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_第1頁
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_第2頁
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_第3頁
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_第4頁
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紹興時期的本土化與明明李氏三省的三大成就

英雄徐沂蒙一生中最輝煌的成就是23歲時逮捕了叛徒張安國。此事《宋史·辛棄疾傳》有記載,今人鄧廣銘先生《辛稼軒年譜》更輯錄了豐富的史料予以證實1。事情的梗概似乎昭昭在目,但若深究事件的過程與細節(jié),其實并不十分了然,而歷史記載,又多有相互牴牾之處。本文擬在前賢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再廣搜史料,細致比勘,力圖拼合歷史的碎片,還原歷史的現(xiàn)場,以透視稼軒的英雄人格,分析稼軒的心理動機,揭示這一壯舉在稼軒生命歷程中的特殊意義。一用人不疑,決定金兵“三軍”紹興三十一年(1161)九月,金主完顏亮決策南侵,大肆征兵,又以借民間五年稅錢的名義搜刮民脂民膏作軍費,進一步激起民間怨憤,于是中原豪杰義士紛紛舉兵反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載:初,亮肆虐既久,宗族大臣已悉被誅,而舊臣如張通古、孔彥舟、蕭玉之徒亦皆坐死。國人莫有固志。及將用兵,又借民間稅錢五年,民益怨憤。于是中原豪杰并起,大名王友直、濟南耿京、太行陳俊唱義集眾,而契丹之后耶律鄂哈亦興于沙漠。2完顏亮計劃兵分三路侵宋,一路出陜右,一路自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入海進逼杭州,完顏亮自率中軍渡黃河,進軍江淮3。就在完顏亮出兵南侵之前,王友直在大名府(今屬河北)起兵反抗,耿京也在濟南(今屬山東)率眾起義。完顏亮最先獲知王友直起兵,十分惱怒,立即派兵前往大名鎮(zhèn)壓,并指令血洗屠城,結(jié)果殺居民30萬,滅族1700余家:[紹興三十一年]冬十月,王友直起于大名,耿京起于濟南,陳俊起于太行,乘時而嘯聚者,處處有之。亮首知大名之亂,拊髀而嘆曰:“朕兵未行,輒撓其后,雖匹夫匹婦不可留?!奔辞捕冀y(tǒng)斜也將兵萬人攻大名,多與少盡洗之,大名之眾,聞風而自潰焉。斜也殺居民三十萬口,滅族者一千七百余家。4完顏亮的暴行令人發(fā)指。這樣的深仇大恨,自然也深埋在辛棄疾的心中5,成為他后來力主抗金、誓清中原的原動力之一。耿京帶領(lǐng)六人起兵,起初只有數(shù)十人,漸次發(fā)展為數(shù)百人,不久就壯大到二十五萬人,先后奪取了萊蕪、泰安,并占據(jù)東平府(今屬山東)。史載:濟南府民耿京怨金人征賦之搔擾,不能聊生,乃結(jié)集李鐵槍以下得六人入東山,漸次得數(shù)十人,取萊蕪縣、泰安軍,有眾百余。有萊州賈瑞者,亦有眾數(shù)十人歸京,京甚喜。瑞說京以其眾分為諸軍,各令招人,自此漸盛。俄有眾數(shù)十萬。是時大名府王友直亦起兵,遣人通書,愿聽京節(jié)制,京以瑞為諸軍都提領(lǐng)。6先是,(耿)京怨金人征賦之橫,不能聊生,與其徒六人入東山,漸得數(shù)十人,取萊蕪縣,有眾百余。瑞亦有眾數(shù)十人歸京,自此漸盛,遂據(jù)東平府。7就在耿京起兵的十月間,金主完顏亮親率十余萬兵馬南下江淮,準備渡江時,金廷內(nèi)部發(fā)生政變,金世宗完顏褒(后改名雍)在會寧府(故址在今哈爾濱市白城)自立為帝,改元大定;完顏亮被部下所殺8,此次金兵南侵遂潰退。完顏亮率兵南侵之時,辛棄疾也拉起二千人的隊伍,加入耿京部下。辛棄疾自云:粵辛巳歲,金亮南下。中原之民屯聚蜂起,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fù),共籍兵二十五萬。9辛棄疾率眾入耿京部下,其時應(yīng)在紹興三十一年十月間。這時的辛棄疾,年僅22歲。耿京的隊伍雖迅速壯大,但隨著金廷內(nèi)部局勢的變化,生存也日益艱難(詳下),于是辛棄疾獻策,勸耿京率部投奔南宋?!端问贰泛驮悰堋锻ㄨb續(xù)編》均載:耿京聚兵山東……棄疾為掌書記,即勸京決策南向10。山東忠義耿京據(jù)東平,自稱天平節(jié)度使,以齊州歷城人辛棄疾掌書記。棄疾勸京歸宋。11耿京采納了辛棄疾的建議,于是委派諸軍提都領(lǐng)賈瑞和辛棄疾等11人到南宋與朝廷接洽。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曰:(紹興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乙酉,引見耿京下諸軍提都領(lǐng)賈瑞等一十一人。耿京除天平軍節(jié)度使,將佐授官各有差……完顏亮犯淮甸,京遣瑞渡江通朝廷。瑞曰:“如到朝廷,宰相以下有所詰問,恐不能對,請一文人同往?!本┤恢?乃遣進士辛棄疾行12,凡一十一人。同行到楚州,見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楊抗,發(fā)赴行在。是時,上巡幸在建康。乙酉,瑞等入門,即日引見,上大喜,皆命以官。授京天平軍節(jié)度使,瑞敦武郎閣門祗候,皆賜金帶。棄疾右儒林郎改右承務(wù)郎,其余統(tǒng)制官皆修武郎,將官皆成忠郎。凡補官者二百余人。悉命降官告,令樞密院差使臣二員與瑞等詣京軍。樞密院差使臣吳革、李彪赍京官告節(jié)鉞及統(tǒng)制官以下告身,至楚州,革、彪不敢行,請在海州伺候,京等到來即授告節(jié)。瑞等不得已,從之。至海州,革、彪以官告節(jié)鉞待于海州。京東招討使李寶遣王世隆率十數(shù)騎與瑞等同行。13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亦云:(紹興三十二年正月十八日)乙酉,權(quán)知東平府耿京遣諸軍都督領(lǐng)賈瑞、掌書記辛棄疾來奏事,上即日召見。先是……京遣瑞渡江,瑞曰:“若到朝廷,宰相已下有所詰問,恐不能對,愿得一文士偕行?!蹦艘詶壖矙?quán)掌書記,自楚州至行在。瑞,萊州人;棄疾,濟南人也。14(二十二曰)己丑,制授耿京天平軍節(jié)度使、知東平府兼節(jié)制京東河北路忠義軍馬,權(quán)天平軍節(jié)度掌書記辛棄疾特補右承務(wù)郎,諸軍都提領(lǐng)賈瑞特補敦武郎閣門祇候,京、瑞并賜金帶。將吏補官者二百人。于是京東招討使李寶遣統(tǒng)制官王世隆與瑞等赍官誥節(jié)鉞以往。15賈瑞、辛棄疾一行11人從山東出發(fā),先到楚州(今江蘇淮安),見淮南轉(zhuǎn)運副使楊抗之后,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正月十八日到達行在建康(今江蘇南京),受到正巡幸此地的宋高宗趙構(gòu)的接見,并接受了朝廷的任命。賈瑞、辛棄疾等完成使命后,即回山東復(fù)命。當時南宋朝廷還派了二位樞密院的使臣攜帶官詰節(jié)鉞等隨行。到了海州(今江蘇連云港市),二位使臣懼不敢行,于是留下等候,待耿京等人率軍南歸至海州后再授予其官職文誥。在這次南下行動中,辛棄疾并不是主角。此行的領(lǐng)隊,是身為諸軍都督領(lǐng)、地位僅次于耿京的賈瑞。只是因為賈瑞提出要有一位文士同行,以便在南宋朝廷中應(yīng)對宰相大臣們的詰問,耿京才讓辛棄疾隨行。辛棄疾只是此行的“談判代表”。上引《三朝北盟會編》、《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以及《宋史》敘此事時都是先賈瑞而后辛棄疾:“權(quán)知東平府耿京遣其將賈瑞、掌書記辛棄疾來奏事。”16很顯然,此行的辛棄疾,原本只是隨從的角色。明白這一點很重要,下文將申論。二張安國殺用商紹興三十二年正月,賈瑞、辛棄疾一行,在建康接受宋高宗的任命后返回山東,到達海州時,忽聞發(fā)生事變:主帥耿京被張安國殺害,張安國投降了金人。張安國是何許人?諸家說法,稍有不同:耿京起義兵,為天平軍節(jié)度使。有張安國者,亦起兵,與京為兩軍。辛幼安時在京幕下為記室,方銜命來此,致歸朝之義,則京已為安國所殺。幼安后歸,挾安國馬上,還朝以正典刑。17京東義士耿京據(jù)東平府,遣掌書記辛棄疾赴行在。京后為裨將張安國所殺,棄疾擒安國以歸,斬之。詳見《朝野雜記》。18辛棄疾至山東,值耿京將張安國已殺京降金。19三種記載,兩種說法:一說張安國是與耿京同時起兵的另一支義軍將領(lǐng),一說張安國是耿京的“裨將”。兩種身份,可得一合理解釋:張安國原來也跟賈瑞一樣,是另一支義軍的首領(lǐng),后歸耿京部下,成為耿京的“裨將”。張安國為何要殺害耿京以降金?陸游《上二府論事札子》曾提及:張安國殺耿京事,與此略同,恐啟寬貸之路,無以慰歸附之人,則某謂不然。張安國,中國人。又嘗受旗榜招安,見利而動,賊殺耿京,反復(fù)奸猾,罪惡明白,與珪實為不類。兼邢珪所犯,在未被大赦蕩滌之前,張安國所犯,在已受旗榜招安之后。20陸游此札,據(jù)題下自注,作于紹興三十二年“壬午六月五日”,距張安國被正法不到半年時間,可信度較高。札中所言“張安國,中國人”,乃謂張安國是生于中原的漢人。他本是義軍將領(lǐng),又受過南宋朝廷的“旗榜招安”(指與耿京等同時受封官),最終又為一己之“利”而殺害義軍領(lǐng)袖耿京。所以,陸游說他“反復(fù)奸滑”。張安國所為何“利”而殺耿京?主要是貪求“重賞”,宋章穎《宋中興四將傳》就說“張安國貪虜重賞殺京”21,其次也是為了離開義軍而另謀出路。試看《三朝北盟會編》所載義軍將領(lǐng)王友直部隊的結(jié)局:完顏亮犯淮南,友直聚眾已數(shù)萬,遂破大名府,有眾數(shù)十萬。亮死,葛王(引者按,即金世宗)已立,乃以友直之眾并放罪,令歸農(nóng)為平民,其眾聞之皆散去22。友直乃與其黨王革及任謀,自山東尋路南奔(歸宋)。13耿京、王友直等義軍能在短時間內(nèi)迅速發(fā)展壯大,與金廷內(nèi)亂和完顏亮南侵而無力內(nèi)顧有關(guān)。一旦金朝政局穩(wěn)定,南侵兵力全部撤回,再全力應(yīng)對耿京、王友直這樣的義軍,必然會極度壓縮義軍的生存空間。金世宗對義軍采取的策略是攻心瓦解,對從軍者“放罪”赦免,下令“在山者為盜賊,下山者為良民”23,故而義軍人心渙散,多卸甲歸田。王友直部下也“聞之皆散去”24。王友直在別無前路可走的情形下,只好投奔南宋。由王友直部的命運,可推想耿京義軍的前途。辛棄疾正是看清了孤軍留在金地必難長久的形勢,所以獻策耿京南向。張安國為人“奸滑”,自然也明白處境不妙,但他選擇的卻是殺害主帥以媚敵。這種害主求榮的行為,既為人所不齒,當然也為辛棄疾這樣的英雄所不能容忍。張安國是什么時候殺害耿京的?又是如何殺害的?《宋史·高宗紀》等是把“張安國等攻殺耿京”和張安國被擒,并系于紹興三十二年閏二月25。事實上,從張安國殺害耿京到辛棄疾生擒張安國,其間相距時間甚長。我的推測是:張安國殺耿京在紹興三十一年十一二月間賈瑞、辛棄疾等南下之后,故至紹興三十二年正月底辛棄疾北返至海州時已獲悉耿京被害。張安國殺害耿京的方式,陸游說是“賊殺”,《宋史》說是“攻殺”。張安國作為耿京的部將,應(yīng)是如陸游說的陰謀殺害了耿京,而不大可能是強行“攻殺”。然無論是“賊殺”還是“攻殺”耿京,足見張安國不是等閑之輩。辛棄疾要生擒他,決非輕而易舉之事。三思考對錨點的把握辛棄疾北返至海州驚聞張安國事變后,迅速作出反應(yīng),他“與眾謀曰:‘我緣主帥來歸朝,不期事變,何以復(fù)命?’乃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26去捉拿張安國。前文已指出,在奉耿京之命南下與宋高宗商議的使團中,辛棄疾只是隨員,不是領(lǐng)隊。主帥耿京被殺之后,如何回南宋“復(fù)命”,首負其責的應(yīng)是諸軍都提領(lǐng)賈瑞,而不是辛棄疾。即是說,對辛棄疾而言,能否回南宋復(fù)命,他可以不承擔責任,至少不負主要責任;可以不采取任何行動,也沒有人讓他采取行動??捎⑿圩杂杏⑿鄣膿?他毅然決然地去擒獲張安國,以便給南宋朝廷“復(fù)命”時有一個交代!不是賈瑞與他“謀”劃,而是他主動與“眾”人謀劃如何擒獲主犯張安國。關(guān)鍵時刻,他挺身而出,可以看出英雄辛棄疾強烈的擔當意識和使命感。宋末謝枋得《宋辛稼軒先生墓記》在述及此事時,就特別指出辛棄疾“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27。所謂“無位”,是說辛棄疾其時本沒有什么職位,可他卻為朝廷舍生忘死地擒張安國送之京師,這是怎樣的“精忠大義”!除了英雄的使命感之外,辛棄疾去擒獲張安國,還有什么具體動機?忖度當時的情勢,辛棄疾表層的動機至少有兩層:復(fù)仇心和功名心。辛棄疾從小就有為民族復(fù)仇之心,此次主帥被殺,舊仇新恨自會激發(fā)起他的沖天怒火與勇氣。辛棄疾的民族復(fù)仇之心,緣于他從小就深切感受到的民族壓迫與欺凌。他曾在《美芹十論》中細說過“中原之民”遭受歧視的情形:分布州縣,半其部落,分朋植黨,仇滅我民。民有不平訟之于官,則彼常勝,而我民則飲氣以茹屈;田疇相鄰,彼人則強而奪之;孳畜相雜,彼人則盜而有之。民之至愛者子孫,簽軍之令下,則貧富不問,而丁壯必行;民之所惜者財力,營筑饋餉之役興,則空室以往,而休息無期。有常產(chǎn)者困窶,無置錐者凍餒。9加之祖父辛贊的熏陶和教育,辛棄疾從小就樹立了“思酬國恥”的信念:虜人憑陵中夏,臣子思酬國恥,普天率土,此心未嘗一曰忘。臣之家世,受廛濟南,代膺閫寄,荷國厚恩。大父臣贊,以族眾拙于脫身,被污虜官,留京師,歷宿亳,涉沂海,非其志也。每退食,輒引臣輩登高望遠,指畫山河,思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9如果說復(fù)仇之心,是基于民族大義,那么,功名之心,就緣于個體的內(nèi)在需求。辛棄疾一生“臨機果毅,功名自許”28,期待“贏得生前身后名”。既有復(fù)仇之心的驅(qū)使,又有功名之心的激蕩,血氣方剛的辛棄疾,聞張安國殺害耿京之后,自會采取行動,生擒或殺掉張安國,以報仇雪恥,建功揚名,一如他本人說的:“冒萬死,幸一生,所謂奇功斬獲者,有一資半級之望?!?不過,僅復(fù)仇心和功名心,還不足以促使辛棄疾必然采取行動。因為這次行動,風險極高,區(qū)區(qū)數(shù)十人到數(shù)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生擒叛徒張安國,勝算有多少,熟知行伍兵陣的辛棄疾當然比誰都明白。辛棄疾同時也清醒地意識到:“冒萬死”去建奇功,固然“有一資半級之望”,但如果“不幸而死”,就會“妻離子散,香火蕭然,萬事瓦解”9。冒險立功之心,還是容易使人退卻。辛棄疾毅然決然地不惜生命代價去擒張安國,一定有更深層的動機和考量。這件事,實攸關(guān)辛棄疾回歸南宋后的發(fā)展前途,也攸關(guān)他的抗金“恢復(fù)”大業(yè)。辛棄疾是一位行動果敢又行事周密的英雄。凡大事大業(yè),他都有預(yù)案規(guī)劃。他的《美芹十論》開篇就提出:“事未至而預(yù)圖,則處之常有余;事既至而計,則應(yīng)之常不足?!?辛棄疾深知:有了明確周密的規(guī)劃,事情發(fā)生,就可以從容應(yīng)對,游刃有余;事情發(fā)生后再計議應(yīng)付,總會被動而難以周全。辛棄疾南歸前,他的所有舉動,都是有“預(yù)圖”的。他“十四歲領(lǐng)鄉(xiāng)薦”29,憑他的才華,本可以像同學黨懷英那樣走一般文士由科舉而仕進之路,但他選擇的是民族“恢復(fù)”大業(yè),所以少年時代就“決意南歸”30。南歸之前,他曾兩度去燕山“諦觀形勢”,探訪金朝虛實,獲取情報,等待機會以“投釁而起”,這是起兵前的“預(yù)圖”。二十一歲聚兵投耿京,又勸耿京決策南向,則是他起兵后“預(yù)圖”的兩部曲。辛棄疾投奔耿京,為何要“鳩眾二千”而不是直接投入耿京部下?有了二千人馬,為何不自當領(lǐng)袖而主動隸屬耿京?辛棄疾自有其“預(yù)圖”。辛棄疾起兵,不是為了當綠林好漢、當山大王,而是為了“恢復(fù)”大業(yè)。他的《美芹十論》就明白宣稱:臣嘗鳩眾二千,隸耿京為掌書記,與圖恢復(fù)。9所謂“與圖恢復(fù)”,就是跟耿京共同謀劃“恢復(fù)”大業(yè)。他深知,僅憑他糾聚的“二千”之眾,不可能有大的作為,唯有強大的軍事力量,才有可能完成“恢復(fù)”大業(yè),這就是他要主動投奔耿京的初衷。如果他孤身一人去投奔耿京,很難在短時間內(nèi)獲得耿京的賞識,難有為他獻計獻策的機會。以二千人的隊伍投奔,能立即充實壯大耿京的實力,耿京自會高度注意辛棄疾這位主動投靠的小將。果然,辛棄疾來到耿京部下不久,就任其“掌書記”,成為耿京的秘書和參謀。當完顏亮被殺、金廷政局穩(wěn)定之后,義軍前途岌岌可危,耿京統(tǒng)領(lǐng)的義軍隨時可能像王友直所部那樣“潰散”31。辛棄疾又提前“預(yù)圖”,向耿京提出率部南歸的戰(zhàn)略決策。年僅22歲的辛棄疾,就有如此長遠的戰(zhàn)略眼光,足見其“規(guī)模素定”9,他后來在《美芹十論》中一再提出要“審勢”、“察情”,正表明他善于把握掌控戰(zhàn)略局勢。他33歲時(1172)預(yù)言金朝60年后必亡,金亡而中國之憂更大32,后來果然應(yīng)驗,金朝于62年后的1234年被蒙古所滅,金亡之后,南宋連半壁江山也逐漸不保,最終為蒙古所亡。明乎22歲的辛棄疾已有如此的戰(zhàn)略眼光,也就不難理解33歲的戰(zhàn)略家對宋金未來的命運作出更長遠的預(yù)期和判斷了。率部南歸,不僅是辛棄疾為耿京義軍設(shè)計的出路,也是辛棄疾人生自我規(guī)劃的重要一步。義軍行將“潰散”31,辛棄疾只有回到南宋,才有可能施展他的抱負,實現(xiàn)他“恢復(fù)”中原的宏偉目標。而耿京被殺,他設(shè)計的“預(yù)圖”也隨之流產(chǎn),前引《美芹十論》接著說:共籍兵二十五萬,納款于朝。不幸變生肘腋,事乃大謬。9所謂“事乃大謬”,不僅是說原本想帶回南宋獻給朝廷的25萬兵馬已然潰散,自己個人的“事”業(yè)前途也將遭受重創(chuàng)!試想,辛棄疾獻策統(tǒng)領(lǐng)著25萬兵馬的耿京投誠回歸南宋,就個人前途而言,他憑此功可以在南宋獲得進身之階(事實上他也因此被宋高宗授予從九品的右承務(wù)郎,相當于中進士后獲授的官品級別);就民族“恢復(fù)”大業(yè)而言,作為曾任25萬大軍將領(lǐng)的掌書記,辛棄疾今后也可以依憑這支軍事力量有所作為。主帥耿京被殺害,25萬的軍隊隨之潰散,辛棄疾回歸南宋后可以憑藉的一點資本頓時灰飛煙滅,未來仕途和事業(yè)的發(fā)展失去了應(yīng)有的基礎(chǔ),怎不讓他萬分失望!王友直的命運可以說明這一點:王友直帶領(lǐng)數(shù)十人馬投奔南宋,在建康面見宋高宗后,宋高宗大喜,立即分別授王友直為檢校少保、王任為觀察使之職,可友直等人不敢接受,說:“向若臣有眾數(shù)萬歸朝廷,則受之不辭。今眾不滿百而受如此之賞,不可?!?3于是改授友直為防御使、王任為團練使。王友直自請降級表明,如果能給南宋帶回數(shù)萬人馬,獲授品級很高的檢校少保就當之無愧,如今帶回的不滿百人,就只好接受品級低得多的防御使、團練使的任命。王友直作為義軍主帥,因只帶回數(shù)十人馬而立功受賞的資本大大降低。很顯然,在主帥耿京被殺、義軍隨之散去后,辛棄疾如果無所作為,只身回歸南宋,還能受到朝廷的關(guān)注和重用嗎?很是難說。辛棄疾必須有所行動,“事未至而預(yù)圖”,才能改變因張安國事變造成的被動局面,給回歸南宋以后的事業(yè)創(chuàng)造一個閃亮的開局!四參與了三種人討論了辛棄疾的動機,再來看跟隨他一起參與突襲行動的究竟有多少人馬、是哪些人馬?!端问贰繁緜髦徽f“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徑趨金營”,沒有言及參與行動的具體人數(shù)。只有洪邁《稼軒記》明確說明辛棄疾是“赤手領(lǐng)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也就是說,辛棄疾用“五十騎兵”奔襲殺進百倍于己的“五萬”之眾的金營之中,需要何等的勇氣和膽量!我們要問,辛棄疾是在由建康返回山東途經(jīng)海州時獲悉事變的發(fā)生,他哪來的“五十騎”兵?細讀《三朝北盟編》和《宋史》等記載,我們可以知道,當時辛棄疾整合了來自三個方面的人馬。一是賈瑞帶領(lǐng)的從山東出使南宋的辛棄疾等11人。這11位勇士是:總轄賈瑞、統(tǒng)制官劉震、右軍副總管劉弁、游奕軍統(tǒng)制孫肇、左軍統(tǒng)領(lǐng)官劉伯達、左軍第二副將劉德、左軍正將梁宏、右軍正將劉威、策應(yīng)右軍副將邢弁、踏白第三副將劉聚、總轄司提轄董昭、賈思成、天平軍掌書記辛棄疾。13二是賈瑞、辛棄疾北返到海州時,京東招討使李寶派遣其部將王世隆率領(lǐng)的護送同行的十數(shù)位騎兵。前引《三朝北盟會編》言:京東招討使李寶遣王世隆率十數(shù)騎與瑞等同行。33《建炎以來系年要錄》亦載辛棄疾等受命返回山東之時,“京東招討使李寶遣統(tǒng)制官王世隆與瑞等赍官誥節(jié)鉞以往”34。辛棄疾既約王世隆同行,則王世隆所率領(lǐng)的“十數(shù)騎”也會同時參戰(zhàn)。三是“忠義人馬全?!钡热?。前引《宋史》本傳所說辛棄疾“約統(tǒng)制王世隆及忠義人馬全福等”之馬全福,未見其它史書提及,很可能是耿京的部下,他從山東逃到海州給辛棄疾等人通風報信,于是辛棄疾約其同行。雖然這一推想沒有直接的史料證據(jù),但應(yīng)合乎情實。辛棄疾到海州即聞知耿京被害,自然是有人前來報告消息。馬全福既不是與辛棄疾同行赴南宋的11人中之一員,又不是王世隆帶來的人馬,而是“忠義人”,自然是耿京的部下。因主帥耿京被殺,他激于義憤,帶領(lǐng)一批人馬從東平府來到海州與辛棄疾會合,以商量對策。于是辛棄疾約其同行。三支人馬,合成洪邁所說的“五十騎”。生擒張安國之役能夠成功,固然主要得力于辛棄疾的指揮,但如果沒有其他敢死之士的配合,辛棄疾一人也難成事。辛棄疾曾說:行陣無死命之士,則將雖勇而戰(zhàn)不能必勝;邊陲無死事之將,則相雖賢而功不能必成。9五生證明的內(nèi)在要求憑借五十騎兵要在五萬之眾的金兵軍營中赤手生擒張安國,這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wù)!何況當時又沒有現(xiàn)代化的通訊、偵察和運輸裝備,只能靠超人的智慧、膽識和身手!然而,英雄就是善于將不可能變成可能。辛棄疾曾經(jīng)夫子自道式地說過:古之善用兵者,非能務(wù)為必勝,而能謀為不可勝,蓋不可勝者,乃所以徐圖必勝之功也。9在辛棄疾看來,打優(yōu)勢明顯的必勝之仗,算不上是會用兵,真正“善用兵”的,是能打贏“不可勝”之仗,把“不可勝”變?yōu)椤氨貏佟薄P翖壖簿褪沁@種“善用兵”的軍事天才!辛棄疾究竟是怎樣把這“不可勝”變成“必勝”,我們已經(jīng)無法知曉其詳細的戰(zhàn)術(shù)部署,但看看辛棄疾在《美芹十論》和《九議》中提及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shù),我們或者可以有些領(lǐng)悟:臣故曰:知敵之情而為之處者,綽綽乎其有余矣。9事有操縱在我,而謀之已審,則一舉而可以遂成。9攻其不備,出其不意,是謂至計。35今之論兵者,不知虛實之勢、緩急之序,乃欲以力搏力,以首爭首,寸攘尺取以覬下,譬之驅(qū)羊以當餓虎之沖,其敗可立待也。35辛棄疾一定會經(jīng)過偵察,對金兵營帳內(nèi)的虛實和張安國的活動規(guī)律了如指掌,然后謀劃制訂出縝密的智取方案(決不會“搏力”強攻),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遂一舉而成。讓我們回放辛棄疾突襲金營生擒張安國幾個神奇的“鏡頭”:安國方與金將酣飲,即眾中縛之以歸。金將追之不及,獻俘行在,斬安國于市36。即帳中縛之,獻于臨安斬之。37赤手領(lǐng)五十騎,縛取于五萬眾中,如挾毚兔,束馬銜枚,間關(guān)西奏淮,至通晝夜不粒食。38挾安國馬上,還朝以正典刑。17拼接這幾個零星的鏡頭,大約可以再現(xiàn)如下場面:辛棄疾等人化裝潛入金兵營帳中,當時張安國正與金兵將領(lǐng)得意忘形地暢飲,辛棄疾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突然出現(xiàn)在酒席前,將張安國捆縛起來,如挾狡兔,拎上馬背,然后飛奔出營。同行的騎兵在外接應(yīng),一同絕塵而去(或兵分幾路,以掩護辛棄疾撤退)。敵人追之不及,辛棄疾束馬銜枚,晝夜不停,越過淮河,將張安國送至建康,交給朝廷正法。一幕絕世傳奇驚險劇,就此完美落幕!好奇的讀者或許會問:辛棄疾為什么不像殺僧義端那樣將張安國就地處死,而要大費周章地馳騁數(shù)千里,越過淮河,渡過長江,將張安國從山東綁送臨安(今浙江杭州),交給南宋朝廷正法?這是因為殺義端的起因和目的跟擒張安國大不相同。辛棄疾在南下歸宋之前殺義端的起因是,經(jīng)辛棄疾勸說率眾投誠耿京的義端,盜走了掌書記辛棄疾所掌帥印。耿京欲殺辛棄疾,辛要求寬限三日,奪回帥印。辛棄疾只要奪回帥印,目的就已達到。耿京也知道帥印為義端盜走,所以,辛棄疾在三天之內(nèi)殺死義端、奪回帥印,不僅挽回了損失,而且在耿京面前還證明了自己的勇武和才能。果然,辛棄疾斬義端后“歸報”耿京,耿京“益壯之”39。辛棄疾意外獲得一次顯身手的機會。處置張安國則不同。辛棄疾生擒張安國,不僅是要回南宋“復(fù)命”時好給朝廷一個“說法”,而且要造成轟動效應(yīng),向世人證明自我的身手不凡,表明自己的“精忠大義”,從而為回歸南宋后的仕途晉升和事業(yè)發(fā)展積累“事功”資本。簡言之,殺張義端,辛棄疾只需向耿京一人證明自己;而擒張安國,必須向世人和南宋朝廷證明自己。生擒張安國大戲的主角是辛棄疾,但章穎《宋中興四將傳》之《魏勝傳》卻說張安國是王世隆所擒:張安國貪虜重賞殺京,其后張浚開督府,嘗問孰能為我生致安國者,王世隆應(yīng)募愿往,浚命以五百騎與之,世隆辭焉,止以其所部二十騎往。時安國已受偽命知濟州,世隆以一騎至濟州,謁入,安國駭曰:“世隆已南歸,胡為至此?”使其人出視之,曰:“貌瘠而赤須也?!惫弧3鲆娭?世隆拔刀劫之上馬,出郊議事,庭下莫敢動。且曰:“王師十萬至矣?!奔敖妓?隨騎,每四五里則置一二騎,盡二十騎,而驅(qū)安國并馬而南矣。督府以安國詣行在所,下廷尉,劾反復(fù)狀。初,京以表進,世隆、安國俱列姓名矣。安國服罪,戮之都市。40《宋史》卷三十二《高宗紀》也把捉拿張安國之功記在王世隆名下:是月,張安國等攻殺耿京,李寶將王世隆攻破安國,執(zhí)之以獻41。這二條記載與前引宋朱熹、洪邁、陳振孫及《宋史·辛棄疾傳》所述俱不同。鄧廣銘先生辨駁曰:稼軒縛張安國而獻俘行在,不唯《宋史》本傳記其事,《朱子語類》及洪邁所作《稼軒記》亦均盛加稱道,無可疑者。章穎為魏勝立傳,而忽插入王世隆擒張安國事,且所述原委至悉,則亦必有所本。但謂其張浚直接所派遣,且無只字道及稼軒在此事件中之作用,則俱非是。蓋王世隆、馬全福俱為自海州隨同稼軒馳赴張安國軍營之人,諸人并力將張安國執(zhí)縛,其首功則稼軒也。42鄧先生所言甚是。章穎謂張浚開督府于建康,派遣王世隆去擒張安國,確與史實不符。蓋張?!伴_督府”建康,事在孝宗隆興元年(1163)正月43。張安國被生擒,連《宋史·高宗紀》在內(nèi),都記載是在高宗紹興三十二年(1162)閏二月。隆興元年(1163)張浚都督建康的前一年,張安國已被擒正法。張浚怎么可能再派遣王世隆去捉拿張安國?故章穎所紀張浚派遣王世隆擒張安國事不實44。為什么《宋史·高宗紀》也說是王世隆“執(zhí)”張安國以獻于朝?我的理解是:辛棄疾從建康返回海州后,已沒有隸屬關(guān)系,他生擒張安國,沒有上司指派,純屬“個人”行為,當然也就沒什么“組織”為他報功請賞。而王世隆是受京東招討使李寶的指派,從海州出發(fā)護衛(wèi)賈瑞、辛棄疾至山東見耿京,傳達朝廷的任命。耿京被殺,王世隆等于沒有完成使命折返。他回后必然要向李寶匯報此行的經(jīng)過和結(jié)果。又因為王世隆也應(yīng)辛棄疾之請參與了生擒張安國的行動,李寶得知經(jīng)過后,應(yīng)會站在他們的立場向朝廷為王世隆請功。故而《宋史·高宗紀》據(jù)相關(guān)官方檔案資料,將擒獲張安國之功記在王世隆名下。但無論如何,《宋史·高宗紀》和章穎的記載都無法否認和推翻辛棄疾生擒張安國的壯舉!章穎所敘王世隆生擒張安國的經(jīng)過,雖然詳實,但較之朱熹、洪邁和《宋史·辛棄疾傳》所述,卻大有不同:王世隆不是在金兵營中生擒張安國,而是在張安國知濟州(今山東巨野)的治所將其劫持45。后者無金兵駐守,捉拿張安國相對容易。遠沒有辛棄疾在數(shù)萬金兵駐扎的營帳里生擒張安國那樣驚心動魄、令人震撼!六為人立世之測試辛棄疾生擒張安國的壯舉,為他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聲譽,為其仕途升遷提供了助力。雖然受當時傳播媒介的限制,辛棄疾生擒張安國事,難以廣為人知,一時不可能轟動天下,但聞之者莫不感動。宋末謝枋得曾動情地說:公精忠大義,不在張忠獻、岳武穆下。一少年書生,不忘本朝,痛二圣之不歸,閔八陵之不祀,哀中原子民之不行王化,結(jié)豪杰,志斬俘馘,挈中原還君父,公之志亦大矣!耿京,孔公家比者,無位猶能擒張安國歸之京師,有人心天理者,聞此事莫不流涕!46在謝枋得看來,最讓人感動的是辛棄疾“無位”而能“擒張安國”回朝正法,故聞之者莫不感佩流淚!同時的名流韓元吉稱許辛棄疾是“平戎手”47,洪邁贊揚他“抱忠仗義”66,陸游贊譽他“青史英豪可雄跨”48,朱熹激賞他是“卓犖奇才”49;在后輩心中,辛棄疾更是“命世大才,濟時遠略”,“卷懷蓋世之氣,如圮下之子房;劑量濟世之策,若隆中之諸葛”50;在帝王眼中,辛棄疾也是“功名自許,早已負于奇才”51,“文武備足之材”52。這些贊譽和判斷,與辛棄疾早年擒張安國的壯舉都有直接和間接的關(guān)聯(lián)。生擒張安國的壯舉,不僅為辛棄疾贏得了崇高的社會聲譽,更獲得了欲奮發(fā)有為而亟需用人的孝宗皇帝的賞識,從而為仕途的順利晉升提供了信任資本。樓鑰在代皇帝起草的任命辛棄疾的制文中一再說:“爾早以才智,受知慈扆?!薄盃栆暂W群之才,早著事功?!?3洪邁也點明過稼軒因此事而深獲皇上的賞識,他的《稼軒記》在敘完稼軒將張安國綁赴行在后說: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入登九卿,出節(jié)使二道,四立連率幕府。38所謂“圣天子一見三嘆息,用是簡深知”54,是說皇上55聞辛棄疾的壯舉,感慨不已,及見稼軒其人,更是贊賞有加,從此深加信任器重,因此辛棄疾能在朝廷登九卿之位、在地方二任帥臣。在人們的印象中,辛棄疾一生是仕途坎坷、不獲重用的。其實,辛棄疾在43歲謫居上饒之前的仕途,不算坎坷。我們可以將辛棄疾的仕履跟同時的張孝祥、范成大、陸游作一比較。四人之中,張孝祥升遷最快,從24歲狀元及第到34歲始任地方帥臣(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使),僅用了10年時間;其次是辛棄疾,從23歲出仕到38歲始任地方帥臣(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經(jīng)歷了15年的磨煉;范成大從29歲入仕到始任地方連帥(知靜江府兼廣西安撫使),則歷練了17年;仕途最不得意的是陸游,34歲出仕后,在仕途上摸爬滾打了28年,到62歲才任從六品的知州56,一生都沒有做到“節(jié)使”和“九卿”。在重進士出身的宋代官場,非進士出身的辛棄疾,仕途升遷的速度比進士出身的范成大還快,僅次于狀元出身的張孝祥,不能不說辛棄疾的仕途升遷是相當順利的57。而這與辛棄疾生擒張安國所展示的超凡勇氣、膽識、智略和能力被世人所認可、被高層所賞識,不能說沒有關(guān)系。試舉一例。孝宗淳熙二年(1175)四月,四百茶商軍在湖北起事,不久就攻入湖南、江西,朝廷“調(diào)江、鄂之師,益以贛、吉將兵,又會合諸邑土軍弓手,幾至萬人,猶未有勝之之策”58。朝廷先后調(diào)換三位提點刑獄前往平定,都無濟于事。兩個月后,朝廷只好任命時為倉部郎中的辛棄疾“為江西提刑,節(jié)制諸軍,討捕茶寇”59。七月,辛棄疾至江西,閏九月,辛棄疾就誘殺了首領(lǐng)賴文政,以最小的代價平滅了茶商軍60,這年辛棄疾36歲。辛棄疾因功而加秘閣修撰(從六品),又過一年,辛棄疾即升任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撫使。朝廷之所以在官軍與茶商軍屢戰(zhàn)不勝后調(diào)任辛棄疾前往措置,顯然是基于對辛棄疾軍事才能的信任。而信任的依據(jù),當然是生擒張安國的壯舉為高層當?shù)浪?因為在擒張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