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jié)構(gòu)設計統(tǒng)一技術(shù)措施_第1頁
結(jié)構(gòu)設計統(tǒng)一技術(shù)措施_第2頁
結(jié)構(gòu)設計統(tǒng)一技術(shù)措施_第3頁
結(jié)構(gòu)設計統(tǒng)一技術(shù)措施_第4頁
結(jié)構(gòu)設計統(tǒng)一技術(shù)措施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quán)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quán),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建筑構(gòu)造專業(yè)技術(shù)措施1、荷載1.1建筑構(gòu)造設計應按《建筑構(gòu)造荷載規(guī)范》GB50009-()的規(guī)定取其對應值對承載能力極限狀態(tài)和正常使用極限狀態(tài)分別進行荷載(效應)組合,并應取各自最不利的效應組合進行設計。1.1.1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的原則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應按表1.1的規(guī)定采用。民用建筑樓面均布活荷載的原則值及其組合值、頻遇值和準永久值系數(shù)表1.1項

次類別原則值

(kN/m2)組合值

系數(shù)Ψc頻遇值

系數(shù)Ψf準永久值

系數(shù)Ψq1(1)住宅、宿舍、旅館、辦公樓、醫(yī)院病房、托兒所、幼稚園

(2)教室、試驗室、閱覽室、會議室、醫(yī)院門診室2.00.70.5

0.60.4

0.52食堂、餐廳、一般資料檔案室2.50.70.60.53(1)禮堂、劇場、影院、有固定座位的看臺

(2)公共洗衣房3.0

3.00.7

0.70.5

0.60.3

0.54(1)商店、展覽廳、車站、港口、機場大廳及其旅客等待室

(2)無固定座位的看臺3.5

3.50.7

0.70.6

0.50.5

0.35(1)健身房、演出舞臺

(2)舞廳4.0

4.00.7

0.70.6

0.60.5

0.36(1)書庫、檔案庫、貯藏室

(2)密集柜書庫5.0

12.00.90.90.87通風機房、電梯機房7.00.90.90.88汽車通道及停車庫:

(1)單向板樓蓋(板跨不不不小于2m)

客車

消防車

(2)雙向板樓蓋(板跨不不不小于6m×6m)和無梁樓蓋(柱網(wǎng)尺寸不不不小于6m×6m)

客車

消防車

4.0

35.0

2.5

20.0

0.7

0.7

0.7

0.7

0.7

0.7

0.7

0.7

0.6

0.6

0.6

0.69廚房(1)一般的

(2)餐廳的2.0

4.00.7

0.70.6

0.70.5

0.710浴室、廁所、盥洗室:

(1)第1項中的民用建筑

(2)其他民用建筑

2.0

2.5

0.7

0.7

0.5

0.6

0.4

0.511走廊、門廳、樓梯:

(1)宿舍、旅館、醫(yī)院病房、托兒所、幼稚園、住宅

(2)辦公樓、教學樓、餐廳,醫(yī)院門診部

(3)消防疏散樓梯、其他民用建筑

2.02.53.5

0.7

0.70.7

0.50.60.5

0.40.50.312陽臺:

(1)一般狀況

(2)當人群有也許密集時

2.5

3.50.70.60.5注:1本表所給各項活荷載合用于一般使用條件,當使用荷載較大或狀況特殊時,應按實際狀況采用。

2第6項書庫活荷載當書架高度不小于2m時,書庫活荷載尚應按書架每米高度不不不小于2.5kN/m2確定。

3第8項中的客車活荷載只合用于停放載人少于9人的客車;消防車活荷載是合用于滿載總重為300kN的大型車輛;當不符合本條的規(guī)定期,應將車輪的局部荷載按構(gòu)造效應的等效原則,換算為等效均布荷載。

4第11項樓梯活荷載,對預制樓梯踏步平板,尚應按1.5kN集中荷載驗算。

5本表各項荷載不包括隔墻自重和二次裝修荷載。對固定隔墻的自重應按恒荷載考慮,當隔墻位置可靈活自由布置時,非固定隔墻的自重應取每延米長墻重(kN/m)的1/3作為樓面活荷載的附加值(kN/m2)計入,附加值不不不小于1.0kN/m2。

1.1.2醫(yī)院建筑中布置有醫(yī)療設備的樓地面活荷載應按表1.2的規(guī)定采用。有醫(yī)療設備的樓地面活荷載表1.2項次類別原則值(KN/m2)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組合值系數(shù)Ψc1X光室:1.300MA移動式X光機2.200MA診斷X光機3.200KV治療機4.X光存片室2.54.03.05.00.50.50.50.80.72口腔科:1.201型治療臺及電動腳踏升降椅2.205型、206型治療臺及3704型椅3.04.00.50.50.73消毒室:1.1602型消毒柜2.2616型治療臺及3704型椅6.05.00.80.80.74手術(shù)室:3000型、3008型萬能手術(shù)床及3001型骨科手術(shù)臺3.00.50.75產(chǎn)房3009型產(chǎn)床2.50.50.76血庫:設D-101型冰箱5.00.80.7注:當醫(yī)療設備型號與表中不符時,應按實際狀況采用。特殊用途房屋的樓面活荷載應按表1.3的規(guī)定采用特殊用途房屋的樓面活荷載表1.3項次類別原則值(KN/m2)準永久值系數(shù)Ψq組合值系數(shù)Ψc1階梯教室30.60.72微型電子計算機房30.50.73大中電子計算機房≥5,或按實際0.70.74銀行金庫及票據(jù)倉庫100.90.74制冷機房80.90.76水泵房100.90.77變配電房100.90.78發(fā)電機房100.90.79設浴缸、坐廁的衛(wèi)生間40.50.710有分隔的蹲廁衛(wèi)生間(包括填料、隔墻)80.60.711管道轉(zhuǎn)換層40.60.712電梯井道下有人抵達房間的頂板≥50.50.713通風機平臺≤5號通風機60.850.78號通風機81.1.31、對于抗傾覆和滑移有利的永久荷載,其分項系數(shù)取0.8。當活荷載的存在對構(gòu)造有利時(例如在抗傾覆驗算中,抵御方面的活荷載),此類活荷載的分項系數(shù)也應取為零,也即不考慮該活荷載的存在。2、一般民用建筑的非人防地下室頂板(標高±0.00處)的活荷載宜不不不小于4KN/m2。當現(xiàn)澆樓板承受機器、設備的荷載時,直接承受該荷載的板跨,應按該荷載進行驗算,并另加2KN/m2的均布荷載。此外應考慮機器設備維修時也許出現(xiàn)的不利狀況。3、在計算底下室外墻時,一般民用建筑的室外地面活荷載可取5KN/m2(包括也許停放消防車的室外地面)。有特殊較重荷載時,按實際狀況確定。4、《建筑構(gòu)造荷載規(guī)范》GB50009-表4.1.1中,第8項的消防車荷載,系指消防車直接行駛于樓板上時,其輪壓折合成等效均布荷載。當?shù)叵乱粚禹敯逯嫌懈餐粱蚱渌畛湮飼r,消防車輪壓應按照覆土厚度折合成等效荷載,不應直接采用35KN/m2或20KN/m2。5、停車庫的荷載停放小轎車的停車庫,其樓板上的均布荷載應按《建筑構(gòu)造荷載規(guī)范》GB50009-表4.1.1中的規(guī)定。停放面包車、卡車、大轎車或其他較重車輛的車庫,其樓面活荷載應按車輛實際輪壓重量考慮(如車輛入庫時有滿載也許者,應按滿載考慮),并按最不利輪壓荷載組合另加2KN/m2均布荷載進行計算。不適宜簡樸地以加大均布活載的措施計算。不管停放何種車輛,在設計中其活荷載不應另乘動力系數(shù)。6、施工中如采用附墻式塔式起重機,爬升式塔式起重機等對構(gòu)造構(gòu)件有影響的起重機械,或其他對構(gòu)件受力有影響的施工設備時,應根據(jù)詳細狀況補充計算施工荷載的影響。7、挑檐、雨罩等懸挑構(gòu)件,應考慮臨時荷載所產(chǎn)生的不利影響,如施工荷載、檢修荷載、消防荷載等。對于較大的挑檐及雨罩,宜合適考慮積水荷載。8、在構(gòu)造施工圖上應注明樓、屋面的活荷載、設備荷載的原則值。2、現(xiàn)澆樓(屋)蓋2.1基本規(guī)定:2.1.1各類現(xiàn)澆樓板為滿足承載力和剛度的需要,板的最小厚度見表2.1種類部位名稱厚度(mm)高層建筑一般現(xiàn)澆樓層板:3.600m如下1003.700m∽4.000m間1104.100m∽4.200m間1204.300m∽4.500m間1304.600m∽4.800m間140開角窗房間樓板150一般地下室頂板160嵌固上部構(gòu)造的地下室頂板180地下室嵌固上部構(gòu)造樓板的下一層樓板(地下室中間層板)150屋面板140單、多塔大底盤構(gòu)造頂板150單、多塔大底盤構(gòu)造頂板的上、下各一層樓板140轉(zhuǎn)換層、框支層180轉(zhuǎn)換層上、下各一層樓板150連體構(gòu)造連接樓板150地下室多層砌體、框架構(gòu)造地下室頂板120底部框架-抗震墻房屋過渡層底板120室外地下室頂板250人防地下室地下室頂板、中間樓板200頂板、中間樓板為密肋板時實心厚100樓梯梁式樓梯踏步板厚度50板式樓梯踏步板厚度:3.100m如下1003.200m∽3.400m間1103.500m∽3.700m間1203.800m∽4.000m間1304.100m∽4.300m間140不小于4.400m陽臺陽臺板厚度100陽臺現(xiàn)澆欄板厚度1002.2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的計算原則:2.2.12.2.21中間跨的跨中截面及中間支座上可減少20%;2邊跨的跨中截面及從樓板邊緣算起的第二支座上:當Lb/L<1.5時可減少20%;當1.5≤Lb/L≤2時可減少10%;L—垂直于樓板邊緣方向的計算跨度;Lb—沿樓板邊緣方向的計算跨度;3角區(qū)格不應減少。2.2.3當相鄰板跨度相差1當相鄰板跨度相差≤20%時,相鄰邊支座負彎距按固接考慮,負彎矩取大值。2當相鄰板跨度相差≥30%時,相鄰兩邊大跨度板支座按簡支考慮,相鄰小跨板支座按固接考慮,支座負彎矩取小跨固接彎矩值。3當相鄰板跨度相差在20%∽30%時,相鄰邊支座負彎距取兩邊固接彎矩的平均值,大跨度板跨中彎矩考慮彎矩調(diào)幅影響。4當相鄰板板頂標高相差≤30mm時,相鄰板仍應按持續(xù)板考慮,相鄰邊支座負彎距按兩邊板實際狀況確定取值。2.2.4當板短向跨度≥2.3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板的構(gòu)造:2.3.12.3.21)屋頂現(xiàn)澆板負筋貫穿二分之一,或單獨配置構(gòu)造鋼筋網(wǎng)與周圍鋼筋搭接,并控制鋼筋間距。2)沿建筑物長向的兩端跨負筋構(gòu)造拉通。2.3.32.4現(xiàn)澆鋼筋混凝土樓梯的構(gòu)造:2.4.12.4.22.4.33、現(xiàn)澆梁3.1各類現(xiàn)澆梁為滿足承載力和剛度的需要,梁的截面規(guī)定見下表:現(xiàn)澆梁梁的截面規(guī)定表3.1梁寬一般取值:主梁的截面寬度不應不不小于200mm;次梁的截面寬度不適宜不不小于150mm;梁的截面寬度宜采用150、180、200mm,如不小于200mm時,一般應為50mm的倍數(shù),且b/h宜≥1/4。梁高一般取值:單跨梁h=L0/8~L0/12單跨懸臂梁h=L0/5~L0/6持續(xù)梁h=L0/10~L0/18單跨預應力梁h=L0/12~L0/15多跨預應力梁h=L0/12~L0/20梁的截面高寬比一般取h/b=2.0~4.0,梁高宜h≤L0/4??拐饓?gòu)造中連梁h≥400h<L0/5底層框架—抗震墻中托墻梁b≥300h≤L0/10框支梁b≥400,且宜≤框支柱對應方向的截面寬度;≥其上墻體截面厚度的2倍;≥梁上托柱寬;抗震設計時:h≥L0/6非抗震設計時:h≥L0/8框架梁按一級抗震等級設計時,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其他不應低于C20,且均不適宜不小于C40。3.2框架梁設計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3.2.13.2.2、縱向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0.2和45ft/fy梁縱向受拉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ρmin(%)表3.2抗震等級位置支座(取較大值)跨中(取較大值)一級0.40和80ft/fy0.30和65ft/fy二級0.30和65ft/fy0.25和55ft/fy三、四級0.25和55ft/fy0.20和45ft/fy3.2.33.2.43.2.5、抗震設計時,梁端箍筋的加密區(qū)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符合下表的規(guī)定;當梁端縱向鋼筋配筋率不小于2%梁端箍筋加密區(qū)的長度、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表3.3抗震等級加密區(qū)長度(取較大值)(mm)箍筋最大間距(取最小值)(mm)箍筋最小直徑(mm)一2.0hb,500hb/4,6d,10010二1.5hb,500hb/4,8d,1008三1.5hb,500hb/4,8d,1508四1.5hb,500hb/4,8d,1506注:d為縱向鋼筋直徑,hb為梁截面高度。3.2.6(1)沿梁全長頂面和底面應至少配置兩根縱向鋼筋,一、二級抗震設計時鋼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4mm,且分別不應不不小于梁兩端頂面和底面縱向配筋中較大截面面積的1/4;三、四級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鋼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2mm;(2)一、二級抗震等級的框架梁內(nèi)貫穿中柱的每根縱向鋼筋的直徑,對矩形截面柱,不適宜不小于柱該方向截面尺寸的1/20;對圓形截面柱,不適宜不小于縱向鋼筋所在位置柱截面弦長的1/20。3.2.73.2.83.3、連梁配筋應滿足下列規(guī)定3.3.1、連梁頂面、底面縱向受力鋼筋伸入墻內(nèi)的錨固長度,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aE,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a,且不應不不小于600mm;3.3.23.3.33.3.4、墻體水平分布鋼筋應作為連梁的腰筋在連梁范圍內(nèi)拉通持續(xù)配置;當連梁截面高度不小于700mm時,其兩側(cè)面沿梁高范圍設置的縱向構(gòu)造鋼筋(腰筋)的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0mm,間距不應不小于200mm;對跨高比不不小于2.5的連梁,梁兩側(cè)的縱向構(gòu)造鋼筋(腰筋)的面積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0.3%3.3.53.3.64、鋼筋混凝土柱4.1一般規(guī)定4.1.14.1.24.2框架柱截面設計與構(gòu)造4.2.1防空地下室柱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30。4.2.21一般框架柱:截面的寬度和高度非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不小于250,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不小于300;圓柱直徑不適宜不不小于350??蛑е嚎蛑е孛鎸挾?,非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不小于400,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450;框支柱截面高度,非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不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5,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不小于框支梁跨度的1/12。2剪跨比宜不小于2。3截面長邊與短邊的邊長比不適宜不小于3。4.2.31對于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短柱,軸壓比限值應減少0.05;對于剪跨比不不小于1.5的超短柱,軸壓比限值應專門研究并采用特殊構(gòu)造措施??拐鹪O計時,異形柱的剪跨比不應不不小于1.5。2當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65-C70時,軸壓比限值應比規(guī)范數(shù)值減少0.05;當柱混凝土強度等級為C75-C80時,軸壓比限值應比規(guī)范數(shù)值減少0.10。3可提高軸壓比限值的設計措施(可用于框支柱、不可用于異形柱):1)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復合箍且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間距不不小于100、直徑不不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復合螺旋箍、螺旋間距不不小于100、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直徑不不不小于12,或沿柱全高采用持續(xù)復合矩形螺旋箍、螺旋凈距不不小于80、箍筋肢距不不小于200、直徑不不不小于12,軸壓比限值可提高0.05。2)在柱的截面中部附加芯柱,其中另加的縱向鋼筋的總面積不不不小于柱截面面積的0.8%,軸壓比限值可增長0.05;此項措施與第1項的措施共同采用時,軸壓比限值可增長0.15。4柱軸壓比不應不小于1.05。4.2.4柱(不含異形柱)縱向鋼筋的配置,應符合表4.11柱所有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下表的規(guī)定值(%),且每一側(cè)縱向鋼筋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0.2%;抗震設計時,對建造于IV類場地且較高的高層建筑,表中的數(shù)值應增長0.1。柱縱向鋼筋最小配筋百分率(%)表4.1柱類型抗震等級非抗震特一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中柱、邊柱1.41.00.80.70.60.6角柱1.61.21.00.90.80.6框支柱1.61.21.0--0.8注:當混凝土強度等級不小于C60時,表中的數(shù)值應增長0.1;當采用HRB400、RRB400級鋼筋時,表中數(shù)值應容許減小0.1。2抗震設計時,宜采用對稱配筋。3一般框架柱縱筋間距應滿足:抗震設計時,截面尺寸不小于400的柱,其縱筋間距不適宜不小于200;非抗震設計時,柱縱筋間距不應不小于350;柱縱筋凈距不應不不小于50??蛑еv筋間距應滿足: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小于200;非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小于250;縱筋間距均不應不不小于80。4柱所有縱筋的最大配筋率:非抗震設計時不適宜不小于5%、不應不小于6%;抗震設計時不應不小于5%;抗震設計時框支柱所有縱筋配筋率不適宜不小于4%。5一級且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其單側(cè)縱向受拉鋼筋的配筋率不適宜不小于1.2%。6邊柱、角柱及剪力墻端柱考慮地震作用組合產(chǎn)生小偏心受拉時,柱內(nèi)縱筋總截面面積應比計算值增長25%。7抗震設計時,柱縱向鋼筋的幫扎接頭應避開柱端的箍筋加密區(qū)。8柱縱筋不應與箍筋、拉筋及預埋件等焊接。4.2.5抗震設計時,柱箍筋在規(guī)定的范圍內(nèi)應加密,加密區(qū)的箍筋間距和直徑,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一般狀況下,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按表4.2采用:柱端箍筋加密區(qū)的構(gòu)造規(guī)定表4.2抗震等級一級二級三級四級箍筋最大間距(取較小值)6d,1008d,1008d,150(柱根100)8d,150(柱根100)箍筋最小直徑10886(柱根8)注:d為縱筋較小直徑;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2二級框架柱箍筋直徑不不不小于10、肢距不不小于200時,除柱根外最大間距應容許采用150;三級框架柱的截面尺寸不不小于400時,箍筋最小直徑應容許采用6;四級框架柱的剪跨比不不小于2或柱中所有縱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時,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100,一級時尚不應不小于6倍的縱向鋼筋直徑。4抗震設計時,框支柱箍筋應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0,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100和6倍縱筋直徑的較小值,并應沿全高加密。4.2.6抗震設計時柱箍筋加密區(qū)范圍:1底層柱的上端和其他各層柱的兩端,應取矩形柱長邊尺寸(或圓柱直徑)、柱凈高的1/6和500三者的最大值;2底層柱剛性地面上、下各500的范圍;3底層柱柱根以上1/3柱凈高的范圍;4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和因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截面高度之比不不小于4的柱全高范圍;5一級及二級框架角柱的全高范圍;6需要提高變形能力的柱的全高范圍(如框支柱等)。4.2.7柱加密區(qū)范圍內(nèi)箍筋的體積配箍率,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體積配箍率應按《震規(guī)》第6.3.12和《高規(guī)》第6.4.7條計算確定。2除滿足1)計算外,對一、二、三、四級框架柱,其箍筋加密區(qū)范圍內(nèi)箍筋的體積配箍率尚分別不應不不小于0.8%、0.6%、0.4%、0.4%。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其體積配箍率不應不不小于1.2%;9度時不應不不小于1.5%。4抗震設計時,一、二級框支柱加密區(qū)的配箍特性值應比《高規(guī)》表6.4.7增長0.02,且柱體積配箍率不應不不小于1.5%。非抗震設計時,框支柱箍筋體積配箍率不適宜不不小于0.8%。5特一級的鋼筋混凝土柱柱端加密區(qū)最小配箍特性值應比《高規(guī)》表6.4.7增長0.03,且體積配箍率不應不不小于1.6%。4.2.8抗震設計時,柱箍筋設置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箍筋應為封閉式,其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徑,且不應不不小于75;2)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肢距,一級不適宜不小于200,二、三級不適宜不小于250和20倍箍筋直徑的較大值,四級不適宜不小于300。每隔一根縱筋宜在兩個方向有箍筋約束;采用拉筋組合箍時,拉筋宜緊靠縱筋并勾住箍筋;3)非加密區(qū)的箍筋,其體積配箍率不適宜不不小于加密區(qū)的二分之一;其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加密區(qū)箍筋間距的2倍,且一、二級不應不小于10倍縱筋直徑,三、四級不應不小于15倍縱筋直徑。4)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按加密區(qū)采用,一二三級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配箍特性值分別不適宜不不小于0.12、0.10、0.08且體積配箍率分別不適宜不不小于0.6%、0.5%和0.4%。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配箍特性值不適宜不不小于關鍵區(qū)上下柱端的較大配箍特性值。4.2.9非抗震設計時,柱箍筋設置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周圍箍筋應為封閉式;2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400,且不應不小于構(gòu)件截面的短邊尺寸和最小縱筋直徑的15倍;3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最大縱筋直徑的1/4,且不應不不小于6;4當柱中所有縱筋的配筋率超過3%時,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最小縱筋直徑的10倍,且不應不小于200;箍筋末端應做成135度彎鉤且彎鉤末端平直段長度不應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徑;5當每邊柱縱筋多于3根時,應設置復合箍筋(可采用拉筋);6柱內(nèi)縱筋采用搭接做法時,搭接長度范圍內(nèi)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0.25倍;在縱筋受拉鋼筋的搭接長度范圍內(nèi)的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不小于100;在縱向受壓鋼筋的搭接長度范圍內(nèi)的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10倍,且不應不小于200.當受壓鋼筋直徑不小于25時,尚應在搭接接頭端面外100的范圍內(nèi)各設置兩道箍筋;7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箍筋配置應符合本條1)-7)項規(guī)定,但箍筋間距不適宜不小于250。對四邊有梁與之相連的節(jié)點,可僅沿節(jié)點周圍設置矩形箍筋。8非抗震設計時,框支柱宜采用復合螺旋箍或井字復合箍,箍筋直徑不適宜不不小于10,箍筋體積配箍率不適宜不不小于0.8%,箍筋間距不適宜不小于150。4.2.104.3異形柱截面設計與構(gòu)造4.3.1異形柱及異形柱節(jié)點的混凝土強度等級不應低于C25,且不應高于C50。4.3.2形柱的截面尺寸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1異形柱截面得肢厚不應不不小于200mm,肢高不應不不小于500mm2異形柱剪跨比宜不小于2。4.3.3異形柱縱向鋼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規(guī)定:1在同一截面內(nèi),縱向受力鋼筋宜采用相似直徑,其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4,且不應不小于25;2內(nèi)折角處應設置縱向受力鋼筋;3縱向鋼筋間距:二、三級抗震等級不適宜不小于200;四級不適宜不小于250;非抗震設計不適宜不小于300。當縱筋間距不能滿足上述規(guī)定期,應設置縱向構(gòu)造鋼筋,其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2,并設置拉筋,拉筋間距應與箍筋間距相似。4縱筋之間的凈距不應不不小于50。柱肢厚度為200-250時,縱筋每排不應多于3根;根數(shù)較多時,可分二排設置。5異形柱所有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不不小于下表的規(guī)定值(%),且按柱全截面面積計算的柱肢各肢端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不不小于0.2%;建于IV類場地且高于28m的框架,表中的數(shù)值應增長0.1。異形柱所有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表4.3柱類型抗震等級非抗震二級三級四級中柱、邊柱0.80.80.80.8角柱1.00.90.80.8注:當采用HRB400級鋼筋時,表中數(shù)值應容許減小0.1,但減小后的數(shù)值不應不不小于0.8。6異形柱所有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大配筋率: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小于4%;抗震設計時不應不小于3%。4.3.4異形柱箍筋的配置,應符合下列各項規(guī)定:1異形柱應采用復合箍筋,嚴禁采用有內(nèi)折角的箍筋。箍筋應做成封閉式,其末端應做成135°的彎鉤。彎鉤端頭平直段長度: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5倍箍筋直徑;當柱中所有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時,不應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徑??拐鹪O計時不應不不小于10倍箍筋直徑且不應不不小于75。當采用拉筋形成復合箍筋時,拉筋應緊靠縱向鋼筋并鉤住箍筋。2非抗震設計時,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0.25倍縱筋最大直徑,且不應不不小于6;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250,且不應不小于柱肢厚度和15倍縱向受力鋼筋最小直徑;當柱中所有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率不小于3%時,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間距不應不小于200,且不應不小于10倍縱向受力鋼筋的最小直徑;箍筋肢距不適宜不小于300。4.3.5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1加密區(qū)的體積配箍率應符合《異形柱規(guī)程》JGJ149-第6.2.9條公式規(guī)定。2對抗震等級為二、三、四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體積配箍率分別不應不不小于0.8%、0.6%、0.5%。3當剪跨比≤2時,二、三級抗震等級的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體積配箍率不應不不小于1.2%。4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應符合下表規(guī)定:異形柱箍筋加密區(qū)的箍筋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表4.3抗震等級二級三級四級箍筋最大間距(取較小值)6d,1007d,120(柱根100)7d,150(柱根100)箍筋最小直徑886(柱根8)注:d為縱筋較小直徑;底層柱的柱根指地下室的頂面或無地下室狀況的基礎頂面;三、四級抗震等級的異形柱,當剪跨比不不小于2時,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100,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5異形柱箍筋加密區(qū)箍筋的肢距:二、三級不適宜不小于200,四級不適宜不小于250。每隔一根縱向鋼筋宜在兩個方向均有箍筋或拉筋約束。4.3.6抗震設計時異形柱箍筋加密區(qū)范圍:1柱端取截面長邊尺寸、柱凈高的1/6和500三者的最大值;2底層柱柱根不不不小于柱凈高的1/3;當有剛性地面時,除柱端外尚應取剛性地面上、下各500的范圍;3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柱和因填充墻等形成的柱凈高與柱肢截面高度之比不不小于4的柱全高;4二、三級角柱的全高;4.3.7抗震設計時,異形柱非加密區(qū)箍筋的體積配箍率不適宜不不小于加密區(qū)的50%;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柱肢截面厚度;二級不應不小于10倍縱筋直徑,三、四級不應不小于15倍縱筋直徑和250。4.3.8當異形柱的縱向受力鋼筋采用綁扎搭接接頭時,搭接長度范圍內(nèi)箍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大直徑的25%,箍筋間距不應不小于搭接鋼筋較小直徑的5倍,且不應不小于100。4.3.9異形柱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應設置水平箍筋。水平箍筋的配置應滿足節(jié)點關鍵區(qū)受剪承載力的規(guī)定,并符合下列規(guī)定:1非抗震設計時,節(jié)點關鍵區(qū)箍筋的最小直徑、最大間距應符合本措施3.3.2條第2項規(guī)定。2抗震設計時,節(jié)點關鍵區(qū)箍筋的最大間距和最小直徑按加密區(qū)采用。二、三、四級框架節(jié)點關鍵區(qū)配箍特性值分別不適宜不不小于0.10、0.08、0.06,且體積配箍率分別不適宜不不小于0.8%、0.6%和0.5%。對二、三級且剪跨比不不小于2的異形柱節(jié)點關鍵區(qū)配箍特性值不適宜不不小于關鍵區(qū)上下柱端的較大配箍特性值。3當頂層端節(jié)點內(nèi)設有梁上部縱筋與柱外側(cè)縱筋的搭接接頭時,節(jié)點關鍵區(qū)的箍筋應符合4.3.8的規(guī)定。4.4設計計算時應注意的某些問題1當兩個方向柱配筋相差較多時,注意核查柱配筋方向,程序有時標注方向有誤。2當甲方有含鋼量規(guī)定期,柱構(gòu)造配筋不適宜太富余,可采用不一樣直徑的縱筋和箍筋,以剛滿足構(gòu)造配筋率為宜。3整體電算時應注意角柱和框支柱的定義。4設計時應注意短柱和超短柱時的必須采用設計措施。5、鋼筋混凝土墻5.1一般規(guī)定5.1.1剪力墻宜沿主軸方向或其他方向雙向布置;抗震設計的剪力墻構(gòu)造,應防止僅單向有墻的構(gòu)造布置形式。剪力墻墻肢截面宜簡樸、規(guī)則。剪力墻構(gòu)造的側(cè)向剛度不適宜過大??v橫剪力墻宜構(gòu)成L形、T形、[5.1.25.1.31剪力墻宜布置在建筑物的周圍附近、樓梯間、電梯間、平面形狀變化及恒載較大的部位,剪力墻間距不適宜過大;2平面形狀凹凸較大時,宜在凸出部分的端部附近布置剪力墻;3縱橫剪力墻宜構(gòu)成L形、T形、[形等形式;4單片剪力墻底部承擔的水平剪力不適宜超過構(gòu)造底部總水平剪力的40%;5剪力墻宜貫穿建筑的全高,宜防止剛度突變;墻上開洞時,洞口宜上下對齊;6樓電梯間等豎井宜盡量與靠近的抗側(cè)力構(gòu)造結(jié)合布置;7抗震設計時,剪力墻的布置宜使構(gòu)造各主軸方向的側(cè)向剛度靠近。長矩形平面或平面有一部分較長的建筑中,其剪力墻的布置宜符合下列規(guī)定:橫向剪力墻沿長方向的間距宜滿足表5.1的規(guī)定,當這些剪力墻之間的樓蓋有較大開洞時,剪力墻的間距應合適減??;2縱向剪力墻不適宜集中布置在房屋的兩盡端。剪力墻沿長方向的間距表5.1樓蓋形式非抗震設計(取最小值)抗震設防烈度6度、7度(取較小值)8度(取較小值)9度(取較小值)現(xiàn)澆5.0B,60m4.0B,50m3.0B,40m2.0B,30m5.1.5非抗震設計≤3B且≤36m;抗震設計:底部1~2層框支層≤2B且≤24m、底部3層及以上框支層≤1.5B且≤20m。5.1.6短肢剪力墻是指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為5~8的剪力墻。當墻肢截面高度與厚度之比雖為5~8但墻肢兩側(cè)均與較強的連梁(高度≥400且跨高比≤2.5)相連時、或有翼墻(墻長應不小于墻厚的8倍)相連、或墻厚≥5.1.75.1.81沿梁軸線方向設置與梁相連的剪力墻;2當不能設置與梁軸線方向相連的剪力墻時,宜在墻梁相交處設置扶壁柱;3當不能設置扶壁柱時,應在墻與梁相交處設置暗柱,暗柱宜按計算配筋;4剪力墻內(nèi)設置型鋼;5對截面較小的梁(梁高不不小于墻厚的2倍)可設計為鉸接。5.1.95.1.101角窗兩側(cè)墻肢宜按提高一級抗震等級采用抗震措施;2角窗房間的樓板應合適加厚、配筋合適加強;3角窗窗臺連梁的配筋與構(gòu)造應加強。5.1.115.2截面設計與構(gòu)造5.2.15.2.21高層剪力墻構(gòu)造中的剪力墻墻厚應滿足表5.2.1規(guī)定:2框架-剪力墻和板柱-剪力墻構(gòu)造中的剪力墻宜采用帶邊框剪力墻,墻厚應滿足:1)抗震設計時,一、二級剪力墻的底部加強部位均不應不不小于200,且不應不不小于層高的1/16;2)除第1項外的其他狀況下不應不不小于160,且不應不不小于層高的1/20;3)當剪力墻厚度不滿足第1、2項規(guī)定期,應按《高規(guī)》附錄D計算墻體穩(wěn)定。高層剪力墻構(gòu)造中的剪力墻厚度表5.2.1抗震等級部位墻厚備注一、二級底部加強部位一般墻≥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16、≥2001、當墻厚不能滿足規(guī)定期,應按《高規(guī)》附錄D計算墻體的穩(wěn)定;2、剪力墻井筒中,分隔電梯井或管道井的墻肢截面厚度可合適減小,但不適宜不不小于160;3、墻受剪截面應符合《高規(guī)》第7.2.2.6條規(guī)定。一字形墻≥層高的1/12、≥200其他部位一般墻≥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0、≥160一字形墻≥層高的1/15、≥180三、四級底部加強部位≥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0、≥160其他部位≥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5、≥160非抗震所有部位≥層高或無支長度的1/25、≥1603錯層構(gòu)造中錯層處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墻截面厚度,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200,4防空地下室墻體最小厚度:承重外墻250mm,承重內(nèi)墻200mm,臨空墻250mm,防護密閉門門框墻300mm,密閉門門框墻250mm。防空地下室墻體鋼筋混凝土保護層厚度:直接防水的外墻外側(cè)40mm、設防水層的外墻外側(cè)30mm,外墻內(nèi)側(cè)和內(nèi)墻20mm。5.2.3高層建筑剪力墻中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不應采用單排配筋。當墻厚≤400時可采用雙排配筋;當400<墻厚≤700時宜采用三排配筋;當墻厚>700宜采用四排配筋。受力鋼筋可均勻提成數(shù)排。各排分布筋之間的拉接筋不應不不小于1一般剪力墻構(gòu)造中,剪力墻豎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級抗震設計時均不應不不小于0.25%,四級抗震設計和非抗震設計時均不應不不小于0.20%;一般剪力墻豎向和水平分布鋼筋間距均不應不小于300、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豎向和水平分布筋的直徑不適宜不小于墻厚的1/10。頂層剪力墻、長矩形平面房屋的樓梯間和電梯間剪力墻、端開間的縱墻、端山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最小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0.25%,間距不應不小于200。特一級的筒體、剪力墻:一般部位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應取為0.35%,2框架-剪力墻構(gòu)造、板柱-剪力墻構(gòu)造中,剪力墻豎向和水平分布筋的配筋率,抗震設計時均不應不不小于0.25%,非抗震設計時均不應不不小于0.20%,并應至少雙排布置。3部分框支剪力墻構(gòu)造,剪力墻底部加強部位墻體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最小配筋率,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0.3%,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0.25%;抗震設計時鋼筋間距不應不不小于200,鋼筋直徑不應不不小于8mm。4錯層構(gòu)造中,錯層處剪力墻的水平和豎向分布鋼筋的配筋率,非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0.3%,抗震設計時不應不不小于0.5%。5采用筏形基礎的地下室,墻體內(nèi)應設置雙向鋼筋,豎向和水平鋼筋的直徑不應不不小于12。6建筑層數(shù)18層及以上或主體高度不不不小于60m或抗震等級為一、二級時,底部加強區(qū)墻體的分布鋼筋宜比一般部位合適加強,分布鋼筋直徑不適宜不不小于10。其他狀況底部加強區(qū)墻體的分布鋼筋可取與一般部位相似。7一般墻厚按0.25%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間距200兩項控制的配筋可按表5.2.2采用。一般剪力墻最小配筋直經(jīng)和最大間距組合表5.2.2墻厚最小配筋量mm2/m配筋配筋方式1604008@200雙排1804508@2002005008@20025062510/8@20030075010@20035087512/10@200或10@170400100010@150或12@200450112510@200三排500125010@180三排8矩形截面獨立墻肢的截面高度hw不適宜不不小于截面厚度bw的5倍;當hw/bw<5時,應按《高規(guī)》第7.2.5條控制其軸壓比;當hw/bw≤3時宜按框架柱進行截面設計,底部加強部位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1.2%,一般部位不應不不小于1.0%,箍筋宜沿墻肢全高加密。9地下室外墻在首層樓板處宜設置暗梁,暗梁按構(gòu)造配筋即可。10防空地下室墻體縱向受力鋼筋的配筋百分率不應不不小于GB50038-表4.11.7的規(guī)定值。5.2.45.2.55.2.6抗震等級為特一級的筒體、剪力墻中的約束邊緣構(gòu)件縱向鋼筋最小構(gòu)造配筋率應取為1.4%,配箍特性值宜增大20%;構(gòu)造邊緣構(gòu)件縱向鋼筋的配筋率不應不不小于1.2%。5.2.75.2.8鋼筋混凝土地下室外墻厚度不應不不小于250,配筋可采用“豎向條法”1地下室外墻一般均為受彎內(nèi)力控制配筋,故豎向配筋應滿足受彎配筋最小配筋率的規(guī)定。2地下室外墻外側(cè)應控制裂縫寬度,一般宜控制最大裂縫寬度0.2mm,當?shù)叵滤惠^深且有外防水時最大裂縫寬度可合適放寬,但不應超過0.3mm。為節(jié)省配筋,計算裂縫寬度時應按壓彎構(gòu)件。3為以便施工,地下室外墻水平筋宜放在豎向筋外側(cè)。4地下室外墻下端按固定端計算時,外側(cè)豎向鋼筋應按根據(jù)彎矩包絡圖沿豎向部分截斷,以節(jié)省鋼筋。5地下室外墻按雙向板計算時,兩側(cè)支撐構(gòu)件應按外墻支座內(nèi)力作為水平力復核配筋。5.3設計計算時應注意的某些問題1電算總信息中輸入的墻分布筋配筋率不得不小于實配配筋率。2邊緣構(gòu)件構(gòu)造配筋不應過高,控制剛剛滿足規(guī)范即可,可采用不一樣鋼筋直徑。3邊緣構(gòu)件側(cè)面或端部縱筋間距不應不小于墻分布筋的間距,一般控制不不小于200。如300厚的邊緣構(gòu)件墻端一側(cè)應至少有3根縱筋。4墻軸壓比應予以控制,可查看電算中的軸壓比簡圖及超筋文獻。5墻穩(wěn)定性驗算SATWE程序可自行驗算,注意查看超筋文獻。7底部加強區(qū)的范圍應在圖紙中注明。8剪力墻分布筋之間的拉筋加強區(qū)與非加強區(qū)應有所區(qū)別,一般加強區(qū)@400,非加強區(qū)@600即可。9地下室外墻設拉筋時應注意使內(nèi)外側(cè)鋼筋間距一致或成倍數(shù)。10地下室外墻受彎配筋控制時,應注意滿足受拉鋼筋的最小配筋率。6、基礎6.1一般規(guī)定6.1.1基礎設計應綜合考慮上部構(gòu)造的類型、地基土質(zhì)狀況、地下水位、地基承載力、也許的沉降量、相鄰已經(jīng)有建筑的基礎形式、設備管線、施工條件及地方建設主管部門規(guī)定等原因,選擇經(jīng)濟合理的基礎形式。6.1.2場地抗震設防區(qū),不應在危險地段(地震時也許發(fā)生滑坡、倒塌、地陷、泥石流等)建造甲、乙、丙類建筑。6.1.3應根據(jù)詳細勘察匯報進行基礎設計。特殊狀況下,當?shù)毓こ坍斠?guī)模較小而無勘察匯報時,可在獲得勘察單位同意并出具書面意見,同意參照鄰近的土質(zhì)資料進行基礎設計,并必須請勘察單位會同驗槽。外地工程,不管規(guī)模大小,一律需有正式詳細勘察匯報方可進行基礎設計。6.1.4地下水位較高的地區(qū),當施工期間需要降水時應在設計圖紙上寫明減少地下水位的時間規(guī)定。6.1.5無地下室的多層建筑物,在滿足地基穩(wěn)定和強度、變形規(guī)定的前提下,基礎宜盡量淺埋,但埋深應不不不小于凍土深度。對灰土基礎,凍土深度應算至墊層上皮。6.1.6在確定天然地基的基礎埋深時,為保證在施工期間相鄰的已經(jīng)有建筑的安全和正常使用,基礎埋深不適宜深于已經(jīng)有相鄰建筑物的基礎。在不得已的狀況下不能滿足該規(guī)定期,其基礎之間的凈距d,應不不不小于基礎之間高差的2倍。此規(guī)定不能滿足時必須采用可靠的措施。6.1.7水、土對建筑材料和構(gòu)件有腐蝕作用時應根據(jù)《工業(yè)建筑防腐蝕設計規(guī)范》采用防護措施。6.1.8當多棟高層和大片裙房地下無縫分開,建在一整體大面積基礎上時,應按照上部構(gòu)造、基礎和地基共同作用進行變形計算。6.1.9基礎計算應考慮恒載與風載組合。6.1.10對不符合荷載規(guī)范第4.1.2條規(guī)定的狀況,基礎計算時樓面活荷載不應折減。6.1.11主裙樓構(gòu)成的高層建筑,在使用上不能脫開的狀況下,可以采用預估主樓的沉降量且先施工主樓。待一定的條件下采用加強后澆帶的技術(shù)措施,來控制主裙樓之間的沉降差。6.1.12擋土墻土壓力按靜止土壓力計算,壓力系數(shù)可取0.5。有外防水時,裂縫寬度按0.3mm控制。擋土墻下為條形基礎時可將剛性防水板作為擋土墻的水平支撐。6.1.13當?shù)叵率以O置窗井時如窗井較長,有條件應在窗井內(nèi)部設置分隔墻以減少窗井外墻的無支長度。當因窗井導致底板懸挑較大時,宜采用底板下虛鋪松散材料或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quán)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quán)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quán)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