抹茶,以真誠的心情來招待客人,達到人與人交流的和敬氣氛。也就是說,實際上,茶道追求的是人格形成的心靈安慰與精神純潔。所以說,佛道影響茶道,茶道影響人道。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日本人的房間里,原來的壁龕里是供奉佛畫的,后來開始轉變?yōu)閼覓焐剿B畫,在開始倡導茶道以后,人們便又開始在供奉著佛畫或山水花鳥畫的茶室壁龕里供奉上已經(jīng)開悟的禪宗和尚的墨寶,來表達禪茶一味的最高境界。那么,作為茶人對客人最好的招待就莫過于這種有著悟道意味的茶室氛圍了。當然,這里包括對神、佛、人、我的真誠與崇敬。4立地概念與腸道日本茶道以禮為行為準則。茶道的基礎乃是禮的執(zhí)行?!抖Y記》有云:“鸚鵡能言,不離飛鳥。猩猩能言,不離禽獸。今人若無理,何以別于禽獸乎。故圣人作禮,使人有禮以別于禽獸?!辈璧滥酥螄教煜碌幕A。日本茶道中的禮節(jié)方面,關于日式茶道步法也是來源于中國的古典《禮記》?!抖Y記》有云:“上東階以右足為先,上西階以左足為先。”這種正確的理論界定了不能夠違背天子中央座位的一種步法。正因為中國人認為這是千古不變的真理,所以后來被運用于佛教法式。日本也在佛教儀式里沿用了這種作法,在寺院舉行儀式時,要求人們先邁靠近柱子一邊的腳,這樣就不會有違居于正中央的神位。因此,茶道也不可能有違這種禮法的,因為茶道的宗旨或目的就是要宣揚和教誨東方的正確的禮法。上田秋成「清風瑣言」:“茶屬于文雅養(yǎng)性之道”。按照自己的身份而游樂,不應該不講究禮節(jié)。譬如,茶道的茶事或茶會過程中,就要講究前禮、后禮、總禮等。也就是說,如果被邀請參加茶事,那么首先要向邀請方的主人以信件方式通知或承諾是否出席,同時對主人能夠邀請自己表示感謝,這就是前禮;等到茶事結束后的第二天,還要去對前一天得到主人邀請做出答謝,這就是后禮;而總禮則是茶事結束時的一種禮節(jié)。茶道講究誠信、謹慎、仁義、禮法、修身、知足、求善心、勸天道、凈心情、辨是非、應時節(jié)、思盛衰、分輕重、厚朋友、順天理。這些都是茶道的本意。所謂茶道,并非只是喝茶而享樂,而是應該以茶道所教誨的道德性的日常教訓來修養(yǎng)身心,并以這種善心濟度人世。可以說,茶道就是道學。既然是道學,就應該是勸誘人們走作為人日常所應該走的道路。這也是人與禽獸不同的地方。隨著文化的進步,人逐步地脫離了野蠻。古來圣人出世,為人立道,又有賢人引導,領導人們走人所應該走的道路。而學習這種道,就是道學。從而,人們的衣食住行都不可以一時一刻而脫離人道。人們通過茶道學會禮儀,保守道德,使人格逐步升華。茶道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日本茶道起于珠光,中興于紹鷗,大成于利休。利休以前,的確是干涉政治與外交的。所以大有文以載道的氣勢。直至明治時代,仍有人認為,茶人不僅僅是隱者與風流人物,而且應該是活躍于政治、法律、經(jīng)濟、教育、等各種社會領域的人。茶湯自足利時代起,歷時數(shù)百年,興盛不衰;至織田信長時代,也只是流行追求趣味的茶湯;只有到了千利休時代,才真正使茶湯轉變和升華為茶道。茶道在以茶待客的基礎上,還要以花饗客,即以該季節(jié)的花草樹木來招待客人。正是為了招待客人,才把插花放置于壁龕里的。而壁龕原本是供奉神佛的地方,這與鮮花是神靈附著物這一日本原始的思想是相吻合的。從茶道的觀點來看,宇宙里的萬事萬物等等一切都無不是茶。茶道可以通于宗教,也可以緩和人心。在足利時代,日本貴族方面的書院茶道曾經(jīng)使用中國的天目碗與青瓷碗,卻絲毫也看不到朝鮮的高麗茶碗;但是到了信長時代,日本茶道的茶碗也開始使用起朝鮮茶碗。其中最為著名的就是珠光青瓷茶碗,這就是朝鮮燒制的。茶人武野紹鷗的時代產(chǎn)生了空寂茶,因此中國的天目與青瓷逐漸失去了往昔顯赫的地位,取而代之的則是鈍重素樸的朝鮮茶碗。因為,貴族化的天目、青瓷與草庵的空寂茶是極其不協(xié)調的。5日本茶湯的觀賞相傳武野紹鷗與千利休兩人應邀前赴茶事途中,發(fā)現(xiàn)了一只青瓷花瓶,互相競買。兩人同為空寂茶人,千利休是看好了青瓷花瓶缺少了一只耳朵,武野紹鷗也有同樣的感覺,因此他偷偷地在懷里揣上了一把鐵槌,但千利休沒有允許這樣做。由于完整的青瓷花瓶極不適合擺在空寂茶俺里作為插花工具的,也有失一只完整青瓷花瓶的品位,所以要充分使其破損,才能夠適于空寂茶。也就是說,青瓷只有在破損之后,才適合于空寂的氛圍。相反地即便是青瓷,只要有一點瑕齜,就不會用于貴族式的書院茶道。而這顯然是日本茶道尊崇“殘缺美”的一種審美特征。而朝鮮產(chǎn)的井戶、伊羅保、魚屋、熊川、粉吹、三島、御本等等茶碗的制作鈍重,釉藥不平,極具一種適于草庵風格的韻味。當然,中國茶碗的廢棄與朝鮮茶碗的流行,大多原于千利休所倡導的禪茶一味的空寂草庵茶,因此當時的日本全國都風靡草庵茶。到了千利休的孫子千宗旦的時代,更加發(fā)展了空寂草庵茶,而且再也不滿足于朝鮮的陶器,開始變得以日本本國所產(chǎn)的陶器為主體了,比如有樂燒、萩燒、唐津、志野、織部等。此時,與其使用朝鮮陶器莫不如使用日本本國陶器的風潮興起,則滿足于日式茶碗的茶人也就多起來,所以茶人小堀遠州鼓勵燒制各種各樣的陶器,從而興起了燒制陶器的研究。以致于人們編排出了適合于日本茶道的日式茶碗的順序口號“一萩、二樂、三唐津”。后來大致將茶碗的鑒賞主要集中于適于點茶與飲用這兩點上來了。茶的要素里有風流風雅之味,沒有風流風雅之味的茶道點心是無味干燥的。所謂風流風雅,就是與天然自然同化的心境的自然表露。只有立足于天然自然的東西,才是風雅的東西。日本還具有簡素的特征,即指單純、直接、簡潔,不羅嗦冗長,不花哨刺眼,有一種淡雅素樸的感覺。茶室的構造就十分的簡單素樸。因為茶道文化的根底里存在著“無”這一思想。茶道的簡素乃是作為“無”的表現(xiàn)的簡素。譬如掛在茶室壁龕里的繪畫往往都是較為簡單質樸的繪畫。茶道所擁有的簡素美出來一般的簡素的意義外,還含有整潔質樸、古色古香、枯淡粗糙、凹凸不平、稚拙雅致的意義。比如茶室的柱子就很不規(guī)則漂亮,但卻有些粗糙質樸的感覺。簡素也是禪宗的一個特征。這一點再次印證了禪茶一味的境界的真實存在。除了茶湯、茶器、掛軸、禮儀程式,日本茶道在點茶時尤其在意裝飾的茶花。由于室町時代、東山時代茶道的興起,制定裝飾用的配置于壁龕里的插花,便被稱為茶花。茶花是一種小型而無法式的花。茶花是茶人平素裝飾室內壁龕的最為簡易的插花,并非是舉行儀式大典時的真正的插花。插茶花的要領大致有:1茶人只插有茶味之花;2茶人只用有茶味之花器;3茶人將有茶味之花只插于有茶味之花器;所謂茶花,大致也都是應時的季節(jié)之花,茶人喜歡聯(lián)想季節(jié),更加喜歡帶有野趣的鮮花。因而,奇花異草未必適合作茶花;早開之花未必適合作茶花。茶道講求道具的協(xié)調。茶花雖可以屬于插花的一種,但它與一般的插花有著極大的差別。一般的插花就是把一瓶花看作是一草一木的生長姿態(tài),比較注重花的自然生長姿態(tài),所以也就把花器(瓶)中的水面看成了花樹生長的土壤地面。相反地,在茶花這一方面,只是折下一根樹枝或一棵花草插在花器里,并作為暫時的欣賞對象只不過是培養(yǎng)一種熱愛天然或自然的心境而已。因此,它不必太注重技巧,只是觀賞這一朵花的茶人的心境里有風流存在。所以也就無法使茶花定型,這也就是茶花的本質。茶花要求迅速,卻又不能夠訂正修改。從眾多的花里選出茶人自己想要插的花,大致調整好枝葉后,就那么輕輕地放入花瓶里,然后迅速地放開手,這樣茶花就誕生了。此外,日本茶人也常常引用我國詩人的詩歌來贊頌日本茶道的自然美學意境,如盧同七碗茶歌曰:“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贝藶榉俏难胖藙t難入之境界。即飲茶貴在理解茶中之情趣。茶書《茶略·得趣篇》中說:“飲茶貴茶中趣。若不得其趣而信口哺啜,與嚼蠟何異乎。雖此,趣固不易知。知趣亦不易。遠行口干,劇飲于大鐘者為不知。酒酣肺焦,疾呼解渴者為不知。飯后漱口,橫吞直飲者為不知。濃煎井水,以鐵器慢煎者為不知。必為,山窗涼雨,對客清談之時知之。躡履登山,扣舷泛棹之時知之。竹樓待月,草塌迎風之時知之。梅花樹下,讀離騷之時知之。楊柳池邊,聽黃鸝之時知之。知其趣者,淺酌細嚼,覺清風之透五中?!笨傊?「和敬清寂」這一茶道的信條就是教導人們,特別是茶人,要追求閑寂主義。這也是千利休所極力主張的。所謂的閑寂,就是佛教的少欲知足之義。在日常生活中,要抑制欲望,以適合自己身份的生活態(tài)度來享受社會生活,安分知足,禁止驕奢,戒吝薔,獎勵勤儉,學習業(yè)務,整理經(jīng)濟。無論貴賤貧富,只要能夠保證最小限度的生活程度,都要遵守日常生活交際中的中正態(tài)度。茶道追求社會生活的寧靜祥和,主張建立安樂和平的極樂世界,徹底驅除苦難的世界,即地獄餓鬼道。茶道真正實踐了這種佛教主義精神。從而也真正做到禪茶一味,茶人在茶道方面首先要修行自己個人的德行,是一種使自己能夠成佛的修行。同時,要認識到既然生存于社會上,就要有責任心,要肩負構筑世界和平的重任。也就是說,對個人來講,茶道講究和敬;對社會來講,茶道講究和平。因為社會的和平來自人與人相互較為的和與敬這種和諧的人際關系。這也正是茶道要用于社會的精神。閑寂,并不是忍耐不自由的生活,而是享受不自由的生活,正如禪宗所說,“日日是好日”,“平常心是道”。閑寂茶湯的精神境界在「新古今集」中就有所表現(xiàn),藤原定家以及藤原家隆的和歌就表現(xiàn)了這樣的意境:見渡せば花も紅葉も無かりけり浦の苫屋の秋の々暮れ藤原定家花をのみ待っらん人に山里の害間の早の春を見せばゃ藤原家隆紹鷗以定家的和歌來表達作為茶人的心境,比較適合于禪茶“無一物”的閑寂精神,也比較適合于茶庭的風景審美情趣。而利休則發(fā)現(xiàn)了家隆的和歌以表達“無一物”境界中的所能夠產(chǎn)生的生命力。茶道要求不要被任何東西牽扯住注意力,要能夠流暢地點茶,這就如同坐禪中的點茶,能夠使茶點的很好。也就達到了禪茶一味的境界。而禪的第一要義就是要體驗體會宇宙觀,茶人自己的存在就是宇宙的分身。宇宙即真如,即佛,即如來,即是自己。久松真一認為茶道文化具有七種特性:(一)不均整;(二)簡素;(三)枯高;(四)自然;(五)幽玄;(六)脫俗;(七)靜寂。這些都是閑寂茶所不可缺少的要素。所謂的不均整性就是指不協(xié)調。譬如茶碗的不協(xié)調或不均整就很適合茶道的用具。那種不完整的殘缺性,即非左右對稱(勻稱)性,或走型了的東西,或者表面凹凸不平,或者茶碗底座有些歪斜,或者涂釉不均,以上這些有時看起來比那些十分均整的形體還要具有生動的趣味。如果太過于均整,就不能夠飲茶,這似乎與我們平常的飲茶時要求茶碗的完整均勻是有所不同的。不僅僅是茶碗是這樣,就是茶罐、花器、水罐、茶室等都是如此,甚至就連庭園、有些平常的飲食用具也是如此。日本人比較追求這些不均整性質的美。古希臘與中國都是比較注重追求均衡對稱的美,而日本人的文化心理卻是那些非均衡非對稱的美。久松真一認為這種日本茶道所追求的美是“摧毀完整”,即可以理解為不追求十全十美,是超越了完整之后的對完整的否定,是打破固定形式的創(chuàng)造,是尋求變化的趣味性。禪宗的特點就是否定正常的東西,否定完整性的東西,或者否定完美神圣的東西。打破均衡,打破完美。比如“殘破的芭蕉葉”等等就是禪宗所追求的理想。所謂的枯高就是將所有的感覺性的東西統(tǒng)統(tǒng)消除掉。是歷經(jīng)時代的東西,并不是十分新鮮的東西,氛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