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共45張)_第1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共45張)_第2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共45張)_第3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共45張)_第4頁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共45張)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9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薄洞呵镒髠髡x·定公十年》社會大變革時期---春秋戰(zhàn)國華夏中國第2課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一、列國紛爭與華夏認同春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爭霸。主要的霸主包括: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各國以尊王為旗幟,建立霸業(y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自周平王東遷洛邑到周敬王卒。因《春秋》書中記載的時間跨度與構成一個歷史階段的春秋時代大體相當,所以后人就將這一歷史階段稱為春秋時期。春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這一時期各國混戰(zhàn)不休,故前人稱之為戰(zhàn)國。把戰(zhàn)國作為時代名稱,開始于西漢末年劉向匯編的《戰(zhàn)國策》。戰(zhàn)國戰(zhàn)國時期的時代特點是兼并。主要的大國包括:齊楚秦燕趙魏韓七國。各國以統(tǒng)一為目標,攻城滅國。請同學們閱讀第十頁左上角史料,然后回答下列問題:問題1:戰(zhàn)國初期齊、晉兩國國內發(fā)生了什么變化?實質是什么?這些變化是西周哪些制度崩潰表現?1田氏代齊、三家分晉(實質是新興地主階級奪權)2是分封制、宗法制崩潰的表現問題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分析與西周統(tǒng)治相比,春秋戰(zhàn)國時期政治局面發(fā)生了什么樣的變化?1春秋王室衰微、分封制遭到嚴重破壞,禮崩樂壞2戰(zhàn)國兼并戰(zhàn)爭,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天子(中原)華夏認同民族大融合諸侯諸侯北狄東夷西戎南蠻春秋中原各國因社會發(fā)展較四周戎狄蠻夷先進而自稱為華夏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這些周邊民族也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進入戰(zhàn)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已經逐漸融入華夏族1.(2020·聊城高一檢測)春秋時,各諸侯國的國君一般稱為“公”或“侯”,而到戰(zhàn)國時卻自稱為“王”,國王是最高權力的代表,總攬國家的統(tǒng)治權,這一變化主要反映出,戰(zhàn)國時期A分封制遭到破壞 B官僚政治正式確立C井田制開始瓦解 D宗法制影響擴大2.周初號稱“千八百國”,春秋時還剩一百四十八國,戰(zhàn)國初僅余七大國與十幾個小國了。由此現象我們可以推斷A.周王朝民族交融不斷加強B.戰(zhàn)國時期統(tǒng)一趨勢漸現C.先秦列國紛爭局面結束D.必將由一國統(tǒng)一天下諸侯國數目的大量減少,表明了兼并戰(zhàn)爭激烈,更凸顯了國家由分裂走向統(tǒng)一的趨勢,故B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民族關系問題,可排除A項;C、D兩項說法太絕對,與材料信息不符。3(2020·濰坊高一檢測)有學者認為,“華夏”并不是自古有之的,它形成于一定的歷史階段。這個歷史階段是A.夏商時期 B.西周時期 C.春秋戰(zhàn)國時期 D.秦漢時期4(2020·濱州高一檢測)戰(zhàn)國時期,戎狄蠻夷逐漸融入華夏族。華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wěn)定,分布更廣泛。這說明了()A華夏認同觀念增強 B分封制的崩潰C血緣政治得到加強 D中央集權加強。春秋穿有鼻環(huán)的牛尊1經濟發(fā)展的表現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1)農業(yè):冶鐵技術出現,鐵制農具開始使用,牛耕也得到推廣。春秋時期,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土地開墾非常普遍。諸侯、中小貴族乃至一般平民都十分熱衷與從開墾的荒地中獲取經濟利益。這些新開墾的土地從一開始出現,就帶有私有性質?!w毅、趙軼峰著《中國古代史》5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鄭國渠、芍陂quebei。都江堰----戰(zhàn)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率眾修建的一集防洪、灌溉、水運為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是全世界至今為止,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無壩引水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2200多年來,至今仍發(fā)揮巨大效益。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謂之天府?!抉R遷《史記》都江堰(2)工商業(yè)發(fā)展1.上面三幅圖片反映的主題正確的是A.中華文明的演進B.生產工具的進步C.耕作技術的發(fā)展D.古代紋飾的演進根據圖片可知,從原始陶器到青銅器,再到鐵制農具的出現,體現了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社會的進步,展示了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A項符合題意。圖中只有鐵犁鏵是生產工具和耕作技術的發(fā)展,紋飾只有陶缸上有,B、C、D三項均不符合三幅圖的主題。2.(2020·泰安高一檢測)戰(zhàn)國后期,秦國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鄭國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發(fā)揮作用。這些工程能夠在秦國完成,主要是因為A公田制度逐漸完善 B鐵制生產工具普及C交通運輸網絡通暢 D國家組織能力強大各國變法背景與目的:(1)背景:封建經濟發(fā)展,地主階級壯大,兼并戰(zhàn)爭劇烈;(2)目的:富國強兵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兵不如者,勿與挑戰(zhàn);粟不如者,勿與持久?!獎⑾颉稇?zhàn)國策》二經濟發(fā)展與變法運動各國變法運動商鞅變法政治經濟軍事評價普遍推行縣制,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互相糾察告發(fā)“廢井田,開阡陌”,授田于百姓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軍功,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3商鞅變法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1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2是戰(zhàn)國時期持續(xù)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改革最為徹底的一次變法。3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tǒng)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春秋時期前476年三、孔子與老子前475年前356年商鞅變法前256年東周滅亡前221年秦滅六國春秋五霸,孔子,老子戰(zhàn)國七雄百家爭鳴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zhàn)國時期孔子(前551-前479)姓孔,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3歲喪父,17歲喪母,從小虛心好學。青年時曾做過管理倉庫和牛羊的小吏。30歲開始私人講學。50多歲又從政,擔任司寇。55歲仕途失意。晚年率弟子周游列國14年,到處碰壁。68歲返魯,晚年潛心辦學和整理文獻。享年73歲。后被尊為“至圣”??赘箝T孔林中的孔子墓孔廟大成殿世界文化遺產山東曲阜三孔(孔廟、孔林、孔府)克己復禮核心觀念是“仁”,意為關愛他人,有等級差別的愛主張統(tǒng)治者順應民心,愛惜民力,推行“德治”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

綜合探究:孔子的思想主張在當時為什么到處碰壁,不受重用?孔子在教育方面成就顯著。他以“有教無類”的思想辦學,打破了過去貴族階層壟斷文化教育的局面,推動了私學的發(fā)展。相傳孔子晚年對《詩》《書》《禮》《易》《樂》《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后來這些文獻成為儒家的經典。他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由弟子整理成的《論語》當中?!坝袩o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聲音相和,前后相隨”“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無為而治”。“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老子的思想主張:③具有樸素的辯證法思想①認為萬物的本原是“道”,要順應自然②主張“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薄叭朔ǖ?,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鄙a力的飛速發(fā)展各國紛爭體制變革引起社會變革政治階級士階層崛起文化私學興起根本原因:百家爭鳴是戰(zhàn)國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tài)上的反映,各家針對當時社會現實問題,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張。百家爭鳴的出現

諸子百家的地域分布孟子①提出仁義禮智信,主張實行“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③倫理觀上主張“性本善”荀子(1)以禮為主,禮法并施(2)提出“君舟民水”的觀點,強調人民群眾力量的巨大。(3)倫理觀上主張“性惡論”4主張“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齊物”,即萬物齊一,任何事物在本質上相同“逍遙”的人生態(tài)度,旁觀、超然、無所恃天與人“不相勝”,人必須順應自然莊子墨家學派——平民利益的代表墨子(約前468-前376)戰(zhàn)國初期魯國人墨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代表平民百姓愿望主張:兼愛、非攻、節(jié)儉、尚賢法家學派集大成者——韓非子韓非子戰(zhàn)國時期韓國貴族法家的集大成者著《韓非子》一書①性本惡,主張以法治國②提出了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理論③主張變法革新四、百家爭鳴春秋戰(zhàn)國時期,是中國思想史上的一個黃金時代,這個時代留下的思想智慧,不僅像乳汁一樣滋養(yǎng)了華夏民族,而且成為全人類的寶貴精神財富?!趵凇兑粋€黃金時代的形成與終結》百家爭鳴的影響①它是春秋戰(zhàn)國時期經濟發(fā)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②它為新興的地主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③奠定了中國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基礎,是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影響深遠1.春秋戰(zhàn)國時期,許多精英分子為展示自己的才能,實現自己的抱負,游走于各諸侯國之間,以求得到重用。無論哪個諸侯國,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朝秦暮楚”正是這種現象的寫照。這說明當時的精英分子A.沒有政治信仰和操守B.以國家統(tǒng)一為理想C.以改善民生為目標D.民族共同體觀念強化根據“無論哪個諸侯國,只要委以重任,便欣然前往”可知,春秋戰(zhàn)國時期的精英分子認為無論為哪個諸侯國重用,都是為中華民族效力,具有民族共同體觀念,故D項正確;A項是對材料的錯誤解讀,排除;材料反映精英游走各諸侯國以求得重用,無法體現“以國家統(tǒng)一為理想”“以改善民生為目標”,排除B、C兩項。2(2020·北京朝陽區(qū)高一檢測)相傳孔子晚年對《詩》《書》《禮》《易》《春秋》等文獻進行整理,這一做法A有利于中華優(yōu)秀文化的傳承 B促進了思想文化領域的統(tǒng)一C奠定了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 D使“四書”成為儒學基礎讀物A3(2020·濰坊高一檢測)春秋時期,孔子周游列國,宣揚德治;孟子游說諸侯,推行仁政;墨子聚眾講學,抨擊暴政;韓非著書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