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_第1頁
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_第2頁
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_第3頁
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_第4頁
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5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2020屆高三考點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1基于地理知識的“整體性”——整體性的內涵

(1)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構成要素:大氣、地形(地貌)、水文、生物、土壤

(2)自然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

相互聯(lián)系、相互制約、相互影響,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即形成了自然景觀(自然環(huán)境)。1基于地理知識的“整體性”——整體性的內涵

考點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3)“整體性”形成的根本原因:各要素之間進行著物質和能量的交換如何實現(xiàn):通過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和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不斷地進行能量交換與物質運動(4)“整體性”的主要表現(xiàn):①自然地理環(huán)境具有統(tǒng)一的演化過程。②自然地理要素的變化會“牽一發(fā)而動全身”。③一個區(qū)域的變化會不可避免地影響到其他區(qū)域??键c一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2地理環(huán)境整體性原理的四大應用1分析地理環(huán)境要素與環(huán)境總體特征協(xié)調一致的關系。常分析某一區(qū)域景觀的成因,如結合地理位置分析氣溫、降水等對生物景觀的影響。2分析地理環(huán)境某一要素變化導致其他要素甚至整個地理環(huán)境的變化。一般結合區(qū)域圖、景觀圖、資源問題和環(huán)境問題,運用各地理要素間的相互關系原理,分析某一地理要素變化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3根據不同區(qū)域之間的聯(lián)系,分析一個區(qū)域的變化對其他區(qū)域的影響。常結合某一區(qū)域環(huán)境的變化分析環(huán)境問題成因;結合區(qū)域聯(lián)系的原理分析某一環(huán)境問題對其他區(qū)域造成的影響。4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決定了在協(xié)調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時,必須考慮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特征。在分析具體問題時要遵循“牽一發(fā)而動全身”的思路,首先明確人類活動所牽的“一發(fā)”是哪一要素,進而逐一分析這“一發(fā)”的變化所引起的其他要素發(fā)生的變化,最終導致“全身”呈現(xiàn)出怎樣的變化。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疾熘邪l(fā)現(xiàn),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1)分析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的原因。緯度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宜生存的空間??;冬季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疾熘邪l(fā)現(xiàn),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2)某科考隊員欲近距離拍攝熊,推測他在甲地選擇拍攝點的理由。河流附近,熊出沒的機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隱蔽;降水較少,晴天較多,利于拍攝??键c二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一、植被與地理環(huán)境1.植被類型1木本——森林:①形態(tài):喬木高大樹干,具有地帶性、灌木樹干矮小,叢生,不具有地帶性。②陸地分布:針葉林、針葉落葉闊葉混交林、落葉闊葉林、常綠闊葉林、熱帶雨林、熱帶季雨林、紅樹林、珊瑚島常綠林、稀樹草原和灌木林。③用途:經濟林、防護林生態(tài)林、薪炭林。④發(fā)育演替:●原始林位于邊遠地區(qū),基本上不受人為的影響—種類多,生態(tài)效益好?!翊紊质窃剂纸涍^人為的干擾破壞以后,通過林木的自然更新再度形成的森林—種類多,生態(tài)效益好?!袢斯ち质侨藶榈夭捎貌シN或植苗的方式營造的森林—種類少,生態(tài)效益差。2草本——草原、草甸。3農作物——糧食作物、經濟作物水果林木、花卉、蔬菜??键c二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2陸地自然帶與氣候帶的對應關系考點二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1由赤道向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判讀: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東西方向(受地形影響,南、北美洲西海岸自然帶南北延伸)。③看自然帶變化:雨林→常綠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苔原→冰原。④看主導因素:熱量。3自然帶水平分異規(guī)律考點二生物與地理環(huán)境3自然帶水平分異規(guī)律2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判讀:從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的判斷,①看更替方向:東西方向。②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③看自然帶變化:森林→草原→荒漠。④看主導因素:水分。下圖為我國東部地區(qū)某城市街道機動車道與兩側非機動車道綠化隔離帶的景觀對比照片,拍攝于2017年3月25日。數年前,兩側的綠化隔離帶按同一標準栽種了常綠灌木;而如今,一側灌木修剪齊整左圖,另一側則雜樹叢生,灌木零亂右圖。拍攝當日,這些雜樹隱有綠色,新葉呼之欲出。據此完成1~2題。當地的自然植被屬于A.常綠闊葉林 B.落葉闊葉林C.常綠硬葉林 D.針葉林圖示常綠灌木成為我國很多城市的景觀植物,制約其栽種范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氣溫 B.降水C.光照 D.土壤常綠灌木冬季不落葉天然叢林中分布在中底層減弱蒸騰、保水能力強→耐旱對冬溫要求高對光照要求低對降水要求低常綠灌木葉小、皮厚具革質不同品種對土壤要求可能各不相同無法判斷常綠灌木整體對土壤的要求特征品種多樣氣溫為主要制約因素4.自然帶垂直分異規(guī)律垂直地帶性一般規(guī)律:1分異原因:山地海拔高,水熱條件隨海拔升高而發(fā)生變化,導致植被隨之發(fā)生變化。2水熱變化規(guī)律:熱量:海拔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水分:隨海拔升高,先增多后降低。3山地自然帶垂直分異特征:①基帶山麓地帶—緯度—氣候—位置;②自然帶數目譜?!褡兓?guī)律:雨林帶、常綠闊葉林帶、落葉闊葉林帶、針闊混交林帶、高山針葉林帶、高山草原帶、高山草甸帶、高山荒漠帶、冰雪帶兩個自然帶之間海拔大約相差1000米左右●緯度、海拔高度、相對高度。③同一自然帶的高度:●熱量:熱量條件好,同一自然帶海拔較高;緯度低的同一自然帶海拔高,陽坡大于陰坡。隨緯度增加,其分布海拔降低。●降水:干旱半干旱地區(qū)迎風坡低于背風坡。④雪線——冰雪帶的下限:雪線以上降雪量大于消融量;以下降雪量小于消融量影響因素:氣溫、降水、地形4.自然帶垂直分異規(guī)律1非地帶性的判斷判斷自然帶的分布是地帶性還是非地帶性,應依據該自然帶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帶性規(guī)律判斷是什么自然帶,然后將實際自然帶與理論上的自然帶相比較,如果一致,就是地帶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帶性。2非地帶性成因分析首先,清楚影響自然帶形成的因素有海陸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當地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帶性自然帶的形成主要受哪種因素的影響。5非地帶性地方性的判斷思路Step1:地帶性氣候類型是什么?對應自然帶是什么?Step2:出現(xiàn)了什么實際的自然帶?Step3:差異在哪里?高了?矮了?多了?少了?Step4:結合下墊面因素分析對水熱的影響一般性思路:磷是土壤有機質的重要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長的營養(yǎng)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積,氣溫升高和流水侵蝕會減少土壤中磷累積量。下圖示意我國四川西部某山地東坡土壤中磷累積量的垂直變化。據此完成1~2題。1.磷高累積區(qū)是A.高山草甸帶 B.高山冰雪帶C.山地針闊葉混交林帶D.常綠闊葉林帶2.與磷高累積區(qū)相比,該山坡2000~3000米處A.大氣溫度較低 B.生物生產量較低C.土壤含水量較低D.地表徑流量較小土壤中的磷生物分解來源巖石風化溶于土壤水生物吸收流水侵蝕外區(qū)域水循環(huán)生物循環(huán)氣溫降水蒸發(fā)支出川西山地東坡夏季風迎風坡亞熱帶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針葉林高山草甸荒漠冰川降水多,流水侵蝕強氣溫高,土壤水分少氣溫高,生物循環(huán)快土壤磷累積量少降水少氣溫低生物循環(huán)慢土壤磷累積量多植被垂直帶譜推斷植被少氣溫低風化弱生物循環(huán)弱土壤磷累積量少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guī)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guī)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yōu)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qū)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fā)現(xiàn),該苔原帶部分地區(qū)存在干擾,導致優(yōu)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下圖。1確定該苔原帶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擾強度的垂直分布特征。(1)遭受干擾的坡向和部位:陽坡,苔原帶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米左右)。干擾強度分布特征:隨著海拔的升高而降低。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guī)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guī)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yōu)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qū)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fā)現(xiàn),該苔原帶部分地區(qū)存在干擾,導致優(yōu)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下圖。2判斷在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與陽坡苔原帶植物多樣性的差異,并說明判斷依據(未遭受干擾時)陰坡較陽坡植物多樣性高。依據:(按單峰變化規(guī)律)陽坡苔原帶的植物多樣性最高值應在中部(2300米左右),低于陰坡最高值。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guī)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guī)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yōu)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qū)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fā)現(xiàn),該苔原帶部分地區(qū)存在干擾,導致優(yōu)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下圖。3分析與陰坡相比,苔原帶陽坡地表溫度和濕度的特點及產生原因特點:陽坡地點溫度高,濕度低(水分條件差)。原因:陽坡太陽輻射強,地表溫度高,蒸發(fā)強度大;陽坡融雪早,蒸發(fā)歷時長。山地垂直帶內部的分異規(guī)律,日益為地理學研究所重視。在山地苔原帶,植物多樣性存在隨海拔升高呈單峰變化的規(guī)律;在山地苔原帶下部,少數植物種類通過種間競爭獲得優(yōu)勢,植物多樣性較低;隨著海拔升高,環(huán)境壓力變大,種間競爭減弱,植物多樣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區(qū)域,適宜生存的植物種類減少。地理科考隊調查某山峰的苔原帶海拔2000~2600米時發(fā)現(xiàn),該苔原帶部分地區(qū)存在干擾,導致優(yōu)勢植物數量減少,植物多樣性異常;陰、陽坡降水量與坡度差別不大,但植物多樣性差異顯著下圖。4說明從2300米至2600米,陰、陽坡植物多樣性差異逐漸縮小的原因隨著海拔的升高,陰、陽坡面積減少,坡面差異對植物的多樣性的影響減弱;陰、陽坡相互影響(水分、熱量交換作用)增強。6植被與地理環(huán)境I植物生長的自然地理條件II影響植被分布的因素:1地帶性因素:①緯度位置—熱量—溫度帶。②海陸位置—水分—植被類型及長勢情況。③海拔及坡向、坡度位置—水熱—植被類型、數量及長勢。④土壤—水分、肥力、類型。⑤水文—水源。2非地帶性因素:地形、洋流、水源、海陸分布范圍III植被(自然帶)差異的原因自然帶的表現(xiàn)主要是植被、土壤類型,其差異主要靠結合氣候類型來識記,但形成原因分析則與區(qū)域白然環(huán)境都相關,形成原因的分析通常為:①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差異、地形起伏→水熱差異→植被、土壤差異;②積溫→溫度帶,降水量與蒸發(fā)量的關系→干濕狀況。IV植被豐富原因不同植被需要不同的水熱條件,植被豐富,說明水熱資源豐富且差異大,導致水熱差異的原因可能是:跨緯度廣→熱量差異大;跨海陸廣→水分差異大;地形起伏大→垂直方向上水熱差異大;生物生存空間廣、森林、濕地面積廣;受人類活動影響小等;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如圖所示區(qū)域的水土流失進行了大規(guī)模治理,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qū),林草植被得到較好恢復。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區(qū)(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干彎曲,根基不穩(wěn),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分析當地出現(xiàn)“小老頭樹”的環(huán)境條件。降水量少(低于400毫米),地下水位低,樹木生長所需水分不足。地表1米以下存在干土層,影響樹木根系發(fā)育和下扎。風大,易動搖樹木根系。V植被對其他地理要素之間的關系:水氣需凈美;物塵沙不肥。植被→水文①作用:地上:林冠等截留降水。(植被結構越復雜、植被層次越豐富、林冠密度越高,截留效果越強)地表:(草本、灌木等)延緩地表徑流速度,增強地表水下滲能力;減少水分蒸發(fā)。地下:根系穩(wěn)固水土,涵養(yǎng)水源。②差異性:不同植被類型,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不一樣;同一植被涵養(yǎng)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有時取決于該區(qū)域降水持續(xù)的時間及降水量的多少。植被→人類活動:為人類生產、生活提供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提供原料和各種副產品,增加經濟價值。下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fā)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1~3題。1森林植被遭破壞后,河流徑流量年內波動強烈,是由于A降水更多轉化為地下水

B降水更多轉化為坡面徑流

C降水變率增大D河道淤積2森林植被恢復后,該山地的①降水量增加

②坡面徑流增加

③蒸發(fā)(騰)量增加

④地下徑流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小尺度(小范圍)的植被覆蓋率提高,蒸騰作用增強,空氣中水汽含量增大;水汽增多只是降水的必要條件之一,不能確定降水量的增加。做題時易將水汽增加和降水增多等同。下圖所示山地為甲、乙兩條河流的分水嶺,由透水和不透水巖層相間構成。在生態(tài)文明建設過程中,該山地被破壞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復,隨之河流徑流量發(fā)生了變化,河流徑流的年內波動也減緩了。據此完成1~3題。3如果降水最終主要轉化為河流徑流,那么森林植被恢復后,甲、乙兩條河流徑流量發(fā)生的變化是A甲增加,乙減少,總量增加

B甲減少,乙增加,總量增加C甲增加,乙減少,總量減少

D甲減少,乙增加,總量減少徑流量=降水量-蒸騰量氣候→植被:①熱量:決定植物的種類、生長速度、生長量,熱量條件不同使得自然植被呈現(xiàn)出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②光照:影響喜光、喜陰植物的生長,喜光植物向陽一側生長好。降水:同一緯度,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植被呈現(xiàn)由沿海向內陸的地域分異規(guī)律;同一地點,降水多的年份樹木生長好,年輪寬。③植被→氣候:森林茂密的地區(qū),空氣濕度大,云霧天氣多;氣溫日較差、年較差小。土壤→植被酸堿性影響植被類型;肥力影響植被生長。提供植物生長的水分、養(yǎng)分及空氣等。植被→土壤植被豐富,保持水土;植被稀疏,侵蝕加劇。地表植被減少水分蒸發(fā),改善土壤水分條件;殘根落葉被微生物分解,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土壤的肥力地貌→植被①根據地形分析植被種類多少:山區(qū)植物種類比平原地區(qū)豐富②根據海拔分析植被的垂直分布:海拔越高,山地垂直地帶性越顯著,垂直帶譜種類越多③根據植被狀況分析坡向陽坡和陰坡,迎風坡和背風坡:一般情況下,陽坡熱量條件好,迎風坡水分條件好,植被相對茂盛;陰坡熱量條件差,背風坡水分條件差,植被相對稀疏植被→地貌一方面加快巖石的風化過程,改變地貌形態(tài);另一方面又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植被覆蓋率高的地區(qū),流水和風力作用較小,保護了原始地表形態(tài),減少侵蝕地貌的形成。植被→動物:植被為動物提供食物、棲息之地,躲避天敵及人類的侵襲;植被類型多樣,動物種類也多樣,生物的多樣性就更加豐富。喬木層灌木層草本植物層降水光照蒸騰、發(fā)地上層次地下層次地表根系固土吸水、肥截留降水阻擋光照蒸騰水分降低風速影響匯水速度、下滲圖解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層次、林冠密度、結構、多樣性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圖6所示區(qū)域的水土流失進行了大規(guī)模治理,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qū),林草植被得到較好恢復。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區(qū)(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干彎曲,根基不穩(wěn),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2)分析在降水量400毫米以下區(qū)域植樹造林對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的不良結果。地上:樹木生長不良形成“小老頭樹”地表:樹木“小老頭樹”影響林下草本植物的生長,植被防止水土流失的功能減弱不利于當地自然植被的恢復地下:樹木“小老頭樹”會蒸騰更多水分,樹木根系吸水會使地下土層更干,導致區(qū)域環(huán)境更干燥20世紀70年代以來,我國對圖6所示區(qū)域的水土流失進行了大規(guī)模治理,重點實施了退耕還林(草)等生物治理措施。在年降水量大于400毫米的地區(qū),林草植被得到較好恢復。在年降水量小于400毫米的地區(qū)(地表1米以下一般存在含水量極低的干土層),人工連片種植的樹木普遍生長不良,樹干彎曲,根基不穩(wěn),枝葉稀疏,總也長不大,被當地人稱為“小老頭樹”。(3)說明“小老頭樹”現(xiàn)象對于生態(tài)建設的啟示。在生態(tài)建設過程中,應尊重自然規(guī)律,因地制宜宜林則林,宜草則草;2分在生態(tài)脆弱地區(qū),應減少人工干預。2分落腳點(核心價值):樹立因地制宜的環(huán)境修復觀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左表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據此完成4~6題4.汾川河流域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能夠A.減小降水變率

B.減少河水含沙量

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徑流量5.第5次降水產生洪峰原因是此次降水①歷時長

②強度大

③下滲少

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降水序號降水歷時(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1253.0無明顯洪峰況2480.3無明顯洪峰35100.1無明顯洪峰4273.2無明顯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前期的降水使地表松散物質間的孔隙已經填滿,地表下滲能力達到了極限。植被再通過截流和下滲的方式來吸收降水,減小地表徑流的能力也達到了上限。地處黃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來植被覆蓋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異常增多,左表為當月6次降水過程的時長、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情況。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極高。10.第6次降水產生的洪水含沙量極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溝谷

C.裸露坡面

D.植被覆蓋坡面降水序號降水歷時(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情1253.0無明顯洪峰況2480.3無明顯洪峰35100.1無明顯洪峰4273.2無明顯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極端天氣植被覆蓋坡面森林覆蓋率較高固定泥沙集中釋放河流的含沙量極度提高蓄積了大量沙源突變原產澳大利亞東北部熱帶雨林中的幾種高大按樹,主根深扎地下,能大量吸收地下水。這幾種桉樹適應性強,生長迅速,3-5年即可成材,統(tǒng)稱“速生桉”,我國西南地區(qū)某地引種速生桉作為造紙原料。右圖示意該地速生桉種植前的情況。讀圖,分析當地沼澤獲得穩(wěn)定水源的原因及過程。6分原因:山坡上的天然次生林和灌木叢能涵養(yǎng)水源。(2分)過程:截留大氣降水,減緩地表徑流,增加雨水下滲,(在山地形成水分蓄積地帶,)(通過地表徑流和地下水)為沼澤提供穩(wěn)定的水源。(4分)山頂苔蘚矮曲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等在山頂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環(huán)境影響(山頂效應)演化形成的植被類型,也被稱為“霧林”。其樹木彎曲變形、低矮且粗壯(右圖);枝干或葉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蘚植物。鑒于其生境的獨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強保護。左圖示意中國南方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山頂苔蘚矮曲林又被稱為“霧林”,試對此作出合理解釋。(4分植被茂密,蒸騰作用和保濕作用大;空氣濕度大;地面輻射強,散熱快,空氣中的水汽易凝結成霧;山地復雜的地形有利于水汽上升,冷凝成霧4分山頂苔蘚矮曲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等在山頂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環(huán)境影響(山頂效應)演化形成的植被類型,也被稱為“霧林”。其樹木彎曲變形、低矮且粗壯(右圖);枝干或葉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蘚植物。鑒于其生境的獨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強保護。左圖示意中國南方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分析山頂苔蘚矮曲林生長緩慢、“矮曲”的原因。(8分)由于潮濕多霧,日照少;氣溫低,熱量少;土層淺薄,貧瘠,植物生長緩慢在強烈山風的持續(xù)作用下,樹木彎曲變形甚至匍匐地面;冷濕使得植物向上生長受阻8分山頂苔蘚矮曲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等在山頂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環(huán)境影響(山頂效應)演化形成的植被類型,也被稱為“霧林”。其樹木彎曲變形、低矮且粗壯(右圖);枝干或葉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蘚植物。鑒于其生境的獨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強保護。左圖示意中國南方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推測我國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高度的東西向變化及原因。變化:分布高度自東向西升高或分布高度自西向東降低原因:山頂苔蘚矮曲林受山頂效應影響形成的,我國自東向西地勢升高或我國自西向東地勢降低,所以其分布高度也隨之升高或降低4分山頂苔蘚矮曲林是亞熱帶常綠闊葉林、熱帶季雨林等在山頂或山脊,受山地特殊環(huán)境影響(山頂效應)演化形成的植被類型,也被稱為“霧林”。其樹木彎曲變形、低矮且粗壯(右圖);枝干或葉片上密被有附生的苔蘚植物。鑒于其生境的獨特性和分布的特殊性,近年來備受關注,有關專家呼吁應加強保護。左圖示意中國南方山頂苔蘚矮曲林分布。說明加強山頂苔蘚矮曲林保護的原因。山頂苔蘚矮曲林生長環(huán)境惡劣,生態(tài)脆弱,人類活動不當轉為農地、采藥等的威脅日益嚴重;具有保持水土涵養(yǎng)水源,保護生物多樣性等環(huán)保功效;生境獨特,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考向三動物與環(huán)境1.某區(qū)域漁業(yè)資源豐富的分析思路水生動物(魚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關系:白斑狗魚肉質細嫩,營養(yǎng)豐富,有“魚中軟黃金”之稱,白斑狗魚是肉食性魚類,適宜在16℃以下的水域產卵繁殖,分布于亞洲、歐洲和北美洲的北部冷水水域,棲息環(huán)境多為水質清澈、水草叢生的河流,在我國僅見于新疆的額爾齊斯河流域(圖7)。額爾齊斯河是我國唯一屬北冰洋水系的河流。(1)分析圖示額爾齊斯河流域適合白斑狗魚生長繁殖的自然條件。(2)說明白斑狗魚產量低的原因。支流發(fā)源于高山地區(qū),水質好;緯度高,加之受高山融雪影響,水溫低;干流流速較緩,水草叢生;河流下游冷水魚可逆流而上(可構成統(tǒng)一種群)。生長繁殖的環(huán)境要求特殊,適宜生長繁殖的水域少;水中生物量低,餌料少;水溫低,生長緩慢。某科考隊于8月考察堪察加半島??疾熘邪l(fā)現(xiàn),堪察加半島北部發(fā)育苔原,南部生長森林;東西向氣候區(qū)域差異顯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但冬眠、雜食性且善捕魚的熊的數量較多;大量來自海洋的鮭魚溯河流而上,成為熊的重要食物。圖示意堪察加半島的地形。(1)分析堪察加半島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動物數量較少的原因。緯度高,植物生長緩慢,食物供應量少;環(huán)境空間差別大,適宜生存的空間??;冬季寒冷漫長,生存條件惡劣。鹵蟲生存于高鹽水域,以藻類為食,是水產養(yǎng)殖的優(yōu)質活體餌料,也是候鳥的食物湖,鹵蟲資源豐富,20世紀50~70年代,大鹽湖鹵蟲產業(yè)規(guī)模小,產品需低溫運輸,主要用于喂養(yǎng)觀賞魚類。80年代以來,隨著水產養(yǎng)殖業(yè)快速發(fā)展,大鹽湖鹵蟲產業(yè)規(guī)模不斷擴大。(1)分析大鹽湖盛產鹵蟲的原因。(6分)屬于內陸鹽湖,為高鹽水域。(3分)注入該湖的河水帶來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適合藻類等鹵蟲餌料的生長。(3分)影響生物多樣性的因素分析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國與多米尼加等拉丁美洲國家的經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