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城門典故_第1頁
蘇州城門典故_第2頁
蘇州城門典故_第3頁
蘇州城門典故_第4頁
蘇州城門典故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lǐng)

文檔簡介

蘇州古城地名典故觀前街它就是道觀前面的一條街。想來古代道觀前必是終日善男信女不絕,所以道觀所在之處自然成為商業(yè)的中心。這個觀名為玄妙觀,在宋代名天慶觀。因觀內(nèi)遍栽桃樹,開花時燦若云錦,所以又名碎錦街。到元代天慶觀改名玄妙觀街名隨即改為玄妙觀前,后又演化為觀前街。山塘街唐代白居易任蘇州刺史時發(fā)起開鑿山塘,此街瀕臨于山塘河,故名山塘街。倫敦路據(jù)《吳地記》載,吳王親征東夷時,曾在此臨時停頓憩息,宴賞軍士。后在此置館建橋均以臨頓命名。路亦以此得名。蘇州人讀的是‘倫敦路',而且并非西鳳東漸后崇洋才改讀,以前就這樣讀,據(jù)專家考證是古音一直流傳下來的原因。烏鵲橋跨第三橫河?xùn)|段南側(cè)平行分支,北堍連平橋直街,東側(cè)滾繡坊,西側(cè)長洲路,南堍出十全街,正對烏鵲橋路。古名橋,與闔閭城同建,位于“子城”正門前直街上,建城之初,此處有吳王烏鵲館,橋因館得名。唐白居易有“烏鵲橋紅帶夕陽”、“烏鵲橋高秋夜涼”“黃鸝巷口鶯欲語,烏鵲橋頭冰未消”等佳句。宋揚備《上元詩》有“月滿星移水照天,南飛烏鵲影翩翩”之句。明高啟也留下“烏鵲南飛月自明,恨通銀漢水盈盈,夜來橋上吳娃過,只道天連織女行”的絕妙意境。此橋雖歷經(jīng)興衰,至清末民初猶規(guī)模宏偉為城內(nèi)石拱橋之冠。據(jù)稱,橋拱之頂幾與玄妙觀三清殿等高。橋純用武康石構(gòu)成,至為壯觀。太監(jiān)弄明代有金玉、如意兩太監(jiān)在此居住,遂名太監(jiān)弄。西段曾名青年弄,因基督教青年會得名。樂橋跨第二橫河,貫通人民路中段,與干將路立交。位于蘇城中心,歷來作為分界區(qū)劃標(biāo)志。明清時期其東為長洲縣、其西為吳縣,今則其北為平江區(qū),南屬滄浪區(qū)。古時是城內(nèi)鬧市之最,亦曾為戮人刑場,故亦名戮橋。橋上原建漢肖王廟,以肖何制律,特于刑場祀之。后民諱其名,去兇化吉,改作樂橋。人民路宋代稱大街。后因形如臥龍遂稱臥龍街,后改護龍街??箲?zhàn)勝利后,一度改為中正街,解放后更名為人民路,幾經(jīng)擴建,為南北向交通主干道之一。為清末洋務(wù)派盛宣懷所辟,以石子鋪路而名,是金閶區(qū)商業(yè)云集的一條步行街。盛家?guī)⒓沂亲≡谀菞l路上的大戶人家,而門前的路按照河流勢蜿蜒如帶,故名盛家?guī)Я?。善家巷西出鳳凰街,東接?xùn)|小橋下塘。善家當(dāng)指行善之家,非“善”姓。巷西段南側(cè)有陸姓大宅(南墻抵孔副司巷,大門為鳳凰街66號),據(jù)稱“樂善好施”。巷由此得名。百口橋據(jù)《平江城防考》載:東漢顧訓(xùn)五世同堂,家有百口,衣食均等,長幼有序,因以所居名為百口橋,巷亦因此得名。百花洲介于胥門至盤門的城墻和第一直河之間,為一狹長地帶。南于新市路西端連幸福村,北與學(xué)士街南口直線相連。沿用南宋時舊名。本為接待外國使臣與高官顯宦的姑蘇驛的精致花園,享有盛名。元代仍保持豪華面貌,明代湮沒,詩人高啟有“歌吹無聞洲寂寞”之句。南宋淳佑年間(1241-1252年)創(chuàng)建的百花庵在街南端,盛時室宇人稱“一千九百九十九間半”,農(nóng)歷二月十二“百花生日”則為一年一度廟會,香火鼎盛。十全街名十泉街,始稱于宋,因舊有十口井得名,后改十全街。也有一說自號“十全老人”的乾隆下江南曾來過這里,遂易名為“十全”十梓街梓為百木之王,街名源自古詩”太守署前樹十梓”街北有子城遺址明代之前即為蘇州府署。五卅路南起十梓街,北出言橋至干將東路。元末張士誠兵敗,建筑盡毀,土丘亂崗,俗稱“王廢基”。民國14年(1925年)上海發(fā)生“五卅慘案”,蘇州各界發(fā)起募捐,后以退回,所捐一萬元,在體育場東側(cè)決筑“五卅路”以志紀(jì)念。于第二年“五卅”一周年時舉行奠基典禮,立兩方石質(zhì)路碑,直行刻“蘇州各界聯(lián)合會-五卅路-中華民國十五年五月卅豎立”五龍?zhí)段妪執(zhí)媒ㄓ谔曝懺g,宋淳熙間香火大盛,又名靈濟廟,舊有龍?zhí)?。弄名即以此命名三香路東以姑胥橋為界與道前街相接,西至獅山大橋為界通新區(qū),是蘇州市東西向主要干道之一。三香之名,源于三鄉(xiāng)廟。按《吳門表隱》:“孝子顧鳳山墓在胥門外三鄉(xiāng)廟側(cè),”相傳,其廟系三鄉(xiāng)土地廟,解放前香火極盛,廟旁有三鄉(xiāng)村,后衍“鄉(xiāng)”為“香”。三山街起大石頭巷,北邊至憩橋巷,1995年延伸至干將西路。古稱海上有蓬萊、瀛洲、方丈三座仙山,官紳富戶在營宅園定居,自比神仙,遂以“三山”作街名。南宋時稱黛眉橋巷,清人稱峨眉橋巷,橋原在巷北口。1989年改彈石路面為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長100米,寬3米。二郎巷北起十全街,東傍內(nèi)城河,向南折西至相王路。巷內(nèi)原有二郎廟,故名。音近,群眾亦呼宜蘭巷。東美巷南起道前街(巷口原有橋名西館橋),北至大石頭巷(巷口原有馬禪寺橋)。古稱館娃坊,吳王離宮別館所在。宋代為果子行集中地,故亦稱果子巷。明代始稱東米巷,是與西米巷對稱。清代轉(zhuǎn)音稱東美巷,以古為館娃坊,義亦可通。12號南部原是大隆公所(有說系木業(yè)同業(yè)組織),內(nèi)設(shè)義塾授童啟蒙,每冬設(shè)施粥場。12號北部系菜館業(yè)同業(yè)組織,內(nèi)供關(guān)帝,西美巷南起道前街,北接新春巷(金閶區(qū))。東側(cè)本有河,與東美巷-牛車弄夾河平行,北口原有自新橋,南口原有西館橋,河于抗戰(zhàn)時填沒。宋代名和豐坊。明代是米行集中地,稱西米巷,清代轉(zhuǎn)音訛為西美巷。巷多大宅院。南石皮弄一長一短兩條平行,皆北出十全街,東弄南至西燒香橋,西弄,南端不通。50年代毛巾廠擴建,將橫向一段劃入廠區(qū),遂成現(xiàn)狀。原巷內(nèi)多為小手工業(yè)及小販聚居的茅棚陋舍,與外口十全街顯貴宅院相比益顯破敗不堪,人稱“破弄”,因“破”字弄名不雅,以拆字法稱“石皮弄”。1980年調(diào)整重名,此處冠以“南”字。東弄長639米,寬3-5米,西弄長34米,寬約1米,東弄于1980年拓寬改彈石路面為枕石和瀝青路面,西弄仍為彈石路面。府東巷南在舊道署東側(cè)出道前街,北口在東支家巷,中段東向一折接織里弄。歷代稱施巷,吳音施、舒不分,民國后遂訛為舒巷。1980年定為今名。司前街南以三多橋為界與東大街相連,北以吉利橋為界,過橋出道前街與養(yǎng)育巷相對。宋前名織里橋南街,明清兩代在此設(shè)司獄司衙,遂稱司前街。此地成傳統(tǒng)性的監(jiān)獄、看守所所在地。解放后為市公安局看守所、拘留所。蘇州俚語“司前街”成監(jiān)獄的代詞。1997年看守所、拘留所遷至陸墓。東善長巷東起金獅河沿,西至司前街與西善長巷隔街相對。古時是修理打造船只集中地,精初尚稱船場巷,后演變成今名。天線弄東接地方弄,西出司前街。舊時亦稱西采蓮巷。據(jù)老人云:本弄自古即名天線弄。光緒末年有人在此設(shè)家庵,以弄名諧音稱天仙庵。中軍弄位于東大街北段東側(cè),西出東大街,東端不通。古代有中軍衙門在此,按清制,督撫以下凡有兵權(quán)者,其標(biāo)下之首領(lǐng)官統(tǒng)稱中軍。因地近書院巷,是巡撫所屬的中軍。申衙弄東出學(xué)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明代顯宦申時行有宅于此,故名。1966年曾改稱鐵局二弄。弄長40米,寬2-4米,彈石路面。鐵局弄東出學(xué)士街,西至印鐵制罐廠。元代至正年間(1341-1367)設(shè)鐵匠局于此,故名。財帛司弄東出學(xué)士街,西至蘇州鎖廠。財帛司廟故址在此,故名。財帛司廟古為東漢高士梁鴻祠。招財弄在小太平弄北側(cè),東出學(xué)士街,西至蘇州鎖廠。其旁有財帛司廟,廟之主神旁有小財神“招財”、“利市”,故名。醋庫巷平行于十梓街中段南側(cè),東起鳳凰街,西至平橋直街。宋時在此設(shè)監(jiān)酒廳,筑醋庫,為儲醋之所,因以名巷。后醋庫另設(shè)別處,巷名保留。牛車弄南起大石頭巷,北至干將西路。宋時為出售牛拉水車之處,故名。養(yǎng)育巷南起道前街,對吉利橋司前街,中段跨太平橋,北至景德路與中街路相對。太平橋以南屬滄浪區(qū)所轄,橋北為金閶區(qū)。宋以前稱永安巷。南宋淳熙六年(1179)在砌街時發(fā)現(xiàn)磚刻銘文,記載修筑永安巷自吉利橋至板寮巷(今瓣蓮巷)一段路面,《宋平江城坊考》載,此巷名中街巷,明代始俗呼羊肉巷,民國初訂路牌時書作養(yǎng)育巷。安利橋路同橋名。路以橋為中心,西向止于葑門橋與十全街相連,東向接葑門路,折南止于徐公橋與葑門西街相連。自古為葑門內(nèi)外之咽喉,是“保境安里”的關(guān)隘段,安里橋(路)名始稱于宋代前?,F(xiàn)誤為稱“安利橋”(路)。瓣蓮巷東出養(yǎng)育巷,西出剪金橋巷。明代稱板寮巷(版寮巷),清初已演變成今名。4號系清代名醫(yī)曹淪洲祠。玉巷清乾隆時稱鉤玉巷,俗訛狗肉巷。清再訛作今名,原巷名來歷有二說:一為張士誠葬宮妃于此,古時宮女葬地稱玉鉤斜,故名;另一說為巷形斜若玉鉤。錦帆路原為河,即古子城城壕,吳王為討好西施,以五彩的錦緞制成船帆蕩漾河上,故名錦帆涇,又名錦泛涇,以兩岸桃楊春日花開倒影水中如泛錦而得名。后來錦帆涇的河道被填,錦帆涇即易名為錦帆路了剪金橋巷相傳是因吳王與西施出游,見橋頭有一賣花女叫賣鮮花,吳王從頭上取下一只價值連城的金簪,命宮女剪下一截,把所有的鮮花統(tǒng)統(tǒng)買了下來,供西施曉妝之用。此處即曰剪金橋。專諸巷于閶門旁的一條小巷。春秋戰(zhàn)國時,吳國公子光為了謀奪吳王僚的王位,派壯士專諸藏短劍于魚腹中,用魚腸劍刺死了王僚。當(dāng)時壯士專諸就住在這條小巷中,“專諸巷”的聲名也由此而流傳千古。南園北路位于竹輝路中段南側(cè),據(jù)《吳郡志》載:“南園,吳越廣陵王元璙之舊圃也。老木皆有抱,流水奇石,參差其間。王禹偁為長洲縣令,嘗攜客醉飲,有詩曰:‘天子優(yōu)賢是有唐,鏡湖恩賜賀知章。他年我若功成后,乞與南園作醉鄉(xiāng)。'”又云:“府學(xué),在南園之隅?!睋?jù)此說,南園之地約在今文廟、文化宮之南一帶,后因兵火而毀。明清以來,南園河之南部城內(nèi)地區(qū),皆稱南園。憩橋巷樂橋南堍西側(cè),東起人民路,西在三山街北口處連幽蘭巷。古時東口有橋,春秋時吳王率軍出征曾在此憩息,故名“憩橋”,巷以橋名。金圣嘆宅在巷內(nèi),5號門前原有“樂善好施”額石牌坊,1972年第二橫河西段筑防空洞時移用。燕家巷北出十全街,南接燕家浜。三國時孫權(quán)乳母陳夫人在東側(cè)建有“燕國夫人廟”,故名。南宋時廟尚存。幽蘭巷東口北接鷹揚巷,南接三山街,東出憩橋巷,西口北接雙成巷,南接牛車弄,西通花街巷。宋時稱勾欄巷(勾欄為*院之別稱),清同治時改稱今名。與附近的花街巷、柳巷皆舊時官紳權(quán)勢人物冶游之區(qū)。4號為已故舊律師葉正甲宅。5號為著名西醫(yī)內(nèi)科、解放初任衛(wèi)生局局長余志華寓。大石頭巷東起人民路,西至東美巷,正對柳巷。宋代巷東口立有坊,稱平權(quán)坊。明代平權(quán)巷、大石頭巷并稱。清代忌談“平權(quán)”,單稱大石頭巷。所謂大石頭,即隕石,在巷東段北側(cè)市公安局院內(nèi)。類似花崗石質(zhì),黃褐色,作方臺體,高0.3米,徑0.5米,刻“古墜隕石”四大字,上款“大石之重名因之,下款“大明崇楨□□地主□□□□”.24號秦宅系古建筑。35、36、37號一統(tǒng)大宅為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建于清代,后門在倉米巷,相傳乾隆時沈三白故居,后歸吳氏,現(xiàn)較完整。36號有磚刻門樓兩座;39號大宅后兩進各有井一口。蓮花巷東起人民路,原西至金獅河沿。相傳晉代高僧支遁飲馬于橋(今飲馬橋)下,至本巷口馬溲,溲處忽生蓮花,故巷名稱蓮花巷。甲辰巷南出市橋頭,北至干將東路。宋代名夾城巷,后訛為“甲辰”。舊時手工紡織業(yè)集中,故有“機房祖師殿”建筑。巷底有古磚幢一座。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市橋頭起相門外城河沿,西抵巷門里。巷東有始建于三國赤烏年間(238—250)的東禪明覺寺,為蘇城四大禪寺之一。其西有橋稱寺橋,巷遂以寺橋頭名之,抗戰(zhàn)前后訛“寺”為“市”。市橋頭見于宋《平江圖》,自古西連唐家巷逕直抵官太尉橋堍。70年代蘇州棉織廠于巷西圈地建廠,阻斷通路,由是西出需繞經(jīng)巷門里。巷南側(cè)原有河,東通內(nèi)城河,三十年代初開辟相門,此河更與外城河通。70年代河填沒。巷長325米,寬4米,本為彈石路面,1984年改鋪水泥六角道板路面。市橋南北起市橋堍,垂直于橋北的市橋頭,南抵張公橋折西約百米與讀書灣相連。因在市橋南堍,故名。舊稱張公橋。原東側(cè)有“朱公祠堂”與修船場。80年代改鋪水泥六角道板路面。長約200米,寬2-3米。葉家弄南起十梓街望星橋西堍,北以吳王橋西堍為界。古稱葉家巷,宋翰林學(xué)士葉夢得居此,故名。葉夢得,字少蘊,號石林居士,紹圣四年進士,南宋初任戶部尚書。弄東傍河岸,垂柳依依,石橋比比(東沿原有望星,百獅子、壽星、吳王四橋,南北所跨原有王母、胭脂二橋),書院巷東出人民路與十全街相對,西于金獅河沿南口與三多巷相連。因月湖書院而得名。月湖書院,原為常平義田書院,始建于清順治十年(1653),后廢,康熙二十五年(1686),太守李煦重建大門、中門、講堂、敞樓、書舍,名月湖書院。該地宋有能仁觀音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8)設(shè)廣盈倉、常平義倉等。清時有書院弄。唐、宋時稱南宮坊,有坊立于巷東口。后以宋代鶴山書院在此,改稱今名。相傳書院為魏了翁(人稱鶴山先生)所創(chuàng)。書院址于明永樂年間改為巡撫大臣行館,清代巡撫成為地方常設(shè)長官后,在此設(shè)江蘇巡撫衙門,是駐蘇州品級最高、規(guī)模最大的官署。巡撫衙門建筑僅存大門、儀門和后堂、后樓,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尚有古木盤槐、樸樹等。金獅河沿南起書院巷、三多巷相連處,通小木橋弄,北在金獅橋堍東接金獅巷、西接?xùn)|善長巷,過橋出道前街?!端纹浇欠豢肌贩Q原名西包司巷。包司即包使,平江知府兼發(fā)運使包恢居此,故名。清末改稱金獅河沿,亦稱金絲荷堰,以其西古有大荷池,故音義皆通。[三多巷]位于金獅河沿南口西側(cè),東起書院巷,西至東大街、司前街相連處,并和侍其巷隔街相對。1958年填南側(cè)河道,形成東段南側(cè)支巷?!端纹浇欠豢肌份d,原名蓮花池巷(一說唐宋時稱義和坊,有坊立于西口)。相傳,此處原有一大的蓮花池,為春秋時吳王賞蓮之處。后在蓮花池旁建造民居,形成街巷,遂以蓮花池名巷。西端南側(cè)原有杉瀆橋,清后遂以之為巷名。后橋名、巷名皆演變成音近似的今名。取多福、多壽、多子祝頌之辭意。東麒麟巷古名騎龍巷。相傳附近河中有龍?zhí)叮腥f鯉來潮之異,故命騎龍巷,今訛作東麒麟巷。神道街宋名雍熙寺巷,因直對雍熙寺得名。明初,在雍熙故址改建府城隍廟,遂改巷名為神道街。朱家園北宋末,朱勔為徽宗經(jīng)辦“花石綱”致富,自營園林于此,名“同樂圃”。朱家園即其遺址。學(xué)士街位于道前街西端,南起胥門內(nèi)大街,與百花洲直線相連,北至景德路與吳趨坊直線相連。在第一直河西沿。宋代,此處已有藥市,有“吳中藥市,天下聞名”之譽。故名藥市街。明代大學(xué)士王鏊居此,后改今名。街為歷史上深宅大院集中地。五申弄北出十全街,南向折東通烏鵲橋路。宋代原為河道,填河成巷,明代稱五圣巷,以有五圣廟故名(五圣:亦稱五通,邪神名)。清代康熙時江蘇巡撫湯斌禁五圣邪神,弄以有申姓宅第,遂改稱五申弄。北局明代在此設(shè)立專門供奉皇室絲織品的織造局,清初又在城南另建織造府,此處為北局?;蕪U基元末張士誠占領(lǐng)蘇州稱吳王,將春秋時的子城作為王府。一三六七年,張士誠兵敗縱火將王府燒成一片廢墟,故有皇廢基之稱。鳳凰街南抵帶城橋出十全街,與帶城橋路相連,中段在原南倉橋(1958年拆除)與十梓街垂直交叉,北至甫橋出干將東路。以十梓街為界,街南段原稱鳳凰街;北段原稱甫橋西街。1966年合稱反修路,1980年定名為鳳凰街。南段老鳳凰街古名孔圣坊巷,唐宋時有孔圣坊豎立北口。傳說:康熙帝南巡行宮在街南端東側(cè)帶城橋下塘織造府,“圣上”出入,即逢“孔圣”,于儀禮不符,遂借街南端西側(cè)原金雀弄名,以“金雀對鳳凰”為由改稱鳳凰街。元和路平行于民治路與司長巷之間,東起甫橋下塘,西抵公園路。西段有支巷兩截。原名十郎巷。相傳元末吳王張士誠據(jù)蘇州,被朱元璋大軍所圍,住巷的十位倉夫應(yīng)募出戰(zhàn),英勇陣亡,為彰忠烈,定作巷名。清雍正年間建元和縣衙于此路北,隨之先后改稱為元和縣前、元和路?;蕦m后:南起民治路,北兩口在元和路,東口在甫橋下塘。主巷為南北走向。主巷南口西側(cè)為南宋楊園、清代萬壽宮原址。兩條支弄位于皇宮側(cè)后,稱皇宮后。主弄原住戶都從事木梳篦箕制作,故原稱木梳弄。解放后合并定為今名。九如巷:東出五卅路,西向折南通十梓街,北向穿越住宅樓可抵體育場路。泗井巷:平行于十梓街西段南側(cè),東起平橋直街,西向折南在樂水倉橋東堍與長洲路相連。宋代稱四酒務(wù)。酒務(wù):官職、官署之名,專管釀酒與酒稅事務(wù)。原有酒務(wù)四,合而為一,故名四酒務(wù),亦即都酒務(wù)。四酒務(wù)官署在此,巷名隨之。清代訛為泗酒巷。民國初再訛為今名。梧村:位于十梓街、公園路西北轉(zhuǎn)角,通道成十形,西出公園路。民國25年由清末顯宦汪鳴鑾出資興建,占地五畝。海式石庫門清水青磚墻,兩層磚木結(jié)構(gòu),南北兩排,每排四個單元,每單元三樓三底,建筑面積1433平方米。北端另有花園洋房及附屬建筑。26年竣工,即由汪氏后代賣給洞庭西山人,上海東萊銀行出身的資本家鳳柱楣。鳳柱楣以“良禽擇木而棲”、“鳳棲于梧”的寓意,名之為“梧村”。泰伯廟橋下塘,與泰伯奔吳的故事有關(guān)。公元前十二世紀(jì)泰伯奔吳,帶來了先進的周文化,結(jié)合本土文明,創(chuàng)建了吳國。泰伯廟又名至德廟,為紀(jì)念奉祀古吳國始祖泰伯之祠廟。東漢永興二年(154年)郡守麋豹建于閶門外,五代后梁乾化四年(914年)吳越王為避兵亂徙于今所。南宋、明、清歷代重建,民國時期亦曾修繕。廟中有康熙、光緒及民國時重修記碑石可考?,F(xiàn)尚存橋、坊、殿、廡等建筑。至德橋俗稱泰伯廟橋,梁式,橋墩仍為石砌,橋面已有改動。過橋迎面聳立四柱三間沖天式石坊,柱端雕卷云紋,橫額鐫"至德坊",為光緒二年江蘇巡撫吳元炳所書。今稱閶門內(nèi)下塘。胥門大街,胥江路:春秋時,伍子胥在蘇州建造一座舉世無雙、名揚天下的水陸古城,又叫“水陸八卦城”。為了紀(jì)念伍子胥,后人把其中一座城門取名為胥門,與胥門緊接的街道取名為胥門大街、胥江路等。小邾弄,西周時有一個小國叫邾國,在西周諸國中只能算作一個小國,從開始建國,它就是魯國的一個附庸國,方圓不過幾十里。它的疆域東到今費縣城西,西到今魚臺縣東北境獨山湖北岸一帶,南到今滕縣安上村一帶,北到今鄒縣縣城附近。邾國建國之初國力實在太弱,無法與其他大國抗衡,因此在史書中沒有留下它的事跡,只有簡單的世系供我們參考。經(jīng)過幾代人的努力,邾國已經(jīng)開始強大起來,但它仍是魯國的附庸。繼位的夷父顏是一個昏君,他重用奸臣,把邾國搞得一團糟,政治極為腐敗。后來,他把王位傳給了他的弟弟叔術(shù)。叔術(shù)非常賢達,他不愿意接替兄長的權(quán)力,只做了很短一段國君便把王位傳給了夷父顏的兒子夏父。夏父作了國君之后,便封自己的兄長友到鄖地(今山東滕縣東),建立了小邾國。小邾國共傳十四世,戰(zhàn)國中期被楚宣王所滅。大約戰(zhàn)國中期,小邾國與邾國一同被楚國所滅,所以小邾國王族、世子邾洪基逃亡吳國,后居閶門(今江蘇蘇州市),去邑改姓朱氏,號稱洪基朱氏。胡廂使巷,廂使為唐肅宗時,在禁軍中選擇善騎射者,置御前射手,分左右?guī)5轿宕罅簳r,京師置四廂,諸軍分二廂。廂置使,掌城郭煙火事。閭邱坊,是因宋朝議大夫閭邱孝終的宅第而命名的。閭邱孝終,蘇州人。曾任黃州太守。閭邱孝終與蘇軾常詩酒唱和,友誼深厚。閭邱孝終辭官后回蘇州定居,蘇軾途經(jīng)蘇州,必去看望閭邱孝終,曾有“蘇州有二邱,不到虎邱,須訪閭邱”的話。大成坊在玄妙觀西,本作大云坊,因原有宋代林虙的宅第,林晚號大云翁。此坊后誤為大臣坊,更訛轉(zhuǎn)為大成坊了。三元坊:原在人民路南端,即書院巷口至府學(xué)處,清乾隆四十六年,百姓為連中“三元”的錢棨建立牌坊,故名“三元坊”,錢棨,蘇州人,出身于書香門第,在乾隆四十四年中鄉(xiāng)試第一名解元,乾隆四十六年中會試第一名會元,接著中殿試第一名狀元,據(jù)史籍記載,連中“三元”極不容易,也不多見,我國自隋代開科考試以來,連中“三元”的總共不過14人,在錢連中“三元”之前,是明代正統(tǒng)十年乙丑科商輅連中“三元”,到錢棨連中“三元”已相距336年,也是清朝開國以來第一個連中“三元”的人,因此顯得特別榮耀,蘇州的官員和百姓也感到特別高興,特地在府學(xué)之東用花崗巖筑起雄偉壯麗的牌坊,稱“三元坊”,并將乾隆皇帝寫的《御制三元詩》鐫刻于上,作為殊榮。錢棨連中“三元”之后,曾充任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兼任太子師傅,在上書房行走,后為云南學(xué)政、云南鄉(xiāng)考官,由升任內(nèi)閣學(xué)士兼禮部侍郎,錢棨忠于職守,辦事勤懇,認真負責(zé),嘉慶四年死于云南任上,墓葬在吳縣胥口香山。周武狀元巷:原在景德路東端南側(cè),雍熙寺東。巷口有周武狀元牌坊。周武狀元,即周虎,字叔子,常熟縣人,宋寧宗慶元二年考中狀元,授殿司步軍同正將,任和州知州,在金兵侵犯和州時,周虎誓死守城一個月,激戰(zhàn)三十余次,殺死敵將十余名,使金兵敗退而去,周虎誓死守城,成為抗金名將,受到朝廷褒獎。退官后歸居蘇州,住在今雍熙寺弄之東,為褒揚周虎,蘇州郡守在郡廟前建立“武狀元坊”,據(jù)史籍稱,此處原為三國時期周瑜故居,稱“周將軍巷”,宋咸淳元年,賜額改為“周武狀元巷”,巷名由此而來。富郎中巷,宋代刑部郎中富嚴(yán)所居。吳殿直巷,宋朝武官有右班殿直、左班殿直的名稱。因宋代官至殿中丞吳感居此而得名,實為吳殿丞巷。丁家巷,宋代丁謂居此。丁謂,字謂之,后改字公言,蘇州人。淳化三年進士,累官同中書門下平章事,昭文館大學(xué)士,封晉國公。后被貶。為人機敏有智謀。善談笑,尤喜為詩。圖書、博奕、音律無不洞曉。葛百戶巷,明代洪武元年在軍事重要的地方設(shè)衛(wèi),次要的地方設(shè)所,大約每5600人為一衛(wèi),長官稱指揮使;1120人為一千戶所,長官稱千戶;千戶所下設(shè)百戶所,兵員112名,長官稱百戶。文丞相弄,為紀(jì)念文天祥而命名。文天祥,號文山,江西人。南宋進士,歷任贛州知州、平江府知府、右丞相。他的傳世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現(xiàn)出他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大儒巷,明代大儒王敬臣居此得名。王敬臣,明代貢生。萬歷中,以薦征國子監(jiān)博士,辭不出。他的學(xué)說以慎獨為先,有門生四百余人。學(xué)者稱他為“少湖先生”,譽為“大儒”。怡園旁的尚書里,明代禮部尚書吳寬居此而得名。吳寬,蘇州人。成化八年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因他學(xué)識淵博,為人敦厚,是弘治皇帝的老師。吳寬是位大書法家,擅長正楷行草,對后輩祝枝山、文徵明、唐伯虎等人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王洗馬巷,古代有“太子洗馬”的官職,漢時為太子太傅、少傅的屬官。晉太子洗馬又加掌管圖籍。梁有典經(jīng)局,置太子洗馬八人,掌文翰,皆取甲族有才名者為之,尤為清選。陳同梁。明司經(jīng)局有洗馬二人,掌經(jīng)史子集制典圖書刊緝之事,以備進覽,凡天下圖冊上東宮者皆受而藏之。清代亦有司經(jīng)局洗馬,其職掌略同明制。王樞密巷,中國唐代始置樞密使,以宦者為之,掌承受表奏。后唐莊宗同光初年改崇政院為樞密院,崇政使為樞密使,與宰相分秉朝政,其權(quán)愈重,宋代樞密院與中書省同管軍事機密、邊防等,掌握文武大權(quán),并稱二府,即政府和樞府,同為最高國務(wù)官署,長官合稱宰執(zhí),宰即宰相,執(zhí)即執(zhí)政;樞密院設(shè)十二房,分曹辦事,十二房為:北面房、河西房、支差房、在京房、校閱房、廣西房、兵籍房、民兵房、吏房、知雜房、支馬房、小吏房。元代樞密院主要掌軍事機密、邊防及宮廷禁衛(wèi)等事務(wù),遇有戰(zhàn)時設(shè)“行樞密院”,掌一方軍政。明太祖時,廢樞密院,改置大都督府。平橋直街是古城重要歷史地名之一,此街位于蘇州古城的主軸線上,地理位置相當(dāng)重要。宋代,平橋直街被稱為府前直街,用整磚鋪就的御道殘基仍在目前的街基之下。到了清代,因為街道北有平橋,改名為平橋直街。1972年,此街被并入五卅路,其名稱及其歷史遂被淹沒。不僅如此,這一更改還使五卅路的路名與歷史不完全相符了。蘇州明代府學(xué)興盛,古代府學(xué)有“泮宮”之稱,泮環(huán)巷、西泮環(huán)巷因位于府學(xué)附近而得名。西泮環(huán)巷在清時被訛稱為西半爿巷,泮環(huán)巷在“文革”后被誤改為潘環(huán)巷?,F(xiàn)在,標(biāo)明平橋直街、西泮環(huán)巷、泮環(huán)巷的嶄新立式路牌已悄然豎起了。干將路相傳,吳國人干將與其妻莫邪善于鑄劍,他們曾鑄有一對鋒利無比的寶劍,一名干將,一名莫邪,都獻給了吳王闔閭。后來,干將、莫邪被做為利劍的代稱。為了紀(jì)念干將,古代蘇州人把與干將墓相近的古城正東城門稱為“干將門”,后又改為今天的相門。一九八二年,蘇州古城進行改造,并命名為“干將路”。干將莫邪鑄劍的熊熊烈火早已經(jīng)灰飛煙滅了,但在這里有一條路名永遠記下了這段歷史傳說。莫邪路有了干將路,卻沒有“莫邪路”,崇尚歷史文化的蘇州人一直覺得是一個遺憾,因為在他們心中,干將與莫邪不僅是一對夫妻,而且同是鑄劍名家,是聰明、美麗與力量的象征,是蘇州輝煌歷史文化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于是在蘇州古城東側(cè)就有了一條莫邪路,彌補這一歷史的遺憾。蘇州城門典故<<上一篇 >>作者:nanziyang提交日期:2007-4-40:51:00|分類:城市|訪問量:824懸確切的說應(yīng)該是我注意到東周列國志里邊關(guān)于蘇州乃至吳越的2500多年前的史料記載,有感與歲月滄桑巨變,吳越的山水卻年年都在.故我把自己在讀東周列國志后關(guān)于行知方面的歷史知識和地理建筑等方面的行知和大家分享分享.感興趣的可以看看,畢竟我們所倡導(dǎo)的行知觀念是一旅行來求知,或者旅行是最好的求知方式.你在走過了一個地方后,你不應(yīng)僅僅是有一種散散心的收獲吧,比如獲得歷史地理人文風(fēng)俗建筑藝術(shù)健身等等的熏陶才算是真的行知.一.關(guān)于東周列國志自九七年買了<<東周列國志>>回來,斷斷續(xù)續(xù)看過五六遍,都沒有看完.一來書的文體都是古文,雖然我懂古文,這個沒有問題.但畢竟不是很熱心,我是現(xiàn)代青年啊.二來當(dāng)時沒有看史料的心,也就不知書中藏美玉了.昨夜翻來閑讀,居然發(fā)現(xiàn)里面有很多的關(guān)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地的自然地理風(fēng)俗人文城市發(fā)展社會發(fā)展等等資料,不啻乃行知修養(yǎng)必須也,興趣大增乃抱書達旦而終.該書作者馮夢龍明朝人,在前人<<列國志傳>>本的基礎(chǔ)上加以修訂而成.凡列國大故,一一備載,令始終成敗,頭緒井如,聯(lián)絡(luò)成章,觀者無憾.東周,即從周平王東遷(公元前770年)始,到秦始皇橫掃六合統(tǒng)一中國(公元前256年)這五百多年,歷史上稱為東周.這一朝代又分為春秋,戰(zhàn)國兩個歷史時期..關(guān)于蘇州城的建造來歷據(jù)<<東周列國志>>,吳王闔閭元年,既周敬王六年.闔閭訪國政于良臣伍子胥說:"吾國僻在東南,險阻卑濕,又有海潮之患,倉庫不設(shè),田疇不墾,國無守御,民無固志,無以威示鄰國,為之奈何?"伍員說:"臣聞治民之道,在安居而理.夫霸王之業(yè),從近制遠,必先立城郭,設(shè)守備,實倉廩,治兵革,使內(nèi)有可守,而外可以應(yīng)敵."闔閭說:"好,寡人委命于你,子為寡人圖之."伍員乃相土形之高卑,嘗水味之咸淡,乃與姑蘇山東北三十里得善地,造筑大城,既今蘇州城址地所在.城周回四十七里,陸八門,象天八水;水八門,法地八聰.八門分別是:南面盤門,蛇門;北面是齊門,平門;東面是婁門匠門;西面是閶門,胥門.現(xiàn)今國人中知道此門者無多,各門之來歷怕更少有人知曉.下來且看<<東周列國志>>解釋:盤門者,以水之盤曲也;蛇門者,以在巳方,生肖屬蛇也.越國在東南,正在巳方.所以蛇門上刻有木蛇,其首向內(nèi),示越國臣服于吳也.今天蘇州城的南門就是舊日蛇門舊地.齊門者,以齊國在其北也;平門者,水陸地相稱也;婁門者,婁江之水所聚也;匠門者,聚匠作于此也;匠門即今相門所在.閶門者,通閶闔之氣也.閶闔:神話中傳說的天門,宮門.但是吳宮所發(fā)事件在閶門者,都不算美事.有吳王葬女閶門外;葬要離于閶門外,這個是借要離之勇,為他守門等等.胥門者,向姑胥山也.南向復(fù)筑有小城,周圍十里,南北西具有門,惟東門不開,欲以絕越國之光明也?吳地在東為辰方,生肖屬龍?故蘇州小城南門上為兩鯢(音ni)以象龍角.城郭既成,闔閭自梅里徙都于姑蘇城.城中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倉廩府庫,無所不備.大選民卒,教以戰(zhàn)陣射御之法.別筑一城于鳳凰山之南,以備越寇,名南武坡.現(xiàn)在你是不是對蘇州故城的建造來歷有所了解呢.咦,有人發(fā)現(xiàn)還有個葑門沒有說呢,葑門也是有歷史的了.且看下篇.葑門的故事周敬王三十六年春,吳王夫差使將攻打齊國.伍子胥諫曰:"越國在,我心腹之病也;齊國,不過疥癩而已.今王興師百萬,行糧千里,以爭疥癩之患,而忘大毒之在腹心.臣恐齊國未必能打得贏,而越國已經(jīng)殺向吳國.夫差聽信奸佞伯噽(音pi)讒言,以〃屬鏤〃劍賜死伍子胥,伍子胥臨死謂家人說:〃吾死后,可扶吾之目,懸于東門,以觀越兵之入?yún)蔷骋?"夫差割下伍子胥的頭懸掛在盤門城樓上,把他的尸體投入江中.土人懼而私自撈取其體,葬于吳山,后世乃稱胥山,今山有子胥廟.夫差殺了伍子胥后,任奸佞伯噽為相國,又要加封越國的封地,越王勾踐固辭不受.勾踐歸越后謀吳益急,而夫差卻日益驕固,沉溺于酒色,昏患無度.不久,勾踐趁吳王夫差到黃池爭盟主位而不在國內(nèi)時,以范蠡,文種為將相,一舉發(fā)兵攻入?yún)蔷?吳兵堅守城池,急難攻下.這一天夜晚,越國將相種,蠡兩人坐而假寐,以待天亮.夢見了伍子胥乘白馬素車而至,衣冠甚偉,儼然生時.開言說:〃我早料到越兵必至,故求置吾頭于東門,以觀你們?nèi)雲(yún)?吳王置吾頭于南門.我忠心未絕,不忍你們從我頭下入城,故為風(fēng)雨,以退汝軍.然越之有吳,此乃天定,我擋也擋不住.你們要進城,更走東門,我當(dāng)為汝開道,貫城以通道.〃二人帶兵將走到蛇匠二門之間時,忽然太湖水發(fā),自胥門洶涌而來,波濤沖擊,竟將羅城蕩開一大穴."范蠡說:"這是子胥為我開道也!"遂驅(qū)兵入城,吳國乃亡.后來,這個缺口因穴為門,因其水多葑草,門名為葑門,其水名葑溪.即今滄浪亭前曲水也,即是葑溪.當(dāng)然,這個故事很美麗,史料卻是來不得含糊.乃因其水多葑草而名.吳地喪葬風(fēng)俗淵源吳王有個女兒叫勝玉,有次吃飯,廚子進蒸魚.吳王吃了一半,把剩下的賜給勝玉.勝玉怒而對王:"王以剩魚辱我,我還用活在人世嗎?!"退而自殺,吳王闔閭悲之,厚為殮具,營葬于國西閶門外,鑿池積土,所鑿之處,遂成太湖,今女墳湖是也.又傾國庫幾半送女.乃舞白鶴于吳市之中,令萬民隨而觀之,并且叫觀者進入隧道送葬.隧道內(nèi)設(shè)伏機,男女既入,遂發(fā)其機,門閉,用土把門一堵,男女死者過萬人.闔閭說:"使吾女得萬人而為殉,也不寂寞啊!"至今吳俗殯事,喪亭上制有白鶴,乃存遺風(fēng).殺生送死,闔閭之無道至及!有史詩為證:三良殉葬共非奏,鶴市何當(dāng)殺萬人?不待夫差方暴骨,闔閭今日已無民.更多的風(fēng)俗有待時日和來人共從考證,以為行知之資本可也.后記<<東周列國志>>當(dāng)中關(guān)于吳越種種,比如虎丘試劍石之迷;西施之出生地;西施館娃宮,響屟(音xie)廊遺跡;干將,莫邪傳說;錢塘江大潮的故事;吳王井以及吳鉤考證等.當(dāng)然中原,西南,西北諸地所述也頗豐,不能一以而舉,望有心人擇而看之.不必全看其文,因其文非專于古文者不行,繁瑣其難,頗費精力.而明朝另一游記作品<,徐霞客游記>>多寫游名山大川,對于社會人文城市風(fēng)俗所述較少,可參考.上面的考證筆記,主要是為到吳越兩地旅居的朋友而作,其他再續(xù).參考文獻:<<東周列國志>>明.馮夢龍<<徐霞客游記>>明.徐宏祖蘇州傳說典故:蘇州街和泉宗廟傳說乾隆第二次下江南的時候,有一天,來到蘇州城外,和一個親信太監(jiān),打扮成香客,到寺廟里去私訪。他們來到一座尼姑庵,燒完了香,磕完了頭,正在四下里張望的時候,忽見迎面走來一個尼姑,那容貌如花似玉,宛若碧宮仙子。乾隆兩眼直勾勾地望著她,魂兒都飛了出來。同去的太監(jiān)只得輕輕拉了下他的衣袖,他才“啊”了一聲,象從夢中醒了過來?;氐叫袑m后,乾隆立刻下了道圣旨,宣詔那尼姑進宮伴駕。傷腦筋的是:這個美人已削發(fā)為尼,公開選進宮去當(dāng)嬪妃有違佛門清規(guī)?;氐奖本┮院螅∽笏加蚁?,最后想出了個辦法:在昆明湖的南邊,清水河西側(cè)的藍靛廠為她修建了一座半為行宮、半為廟宇的“泉宗廟”。那廟宇雄偉壯觀,僅石雕牌坊就有七座。又臨近清水河,河岸上桃花爭春,風(fēng)景十分幽美。乾隆每當(dāng)?shù)轿魃揭粠в瓮娴臅r候,泉宗廟就成了他的行宮;那個漂亮的尼姑就成了他的寵妃,盡情地討取他的高興。有一年春天,乾隆到大覺寺降香歸來,鑾駕到泉宗廟,不見尼姑前來接駕。只見伴隨尼姑的宮女跪奏道:“美人身體不爽,不便接駕,望乞恕罪?!鼻∫惑@,趕忙步入后宮寢殿。只見尼姑半躺榻上,淚眼愁容。乾隆俯下身子問道:“卿家所得何???”尼姑道:“啟奏皇上,我乃蘇州人士,離鄉(xiāng)已有數(shù)載。我沒有別的病,只是想回家鄉(xiāng)看看?!鼻∫宦?,哈哈大笑:“原來是思鄉(xiāng)病,卿家何不早說?好辦,好辦。半年之后,我同卿家一同去蘇州?!蹦峁靡宦?,病立刻就好了許多。半年之后,一天,乾隆來到泉宗廟。尼姑跪接后,乾隆握著她的手:“卿家快點上輦,我這就與你同上蘇州?!薄罢娴??”尼姑半信半疑?!熬裏o戲言,我能騙你?”于是,尼姑忙讓宮女趕緊打扮,上了輦,和乾隆的御駕一道,前呼后擁,浩浩蕩蕩,出了藍靛廠。行了不到半個時辰,突然停了下來。宮女打開簾子,對尼姑道:“啟稟美人,蘇州已經(jīng)到了?!蹦峁眯闹幸苫螅浩媪?!從北京到蘇州數(shù)月的路程,怎不到半個時辰就到了?她探出頭來往外一瞧,可不是蘇州嗎?你看:街中心,一條小河,流水潺潺,小船緩緩劃過;街兩旁是南貨和蘇州小吃;那來往的人和賣貨的人,全是地地道道的蘇州口音。一到這里,就仿佛置身于江南水鄉(xiāng)。尼姑看了,心中大喜。原來,乾隆為了討得尼姑的歡心,下了一道圣旨,在從藍靛廠到南海淀的大路上修起了一條買賣街,從蘇杭一帶遷來了商賈、店鋪,一時間把一個荒涼的地方變成了江南。從此以后,他就可以經(jīng)常攜帶那尼姑來此欣賞蘇杭風(fēng)光,以解尼姑思鄉(xiāng)之愁。這條街就叫蘇州街。直到現(xiàn)在這里仍延用蘇州街舊名,泉宗廟早拆了。楓橋的傳說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個當(dāng)家和尚,寒山和拾得兩位高僧在一座廟里,誰作主持好呢?兩位高僧都很客氣,推來推去,毫無結(jié)果。這座廟里只有他兩個和尚的時候,還不要緊,等到陸陸續(xù)續(xù)招了一批小和尚進來,就有問題了。小和尚問:“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經(jīng)呀,”寒山說:“應(yīng)該先問拾得師父?!毙『蜕芯腿柺暗?,拾得說:“還是應(yīng)當(dāng)問寒山師父?!彼麄兓ハ嘧鹬?,卻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買多少香油,派誰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無所適從,有意見了,就難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話傳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兩個人又商量起來,推來推去,還是毫無結(jié)果。這時走來一個老農(nóng)婦,說:“兩位師父不要謙讓了,我來給你們出個主意吧。你們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當(dāng)家和尚,這樣最公平。”寒山、拾得一聽,是個辦法,不過,比什么呢,農(nóng)婦指指廟前一條河,說,這條河上缺座橋,鄉(xiāng)里鄉(xiāng)親來來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險,請你們施展法術(shù),變座橋出來,哪個變得出來就是哪個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隱瞞法術(shù),果然拾得先施法術(shù),把身上的僧衣一脫,往河面一拋,變做了一個橋面,可惜,沒有橋架支撐,一陣,風(fēng)吹來,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將手中的禪杖往河邊一插,運起法術(shù),禪杖頓時變成一棵樹,樹朝對岸一鋪,一座橋就穩(wěn)穩(wěn)當(dāng)當(dāng)臥在了河面上。老農(nóng)婦一笑,說:“還是寒山本事大些?!闭f著把一塊手帕朝腳前一拋,手帕化做一朵蓮花,她踩著蓮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頭一看,原來老農(nóng)婦是觀音變的。寒山只好做當(dāng)家和尚了,那座廟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禪杖,是用楓樹削成的,那座橋自然就被稱作“楓橋”了。鐵拐李與獅子林在蘇州眾多的園林中,獅子林的假山最出名,游人到此,一旦進入假山中,往往會迷路、繞不出去,同伴即使就近在咫尺,卻無法會合。不要說是凡人,就連仙人鐵拐李也曾經(jīng)為這里的假山所困,并輸了一盤棋,至今留下了棋盤在此。傳說獅子林里的石獅子是從漸江的天目山飛來的,八仙人鐵拐李和李純陽赴王母娘娘的宴席,騎著一頭青獅子路過天目山。山頂傳來一溪清泉,鐵拐李正感到口渴,見了大喜,忙降落云頭,取下自已的寶葫蘆,到泉邊飲水。那頭青獅子也跳進水里嬉耍,過了一刻,獅子爬上岸采抖動身體,身上的水散落在四周的巖石上,頓時變成了一群活活潑可愛的小獅子。青獅與小獅們親密戲耍,鐵拐李見了笑著對呂欲陽說:“瞧,這青獅動了凡心,如今有了這么多子孫,就暫且罰它在此做個獅子王罷。”說罷用鐵拐一指,這群獅子翠變回了石頭的樣子,青獅因不忍離去,也化作于座山峰。到了宋仁宗時候,浙江國師寺的中峰和尚佛法高憎,一天云游至天目山,在此結(jié)廬誦經(jīng),天天清晨面對青獅所化山峰高誦經(jīng)文。原來他是有道高憎,早已知道山上于奇百怪的獅子巖和獅子峰的來歷。獅子在佛門叫狻猊,是佛國之獸,他有心要點化青獅,使它再恢復(fù)本相。天長日久,因為經(jīng)常聆聽高僧的說法,居然通靈成精,又變回了一頭青獅。青獅于是成了中峰和尚的坐騎,中峰和尚騎著青獅來到蘇州菩提寺看望徒弟天如禪師,菩提寺里本來怪石很多,形狀也活脫脫象許多獅子。青獅見了大喜,以為又回到了佛國獅子群中,于是搖身一變,變成了一座獅子蜂,青獅身上散落的獅毛也變成了各式各樣形態(tài)的小獅子。有的象是在玩繡球,有的象雙獅搏斗,有的張牙舞爪威風(fēng)十足。天如撣師見了雙手合什,連說“阿彌陀佛”,贊嘆師父法力無邊,功德圓滿,菩提寺成了佛國獅國。中峰和尚說:“那不妨就稱為獅子林吧?!庇谑恰蔼{子林”的石獅子就叫出名了。青獅呆在獅子林里蠻開心,可急壞了鐵拐李。他一時發(fā)火,罰青獅呆在天目山頂,回去后想想有點舍不得,再回去找,怎么也不見蹤跡,鐵拐李于是遍訪名山大川,均無下落。一天路過蘇州,老遠望見獅子林里獅子峰,不就是青獅嗎?趕忙找呂純陽商量,兩位神仙決定下凡塵去見識一番。進了獅子林假山群,一拐一拐的鐵拐李走得慢,與呂純陽走失了。遠遠望見呂純陽就在前面,可怎么也繞不出假山與他碰頭。鐵拐李心急慌忙,坐在山洞里發(fā)急。呂純陽乎日下棋一直輸給鐵拐李,心想這次機會來了,就約鐵拐李在假山洞下一盤棋,要是呂純陽贏了,就馱他出來。鐵拐李一口答應(yīng),因為往日下棋自己輸少贏多,不料這天因為身困假山,心神慌亂,被呂純陽殺了個片甲不安留。鐵拐李只好老者面皮,向呂純陽討?zhàn)?。呂純陽說:“我看這青獅呆在獅子林里也很快活,就留在這里陪獅子獅孫好了”。鐵拐李急于出去,一口答應(yīng)。呂純陽這才馱了鐵拐李定出假山?,F(xiàn)在你到獅子林里的假山去玩,也要當(dāng)心留意才好,別象鐵拐李一樣出不去,而當(dāng)年他輸了的一盤棋,至今還留在假山洞里。蘇州習(xí)俗:民俗即民間風(fēng)俗習(xí)慣,是千百年來人們在社會生活中約定俗成的一種文化現(xiàn)象。吳中民俗一如吳中悠久的歷史展開著長長的畫卷,絢麗多彩。有些民俗即使已從現(xiàn)實生活中淡出,卻依然令人回味。一方水土果然滋育著一方風(fēng)土人情?!肚寮武洝沸蛑芯陀校???夫千里不同風(fēng),百里不同俗。雖時序之在天下薄海皆同,而一方有一方之風(fēng)土人情,不可得而強也。吳趨風(fēng)氣日變益新,如五音之繁會,五色之陸離"的描述。農(nóng)桑稻作生產(chǎn)既然是吳地民眾賴以繁衍生息的最基本的物質(zhì)基礎(chǔ),人們對春夏秋冬的四時節(jié)令氣候自然就分外關(guān)注。立春是一年農(nóng)事開始的信號,于是相繼跟進了迎春、打春、示牛,祈禱芒神、社稷神等民俗活動,以勸農(nóng)耕,不違農(nóng)事,祈盼"五谷豐登"。前清時,迎春習(xí)俗盛行,連蘇州知府也要親率三縣(長洲、元和、吳縣)知縣去行迎春之禮;迎春隊伍從道前街府衙門出發(fā),經(jīng)護龍街(今人民路)、東北街,??今"迎春坊"約可為之見證。秋天還有演社戲,祭拜上谷之神的習(xí)俗。人們搭臺于曠野,聚錢演戲,眾人圍觀,感謝神靈的佑福,表達豐收的喜悅。每年農(nóng)歷的十二月十二日,養(yǎng)蠶人家都要祭掃灶神,并舉行"灑布種"儀式--這其實是簡易的消毒、保護蠶種的辦法。林林總總,幾乎四季不斷。蘇州節(jié)令民俗及其文化內(nèi)涵也特別豐富。一般都會有相關(guān)的歷史淵源和民間傳說,并附有相應(yīng)的傳統(tǒng)節(jié)日娛樂活動和節(jié)令風(fēng)味小吃。如,正月十五"鬧花燈"、二月十二"虎丘花朝"、三月"谷雨三朝看牡丹"、上元(清明)"山塘看會"、四月十四"軋神仙"、五月端午"龍舟競渡"、六月甘四"賞荷觀蓮"、七月十五"虎丘中元廟會"、八月"山塘燈船"、"石湖串月"、"虎丘聽歌",九月"陽山觀日出",直至十月朝"看元祀會"等等。蘇州人素有種花、愛花的習(xí)俗,花神廟僅虎丘一地就有兩座。每至二月十二日花神生日這天,蘇州人尤其是花農(nóng)會早早趕到廟里去慶賀,供上三牲干果,焚香點地入夜,眾人手提花燈,抬了花神,在虎丘、山塘一帶游行,往往要"鬧"到天亮盡興而歸。民俗往往是一個地方社會生活的縮影和歷史的折射,帶有極強的個性,正因如此,民俗文化也就以其最具個性化、最具平民性的特色而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蘇州多水,蘇州人愛作水上游,蘇州的船菜、船點也就在船上發(fā)展起來了。相傳吳王夫差曾與愛妃西施江湖宴游,開了船菜、船點之風(fēng)。到唐代,山塘河開挖后,溯七里山塘而游虎丘,成為千年不衰的習(xí)俗;到石湖看月,胥江放棹,游船大多"艄艙有灶、酒茗肴饌,任客所指"。像近幾年,蘇州日益興旺起來的"太湖船菜品嘗",便是蘇州旅游經(jīng)濟中一碟獨具地方特色。正月初五接財神:民間傳說正月初五是財神的生日,所以過了年初一,接下來最重要的活動就是接財神一一一在財神生日到來的前一天晚上,各家置辦酒席,為財神賀辰。關(guān)于財神,民間有諸多傳說:說法一:宋朝蔡京富有,民間傳說他是富神降生,他恰生于正月初五,所以民間把他當(dāng)作財神來祭把。后蔡京被貶,民間另換財神,當(dāng)時宋朝的國姓為趙,玄字為"嵐"字的一個組成部分,便給財神起了一個趙玄壇的名字加以敬拜。說法二:"財神"何許人也?根據(jù)《封神榜》所載,財神姓趙名公明。他原在峨眉山羅浮洞修道,因助紂攻打武王,死后被封為"金龍如意正一龍虎玄壇真君之神",并統(tǒng)領(lǐng)"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個部下。他們的職責(zé)都與財有關(guān)。道教供奉的財神,也是趙公明。根據(jù)道教傳說,趙公明本為終南山人,自秦時就隱居深山,精修至道,功成之后,玉皇大帝封他為"正一玄壇元帥",簡稱"趙玄壇"。舊時財神廟和各家各戶所供的財神,其尊容頗兇,烏面濃須,怒睜圓眼,頭戴鐵冠,一手執(zhí)鋼鞭,一手捧元寶,身下還跨有黑虎,故又有"黑虎玄壇"之稱。傳說這位趙公元帥職掌除瘟翦虐,驅(qū)病禳災(zāi)。凡有冤抑難伸,他會主持公道;人們買賣求財,他可以使之獲利。他原先的職分并不是專職的財神,但能使人獲利,別無他人可以代替,民間便把他看作財神了。過去,財神還有文武之分,崇文尚武的不同人家各有所司。崇文的人家供奉文財神,尚武的人家供奉武財神。文武之道雖不同,卻都各有財可發(fā)。初五接財神,趙玄壇最受尊拜。許多商店、住宅都供奉他的木版印刷神像:玄壇面似鍋底,手執(zhí)鋼鞭,身騎黑虎,極其威武。除了趙玄壇被尊為"正財神"外,民間還有"偏財神"五顯財神、"文財神"財帛星君和"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的說法。五顯財神信仰流行于江西德興婪源一帶。兄弟五人封號首字皆為"顯",故稱"五顯財神"。生前劫富濟貧,死后仍懲惡揚善,保佑窮苦百姓。北京安定門外有五顯財神廟。"文財神"財帛星君,也稱"增福財神",他的繪像經(jīng)常與"福"、"祿"、"壽"三星和喜神列在一起,合起來為福、祿、壽、財、喜。財帛星君臉白發(fā)長,手捧一個寶盆,"招財進寶"四字由此而來。一般人家春節(jié)必懸掛此圖于正廳,祈求財運、福運。"武財神"關(guān)圣帝君即關(guān)羽關(guān)云長。傳說關(guān)云長管過兵馬站,長于算數(shù),發(fā)明日清薄,而且講信用、重義氣,故為商家所崇祀,一般商家以關(guān)公為他們的守護神,關(guān)公同時被視為招財進寶的財神爺。正月初五,各商店開市,一大早就金鑼爆竹、牲醴畢陳,以迎接財神。清人顧鐵卿《清嘉錄》中引了一首蔡云的竹枝詞,描繪了蘇州人初五迎財神的情形:"五日財源五日求,一年心愿一時酬;提防別處迎神早,隔夜匆匆抱路頭"。"抱路頭"亦即"迎財神"。信奉關(guān)帝圣君的商家,在正月初五要為關(guān)公供上牲醴,鳴放爆竹,燒金紙膜拜,求關(guān)圣帝君保佑一年財運亨通。農(nóng)歷正月初五"接財神"的習(xí)俗,盛行于明清民國,迄今猶流傳民間,唯"財神"即所謂趙公元帥,據(jù)說早在殷商時代已修道成仙。姜子牙輔佐周武王伐紂,他跑下終南山管閑事,站在商紂一邊對抗義師,不幸陣亡,一道游魂被敕封為專管迎福納祥的真神,麾下有招寶天尊、納珍天尊、招財使者、利市仙官四員小神供其使喚調(diào)遣。沾光于這套招財進寶的班底,趙公元帥便成了盼望發(fā)財者崇仰祀奉的對象。或謂其性懶而散淡,一年中僅在正月初五那天走下龍虎玄壇一次,而且是隨意,不定去往哪一家,所以大家都在此日趕早鳴放鞭炮,焚香獻牲,抑在前頭迎接他。不過也有人打聽到這位尊神在生日是農(nóng)歷七月二十二日,因此并不去軋初五的鬧猛,而是改在"財神誕日"悄悄備辦盛祭,指望他從后門溜進來享用。我們現(xiàn)在常能看到一些商家食肆在鋪面店堂里置有或大或小的"財神龕",平日電子香燭火高低明滅,忽于此日悄悄地擺上了四菜一湯,便是已經(jīng)掌握信息的明證了。財神只有一個,加上四員下屬也只湊成了一個巴掌之?dāng)?shù),想發(fā)財?shù)娜藚s有那么多,供不應(yīng)求是明擺的,于是便有人主動出頭,平衡供需矛盾,由此導(dǎo)致出一幅新的風(fēng)俗畫--"送財神"每逢初五之日,貧民乞丐三五結(jié)伙,戴起面具,扮成財神班底,號稱"送財神",也叫"跳財神"。主人例須當(dāng)場送上錢幣酬謝,否則便在你家門口或店鋪前鬧個不停,徒惹圍觀者哂笑,倒不如破費一點,快把這班"活財神"送走完事。窮光蛋扮活財神,搶財神變送財神,這出充滿諷刺意味的街頭鬧劇,倒也稀里糊涂的迎財神習(xí)俗增添了不少額外的情趣。近年來結(jié)伙跳躍的"送財神"景象已經(jīng)不見,起而代之的是單獨行動--不聲不響走到門前,拿張背面有不干膠的紅紙財神像往門板上一貼,隨即伸手討錢,正見得時進俗易、推陳出新哩。據(jù)說,財神爺是有錢人家供奉的,沒錢的人供奉是不會顯靈的。民間流傳有"財神菩薩休妻"的故事:從前,財神廟財神身邊總有一位端莊美麗的財神娘娘陪伴。后來這位善良的女菩薩突然不知去向,原來她被財神爺給休掉了。財神爺為什么要休妻呢?這要從一個乞丐說起。有個討飯的叫化子窮得無路可走,討飯路過一座古廟。進廟后,他什么菩薩都不拜,單摸到財神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yù)覽,若沒有圖紙預(yù)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zé)。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dāng)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zhǔn)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dān)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